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并非“第一人”——重评鲁迅的厄普顿·辛克莱译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宝林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5-133,共9页
在“红色三十年代”,中美左翼文学界展开了丰富的事实交流和深入的精神互动。有些学者高度肯定鲁迅译介美国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贡献,认为他是中国译介辛克莱的“第一人”。然而,不少文献资料可以证明,此观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 在“红色三十年代”,中美左翼文学界展开了丰富的事实交流和深入的精神互动。有些学者高度肯定鲁迅译介美国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贡献,认为他是中国译介辛克莱的“第一人”。然而,不少文献资料可以证明,此观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某些逻辑推定并不成立。辛克莱至迟于1915年1月“进入”中国。在鲁迅之前,《礼拜六》派文人、沈雁冰、郁达夫、陶孟和、汪英宾、徐霞村等出于各种各样的动机,已经做过相关译介工作,构成了“红色三十年代”中国出现“辛克莱热”的重要“前史”。基于丰富的文献资料对这一“前史”展开还原和阐释,有助于重新评价鲁迅的辛克莱译介,全面梳理现代中国的辛克莱接受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顿·辛克莱 鲁迅 现代中国 左翼文学 文学关系
下载PDF
《屠场》的异化消费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碧媛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75-80,共6页
美国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致力于以文学介入社会生活,其代表作《屠场》的生态意识获得学界共识。小说从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在内的多层面反映作者对人类与环境之矛盾冲突的生态思考。其中,从消费主体和消费环境两方面所反映的异化消费问... 美国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致力于以文学介入社会生活,其代表作《屠场》的生态意识获得学界共识。小说从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在内的多层面反映作者对人类与环境之矛盾冲突的生态思考。其中,从消费主体和消费环境两方面所反映的异化消费问题阐释了人类物质生活层面的困境。辛克莱以移民群体作为再现的对象,从消费的符号层面与文化内涵探讨美国现代社会中资本的逻辑,以及资本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顿.辛克莱 《屠场》 异化消费
下载PDF
厄普顿·辛克莱研究综述 被引量:2
3
作者 胡碧媛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第1期300-303,共4页
厄普顿·辛克莱是美国揭露黑幕运动的主要人物,其代表作《屠场》曾有力推动美国的社会变革。本文从历时性和研究主题两方面着手,回顾、梳理和归纳辛克莱研究状况,揭示研究的多元性和跨学科性特征,提出在当代语境下对辛克莱进行生态... 厄普顿·辛克莱是美国揭露黑幕运动的主要人物,其代表作《屠场》曾有力推动美国的社会变革。本文从历时性和研究主题两方面着手,回顾、梳理和归纳辛克莱研究状况,揭示研究的多元性和跨学科性特征,提出在当代语境下对辛克莱进行生态重审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顿·辛克莱 综述 生态重审
下载PDF
郭沫若的知识分子身份早期构建:美国文学的影响
4
作者 张宝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48,共6页
考察郭沫若知识分子身份的早期构建,不能忽视美国文学的影响。通过分析郭沫若接受美国文学影响的多元语境,以及惠特曼、辛克莱与郭沫若的新诗人身份、革命文学家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研究美国文学在郭沫若的知识分子身份早期构建不... 考察郭沫若知识分子身份的早期构建,不能忽视美国文学的影响。通过分析郭沫若接受美国文学影响的多元语境,以及惠特曼、辛克莱与郭沫若的新诗人身份、革命文学家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研究美国文学在郭沫若的知识分子身份早期构建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影响时,既要分析郭沫若身份认同及其认同变化的表现形态,也应注意"变"中的"不变"成分以及"不变"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特曼 辛克莱 郭沫若 知识分子身份
下载PDF
文学诉求的变奏:厄普顿·辛克莱的生态理想与实践
5
作者 胡碧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1-136,共6页
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代表作《屠场》是生态视野下毒性写作的经典文本,成就作家以文学介入社会生活的夙愿。辛克莱以文学为起点唤醒民众的生态意识,并将自我的思考付诸于现实。海利肯大厅的合作社区实验与"在加州结束贫困&... 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代表作《屠场》是生态视野下毒性写作的经典文本,成就作家以文学介入社会生活的夙愿。辛克莱以文学为起点唤醒民众的生态意识,并将自我的思考付诸于现实。海利肯大厅的合作社区实验与"在加州结束贫困"运动是作者在微观与宏观政治的生态实践,反映作者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反思,折射作者以和谐中庸的方式调和阶级矛盾,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顿·辛克莱 生态实践 中产阶级价值观
下载PDF
辛克莱揭黑幕小说中的环境教育问题
6
作者 胡碧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45-48,共4页
美国揭黑幕文学的代表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旨在小说中揭露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他认为环境教育与环境素养的培育是树立危机意识与建构正义的认知基础。本文从三方面分析辛克莱在揭黑幕小说中对环境教育问题的思考:环境教育内容中经验型知... 美国揭黑幕文学的代表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旨在小说中揭露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他认为环境教育与环境素养的培育是树立危机意识与建构正义的认知基础。本文从三方面分析辛克莱在揭黑幕小说中对环境教育问题的思考:环境教育内容中经验型知识的重视,环境教育者之间跨阶层的双向互动与交流,环境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性的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顿·辛克莱 揭黑幕小说 环境教育 环境素养
下载PDF
分裂的场域与多元的形象——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厄普顿·辛克莱形象构建
7
作者 张宝林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32-136,共5页
厄普顿·辛克莱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这一时段中国的美国文学接受史,辛克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在政治场和文学场急遽分化的时代语境中,不同倾向的中国文人对辛克莱的认知呈现出显著差异... 厄普顿·辛克莱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这一时段中国的美国文学接受史,辛克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在政治场和文学场急遽分化的时代语境中,不同倾向的中国文人对辛克莱的认知呈现出显著差异,也构建出了多元的辛克莱形象。国民党官方因辛克莱政治立场激进,视其为极端危险分子,严禁其作品翻译和流通。梁实秋、胡适等自由主义文人,也无法认同辛克莱的政治取向和创作理念。尽管左翼阵营积极参与了辛克莱译介,但具体评价时呈现出些许话语分歧,构建出的辛克莱形象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克莱 接受史 形象构建
下载PDF
30年代的两个“辛克莱”:现代文学乡土意念的跨文化演绎
8
作者 冯波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1年第2期327-338,共12页
20世纪30年代国内对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和辛克莱·刘易斯的译介是不容忽视的跨文化事件。本地对厄普顿·辛克莱的热捧与对辛克莱·刘易斯的冷落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一迥异接受现状显示了中国传统乡土向现代嬗递时,不... 20世纪30年代国内对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和辛克莱·刘易斯的译介是不容忽视的跨文化事件。本地对厄普顿·辛克莱的热捧与对辛克莱·刘易斯的冷落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一迥异接受现状显示了中国传统乡土向现代嬗递时,不断强化乡土情感的阶级化倾向和聚焦于人在城乡叙事中“危疑扰乱”的现代焦虑的不同演绎路径。30年代“两个辛克莱”异域旅行的不同命运其实正是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个人与阶级在域外与本地的双向发现、协商互动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顿·辛克莱 辛克莱·刘易斯 乡土意念 跨文化演绎
下载PDF
萨科-樊塞蒂审判案的艺术再现:评厄普顿•辛克莱的《波士顿》
9
作者 刘启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0年第2期285-301,共17页
萨科-樊塞蒂审判案是美国司法史上最声名狼藉的审判之一,案件激发了大量呈现往事、重提旧案的文艺创作。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长篇小说《波士顿》正是这个历史事件衍生出来的最早的文化遗产。作者尝试从抗议者的视角艺术化地再现美... 萨科-樊塞蒂审判案是美国司法史上最声名狼藉的审判之一,案件激发了大量呈现往事、重提旧案的文艺创作。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长篇小说《波士顿》正是这个历史事件衍生出来的最早的文化遗产。作者尝试从抗议者的视角艺术化地再现美国司法史上的分水岭事件,形成了有别于官方历史修辞的“反记忆”。通过历史事实和小说虚构的糅合,以及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的塑造,辛克莱传递出自己的历史观,执行着书写者建构历史的话语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科-樊塞蒂审判案 厄普顿•辛克莱 《波士顿》
下载PDF
厄普顿·辛克莱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宁丽芬 袁斌业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第10期92-96,共5页
厄普顿·辛克莱是美国"揭黑幕"小说家,其作品传入中国已有九十余载。文章通过系统梳理辛氏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发现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呈现重译多、题材广、选篇佳的特点,对中国读者有积极影响、对我国小说创作方法与... 厄普顿·辛克莱是美国"揭黑幕"小说家,其作品传入中国已有九十余载。文章通过系统梳理辛氏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发现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呈现重译多、题材广、选篇佳的特点,对中国读者有积极影响、对我国小说创作方法与报告文学体裁的形成及翻译文学做出了贡献。辛氏作品不仅为中国的译介后续研究提供更为完整开阔的景象,还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顿·辛克莱 译介学 翻译史
下载PDF
《拜金艺术》:态度的传达者——郁达夫之厄普顿·辛克莱译介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朝辉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5-60,93,共7页
20世纪20年代末,厄普顿·辛克莱的艺术理论著作Mammonart一书在中国文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是创造社成员利用其中"艺术是宣传"的言论作为提倡革命文学的标语。郁达夫于1928-1929年持续翻译了此书的21个章节,并把此书... 20世纪20年代末,厄普顿·辛克莱的艺术理论著作Mammonart一书在中国文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是创造社成员利用其中"艺术是宣传"的言论作为提倡革命文学的标语。郁达夫于1928-1929年持续翻译了此书的21个章节,并把此书命名为《拜金艺术》。郁达夫翻译此书不仅仅是因为兴趣,更重要的是因为郁达夫想借此书表达自己对文学与社会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金艺术》 郁达夫 厄普顿·辛克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