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vivin与PCNA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宏颖 王陆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3期2055-2057,共3页
目的探讨Survivin、PCNA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膀胱尿路上皮肿瘤(其中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15例,非浸润性低级别尿路上皮癌22例,非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5例,... 目的探讨Survivin、PCNA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膀胱尿路上皮肿瘤(其中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15例,非浸润性低级别尿路上皮癌22例,非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5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38例)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Survivin和PCNA的表达。结果 Survivin蛋白在不同级别的膀胱尿路上皮肿瘤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且与PCNA的表达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Survivin、PCNA的阳性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肿瘤 survivin pcna 免疫组化
下载PDF
p53 ki-67和PC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洪远 郭彦敏 曹广金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290-292,共3页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53、ki-67和PCNA表达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36例膀胱良性病变组织中p53、ki-67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p53、ki-67和PCNA的阳性表达...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53、ki-67和PCNA表达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36例膀胱良性病变组织中p53、ki-67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p53、ki-67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51.4%(35/68)、61.7%(42/68)和80.9%(55/68),较膀胱良性病变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着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p53、ki-67及PCN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p53、ki-67和PCNA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可以作为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三者结合对肿瘤的恶性程度判断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P53 KI-67 pcna
下载PDF
hTERT和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应文群 李巧星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6年第1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中hTERT和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TERT和survivin在84例TCCB和1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84例TCCB中hTERT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70/84)、48.8%(41/84);hT...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中hTERT和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TERT和survivin在84例TCCB和1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84例TCCB中hTERT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70/84)、48.8%(41/84);hTERT表达的阳性率与TCCB的病理分期、分级无相关性;survivin表达的阳性率与TCCB的病理分期、分级有相关性;hTERT与survivin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hTERT和survivin的表达均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survivin和hTERT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HTERT survivin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肿瘤Survivin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凋亡
4
作者 陈宏颖 王陆佰 《基层医学论坛》 2011年第34期1085-1087,共3页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中的表达规律及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100例,其中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15例,非浸润性低级别尿路上皮癌22例,非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5例,浸润...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中的表达规律及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100例,其中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15例,非浸润性低级别尿路上皮癌22例,非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5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38例;另取10例非膀胱肿瘤患者膀胱黏膜做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urvivin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进行细胞凋亡率检测。结果 Survivin蛋白在不同级别的膀胱尿路上皮肿瘤表达率有差异,且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结论 Survivin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发生与进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发生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肿瘤 survivin蛋白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CD10和CK20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黎三艳 陈虹 +3 位作者 王行富 张声 陈余鹏 王鹏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13-1117,共5页
目的探讨CD10与CK20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以19例正常尿路上皮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4例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CK20和CD10染色分布模式和强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CD10与CK20的阳性率分别为... 目的探讨CD10与CK20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以19例正常尿路上皮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4例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CK20和CD10染色分布模式和强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CD10与CK20的阳性率分别为51.4%和54.4%,两者的染色分布和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CK20的染色分布模式在尿路上皮乳头状瘤(urothelial papilloma,UP)和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non-invasive papillary urothelial carcinoma,NIPUC)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CD10与CK20的染色强度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UP、低度恶性潜能未定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a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与NIPUC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达74.3%,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4.9%。结论 CD10与CK20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的表达极其相似,联合使用明显提高阳性率;对鉴别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表浅病变的类型以及该类肿瘤的良恶性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CD10 CK20
下载PDF
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和文献复习 被引量:5
6
作者 温爽 刘天卿 宗华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0-542,共3页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2例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输尿管和膀胱微乳头型癌作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特殊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2例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输尿管和膀胱微乳头型癌作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特殊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和条索状,位于透明间质空隙内,间质空隙无内皮衬覆。大部分细胞团极向反转,核偏向外侧缘,成"内外倒置"状,极似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该肿瘤表达CK7、CK20、CEA、EMA及E-cadherin。结论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为高级别癌,易发生血管和淋巴道转移,预后差。其特殊的形态学变异和免疫组化特点,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的表达与临床及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志德 李玉林 +3 位作者 寇伯君 吴珊 韩英杰 鲁学军 《中国肿瘤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1-273,共3页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及其临床与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PCNA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VWF :Ag)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PCNA增殖指数与肿瘤...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及其临床与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PCNA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VWF :Ag)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PCNA增殖指数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二者的表达皆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 ,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侵袭性肿瘤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 (P <0 .0 1)。手术 2年后随访 ,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 (P <0 .0 1)。结论 :PCNA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 ,且与膀胱肿瘤间质微血管形成有关 ,上述二项指标对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 pcna 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HER2和PTEN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8
作者 管建云 李军扩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4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HER2和PTEN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ER2和PTEN在62例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和23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HER2... 目的探讨HER2和PTEN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ER2和PTEN在62例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和23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HER2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是46.77%,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相关(P<0.05)。PTEN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6.77%,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织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低表达与膀胱癌分级、分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和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HER2的过表达和PTEN的低表达可能在部分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情况对膀胱癌预后判断及治疗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尿路上皮细胞癌 HER2蛋白 PTEN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与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蓝宇 刘东东 +4 位作者 林明恩 洪英楷 黄建生 陈思 何学军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临床病理诊断的BUC标本72例,其中低级别尿路上皮癌42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0例;阴性对照组为正常膀胱组织19例(膀胱镜检... 目的: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临床病理诊断的BUC标本72例,其中低级别尿路上皮癌42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0例;阴性对照组为正常膀胱组织19例(膀胱镜检术或膀胱切开取石术中随机取活检时取得)。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二步法)检测SIRT1分别在低级别与高级别BUC中的表达与分布,分析其与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SIRT1在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中均有表达,正常膀胱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1.58%(6/19),而在BUC组中,阳性表达率为77.78%(56/72),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并且随着肿瘤分期和癌理分级的升高SIRT1蛋白的表达增加,其中低级别膀胱癌阳性表达率为69.05%(29/42),高级别膀胱癌阳性表达率为90.00%(27/30),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T1在BUC中高表达,可能与BUC的发生、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并有可能作为判断BUC侵袭力、监测复发的肿瘤标志物。阻断SIRT1表达有望成为膀胱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免疫组化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Mel-18在人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汀 陈明 +1 位作者 章宜芬 吴鸿雁 《现代医学》 2010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Mel-18基因表达水平与人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间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石蜡标本共7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标本中Mel-18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 目的:探讨Mel-18基因表达水平与人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间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石蜡标本共7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标本中Mel-18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的计分方法统计染色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标本中有24例的Mel-18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33.8%,24/71),阳性信号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内,直径≤3cm的肿瘤Mel-18阳性表达率(40.4%,23/57)明显高于直径>3cm的肿瘤(7.1%,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级尿路上皮癌Mel-18阳性表达率(10.8%,4/37)明显低于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75.0%,6/8)、低分级尿路上皮癌(53.8%,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vs75.0%,P<0.001;10.8%vs53.8%,P<0.001);T1期尿路上皮癌Mel-18阳性表达率(11.1%,2/18)明显低于Ta期(80.0%,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el-18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数目无相关性(P>0.05)。结论:Mel-18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直径大小、病理分级、临床T分期有关,Mel-18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表达产物的检测可能有助于人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及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肿瘤 Mel-18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法
下载PDF
未成熟同源蛋白增强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庞昆 郝林 +9 位作者 史振铎 陈波 张治国 臧光辉 董洋 宋子健 夏天 王希涛 魏振宁 韩从辉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6期935-941,共7页
目的:观察未成熟同源蛋白增强(ERH)基因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查到ERH基因在BUC和正常膀胱组织中存在差异性表达,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技术验证12对在徐州市中... 目的:观察未成熟同源蛋白增强(ERH)基因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查到ERH基因在BUC和正常膀胱组织中存在差异性表达,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技术验证12对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BUC并行手术治疗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ERH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BUC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法验证ERH基因在BU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ERH的高表达与BU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分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指标的关系。结果:q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提示,ERH基因在人BUC组织中比正常膀胱组织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也显示,ERH基因在BUC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但ERH表达量与肿瘤的T分期、临床分期、转移、复发等指标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ERH基因在BUC中呈高表达,表达量与临床肿瘤学特征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熟同源蛋白增强基因 膀胱尿路上皮癌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肿瘤学特征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2
作者 罗超 柯莽 韩子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8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BUC)中生存素(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8年12月病理科存档的BUC标本60例,采用En 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另选取其他手术切下的正常膀胱黏膜标本20例作...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BUC)中生存素(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8年12月病理科存档的BUC标本60例,采用En 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另选取其他手术切下的正常膀胱黏膜标本20例作对照。分析BUC组织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60例BUC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阳性43例(71.67%)。2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均为阴性。BUC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阳性率较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更高(χ^2=30.99,P<0.01)。BUC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与肿瘤是否复发、浸润深度和病理分级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BUC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存在明显上升趋势,Survivin基因的高表达极有可能促进BUC的发生和发展;且其表达与肿瘤的复发情况、恶性程度及病理浸润深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BUC病情的转移和浸润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 免疫组化 生存素 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ARID1A及PIK3C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晨静 李超 +3 位作者 咸娴 王胜 何雷 范多娇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425-430,共6页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织中ARID1A及PIK3C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及28例癌旁组织(癌旁组)中ARID1A、PIK3CA及Ki-67的表达水平,并将BUC组按照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组,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织中ARID1A及PIK3C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及28例癌旁组织(癌旁组)中ARID1A、PIK3CA及Ki-67的表达水平,并将BUC组按照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组,统计分析ARID1A、PIK3CA在各组间表达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ARID1A在BUC组中有42.06%呈缺失表达,而在癌旁组中仅7.14%呈缺失表达,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K3CA在BUC组中有74例(69.16%)表达显著增强,而在癌旁组中仅7例(25%)呈强阳性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发现ARID1A的缺失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级及Ki-67增殖指数有关(P<0.05),PIK3CA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分级、Ki-67增殖指数无关(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RID1A与PIK3CA之间的表达无明确相关性(r=-0.062,P>0.05),复发与否与年龄、病变级别、浸润深度、PIK3CA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结论:ARID1A及PIK3CA在BU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且与病变级别、肿瘤浸润密切相关,但两种蛋白间并无相关性,二者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BUC的发生、进展。并且PIK3CA蛋白阳性表达可明显增加BUC的复发率,进一步为探究BUC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尿路上皮癌 AT丰富结合域1A 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