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gmental ureteroileal conduit res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upper urinary tract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fol lowing cystectomy 被引量:3
1
作者 Shu‑Xiong Zeng Xin Lu +4 位作者 Wei‑Dong Xu Zhen‑Sheng Zhang Hai‑Hang Li Ying‑Hao Sun Chuan‑Liang Xu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20-125,共6页
Segmental ureterectomy is less invasive than 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and results in nephron preservation and satisfactory tumor control.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segmental ureteroileal conduit ... Segmental ureterectomy is less invasive than 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and results in nephron preservation and satisfactory tumor control.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segmental ureteroileal conduit resection(SUICR) for patients with distal upper urinary tract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following radical cystectomy.Four patients with high-grade distal upper urinary tract recurrence underwent SUICR 15-108 months after radical cystectomy.The surgical technique details of SUICR,operative results,and follow-up outcomes are reported.The median operation time was 280 min,and estimated blood loss was less than 100 ml One patient suffered from ileus 5 days after surgery and was managed conservatively.Histopathologic evaluation showed high-grade stages pTa-pT1 diseases for these patients,and ureteral margins were all negative.No patient suffered from tumor recurrence,with a median follow-up of 39 months.SUICR preserved the ipsilateral renal unit and conformed to oncological principles during surgery.The oncological outcome was satisfactory for these properly selected patients.This technique provides a valid alternative to nephroureterectomy for patients with imperative indications and high-grade upper urinary tract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following radical cystect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stectomy UROTHELIAL carcinoma upper urinary tract recurrence segmentAL RESECTION
下载PDF
Strategies for Segmenting the Upper Airway in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Data
2
作者 N. Kabaliuk A. Nejati +3 位作者 C. Loch D. Schwass J. E. Cater M. C. Jermy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17年第4期196-219,共24页
The wide availability, low radiation dose and short acquisition time of Cone-Beam CT (CBCT) scans make them an attractive source of data for compiling databases of anatomical structures. However CBCT has higher noise ... The wide availability, low radiation dose and short acquisition time of Cone-Beam CT (CBCT) scans make them an attractive source of data for compiling databases of anatomical structures. However CBCT has higher noise and lower contrast than helical slice CT, which makes segmentation more challenging and the optimal methods are not yet known. This paper evaluates several methods of segmenting airway geometries (nares, nasal cavities and pharynx) from typical dental quality head and neck CBCT data. The nasal cavity has narrow and intricate passages and is separated from the paranasal sinuses by thin walls, making it is susceptible to either over- or under-segmentation. The upper airway was split into two: the nasal cavity and the pharyngeal region (nasopharynx to larynx). Each part was segmented using global thresholding, multi-step level-set, and region competition methods (the latter using thresholding, clustering and classification initialisation and edge attraction techniques). The segmented 3D surfaces were evaluated against a reference manual segmentation using distance-, overlap- and volume-based metrics. Global thresholding, multi-step level-set, and region competition all gave satisfactory results for the lower part of the airway (nasopharynx to larynx). Edge attraction failed completely. A semi-automatic region-growing segmentation with multi-thresholding (or classification) initialization offered the best quality segmentation. With some minimal manual editing, it resulted in an accurate upper airway model, as judged by the similarity and volumetric indices, while being the least time consuming of the semi-automatic methods, and relying the least on the operator’s experti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E Beam CT CBCT segmentation upper AIRWAY NASAL Cavity PHARYNGEAL AIRWAY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Permian continental marginal arc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South Lancangjiang Belt 被引量:2
3
作者 沈上越 冯庆来 +2 位作者 魏启荣 张志斌 张虎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3期216-222,共7页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Permian (P-2) continental marginal arc volcanic rocks are described, which have been found recently around the areas of Xiaodingxi and Zangli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Yunxia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Permian (P-2) continental marginal arc volcanic rocks are described, which have been found recently around the areas of Xiaodingxi and Zangli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Yunxian|Lincang granite, in terms of rock assemblage, petrochemistry, REE, trace elements, Pb isotopes, geo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e volcanic rock assemblage is dominated by basalt-andesite-dacite, with minor trachyte andecite-trachyte; the volcanic rock series is predominated by the calc-alkaline series, with minor tholleiite series and alkaline series rocks; the volcanic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Al-2O-3 and low TiO-2, with K-2O contents showing extremely strong polarity; the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re characterized by LREE enrichment and right-inclined type; trace elements and large cation elements are highly enriched, Ti and Cr are depleted, and P and Nb are partially depleted; the Pb composition is of the Gondwana type; the petrochemical points mostly fall within the field of island-arc volcanic rocks, in consistency with the projection of data points of continental marginal volcanic rocks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South Lancangjiang Belt and the North Lancangjiang Belt. This continental marginal arc volcanic rock belt, together with the ocean-ridge and ocean-island volcanic rocks and ophiolites in the Changning-Menglian Belt, constitute the ocean-ridge volcanic rock, ophiolite-arc rock-magmatic rock belts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pairs, indicating that the Lancangjiang oceanic crust subducted eastwards. This resul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onstrain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Tethys in the Lancangjiang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石力学 火山岩 澜沧江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胸椎高节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4
作者 毛健宇 陈建军 +4 位作者 阎静楠 王泉 詹力 李石乔 保文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8-93,共6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肋间神经脉冲射频射频治疗胸椎高节段带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第1、2、3肋间神经支配区域的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肋间神经脉冲射频射频治疗胸椎高节段带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第1、2、3肋间神经支配区域的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50.6±11.5)岁,在超声引导下行第1、2、3肋间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对照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51.5±12.7)岁,在超声引导下行第1、2、3肋间神经阻滞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的VAS疼痛评分、Pain DETECT量表评分变化,以及观察治疗后1a内症状复发率。结果67例患者治疗后获完全随访。治疗后2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3、6、12个月VAS疼痛评分、Pain DETECT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患者治疗后1、3、6、12个月VAS疼痛评分、Pain DETECT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1 a内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 a内症状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脉冲射频射频可治疗高节段胸神经区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超声引导 射频 肋间神经 疗效
下载PDF
上颈段手法复位联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龙贤亮 伍琼英 +4 位作者 刘朝生 王理 杨名霞 张阳阳 盛叶辉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5期713-715,共3页
目的观察上颈段手法复位联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探讨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错位分型和精准化治疗。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颈源性枕大神经痛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上颈段手法复位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组(A组60... 目的观察上颈段手法复位联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探讨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错位分型和精准化治疗。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颈源性枕大神经痛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上颈段手法复位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组(A组60例)、上颈段手法复位组(B组60例)及颈椎牵引组(C组60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VAS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VAS评分及临床疗效评估,A组较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C组(P<0.05),B组高于C组。结论针对颈源性枕大神经痛,上颈段手法复位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疗效优于单纯手法复位和单纯颈椎牵引治疗,其错位分型切合临床,且定位和操作较精准、安全,便于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枕大神经痛 上颈段手法复位 颈椎牵引 精准化治疗
下载PDF
曲线段大直径盾构掘进引发管片上浮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焦建林 傅鹤林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49-55,共7页
为研究曲线段大直径盾构隧道在上软下硬地层对管片上浮的影响,针对曲线段盾构隧道施工开挖面支护力、管片上浮的施工风险因素进行研究,采用极限平衡法研究开挖面支护力稳定性的影响,对开挖产生的不规则类棱台型土体进行横向竖向受力分析... 为研究曲线段大直径盾构隧道在上软下硬地层对管片上浮的影响,针对曲线段盾构隧道施工开挖面支护力、管片上浮的施工风险因素进行研究,采用极限平衡法研究开挖面支护力稳定性的影响,对开挖产生的不规则类棱台型土体进行横向竖向受力分析,建立静力平衡方程,求解开挖面处于极限平衡时的极限支护力.进一步研究开挖面支护力、曲线段大直径盾构隧道在上软下硬地层掘进对管片上浮的影响,并且分析影响管片上浮的地质以及盾构掘进姿态等因素,提出相应盾构管片上浮综合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当破裂角φ_(1)=29.0°,φ_(2)=25.5°时,极限支护力T=128.5 k Pa.应合理控制盾构掘进姿态,保证合理的支护力,防止在上软下硬地层大直径盾构盾尾注浆滞后以及浆液硬化滞后,隧道产生偏离曲线掘进轴线的上下摆动,造成管片上浮;对于上浮比较严重的区域,可以采用双液注浆法,阻止管片上浮;对于已经产生管片上浮的区域,可以采取“上压下放”的方式增加隧道的配重或采用抗拔装置施加外力来抵抗地下水上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隧道 盾构隧道 上软下硬地层 管片上浮
下载PDF
胸腹平架和头颈肩架固定装置在胸中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万宝 杨旭 +7 位作者 冯鑫 刘帆 赵宇 陈欢 侯露 周科 覃仕瑞 惠周光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3年第4期50-55,共6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胸腹平架和头颈肩架固定装置对患者的体位固定效果。方法:回顾性筛选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某院放疗科行放射治疗的41例病变位于胸中段或胸上段的食管癌患者,其中20例采用胸腹平架固定(作为胸腹平架... 目的:分析和比较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胸腹平架和头颈肩架固定装置对患者的体位固定效果。方法:回顾性筛选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某院放疗科行放射治疗的41例病变位于胸中段或胸上段的食管癌患者,其中20例采用胸腹平架固定(作为胸腹平架组),21例采用头颈肩架固定(作为头颈肩架组)。比较X(左右)、Y(头脚)、Z(腹背)、RX(矢状面)、RY(横断面)、RZ(冠状面)方向上的整体摆位误差、胸锁关节摆位误差和肩锁关节摆位误差及靶区外放范围。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整体摆位误差方面,胸腹平架组在X、RX和RZ方向上显著小于头颈肩架组(0.15 cm vs 0.21 cm,P=0.000;0.66°vs 0.80°,P=0.034;0.52°vs 0.80°,P=0.000),但在Y方向上显著大于头颈肩架组(0.26 cm vs 0.22 cm,P=0.002)。在胸锁关节摆位误差方面,胸腹平架组在X、RY、RZ方向上显著小于头颈肩架组(0.15 cm vs 0.24 cm,P=0.000;0.92°vs 1.19°,P=0.000;0.63°vs 1.00°,P=0.000)。在肩锁关节摆位误差方面,胸腹平架组在RX方向上显著小于头颈肩架组(0.90°vs 1.08°,P=0.019),在Y和RY方向上显著大于头颈肩架组(0.26 cm vs 0.22 cm,P=0.024;0.81°vs 0.62°,P=0.016)。在整体靶区外放方面,胸腹平架组和头颈肩架组在X、Y和Z方向上需要的外放范围分别为0.43、0.66、0.46 cm和0.60、0.58、0.43 cm。结论:对于需要放射治疗的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胸腹平架和头颈肩架在不同方向上的固定效果各有优劣,临床上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胸中上段食管癌 放射治疗 固定装置 胸腹平架 头颈肩架 摆位误差
下载PDF
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疗效研究
8
作者 樊阳 李宁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4期238-240,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因主动脉瓣病变行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术... 目的探讨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因主动脉瓣病变行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术中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术后情况(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心律失常情况等),分析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06.9±28.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6.5±17.7)min,手术时间(4.3±0.6)h,术中出血量(303.1±64.7)ml,术中输血量(340.4±135.9)ml。所有患者均无二次开胸及二次气管插管,1例患者因气胸行胸腔穿刺,无患者院内死亡。术后窦性心律占90.6%(29/32),心房颤动占6.3%(2/32),心室颤动占3.1%(1/32)。术后24 h引流(247.0±113)ml,术后输红细胞(167.5±268.8)ml,术后输血浆(57.2±177.8)ml,术后住院时间(7.4±1.4)d。疼痛数字评分(2.3±0.8)分,90.6%(29/32)的患者为轻度疼痛,9.4%(3/32)的患者为中度疼痛。术后焦虑评分为(4.9±1.0)分,患者均未见明显焦虑。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置换手术安全可靠,近期效果良好,主要优势在于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术后出血少、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置换 胸骨上段小切口 微创
下载PDF
采用深度学习和表面肌电信号的上肢动作识别
9
作者 徐林森 张恒玮 +2 位作者 陈根 汪志焕 眭翔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32,共9页
使用上肢表面肌电信号对上肢动作进行识别是实现康复机器人持续被动运动和主动辅助运动模式的重要方法。为了提高基于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上肢动作识别精度,分别采用了分段时域信号和拼接频谱图的两种肌电动... 使用上肢表面肌电信号对上肢动作进行识别是实现康复机器人持续被动运动和主动辅助运动模式的重要方法。为了提高基于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上肢动作识别精度,分别采用了分段时域信号和拼接频谱图的两种肌电动作识别方法。分段时域信号方法采用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和注意力机制的自建网络对上肢动作进行识别;拼接频谱图方法将预处理后的时域信号通过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转换为对应频谱图,利用两种微调的预训练模型VGG16和Resnet50对所有通道竖直拼接的频谱图提取特征并将特征拼接,结合支持向量机对上肢动作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两种方法在采集的受试者肌电信号数据集上均表现出90%以上的识别精度,可有效区分不同的上肢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动作识别 表面肌电信号 分段时域信号 拼接频谱图 预训练模型
下载PDF
煤矿“上两带”观测设计研究
10
作者 刘晓明 《山西化工》 2023年第4期143-146,158,共5页
煤矿开采形成的“上两带”(垮落带和裂隙带),可沟通上覆含水层之间的水利联系,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基于此,对贾家沟煤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井下钻探后分段注水试验法,结合岩芯分析,实测确定煤层顶板上两带的高度,指导煤矿安全生产。
关键词 上两带 井下钻探 分段注水试验法
下载PDF
胫骨平台合并胫骨上段骨折双钢板固定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1
作者 弓立群 徐洪海 +5 位作者 常彦海 罗振群 李勇 刘时璋 易智 马战胜 《中国骨伤》 CAS 2005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评估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合并胫骨上段骨折的疗效。方法:41例Ⅲ型双髁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双髁骨折塌陷均在10mm以上,同时伴有胫骨上段骨折。其中18例(A组)采用外侧支持钢板固定,男12例,女6例,年龄24~55岁,平均36.2岁;23例(B组... 目的:评估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合并胫骨上段骨折的疗效。方法:41例Ⅲ型双髁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双髁骨折塌陷均在10mm以上,同时伴有胫骨上段骨折。其中18例(A组)采用外侧支持钢板固定,男12例,女6例,年龄24~55岁,平均36.2岁;23例(B组)采用内外侧支持钢板固定,男15例,女8例,年龄22~51岁,平均35.8岁。术后CPM早期活动。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参照Merchant进行疗效评定,A组:优3例,良5例,可3例,差7例,优良率44%;B组:优1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1%。两组优良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双钢板内固定为防止胫骨平台塌陷及骨块再移位提供了坚强的固定,术后不需外固定,更有利于早期活动、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上段骨折 双钢板固定 手术治疗 胫骨平台塌陷 双钢板内固定 早期活动 内固定治疗 骨折患者 随访时间 疗效评定 功能恢复 骨折愈合 外侧支 髁骨折 51岁 CPM 再移位 显著性 外固定 年龄 平均 B组 术后
下载PDF
柴西尕斯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以跃灰101井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易定红 石亚军 +5 位作者 张正刚 袁剑英 王朴 张世铭 苟迎春 万传治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173-178,共6页
近年来勘探实践表明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勘探潜力巨大,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是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致密油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段,湖相碳酸盐岩是致密油的重要储集层。在系统岩芯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薄片鉴定、元素分析、全岩矿物分析等室内... 近年来勘探实践表明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勘探潜力巨大,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是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致密油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段,湖相碳酸盐岩是致密油的重要储集层。在系统岩芯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薄片鉴定、元素分析、全岩矿物分析等室内测试分析成果,认为柴西尕斯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发育的碳酸盐岩为典型的湖相混合沉积成因,岩性复杂,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发育24种岩性的以灰质成分为主的灰岩类,另一类是发育23种岩性的以云质成分为主的白云岩类。通过对Sr/Ba,Sr/Cu,Mn O/Fe,V/Cr,Ni/Co,Cu/Zn比值以及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对碳酸盐岩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主要是在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半咸水—咸水碱性水体介质、富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致密油 沉积环境 下干柴沟组上段 尕斯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113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昌生 余忠 +1 位作者 王文 王伟 《西部医学》 2013年第2期212-213,共2页
目的观察输尿管上段结石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的11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6例原位碎石成功,成功率84.9%;3例改为开放手术,14例部分或全部上移进入肾脏,辅助体... 目的观察输尿管上段结石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的11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6例原位碎石成功,成功率84.9%;3例改为开放手术,14例部分或全部上移进入肾脏,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术后1个月结石排净率100%。结论输尿管上段结石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具有安全、经济、有效、康复快等优点,术后辅助ESWL治疗效果满意,特别是在术前经过两次以上ESWL治疗失败,医院条件尚不具备开展经皮肾手术的情况下,仍可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上段结石 输尿管镜 气压弹道碎石
下载PDF
三峡地下电站上弯段混凝土衬砌施工方案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章成 廖湘辉 +2 位作者 黄志花 万刚 刘欢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59,共3页
三峡地下电站引水隧洞上弯段属高速高压水流区,衬砌混凝土质量要求高,空间结构特殊,施工难度大。通过对提出的4种混凝土衬砌施工方案的对比和采用专家评分法的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分析了施工方案的合理程度,确定了较优的施工方案,... 三峡地下电站引水隧洞上弯段属高速高压水流区,衬砌混凝土质量要求高,空间结构特殊,施工难度大。通过对提出的4种混凝土衬砌施工方案的对比和采用专家评分法的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分析了施工方案的合理程度,确定了较优的施工方案,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衬砌施工方案 上弯段 专家评价法 三峡水电站
下载PDF
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联合软镜取肾结石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合并同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研究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许建挺 鲁特飞 《浙江创伤外科》 2016年第2期222-225,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联合软镜取肾结石术和传统切开取石术对输尿管上、中段结石合并同侧肾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输尿管上、中段结石合并同侧肾结石6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 目的比较研究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联合软镜取肾结石术和传统切开取石术对输尿管上、中段结石合并同侧肾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输尿管上、中段结石合并同侧肾结石6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微创组33例,行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联合软镜取肾结石治疗,传统组32例,行传统切开取石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排尿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术前术后1、3、6个月的的KPS评分;术后6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及术后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排尿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传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的KPS评分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3、6个月的的KPS评分明显大于传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微创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06%)显著小于传统组(37.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联合软镜取肾结石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合并同侧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明显,较之传统手术,微创联合治疗对患者的创伤更小、结石清除更为彻底,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适合临床选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中上段结石 肾结石 微创手术 传统手术
下载PDF
显微外科治疗高颈段脊髓肿瘤(附11例报告)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卫忠 陈建屏 +5 位作者 倪天瑞 石松生 张国良 刘才兴 梁日生 何曦 《福建医药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7-8,6,共3页
目的:旨在进一步提高高颈段脊髓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高颈段脊髓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均在显微外科条件下全切除肿瘤,随访8个月至4年半,9例生活工作如常,2例自理生活。结论:高颈段脊髓肿瘤,早期诊断困... 目的:旨在进一步提高高颈段脊髓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高颈段脊髓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均在显微外科条件下全切除肿瘤,随访8个月至4年半,9例生活工作如常,2例自理生活。结论:高颈段脊髓肿瘤,早期诊断困难,对其临床表现须提高认识。MRI为此类肿瘤首选的诊断方法,优于脊髓造影和CT扫描。手术应持积极态度,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选用适当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显微手术可提高高颈段脊髓肿瘤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MRI 显微外科手术
全文增补中
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的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 被引量:5
17
作者 卫力晋 王少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出现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2004年5月~2007年1月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出现6例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患者,回顾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此并发症的临床特征、颈椎...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出现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2004年5月~2007年1月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出现6例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患者,回顾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此并发症的临床特征、颈椎MRIT2加权像所表现的影像学特点。1例患者术后即刻进行了C3~C7椎板切除术,6例均行脱水、抗炎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随访观察该并发症的恢复情况。结果:行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的481例患者中6例发生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均发生于术后48h内,表现为上肢多个肌肉的肌力下降(肌力3级5例,肌力0级1例),均为单侧上肢发生。影像学表现为术后颈椎MRIT2加权像出现新发的脊髓高信号区(HIZ),HIZ节段与运动麻痹节段相一致。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3例患者肌力完全恢复,2例患者肌力分别从0级和3级恢复至4级,1例肌力3级患者肌力下降为0级并出现手内在肌萎缩。结论: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可出现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并发症,多为单侧上肢发生,术后患者的颈椎MRIT2加权像出现新发的HIZ改变,完全恢复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板成形术 并发症 上肢运动麻痹 髓内高信号区
下载PDF
安徽皖南上部烟叶分切不同段位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波 张福建 +4 位作者 杨继福 汪季涛 张朝 杜丛中 吴克松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60-63,共4页
以安徽皖南上部烟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切处理,研究叶尖、中段和叶基三个分切部位在外观质量、叶片厚度、重量分布、常规化学成分以及感官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外观质量看,叶中段最好,表现在成熟度好,叶片尚疏松,油分有,色度中等。从... 以安徽皖南上部烟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切处理,研究叶尖、中段和叶基三个分切部位在外观质量、叶片厚度、重量分布、常规化学成分以及感官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外观质量看,叶中段最好,表现在成熟度好,叶片尚疏松,油分有,色度中等。从感官质量看,叶尖和中段的感官质量较好。从化学成分看,叶尖、叶中段化学成分与全叶相似。从重量分布和叶片厚度看,叶中段重量占到全叶的45%~50%,叶中段最厚。通过分切处理,上部烟叶能截取到质量水平好于原等级的分切烟叶,上部烟叶的叶尖和叶中段综合质量水平较好。本研究可为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缓解优质原料紧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部烟叶 分切段位 质量变化
下载PDF
上消化道吸收中药能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晓山 李建荣 +7 位作者 林娜 王旭华 刘源 陈馥馨 杨桦 易红 罗文毓 李计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433-435,共3页
据285篇口服中草药后不超过30min就出现中毒现象的报告,其中110篇涉及52种中草药,不超过10min。推测这些药物口服后,可能在更短时间内吸收其有关成份达到有效水平。分段结扎实验动物的上消化道,利用化学、药理手段证明:大黄、黄连、藜... 据285篇口服中草药后不超过30min就出现中毒现象的报告,其中110篇涉及52种中草药,不超过10min。推测这些药物口服后,可能在更短时间内吸收其有关成份达到有效水平。分段结扎实验动物的上消化道,利用化学、药理手段证明:大黄、黄连、藜芦的主要药效成份以及乌头碱都可在食道、胃内吸收;食道、胃内吸收生理盐水的能力,约与25~30cm十二指肠吸收能力相当。推论:食道和胃对中草药某些成分的吸收能力,可能具有较普遍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个别中草药成分才吸收。中药传统制剂口服有可能较短时间内主要药效成分达到有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 吸收能力 中药 实验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及砂体展布特征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国新 徐胜林 +2 位作者 陈洪德 时志强 高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为了更为精细地刻画出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的古地理和砂体展布特征,笔者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研究区上沙溪庙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划分方案,并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搭建。在此基础上以中期旋回层... 为了更为精细地刻画出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的古地理和砂体展布特征,笔者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研究区上沙溪庙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划分方案,并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搭建。在此基础上以中期旋回层序为编图单元,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理和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发现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可以划分为1个长期和4个中期(M1,M2,M3,M4)沉积期。M1和M2沉积期,研究区以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M3和M4沉积期,研究区转变为以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砂体的展布主要分布于两个地区:大邑—温江地区和中江地区,前者砂体主要发育于M1,M3,M4 3个中期旋回,后者砂体主要发育于M1,M2,M3 3个中期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岩相古地理 砂体展布 上沙溪庙组 川西坳陷中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