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Tectonic Stress Fields of the Urumqi-Usu Region, Xinjiang
1
作者 Tao Mingxin Lanzhou Institute of Geology, Academia Sinica, Beijing Jiang Min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7-31,共15页
Based on the study of folds and related conjugate shear joints,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s of the Urumqi-Usu region to the north of the North Tianshan Mountains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urthermore the author discusse... Based on the study of folds and related conjugate shear joints,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s of the Urumqi-Usu region to the north of the North Tianshan Mountains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urthermore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tectonic movements and their dynamic features. The early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investigated region occurred from the end of the Late Jurassic to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with the maximum (tensile) and minimum (compressional) principal stress trajectories in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being in E-W and S-N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the late tectogenesis took place from the end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to the initial Middle Pleistocene, with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trajectories in the late stress field striking in WNW and NE-NNE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Through computer-aided simulated calculation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analysi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t has been ascertained that the early tectogenesis is a nearly N-S compressive movement and the late one a NE to nearly N-S compressive movement with reverse shear. The dynamic force which caused the tectogeneses came from the movement of the southern major fault, i.e. the North Tianshan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urumqi-Usu region tectonic stress field tectogenesis shear joints finite element method
下载PDF
清代西域诗中的乌鲁木齐城市文化书写——以《历代西域诗钞》《清代西域诗辑注》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亚华 《新疆社科论坛》 2024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以《历代西域诗钞》和《清代西域诗辑注》为中心,对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等众多方面进行梳理,并归纳总结出清代西域诗中乌鲁木齐城市文化书写的内容、特点及内涵,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清代乌鲁木齐社会的本真。同时... 以《历代西域诗钞》和《清代西域诗辑注》为中心,对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等众多方面进行梳理,并归纳总结出清代西域诗中乌鲁木齐城市文化书写的内容、特点及内涵,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清代乌鲁木齐社会的本真。同时,挖掘清代西域诗中乌鲁木齐的城市文化书写,亦对当今研究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历程提供借鉴。清代西域诗中对乌鲁木齐地理文化的书写呈现出地名之多样、自然景观之奇、地域物产之丰的特点。通过对清代西域诗中乌鲁木齐城市文化书写内容的阐释,进而展现出城市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窥见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及西域社会生活面貌,为西域文学和文献研究提供一个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域诗 乌鲁木齐 城市文化 《历代西域诗钞》 《清代西域诗辑注》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区域声环境和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点位优化调整探究
3
作者 张文蕾 王国华 刘梦潇 《新疆环境保护》 2024年第2期31-36,共6页
结合乌鲁木齐市区域声环境和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点位优化调整的实际工作情况,阐述了具体的调整依据、原则和过程。经调整,区域声环境监测网格覆盖面积增加了268 km^(2),约为调整前的119.6%;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路段总长度也增加了782.83 ... 结合乌鲁木齐市区域声环境和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点位优化调整的实际工作情况,阐述了具体的调整依据、原则和过程。经调整,区域声环境监测网格覆盖面积增加了268 km^(2),约为调整前的119.6%;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路段总长度也增加了782.83 km,约为调整前的119.8%。经验证,优化调整后的监测点位能覆盖建成区、空间分布均匀,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可为客观评价乌鲁木齐市声环境质量状况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区域声环境 道路交通声环境 监测点位
下载PDF
海绵城市理念和技术在乌鲁木齐市的应用实践
4
作者 李笑沿 宋岭 陈燕辉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0期267-272,共6页
为了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西北干旱地区实施的可行性与具体方法,以乌鲁木齐市为例,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评估了乌鲁木齐市的气候特点、地理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并重点分析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和城市水系的设计... 为了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西北干旱地区实施的可行性与具体方法,以乌鲁木齐市为例,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评估了乌鲁木齐市的气候特点、地理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并重点分析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和城市水系的设计与实施。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通过采用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技术,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增强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同时指出,在寒冷气候条件下,提升透水铺装的抗冻融能力和完善城市水系的调蓄功能是未来改进的关键方向。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在乌鲁木齐市的成功实施,不仅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其他干旱或极端气候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技术方案,海绵城市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绿色发展,也为实现低碳和智慧城市目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干旱地区 乌鲁木齐市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3 位作者 宾建华 窦新英 宫恒瑞 曹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5-123,共9页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而对近35a冬小麦生长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利弊进行分析,以期为制订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趋利避害的冬小麦...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而对近35a冬小麦生长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利弊进行分析,以期为制订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趋利避害的冬小麦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77-2011年新疆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以及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产量资料,在对近35a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积分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段气候条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就近35a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利弊进行探讨。【结果】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77-2011年,乌鲁木齐市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以0.606℃/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分别以4.010mm/10a和29.289h/10a的倾向率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但生长季内不同时段各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结论】近35a乌鲁木齐市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影响,但总体来看弊大于利。气候变暖,尤其是春、夏季气温升高对小麦产量产生了较明显的不利影响,降水量略增对提高冬小麦产量有一定积极意义,而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冬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冬小麦产量 乌鲁木齐市
下载PDF
近49年乌鲁木齐地区农业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被引量:19
6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根据新疆乌鲁木齐地区9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Kriging空间插值技术,对近49年该地区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无霜期、≥0℃、≥10℃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冬季负积温以... 根据新疆乌鲁木齐地区9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Kriging空间插值技术,对近49年该地区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无霜期、≥0℃、≥10℃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冬季负积温以及作物主要生长期的夏半年(4~9月)气温日较差等农业气候热量条件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地区热量资源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年平均气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无霜期、≥0℃、≥10℃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以及夏半年气温日较差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平原高于山区、北部高于南部"的格局;受冬季逆温的影响,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冬季负积温在山前冲、洪积平原至中山带温度较高,北部平原和高山带温度较低。②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49年,乌鲁木齐地区热量资源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具体表现为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和极端最高气温、无霜期、≥0℃、≥10℃持续期和活动积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增多,冬季负积温和夏半年气温日较差减小。但各地热量资源增多倾向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总体为:城市密集区和平原地带热量增多较明显,天山山区热量增多速率较小。热量资源增加对乌鲁木齐地区农牧业生产既有有利的方面,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应采取趋利避害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科学应对,以促进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地区 热量资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被引量:5
7
作者 韩剑萍 李秀萍 杨德刚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0,共6页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从西北内陆城市区域———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并结合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化状况的比较,指出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具有城市化速度加快、聚集规模水平低、空间差异大、腹地基础薄...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从西北内陆城市区域———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并结合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化状况的比较,指出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具有城市化速度加快、聚集规模水平低、空间差异大、腹地基础薄弱、非农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对区域城市化动力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发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以及人口密度与区域城市化进程关系最为密切,对区域城市化进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区域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劳动力人均产值、非农劳动力比重等)、区域城市经济集聚规模和水平(如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GDP)以及建城环境(如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区域城市化的作用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各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力因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城市规模越小、发展水平越低,影响越大。最后,文章提出了区域城市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为合理引导和有效推进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区域 城市化 动力机制 西北内陆城市
下载PDF
新疆乌昌地区热量资源精细化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2 位作者 宾建华 窦新英 冯志敏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1年第4期598-606,共9页
利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16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三维二次趋势面宏观地理因子模拟与反距离加权残差订正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气候热量要素的... 利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16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三维二次趋势面宏观地理因子模拟与反距离加权残差订正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气候热量要素的变化趋势、突变特性、各热量要素多年平均值及其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精细化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昌地区热量资源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年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无霜冻期、≥0℃和≥10℃活动积温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平原高于山区、北部高于南部"的格局。受冬季逆温的影响,在山前倾斜平原至中山带,1月平均气温较北部平原和高山带高,而冬季负积温较北部平原和高山带少。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49a,乌昌地区年平均气温、1月和7月平均气温、≥0℃和≥10℃活动积温以及无霜冻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增多趋势,并于1973-2004年间先后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或增多,冬季负积温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并于1988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少,热量资源总体呈较明显的增多趋势。但各地热量资源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突变后较突变前各热量要素增加量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平原多于山区,城市密集区多于周边地区"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昌地区 热量资源 精细化时空变化 GIS
下载PDF
乌鲁木齐地区热量资源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王胜兰 张山清 +4 位作者 冯志敏 彭振燕 丁林 宋良娈 沙曼曼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1年第5期24-29,共6页
根据新疆乌鲁木齐地区9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基于GIS的混合插值法,对近49 a该地区农业气候热量条件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地区热量资源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年平均气温、无霜... 根据新疆乌鲁木齐地区9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基于GIS的混合插值法,对近49 a该地区农业气候热量条件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地区热量资源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年平均气温、无霜冻期、≥0℃、≥10℃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平原高于山区、北部高于南部"的格局;(2)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49 a乌鲁木齐地区热量资源有较明显的增多趋势,同时,各地增多倾向率差异也较大,总体来说,平原地带和城市密集区热量增幅较大,天山山区热量增幅较小。热量资源增加对乌鲁木齐地区农牧业生产既有利也有弊,因此,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趋利避害,以促进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地区 热量资源 时空变化 GIS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一带芦草沟组含油气页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雷国明 梁斌 +1 位作者 史美超 严贞凤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1-545,共5页
以钻探、地质综合录井、综合测井、核磁共振测井、电成像测井技术及实验测试为手段,以岩石矿物学特征、储层物性、储集空间类型和储集性能研究为重点,开展准南冲断带东段乌鲁木齐一带芦草沟组含油气页岩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 以钻探、地质综合录井、综合测井、核磁共振测井、电成像测井技术及实验测试为手段,以岩石矿物学特征、储层物性、储集空间类型和储集性能研究为重点,开展准南冲断带东段乌鲁木齐一带芦草沟组含油气页岩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含油气页岩总厚23.8m,其中油层2层,累计厚13.4m,为中等含油饱和度页岩油气藏;薄片镜下显示页岩中油迹(油层)呈层状、条带状,垂直页岩层面浸染页岩层,浸染强度中等;页岩储层矿物成分以脆性矿物为主;含油气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由纳米-微米级孔隙和两期构造裂缝构成,第二期构造运动控制了芦草沟组的油气运聚,缝隙和溶蚀孔洞为主要油气储集空间,含油层段发育高角度高导缝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冲断带 乌鲁木齐一带 芦草沟组 页岩储层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上游大西沟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卢学峰 陈桂琛 +2 位作者 彭敏 刘光秀 沈永平 《木本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本文研究了乌鲁木齐河上游大西沟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特征。调查表明 ,该地区现有种子植物 40 6种 ,隶属 1 98属 ,46科。种子植物科的组成以世界分布型科为主 ;属的组成以北温带分布型为主 ;种的组成以温带亚洲分布为主。区系成分的分析... 本文研究了乌鲁木齐河上游大西沟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特征。调查表明 ,该地区现有种子植物 40 6种 ,隶属 1 98属 ,46科。种子植物科的组成以世界分布型科为主 ;属的组成以北温带分布型为主 ;种的组成以温带亚洲分布为主。区系成分的分析结果说明 ,该地区植物区系是东天山植物区系的组成部分 ,具有典型的北温带植物区系特征。该地区植物区系具有山地植物区系和垂直变化的特点 ,大部分种类集中分布于山地中部。与周围地区的共有程度分析表明 ,尽管东亚分布型在植物区系组成中占有的份额很小 ,但是在植物区系的形成和起源上 ,与我国北方森林和草原区系有很大的历史渊源性 ,明显不同于中亚荒漠植物区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 大西沟地区 植物区系成分 种子植物
下载PDF
应用GPS技术反演乌鲁木齐地区构造块体运动变形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杰 王晓强 +1 位作者 方伟 朱治国 《内陆地震》 2006年第2期143-148,共6页
利用2000年以来乌鲁木齐地区的GPS观测数据,通过讨论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反演计算了该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场、应变场。研究结果表明,在乌鲁木齐地区存在着两个挤压应力场。北东向的挤压应力场,主要在东部;南北向的... 利用2000年以来乌鲁木齐地区的GPS观测数据,通过讨论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反演计算了该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场、应变场。研究结果表明,在乌鲁木齐地区存在着两个挤压应力场。北东向的挤压应力场,主要在东部;南北向的挤压应力场,主要在西部。在不同的区域受挤压情况不同,方向不尽一致。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得出的这种结论与通过震源机制解所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地区 地形变 GPS 有限单元法
下载PDF
乌鲁木齐区域水资源利用中的生态经济问题及其调控对策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剑萍 李秀萍 杨德刚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3年第6期40-44,共5页
本文在考察乌鲁木齐区域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总结和分析了该区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水资源 开发利用 生态经济学
下载PDF
乌鲁木齐抗寒梅花品种区域试验初报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庆卫 吴君 +4 位作者 陈俊愉 李振坚 朱军 张启翔 李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0-55,共6页
结合近年来"三北地区"梅花引种驯化的工作进展,在综合近10年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乌鲁木齐市抗寒梅花品种区域试验情况,分析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探索在乌鲁木齐市继续推广栽植梅花抗寒品种的可能性以及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
关键词 梅花 区域试验 乌鲁木齐 抗寒品种
下载PDF
SRM融雪径流模型在乌鲁木齐河源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怀保娟 李忠勤 +1 位作者 孙美平 肖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8,共8页
乌鲁木齐河源区发育现代冰川7条,冰川面积5.6 km2,并有大范围的积雪,冰雪消融期融雪径流对乌鲁木齐河贡献显著。应用SRM(snowmelt runoff model)融雪径流模型来探讨乌鲁木齐河源区融雪期径流情况,利用度日方法,由流域本身特征及参变量... 乌鲁木齐河源区发育现代冰川7条,冰川面积5.6 km2,并有大范围的积雪,冰雪消融期融雪径流对乌鲁木齐河贡献显著。应用SRM(snowmelt runoff model)融雪径流模型来探讨乌鲁木齐河源区融雪期径流情况,利用度日方法,由流域本身特征及参变量获取方法的深入分析来率定模型参数,应用模拟指标Nash-Sutcliffe系数R2=0.702和积差Dv=6.81%来评价模型表现,研究发现:(1)气温、降水作为该模型的直接驱动变量对模型的模拟较为敏感。尝试对乌乌鲁木齐河源区的气温、降水数据进行IDW插值并进行修正,使得模型模拟精度提高,对模型变量的输入精度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2)不同高度带上积雪的度日因子并不是稳定的,而度日因子的选取与调整对模型也非常重要;(3)模型本身的局限性也导致模拟精度的降低。结果表明SRM模型可在乌鲁木齐河流域推广应用,这必将对认识和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冰雪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融雪径流模型 融雪径流 MODIS IDW 乌鲁木齐河源区
下载PDF
乌鲁木齐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 被引量:9
16
作者 姚娟 王磊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95-100,共6页
借助1961-2000年的气象资料,对乌鲁木齐地区代表性气象站点乌鲁木齐、小渠子、一号冰川、达坂城、天池的气候生理指数、不利旅游的气象因子等影响旅游活动适宜性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经研究发现,根据旅游气候生理指标及地理特征等因素,... 借助1961-2000年的气象资料,对乌鲁木齐地区代表性气象站点乌鲁木齐、小渠子、一号冰川、达坂城、天池的气候生理指数、不利旅游的气象因子等影响旅游活动适宜性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经研究发现,根据旅游气候生理指标及地理特征等因素,本地区旅游景区点可分为以乌鲁木齐和达坂城为代表的平原河谷型、以天池和小渠子为代表的中低山地型、以一号冰川为代表的中高山地型3种类型;除一号冰川外多数旅游景区点的旅游舒适期集中在6月至9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旅游气候资源 评价
下载PDF
乌鲁木齐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方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秀萍 杨德刚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3年第2期33-38,共6页
在分析乌鲁木齐区域农业发展现状、条件、市场的基础上,指出区域农业结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根据市场原则、生态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提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相应对策: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强化副... 在分析乌鲁木齐区域农业发展现状、条件、市场的基础上,指出区域农业结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根据市场原则、生态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提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相应对策: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强化副食品基地建设,实现专业化生产;加强副食品精深加工,搞好特色副食品系列开发;加强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构建加工企业带动型农业发展模式;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强化宏观调控机制;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区域 农业结构 调整 方略
下载PDF
乌鲁木齐生态环境及相关防治对策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宏伟 朱瑾 吕东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08-310,共3页
近50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使乌鲁木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河流缩短、湖泊干涸、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恶化;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扩大;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草地破坏.21世纪,若不加强生态... 近50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使乌鲁木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河流缩短、湖泊干涸、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恶化;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扩大;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草地破坏.21世纪,若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防治,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水资源开发 乌鲁木齐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11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明霞 李风森 王惠妩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0年第3期113-115,共3页
目的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11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就诊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分析该地区哮喘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规律,为哮喘防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针对115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患者一般情况、首次发作原因、经常发病原因、发作季节进... 目的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11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就诊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分析该地区哮喘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规律,为哮喘防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针对115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患者一般情况、首次发作原因、经常发病原因、发作季节进行分析。结果①环境因素:上呼吸道感染的914例,占79.5%;冷空气刺激的885例,占77.0%;刺激性气味的885例,占77.0%,其中油烟刺激的578例(50.3%);发作季节以冬季为主的578例,占50.3%;②宿主因素:不同年龄组的不同性别哮喘患者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95,P<0.05);有明确过敏史的750例,占65.2%,其中有过敏性鼻炎的632例(55.0%);有明确的哮喘家族史的488例,占42.4%。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哮喘发生和(或)加重的主要危险因素以上呼吸道感染、冷空气刺激、刺激性气味、过敏史为主。在预防过程中要重视以上主要危险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以减少哮喘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地区 支气管哮喘 哮喘危险因素
下载PDF
乌鲁木齐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 被引量:8
20
作者 斯雯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97-101,共5页
社会音乐教育是指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之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增进人的音乐感知能力。它在对辅助学校音乐教育、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和推动音乐文化变迁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社... 社会音乐教育是指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之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增进人的音乐感知能力。它在对辅助学校音乐教育、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和推动音乐文化变迁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社会音乐教育应该成为音乐教育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层面。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社会音乐教育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反思希望对新疆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做一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社会音乐教育 现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