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鵟的食性改变:来自稳定性碳同位素的证据(英文) 被引量:8
1
作者 易现峰 李来兴 +1 位作者 张晓爱 李明财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64-768,共5页
通过对大规模灭鼠后的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大、小型哺乳类以及雀形目鸟类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发现 ,大的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介于 - 2 2 6 0‰和 - 2 3 10‰之间 ;小型哺乳类和主要雀形目鸟类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分别... 通过对大规模灭鼠后的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大、小型哺乳类以及雀形目鸟类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发现 ,大的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介于 - 2 2 6 0‰和 - 2 3 10‰之间 ;小型哺乳类和主要雀形目鸟类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分别介于 - 2 5 5 7‰和 - 2 5 78‰以及 - 2 4 81‰和 - 2 2 5 1‰之间 ,且它们之间差异性显著。基于碳同位素的分馏模式 (即动物和它食物之间稳定性碳同位素分馏在 1‰~ 2‰之间 ) ,我们推断经大规模灭鼠后 ,大的食性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食物主要来源于高寒草甸的雀形目鸟类 ,而非原来的小型哺乳类。通过稳定性同位素营养级模型的运算发现 ,大处在 4 2 3左右的营养级 ;雀形目鸟类处在 2 4到 3 39左右的营养级 ,而小型哺乳类则处在 1 4 5到 1 82左右的营养级。进而采用稳定性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出 ,大的食物由 35 0 4 %的小型哺乳类和 6 4 96 %的雀形目鸟类所组成 ,进一步说明小型哺乳类在大量灭鼠后仅占大食物的很小一部分。由此可见 ,采取大规模的化学灭鼠 ,不仅降低了小型啮齿类天敌———大的数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鵟 食性改变 稳定性碳同位素 鸟类
下载PDF
大■对不同数量布氏田鼠越冬洞群的选择偏好 被引量:9
2
作者 贾举杰 李锋 +5 位作者 倪亦非 林峻 徐云虎 贺兵 王玉梅 赵景瑞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5-800,共6页
2004年10月2~7日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额和宝力格苏木鼠害草场采用鼠洞口数量作为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秋季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大鸳(Buteo hemilasius)对不同大小布氏田鼠集群的捕食选择偏好。统计了实验样地内可... 2004年10月2~7日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额和宝力格苏木鼠害草场采用鼠洞口数量作为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秋季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大鸳(Buteo hemilasius)对不同大小布氏田鼠集群的捕食选择偏好。统计了实验样地内可以观察到的大萑蹲守布氏田鼠洞群鼠洞口数量,以及样地内大鹭没有蹲守的布氏田鼠洞群的鼠洞口数量。运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进行分析,大鹭没有蹲守的布氏田鼠洞群的洞口数量秩和统计量为1753.5,而大鸳蹲守的布氏田鼠洞群的洞口数量总秩和为1406.5,统计量u值为213.5,校正之后的z值为-4.76426,这表明,两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002),大驾蹲守次数(B)与田鼠洞群洞口数量(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式为B=-0.7332+0.04436N(r=0.59265,P〈0.05)。结果表明,大骛优先选择集群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该结果可以解释布氏田鼠在秋季出现的分群行为。由于捕食风险的存在,布氏田鼠借助秋季的分群行为以降低冬季集群大小和被捕食风险,从而避免成为捕食性天敌首要攻击的目标,该结果从捕食风险角度支持了鼠类最优集群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大■ 捕食风险 集群数量
原文传递
大■繁殖期的行为及时间分配 被引量:1
3
作者 邓腾 张瑞 +1 位作者 许华磊 刘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3-750,共8页
2015年4~9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通过人工观察及监控设备记录,在青海省祁连县研究了2窝在人工巢中繁殖的大鵟(Buteo hemilasius)行为。构建了大鵟亲鸟及雏鸟在繁殖期的行为谱,将亲鸟繁殖期内的行为划分为12项30种,将雏鸟的行... 2015年4~9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通过人工观察及监控设备记录,在青海省祁连县研究了2窝在人工巢中繁殖的大鵟(Buteo hemilasius)行为。构建了大鵟亲鸟及雏鸟在繁殖期的行为谱,将亲鸟繁殖期内的行为划分为12项30种,将雏鸟的行为划分为9项25种。研究发现,大鵟繁殖期开始于4月中下旬,持续至8月中旬结束,平均(112.0±2.0)d(n=2);将繁殖期划分为孵卵前期、孵卵期、育雏期及雏鸟成熟期。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对了雌雄亲鸟之间,以及不同时期间亲鸟、雏鸟的行为时间分配。结果显示,(1)雌雄大鵟之间的行为时间分配在孵卵前期及孵卵期差异不显著(P〉0.05),在育雏期及雏鸟成熟期差异显著(P〈0.05)。在这两个时期,雌性栖停行为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雄性(P〈0.01),而捕食行为占比显著低于雄性(P〈0.01)。(2)雌性大鵟行为时间分配在不同时期均变化显著(P〈0.05),雄性大鵟行为时间分配在育雏期与雏鸟成熟期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个时期间差异显著(P〈0.05)。(3)大鵟雏鸟行为时间分配在育雏期与成熟期之间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鵟 繁殖期 行为 时间分配 青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