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者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勇 耿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政治指导者的历史定位,是由抗日战争的时代环境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殊合作方式决定的。在整体上,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全局走向以及大后方和沦陷区的抗日运动开展政治指导——提出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擘画... 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政治指导者的历史定位,是由抗日战争的时代环境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殊合作方式决定的。在整体上,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全局走向以及大后方和沦陷区的抗日运动开展政治指导——提出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擘画抗日战争的整体战略,坚持抗日与民主并行等主张,发扬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对抗战的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同时,在局部中,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指导者定位,有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和深化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政治指导者 抗战精神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对立统一策略
2
作者 侯菲菲 陈树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12期12-15,32,共5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制定了求同存异、既联合又斗争、独立自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多数反少数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制定了求同存异、既联合又斗争、独立自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多数反少数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立统一策略,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对立统一策略
下载PDF
蒋介石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
作者 关志钢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14-20,共7页
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够和平解决,是在特殊环境下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蒋介石的影响和作用。西安事变虽因荐介石的误国政策所引发,蒋本人亦成为张学良、杨虎城的阶下囚,但由于他在国民党内的统帅地位井未因事变的发生而动摇,... 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够和平解决,是在特殊环境下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蒋介石的影响和作用。西安事变虽因荐介石的误国政策所引发,蒋本人亦成为张学良、杨虎城的阶下囚,但由于他在国民党内的统帅地位井未因事变的发生而动摇,对于事变的解决方式他也采取了现实主义态度,经历了由拒绝合作到接受联共抗日条件的转变,从而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发挥了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事变 蒋介石 联共抗日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统战工作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秀梅 褚长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36-141,共6页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只是军事上的,更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开战。为抵制日本文化渗透,唤醒国人捍卫中华,国民党采取战时基本文化政策与措施,组织开展了抗日救国宣传。中国共产党则坚持团结和进步的原则,充分发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只是军事上的,更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开战。为抵制日本文化渗透,唤醒国人捍卫中华,国民党采取战时基本文化政策与措施,组织开展了抗日救国宣传。中国共产党则坚持团结和进步的原则,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阵地的作用,倡导全民族抗战,将全民族"动员起来,武装起来,组织起来",投入到反击日本文化侵略的战斗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文化侵略 统一战线
下载PDF
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反战斗争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栩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61-65,共5页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共产党积极领导日本人民进行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反战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一定贡献,成为20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日本共产党组织力量过于弱小、共产国际长期...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共产党积极领导日本人民进行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反战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一定贡献,成为20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日本共产党组织力量过于弱小、共产国际长期错误指导等原因,在日本政府的残酷镇压下,日本共产党领导的反战斗争影响极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共产党 人民反战斗争 共产国际
下载PDF
抗日根据地乡村女性的社会流动——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6
作者 杨豪 马良玉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4-69,共6页
在传统社会中,乡村女性实现自身社会流动的机会是比较渺茫的。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共政权迅速地在冀中乡村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通过对党政工作、学校教育、创造模范、培训骨干、新式富农、一技之长等社会流动途径的改造、发明及继承,有... 在传统社会中,乡村女性实现自身社会流动的机会是比较渺茫的。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共政权迅速地在冀中乡村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通过对党政工作、学校教育、创造模范、培训骨干、新式富农、一技之长等社会流动途径的改造、发明及继承,有力地推动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乡村女性社会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行。这种乡村女性社会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行深刻地影响了中共革命的进程,也重新塑造了政权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更表现出了政治外力主导、运行均衡化、微风气明显三方面的特征。可以说,女性社会流动的顺畅和广泛是实现国家政权与乡村女性之间良性互动与互惠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这一结论无疑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抗日根据地 中共革命 女性社会流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