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Two Faces of Urbanity: Exploring Global and Local Values---Two Urban Studios in Taksim Square and along the Shores of the Golden Horn in Istanbul
1
作者 Kezban Ayca Alangoya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7年第1期91-106,共16页
Since the 18th century, the irritating but also fascinating scenes of urbanity--a complex phenomenon with cultural,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temporal, spatial, functional, and formal dimensions--have been describe... Since the 18th century, the irritating but also fascinating scenes of urbanity--a complex phenomenon with cultural,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temporal, spatial, functional, and formal dimensions--have been described in literary works. Many seemingly opposite facts, such as individuality/society, freedom/loneliness/socialization, anonymity/strangeness/identity/belonging, diversity/chaos/segregation, indifferent city-dweller/initiative citizenship, have been revealed through literary works, travel and utopian writing, urban theories, scientific studies, manifestos, and newspaper articles. On the one hand, there are those who advocate a life outside the city because they consider the problems produced by the city and the phenomenon of density which they perceive merely in quantitative terms, as unsolvable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those who see the production of loose urban fabric as a solution or those who accept the (seemingly) opposite facts of urbanity as positive values and therefore support city life. All of these ideas are still as actual today as they were in the past. We are often unable to use our citizen rights to the city, to encounter different classes (social/etlmic/religious), to experience heterogeneity as an aspect inherent in city life and in the route of our daily life--following the orders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mainly organized around work--and we are often drawn into the same districts on the same paths. Our perception of our urban environments may get monotonous and shallow, but the irritating yet fascinating features of the first big cities still exist and may be grasped and brought into consciousness. Throughout their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urban design studios, students can be encouraged to investigate the rhythm of their daily life,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urban environments, and discovering the city as an intellectual and sensual programme, so that the phenomenon of urbanity can be grasped not just on formal, but on various other dimensions as well.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rocess and outcomes of two urban studios located in Taksim Square and along the shores of the Golden Horn in Istanhul. Tak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tent of urbanity into account, acquired theoretically through literary works and studies on urban planning and its history, the main aim of these studios has been the phenomen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content of urbanity by the students. Through creative analysis of permanent/temporary spaces engendered by the diversity of user profiles and actions discovered on phenomenological excursions, students examine the qualitative values of density and global and local dynamics. We believe that designing spaces as "prototypes" helps highlight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tent of urbanity. The present study aims not only to highlight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tent of urbanity, but also to encourage its discuss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education and to emphasize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 of theoretical readings and phenomenological studies to urban design studios. The present study also aims to emphasize the beneficial correlation of global and local dynamics as the two faces of urbanity; important more than ever for the big cities of the 21 st century if we advocate for a vivid and resilient city life and citiz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design studios creative analysis process phenomenological excursions global and local dynamics for urban resilience.
下载PDF
守正与创新——保护更新时代背景下的清华城市设计教学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钟舸 边兰春 黄鹤 《城市设计》 2023年第2期6-17,共12页
城市作为生命体的基本属性以及历时性特征,决定了城市总是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城市设计的本质就是展示这一演变过程,揭示这一演变规律,描绘这一演变路径和图景,因此,城市设计本身就具有与历史城市保护的“一体两面”属性,以及与城市更新... 城市作为生命体的基本属性以及历时性特征,决定了城市总是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城市设计的本质就是展示这一演变过程,揭示这一演变规律,描绘这一演变路径和图景,因此,城市设计本身就具有与历史城市保护的“一体两面”属性,以及与城市更新的学理内核一致性。城市更新是城市的固有规律和必然过程,中国城市的更新本质是不断追求的现代化和城市现代性彰显,并在这一过程中留存历史记忆,实现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正是基于对城市设计学科发展的长期深刻认识,以及从1999年开始的城市设计教学探索和积累,清华大学教学团队继承了清华大学城市设计与历史城市保护高度融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传统,依托北京城在名城保护和首都建设的国家战略性需求,从既有建成空间的形态秩序梳理和空间整合视角,运用城市形态学理论方法,系统培养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空间进行抽象、呈现、认识、建构能力,建立贯穿“建筑—建筑群—场地—城市”的跨尺度一体化思考,并培养学生聚焦关键问题进行辩证思考的连续性设计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清华大学 设计课教学 教学方法研究
下载PDF
“数据游骑兵”实用战术解析 空间句法在短期城市设计工作营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盛强 《时代建筑》 2016年第2期140-145,共6页
文章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与瑞典隆德大学、北京大学和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四所院校在张家口老火车站地区的一次国际联合工作营教学活动。该教学以数据化设计为主要的工作方法,创新性地尝试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和缺乏实地调研数据的情况下完全... 文章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与瑞典隆德大学、北京大学和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四所院校在张家口老火车站地区的一次国际联合工作营教学活动。该教学以数据化设计为主要的工作方法,创新性地尝试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和缺乏实地调研数据的情况下完全依赖网络开放数据进行交通流量和城市功能的空间分析,锁定空间参数建立数据模型,并提供给学生简单明确的使用设计辅助工具的方法。该教学实践进一步拓展了以实证数据分析为基础,应用空间句法模型支持城市设计的数据化设计教学方法,提出了"数据游骑兵"的设计课程理念,并总结了四种简单实用的工作方法,为拓展数据化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网络开放数据 数据化设计 游骑兵战术 城市设计 联合工作营教学
下载PDF
“城市翻修”教学系列报告(十二):北京白塔寺菜园社区和西单交流中心设计构思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文一 王辉 《世界建筑》 2012年第3期124-129,共6页
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课程专题"北京城市空间翻修设计",包括城市翻修与城市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发掘城市问题的能力、策划城市活动的能力以及探索改造方式的能力等内容。
关键词 设计课程教学 北京城市空间
下载PDF
城市翻修设计课程教学系列报告(30):“北京规矩”城市设计导则
5
作者 朱文一 商谦 《城市设计》 2016年第6期96-112,共17页
本文简述了2016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课程"北京规矩"城市设计导则的教学特色,详细解析了"北京规矩"城市设计导则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设置,阐述了题目给定的10个地段及其所针对的街道修补、广场... 本文简述了2016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课程"北京规矩"城市设计导则的教学特色,详细解析了"北京规矩"城市设计导则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设置,阐述了题目给定的10个地段及其所针对的街道修补、广场改造、街区整合、公园活力、滨水可达、高架桥再利用、旧城更新、绿色屋顶、健康校园、单位开放10个具有挑战性的当代北京城市空间议题,并评价了学生完成的课程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课程教学 北京规矩 城市设计导则
下载PDF
“城市翻修”教学系列报告(七):曹妃甸新城概念性城市设计
6
作者 朱文一 张弘 《世界建筑》 2011年第10期129-131,共3页
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建筑设计课程"曹妃甸新城概念性城市设计",包括教学计划、教学重点及教学启示等内容。
关键词 设计课程教学 城市设计工作营 曹妃甸新城 在中国的超常规设计探索
下载PDF
探索一个珠江三角洲水乡村落的未来——记SCUT-UC Berkeley大墩村工作坊
7
作者 冯江 《南方建筑》 2010年第1期12-15,共4页
大墩村是一个具有岭南传统水乡特色的村落,因为位于佛山市中心商务区东平新城的中央,这个村落未来将何去何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环境设计学院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联合设计教学,本文记录了工作坊的筹备、组织以及... 大墩村是一个具有岭南传统水乡特色的村落,因为位于佛山市中心商务区东平新城的中央,这个村落未来将何去何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环境设计学院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联合设计教学,本文记录了工作坊的筹备、组织以及进行过程,讨论了本次工作坊对现实、教学和相关学术研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墩村 水乡 工作坊 联合设计教学 城中村
下载PDF
“城市翻修”教学系列报告(十一):德国威廉港城市设计
8
作者 朱文一 周政旭 《世界建筑》 2012年第2期123-127,共5页
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建筑与城市设计课程"德国威廉港城市设计",包括教学计划与重点、作业解析、教学启示等内容。
关键词 设计课程教学 中德联合设计暑期学校 威廉港
下载PDF
“城市翻修”教学系列报告(22):意大利都灵手工卷烟厂改造城市设计
9
作者 朱文一 万博 刘健 《世界建筑》 2013年第12期116-119,共4页
本文介绍了清华-都灵理工两校建筑学院联合设计课程专题"意大利都灵手工卷烟厂改造城市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进度、课程特色、作业解析等。
关键词 联合设计课程教学 清华-都灵理工 手工卷烟厂改造 . 城市设计
下载PDF
时间与空间的对影——原作设计工作室更新实践项目中的关系建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思同 刘刊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10期167-169,共3页
在城市空间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新植入的设计元素与已存环境的关系是建筑师所需面对的核心命题。文章聚焦于原作设计工作室近年来的更新实践,探析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如何通过对于时间与空间这两条感性形式线索的运用,从日常空间体验... 在城市空间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新植入的设计元素与已存环境的关系是建筑师所需面对的核心命题。文章聚焦于原作设计工作室近年来的更新实践,探析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如何通过对于时间与空间这两条感性形式线索的运用,从日常空间体验议题出发,最终营造出城市与建筑、历史与现代的叠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的建筑学” 原作设计工作室 城市更新 感性形式 空间体验
下载PDF
行动研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方法及借鉴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建华 郑琪 卢丹梅 《高等建筑教育》 2023年第2期46-54,共9页
作为空间发展和治理工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设计是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设计人才是当前城市设计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课程采用行动研究式工作坊特色教学,注重城市... 作为空间发展和治理工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设计是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设计人才是当前城市设计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课程采用行动研究式工作坊特色教学,注重城市设计人才空间设计和治理能力培养,其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城市设计教学参考和借鉴。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秉持CPS创新性教学理念,以行动研究为特色,注重学生的学术素养、批判思维、决策能力、研究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培养。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包括现状调查、发现问题、观点产生、找出解决方案和形成解决策略五个环节,教学内容涵盖空间设计和治理实施等系列课程。通过讲座、调研、阅读、研讨、咨询等教学方式,将城市形态学理论贯穿于项目实践教学,让学生多视角参与城市动态发展与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实现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目的。以奥克兰滨海地块的更新与开发工作坊教学为例,介绍了行动研究方法在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针对我国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强调综合能力培养、建构设计与治理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运用行动研究的实践教学方法等对我国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坊教学 行动研究 创新性思维 城市设计 奥克兰大学
下载PDF
边缘的兴起——基于主题化空间的城市设计与区域振兴的研究与实践
12
作者 国一鸣 李阳 《住区》 2018年第3期6-11,共6页
在当代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为了振兴城市边缘的荒芜地带,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主题植入手段成为了一种被决策者青睐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国当下的城市实践中,这种看似有效的开发方式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意图站在规划设计的立场,从开发过程... 在当代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为了振兴城市边缘的荒芜地带,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主题植入手段成为了一种被决策者青睐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国当下的城市实践中,这种看似有效的开发方式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意图站在规划设计的立场,从开发过程中主题公园与城市关系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从而提出对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振兴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地带 主题化空间 环球影城 城市设计 区域振兴
下载PDF
让历史空间重获活力的尝试——记天津大学&诺丁汉大学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课程交流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熙巍 夏青 蒂姆·希思 《中国建筑教育》 2015年第1期78-86,共9页
本文通过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进行毕业设计联合教学全过程的记述,总结英国学生学习过程和设计作品中反映出的可借鉴之处。文章叙述了中、英两国16名学生(分四组)以'近代天津历史博物馆设计及周边城市... 本文通过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进行毕业设计联合教学全过程的记述,总结英国学生学习过程和设计作品中反映出的可借鉴之处。文章叙述了中、英两国16名学生(分四组)以'近代天津历史博物馆设计及周边城市设计'为题,进行旨在探索如何对历史建筑'近代天津历史博物馆'实现'非橱窗式保护'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并通过建筑改建和外部空间改造策略,挽救历史街区经济和生活衰败的命运,力求复兴街区生命力。经过3个多月的工作,学生们提交了各具特点的作品,它们将现状和未来的使用者作为主角,通过改造或加建将新老建筑融为一体,并创建一系列公共活动场所,或为满足人的需求,或为提高人与城市之间的连接。中国学生也在现场调研、策略分析、设计过程、成果展示等环节的共同工作中,领受到英国学生在分析思路、设计内容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优点,并学习借鉴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和城市设计 毕业设计联合教学 历史空间 活力复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