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n Steps Progressively Corrections and Gradual Shortening Combined with Total Spinal Osteotomy for Angular Kyphosis—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1
作者 Ming Lu Xiaoping Wang +1 位作者 Dongyun Ren Huasong Ma 《Surgical Science》 2016年第1期39-47,共9页
Introduction: 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biomechanical principles of posterior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on steps progressively and tight closure on every step for severe angular kyphosis and the indication c... Introduction: 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biomechanical principles of posterior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on steps progressively and tight closure on every step for severe angular kyphosis and the indication conditions and clinical pathways of above new technique.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have severe angular kyphosis, 37 males and 53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7 years.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osterior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and step tight closure for gradual shortening and orthopedic technology. Results: Averag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2089 ml.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326 minutes. Kyphotic angle changed from 90.1° averagely preoperatively to 41.6° averagely postoperatively with an improvement rate of 65%. The distance from C<sub>7</sub> plumb line to posterior upper edge of the S<sub>1</sub> vertebral body was averagely 5.2 mm postoperatively, with a correction rate of 73%.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2 cases, accounting for 6%. Non-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2 cases, accounting for 6%. Anatomical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ostoperatively (P < 0.05). All patients were averagely followed up for 28 months. Segments undergoing osteotomy achieved bone fusion, without loss of orthopedic angle. Conclusions: The orthopedic technology of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and step tight closure designed by human physiology and biomechanical principles can protect spinal cord cells from injury to the utmost. To choose an appropriate osteotomy plane during pre-surgical planning can make the repair results closer to the normal function of the spine. Intraoperative nerve root protection, full release and bone graft fusion are effective safeguards to ensure kyphosis correction and to avoid spine lateral offs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ular kyphosis Total Spinal Osteotomy Biomechanical Analysis Clinical Outcome
下载PDF
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宏其 袁丹 +4 位作者 刘少华 郭超峰 陈凌强 陈静 葛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月~2006年7月对8例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先行颅环弓牵引7 ̄16d,平均10d,待后凸畸形矫正率超过30%时,再行后路小关节松解植骨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根据...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月~2006年7月对8例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先行颅环弓牵引7 ̄16d,平均10d,待后凸畸形矫正率超过30%时,再行后路小关节松解植骨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根据入院时、牵引后、术后10d、术后6个月时颈椎的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以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 ̄36个月,平均19.4个月,所有病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均获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0.3分改善至术后6个月时的14.0分,改善率为55.2%。入院时颈椎平均Cobb角为44.4°,牵引后平均Cobb角为26°,术后10d平均Cobb角为-4.1°,术后6个月随访时平均Cobb角为-3.6°。牵引后Cobb角与入院时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0d时Cobb角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Cobb角与术后10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进行规范的颈椎牵引,后行小关节松解植骨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凸畸形 重度 僵硬型 非角状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截骨联合钛网支撑治疗合并神经症状的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 被引量:6
3
作者 欧阳超 陈志明 +2 位作者 马华松 王晓平 陈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93-997,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截骨联合钛网支撑治疗合并神经症状的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1月我院采取后路全脊椎截骨联合钛网支撑治疗术前合并神经症状的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5例,脊柱后...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截骨联合钛网支撑治疗合并神经症状的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1月我院采取后路全脊椎截骨联合钛网支撑治疗术前合并神经症状的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5例,脊柱后凸Cobb角85°~150°,平均112.8°,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距离-36~48mm,平均30.4mm,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8例.随访观察神经功能变化情况;记录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31.4min (240~47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196.7ml (1200~4000ml),随访时间平均28.0个月(20~35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术后平均42.4°,末次随访时平均44.5°,矫正率为64.1%,丢失率为6.0%; 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距离术后平均10.4mm,末次随访时平均7.8mm,矫正率为66.0%;末次随访时除1例Frankel分级D级患者加重为A级外,余病例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恢复.围手术期共发生5例次并发症,其中神经并发症3例次,除1例神经完全损伤无恢复外,余2例经营养神经及高压氧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非神经并发症2例次,包括1例胸腔积液,1例切口感染,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所有患者内固定物无移位及断裂,植骨融合良好.结论:全脊椎截骨在矫形的同时有效解除了顶点区脊髓压迫,促进了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但有加重神经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状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椎截骨 并发症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切除牵引后伸交叉棒加压矫治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超 付青松 +2 位作者 周宇 于海洋 赵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19-724,共6页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牵引后伸交叉棒加压矫形治疗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1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牵引后伸交叉棒加压矫形治疗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牵引后伸交叉棒加压矫形治疗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1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牵引后伸交叉棒加压矫形治疗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44岁,平均17.7岁;其中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7例,陈旧性胸腰椎结核1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陈旧性T3骨折1例。角状后凸节段:T3、T4和T5各3例,T6 1例。术前矢状面角状后凸Cobb角73°~155°,平均98.9°;腰前凸角24°~81°,平均48.2°;矢状位偏移距离-5.0~5.5cm。7例合并侧凸畸形,冠状面侧凸Cobb角11°~110°,平均56.0°;冠状位偏移距离0.2~6.5cm,平均3.24cm。2例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和1例结核患者合并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例。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7.9~14.7h,平均10.6h;术中出血1400~5600ml,平均3750ml。切除椎体1~2个,平均1.5个。脊髓短缩1.6~2.6cm,平均2.1cm。融合固定5~12个椎体,平均8.7个。术后矢状面后凸Cobb角矫正至平均19.0°,矫正率80.3%;腰前凸角矫正至平均34.3°,矫正率33.5%;冠状面Cobb角矫正至平均12.0°,矫正率79.9%;躯干矢状位偏移距离矫正至-0.5~0.5cm,矫正率90.4%;冠状位偏移距离矫正至平均0.51cm,矫正率89.5%。术前2例Frankel C级和1例D级神经损害者,术后恢复到E级。随访25~69个月,平均38.2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无脊髓损伤和矫正度的显著丢失。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牵引后伸交叉棒加压矫治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畸形可提供安全有效的矫正力并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胸椎角状后凸 后路全脊椎切除 牵引后伸矫形 交叉棒加压
下载PDF
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志明 马华松 +4 位作者 吴继功 谭荣 赵福江 沙鑫 赵浩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采取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技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1~58岁,平均28.6岁。所有入选患...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采取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技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1~58岁,平均28.6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冠状位躯干偏移(trunk shift,TS)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F-36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其临床疗效,使用Frankel分级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情况,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68.9±108.3)min(312~72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 173.7±1 226.6)mL(800~5 100mL),随访时间平均22.5个月(12~40个月),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124±20.4)°(91°~160°),侧凸Cobb角平均(87.2±45.2)°(0°~156°);术后后凸角平均(46.8±21.5)°(10°~120°),侧凸角平均(49.1±26.9)°(0°~109°),矫正率分别为62.3%和45.2%;末次随访时后凸、侧凸Cobb角有轻度丢失,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由术前的(38.6±17.2)mm减少至(11.5±11.2)mm,SVA由术前(33.5±11.4)mm减少到术后(9.6±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SF-36、VAS、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14例次(37.8%)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10.8%),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次(27%),包括胸腔积液2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消化系统并发症3例;螺钉松动拔出1例,螺帽脱落1例。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应充分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状后凸畸形 侧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椎截骨 并发症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雷洪俊 陈忠羡 +1 位作者 薛忠林 付朝华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5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其临床症状缓解、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度变化及Frankel分级情...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5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其临床症状缓解、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度变化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前后凸Cobb角为(51.2±4.9)度,术后经随访恢复为(11.2±1.7)度,术后后凸Cobb角度<术前(P<0.01),且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降低。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结合椎弓根内固定与椎板减压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 手术方法
下载PDF
一期后路闭合式-张开式联合楔形截骨术矫正角形脊柱后凸 被引量:5
7
作者 Norio Kawahara 孙改生 田慧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307-1312,共6页
[目的]检验闭合式-张开式联合楔形截骨术治疗角形脊柱后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采用一期后路闭合式-张开式联合楔形截骨术的方法对7名患有胸腰椎角形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7名角形脊柱后凸患者,其后凸顶点位于T51例,位于T111... [目的]检验闭合式-张开式联合楔形截骨术治疗角形脊柱后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采用一期后路闭合式-张开式联合楔形截骨术的方法对7名患有胸腰椎角形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7名角形脊柱后凸患者,其后凸顶点位于T51例,位于T111例,位于T125例。其中5例存在有陈旧性骨折,1例为先天性畸形和1例患有神经纤维瘤病。首先用闭合式楔形截骨术将脊柱后凸矫正30°~35°,在施行椎骨切除术和脊髓减压时其矫正的中心点位于前纵韧带。随后用张开式楔形截骨术对残余的截骨角度予以矫正时,其矫正的中心点位于脊髓和剩余的截骨角之上。脊柱的稳定性则采用后路器械内固定和植骨予以保证。[结果]在2.2~7.5年的随访中,患者局部后凸的角度减少了67°~18°。自T1至骶骨的矢状位排列较术前更加符合生理曲线。所有的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骨质愈合并且没有神经性并发症发生,也没有矫正度数的丢失。[结论]在直视下,采用闭合式-张开式联合楔形截骨术的矫正效果和脊髓减压是令人满意和放心的。虽然手术的过程是异常艰巨的,但它却提供了一个没有脊髓损伤的、良好的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形脊柱后凸 环脊髓减压 截骨矫正术 一期后路
下载PDF
重度、僵硬性胸腰椎角状后凸的矫形目标及手术治疗
8
作者 梁王博 舒钧 《医学综述》 2018年第16期3205-3209,共5页
重度、僵硬性胸腰椎角状后凸在临床发病率较低,但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不断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由于传统物理治疗及外固定支具治疗效果有限,故手术是目前该疾病治疗的唯一选择。重度、僵硬性胸腰椎角状后凸... 重度、僵硬性胸腰椎角状后凸在临床发病率较低,但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不断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由于传统物理治疗及外固定支具治疗效果有限,故手术是目前该疾病治疗的唯一选择。重度、僵硬性胸腰椎角状后凸的治疗目标主要为矫正矢状位失衡、解除脊髓压迫和恢复心肺功能等,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对手术方式的熟练程度选择前路手术、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手术,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均应达到上述矫形目标。比较现有各种术式的优势及不足,可为未来新术式的探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 胸腰椎 角状后凸 矫形目标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效果分析
9
作者 张永强 李东伦 《基层医学论坛》 2018年第29期4086-4088,共3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3月期间入我院接受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15例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3月期间入我院接受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15例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法及手术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矫形术,手术时间320 min^460 min;出血量1 500~2 400 mL;术中仅1例出现胸膜破裂,经处理未发生血气胸;15例患者均Ⅰ期愈合,且恢复过程中未发生螺钉松动、神经功能损伤加重等不良现象。患者后凸Cobb角治疗前60°~101°,治疗后改善为10°~27°,畸形矫正率平均达(68.8±6.6)%,效果显著(P<0.05)。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者均有所改善。结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形象美观度,也使局部生理功能得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 后路 全脊椎切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手术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临床疗效分析
10
作者 金玉林 张伟 李小鹏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2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柱截骨(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本科收治的16例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柱截骨(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本科收治的16例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全脊柱截骨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矫形术前、术后、末次随访Cobb角、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距离,脊髓Frankel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2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及畸形得到明显改善,无切口及椎体深部感染。1例患者出现少量胸腔积液,经治疗后吸收,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效果好。3例患者因术中牵拉,神经根水肿,术后神经症状加重,但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治疗后,症状缓解。术中出血量1500~4000 m L,平均2360.6 m L,手术时间230~450 min,平均340.2 min。Cobb角术前83°~145°,平均110.3°;术后:16°~95°,平均41.3°,矫正率为59.6%;末次随访18~100°,平均44.6°,矫正丢失率为5.6%。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距离术前-37~49 mm,平均31.2 mm,术后:-13~22 mm,平均11.2 mm,矫正率为:64.1%;末次随访:-11~21 mm,平均10.3 mm,矫正丢失率为8.1%。Frankel评分术前B级2例,C级4例,D级10例;末次随访B级0例,C例1例,D级2例,E级13例。结论:经后路全脊柱截骨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突畸形能明显矫正脊柱后突畸形、有效解除顶点区脊髓的压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一种不错的临床治疗方法。但该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手术技术难度大,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状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柱截骨
下载PDF
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现状
11
作者 郑舒鑫 宋跃明 汪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7-492,共6页
目的综述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现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关于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文献,从手术指征、手术禁忌证、手术入路及截骨术式选择、围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是... 目的综述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现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关于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文献,从手术指征、手术禁忌证、手术入路及截骨术式选择、围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是脊柱结核患者常见并发症,后凸畸形如逐步进展,易造成神经功能损害、恶化以及迟发性瘫痪等严重后果,需要手术干预。目前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矫形手术入路包括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联合入路。对于脊髓受压严重、后凸畸形程度轻的患者,可以采用前路手术;后凸畸形严重但神经功能受损不严重患者,可以采用后路手术;若要兼顾椎管减压和矫形则可以选择前后联合入路。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式包括Smith-Peterson截骨(Smith-Peterson osteotomy,SPO)、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全脊柱切除(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后路脊柱切除(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经畸形复合椎截骨(deformed complex vertebral osteotomy,DCVO)、Y形截骨。SPO、PSO手术难度较低、手术风险也较小,可以提供15°~30°矫正效果。VCR、PVCR是截骨矫形代表术式,全脊柱切除后凸矫形可达50°,适用于严重角状后凸畸形患者。VCD、DCVO、Y形截骨是近年新兴术式,手术风险相对VCR有所降低,治疗效果也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康复是围术期重要一环,应给予重视。结论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截骨矫形手术创伤大一直是临床关注问题,应尽可能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选择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角状后凸畸形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单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段治愈型结核并重度角状后凸畸形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宏其 王瑶 +5 位作者 刘少华 唐明星 王昱祥 刘金洋 吴建煌 葛磊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年第11期972-974,共3页
目的探讨病变胸段治愈型结核合并重度角状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自2003年5月~2008年10月收治胸段治愈型结核并重度角状后凸畸形7例,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加椎间植骨术,术前术后分别测量脊柱Cobb角、侧位片上C7~S1的水平距离... 目的探讨病变胸段治愈型结核合并重度角状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自2003年5月~2008年10月收治胸段治愈型结核并重度角状后凸畸形7例,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加椎间植骨术,术前术后分别测量脊柱Cobb角、侧位片上C7~S1的水平距离及神经功能AISA分级;定期行放射学检查和临床评估。结果切口均一期愈合。Cobb角术前平均97.4°,术后平均为38.0°,平均矫正59.4°,矫正率61.0%。C7~S1距离术前平均50.2 mm,术后平均18.3mm,矫正率63.4%。术前7例伴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有改善。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骨性愈合,无明显矫正丢失。结论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加椎间植骨术外科治疗效果显著,应注意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规范治疗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后凸畸形 结核 全脊椎切除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保持截骨区脊髓长度不变手术的疗效分析
13
作者 李伟 童国军 +3 位作者 周国飞 蔡兵兵 王灿峰 全仁夫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3-411,共9页
目的探讨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保持截骨区脊髓长度不变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0例因严重脊柱角状后凸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前柱钛网或人工椎体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目的探讨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保持截骨区脊髓长度不变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0例因严重脊柱角状后凸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前柱钛网或人工椎体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8.5±8.9)岁(范围:17~46岁)。其中先天畸形性角状后凸15例,结核性角状后凸5例,后凸角度为(107.1±12.9)°(范围:93.2°~131.4°),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3例;后凸顶点位于T9~T12节段。在手术导航下于患者后凸畸形顶点近端和远端相邻的3或4个节段植入椎弓根螺钉,行顶椎区截骨,并植入钛网或人工椎体,并以此为支点闭合截骨面完成截骨矫形。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行脊柱X线检查,并测量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参数,Cobb角,后凸节段前、后方椎体高度,截骨区脊髓长度等,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手术前后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使用人工椎体11例、双钛网9例,术后随访时间(28.2±2.3)个月(范围:26~31个月)。患者矢状面平衡(C_(7)铅垂线与S_(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由术前的(46.9±13.7)mm(范围:21.7~75.7 mm)降至术后即刻的(10.7±5.5)mm(范围:3.6~28.1 mm),末次随访时为(11.0±5.7)mm(范围:3.6~29.3 m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107.1±12.9)°(范围:93.2°~131.42°)矫正至术后即刻的(30.6±8.5)°(范围:20.0°~47.8°),末次随访时为(32.1±8.7)°(范围:18.2°~50.8°),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前方椎体高度由术前的(14.2±2.9)mm(范围:11.0~23.6 mm)升至术后即刻的(45.3±7.5)mm(范围:29.4~56.5 mm),末次随访时为(44.3±6.8)mm(范围:29.6~56.0 m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后方椎体高度由术前的(51.8±5.3)mm(范围:43.1~61.4 mm)改善到术后即刻的(57.6±4.7)mm(范围:45.7~64.1 mm),末次随访时为(56.3±5.0)mm(范围:49.7~68.5 m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前截骨节段脊髓长度为(73.1±12.0)mm(范围:56.8~98.4 mm),术后为(74.8±12.8)mm(范围:53.5~100.2 mm),末次随访时为(75.2±13.7)mm(范围:53.9~102.4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4,P=0.866)。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患者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联合钛网或人工椎体植入治疗严重脊椎角状后凸畸形,可在不影响脊髓长度的情况下,明显改善患者后凸畸形、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截骨术 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椎截骨 脊髓长度
原文传递
全脊椎切除联合钛网植骨矫正胸腰椎角状后凸
14
作者 李超 于海洋 +5 位作者 付青松 李海江 尹稳 王伟 张伟 邹欣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179-2182,共4页
[目的]介绍后路全椎切除联合钛网周围植骨重建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2月~2015年7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钛网周围植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13例。经后路显露畸形脊柱后部结构全段,于截骨远、近段... [目的]介绍后路全椎切除联合钛网周围植骨重建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2月~2015年7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钛网周围植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13例。经后路显露畸形脊柱后部结构全段,于截骨远、近段分别置入椎弓根钉。松解脊柱后柱,用临时固定棒固定,以后凸顶椎为中心行楔形全椎骨切除,矫正畸形,测量脊柱缺损长度,植入填充碎骨粒及适当长度的钛网,加压闭合截骨间隙固定。[结果] 13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无医源性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术后矢状面平均矫正率75.89%,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率87.01%,矢状面偏移距离平均矫正率74.88%。随访25~106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Cobb角矫正度无明显丢失,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联合钛网周围植骨技术可有效矫正重度脊柱角状后凸,防止过度脊髓短缩,重建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脊柱角状后凸 全椎切除 钛网周围植骨 脊柱稳定性重建
原文传递
后柱缩短钛网植骨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昱 张宏其 +5 位作者 王昱翔 郭超峰 刘少华 邓盎 高琪乐 徐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191-1194,共4页
[目的]探讨后柱缩短钛网植骨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6年12月,共对25例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患者行病灶清除后柱缩短钛网植骨术,总结分析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 [目的]探讨后柱缩短钛网植骨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6年12月,共对25例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患者行病灶清除后柱缩短钛网植骨术,总结分析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安全度过围术期。手术切口均达一期愈合。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36.25±6.32)月。末次随访时,25例患者VAS、ODI及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局部后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偏移(SVA)及骨盆倾斜角(PT)显著减小(P<0.05),而骨盆入射角(PI)和骶骨倾斜角(SS)显著增加(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时,25例患者无断钉断棒、拔钉等内固定失败情况,无钛网断裂、移位、沉降;所有患者结核病灶静止,达到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柱缩短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技术是一种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后凸 胸腰段 截骨术
原文传递
非顶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 被引量:1
16
作者 包利帅 吴伟 +4 位作者 钟喜红 汪琳休 严钰皓 武昊伟 梁益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613-1616,共4页
[目的]介绍非顶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陈旧性脊柱结核性角状后凸的患者采用非顶椎截骨进行矫正手术治疗。后路充分暴露固定节段,顶椎近侧放置4对椎弓钉,远侧放置3对椎弓钉,安装双侧... [目的]介绍非顶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陈旧性脊柱结核性角状后凸的患者采用非顶椎截骨进行矫正手术治疗。后路充分暴露固定节段,顶椎近侧放置4对椎弓钉,远侧放置3对椎弓钉,安装双侧棒临时固定。选择顶椎下方邻近解剖结构相对正常的椎体进行全椎体截骨,交替调整双侧钉-棒,配合体位调整,逐渐矫正畸形。锁定钉-棒系统,后侧植骨融合。[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手术,手术时间平均(9.8±2.3)h,术中出血量平均(2150.0±937.9)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自截骨平面以下的截瘫,术后1年随访肛周及双下肢感觉及运功功能无明显恢复。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月以上,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显著减少[(3.1±1.1),(1.5±0.5),P<0.001];ODI功能障碍指数无显著变化[(9.7±1.7),(9.9±4.6),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矢状面Cobb角[(151.1±28.7)°,(19.7±5.2)°,P<0.001]、矢状面偏移[(28.9±11.6)mm,(3.9±2.8)mm,P<0.001]、骶骨倾斜角[(14.1±5.3)°,(22.3±5.6)°,P<0.001]、骨盆倾斜角[(23.9±7.2)°,(13.8±5.0)°,P<0.001]均显著改善,但骨盆指数无显著变化[(37.6±7.9)°,(35.4±8.1)°,P>0.05]。[结论]非顶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具有良好的后凸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脊柱结核 角状后凸畸形 非顶椎截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