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alo-vest在重建上颈椎稳定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吉兴 金大地 +3 位作者 姚军 陈建庭 江建明 瞿东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99-401,共3页
目的 评价应用 Halo- vest在重建上颈椎稳定性中的疗效。 方法 总结 1997年 3月~ 2 0 0 2年 10月收治上颈椎疾患 16例 ,年龄 14~ 5 3岁。单纯 Jefferson骨折 3例 ,单纯 Hangman骨折 4例 ,Anderson 型骨折 1例 ,以上均采用 Halo- v... 目的 评价应用 Halo- vest在重建上颈椎稳定性中的疗效。 方法 总结 1997年 3月~ 2 0 0 2年 10月收治上颈椎疾患 16例 ,年龄 14~ 5 3岁。单纯 Jefferson骨折 3例 ,单纯 Hangman骨折 4例 ,Anderson 型骨折 1例 ,以上均采用 Halo- vest固定 3~ 4个半月。齿状突陈旧性骨折伴脱位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 3例 ,C2、3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 1例 ,C1 恶性肿瘤行后路肿瘤切除枕颈内固定 1例 ,C2 恶性肿瘤行前路肿瘤切除植骨内固定 2例 ,颈椎管肿瘤行C2~ 7全椎板切除术后鹅颈畸形行前路脊髓减压植骨螺钉内固定 1例 ,以上均采用 Halo- vest术中固定 ,其中 2例术后继续应用 3个月。 16例中有脊髓功能障碍者 8例。 结果 术后 15例获 6个月~ 5年随访。其中 1例 Jefferson骨折后弓愈合 ,前弓未愈合 ,拆除支架后未出现不适 ,颈椎活动正常 ;1例 C2 肿瘤术后 8个月复发 ;其余均得到骨性愈合。 8例脊髓功能障碍者术后均恢复正常。 结论  Halo- vest对上颈椎失稳的固定效果可靠 ,可用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上颈椎稳定性重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术后 肿瘤切除 脊髓功能 前路 JEFFERSON骨折 正常 恢复 畸形 活动
下载PDF
寰椎不同类型骨折对上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夏虹 赵卫东 +4 位作者 黄文华 李鉴轶 尹庆水 刘景发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5-497,共3页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寰椎骨折后对上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成人新鲜上颈椎标本 12例 ,模拟临床建立 5种寰椎骨折类型的模型 ,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测量C0~ 1及C1~ 2 的运动范围 (ROM ) ,并比较各组与正常组间的差异。结果 :①单...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寰椎骨折后对上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成人新鲜上颈椎标本 12例 ,模拟临床建立 5种寰椎骨折类型的模型 ,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测量C0~ 1及C1~ 2 的运动范围 (ROM ) ,并比较各组与正常组间的差异。结果 :①单纯寰椎后弓骨折后 ,除C0~ 1间在旋转上有增加 (P <0 .0 5 )外 ,在其他方向上与正常无区别 ;C1~ 2 间在屈伸上有所增加 ,余方向与正常无区别 ;②后弓骨折同时伴有前弓的骨折 ,C0~ 1间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均较正常增大 (P <0 .0 5 ) ;C1~ 2 间除旋转变化不明显外 ,前屈 /后伸及左 /右侧弯均较正常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③前后弓四部分骨折 (Jefferson骨折 )时 ,C0~ 1及C1~ 2 间在所有方向上的ROM均有明显变化 (P <0 .0 5 ) ,此时C1~ 2 间的旋转是明显的减小 ;④单纯一侧侧块骨折及一侧侧块骨折合并同侧前弓骨折时 ,C0~ 1及C1~ 2 间在所有方向上的ROM与正常相比均有明显的改变 (P<0 .0 5 )。结论 :寰椎骨折后 ,除后弓骨折外 ,其他类型的骨折均会对上颈锥的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寰椎 骨折 生物力学 稳定性
下载PDF
数字化重建与快速成型技术在复杂上颈椎疾患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林山 尹庆水 +4 位作者 夏虹 艾福志 吴增辉 马向阳 万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头颈部三维实体模型,并探讨其在复杂上颈椎疾患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32例复杂上颈椎疾患患者头颈部CT断层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快速成型制备1∶1三维实体模型,并将其应用于...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头颈部三维实体模型,并探讨其在复杂上颈椎疾患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32例复杂上颈椎疾患患者头颈部CT断层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快速成型制备1∶1三维实体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诊治、手术规划和术中参照。结果:32例患者均在三维实体模型指导下完成,手术过程顺利。32例患者术中所见与术前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和三维实体模型的病灶结构变化一致,三者间进钉点距中线距离、钉道外倾角及钉道长度与术中实际测量的数据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ASI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复查X线、CT和MRI示:脊髓受压解除,病灶清除满意,内固定物在位良好,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数字化重建与快速成型技术能够准确和直观地反映上颈椎病变情况,可指导制定手术计划和手术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快速成型 数字化骨科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小儿下颈椎稳定性的外科重建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浩 宋文锴 +2 位作者 宋跃明 彭明惺 刘文英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8-190,共3页
目的 探讨因创伤、结核或肿瘤引起的下颈椎不稳定的重建方法。方法 针对 8例年龄 2~ 7岁 ,平均4 .1岁的患儿行前路减压 ,大块髂骨植骨 ;后路棘突钢丝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结果 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3个月 ,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3... 目的 探讨因创伤、结核或肿瘤引起的下颈椎不稳定的重建方法。方法 针对 8例年龄 2~ 7岁 ,平均4 .1岁的患儿行前路减压 ,大块髂骨植骨 ;后路棘突钢丝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结果 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3个月 ,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3例 ,部分恢复 4例 ,1例死于并发肺部感染。植骨完全融合 5例 ,处于融合阶段 2例。结论 采用前路减压加大块髂骨植骨 ,后路棘突钢丝内固定融合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 大块髂骨植骨 后路棘突钢丝内固定 小儿 下颈椎稳定性 外科重建
下载PDF
异形钛笼在中上颈椎腹侧病变切除后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马向阳 尹庆水 +8 位作者 夏虹 吴增晖 杨进城 许俊杰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王智运 麦小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94-897,共4页
目的:探讨异形钛笼在中上颈椎腹侧病变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方法:2004年6月-2010年6月收治lO例中上颈椎腹侧病变需行病灶切除手术的患者,其中陈旧性结核2例,原发肿瘤5例,转移瘤3例;病变单纯涉及枢椎2例,C2+C3椎体7例,C2~C4椎... 目的:探讨异形钛笼在中上颈椎腹侧病变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方法:2004年6月-2010年6月收治lO例中上颈椎腹侧病变需行病灶切除手术的患者,其中陈旧性结核2例,原发肿瘤5例,转移瘤3例;病变单纯涉及枢椎2例,C2+C3椎体7例,C2~C4椎体1例。术前JOA评分7~14分,平均10分。根据病变范围,在气管插管全麻下。4例患者采用常规单纯经口咽入路清除病灶,6例采用经口唇下颌骨劈开入路清除病灶。所有患者均应用异形钛笼重建椎体,5例行颈椎椎弓根或侧块钉棒固定(C1-C3固定2例,C1~C4固定3例),5例行枕颈钉棒固定(C0~C4固定1例.C0~C5和CO—C6固定各2例);均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观察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改善和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8h,出血量500~3000ml,术中椎体病灶清除顺利,脊髓受压解除彻底,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和脑脊液漏。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3—14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复查X线、CT结果均提示植骨获得骨性融合;无钛笼移位、松动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14分。结论:异形钛笼可重建中上颈椎椎体前柱,联合颈椎后路固定可满意重建颈椎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钛笼 椎体重建
下载PDF
上颈椎创伤诊治:重要理念回顾与常见误区分析
6
作者 刘鹏 赵建华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705-707,共3页
上颈椎指颅颈交界区域,包括3个椎节(枕骨髁、寰椎和枢椎)与2个椎间关节,由于贡献了近一半的颈椎活动度,上颈椎易于损伤。上颈椎解剖结构复杂,功能重要,具有特殊的运动学特征,导致其创伤的诊治具有挑战性。基于文献及作者的临床实践,本... 上颈椎指颅颈交界区域,包括3个椎节(枕骨髁、寰椎和枢椎)与2个椎间关节,由于贡献了近一半的颈椎活动度,上颈椎易于损伤。上颈椎解剖结构复杂,功能重要,具有特殊的运动学特征,导致其创伤的诊治具有挑战性。基于文献及作者的临床实践,本文旨在为读者回顾上颈椎创伤诊治过程中的关键点,并分析常见的失误。笔者建议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骨折愈合的可能性,以及椎间关节功能(稳定与节段间运动)恢复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骨折 椎间关节 稳定性 活动度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重建的上颈椎三维活动度在体测量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寨旭 康健 +5 位作者 陈欣 董军 邱晓文 丁新爱 刘俊 贺西京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7期658-665,共8页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的方法测量健康成年人上颈椎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以及颈椎病患者上颈椎最大旋转位的三维活动度,并作对比分析,同时验证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选取2...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的方法测量健康成年人上颈椎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以及颈椎病患者上颈椎最大旋转位的三维活动度,并作对比分析,同时验证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选取20个健康成年受试者(健康成年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2~26(24.0±1.2)岁;26个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36~72(52.8±8.6)岁。采集健康成年人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最大右侧侧屈位及最大屈曲位、最大背伸位5个位置的及颈椎病患者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上颈椎(含枕骨大孔)的CT图像。利用软件Mimics将所得CT重建为三维图像。在各个椎体(或枕骨)上选取明显的解剖标志点进行标注,根据所标注的解剖标志点建立局部坐标系,局部坐标系即代表了所在椎体的位置及方向。利用Pro/Engineer及MATLAB软件运算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活动度及颈部整体三维活动度,并比较颈椎病组和健康成年组差异。因解剖标志点识别有人为差异,选取两名实验员进行3次测量,用组内相关系数(组内ICC)和组间相关系数(组间ICC)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可靠性验证结果:组内ICC、组间ICC结果均在0.90以上,测量方法有很高的可靠性;健康成年组上颈椎三维活动度: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枕关节有(-6.8±1.5)°的耦合左侧屈和(8.9±2.0)°的耦合背伸活动,其余3个位置寰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很小,最大为(5.3±2.6)°;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枢关节右旋(37.9±5.1)°,占整个颈椎活动度[(72.4±5.0)°]的52.34%,其余3个位置寰枢关节仍以旋转活动最为突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平移距离均很小。颈椎病患者颈椎整体平均轴向旋转角度[(62.0±3.4)°]较健康成年组明显下降,但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平均轴向旋转角度比较健康成年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基于CT三维重建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描述颈椎的这种复杂的三维运动,并且有很高的可靠性。(2)上颈椎运动是一个复杂的三维运动过程,各个方向活动时均附带有其他方向上的耦合运动。(3)颈椎病患者最大旋转位上颈椎旋转方向的活动度较健康成年人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三维重建 三维活动度 在体测量
下载PDF
Hangman骨折及内固定术生物力学评价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谢雁春 项良碧 +3 位作者 陈语 刘军 张明海 朴美惠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4年第1期30-33,47,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类型Hangman骨折和不同内固定术式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差异以及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分基础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病例研究两部分,基础生物力学实验取6例新鲜尸体上颈椎标本,其中1例标本为对照组(即完整标本组),实验组... 目的评价不同类型Hangman骨折和不同内固定术式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差异以及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分基础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病例研究两部分,基础生物力学实验取6例新鲜尸体上颈椎标本,其中1例标本为对照组(即完整标本组),实验组共分为8组,Ⅰ组为C2双侧椎弓峡部切断,Ⅱ组在Ⅰ组基础上加C2~3前纵韧带切断,Ⅲ组在Ⅱ组基础上加C2~3椎间盘切除,Ⅳ组为在Ⅱ组基础上行后路单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Ⅴ组为在Ⅲ组基础上行后路单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Ⅵ组为后路C2~3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Ⅶ组为前路C2~3植骨融合内固定,Ⅷ组为前路C3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对不同类型Hangman骨折及不同内固定状态行相关生物力学监测,并行统计学分析。临床病例研究将近5年我院收治的67例不同类型的Hangman骨折分为4组:A组采用后路行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行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组行前路C2~3植骨融合内固定术,D组行前路C3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通过随访测量C2/3位移和成角情况。结果在2.5 Nm力矩载荷下,随着Hangman骨折不稳定程度增加,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均呈不同程度逐渐增加,但骨折Ⅰ组和骨折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Ⅴ组与Ⅳ组比较C2/3ROM值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Ⅵ组、Ⅶ组和Ⅷ组ROM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但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例Hangman骨折术后获平均28.6个月随访,B组、C组和D组平均移位及平均成角均较A组明显减小(P<0.05),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础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病例研究均提示:(1)前纵韧带和椎间盘损伤尤其是后者损伤会导致C2/3明显不稳;(2)单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相邻节段影响较小,但仅适合Ⅰ型Hangman骨折;(3)C2/3椎弓根螺钉、C2~3及C2~4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均是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而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还适合Ⅲ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HANGMAN骨折 生物力学 稳定性 内固定 创伤
下载PDF
上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卢万发 朱青安 +2 位作者 李忠华 钟世镇 龚旭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9-231,共3页
在7具新鲜尸体的颈椎上定量地研究了正常颈椎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式后的上部颈椎(0C~C3)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运动。所施加的最大力矩为1.5N.m,用摄影记录椎骨的运动,计算得到中性区 NZ(Neutral zone)和运动范围ROM(Range ... 在7具新鲜尸体的颈椎上定量地研究了正常颈椎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式后的上部颈椎(0C~C3)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运动。所施加的最大力矩为1.5N.m,用摄影记录椎骨的运动,计算得到中性区 NZ(Neutral zone)和运动范围ROM(Range of motion)。结果表明上部颈椎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和侧弯运动分别为:寰枕关节4.5°,19.5°和4.1°;寰枢关节8.5°,9.4°和5.3°;C2~3关节4.0°,3.3°和5.1°。在 C3和 C2~3施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式后,大多数节段的前屈和侧弯运动增加,后伸运动减少。寰枕关节的前屈运动增中最大为3.0°,面寰枢关节的侧弯运动增加最大为2.8°,分别为完整上部颈椎运动的66.7%和52.8%。表明C2~3“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式后,上部颈椎的活动度有较大幅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部颈椎 椎管减压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的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莫增媚 《中外医学研究》 2014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诊治的18例上颈椎损伤患者的X线平片及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诊治的18例上颈椎损伤患者的X线平片及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本研究18例患者中,螺旋CT三维重建发现骨折共20个部位:寰椎爆裂性骨折2例,枢椎齿状突骨折12例,枢椎椎体骨折2例,枢椎椎弓骨折4例;发现脱位共4例:寰枕关节脱位1例,寰枢关节脱位3例。X线片检查发现骨折部位共12个部位:寰椎骨折1例,枢椎齿状突骨折7例,枢椎椎体骨折2例,枢椎椎弓骨折2例,漏诊率40%;发现脱位共2例:寰枢关节脱位2例,漏诊率50%;其中4例寰枢椎骨折误诊为寰枢椎脱位。结论:上颈椎因其解剖结构复杂而细微,上颈椎损伤的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能明确显示上颈椎骨折、脱位及继发椎管狭窄等情况,有助于临床及时准确地制订治疗方案,是一种临床术前诊治该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三维重建 上颈椎损伤
下载PDF
综合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临床探讨
11
作者 林镇树 王伟 +1 位作者 黄少英 苏树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年第7期903-906,共4页
目的通过临床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疗效,探讨颈椎失稳与颈性眩晕的发病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6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B组在A组基础上行床边... 目的通过临床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疗效,探讨颈椎失稳与颈性眩晕的发病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6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B组在A组基础上行床边颈椎牵引,两组疗效欠满意者采用手术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变化及对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椎动脉血流(Vs、Vd、RI)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率为56.25%,B组有效率为81.25%,B组疗效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是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失稳 颈性眩晕 重建稳定
下载PDF
上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哲褒 贺崇欣 +4 位作者 吴近森 诸葛启钏 郑伟明 苏志鹏 刘藏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7-269,共3页
目的探讨上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入路、肿瘤与枕下海绵窦的关系、术后颈椎的稳定性。方法从1996至2005年期间经病理证实的上颈段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17例(神经鞘瘤12例,神经纤维瘤5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13例)... 目的探讨上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入路、肿瘤与枕下海绵窦的关系、术后颈椎的稳定性。方法从1996至2005年期间经病理证实的上颈段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17例(神经鞘瘤12例,神经纤维瘤5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13例)和颈后外侧入路(4例)切除肿瘤。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行颈枕融合术。结果16例肿瘤在显微镜下全切除,1例行近全切。根据术中肿瘤和硬膜的关系,肿瘤位于单纯硬膜外者12例,硬膜内外者5例。随访期间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均无颈椎不稳定性现象发生。结论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或颈后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理想的治疗方法。术中娴熟处理椎动脉和枕下静脉丛出血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段 神经源性肿瘤 枕下海绵窦 显微外科 颈椎稳定性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对上颈椎隐形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怀仕 孙新海 +2 位作者 于沈敏 李浩刚 戚文骥 《中华全科医学》 2010年第1期102-103,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上颈椎隐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上颈椎损伤而X线平片未发现异常的36例患者行螺旋CT扫描,通过工作站对其进行后处理,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细致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行螺旋CT扫描、重建后,25例显示有隐形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上颈椎隐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上颈椎损伤而X线平片未发现异常的36例患者行螺旋CT扫描,通过工作站对其进行后处理,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细致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行螺旋CT扫描、重建后,25例显示有隐形损伤,其中椎体旋转脱位1例,环齿关节脱位2例,单纯横韧带损伤1例,C1侧块骨折5例,C1椎弓骨折3例,C2椎弓骨折3例,齿状突基底部骨折6例,C2椎体骨折4例。结论多层螺旋CT二维、三维和四维重建对上颈椎隐形损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损伤 隐形骨折 X线计算机 图像重建
原文传递
等比例三维模型在Anderson Ⅱ型齿状突骨折后路术式中的应用
14
作者 龚凯 屈波 +8 位作者 朱妍 梁锋 肖伟 李霖 刘达 盛珺 潘显明 冉金伟 张传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8期1120-1123,共4页
目的制作上颈椎等比例三维实物模型,探讨其在寰枢椎后路融合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28例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术前CT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快速成型制备的等比例三维上颈椎实物模型,使用模型进行术... 目的制作上颈椎等比例三维实物模型,探讨其在寰枢椎后路融合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28例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术前CT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快速成型制备的等比例三维上颈椎实物模型,使用模型进行术前计划,术前制钉预操作,术中直观参考指导置钉,测量进针点及钉道参数并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所见与术前三维实体模型的病灶结构变化一致,术前计划与术中实际进钉点及钉道各参数间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VAS及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置钉过程顺利,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结论针对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等比例三维颈椎实物模型能准确、有效指导制定手术计划和术中置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等比例实物模型 寰枢椎螺钉 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