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氛围”视域下城市文旅空间的叙事研究--以济南为例
1
作者 孙杨 李鹏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14,32,共5页
“氛围消费”成为继场景消费后的又一经济现象,营造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体验,成为文旅产业升级和场景更新的切入点。以济南文旅空间为对象,聚焦场景中的“氛围”营造,从“城市记忆构建叙事情境”“主客共享提升情感氛围”两个方面,探讨如... “氛围消费”成为继场景消费后的又一经济现象,营造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体验,成为文旅产业升级和场景更新的切入点。以济南文旅空间为对象,聚焦场景中的“氛围”营造,从“城市记忆构建叙事情境”“主客共享提升情感氛围”两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增强城市的空间叙事性,延续城市记忆,提升城市的幸福价值,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提高目的地的情感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氛围 城市记忆 文旅空间 空间叙事
下载PDF
从“经济效益”到“空间品质”——构建适应未来中国发展的创新空间评价新体系
2
作者 段一行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0,共10页
在未来,创新空间的角色将向承担复合功能、承载多元活动的增长极转变,其作用将向驱动城市更新发展方向的扩展,重要性将不断提升。因此,探索什么是未来优质的创新空间,如何作出科学评价,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国内外创新空间与评... 在未来,创新空间的角色将向承担复合功能、承载多元活动的增长极转变,其作用将向驱动城市更新发展方向的扩展,重要性将不断提升。因此,探索什么是未来优质的创新空间,如何作出科学评价,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国内外创新空间与评价研究进展,研究以“创新特质+城市特质”双重属性为基础,建立了创新空间品质的评价新体系,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关键要素和数据收集方法。以北京海淀区进行实践验证,并通过北京朝阳区科创专项体检评估,尝试进行中国特色的适应性修正。结果显示,评价新体系具有综合性强、尺度有效、明确识别、精细多维的优势,为未来城市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空间 空间品质 “创新+城市”双重属性 评价新体系 北京实践
下载PDF
城市绿道体育文化记忆空间生产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3
作者 王伟强 谢冬兴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4-80,共7页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及访谈法等,深入分析城市绿道体育文化记忆的内涵,阐述了城市绿道体育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的内在联系,并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对广州市绿道体育文化记忆空间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可知:在广州绿道...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及访谈法等,深入分析城市绿道体育文化记忆的内涵,阐述了城市绿道体育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的内在联系,并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对广州市绿道体育文化记忆空间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可知:在广州绿道体育文化记忆空间实践演绎过程中,政府是绿道体育文化记忆的主导力量,资本是绿道体育文化记忆的必要前提,社会民众是绿道体育文化记忆的主体;在广州绿道体育文化记忆空间表征的脉络中,梳理了广州绿道体育文化记忆场中的硬记忆与软记忆。广州绿道体育参与者的体验是体育文化记忆的表征空间,是绿道活动者直接“生活”出来的空间,是绿道活动者体育文化记忆的认知、体验与空间表征的内化。最后,提出构建城市绿道体育公共服务空间、打造城市绿道体育资本聚集空间、整合城市绿道体育文化资源空间、塑造城市绿道体育社会交往空间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道体育 绿道体育文化记忆 空间实践 空间表征 表征空间
下载PDF
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 被引量:111
4
作者 冯健 周一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29-844,共16页
利用分街区人口普查数据,分析1982-2000年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通过计算信息熵、绝对分异指数、相对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等指标,探讨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的重构特征。研究表明:"街区尺度"是展现都市区社会空间分异... 利用分街区人口普查数据,分析1982-2000年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通过计算信息熵、绝对分异指数、相对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等指标,探讨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的重构特征。研究表明:"街区尺度"是展现都市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尺度;北京各类居住人口、就业人口以及住房状态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除了老年人口、性别比、户均人数和农业就业人口等少数指标以外,1982-2000年北京绝大部分社会指标的空间分异程度在下降;同期,外来人口、各少数民族人口、高学历人口以及二产、三产就业人口等与总人口分布格局的一致性在变好,而老年人口、文盲人口以及与农业相关的人口逐渐偏离与总人口分布格局的一致性。18年间城市人口的混居性普遍增强,但老年人口、外来人口和农业人口却表现出相对于其他人口混居性变弱而群居性增强的特征。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特征还可以从各社会指标与距离关系的演变中获得直观认识。在中国大城市转型期间,"规模重构"和"空间效应"交互作用,构成社会空间分异重构的外在表现,其基础动力主要来自于制度、市场和文化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异 社会空间 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都市区 街区尺度
下载PDF
城乡规划编制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 被引量:191
5
作者 扈万泰 王力国 舒沐晖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26,53,共7页
从理解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这"三生空间"的概念来源,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分析了"三生空间"概念下其对象具有的空间尺度的差异性、空间功能的复合性、空间范围的动态性及空间用地的异质性等特征。以城乡规划用地分类... 从理解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这"三生空间"的概念来源,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分析了"三生空间"概念下其对象具有的空间尺度的差异性、空间功能的复合性、空间范围的动态性及空间用地的异质性等特征。以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为基础,分别从城乡全域、城镇区域、乡村区域探讨了不同空间区域视角下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对象内容。进而结合城乡规划体系提出了分别依托城乡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规划来划定"三生空间"的工作重点和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空间特征 空间对象 城乡规划
下载PDF
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 被引量:123
6
作者 冯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2-154,共13页
对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323份感知地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并据此分析北京城市居民空间感知的基本类型、构成和发展阶段,以及各种差异性特征。研究表明,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类型与西方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但存... 对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323份感知地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并据此分析北京城市居民空间感知的基本类型、构成和发展阶段,以及各种差异性特征。研究表明,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类型与西方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但存在一定差异;居民居住地域、性别、学历、收入以及出生地的不同,感知地图类型的级别也不相同。感知空间的构成要素在居住地域、年龄、收入和出生地方面差异明显,而发展阶段主要与性别、收入和出生地有关,社会角色和经济收入水平在决定居民感知空间发展阶段方面起到巨大作用。文章最后还根据各种地物和构成要素出现的频率,概括了北京城市意象的空间结构,并发现它与现实中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极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感知 意象空间 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
下载PDF
北京城市公园绿地热舒适度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潘剑彬 李树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1-95,共5页
植物是城市绿地降低热岛效应强度、改善环境质量及提升微环境舒适度的基本功能单位,而热舒适度是微环境舒适度的重要参数之一。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其区域内设置实测样点和空间插值样点,采用空间自相关(Moran’... 植物是城市绿地降低热岛效应强度、改善环境质量及提升微环境舒适度的基本功能单位,而热舒适度是微环境舒适度的重要参数之一。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其区域内设置实测样点和空间插值样点,采用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LISA聚类分析方法以及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阐释城市绿地热舒适度改善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热舒适度的空间关联性在局地内表现显著,但在受到多因素影响的整个绿地内不显著;热舒适度标准值与群落郁闭度和叶面积指数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研究为合理的功能型城市绿地营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热舒适度 植被微环境效益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城市绿地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北京城市公园绿地负氧离子效益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潘剑彬 李树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0-104,共5页
城市绿地植物是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基本功能单位,负氧离子是反映城市绿地功能进而评价城市空气质量的基本参数之一。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其他分析法探讨城市绿地负氧离子效益的空间特征。结果... 城市绿地植物是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基本功能单位,负氧离子是反映城市绿地功能进而评价城市空气质量的基本参数之一。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其他分析法探讨城市绿地负氧离子效益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负氧离子的空间关联性在局地内表现显著,但在整个绿地内不显著;负氧离子标准值与植被覆盖郁闭度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研究为合理的城市绿地营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负氧离子 植被微环境效益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城市绿地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防灾策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吕元 胡斌 李兵 《新建筑》 2009年第4期101-103,共3页
5.12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再次突显出现代城市的防灾问题。在北京做好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更是一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国际大都市和安全宜居城市的重要课题。针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在分析了北京现状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单中心化... 5.12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再次突显出现代城市的防灾问题。在北京做好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更是一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国际大都市和安全宜居城市的重要课题。针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在分析了北京现状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单中心化、分散集团式布局受到中击、中心城区过于密集三个不利于防灾的城市空间特点之后,从注重城市土地利用的防灾性能、完善总体防灾空间布局、提高不同功能区域的防灾能力三个层面研究了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防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空间结构 城市防灾 城市空间
下载PDF
雄安新区建设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方大春 裴梦迪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65,共6页
雄安新区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必然会对京津冀城市群产生影响。采用灰色预测法对京津冀城市2022年人口和GDP进行预测,通过城市首位度、人口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Zipf维数、地理联系率、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 雄安新区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必然会对京津冀城市群产生影响。采用灰色预测法对京津冀城市2022年人口和GDP进行预测,通过城市首位度、人口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Zipf维数、地理联系率、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考察城市群人口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和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特征。实证研究发现:雄安新区设立有利于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均衡分布,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经济联系强度,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京津石核心区打造。进而从正确把握雄安新区建设的区域功能定位、创新地区间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转移承接与建设同步等方面对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京津冀城市群 空间特征
下载PDF
城域·市域·区域——以京津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欧阳杰 李旭宏 《规划师》 2007年第10期60-63,共4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许多城市进入了区域空间整体发展阶段。为更好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顺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应淡化区域内各城市的行政区划界线和道路环线,强化区域内各城域之间的互动,将城域空间和市域...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许多城市进入了区域空间整体发展阶段。为更好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顺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应淡化区域内各城市的行政区划界线和道路环线,强化区域内各城域之间的互动,将城域空间和市域空间的协调发展纳入区域空间规划的范畴,从而形成由空间链、交通链、产业链、生态链等组成的区域链式空间结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 城市空间结构 城域 市域 区域
下载PDF
北京市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思考 被引量:6
12
作者 舒宁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54-58,共5页
当前,北京市已进入编制实施性国土空间规划的新阶段,其中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传导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关于生态文明、功能疏解、减量提质等要求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和北京市相关编制规则尚未稳定的背景下,文章结合北京市规划体制改革思... 当前,北京市已进入编制实施性国土空间规划的新阶段,其中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传导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关于生态文明、功能疏解、减量提质等要求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和北京市相关编制规则尚未稳定的背景下,文章结合北京市规划体制改革思路,以及北京市的相关实践对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须重点关注的规划核心指标配给、生态空间治理和乡村治理等内容展开探索,并提出具有北京特色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级国土空间规划 核心规划指标 生态空间治理 新型城镇化 北京市
下载PDF
以北京为例论城市纪念空间及其特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巍 赵玫 《华中建筑》 2011年第11期13-17,共5页
该文以北京为例,探讨了城市纪念空间的相关概念、类型与代表纪念场所,着重从生成多样、边界模糊、功能混杂、时代差异、等级差异、伙伴关系等六个方面梳理了城市纪念空间的独特性质,提出了保护城市纪念空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市纪念空间 特性 北京
下载PDF
传承江南传统园林空间有机性建构现代城市空间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蓓 张胜松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7年第2期75-78,90,共5页
从中国江南传统园林空间设计的有机性中总结出空间设计的设计原则,为建立有机的现代城市空间,恢复城市空间的吸引力提出一条思路。
关键词 有机空间 空间结构有机性 现代城市空间 江南传统园林空间
下载PDF
基于网络化空间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玉凤 马宇博 刘倩 《价值工程》 2019年第16期152-154,共3页
城市群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而城市群空间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群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实现城市群的有序发展需要从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着手。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群空间集聚状态、城市群经济... 城市群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而城市群空间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群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实现城市群的有序发展需要从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着手。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群空间集聚状态、城市群经济集聚状态、城市群城市关联程度等角度构建网络化空间模型,从而探析京津冀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及特点,并以此为依据,依托“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提出空间布局优化方案,以期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空间布局优化 网络化空间模型
下载PDF
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与空间特征——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敏 朱雯 《园林》 2021年第10期11-18,共8页
“双碳”目标下,绿地作为城市区域内最主要的近自然生态空间,同时具有绿色自然碳汇及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梳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和评估方法,构建结合城市绿地增汇和减排效能的综合评估框架,... “双碳”目标下,绿地作为城市区域内最主要的近自然生态空间,同时具有绿色自然碳汇及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梳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和评估方法,构建结合城市绿地增汇和减排效能的综合评估框架,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全面评价城市绿地空间影响碳中和的直接和间接成效,深入分析两种影响途径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绿地率、类型、植被配植对绿地增汇效能影响较大,绿地率、附属绿地占比、绿网建设、绿地分布均衡性及滨水绿地建设对绿地减排效能影响较大。研究进一步提出绿地碳中和综合效能提升策略及方法,旨在以多维度、系统化的视角衡量城市绿地空间在促进碳中和方面的价值,为城市绿地发展及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碳中和 绿色碳汇 碳排放 空间特征 优化策略
下载PDF
北京奥运会空间效应研究
17
作者 赵家亮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4-49,共6页
在系统分析奥运与城市空间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认为奥运会对城市空间起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土地市场的供需、城市空间意象的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同作用、奥运经济的衍生与挤出效应等,并在阐释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奥... 在系统分析奥运与城市空间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认为奥运会对城市空间起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土地市场的供需、城市空间意象的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同作用、奥运经济的衍生与挤出效应等,并在阐释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奥运会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奥运会 空间效应 城市空间 大事件
下载PDF
就业郊区化背景下郊区就业者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研究——以北京上地地区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雯蕊 柴彦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6-71,共6页
个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反映了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时空需求,是衡量社会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的新维度。基于个体行为分析郊区就业者日常生活时空间特征,有利于透视郊区就业者的空间需求以及就业郊区化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利用2012年北京... 个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反映了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时空需求,是衡量社会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的新维度。基于个体行为分析郊区就业者日常生活时空间特征,有利于透视郊区就业者的空间需求以及就业郊区化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利用2012年北京市活动出行调查数据,选取居住在北京郊区且在上地地区(郊区)工作的203个就业者样本,从非汇总角度对该群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进行描述分析,揭示郊区就业者日常活动的时空需求。研究结果发现,郊区就业者在休息日的活动呈现较强的时间碎片化与空间分散性特征;郊区就业者对中心城区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很大一部分休闲购物活动需要前往中心城区发生,同时郊区大型商业设施也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郊区就业者,郊区功能趋向复合化;郊区就业空间职能较为单一,公共和商业设施供给不足,利用率较低,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区就业者 就业郊区化 日常活动 时空间特征 城市空间 北京上地地区
下载PDF
基于SAE-ConvLSTM深度学习模型的多站城轨短时客流预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莎 王秋雯 +1 位作者 陈彦如 秦娟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25-2031,共7页
为准确预测多个站点城轨交通短时客流,提出卷积长短时记忆网络(ConvLSTM)与栈式自编码器(SAE)相结合的深度学习模型SAE-ConvLSTM。考虑了13个影响客流量的外部因素,并通过SAE对其进行逐层提取,获得更具代表性的外部特征。通过ConvLSTM... 为准确预测多个站点城轨交通短时客流,提出卷积长短时记忆网络(ConvLSTM)与栈式自编码器(SAE)相结合的深度学习模型SAE-ConvLSTM。考虑了13个影响客流量的外部因素,并通过SAE对其进行逐层提取,获得更具代表性的外部特征。通过ConvLSTM充分提取客流量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并融合所获得的外部特征对轨道交通网络中多个站点的短时客流量进行同步预测。同时设计了隐动作蒙特卡罗树搜索方法(LA-MCT),对SAE进行参数寻优。为了验证寻优效果,与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以及禁忌搜索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A-MCTS在寻优时间和寻优效果方面均具有优势。此外,以深圳地铁为例进行大量的数值实验,结果显示在预测均方根误差、绝对误差均值、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以及拟合优度方面,所构建的SAE-ConvLSTM模型预测结果均优于浅层机器学习模型—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支持向量回归模型、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及深度学习模型—长短时记忆网络、卷积神经网络、以及不加入外部特征的ConvLSTM、加外部特征无SAE的ConvLSTM、长短时记忆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LSTM)和加外部特征的CNN+LST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轨交通短时客流 时空特征 多站点 外部特征 卷积长短时记忆网络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豪 冯长春 郭永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8-488,共11页
以北京朝阳区为例,识别城市边缘区的“三生”空间,并借助转换矩阵和空间分析工具刻画“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优选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空间转换的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果。1)2005—2020年,按照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的空间... 以北京朝阳区为例,识别城市边缘区的“三生”空间,并借助转换矩阵和空间分析工具刻画“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优选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空间转换的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果。1)2005—2020年,按照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生产空间规模缩减并集聚,生态空间在城市外围形成绿色环带,生态-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活-农业生产空间快速缩减,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按照点-线-面顺序快速扩张。2)2005—2020年,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是首要转换方向,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持续获得大量转入,已成为区域内占比最大的“三生”空间类型。3)2005—2010年,在人口、经济与产业因素的驱动下,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同时生态-农业生产空间转为生产空间;2010—2015年,人口与经济因素进一步驱动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2015—2020年,在政策和产业因素的驱动下,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或生态空间。研究结果证实城市边缘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存在距离和政策驱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城市边缘区 驱动因素 空间计量模型 北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