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并非“第一人”——重评鲁迅的厄普顿·辛克莱译介 |
张宝林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2
|
《屠场》的异化消费 |
胡碧媛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3
|
厄普顿·辛克莱研究综述 |
胡碧媛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0 |
2
|
|
4
|
郭沫若的知识分子身份早期构建:美国文学的影响 |
张宝林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5
|
文学诉求的变奏:厄普顿·辛克莱的生态理想与实践 |
胡碧媛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6
|
辛克莱揭黑幕小说中的环境教育问题 |
胡碧媛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1 |
0 |
|
7
|
分裂的场域与多元的形象——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厄普顿·辛克莱形象构建 |
张宝林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8
|
30年代的两个“辛克莱”:现代文学乡土意念的跨文化演绎 |
冯波
|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
2021 |
0 |
|
9
|
萨科-樊塞蒂审判案的艺术再现:评厄普顿•辛克莱的《波士顿》 |
刘启君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20 |
0 |
|
10
|
厄普顿·辛克莱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
宁丽芬
袁斌业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20 |
1
|
|
11
|
《拜金艺术》:态度的传达者——郁达夫之厄普顿·辛克莱译介 |
何朝辉
|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