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asonal Vari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 and Its Impact on Air-Quality Using SAFAR Observations at Delhi, India 被引量:1
1
作者 M. Y. Aslam K. Rama Krishna +2 位作者 G. Beig M. I. R. Tinmaker D. M. Chat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7年第2期294-305,共12页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urban heat island (UHI) intensity and local air quality by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of project of the System of Air Quality Forecasting and Research (SAFAR) over Delhi during the month of May ...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urban heat island (UHI) intensity and local air quality by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of project of the System of Air Quality Forecasting and Research (SAFAR) over Delhi during the month of May and December 2013. It is found that UHI magnitudes ~2.2°C and ~1.5°C are formed at the evening traffic hours during May and December respectively. Also, intensity of UHI °C over daytime is referred as Urban Cool Island (UCI) during May and December. The diurnal PM2.5 concentration shows a bimodal pattern with peaks at morning and evening traffic hours during May and December.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 (PBLH) values show higher in magnitude during the daytime and lower in magnitude during the night-time. Whereas, the Ground Heat Flux values are lower during the daytime and higher during the night-time. The wind speed shows lower values during the UHI and higher magnitudes during the UCI formation hours. Concentration of PM2.5 and wind speed shows a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during May (r = -0.56, p = 0.002) and December (r = -0.57, p = 0.001) at C V Raman (CVR) site, however, high valu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PM2.5 during the low wind speed favour the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UCI.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M2.5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aytime cooling and nighttime warming over the urban areas during the low wind speed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heat ISLAND Ground heat flux Wind Speed Air POLLUTION
下载PDF
Modeling the Warming Impact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on Hot Weather Using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Xiaojuan LIU Guangjin TIAN +3 位作者 Jinming FENG Bingran MA Jun WANG Lingqiang KO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723-736,共14页
The impacts of three periods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during 1990–2010 on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summer in Beijing were simula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n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heat waves and urban warming... The impacts of three periods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during 1990–2010 on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summer in Beijing were simula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n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heat waves and urban warming was assessed. We ran the sensitivity tests using the mesoscal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coupled with a single urban canopy model,as well as high-resolution land cover data. The warming area expanded approximately at the same scale as the urban land expansion. The average regional warming induced by urban expansion increased but the warming speed declined slightly during 2000–2010. The smallest warming occurred at noon and then increased gradually in the afternoon before peaking at around 2000 LST—the time of sunset. In the daytime, urban warming was primarily caused by the decrease in latent heat flux at the urban surface. Urbanization led to more ground heat flux during the day and then more release at night, which resulted in nocturnal warming. Urban warming at nigh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day, although the nighttime increment in sensible heat flux was smaller. This was because the shallower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at night reduced the release efficiency of near-surface heat. The simulated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heat waves or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enhanced urban warming intensity at night. Heat waves caused more heat to be stored in the surface during the day, greater heat released at night, and thus higher nighttime warming.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a positive feedback effect between urban warming and heat waves in urba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wave numerical simulation urbanIZATION surface heat flux WRF UCM
下载PDF
基于PYTHON的城市人为热通量与温度关系分析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龚泽瀚 《科技资讯》 2024年第6期238-246,共9页
针对全球城市热岛效应日趋严重而复杂形势,提出了一种运用SUEWS模型和Python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人为热通量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性与形成机理,重点分析温度变化对制冷度日和人为热通量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城市气候大数据的分析研... 针对全球城市热岛效应日趋严重而复杂形势,提出了一种运用SUEWS模型和Python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人为热通量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性与形成机理,重点分析温度变化对制冷度日和人为热通量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城市气候大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制冷度日和人为热通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人为热通量与温度变化之间有敏感响应关系;最后提出相应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人为热通量 温度敏感性 制冷度日
下载PDF
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的城市热环境遥感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肖捷颖 张倩 +2 位作者 王燕 季娜 李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8-343,共6页
对石家庄市LandsatTM数据进行土地覆被分类,计算各土地覆被类型的能量平衡分量。找出感热、潜热、储热通量在下垫面的分配差异并分析下垫面面积比例与感热/净辐射的关系。发现密集不透水面感热单位面积能量达314.1 W/m2,49.9%的净辐射... 对石家庄市LandsatTM数据进行土地覆被分类,计算各土地覆被类型的能量平衡分量。找出感热、潜热、储热通量在下垫面的分配差异并分析下垫面面积比例与感热/净辐射的关系。发现密集不透水面感热单位面积能量达314.1 W/m2,49.9%的净辐射转换为感热。城市植被、水体净辐射的61.2%,65.9%变成潜热;感热/净辐射与城市植被和水体面积比例负相关,面积比例小于30%,感热/净辐射随之减少而快速增长;大于30%则随之增加缓慢降低。感热/净辐射与不透水面面积比显著正相关,可见,城市近地层温度升高主要由不透水面产生的感热交换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人为热
下载PDF
人为热源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7
5
作者 何晓凤 蒋维楣 +1 位作者 陈燕 刘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4-82,共9页
用南京大学多尺度模式系统在不同区域进行了多种人为热源引入方案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时空变化的人为热源按比例分别引入到地表能量平衡方程和大气热量守恒方程是将人为热源引入模式的最优方案.人为热通量密度变化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 用南京大学多尺度模式系统在不同区域进行了多种人为热源引入方案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时空变化的人为热源按比例分别引入到地表能量平衡方程和大气热量守恒方程是将人为热源引入模式的最优方案.人为热通量密度变化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人为热源的存在对城市热岛的生成有重要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南京现有的人为热源排放量对该地区的城市热岛贡献率约为29.6%,若人为热通量密度在现有量值的基础上增大1倍,则其热岛贡献率可达42.9%;此外,人为热的排放对清晨城市边界层逆温结构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能明显升高夜间近地层气温达0.5-1.0℃,并能使白天湍流活动的影响范围增大,混合层高度抬高,使夜间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范围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界层 人为热源 热通量密度 数值模拟 城市热岛
下载PDF
城市公园绿地水、热与CO_2通量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修信 朱启疆 +5 位作者 陈声海 孙睿 杨胜天 胡玉梅 刘馨 高凤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232-3239,共8页
水、热和CO2通量是评价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在北京海淀公园中部和边缘架设涡度相关系统,连续观测和定量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影响下的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绿地所获得的净辐射在植被生长季节大部分用于植被的蒸散作用,潜热... 水、热和CO2通量是评价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在北京海淀公园中部和边缘架设涡度相关系统,连续观测和定量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影响下的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绿地所获得的净辐射在植被生长季节大部分用于植被的蒸散作用,潜热大于显热;而在植被非生长季节大部分用于显热,潜热数值非常小。晴天显热与潜热的比值在春季随着植被枝叶的生长逐渐减少,到夏季达到最小值约1/3,在秋季随着植被叶片枯黄逐渐变大,冬季达到数倍。公园绿地能量平衡率在52%~83%,普遍存在能量不平衡。公园中部的潜热观测值大于公园边缘,而显热小于公园边缘;公园中部CO2通量日均值为负,公园绿地是CO2汇。公园绿地在植被生长季节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吸收CO2等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绿地 潜热通量 显热通量 CO2通量 能量平衡
下载PDF
北京城市下垫面边界层湍流统计特征 被引量:48
7
作者 刘辉志 洪钟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1-248,共8页
分析了1998年10月在北京 325 m气象塔 47 m、120 m及 280 m 3层取得的湍流资料,讨论了湍流宏观统计特征量等随稳定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47m及 120 m观测到的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城市边界层中... 分析了1998年10月在北京 325 m气象塔 47 m、120 m及 280 m 3层取得的湍流资料,讨论了湍流宏观统计特征量等随稳定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47m及 120 m观测到的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城市边界层中近地层高度可达100 m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下垫面粗糙度很大所致、同时发现当冷空气来临时,边界层中的感热通量会有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下垫面 湍流 感热通量 北京 大气边界层 数据处理
下载PDF
城市绿地水热通量的遥感反演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修信 朱启疆 +2 位作者 陈声海 刘馨 胡玉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66,共4页
为了定量评估北京绿色奥运城市绿地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根据北京城市下垫面状况改进了SE-BAL模型地表比辐射率、地表温度参数,应用模型对北京TM遥感图像反演了城市绿地水热通量,并用涡度相关系统地面同步观测数据进行验证,模型反... 为了定量评估北京绿色奥运城市绿地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根据北京城市下垫面状况改进了SE-BAL模型地表比辐射率、地表温度参数,应用模型对北京TM遥感图像反演了城市绿地水热通量,并用涡度相关系统地面同步观测数据进行验证,模型反演值与地面观测值基本相符。秋季植被覆盖下垫面显热约为建筑区的78%,为裸土的60%;而潜热约为建筑区的1.24倍,为裸土的1.55倍;林地显热约为草地的97%,潜热为草地的1.12倍。显热随植被覆盖度Pv的增加而降低,而潜热随Pv的增加而增加;在低植被覆盖度(Pv<0.6)区域,提高Pv对降低显热、增加潜热的效果比高植被覆盖度(Pv>0.6)区域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水热通量 SEBAL模型 遥感反演 涡度相关法
下载PDF
城市下垫面反照率变化对北京市热岛过程的影响——个例分析 被引量:51
9
作者 江晓燕 张朝林 +1 位作者 高华 苗世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1-307,共7页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区地表反照率等下垫面物理特征和属性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会对城市热岛等大气环境形成影响。文中使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新一代数值天气预报模式(GRAPES),针对2004年10月北京一次重空气污染事件中的典型...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区地表反照率等下垫面物理特征和属性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会对城市热岛等大气环境形成影响。文中使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新一代数值天气预报模式(GRAPES),针对2004年10月北京一次重空气污染事件中的典型城市热岛过程,分别设计了两种数值试验方案:(1)对照试验,使用模式缺省的城区下垫面反照率参数,取值0.18;(2)敏感性试验,参考同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280m高度下垫面反照率观测事实,将北京区域城市类型下垫面反照率减小至0.15。通过对比两种试验方案在1km水平分辨率下的24h模拟结果,研究了城市下垫面反照率变化对北京地区城市热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GRAPES模式可成功模拟此次热岛过程中城区和郊区近地面温度的日变化趋势;(2)城市下垫面反照率的变化对城市热岛的发展非常重要,城市反照率下降0.03会使城市热岛强度增强0.8℃左右,结果也更接近实况。这说明随着城市发展引起的地表反照率减小有利于城市热岛强度增加;(3)通过分析地表的长波辐射发现,在城市区域较小反照率情形下,城区的长波辐射始终比郊区大,有利于热岛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城区近地层的风场辐合增加,对此次污染过程的发展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地表反照率 陆面过程 辐射通量
下载PDF
城市公园绿地水热通量的环境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修信 高凤飞 +2 位作者 朱启疆 孙睿 杨胜天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4-69,共6页
在北京近郊区海淀公园架设涡度相关仪,连续观测城市公园绿地水热通量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数值日变化。分别采用神经网络、相关分析和灰关联方法研究植被生长季节影响水热通量的环境因素权重,结果表明:公园绿地水热通量受多个环境因素的综... 在北京近郊区海淀公园架设涡度相关仪,连续观测城市公园绿地水热通量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数值日变化。分别采用神经网络、相关分析和灰关联方法研究植被生长季节影响水热通量的环境因素权重,结果表明:公园绿地水热通量受多个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净辐射影响最大,其次是下垫面温度,再次相对湿度和气温影响潜热,风速对潜热的影响较弱,而气温和风速对显热的影响也相对较弱。神经网络方法直接给出非线性关系权值,分析结果较准确,优于统计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绿地 水热通量 环境因素 影响分析 神经网络方法
下载PDF
一种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模式在上海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4
11
作者 敖翔宇 谈建国 +2 位作者 刘冬韡 王亚东 胡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73-986,共14页
利用一整年的上海城区常规气象和地表能量平衡观测资料,驱动和检验了局地城市地表能量(水分)平衡模式(SUEWS/LUMPS)在上海地区的模拟能力,并对模式输入参数进行了部分本地化。模拟结果表明,SUEWS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各辐射通量的日变化形态... 利用一整年的上海城区常规气象和地表能量平衡观测资料,驱动和检验了局地城市地表能量(水分)平衡模式(SUEWS/LUMPS)在上海地区的模拟能力,并对模式输入参数进行了部分本地化。模拟结果表明,SUEWS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各辐射通量的日变化形态,对净辐射通量(Q~*)中午日峰值低估约为25 W·m^(-2);模式对四个季节向下长波辐射通量(L_↓)的日变化幅度均被低估,对向上长波辐射通量(L_↑)的模拟明显优于L_↓。SUEWS/LUMPS模式对感热通量(Q_H)各季节(春季除外)日峰值出现时次均有准确模拟,而对Q_H量值各季节均为低估;SUEWS模式在夏、秋季对白天潜热通量(Q_E)的模拟均优于LUMPS模式,而在冬、春季的模拟情况两者接近;SUEWS模式成功再现了储热通量(△Q_S)冬、春、秋季早、晚正负值转换时间,而在夏季滞后了2 h,模拟的△Q_S量值季节差异性较大。对模式误差随气温、风速及风向变化进行分析表明,在较高气温和较大风速下,Q_H、Q_E均表现为低估误差增大,而△Q_S则相反,表现为更显著地高估;风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模式未考虑东面密集建筑群而使得Q_H较明显低估约为-50 W·m^(-2),而西侧公园绿地的存在使得Q_H高估约15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模式 辐射通量 湍流热通量 上海
下载PDF
南京夏季城郊湍流统计特性及湍流通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颖 姜海梅 +1 位作者 金文杰 韩永翔 《干旱气象》 2014年第6期926-933,共8页
利用2010年南京夏季城市热岛三维结构试验中的湍流观测资料,对南京市委党校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观测场2个观测点的湍流统计量和湍流通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平均风速大于郊区;城郊2地的湍流强度都呈现出Ix>Iy>Iz的趋势,... 利用2010年南京夏季城市热岛三维结构试验中的湍流观测资料,对南京市委党校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观测场2个观测点的湍流统计量和湍流通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平均风速大于郊区;城郊2地的湍流强度都呈现出Ix>Iy>Iz的趋势,水平方向上的湍强城郊相差不大,而垂直方向上,郊区的Iz要明显低于城市;城、郊的风速归一化标准差σu/u*、σv/u*、σw/u*都符合MoninObukhov相似理论的"1/3"定律,城市的垂直风速归一化标准差大于郊区,而水平方向上的风速归一化标准差则明显小于其他下垫面;郊区风速归一化标准差与常熟农田的拟合结果较为相似,而城市风速归一化标准差与长白山森林的拟合结果更为接近;夏季城市以感热通量为主,而郊区湍流能量的输送以潜热通量为主,且城市的湍流热通量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对比 湍流强度 湍流宏观量统计 湍流热通量
下载PDF
基于TM资料对上海区域热环境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桂玲 谈建国 +2 位作者 崔林丽 王成林 金赛花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2年第6期10-13,17,共5页
为了揭示城市热岛(UHI)形成机制,以TM卫星遥感资料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AWS)实测的气象资料,利用地表能量平衡参数化(SEBAL)的方法估算了净辐射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分析了上海区域热环境特征。结果表明,TM地表温度与AWS实测... 为了揭示城市热岛(UHI)形成机制,以TM卫星遥感资料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AWS)实测的气象资料,利用地表能量平衡参数化(SEBAL)的方法估算了净辐射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分析了上海区域热环境特征。结果表明,TM地表温度与AWS实测地表温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同类型地表其地表温度差异明显,城市道路是城市中重要热量来源,绿地和水体面积的增加能有效地减轻城市热岛强度,同时也表明了卫星遥感资料在城市气候环境研究中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TM 城市地表 净辐射通量 土壤热通量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人为热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宽广 谢旻 +1 位作者 王体健 杨浩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3-550,共8页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能源消费资料和人口数据,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的人为热排放,对其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析,讨论了长三角地区的人为热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人为热释放量是随时间持续增长的,上海地区的年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能源消费资料和人口数据,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的人为热排放,对其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析,讨论了长三角地区的人为热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人为热释放量是随时间持续增长的,上海地区的年均人为热通量从1990年的5.47W·m-2到2010年增加为14.46 W·m-2,江苏和浙江也分别从0.68、0.33 W·m-2增加到2.61、1.63W·m-2;人为热释放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上来说还是以城区为高值中心,向郊区逐渐减小,这种分布与人口密度、工业和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此外,长三角整个区域的人为热通量都高出全国平均值一个量级以上,而且高值区域已经初步连成一片,人为热将对区域气候造成一定影响.从1990年到2000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城区的人为热通量都是稳步增长的;2000年后人为热通量开始快速增长,增长速度最高可达2 W·m-2·yr-1.城市人为热排放愈来愈强,对城市局地小气候和空气污染影响将越来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热 长三角 城市化 气候强迫 能源消费
下载PDF
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的季节动态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崔万晶 侯巍 +1 位作者 杨睿智 赵云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6,共10页
【目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水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有重大影响,然而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交换过程的了解仍很有限,本文在北方城市森林开展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机理研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工林水分管理策略具有... 【目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水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有重大影响,然而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交换过程的了解仍很有限,本文在北方城市森林开展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机理研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工林水分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利用涡度协方差观测法,探讨了2018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各表面能量组分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控制能量分配的主要生物物理因子。【结果】全年日均净辐射通量(Rn)为133 W/m2,日均感热通量(H)为23.6 W/m2,日均潜热通量(LE)为26.9 W/m2。波文比(β=H/LE)为0.88。在非生长季,感热通量大于潜热通量,在生长季开始,潜热通量逐渐超过感热通量,占据主导地位。Priestley-Taylor系数(α系数)、冠层导度(gs)和解耦系数(Ω)都与土壤含水量(VWC)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正相关的关系,与饱和水汽压差(VPD)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β与VWC、VPD和NDVI都呈现负相关的关系。VWC和VPD通过影响冠层导度,控制潜热通量及能量分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干旱条件能显著降低生态系统冠层导度,从而降低潜热通量,影响能量分配。此外,为提高潜热通量比例,最大化城市绿地的降温功能及其价值,在冠层构建期和生长季干旱期进行一定程度的灌溉是一项合理的用水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能量分配 季节变异 干旱
下载PDF
华南地区人为热排放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宽广 赵卫 +3 位作者 谢旻 朱新胜 李明高 冯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1-206,共6页
利用1990—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年鉴》中海南、广东、广西以及香港的能源消费与人口数据,分析上述地区人为热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广东和广西的人为热排放呈持续增长态势,1995—2... 利用1990—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年鉴》中海南、广东、广西以及香港的能源消费与人口数据,分析上述地区人为热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广东和广西的人为热排放呈持续增长态势,1995—2014年其年均人为热通量分别从0.09、0.47和0.16 W·m^(-2)逐步增长到0.49、1.68和0.44 W·m^(-2)。人为热排放的空间分布不均匀,2010年在珠三角、潮汕地区主要城市、湛江以及海口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的相对人为热高值区,其中广州等大城市最大值约为50 W·m~^(-2),香港超过100 W·m~^(-2)。这种分布与工商业发展程度以及人口密度密切相关。随着人为热排放的快速增长,其对该区域局地气候以及空气质量将造成愈来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热排放 华南 城市化 气候强迫 能源消费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热环境响应与归因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煜 唐力 +5 位作者 朱海涛 麦有全 何伟彪 王伟民 刘凯 苏红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8771-8782,共12页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局部气候与环境的综合表现,它与土地利用格局密切相关,但是相应的机制研究还不充分。以深圳市为例,首先基于2018年LANDSAT 8遥感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和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提取土地利用与覆盖度信息,分析了城市土地覆...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局部气候与环境的综合表现,它与土地利用格局密切相关,但是相应的机制研究还不充分。以深圳市为例,首先基于2018年LANDSAT 8遥感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和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提取土地利用与覆盖度信息,分析了城市土地覆盖对地表温度以及热量收支状况的影响。基于2003-2018的MODIS地表温度数据,进一步研究了深圳市城市热岛现象的时空变化,从地表能量的角度分析城市热岛变化背后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深圳市地表温度从西北到东南逐渐降低,城市不透水面温度显著高于植被覆盖区域,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不透水面和城市植被共同影响深圳市的地表温度与热量收支状况,不透水地表与感热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城市植被与潜热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长时间序列分析表明深圳的城市热岛现象在夏季较高而冬季较低,月均热岛强度为2.14℃;对于年际变化,深圳在2003-2018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归因分析显示感热通量的影响在深圳起主导作用,这一模式在全年和季节上都较为明显。结果表明深圳市经过高速扩张阶段,目前发展方向是提高建成区的利用效率,该现象强调了热传输在加强城市热岛效应过程中对近地面湍流的干扰作用。本研究可以为缓解热岛效应与景观格局优化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城市热岛 遥感 深圳 归因分析 热通量
下载PDF
山地新城市化进程的地表热通量时空演变--以悦来新城为例
18
作者 张沁 杨清伟 张守平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526,共15页
山地城市通常因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使得局地的地表热通量分布规律与平原城市有较大区别。为探求山地新开发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地表热通量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和LUMPS、SEBS模型,对代表重庆市未来发展窗口的悦来新城不同... 山地城市通常因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使得局地的地表热通量分布规律与平原城市有较大区别。为探求山地新开发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地表热通量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和LUMPS、SEBS模型,对代表重庆市未来发展窗口的悦来新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热平衡过程和城市化前、中、后3期的各热通量过程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对各地表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悦来新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净辐射通量及差值在7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植被覆盖度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显热通量存在差异的因素之一,潜热通量依次为:林地>农田>未利用土地>居民用地,土壤热通量依次为:未利用土地>居民用地>林地>农田;(2)城市化进程使得悦来新城的净辐射低值区域增多,显热通量呈增加趋势且在能量输出中占比最多,潜热通量的低值区有向南北逐渐扩张的趋势,在潜热通量较低的地区土壤热通量和显热通量较高;土壤热通量与显热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增大趋势;(3)土壤热通量与土地利用面积的相关关系是各能量输出因子中最好的;植被覆盖度对各热通量的影响远大于土地利用面积,居民组合用地与植被覆盖度关系最为密切,潜热通量受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热通量 时空演变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城市化进程
原文传递
城市公园绿地水热通量的小波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修信 陈声海 +2 位作者 刘馨 朱启疆 胡玉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3-759,共7页
在北京海淀公园架设涡度相关仪,连续观测下垫面和大气之间的显热和潜热通量,定量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影响下的水热通量变化趋势,并利用连续小波变换研究其时间尺度结构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小气候环境显热和潜热呈现多尺度结构,其变... 在北京海淀公园架设涡度相关仪,连续观测下垫面和大气之间的显热和潜热通量,定量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影响下的水热通量变化趋势,并利用连续小波变换研究其时间尺度结构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小气候环境显热和潜热呈现多尺度结构,其变化包含不同时间尺度准周期分量,存在不同的显热和潜热相干结构;时间尺度准周期分量在春夏初秋较小,而在深秋和冬季较大。显热和潜热变化越剧烈,对应越小时间尺度的准周期分量。在均匀下垫面,利用该方法可进一步研究显热和潜热的空间尺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公园绿地 潜热通量 显热通量 小波变换 北京
原文传递
城市地表热通量遥感反演及与下垫面关系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越 Shintaro Goto +1 位作者 庄大方 匡文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选择日本埼玉县熊谷市为研究区,应用ASTER热红外遥感图像,采用PCACA模型以及理论定位算法,对城市地表热通量的相关参数进行反演,进而分析城市下垫面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地表热通量以及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PCACA模型应用于城市区域... 选择日本埼玉县熊谷市为研究区,应用ASTER热红外遥感图像,采用PCACA模型以及理论定位算法,对城市地表热通量的相关参数进行反演,进而分析城市下垫面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地表热通量以及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PCACA模型应用于城市区域地表通量估算是可行的。这种算法可以大大减少在下垫面结构复杂的城市区域进行地表热通量估算时所需的参数,并有效降低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城乡不同下垫面地表覆盖类型对地表热通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不同地表下垫面类型的波文比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工业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旱田>公共绿地>水域。在相同的外部气象条件下,与城市周边的植被覆盖区相比,城市人工建筑用地具有较高的显热通量,较低的潜热通量,以及较高的波文比。由于城市地表显热通量和波文比明显高于周边植被覆盖地表,导致城市地表向低层大气供热的增加,这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通量 显热 潜热 城市土地覆盖 遥感 日本熊谷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