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Two Types of Northward Jumps of 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in Midsummer on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林中达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224-1234,共11页
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EAJS) typically jumps north of 45~N in midsummer. These annual northward jumps are mostly classified into two dominant types: the first type corresponds to the enhanced... 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EAJS) typically jumps north of 45~N in midsummer. These annual northward jumps are mostly classified into two dominant types: the first type corresponds to the enhanced westerly to the north of the EAJS's axis (type A), while the second type is related to the weakened westerly within the EAJS's axis (type B).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s of these two types of northward jumps on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are investigated. Our results show that rainf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in northern Northeast China and decreases in the Yellow River-Huaihe River valleys, as well as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type A jump. As a result of the type B jump, rainfall is enhanced in North China and suppressed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The changes in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se two types of northward jumps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northward shifts of the ascending air flow tha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AJS. Concurrent with the type A (B) jump, the EAJS-related ascending branch moves from the Yangtze-Huai River valley to northern Northeast (North) China when the EAJS's axis jumps from 40~N to 55~N (50~N). Meanwhile, the type A jump also strengthens the Northeast Asian low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leading to more moisture transport to northern Northeast China. The type B jump, however, induces a north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lower-tropospheric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more moisture transport to Nor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ward jump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eastern China rainfall Northeast Asian low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下载PDF
THE STUDY OF STORM RAINFALL CAUSED B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ON-ZONAL HIGH LEVEL JET STREAK AND TYPHOON IN THE DISTANCE 被引量:1
2
作者 丁治英 张兴强 +1 位作者 何金海 徐海明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1年第2期187-198,共10页
In this paper, statistics were analyzed concerni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orm rainfall far from typhoon and non-zonal upper-level jet strea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jet stream at 200 hPa is constantly SW (90.2 %... In this paper, statistics were analyzed concerni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orm rainfall far from typhoon and non-zonal upper-level jet strea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jet stream at 200 hPa is constantly SW (90.2 %) during the period in which storm rainfall occurs. Rainfall area lies in the right rear regions of the jet axes. While the storm intensifies, the jet tends to be stronger and turn non-zonal. With the MM4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diagnosis were carried out for Typhoon No.9711 (Winnie) on August 19 to 20, 1997. The distant storm rainfall is tightly correlative to the jet and low-level typhoon trough. The divergence field of jet is related to the v component. The upper level can cause the allobaric wind convergence at low level.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form of low-level typhoon trough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storm. By scal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branch of middle scale transverse inverse circulation in the right entrance regions behind the jet below the 300-hPa level,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maintenance and strengthening of storm rainfall. This branch of inverse circulation is relative to the reinforcement of jet’s non-zon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field of mesoscale divergence field and non-zonal wind field, we know that the stronger symmetry caused by transverse circulation in the two sides of the jet, rainfall抯 feedback and reinforcement of jet抯 non-zonal characteristics had lead to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that was favorable of storm rainfall抯 strengthe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zonal upper level jet stream storm RAINFALL far from typhoon dynamic pressure-decreasing zone
下载PDF
近11年中国寒潮频发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宏博 黄艳艳 +1 位作者 戴金 赵钱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4-875,共12页
利用全国840个站点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过去63 a(1960—2022年)冬半年(前一年10月—当年4月)全国性寒潮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统计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寒潮频次的下降趋势在2012年发生了转折,2012—2022年呈现显... 利用全国840个站点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过去63 a(1960—2022年)冬半年(前一年10月—当年4月)全国性寒潮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统计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寒潮频次的下降趋势在2012年发生了转折,2012—2022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12—2022年,乌拉尔山阻塞频率与全国性寒潮发生频次呈显著负相关。乌拉尔山阻高会抑制高空急流发生发展,大气经向环流减弱,北极内冷气团南下受阻,从而减少寒潮发生的频次。同时乌拉尔山阻高与东亚中高纬地区地面2 m温度经向分布联系紧密,乌拉尔山阻塞的频繁发生往往会出现更多的北极增温、中纬度地区降温的天气尺度现象。此外,北极增暖效应本身也与我国寒潮频次有显著的负相关,北极增暖会减小中高纬温度差,西风带减弱,进而减弱冷空气的输送。近11 a,乌拉尔山阻塞频率呈显著减少趋势,相应地,等熵面位涡经向梯度具有线性增加趋势,不利于阻塞高压的维持,伴随北极增暖效应也呈现出减弱态势,这样的大气环流配置有利于近年来我国寒潮频次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变化 寒潮 阻塞高压 高空急流 北极增暖
下载PDF
浙北地区春季一次弓形回波造成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4
作者 宋刘明 田德宝 +2 位作者 吴建青 张珊珊 葛非凡 《科技通报》 2023年第8期7-13,共7页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先后影响杭州、湖州、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中,是由地面低压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由于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一般,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局地伴随短时暴雨和小冰雹。从雷达数据分析,强对流天气东移发展过程中可见弓形回波、速度模糊等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强对流天气伴随回波带的移出而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高空急流 中尺度辐合线 速度模糊 浙北地区
下载PDF
7月23日齐齐哈尔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5
作者 李雯婧 王佳宁 +2 位作者 李萌 郭丰赫 张秋烨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6期107-109,共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22年7月23日齐齐哈尔市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空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齐齐哈尔受该低压槽的控制,低压槽东移加深,配合地面低压。从地面到850 hPa低层辐合...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22年7月23日齐齐哈尔市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空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齐齐哈尔受该低压槽的控制,低压槽东移加深,配合地面低压。从地面到850 hPa低层辐合明显,低层湿度好,并且存在水汽的辐合与聚集,有利于产生强降水。齐齐哈尔处于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高层辐散区下方。高空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辐合 高空急流 层结不稳定
下载PDF
高空急流在北京“7.21”暴雨中的动力作用 被引量:41
6
作者 全美兰 刘海文 +1 位作者 朱玉祥 程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2-1019,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使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重点研究了高空急流对北京2012年7月21日("7.21")暴雨中降水突然增强时刻14时(北京时)和降水最强时刻19时的动力作用。结果表明,&quo...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使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重点研究了高空急流对北京2012年7月21日("7.21")暴雨中降水突然增强时刻14时(北京时)和降水最强时刻19时的动力作用。结果表明,"7.21"暴雨的发生和西来的高空急流东移至北京上空有关,高空急流及其散度场和与高空急流相伴随的次级环流对"7.21"暴雨的发生起重要的动力作用。7月21日14时,高空急流轴的经向度开始增大,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散度场南北范围明显扩大,北京上空为深厚的对流运动,受来自低层的东南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的影响,北京地区降水量突然增大;20时,对流层高空急流轴的经向度进一步增大,此时由于北上西北低涡导致的低层辐合,使得北京上空对流层高层出现强辐散区,北京上空出现强烈的上升运动,加之来自东南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使得北京地区降水量在19时达到最大值。"7.21,,暴雨中降水突然增强时刻和降水最大时刻,上升支均出现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但是,次级环流的下沉支均发生在北京的东南部,这是影响"7.21"暴雨次级环流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高空急流 散度 次级环流
下载PDF
高空急流区内纬向基本气流加速与EP通量的关系 被引量:19
7
作者 冉令坤 高守亭 雷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9-416,共8页
采用多时间尺度方法,并假设纬向基本气流是正压的,在不引入剩余环流的情况下,推导出纬向基本气流局地变化与一种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之间的关系,这种EliassenPalm通量关系在形式上比较简单,而且物理意义明确,适合诊断分析高空急流区... 采用多时间尺度方法,并假设纬向基本气流是正压的,在不引入剩余环流的情况下,推导出纬向基本气流局地变化与一种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之间的关系,这种EliassenPalm通量关系在形式上比较简单,而且物理意义明确,适合诊断分析高空急流区内纬向基本气流的加速与减速。理论分析表明,正压纬向基本气流的局地变化由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散度决定。作者利用该EliassenPalm通量关系对2002年12月一次寒潮过程中200hPa等压面上纬向基本气流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诊断分析。诊断结果表明,在200hPa纬向基本气流急流区内,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散度是影响纬向基本气流发展演变的重要因子,并且纬向基本气流的加速与减速主要是由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中扰动动量的经向输送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急流 纬向基本气流 多时间尺度方法 EP通量 Eliassen-Palm通量 局地变化 散度
下载PDF
急流在梅雨期持续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4
8
作者 赵娴婷 魏建苏 朱定真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1-216,共6页
本文利用实况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对造成江苏2010年7月9—14日的暴雨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特点、配置及对暴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动量下传,引起低空扰动加强,从而使得低空急流加强和维持。低层高能的平流为江苏境内暴雨和大暴... 本文利用实况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对造成江苏2010年7月9—14日的暴雨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特点、配置及对暴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动量下传,引起低空扰动加强,从而使得低空急流加强和维持。低层高能的平流为江苏境内暴雨和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低空西南风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因子,仅在700 hPa出现强劲西南风急流,就可以导致江苏境内的强降水发生。分析还表明:阶段性暴雨起始的时候,暴雨落区上方都出现了负散度和正散度相互交错的情况,直至6 h后才有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典型形势。高低层急流配置和次级环流的维持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急流 高低空配置
下载PDF
一次连续性暴雨中双雨带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丁治英 朱莉 +3 位作者 常越 沈新勇 何金海 徐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7-705,共9页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6月17—22日发生在长江以南的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分析发现,在连续性暴雨过程中,长江以南有两支雨带存在,北雨带与冷锋降水以及副热带西风急流右后方的非地转场引起的质量调整有关...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6月17—22日发生在长江以南的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分析发现,在连续性暴雨过程中,长江以南有两支雨带存在,北雨带与冷锋降水以及副热带西风急流右后方的非地转场引起的质量调整有关。南雨带的形成与东、西风急流和南亚高压的共同作用有关:东风急流中心右后部的非地转场可形成反环流,有利于南雨带形成;南亚高压脊线附近以及东风急流的右后方的du/dt<0,可导致雨区附近及南部强的v-vg<0场出现;当西风急流南压,在雨区的北部即西风中心的后部可形成强的v-vg>0,三者共同作用的质量调整使雨区上空出现强辐散场导致暖区强降水出现。分析发现南雨带中层有θe锋区存在,该锋区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暴雨加强,当南北锋区接近时雨带合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风高空急流 暖区暴雨 中层θe锋区 质量调整
下载PDF
与东北冷涡相伴的高空急流诱发平流层重力波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丹 陈泽宇 吕达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0,共11页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针对2010年6月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一例伴随对流层高空西风急流(位于~9 km高度)演变过程出现的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开展了数值模拟.事件发生期间,对流层区域环流处在一个东北冷涡系统的控制之下.模拟结果...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针对2010年6月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一例伴随对流层高空西风急流(位于~9 km高度)演变过程出现的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开展了数值模拟.事件发生期间,对流层区域环流处在一个东北冷涡系统的控制之下.模拟结果再现了该东北冷涡的发展和维持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高空急流的特征.模拟结果揭示出在急流区域上空的平流层中存在显著重力波活动现象.分析结果显示,重力波活动与急流存在紧密联系,在水平方向上,重力波呈显著的二维结构,出现在急流出口区上部并逆背景流向西传播.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盛行波动具有~700 km水平尺度、9~12 h时间尺度以及4~5 km垂直波长.由于急流的存在,造成其与平流层中下部之间存在显著的水平风速垂直切变,与切变相伴的耗散使得上传的重力波动量通量数值随着高度升高而递减.同时,在18~20 km高度间出现的西风-东风转换带极大地抑制了波动在垂直方向的传播,形成显著动量通量沉积效应.估算结果表明,在11~20 km高度之间,这种效应的整体作用相当于对该层背景流施加强度为0.86 m·s-1·day-1的动力阻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重力波 高空急流 地转适应 东北冷涡
下载PDF
从涡度、位涡、到平流层干侵入——位涡问题的缘起、应用及其歧途 被引量:30
11
作者 陶祖钰 周小刚 郑永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40,共13页
由于从等熵位涡分析引申出来的平流层干侵入(以下简称干侵入)概念造成了当前天气预报思路中一些混乱和违背天气学常识的看法,文中回顾了天气预报原理从着眼气压变化到着眼涡度变化的发展历史和位涡问题的缘起。进而根据位涡的定义、数... 由于从等熵位涡分析引申出来的平流层干侵入(以下简称干侵入)概念造成了当前天气预报思路中一些混乱和违背天气学常识的看法,文中回顾了天气预报原理从着眼气压变化到着眼涡度变化的发展历史和位涡问题的缘起。进而根据位涡的定义、数学表达式、物理意义,并结合实例的计算结果指出,位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位温的垂直梯度;等熵面上的位涡分布形势实质是对流层顶高度的分布,因此可以间接反映极地气团、锋、高空槽和高空急流的形势。轨迹计算和数值预报都证明,低空的高位涡异常是地面气旋强烈加深和潜热反馈的结果,而不是干侵入的结果。指出位涡的守恒性不能替代斜压扰动发展的动力学机理;干侵入的错误概念来源于对位涡守恒性的绝对化和简单的推断,并犯了流体力学原理上混淆流线和轨迹两个不同概念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 平流层干侵入 位温 对流层顶 极地气团 锋面 高空急流
下载PDF
一次雷暴天气发生发展的水汽图和红外云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寅钧 陈渭民 吴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6-134,共9页
通过MTSAT的水汽图和红外云图,结合天气图、NCEP资料、地闪实况资料和探空数据对在高空急流影响下的暗区雷暴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暗区雷暴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经过白天太阳辐射对晴空区(水汽图暗区)近地面的加热作用,大气不稳... 通过MTSAT的水汽图和红外云图,结合天气图、NCEP资料、地闪实况资料和探空数据对在高空急流影响下的暗区雷暴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暗区雷暴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经过白天太阳辐射对晴空区(水汽图暗区)近地面的加热作用,大气不稳定能量增加,在一定条件下,午后强雷暴时常发生发展于高空急流左侧的晴空区中;而在水汽图上,高空急流与水汽图上的干区、湿区间有明显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又与强雷暴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是雷暴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雷暴云发展过程中,地闪时空分布在卫星云图上有着明显的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暗区雷暴 高空急流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2
13
作者 钟水新 王东海 +1 位作者 张人禾 刘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1-960,共10页
利用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7月20~24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MM5模式对此次冷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冷涡发展阶段,对流层顶存在两条急流带,一条为南伸的高纬高空急流... 利用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7月20~24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MM5模式对此次冷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冷涡发展阶段,对流层顶存在两条急流带,一条为南伸的高纬高空急流带,另一条为副热带西风急流带,两条急流带在东北地区汇合,强副热带西风动量的输送增强了低槽的气旋性涡度,使得冷涡切断后东移、发展。冷涡发展阶段,冷涡偏西地区有低空西北强风带,该强风带与冷涡前部东南风急流形成辐合区,降水主要发生在冷涡偏东北的辐合上升区。冷涡发展及成熟阶段,300hPa以下为一深厚的冷性涡旋,以上为一暖中心,强风带位于冷涡外缘,中心为弱风区或无风区。地形试验表明,在去除地形作用后,冷涡在后期(成熟及衰亡阶段)的位置明显偏西,出现了"回撤"现象。对流层顶高位涡(PV)气流的干冷空气下沉,插入高相对湿度区后部,高PV气流叠加在对流层低层的低θse之上,干冷空气侵入具有高PV特征。高空正PV异常中心与低层(θ/p)正异常同位相叠加,使得对应诱生的气旋性环流进一步发展、加强,冷涡加强、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高空急流 高位涡气流 干侵入
下载PDF
秦岭近邻地区秋季暴雨的天气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方建刚 侯建忠 +1 位作者 陶建玲 郭大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36,共6页
对2005年10月1~2日秦岭近邻地区连阴雨中的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500 hPa东亚稳定的东高低环流形势下;低空西南急流为雨区提供了大量热量、动量及水汽,而高、低空急流的次级环流以及锋面次级环流之间的耦合加大... 对2005年10月1~2日秦岭近邻地区连阴雨中的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500 hPa东亚稳定的东高低环流形势下;低空西南急流为雨区提供了大量热量、动量及水汽,而高、低空急流的次级环流以及锋面次级环流之间的耦合加大了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使暴雨区产生了强烈上升运动,为产生暴雨的中-α尺度系统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秦巴山区复杂地形对产生暴雨中-α尺度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激发作用;螺旋度强度变化对暴雨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暴雨发生前对流中底层有较大螺旋度值,且呈下正上负的垂直结构,暴雨一般发生在对流层低层螺旋度正值中心的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急流 高低空急流耦合 螺旋度
下载PDF
2005年河南省秋季持续阴雨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谷秀杰 孔海江 王友贺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2期44-48,共5页
利用NCEP/NCAR 2.5°×2.5°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1°×1°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2005年9月14日-10月3日长达18天(18日、22日间歇)的连阴雨天气成因。结果表明:200 hPa出现并且维持的高空急流,异... 利用NCEP/NCAR 2.5°×2.5°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1°×1°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2005年9月14日-10月3日长达18天(18日、22日间歇)的连阴雨天气成因。结果表明:200 hPa出现并且维持的高空急流,异常强大的南亚高压,偏西偏北的副热带高压,以及边界层的偏东风,是造成此次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是阴雨天气持续的动力机制;充足的水汽供给,配合强的水汽辐合以及底层偏东风长时间的维持,是这次连阴雨天气降水量较大的主要原因。强冷空气南下、边界层东北急流出现、副高明显东退,使得持续十几天的连阴雨天气彻底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阴雨 副热带高压 高空急流 水汽辐合
下载PDF
江汉平原一次突发性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张端禹 张兵 《暴雨灾害》 2008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利用NCEP 1°×1°逐6 h分析资料和湖北省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分析了2006年5月24日夜间江汉平原南部一场突发性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发生之前,高空急流南界先向北移出湖北省上空,伴随着强降... 利用NCEP 1°×1°逐6 h分析资料和湖北省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分析了2006年5月24日夜间江汉平原南部一场突发性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发生之前,高空急流南界先向北移出湖北省上空,伴随着强降雨的发展与减弱,急流南界又重新南扩到湖北南部;急流核在强降雨发生之前在35~40°N之间东移,特大暴雨发生时已位于暴雨区东北方向渤海湾一带。这次特大暴雨发生在边界层中尺度正涡度区合并加强过程中。暴雨过程伴随着高层惯性稳定度的减小与低层位势不稳定的维持;南海西北部到华中地区西南水汽通道的建立是特大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中、低层。特大暴雨发生之前低层正值湿螺旋散度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高空急流演变 正涡度区 湿螺旋散度
下载PDF
黑龙江省2009年6月罕见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英 张杰 闫中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1808-11809,12173,共3页
2009年6月18~19日,黑龙江省出现历史罕见的区域暴雨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发现,此次降水发生在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存在双阻塞形势下,高空低涡和河套北上的低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且伴有高低空急流的输送。结果表明,阻高演变、... 2009年6月18~19日,黑龙江省出现历史罕见的区域暴雨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发现,此次降水发生在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存在双阻塞形势下,高空低涡和河套北上的低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且伴有高低空急流的输送。结果表明,阻高演变、水汽输送和高低空急流的配置是产生此次降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高压 水汽输送 高低空急流
下载PDF
2020年超强梅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64
18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93-1404,共12页
2020年梅雨呈现出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雨区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强降水过程多的特点,是一次典型的超强梅雨。分析发现,梅雨期东亚季风区多个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的平均位置相对稳定,且表现出显著的准双周振荡特征。梅雨的开始和结... 2020年梅雨呈现出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雨区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强降水过程多的特点,是一次典型的超强梅雨。分析发现,梅雨期东亚季风区多个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的平均位置相对稳定,且表现出显著的准双周振荡特征。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主雨带的北抬和停滞、强降水过程的发生维持都与准双周振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梅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经历了6次北抬和南撤的周期性振荡,同时高、低层季风环流系统则表现出5次显著增强的过程,尤其是低空西南急流的不断加强,南风大值中心反复建立和位置的相对稳定,使得源自热带的水汽输送一次次加强,水汽辐合与上升运动反复发展,从而导致梅雨在江淮流域长时间持续,暴雨过程频频发生。另外,梅雨期欧亚中高纬环流表现为“两脊一槽”型,中高纬阻塞高压活动频繁,东亚沿岸低槽活跃,经西北路径和(或)东北路径的冷空气不断南下,与低层一次次加强的西南暖湿水汽在江淮区域频繁交汇,这是造成今年梅雨异常偏强的另一重要因素。通过对历史上梅雨的时空分布、雨涝特征及致灾程度等方面的比较可知,2020年的超强梅雨的异常程度总体弱于1954年,而强于1998年和1991年。得益于现今气候预测准确率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明显提高,今年由此次超强梅雨而造成的江淮流域洪涝灾害影响及死亡失踪人数等均较之前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梅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准双周振荡 东亚高空西风急流 低空西南急流 阻塞高压
下载PDF
一次西北涡生成移动过程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2
19
作者 丁治英 吕君宁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226-232,共7页
本次试验发现,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低涡的生成与地形和高低层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去除地形后低涡不再出现。当低层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整个高原的东部吹偏南风,高原东北部处在高空急流的辐散场中,易有低涡出现。非绝热因子可使高空槽... 本次试验发现,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低涡的生成与地形和高低层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去除地形后低涡不再出现。当低层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整个高原的东部吹偏南风,高原东北部处在高空急流的辐散场中,易有低涡出现。非绝热因子可使高空槽减弱,使低涡停滞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涡 高空急流 高空槽 大气
下载PDF
一次江淮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敏 苗春生 王坚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6期524-532,共9页
利用WRF模式对2003年7月4—5日江淮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处于高温高湿环境,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和低层辐合以及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发展.通过计算湿位涡还发现,ζMPV1高低层正负值... 利用WRF模式对2003年7月4—5日江淮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处于高温高湿环境,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和低层辐合以及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发展.通过计算湿位涡还发现,ζMPV1高低层正负值区叠加的配置、ζMPV1<0及ζMPV2>0的演变,表明此次过程中不仅有对流不稳定能量存在,还有倾斜涡度的发展.ζMPV1和ζMPV2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高低空急流 涡度散度 湿位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