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al end radius fractures: evaluation of results of various treatments and assessment of treatment choice 被引量:11
1
作者 Vargaonkar Gauresh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4年第4期214-219,共6页
Objective:The rapid expansion of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hand and wrist,increasing functional demands of senior citizens and improved methodologies of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anatomic restorat... Objective:The rapid expansion of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hand and wrist,increasing functional demands of senior citizens and improved methodologies of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anatomic restoration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has generated a renewed interest in addressing these fractures in a more precise manner.The purpose of our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 in patients function among those treated by 1) closed reduction and Plaster of Paris cast,2) distractor application,or 3)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 volar plate,and to assess the treatment choice for each particular fracture type.Methods: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60 patients with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end radius.Fractur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AO classification into type A (extra-articular),type B (partial articular) and type C (complete articular).After initial evaluation patients were taken up for either conservative or operative treatment and were followed up for two years.Results:Anatomical result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Sarmiento's modification of Lindstrom Criteria,which showed that excellent results were more frequent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using the plating technique.Clinical and functional result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demerit point system of Gartland and Werley with Sarmiento modification,which was revealed to relate with the type of treatment techniques.Conclusion:There is no customized solution for all the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The choice of treat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racture type,the patient's characteristics,the patient's demands and the treating surgeon's experience and pre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al end radius fractures Volar plate Radial orthofix
原文传递
Robert Jones bandage versus cast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in childre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
作者 Jagar Doski Ramzy Shaikha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17-222,共6页
Purpose: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treat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end of the radius in children with Robert Jones(RJ)bandage.The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this treatment modality with the cast regarding the frequency of... Purpose: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treat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end of the radius in children with Robert Jones(RJ)bandage.The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this treatment modality with the cast regarding the frequency of the complication occurrence,child comfortability,and family satisfaction.Methods:The study wa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clinical trial including children with recent(less than 5 days)fractures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radius OTA/AO 23-A2,which is usually treated conservatively.Those with open fractures,pathological fracture,severely displaced fracture that needs reduction or multiple injuries were excluded.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odalities.Group 1 was treated by plaster of Paris cast(the control group).and Group 2 by modified RJ bandage(the tria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was found by the Chi-squared test.The difference was 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hen the p value was less than 0.05.Results:There were 150 children(aged 2-12 years,any gender)included in the study,75 in each group.The complications occured in 5(3.3%)cases only,pressure sores of 3 cases in Group 1 and fracture displacement of 2 cases in Group 2.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between both modalities of treatment(p=0.649).Children treated by RJ bandages were more comfortable than those treated by the cast(97.3%vs.73.3%,p<0.001)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Contrary to that,the families we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cast than RJ bandage(88.0%vs.81.3%),but without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257).Conclusion:RJ bandage is a non-inferior alternative to the cast for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radius that can b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in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ert Jones bandage fracture distal end of radius CHILDREN
原文传递
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谭丹 周勇 +1 位作者 湛小波 鲍全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850-855,共6页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的45例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同时间段收治采用切...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的45例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同时间段收治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45例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手法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方法为臂丛麻醉下手法牵拉复位桡骨远端骨折;C臂透视下一枚克氏针于尺骨远端经皮进针,经下尺桡关节沿软骨下骨锁定桡骨远端以维持桡骨远端复位高度及掌倾角,再由桡骨远端茎突侧经皮穿入克氏针以维持桡骨远端尺偏角,由桡骨远端背侧经皮穿入克氏针撬拨复位及固定粉碎骨折块;最后剪断克氏针尾端并埋于皮下,术后定期随访,术后6~8周视情况拔出克氏针。对照组手术方法为常规Henry入路,直视下复位骨折并桡骨远端钢板固定。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状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8(3,5)个月。与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相比,手法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患者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元:34179.70±4000.00 vs.4220.56±500.00,P<0.01),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7.2±1.5 vs.1.2±0.2,P<0.01);术后4个月随访时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6%vs.97.8%,P>0.05),快速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9.89±3.43 vs.9.64±3.36,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克氏针固定下尺桡关节而获得二次稳定,方法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疗效肯定,值得运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克氏针 手法复位 老年
下载PDF
手术与保守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估
4
作者 肖建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0期50-53,共4页
目的评估手术与保守治疗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金沙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06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比组(n=53)采取保守治疗,实践组(n=53)采取... 目的评估手术与保守治疗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金沙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06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比组(n=53)采取保守治疗,实践组(n=53)采取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掌倾角、尺偏角、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掌倾角、尺偏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实践组腕关节功能优于对比组,掌倾角、尺偏角均大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践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组治疗有效率为98.11%,高于对比组的8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1,P=0.037)。实践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腕关节功能与尺偏角,加快骨折愈合,且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腕关节功能 掌倾角 治疗有效率 并发症情况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型尺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对比
5
作者 贾婉婉 马斌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6期455-459,486,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经皮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型尺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经皮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型尺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大龄不稳定型尺桡骨远端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石膏固定组(27例)、克氏针固定组(37例)、切开复位组(26例),石膏固定组患儿行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克氏针固定组患儿行手法复位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切开复位组患儿行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经皮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3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石膏固定组患儿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克氏针固定组与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q=6.807、16.560,P均<0.001;住院时间:q=8.850、16.530,P均<0.001),且克氏针固定组明显短于切开复位组(q=11.051、8.994,P均<0.001),而骨折愈合时间3组间无明显差异(F=2.622,P=0.078);术后3个月,石膏固定组患儿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均明显小于切开复位组(q=3.407、3.772、3.386、3.740、3.413,P=0.047、0.025、0.049、0.026、0.047),而石膏固定组与克氏针固定组以及克氏针固定组与切开复位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石膏固定组与克氏针固定组:q=3.140、3.053、2.943、3.156、2.890,P=0.073、0.084、0.100、0.072、0.108;克氏针固定组与切开复位组:q=0.553、1.031、0.724、0.894、0.806,P=0.919、0.747、0.866、0.803、0.837);术后3个月,石膏固定组患儿改良Mcbridge腕关节功能评分为优15例、良8例、可3例、差1例,克氏针固定组患儿改良Mcbridge腕关节功能评分为优26例、良8例、可3例,切开复位组患儿改良Mcbridge腕关节功能评分为优20例、良4例、可2例,3组间无明显差异(Z=-1.265,P=0.206)。石膏固定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克氏针固定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1%,切开复位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5%,3组间无明显差异(χ^(2)=0.987,P=0.611)。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经皮弹性髓内针内固定均能有效促进大龄不稳定型尺桡骨远端骨折患儿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但手法复位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能兼顾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后腕关节活动度差以及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经皮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等不足,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切开复位接骨板 经皮弹性髓内针内固定 不稳定型尺桡骨远端骨折 儿童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6
作者 刘金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8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DRF)采用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80例不稳定性DR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DRF)采用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80例不稳定性DR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试验组给予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及围术期相关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腕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为(43.66±7.44)mL,少于对照组的(68.53±9.36)mL,住院时间(7.57±1.86)d、疼痛消失时间(15.57±3.23)d及骨折愈合时间(46.46±7.53)d均短于对照组的(12.25±2.48)d、(22.15±4.14)d、(51.68±6.74)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DRF患者应用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腕关节功能 围术期相关指标
下载PDF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 被引量:23
7
作者 唐佩福 黄鹏 +7 位作者 崔庚 梁雨田 陶笙 郭义柱 张群 梁向党 杨明玉 王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207-1209,共3页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T”形锁定加压钢板(T-LCP)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总结2003年9月~2005年11月经掌侧入路T-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9例。男3例,女6例,年龄52~74岁,平均63.5岁。按AO...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T”形锁定加压钢板(T-LCP)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总结2003年9月~2005年11月经掌侧入路T-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9例。男3例,女6例,年龄52~74岁,平均63.5岁。按AO分类标准:B2型2例,B3型1例,C1型2例,C2型3例,C3型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病例均采取掌侧入路,术中不显露背侧组织,骨缺损严重者置入人工骨(Osteoset)。[结果]9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10.7个月(6~17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Ⅰ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周。1例骨缺损严重,术中置入人工骨(Osteoset)。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术后功能康复时间6~29周,平均12.5周。术后第1d开始被动活动腕关节,1周后主动活动,功能锻炼。按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7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结论]经掌侧入路T-LCP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内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疗效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锁定加压钢板 不稳定
下载PDF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刘印文 汤荣光 +7 位作者 匡勇 郑昱新 俞仲翔 顾坚毅 王鹤歧 周国林 詹红生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原始移位程度与骨折愈合后骨折对位质量的关系。方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1例,男5例,女36例;年龄50-82岁,平均67.8岁。按Lidstrom分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11例,Ⅳ型15例。按Frykman分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5例...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原始移位程度与骨折愈合后骨折对位质量的关系。方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1例,男5例,女36例;年龄50-82岁,平均67.8岁。按Lidstrom分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11例,Ⅳ型15例。按Frykman分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6例,Ⅴ型7型,Ⅵ型4例,Ⅶ型4例,Ⅷ型6例。粉碎性骨折20例。对愈合后的复位质量进行评估,并分别对L idstromⅠ-Ⅱ型和Ⅲ-Ⅳ型,FrykmanⅠ-Ⅳ型和Ⅴ-Ⅷ型,非粉碎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愈合后的复位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41例患者随访6个月,按Dienst复位质量评分,优3例,良21例,优良率为58.5%(24/41)。LidstromⅠ-Ⅱ型和Ⅲ-Ⅳ型愈合后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6.7%(13/15)和42.3%(11/26)(P<0.01);FrykmanⅠ-Ⅳ型和Ⅴ-Ⅷ型愈合后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65.0%(13/20)和52.4%(11/21)(P<0.05);非粉碎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愈合后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1.0%(17/21)和35.0%(7/20)(P<0.01)。结论:原始移位大的、粉碎性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后容易出现短缩和再移位,建议采用经皮穿针、外固定支架及开放复位内固定等方法恢复并维持桡骨远端的解剖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复位质量 不稳定
下载PDF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5
9
作者 吴雪晖 谢肇 +1 位作者 马树枝 王序全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021-1022,共2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2002-2005年共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48-81岁,平均65.5岁。按AO尺桡骨远端骨折分类,B1型5例、B2型10例、B3型8例、C1型15例、C2型16例、C3型...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2002-2005年共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48-81岁,平均65.5岁。按AO尺桡骨远端骨折分类,B1型5例、B2型10例、B3型8例、C1型15例、C2型16例、C3型8例。行T型接骨板内固定38例,单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10例,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加简单内固定14例。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7.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41例关节面平整;掌倾角5°-12°,平均8.2°;尺偏角16°-23°,平均20.2°;桡骨轴向无短缩。根据Aro等功能评价标准,本组结果优29例、良25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达87%。结论对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分别采用T形钢板、外固定支架等方式治疗,可达到骨折准确复位及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外固定 不稳定
下载PDF
掌侧入路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17
10
作者 严松鹤 胡钢 +1 位作者 蔡建平 刘新焕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401-403,406,共4页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住的3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应用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58.4±9.2)min;...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住的3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应用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58.4±9.2)min;所有病例均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9.3±2.0)周。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疗效:优21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87.5%。术前与术后比较,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明显恢复,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掌侧入路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复位良好,固定可靠,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远端 不稳定性 内固定 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
下载PDF
外支架跨关节固定术对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8
11
作者 庞金辉 曹成福 +4 位作者 纪斌 周军杰 陈贤奇 王臻 周强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31-33,37,共4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62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Müller AO分型:A3型14例;C2型28例;C3型20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跨关节固定术治疗,必要时辅以克氏针经皮撬拨复位固定。采用...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62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Müller AO分型:A3型14例;C2型28例;C3型20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跨关节固定术治疗,必要时辅以克氏针经皮撬拨复位固定。采用改良sarmiento系统评估骨折复位情况、Dienst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62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5周。随访3~12个月,其中53例复位优良,占85.5%;57例腕关节功能优良,占91.9%。有2例出现钉道感染、1例Schanz钉松动,经积极处理后顺利愈合;另有1例出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未见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再移位。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不稳定性 外固定支架 手法复位 克氏针
下载PDF
掌侧锁定钢板结合外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18
12
作者 曹锦 温娟 +4 位作者 周文忠 王大勇 徐晓剑 张旭晨 王定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5期537-538,共2页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结合外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T形或斜T形掌侧锁定钢板及跨腕关节外支架治疗24例c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结果22例获得随访,时间6~29个月。按Lidstrom评分系统行影像学评价:优1...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结合外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T形或斜T形掌侧锁定钢板及跨腕关节外支架治疗24例c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结果22例获得随访,时间6~29个月。按Lidstrom评分系统行影像学评价:优12例,良7例,中3例。依据Cooney评分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17例,良3例,一般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应用掌侧锁定钢板结合外支架治疗能够起到坚强固定和早期活动的作用,可较早恢复腕关节功能,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外固定支架 锁定加压钢板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14
13
作者 佟磊 李华 魏东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5期39-41,共3页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27例,采用手法复位,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27例随访7-45个月,平...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27例,采用手法复位,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27例随访7-45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4周。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结论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异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云峰 周家钤 +4 位作者 张世民 朱辉 马仁治 梅炯 俞光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8期1384-1387,共4页
目的:评价异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32例(32侧)术前X线片示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患者经手术切开复位,以异型钢板内固定。结果:27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3个月,根据术后X线片结果及改良Shea功能评估标准,23(85.2... 目的:评价异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32例(32侧)术前X线片示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患者经手术切开复位,以异型钢板内固定。结果:27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3个月,根据术后X线片结果及改良Shea功能评估标准,23(85.2%)例功能良好,2例(7.4%)有内收功能受限伴腕关节疼痛。结论:切开复位异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钢板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市售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规格性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笃军 彭力平 +4 位作者 蒋顺琬 王立新 麦庆春 余阗 林松青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2年第25期2743-2745,共3页
目的探讨市售桡骨远端小夹板尺度规格、力学性能。方法用随机抽样法将4家桡骨远端木制夹板分为GM组、HM组、JM组、XM组,可塑型夹板分组为GK、HK、JK、XK组,各组30付。对比分析各个夹板长度、宽度、厚度,木质夹板表面粗糙度、力学性能。... 目的探讨市售桡骨远端小夹板尺度规格、力学性能。方法用随机抽样法将4家桡骨远端木制夹板分为GM组、HM组、JM组、XM组,可塑型夹板分组为GK、HK、JK、XK组,各组30付。对比分析各个夹板长度、宽度、厚度,木质夹板表面粗糙度、力学性能。结果 4家木制夹板的掌、背、尺、桡侧板的长和宽、厚度、表面粗糙度、最大加载值、强度值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各类可塑夹板掌、背、尺、桡侧板的长、宽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厚度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各厂商生产的小夹板产品规格不一,不够规范,没有统一标准,提示小夹板规格标准化的建立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小夹板 标准化 规格 力学
下载PDF
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宏 张培祥 +1 位作者 陆建伟 李启运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6-38,共3页
目的:观察杉树皮外固定对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疗效并系统评估.方法:自2001年8月~2004年7月,根据病例纳入标准,随机选取140例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有效病例,杉树皮组93例,石膏组47例,治疗5周、3个月后,作疗效评估.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杉... 目的:观察杉树皮外固定对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疗效并系统评估.方法:自2001年8月~2004年7月,根据病例纳入标准,随机选取140例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有效病例,杉树皮组93例,石膏组47例,治疗5周、3个月后,作疗效评估.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杉树皮组疼痛较轻(P<0.05);肿胀较轻(P<0.01),5周时,总有效率杉树皮组76.34%;石膏组48.84%;3个月时,总有效率杉树皮组97.85%;石膏组82.98%.结论: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是一种良好的固定技术.方法简便,功能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骨折固定 杉树皮 外固定法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17
作者 林奋强 蔡学海 林奋越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5期656-658,共3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206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103例进行内固定手术,另外103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两组患者术后进行一年半的随访,比较恢复情况。结果按Gartland a...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206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103例进行内固定手术,另外103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两组患者术后进行一年半的随访,比较恢复情况。结果按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标准,外固定支架组优良率为84.5%,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5.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不同AO分型的骨折,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不同。治疗B型骨折钢板内固定的优良率(84.1%)高于外固定支架(66.7%)(P<0.05),治疗C型骨折外固定支架的优良率(88.2%)高于钢板内固定(70.0%)(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均有较好疗效。治疗方法可根据AO分型的不同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支架 钢板内固定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内固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挠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秦宏敏 许铁 +8 位作者 冯斌 陈孜 刘凯 姚爱明 张轶 刘林 谢春雷 孟扬 朱锋辉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5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多种内固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挠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方法比较国内外先进的不同种材料钢板治疗挠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结果多种不同种材料型号钢板以及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挠骨远端骨折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不稳定型挠骨... 目的探讨多种内固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挠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方法比较国内外先进的不同种材料钢板治疗挠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结果多种不同种材料型号钢板以及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挠骨远端骨折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不稳定型挠骨远端骨折有众多的亚型,必须根据具体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种的内、外固定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骨远端骨折 不稳定 钢板内固定 早期功能锻炼
下载PDF
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右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王峰 罗艳霞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648-651,共4页
目的:探讨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右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行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右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3例,观察患者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情况、... 目的:探讨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右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行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右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3例,观察患者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根据Gartland and Werlkey功能评分发现手术治疗优良率为94.34%;末次随访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相对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 53例患者术后均未见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为(8.45±1.47)周;至末次随访,腕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健侧78%~100%,握力恢复至健侧72%~91%。结论: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右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较好,可最大程度恢复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且术后腕关节恢复良好,术后未见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侧入路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 不稳定右桡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金刚 刘大伟 +1 位作者 王天枢 李爽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6期48-49,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与保守治疗的效果,为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方法 10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实验组患者...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与保守治疗的效果,为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方法 10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腕部功能恢复情况、腕关节功能(PRWE)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腕部功能恢复优26例,良2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0%;对照组患者腕部功能恢复优20例,良17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为74.0%。实验组患者腕部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PRWE评分为(31.2±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4±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能有效的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患者的腕部功能恢复和上肢功能的恢复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