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不同类型Hangman骨折和不同内固定术式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差异以及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分基础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病例研究两部分,基础生物力学实验取6例新鲜尸体上颈椎标本,其中1例标本为对照组(即完整标本组),实验组...目的评价不同类型Hangman骨折和不同内固定术式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差异以及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分基础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病例研究两部分,基础生物力学实验取6例新鲜尸体上颈椎标本,其中1例标本为对照组(即完整标本组),实验组共分为8组,Ⅰ组为C2双侧椎弓峡部切断,Ⅱ组在Ⅰ组基础上加C2~3前纵韧带切断,Ⅲ组在Ⅱ组基础上加C2~3椎间盘切除,Ⅳ组为在Ⅱ组基础上行后路单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Ⅴ组为在Ⅲ组基础上行后路单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Ⅵ组为后路C2~3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Ⅶ组为前路C2~3植骨融合内固定,Ⅷ组为前路C3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对不同类型Hangman骨折及不同内固定状态行相关生物力学监测,并行统计学分析。临床病例研究将近5年我院收治的67例不同类型的Hangman骨折分为4组:A组采用后路行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行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组行前路C2~3植骨融合内固定术,D组行前路C3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通过随访测量C2/3位移和成角情况。结果在2.5 Nm力矩载荷下,随着Hangman骨折不稳定程度增加,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均呈不同程度逐渐增加,但骨折Ⅰ组和骨折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Ⅴ组与Ⅳ组比较C2/3ROM值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Ⅵ组、Ⅶ组和Ⅷ组ROM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但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例Hangman骨折术后获平均28.6个月随访,B组、C组和D组平均移位及平均成角均较A组明显减小(P<0.05),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础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病例研究均提示:(1)前纵韧带和椎间盘损伤尤其是后者损伤会导致C2/3明显不稳;(2)单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相邻节段影响较小,但仅适合Ⅰ型Hangman骨折;(3)C2/3椎弓根螺钉、C2~3及C2~4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均是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而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还适合Ⅲ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不同类型Hangman骨折和不同内固定术式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差异以及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分基础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病例研究两部分,基础生物力学实验取6例新鲜尸体上颈椎标本,其中1例标本为对照组(即完整标本组),实验组共分为8组,Ⅰ组为C2双侧椎弓峡部切断,Ⅱ组在Ⅰ组基础上加C2~3前纵韧带切断,Ⅲ组在Ⅱ组基础上加C2~3椎间盘切除,Ⅳ组为在Ⅱ组基础上行后路单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Ⅴ组为在Ⅲ组基础上行后路单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Ⅵ组为后路C2~3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Ⅶ组为前路C2~3植骨融合内固定,Ⅷ组为前路C3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对不同类型Hangman骨折及不同内固定状态行相关生物力学监测,并行统计学分析。临床病例研究将近5年我院收治的67例不同类型的Hangman骨折分为4组:A组采用后路行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行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组行前路C2~3植骨融合内固定术,D组行前路C3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通过随访测量C2/3位移和成角情况。结果在2.5 Nm力矩载荷下,随着Hangman骨折不稳定程度增加,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均呈不同程度逐渐增加,但骨折Ⅰ组和骨折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Ⅴ组与Ⅳ组比较C2/3ROM值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Ⅵ组、Ⅶ组和Ⅷ组ROM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但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例Hangman骨折术后获平均28.6个月随访,B组、C组和D组平均移位及平均成角均较A组明显减小(P<0.05),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础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病例研究均提示:(1)前纵韧带和椎间盘损伤尤其是后者损伤会导致C2/3明显不稳;(2)单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相邻节段影响较小,但仅适合Ⅰ型Hangman骨折;(3)C2/3椎弓根螺钉、C2~3及C2~4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均是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而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还适合Ⅲ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