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联合表观弥散系数直方图分析预测膀胱癌的病理分化
1
作者 孔令敏 凌坚 +3 位作者 蔡迁 温志华 郭燕 王焕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8-1015,共8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应用于膀胱癌合并其他病理分化类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应用于膀胱癌合并其他病理分化类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有合并其他病理分化(如鳞状分化、腺样分化等)组及无其他病理分化组。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将无分化组患者按年龄及性别与有分化组患者进行两组间1∶1最邻近匹配,两组均入组49例。使用ITK-SNAP软件在ADC对患者病灶全层勾画并将其导入开源软件Pyradiomics提取直方图特征。比较两组间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参数差异,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参数鉴别膀胱癌有无分化的诊断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临床模型。【结果】病灶形态、Ⅵ-RADS评分、强化特点及周围是否有可疑淋巴结肿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分化组ADC均数、第10、25、75和90百分位数均小于未分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灶强化特点、ADC平均数及第25,75百分位数为独立预测因子(P<0.05),构建联合模型,其诊断效能最优[AUC(95%CI)=0.91(0.83,0.96)]。【结论】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联合ADC直方图分析可准确预测膀胱癌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病理分化,可协助临床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尿路上皮 磁共振成像 直方图 分化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发生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探讨和分析(附14例报告) 被引量:6
2
作者 曲星珂 王晓峰 +3 位作者 黄晓波 李晓丹 李钧 张晓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9-581,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1991年5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35例肾移植术受者中发生恶性肿瘤的12例患者,以及外院接受肾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的2例患者资料,对肿瘤发生率、恶... 目的:分析、总结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1991年5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35例肾移植术受者中发生恶性肿瘤的12例患者,以及外院接受肾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的2例患者资料,对肿瘤发生率、恶性肿瘤类型、术后肿瘤诊断时间、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及预后等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院肾移植术后发生肿瘤12例,发生率2.8%。全部14例恶性肿瘤中,11例为尿路上皮癌,占78%(6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尿路上皮癌、2例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3例原发膀胱尿路上皮癌),另外甲状腺癌、结肠癌、淋巴瘤各1例。除1例淋巴瘤患者行化疗外,其余13例患者均行肿瘤根治术,其中10例术后情况良好,2例于1年内复发行二次手术(其中1例复发后肿瘤较大失去手术机会于半年后死亡),另有1例反复复发术后3年死亡。结论:肾移植术后的患者高发恶性肿瘤,与其免疫抑制治疗和肾移植术的影响密切相关。肾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78%为泌尿系肿瘤)的危险性随患者存活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增加,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对于术后无痛性肉眼血尿、无明显诱因腰部胀痛等,特别是发生肾或输尿管积水、感染等情况,应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尿道上皮 膀胱肿瘤 输尿管肿瘤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形态结构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蓝永洪 申洪 +1 位作者 陆药丹 邓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6,60,共4页
目的定量揭示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urothelial carcinoma exfoliated cell,UCC)巴氏染色的形态结构特征,筛选对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有重要诊断价值的几何参数。方法取107例尿液标本中500个UCC、439个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urothel... 目的定量揭示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urothelial carcinoma exfoliated cell,UCC)巴氏染色的形态结构特征,筛选对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有重要诊断价值的几何参数。方法取107例尿液标本中500个UCC、439个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urothelium dysplastic exfoliated cell,UDC)和386个正常尿路上皮脱落细胞(uroepithelium normal exfoliated cell,UNC),巴氏染色后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分别测试上述三类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尺寸参数和形状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和组间两两比较法(SNK法)分析各组细胞的测试结果。结果尺寸参数(Ac、Ap、An、Rnp、dmajc,、dmin,c、dmaj,n、dmin,n、Dc珚、D珚n、Cc、Cn)和形状参数(PEc、ARn、RFFc、RFFn、FIIn)在各类脱落细胞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尺寸参数和形状参数在UCC间差异有显著性,细胞形态、结构定量分析有助于这三类细胞的甄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脱落细胞 巴氏染色 几何参数 形状参数
下载PDF
尿路上皮癌mdm-2、p53蛋白及性激素受体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凤歧 薄爱华 +3 位作者 戴洁 马建国 李哲 王寿祥 《实用癌症杂志》 2000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 探讨m d m2 、p53 基因蛋白及雄激素受体( AR) 、雌激素受体(ER) 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及 m d m2蛋白与AR 、ER 和p53 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 例尿路上皮癌... 目的 探讨m d m2 、p53 基因蛋白及雄激素受体( AR) 、雌激素受体(ER) 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及 m d m2蛋白与AR 、ER 和p53 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 例尿路上皮癌石蜡标本。结果 m d m2 蛋白阳性率为55 .0 % ,与肿瘤分级、分期密切相关,高分化癌、浅表性癌阳性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及浸润性癌。p53 蛋白阳性率为53 .3 % ,在低分化及浸润性癌组织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及浅表性癌( P< 0 .05) 。AR 、ER 阳性率分别为51 .7 % 及48 .3 % ,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表达( P< 0 .05) ,与临床分期无关。男、女两性间仅AR 表达有显著差异( P< 0 .05) 。m d m 2 与AR 及ER 表达呈正相关(γ值分别为0 .4018 、0 .2249) ,与p53 表达呈负相关(γ= - 0 .4989) 。结论 提示m d m2 ,p53 、AR 及ER 均与肿瘤组织病理学有关,对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均有各自的作用。联合检测癌相关基因蛋白及性激素受体可了解尿路上皮癌多方面的生物学信息,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预后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癌 性激素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P53蛋白
下载PDF
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4例回顾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沈悦凡 乔鹏飞 +2 位作者 陈超 张志宏 徐勇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94-596,共3页
目的探讨现阶段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了2005~2013年我院收治的4例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蛄果患者年龄50~73岁,2例有吸烟史,3例发生于后尿道,1例发生于尿道外口处。3例行经尿... 目的探讨现阶段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了2005~2013年我院收治的4例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蛄果患者年龄50~73岁,2例有吸烟史,3例发生于后尿道,1例发生于尿道外口处。3例行经尿道电切术,1例开放手术切除尿道肿物,2例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1例使用多西他赛+奥沙利铂辅助化疗。3例存活至今,其中2例T1期高级别患者分别在术后1月、3月复发,1例失访。结论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术前应常规检查核磁共振排除淋巴结转移,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是后尿道表浅肿瘤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前尿道表浅肿瘤可行保留阴茎的肿物切除术,如无转移证据,不建议术中清扫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尿道癌 尿路上皮癌 男性 尿道表浅肿瘤 经尿道电切术 膀胱灌注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学锋 张峰 +1 位作者 詹运洪 吴斌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21期3422-3424,共3页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探讨EGFL7及MVD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特征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人膀胱组织中的EGFL7蛋白进...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探讨EGFL7及MVD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特征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人膀胱组织中的EGFL7蛋白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八因子抗体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微血管进行染色,结合Meta-Morph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并分析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EGFL7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期、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EGFL7在正常膀胱组织均呈阴性表达,4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EGFL7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3%(P<0.05)。EGFL7蛋白的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值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GFL7和MVD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EGFL7蛋白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CD3^+T淋巴细胞在膀胱癌肿瘤上皮与癌旁尿路上皮中的分布差异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詹辉 王剑松 +3 位作者 武城闯 王海峰 丁明霞 柯昌兴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观察CD3+T淋巴细胞在膀胱癌肿瘤上皮及癌旁正常尿路上皮中的分布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膀胱癌手术病例28例,术后取其膀胱癌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肿瘤上皮及癌旁正常尿路上皮中CD3+T淋巴细胞的... 目的观察CD3+T淋巴细胞在膀胱癌肿瘤上皮及癌旁正常尿路上皮中的分布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膀胱癌手术病例28例,术后取其膀胱癌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肿瘤上皮及癌旁正常尿路上皮中CD3+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分布,计数2种上皮内的T淋巴细胞数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在癌旁正常尿路上皮内可见较多的T淋巴细胞分布;而在肿瘤上皮中则少见T淋巴细胞分布,癌旁正常尿路上皮组每5个典型200倍视野中的上皮内T淋巴细胞平均数为(15±4.5)个,肿瘤上皮组则为(4±2.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癌肿瘤上皮与癌旁正常尿路上皮中CD3+T淋巴的分布存在着差异,这一现象可能与膀胱癌的免疫逃避机制及预后相关,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癌 癌旁组织 CD3+T淋巴细胞 分布
下载PDF
EGFL7蛋白和上皮性钙黏附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学锋 孙明 +1 位作者 詹运洪 吴斌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7期968-971,共4页
目的:探讨EGFL7蛋白及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人膀胱组织中EGFL7蛋白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40例EG... 目的:探讨EGFL7蛋白及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人膀胱组织中EGFL7蛋白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40例EGFL7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3%;E-cadherin蛋白25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40%。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EGFL7蛋白、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EGFL7蛋白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L7蛋白和E-cadherin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EGFL7蛋白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极具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EGFL7蛋白 钙黏附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卓 张文圣 +2 位作者 万滨 卢依刚 李勋钢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0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在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6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在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6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吉西他滨化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肿瘤标记物、肿瘤复发时间、肿瘤进展时间、复发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53.33%,高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SE为(1.33±0.11)ng/mL,CEA为(3.42±1.05)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肿瘤复发率为10.00%,肿瘤复发时间(17.31±2.62)个月,肿瘤进展时间(19.87±2.96)个月;对照组1年肿瘤复发率为36.67%,肿瘤复发时间(11.42±1.33)个月,肿瘤进展时间(17.54±1.7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尿痛、血尿、尿频、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应用于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能够提升肿瘤客观缓解率,降低血清肿瘤标记物,减少肿瘤复发,延长肿瘤复发时间和进展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 吉西他滨 膀胱灌注 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 复发
下载PDF
骨桥蛋白和MMP-1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亚伟 姜书传 +4 位作者 黄后宝 程庆水 卓栋 韩杰 董昌斌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49-452,共4页
目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骨桥蛋白(OPN)和金属基质蛋白酶10(MMP-10)的表达,探索二者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20例正常膀胱壁标本中的OPN和M... 目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骨桥蛋白(OPN)和金属基质蛋白酶10(MMP-10)的表达,探索二者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20例正常膀胱壁标本中的OPN和MMP-10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复发、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2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17例(85.0%)OPN表达为阴性,3例(15.0%)为弱阳性,而MMP-10未见表达;OPN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3.3%(44/60),MMP-10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3%(38/60),OPN和MMP-1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表达中有明显差异(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OPN及MMP-10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及转移呈正相关,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二者之间的表达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OPN及MMP-10表达强度同肿瘤分级、分期、复发、转移有关,可能作为临床评估膀胱尿路上皮癌进展及肿瘤预后的指标及在膀胱癌的进展中起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OPN MMP-10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输尿管“拉出式”技术在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庞昆 刘世博 +5 位作者 邵怡 李维国 卓见 王振梅 夏术阶 孙晓文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455-458,共4页
目的探讨输尿管"拉出式"技术在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建立动物试验模型,分别测量输尿管末端封闭后的耐受压力和肾输尿管全切手术中输尿管末端所承受的压力。①输尿管末端封闭后的耐受压力测定:取6只猪的... 目的探讨输尿管"拉出式"技术在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建立动物试验模型,分别测量输尿管末端封闭后的耐受压力和肾输尿管全切手术中输尿管末端所承受的压力。①输尿管末端封闭后的耐受压力测定:取6只猪的离体输尿管12根,分为电凝组和铥激光组,分别通过电凝或铥激光封闭输尿管末端。测量封闭后的输尿管末端所耐受压力并进行两组间比较。②肾输尿管全切手术中输尿管末端所承受压力的测定:取3只猪,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测量手术过程中输尿管末端承受的压力,并与输尿管末端封闭后的耐受压力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猪离体输尿管,末端电凝封闭组可承受的平均压力为(104.32±25.01)cmH2O,铥激光封闭组可承受的平均压力为(74.81±23.32)cmH2O。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中的不同阶段,测得对输尿管末端产生的压力不同。其中,在寻找辨认输尿管时,压力最高为(35.88±7.57)cmH2O;其次为游离输尿管时和牵拉输尿管时,分别为(34.95±8.75)cmH2O和(33.08±7.00)cmH2O。手术过程中对输尿管末端造成的最高压力,均小于铥激光及电凝封闭后输尿管末端所能耐受的平均压力(P<0.05)。结论上尿路上皮癌的肾输尿管全切手术中,采用电凝或铥激光首先封闭输尿管末端并行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切除,然后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的输尿管"拉出式"技术安全有效,且操作简单,该种术式的安全性得到验证。铥激光封闭输尿管末端的方法可以达到与传统的电凝相类似的效果,而铥激光具有切割精确、止血效果好、切割效率高的优势,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铥激光技术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输尿管壁内段切除 封闭效果 爆裂压力测定
下载PDF
盐酸米托蒽醌膀胱灌注预防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复发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庆国 何延瑜 +5 位作者 马鑫 李宏召 徐晓峰 郑涛 王少刚 张旭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4年第7期420-422,共3页
目的 :评价盐酸米托蒽醌膀胱灌注预防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膀胱内复发的有效性、患者耐受性及其毒副作用。方法 :对 2 1例手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而且保留膀胱的患者 ,以盐酸米托蒽醌作膀胱灌注 ,记录膀胱灌注过程中的... 目的 :评价盐酸米托蒽醌膀胱灌注预防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膀胱内复发的有效性、患者耐受性及其毒副作用。方法 :对 2 1例手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而且保留膀胱的患者 ,以盐酸米托蒽醌作膀胱灌注 ,记录膀胱灌注过程中的相关情况。结果 :随访 1~ 12个月 ,4例复发 ,1例恶化 ,复发率为 19.0 % (4 /2 1) ,1年未复发率 76 .2 % (16 /2 1) ,平均无瘤间期 10 .3个月。 9例发生局部并发症 ,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灌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步随访证实 ,盐酸米托蒽醌降低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 ,大部分患者耐受良好 ,无明显全身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米托蒽醌 膀胱灌注 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
下载PDF
尿液microRNA-21表达联合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王琳 宣之东 +3 位作者 张颖 刘永容 李超 姜利宁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9-772,共4页
目的探讨尿液中micro RNA-21(miR-21)表达联合三维超声成像技术(3D-US)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8例BUC患者(病例组)和80例良性泌尿系疾病患者(对照组)的尿液,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尿液中miR-21... 目的探讨尿液中micro RNA-21(miR-21)表达联合三维超声成像技术(3D-US)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8例BUC患者(病例组)和80例良性泌尿系疾病患者(对照组)的尿液,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尿液中miR-21的表达水平;分析miR-21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行3D-US检查,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尿液miR-21及miR-21联合3D-US对BUC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病例组患者尿液miR-2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尿液miR-21在浸润组中含量明显高于非浸润组,在高级别组中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尿液miR-21表达联合3D-US诊断BUC的敏感度为94.87%,特异度为96.25%,约登指数接近于膀胱镜检查。结论 BUC患者尿液中miR-21表达上调可能与肿瘤进展有关。尿液miR-21联合3D-US可作为筛查BUC的一项有效且无创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 微RNAS 膀胱肿瘤 MICRORNA-21 三维超声成像 尿路上皮癌
下载PDF
hsa-mir-96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4
作者 汪翼 罗红梅 杨罗艳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hsa-mir-96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表达及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33例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及9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hsa-mir-96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病理分... 目的探讨hsa-mir-96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表达及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33例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及9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hsa-mir-96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hsa-mir-96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膀胱组织(P<0.01)。其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其表达也升高,但与性别无关。结论 hsa-mir-96可能参与了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a-mir-96 微小RNA 膀胱尿路上皮癌 癌旁正常膀胱组织
下载PDF
尿路上皮癌p53bax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15
作者 李凤歧 马建国 +3 位作者 李哲 王寿祥 薄爱华 戴洁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为了探讨细胞凋亡促进基因bax在尿路上皮癌中染色的表达及意义以及与p53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对65例尿路上皮癌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结果:bax蛋白阳性率为50.77%,且与肿瘤病理分级有关,其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高分化癌及浅... 目的:为了探讨细胞凋亡促进基因bax在尿路上皮癌中染色的表达及意义以及与p53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对65例尿路上皮癌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结果:bax蛋白阳性率为50.77%,且与肿瘤病理分级有关,其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高分化癌及浅表性癌。分级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期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53蛋白阳性率为46.15%,与bax相反,在低分化及浸润性癌组织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及浅表性癌(P<0.05)。结论:作为细胞凋亡促进基因bax丢失与p53基因突变一样与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bax与D53基因蛋白可进一步了解尿路上皮癌生物学信息,也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预后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癌 阳性率 浅表性 BAX基因 细胞凋亡 表达 蛋白 高分 结论 意义
下载PDF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及初步风险分层模型构建 被引量:9
16
作者 邢云超 熊耕砚 +6 位作者 方东 张争 蔡林 张雷 何志嵩 李学松 周利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32-1037,共6页
目的:分析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的术前预后因子,并构建适合中国患者的术前风险评估模型。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至2013年的686例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6... 目的:分析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的术前预后因子,并构建适合中国患者的术前风险评估模型。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至2013年的686例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6例患者中,男性303例(44.2%),女性383例(55.8%),术后高分期(T3和T4)肿瘤203例(29.6%),高分级(G3)肿瘤300例(43.7%),淋巴结转移(N1)54例(7.9%),其中,肾盂肿瘤、肿瘤长径大于5 cm、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30 m L/min和男性与术后肿瘤高分期相关;输尿管肿瘤、肿瘤长径大于5 cm、没有吸烟史与术后肿瘤高分级相关;肾盂肿瘤、肿瘤长径大于5 cm和术前贫血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相关。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其间有208例(30.3%)患者死于肿瘤,210例(30.6%)患者出现了膀胱复发,其中肿瘤长径大于5 cm(P=0.001)、伴随同侧肾积水(P=0.041)和术前贫血(P=0.001)是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输尿管肿瘤(P=0.04)、多发肿瘤(P=0.005)和术前血肌酐含量大于133μmol/L(P=0.036)是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UTUC患者常见的术前临床参数中,肿瘤长径大于5 cm、伴随同侧肾积水和术前贫血与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呈独立相关,输尿管肿瘤、多发肿瘤和术前血肌酐大于133μmol/L与术后膀胱复发呈独立相关。基于这些术前预后因素构建的中国患者术前风险分层系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术前就对患者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并指导后续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上皮 移行细胞 肿瘤复发 局部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进展期尿路上皮癌
17
作者 王轩 斯璐 +7 位作者 毛丽丽 迟志宏 盛锡楠 崔传亮 孔燕 唐碧霞 鄢谢桥 郭军 《当代医学》 2017年第10期35-38,共4页
目的对于铂类治疗后进展耐药的进展期尿路上皮癌,目前并无标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意在通过回顾分析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多线治疗后进展期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方法选取23例进展期尿路... 目的对于铂类治疗后进展耐药的进展期尿路上皮癌,目前并无标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意在通过回顾分析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多线治疗后进展期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方法选取23例进展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纳入本单臂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白蛋白紫杉醇联合贝伐单抗或血管内皮抑素。结果 23例患者平均用药周期为3.0周期,2例患者获得PR(8.7%),9例患者获得SD(39.1%),总的疾病控制率(ORR)达21.7%。治疗的中位PFS时间为12.0周。血液学毒性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52.2%)。至随访结束(中位随访时间7.0月),22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7.0月。结论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多线治疗后进展期尿路上皮癌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该方案在进展期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尚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癌 二线治疗 抗血管生成药物
下载PDF
EphA2和E-cadher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才政 李庆文 +2 位作者 韩锋 张家俊 王成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905-907,共3页
目的:探讨生促红素人肝细胞A2(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uman hepatocelluar A2,EphA2)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um carcinoma,BT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膀... 目的:探讨生促红素人肝细胞A2(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uman hepatocelluar A2,EphA2)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um carcinoma,BT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膀胱黏膜和50例BTCC标本EphA2和E-cadherin表达情况。结果:10例正常膀胱黏膜标本中EphA2表达均为阴性,而E-cadherin表达为正常表达;50例BTCC标本中EphA2和E-cadherin异常表达率分别为80.0%、56.0%。EphA2表达与分级和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E-cadherin表达与分级、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P=0.008)。二者在BTCC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EphA2和E-cadherin表达与BTCC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联合检测EphA2和E-cadherin可作为判断BTCC恶性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尿路上皮癌 生促红素人肝细胞A2 E-钙黏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转录组差异表达初步筛选膀胱尿路上皮癌分子标记
19
作者 肖四方 张冲 +4 位作者 野丽莉 谈顺 张应爱 郑文雯 张淑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5期10-15,共6页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初步筛选膀胱尿路上皮癌候选基因。方法对复发的膀胱癌尿路上皮癌患者(T2b N0M0)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50倍覆盖度的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了和肿瘤密切相关的多种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初步筛选膀胱尿路上皮癌候选基因。方法对复发的膀胱癌尿路上皮癌患者(T2b N0M0)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50倍覆盖度的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了和肿瘤密切相关的多种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注释(gene ontology,GO)和KEGG pathway(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的富集分析。结果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分别检测到14 520和14 199表达的基因,发现了1 879个重要的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分析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22条生物通路。通路大多和免疫反应、细胞连接、细胞生长发育和迁移有关。筛选得到的和膀胱肿瘤密切相关的基因包括VEGFA、CDH1、PTPRF、CLDN7和MMP2。结论提供了膀胱尿路上皮癌和癌旁非肿瘤膀胱组织的转录本信息,获得了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病密切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为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候选的分子标志物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上皮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国伟 吕彦萌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5年第3期203-204,共2页
目的探讨上皮性膀胱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上皮性膀胱癌及其癌旁组织中VEGF和MMP-2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上皮性膀胱癌... 目的探讨上皮性膀胱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上皮性膀胱癌及其癌旁组织中VEGF和MMP-2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上皮性膀胱癌组织中VEGF和MMP-2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上皮性膀胱癌组织中VEGF和MMP-2的表达与其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上皮性膀胱癌组织中VEGF和MMP-2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68,P<0.05)。结论上皮性膀胱癌组织中VEGF和MMP-2高表达,两者可能参与了上皮性膀胱癌的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性膀胱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