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dry eye disease for conjunctival Chlamydia trachomatis and Ureaplasma urealyticum 被引量:6
1
作者 Maha Mohssen Abdelfattah Rania Abdelmonem Khattab +1 位作者 Magda H.Mahran Ebrahim S.Elbor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6年第10期1457-1465,共9页
AIM:To determin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ry eye disease(DED) as a result of persistent infection with Chlamydia trachomatis and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 the conjunctiva of patients.METHODS: This st... AIM:To determin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ry eye disease(DED) as a result of persistent infection with Chlamydia trachomatis and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 the conjunctiva of patients.METHOD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on 58 patients of age range 20-50 y,diagnosed with DED confirmed by Schirmer I test and tear breakup time.The non-dry eye control group included 27 subjects of the same age.Ocular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as conjunctival scrapings and swab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first used for bacterial culture,the second and third taken to detect Chlamydia trachomatis and Ureaplasma urealyticum by 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DFA) assay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method. RESULTS: Chlamydia trachomatis was detected in 65.5% and 76% of DED patients by DFA and PCR methods respectively.Ureaplasma urealyticum was found in 44.8% of DED infected patients using the PCR method.Both organisms were identified in only 37.9% of DED patients found to be infected.Control subjects had a 22%detection rate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by DFA assay versus a 7% detection rate by PCR; while Ureaplasma urealyticum was detected in 3.7% of the controls by PCR method.The conjunctival culture revealed that gram positive microorganisms represented 75% of isolates with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 the most common(50%) follow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20%),whereas gram negative microorganisms occurred in 25% of cases,isolating Moraxella spp.as the most frequent organism. CONCLUSION: Our results tend to point out that Chlamydia trachomatis and Ureaplasma urealyticum were detected in a moderat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DED,and could be a fair possibility for its development.PCR is more reliable in detecting Chlamydia trachomatis than DFA technique.The presence of isolated conjunctival bacterial microflora can be of some potential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eye disease CONJUNCTIVA Chlamydia trachomatis ureaplasma urealyticum 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下载PDF
解脲脲支原体多带抗原基因分型鉴定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朱庆义 胡朝晖 +3 位作者 刘峰林 刘懿微 郑建树 汪凡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56-858,891,共4页
目的应用PCR技术对解脲脲支原体(Uu)多带抗原进行分型鉴定,探讨Uu各种基因型与临床病原学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解脲脲支原体多带抗原基因(MBA)与16S rRNA基因和尿素酶基因结构设计10对引物,采用PCR基因扩增技术,对384例非淋菌性尿道炎... 目的应用PCR技术对解脲脲支原体(Uu)多带抗原进行分型鉴定,探讨Uu各种基因型与临床病原学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解脲脲支原体多带抗原基因(MBA)与16S rRNA基因和尿素酶基因结构设计10对引物,采用PCR基因扩增技术,对384例非淋菌性尿道炎和其他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解脲脲支原体生物变种和基因型分型鉴定,并与Uu培养法作比较。结果384例性病门诊患者临床标本中,检测Uu培养阳性218例,阳性率56.8%;PCR基因扩增检测Uu-DNA阳性208例,总阳性率为54.2%:其中生物变种1(biovar 1)143例,占37.2%,生物变种2(biovar 2)65例,占16.9%;基因分型结果:生物变种1血清变种1(serovar 1)50例,占13.0%,血清变种3/14(serovars 3/14)64例,占16.7%,血清变种6(serovar 6)29例,占7.6%;生物变种2亚型1(subtype 1)25例,占6.5%,亚型2(subtype 2)30例,占7.8%,亚型3(subtype 3)10例,占2.6%。结论Uu是性病的重要病原体,MBA多带抗原PCR基因分型鉴定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之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支原体 多带抗原 基因型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Study of isolation of fluoroquinolone-resistant Ureaplasma urealyticum and identification of mutant sites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文波 吴移谋 +1 位作者 尹卫国 余敏君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573-1575,共3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clinical isolates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resistant to fluoroquinolones. METHODS: Thirteen isolates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resistant to six fluoroquinolones were se...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clinical isolates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resistant to fluoroquinolones. METHODS: Thirteen isolates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resistant to six fluoroquinolones were selected out of 184 clinical isolates and their QRDRs (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 gyrA, gyrB, parC and parE were amplified by PCR. Sequencing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susceptible reference strains and a comparison of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were performed. RESULTS: Sequence comparison revealed a C to A change at 87nt of gyrA QRDR leading to the substitution of Asp95 with glutamic acid and a C to T change at 50nt of parC QRDR leading to the substitution of Ser80 with leucine.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C to A change at 87nt of gyrA QRDR and a C to T change at 50nt of parC QRDR are associated with fluoroquinolone resistance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tation Amino Acid Substitution Anti-Infective Agents DNA Gyrase DNA Topoisomerase IV Drug Resistance Multiple Bacterial FLUOROQUINOLONES Human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ureaplasma urealyticum
原文传递
泌尿生殖系感染患者尿液中沙眼衣原体、淋球菌、解脲脲原体感染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罗艺 徐文莉 +2 位作者 张洪德 李康 廖长征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486-1487,1491,共3页
目的检测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尿液中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解脲脲原体(UU)感染状况,并进一步了解CT、NG、UU病原体在深圳市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集疑似泌尿系统感染的609例患者(其中男305例,女30... 目的检测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尿液中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解脲脲原体(UU)感染状况,并进一步了解CT、NG、UU病原体在深圳市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集疑似泌尿系统感染的609例患者(其中男305例,女304例)尿液,并选取其中108例患者同时采集尿液、分泌物,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T、NG、UU。结果 CT、NG、UU在分泌物及尿液中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感染UU阳性率最高,为42.04%(256/609);CT+NG+UU感染患者感染率为0.33%(2/609);CT+UU感染是双重感染中最高,为2.63%(16/609)。男性患者CT、NG、UU感染率分别为:29.18%(89/305)、14.10%(43/305)、52.45%(160/305);女性患者CT、NG、UU感染率分别是:3.29%(10/304)、2.63%(8/304)、31.58%(96/304)。〈20岁者CT、NG、UU阳性检出率为64.00%,20~29岁者为63.16%,〉29~39岁者为63.34%,〉39岁者为75.00%。结论采用尿液和分泌物检测CT、NG、UU的检出率基本一致;CT、NG、UU的感染率后者明显高于前二者,混合感染以CT+UU感染率最高;男性患者CT、NG、UU感染率均高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尿液 聚合酶链反应 沙眼衣原体 淋球菌 解脲脲原体
下载PDF
四川东北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淋球菌和解脲脲原体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许媛 方莉 +5 位作者 赵维皎 赵明才 谢宁 苏中龙 廖涛 黄义山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5期2047-2048,共2页
目的分析川东北地区2005~2012年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和解脲脲原体(UU)感染状况及变化趋势,为该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对1 386例女性生殖道标本进行CT、NG、UU病原体... 目的分析川东北地区2005~2012年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和解脲脲原体(UU)感染状况及变化趋势,为该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对1 386例女性生殖道标本进行CT、NG、UU病原体DNA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种病原体的总阳性率为62.8%(871/1 386)。单纯感染中以UU阳性率最高,为48.0%(665/1 386);CT、NG阳性率为仅为2.2%。混合感染以CT+UU阳性率最高,为6.5%(90/1 386);UU+NG阳性率为2.5%(35/1 386);CT+NG阳性率为0.4%(5/1 386);CT+UU+NG阳性率为1.1%(15/1 386)。不同年龄段中,小于20岁组阳性率为49.3%,而大于20岁组中均超过60%。2005~2012年间,女性CT、NG、UU病原体阳性率持续高水平且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CT和UU是该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并以20岁以上生殖道感染者阳性率均较高,3种病原体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该重视该人群CT和UU的检测以指导临床医师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淋球菌 解脲脲原体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溶脲脲原体生物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鲁梅格 石建莉 徐晨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75-178,184,共5页
目的: 建立检测溶脲脲原体(Uu)生物型别的方法,研究两种Uu生物型(Parvo型和T960型 )感染与人精液质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 根据Uu两个生物型在 16S^23SrRNA间隔区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Uu种族特异性引物及Uu两种生物型共 3对引物,检测了 ... 目的: 建立检测溶脲脲原体(Uu)生物型别的方法,研究两种Uu生物型(Parvo型和T960型 )感染与人精液质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 根据Uu两个生物型在 16S^23SrRNA间隔区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Uu种族特异性引物及Uu两种生物型共 3对引物,检测了 949例生殖门诊男性患者的精液常规和精液Uu。 结果: 精液Uu培养阳性且UuPCR检测也呈阳性者 199例 (感染率 21. 1% ),其中Parvo型 136例 ( 136 /199, 68. 3% ),T960型 54例 ( 54 /199,27. 1% ),Parvo型和T960型同时阳性者 9例(9 /199, 4. 5% )。Uu感染T960型组与Parvo组和阴性组相比,精子活动力则明显下降(P<0. 05)。而精子活动率和精子密度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Uu感染的生物型与人精液质量有关,T960型Uu感染与精子活动力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脲脲原体 生物型 精液质量 聚合酶链反应 16S-23S RRNA
下载PDF
液体培养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准确性评价 被引量:12
7
作者 蒲清泉 吴文耀 +2 位作者 杜丽 杨蜜 夏云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8期2694-2697,共4页
目的通过液体-固体培养结合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来评价目前临床所广泛应用的液体培养检测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的准确性,进一步对液体培养法检测支原体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并为临床诊断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实验... 目的通过液体-固体培养结合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来评价目前临床所广泛应用的液体培养检测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的准确性,进一步对液体培养法检测支原体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并为临床诊断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和方法。方法收集临床所用液体培养法已诊断为人型支原体感染、解脲支原体感染及人型和解脲双重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标本的培养液,用准确性更高的液体-固体法进行传代培养,所得菌液再用PCR法扩增并测序,进一步鉴定菌种具体种属,并对比两次鉴定结果是否一致。结果临床上诊断为支原体属的61株菌液中,在该试验中仅23株确诊为支原体,25株为污染菌生长,13株为阴性。结论仅用液体培养法检测泌尿生殖道相关支原体感染情况,存在较高假阳性,应结合固体培养法以及分子测序方法以提高检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固体培养法 液体培养法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盆腔粘连与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邢成英 程铮 +6 位作者 石玉宝 魏守红 任艳梅 毕胜利 李海燕 周应芳 郭凤婵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5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 (chlamydiatrachomatis,CT)和解脲支原体 (ureaplasmaurealyticum ,UU)感染与盆腔粘连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 ,并试图找到预防和降低盆腔粘连发生的方法和途径。方法 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金标免疫斑点...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 (chlamydiatrachomatis,CT)和解脲支原体 (ureaplasmaurealyticum ,UU)感染与盆腔粘连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 ,并试图找到预防和降低盆腔粘连发生的方法和途径。方法 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金标免疫斑点法 ,将 5 0例妇科既往无盆腔手术史 ,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中有盆腔粘连患者作为盆腔粘连组 (观察组 ) ,4 0例同期妇科腹腔镜和开腹手术中无盆腔粘连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宫颈分泌物和手术标本中的CTDNA、UUDNA ,以及两组患者血清中抗CT和UU抗体。结果 观察组宫颈分泌物CT和UUDNA阳性率分别为 32 %和 4 0 % ;血清CT和UU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4%和 4 8% ;手术标本CT和UUDNA阳性率分别为 2 6 %和 30 %。对照组宫颈分泌物CT和UUDNA阳性率分别为 7 5 %和 1% ;血清CT和UU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5 %和 10 2 5 % ;手术标本CT和UUDNA阳性率分别为 2 5 %和 5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盆腔粘连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粘连 CT UU 沙眼衣原体 阳性率 宫颈分泌物 手术标本 解脲支原体感染 患者 血清
下载PDF
反相斑点杂交法对解脲脲原体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帝开 覃春容 +4 位作者 李秀云 史成军 胡斌 程钢 杨冬梓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快速检测与鉴定解脲脲原体基因型的方法。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有外阴阴道炎症状和体征的患者601例,设为病例组,同期无自觉症状的正常体检人群306例,设为对照... 目的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快速检测与鉴定解脲脲原体基因型的方法。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有外阴阴道炎症状和体征的患者601例,设为病例组,同期无自觉症状的正常体检人群306例,设为对照组,分别取宫颈分泌物待检测。将解脲脲原体不同基因型的特异探针固定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临床标本按常规方法提取解脲脲原体DNA,采用生物素标记的解脲脲原体特异通用引物PCR扩增DNA,然后分别与解脲脲原体不同基因型特异探针杂交、显色。结果病例组解脲脲原体阳性421例占70.0%,对照组解脲脲原体阳性126例占41.2%。病例组中单型别感染的U.parvum占65.4%,其中1型、3型、6型和14型分别占28.8%、43.3%、26.0%和1.9%,U.urealyticum占18.4%;对照组中单型别感染的U.parvum占79.3%,其中1型、3型、6型和14型分别占63.2%、21.1%、15.7%和0.0%,U.urealyticum占13.8%。18例阳性标本随机DNA测序鉴定,均为相应的解脲脲原体基因型。结论U.parvum群,尤其是其中的1、3、6型别是正常人群携带的可能性较大,U.urealyticum则有可能和1型起协同作用或独自导致疾病。用反相斑点杂交进行解脲脲原体基因分型,方法简单、实用,适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反相斑点杂交 解脲脲原体
下载PDF
PCR法检测临床常见三种性病病原体717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邱君凤 黄坤容 +1 位作者 李兴禄 刘祥贵 《重庆医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8-9,共2页
采用PCR法对717例患者进行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三项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67.6%;在485例阳性标本中NG54.2%、CT57.3%、UU60.2%;总混合感染率为54.2%,其中NG+CT11.8%、NG+UU13.0%、CT... 采用PCR法对717例患者进行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三项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67.6%;在485例阳性标本中NG54.2%、CT57.3%、UU60.2%;总混合感染率为54.2%,其中NG+CT11.8%、NG+UU13.0%、CT+UU12.0%、NG+CT+UU17.5%。结论:PCR法对患者标本进行NG、CT、UU三项检测,不仅简单、快速、准确;而且对多病原感染的确诊和针对性用药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病 病原体 淋球菌 沙眼衣原体 解脲支原体 PCR
下载PDF
解脲脲原体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胥飚 曹何 余显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81-182,186,共3页
目的 :探讨用聚合酶链反应 -微孔板杂交法 (PCR -MPH)对解脲脲原体 (UU)感染的检测 ,并分析药敏情况。方法 :将取自 4 96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标本利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MycoplasmaIST培养基进行培养检测及药敏试验 ,对其中 2 12... 目的 :探讨用聚合酶链反应 -微孔板杂交法 (PCR -MPH)对解脲脲原体 (UU)感染的检测 ,并分析药敏情况。方法 :将取自 4 96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标本利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MycoplasmaIST培养基进行培养检测及药敏试验 ,对其中 2 12例标本同时进行PCR -MPH法检测。结果 :PCR -MPH法阳性检出率为 90 / 2 12 (42 .5 % ) ,培养法为 78/ 2 12(36 .8% ) ;二者符合率为 90 .6 % ;PCR -MPH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分别 88.1%、94 .9%。 4 96例标本培养结果 ,女性阳性率10 1/ 2 2 6 (44 .7% ) ,男性 6 4 / 2 70 (2 3.7% )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χ2 =2 4 .4 1,P <0 .0 1) ;药敏结果显示 :敏感率原始霉素 99.4 %、强力霉素 91.5 %、交沙霉素 89.7%、四环素 80 .0 %、红霉素 4 9.7%、氧氟沙星 2 5 .5 %。结论 :PCR -MPH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新方法 ,可在临床实验室诊断中推广应用 ;女性患者UU的检出率较男性高 ,应引起重视 ;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治疗UU感染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聚合酶链反应 抗药性 微生物
下载PDF
解脲脲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性变化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薛文成 毛昱 +3 位作者 马晓博 陈渝宁 方秀菊 孟冬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18-419,共2页
目的分析解脲脲原体(UU)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变化,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取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进行解脲脲原体培养,同时检测其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敏感性;分离对上述两种药物耐药的UU菌株,采用PCR试剂盒检测四环素... 目的分析解脲脲原体(UU)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变化,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取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进行解脲脲原体培养,同时检测其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敏感性;分离对上述两种药物耐药的UU菌株,采用PCR试剂盒检测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M。结果2003~2005年间共培养检测泌尿生殖道分泌物2845例,UU阳性1213例,3年间UU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耐药性没有明显变化,2003年耐药率为5.6%和7.7%,2004年为5.4%和5.5%,2005年为8.2%和7.6%。同时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耐药的20株UU中均检出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M。结论四环素类药物仍然是治疗UU感染的敏感药物;TetM耐药基因是导致UU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UU) 耐药性 四环素 TETM基因
下载PDF
解脲脲原体与慢性前列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茉 邵强 +1 位作者 张月清 张玉海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20,共2页
本文对60例非细菌性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用PCR和培养法同时进行解脲脲原体的检测,结果显示:PCR技术的阳性率为15.0%,培养法的阳性率仅为6.7%;20例正常人对照组均为阴性。两组差异显著(P<0.01)... 本文对60例非细菌性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用PCR和培养法同时进行解脲脲原体的检测,结果显示:PCR技术的阳性率为15.0%,培养法的阳性率仅为6.7%;20例正常人对照组均为阴性。两组差异显著(P<0.01)。该结果还表明,PCR技术检测前列腺液中解脲脲原体的方法简单、特异,可替代培养技术,并可作为解脲脲原体病原学检查和疗效考核的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慢性 前列腺炎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聚合酶链技术检测慢性前列腺炎病原体的评价(附2071例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修德 郑宝钟 +3 位作者 王磊一 徐忠华 金讯波 熊晖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8期9-10,共2页
目的 探索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技术(PCR)对门诊疑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行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支原体(UU)检测。结果 检出单纯NG感染33例(9.09%),CT感染32例(5.15%),UU感染250例(23... 目的 探索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技术(PCR)对门诊疑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行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支原体(UU)检测。结果 检出单纯NG感染33例(9.09%),CT感染32例(5.15%),UU感染250例(23%),CT与UU合并感染13例,NG合并UU感染5例,NG合并CT感染4例,并应用PCR监测治疗效果。结论 PCR检测慢性前列腺炎病原体具有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技术 检测 慢性前列腺炎 病原体 评价
下载PDF
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盆腔炎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郑蔓嘉 张景春 陈洁丽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367-369,共3页
目的观察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盆腔炎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潮州市中心医院妇科进行治疗的盆腔炎患者280例,采集患者宫颈分泌物,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解脲支原体MB抗原基因,并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观察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盆腔炎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潮州市中心医院妇科进行治疗的盆腔炎患者280例,采集患者宫颈分泌物,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解脲支原体MB抗原基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0例患者中检测解脲支原体阳性共172例(阳性组),占61.43%,阴性108例(阴性组)。其中25~35岁所占比例最高,为50.6%(87/172);阳性组患者合并阴道炎、慢性宫颈炎、不孕症的比例分别为41.86%、49.42%和16.86%,阴性组患者合并阴道炎、慢性宫颈炎、不孕症的比例分别为29.63%、37.04%和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脲支原体已经成为引起盆腔炎的主要病原体,感染多集中于25~35岁,更容易引起患者出现阴道炎、慢性宫颈炎、不孕症,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盆腔炎 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下载PDF
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检测方法与诊断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赛军 邱颀 《疾病监测》 CAS 2007年第4期226-227,共2页
目的评价解脲支原体(Uu)液体培养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130例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前列腺液,同时进行液体培养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Uu,并对Uu阳性和判为污染的液体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然后,比较结果﹑分析原因。... 目的评价解脲支原体(Uu)液体培养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130例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前列腺液,同时进行液体培养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Uu,并对Uu阳性和判为污染的液体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然后,比较结果﹑分析原因。结果130份标本中,液体培养法Uu阳性71份﹑判为污染的13份﹑阴性46份。FQ-PCR法Uu阳性66份,其中63份与液体培养法一致,另3份中,2份为液体培养法判为污染的标本﹑1份为液体培养法阴性标本。细菌培养结果,8份液体培养阳性而FQ-PCR法阴性的标本及13份判为污染的标本,均培养出细菌和/或真菌,菌株做脲酶和精氨酸分解试验,至少一项为阳性。结论用液体培养法检测Uu时,阴性标本可能受分解尿素﹑精氨酸的细菌的影响,而误判为阳性,阳性标本可能受混浊生长的细菌影响,而误判为阴性,从而导致诊断上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液体培养法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继发不育男性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基因分型鉴定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小毛 黄开淑 +3 位作者 李文华 陈红娟 张文权 胡兰英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了解继发不育男性患者泌尿生殖系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状况,探讨UU各基因型与临床病原学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UU多带抗原基因(MBA)与16S-rRNA基因和尿素酶基因结构设计10对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继发不育男性患者572例... 目的了解继发不育男性患者泌尿生殖系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状况,探讨UU各基因型与临床病原学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UU多带抗原基因(MBA)与16S-rRNA基因和尿素酶基因结构设计10对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继发不育男性患者572例泌尿生殖系感染的UU进行生物变种和基因型分型鉴定,并与培养结果比较。结果UU培养阳性278例,阳性率48.6% ;PCR基因扩增检测UU-DNA阳性311例,阳性率54.4%。其中生物变种1 (biovar 1)212例,占37.1%;生物变种2(biovar 2)99例,占17.3%;基因分型结果:生物变种1血清变种1 71例,占12. 4%;血清变种3/1498例,占17.2%;血清变种6 43例,占7.5%。生物变种2亚型1(subtype 1)32例,占5.6%;生物变种2亚型2(subtype 2)51例,占8.9%;生物变种2亚型3(subtype 3)16例,占2.8%。结论 UU感染是男性继发不育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带抗原基因与16S-rRNA基因和尿素酶基因分型鉴定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之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解脲支原体 基因型 生物变种 血清变种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解脲支原体血清型3和8在母兔生殖道中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淑荣 张洪文 +3 位作者 吴献青 王新 周英 李菡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520-523,540,共5页
目的:探讨相同浓度不同生物群解脲支原体血清型3和8(Uu3、Uu8)的致病性差异、两群混合感染时与单一感染的区别。方法:将52只经阴道脱污染及雌激素预处理过的母兔随机分为A,B,C和D组(对照组),阴道分别接种相同浓度(106拷贝/g)的Uu3,Uu8,... 目的:探讨相同浓度不同生物群解脲支原体血清型3和8(Uu3、Uu8)的致病性差异、两群混合感染时与单一感染的区别。方法:将52只经阴道脱污染及雌激素预处理过的母兔随机分为A,B,C和D组(对照组),阴道分别接种相同浓度(106拷贝/g)的Uu3,Uu8,Uu3和Uu8的混合液及无菌培养液。接种后第1,3,7,14,21,35,49,63,77,91和105天,取宫颈管分泌物行Uu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于接种后第14天及实验结束时取各组8只及对照组2只兔的宫颈、子宫内膜及输卵管行HE染色光镜镜检,取第14天的兔宫颈管黏膜扫描电镜,观察急慢性炎症反应。结果:①A,B和C组母兔宫颈管分泌物中Uu总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7.3%(25/88),55.7%(49/88)和69.3%(6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接种后第1天阳性率达最高峰,A,B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7.5%(7/8),100.0%(8/8)和100.0%(8/8),此后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阳性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对照组在任何时间点均未检测出Uu。②A,B和C组母兔在接种后各时间点(第35天后除外),宫颈管UuFQ-PCR定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和C组定量值均于接种后第1天达最高峰,分别为364×104拷贝/g,401×104拷贝/g,493×104拷贝/g,此后随接种后时间的延长定量值逐渐下降,同一实验组Uu在接种后的不同时间点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B和C组的总致病率分别为31.3%(5/16),62.5%(10/16)和81.3%(1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C组致病率最高,A组最低;3个实验组接种Uu后第14天的致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接种Uu后第105天时致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D组实验全程结束均无致病。结论:①单一接种106拷贝/g的Uu3、Uu8及两群Uu混合接种对母兔均可表现出致病性。混合组致病性最强,Uu8组次之,Uu3组最弱。②在母兔生殖道中,接种相同浓度的Uu后,以混合组感染力及定植力最强,Uu8组次之,Uu3组最弱。提示Uu8感染力和定植力明显强于Uu3。③不同生物群的Uu3与Uu8的致病浓度可能存在差异,Uu8的致病浓度可能为<106拷贝/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血清分型 聚合酶链反应 毒力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TRPM8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SD大鼠前列腺组织的表达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祥鹏 梁朝朝 +2 位作者 樊松 李林 古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51-1253,共3页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大鼠前列腺蛋白提取液与弗氏完全佐剂(FCA)建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大鼠模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8(TRPM8)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实验模型组与正常...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大鼠前列腺蛋白提取液与弗氏完全佐剂(FCA)建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大鼠模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8(TRPM8)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实验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SD大鼠前列腺组织内均见TRPM8 mRNA表达,分别为0.811±0.044、0.937±0.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TRPM8 动物模型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解脲脲原体及其生物群类别与盆腔炎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立平 尚红 +4 位作者 陈昕 叶千红 褚云卓 王亚男 姜拥军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4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 研究解脲脲原体及其生物群类别与盆腔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对解脲脲原体标准株的 14个血清型进行检测和分群 ,并对照检测了 10 0例盆腔炎患者的宫颈分泌物。结果 解脲脲原体parvo生物群的扩增片段长度为 4 0... 目的 研究解脲脲原体及其生物群类别与盆腔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对解脲脲原体标准株的 14个血清型进行检测和分群 ,并对照检测了 10 0例盆腔炎患者的宫颈分泌物。结果 解脲脲原体parvo生物群的扩增片段长度为 4 0 3bp ,T 96 0生物群的扩增片段长度为 4 4 8bp ;盆腔炎患者中 ,解脲脲原体的检出率为 34% ,其中 parvo生物群占 9% ,T 96 0生物群占 2 6 % ,二者混合感染率为 1% ;对照组中解脲脲原体的检出率为 13% ,其中parvo生物群占 10 % ,T 96 0生物群占 3%。 结论 解脲脲原体是盆腔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其T 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生物群 盆腔炎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