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更新世末期西辽河上游地区古代环境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胡雅琴 李宜垠 +2 位作者 周力平 D.K.Ferguson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3-743,共11页
西辽河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文化发达,分别发育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这些文化的兴衰同环境的演变密不可分,旱作农业的起源有可能在西辽河地区。西辽河地区古代环境、... 西辽河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文化发达,分别发育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这些文化的兴衰同环境的演变密不可分,旱作农业的起源有可能在西辽河地区。西辽河地区古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生以及演变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将采自赤峰地区红山水库厚度为155cm的自然剖面进行了测年、孢粉和粒度分析,得到晚更新世末期西辽河地区古植被以及古环境资料。粒度分析说明沉积环境可能为河漫滩。孢粉分析结果显示:晚更新世末期进入全新世前,西辽河地区较现代温暖湿润,植被是草原植被,主要的植物是蒿属以及菊科的其他植物,河漫滩中生长有香蒲属植物,不远的山地分布有疏林,针叶树主要是松、云杉和铁杉,而阔叶树主要是桦木科、胡桃属、栎属和榆属。自下而上,将剖面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Zone 1~4)。Zone 1(15280~14680cal.aB.P.)和Zone 2(14680~14090cal.aB.P.),针叶树主要是云杉和铁杉,而阔叶树主要是桦木科和胡桃属植物;Zone 2,盘星藻大量增加;Zone 3(14090~13890cal.aB.P.),除了云杉和铁杉,松属也是主要的针叶树种类,此时香蒲的数量急剧增加;Zone 4分为2个亚带,即Zone 4-1(13890~13670cal.aB.P.)和Zone4-2(13670~13110cal.aB.P.),Zone4主要的针叶树为松-云杉,此时的阔叶树也变为落叶栎-榆属。在Zone 4-2,伴随着C/A值的增大,铁杉花粉消失。铁杉花粉消失在约13610cal.aB.P.,可能是由气候的干旱引起。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为农业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野生资源,而后期环境趋于干旱,这可能是促使农业发生的一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杉 古植被 古环境 西辽河上游 更新世末期
下载PDF
西辽河流域的古代都市——辽上京临潢府(上)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禹浪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15,共15页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编写"大清一统志"的文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的所在位置。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辽上京城的重新发现是清道光年间蒙古学者张穆所撰写的《蒙古游牧纪》一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最迟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已经有明确记载。此外,契丹人所修建的辽上京城从"二元"理念出发,采用了"北朝南市"的二元体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即皇城,为辽朝皇帝的临政之所;南城即所谓汉城则是以容纳汉人为主体的包括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易、井肆、居住的场所。辽上京城是西辽河流域古代都市文明的标志,对东北亚乃至内陆亚洲的文化交流与传布,商品贸易的往来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木伦河 西辽河 辽上京城
下载PDF
西辽河上游地区动物岩画的作画技巧与形象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玉鹏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0期7-10,共4页
西辽河地区是我国早期文明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这一地区出现了著名的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等优秀的文化,是我国北方文明重要的策源地之一。从农业文明成就来说,西辽河地区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从物质文明来说,西辽河地... 西辽河地区是我国早期文明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这一地区出现了著名的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等优秀的文化,是我国北方文明重要的策源地之一。从农业文明成就来说,西辽河地区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从物质文明来说,西辽河地区晚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西辽河地区具有传统的农业、渔猎业,以及较高水平的各种手工业,也有丰富的岩画艺术。岩画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记录,其艺术风格、作画技巧和形象包含了许多的文化寓意,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西辽河上游地区动画岩画的作画技巧和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上游 动物岩画 作画技巧 岩画形象
下载PDF
2009~2010年长江上游地区旱情成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沈浒英 陈瑜彬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14,37,共4页
针对2009~2010年秋冬季我国西南地区发生的历史罕见旱情,以及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程度重等特点,用降水距平PAI指数、无雨日指数及江河水库来水量距平百分率对其干旱程度作了初步分析,并分析了干旱等级。结果表明,2009年秋... 针对2009~2010年秋冬季我国西南地区发生的历史罕见旱情,以及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程度重等特点,用降水距平PAI指数、无雨日指数及江河水库来水量距平百分率对其干旱程度作了初步分析,并分析了干旱等级。结果表明,2009年秋季开始的西南地区干旱估计为100 a一遇。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干旱成因分析认为,大范围、持续时间长的严重干旱都是在特定的气候背景条件及大气环流异常情况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等级 干旱成因 西南地区 长江上游
下载PDF
西辽河上游全新世早中期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胡雅琴 曹现勇 +3 位作者 赵志军 李宜垠 孙永刚 王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0-541,共12页
摘要西辽河上游地区位于东亚夏季风边缘,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敏感,自全新世以来发育了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夏家店等诸多文化,是研究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科尔沁沙地西南缘其甘湖钻孔的孢粉分析,结合... 摘要西辽河上游地区位于东亚夏季风边缘,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敏感,自全新世以来发育了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夏家店等诸多文化,是研究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科尔沁沙地西南缘其甘湖钻孔的孢粉分析,结合AMS’℃测年,恢复了全新世早中期的古植被和古环境,并利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法(WeightedAveragingPartialLeastSquaresRegression,简称WAPLS),定量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早中期最冷月和最热月均温、年降雨量,结合文化背景探讨了人地关系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2090~11040cal.aB.P.,其甘湖周围为草原植被,以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jaceae)为主,附近分布有桦属(Betula)和云杉属(Picea)为主的林地,反映较凉湿的气候;11040~8590cal.aB.P.,山地林地中桦属成分略有减少,榆属(Ulmus)和云杉属成分升高,反映气候开始转暖;8590~8030eal.aB.P.,木本植物花粉与草本植物花粉的比值(AP/NAP)升高,此阶段气候持续变暖;8030~6950cal.aB.P.,花粉组合以木本植物花粉为主,阔叶树类型成分增加,尤其是栎属(Quercus)、椴属(Tilia)以及胡桃属(Juglans)均出现峰值,反映气候温暖湿润;6950~6720cal.aB.P.,藜科和松属(Pinus)花粉显著增加,花粉组合异常变化可能反映沉积环境的突变。气候定量重建结果显示西辽河上游地区进入全新世之前环境凉湿,进入全新世之后,早期温度快速升高,降水增加幅度缓慢,8500cal.aB.P.前后降水开始快速增加并持续到7350cal.aB.P.。小河西文化时期年降水量平均值480mm,最热月均温20.9℃,最冷月均温一16.6℃;兴隆洼文化时期年降水量平均值550mm,最热月均温21.5℃,最冷月均温-15.0℃;赵宝沟文化时期年降水量平均值440mm,最热月均温21.5℃,最冷月均温一15.3℃。虽然兴隆洼文化时期温度比现代低,但高于之前的小河西文化和之后的赵宝沟文化时期,而且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平均值比现代高约140~190mm,温湿的环境可能孕育r西辽河上游地区繁盛的兴隆洼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其甘湖 西辽河上游 孢粉 古植被 古环境 气候定量重建 全新世
原文传递
论燕北西辽河地区的经济形态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从环境史角度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滕海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2-148,共7页
燕北西辽河地区史前及历史时期的经济形态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多样性,而经济形态的不稳定性的重要诱因则是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迁和波动。在燕北西辽河流域这个干旱半干旱... 燕北西辽河地区史前及历史时期的经济形态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多样性,而经济形态的不稳定性的重要诱因则是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迁和波动。在燕北西辽河流域这个干旱半干旱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选择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多样化经济形态可减轻对某类资源的压力,缓解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如果无视自然环境的特点,大面积高强度发展农业则会加重土地的载荷,导致环境退化乃至生态危机。燕北西辽河地区日益加剧的沙化趋势及其它生态环境问题,均与过密的农业耕作有关联。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辽代、清代以来本区发生的过度农业垦殖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是典型例证。历史教训是:应针对不同地区土地特性和资源禀赋,采用与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必须根据自然环境特点选择生业,同时,经济活动不能超过自然的载荷。对于燕北西辽河流域这样的生态脆弱地区,经济活动方式的选择尤须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史 西辽河流域 区域经济形态 地理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