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vaginal 3D Ultrasound Evaluation of Post-Cesarean Section Uterine Diverticulum 被引量:2
1
作者 Cui-Lan Li Xue-Tang Mo +6 位作者 Kai-Xuan Deng Dun-Jin Chen Xing-Cheng Gao Jin-Guo Zhai Yi-Ming Liao Hui-Ru Dai Xiang Cai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5年第12期698-702,共5页
Objectives: This study focused on evaluating the value of transvaginal 3D ultrasound for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tic assessment of post-cesarean section uterine diverticulum.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Objectives: This study focused on evaluating the value of transvaginal 3D ultrasound for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tic assessment of post-cesarean section uterine diverticulum.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ata from 32 patients with post-cesarean section uterine diverticulum over three recent years. In all patients, transvaginal 3D ultrasoun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ize of the uterine diverticulu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LUS) and myometrium. Patients with a LUS with a myometrial thickness under 4 mm underwent resection and repair surgery;those with a LUS with a myometrial thickness over 4 mm underwent hysteroscopic resection. The postoperative sonograms were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image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various treatments. Results: The mean length, width and depth of the uterine diverticula were 18.30 ± 2.80 mm, 9.14 ± 3.20 mm and 11.49 ± 2.71 mm,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LUS myometrial thickness was 3.40 ± 0.80 mm (with a range of 1.6 mm - 6.3 mm). After surgery, two patients’ sonograms still showed diverticula at the post-cesarean section scar, measuring 6 mm × 7 mm × 6 mm and 6 mm × 8 mm × 4 mm.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ize of uterine diverticula betwee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sonograms (P < 0.05) and the effective rate of surgery was 93.75% (30/32). Conclusions: Transvaginal 3D ultrasound is an accurate method for detecting post-cesarean section uterine diverticulum and is helpful for assessing surgical options and prognosis. The LUS myometrial thickness,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n optional index of post-cesarean section uterine diverticulum, should be measured routin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cesarean section uterine diverticulum TRANSVAGINAL 3D Ultrasound LUS Myometrial Thickness
下载PDF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cicatricial healing of uterine incision in cesarean sec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Dan Li Jing-Jun Xu +3 位作者 Li-Wei Qin Jia-Rui Zheng Meng Song Wei W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8年第5期80-82,共3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caesarean section scar healing.Methods: The study time: From December 2016 to Novem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106 cases of cesarean secti...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caesarean section scar healing.Methods: The study time: From December 2016 to Novem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106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 after cesarean uterine scar diagnosis, Among them, 53 cases were in the test group, and 53 case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ll cesarean parturients were examin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hrough the transvaginal and transabdominal. The image features and accuracy of the diagnosis were observed.Results: after examinati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car site and the internal cervical of the test group was clos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sterior uterus in the test group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ize of uterus, endometrial thickness, and follicular diamet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rturients after the color ultrasound examination.Conclusion: for the poor healing uterus incision scar parts after cesarean se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vaginal and abdominal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has high accuracy and has a certain guiding role in clinical treatment. It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 ultrasound cesarean section uterine incision SCAR
下载PDF
Clinical Analysis on IVF-ET Treatment of 9 Cases of Post-cesarean Section Uterine Diverticulum 被引量:6
3
作者 Qiong-fang WU Ling NIE Yin ZHANG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Contraception》 CAS 2011年第3期183-190,共8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uterine diverticulum patients who have a history of cesarean section on IVF-ET process and pregnancy outcome. Methods Nine patients with uterine diverticulum after cesarean were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uterine diverticulum patients who have a history of cesarean section on IVF-ET process and pregnancy outcome. Methods Nine patients with uterine diverticulum after cesarea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who have received IVF-ET treatment.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and embryo implantation rate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re were 9 infertility patients in all, 7 cases with tubal factor, 2 with unexplained factor; 3 cases were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menstruation period, including 1 patient was misdiagnosed as dysfunctioned uterine bleeding. There were a total of 16 transplantation cycles, including14 fresh cycles and 2 thawing cycles. Each cycle had at least one high-quality embryo available for transfer. Five cases were difficult to transfer. Two were clinical pregnancie, the implantation rate was 5.13% (2/39). Conclusion In this study, 14 fresh cycles all had high-quality embryo transfer, uterine diverticulum had no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ovums and the formation of high- quality embryos. But forming uterine diverticulum after cesarean section may lead to secondary infertility or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menstruation period, it also may lead it difficult to transfer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IVF-ET and affect embryo implantation. So the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cesarean section shall receive ultrasonic examination or hysteroscopy routinely before IVF treatment. If necessary surgical treatment is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sarean section history uterine diverticulum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embryo implantation rate
原文传递
腔内三维超声联合临床指标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致子宫异常出血的价值
4
作者 肖莉 齐慧丽 +3 位作者 洪蕾 许沙 王继祥 张良良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目的 探讨腔内三维超声联合临床指标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致子宫异常出血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3年4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行阴道超声检查的126例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剖宫产术后出血情况分为组1... 目的 探讨腔内三维超声联合临床指标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致子宫异常出血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3年4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行阴道超声检查的126例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剖宫产术后出血情况分为组1(无异常出血,n=72)、组2(异常出血,n=54),所有患者均行阴道超声(二维超声及三维超声)检查。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子宫位置、剖宫产次数以及剖宫产缝线方式等)以及子宫切口憩室超声特征(憩室形态、憩室容积、憩室长度、憩室深度以及残余肌层厚度等)的差异,建立基于临床及超声特征的预测模型,探索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患者子宫异常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价此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间剖宫产次数、子宫位置、子宫内膜厚度、憩室深度、憩室长度、憩室容积、憩室比以及残余肌层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子宫位置、剖宫产次数、憩室容积、憩室比以及残余肌层厚度是子宫异常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87、10.385、4.658、12.892、0.001,P<0.05),与各单因素相比,此模型预测子宫异常出血的AUC为0.936,高于各单因素(AUC=0.567、0.705、0.836、0.895、0.870,P<0.05),该联合预测模型以-6.28为截断值时,敏感度为87.04%,特异性为91.67%,准确度为89.68%,且与临床诊断结果有良好一致性(Kappa=0.789,P<0.001)。结论 子宫位置、剖宫产次数、憩室容积、憩室比以及残余肌层厚度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合并子宫异常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超声及临床特征对预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致子宫异常出血有重要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口憩室 阴道三维超声 剖宫产术 子宫异常出血
下载PDF
改良式子宫下段切口外下缘娩头法在重复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李兰妹 杜玉丹 +2 位作者 余平平 岳涛 金凌燕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1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究改良式子宫下段切口外下缘娩头法在重复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7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重复剖宫产孕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剖... 目的:探究改良式子宫下段切口外下缘娩头法在重复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7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重复剖宫产孕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剖宫产娩头法,研究组采用改良式子宫下段切口外下缘娩头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剖宫产手术时间、切开子宫至胎头娩出时间及产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产妇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重复剖宫产临床分娩,改良式子宫下段切口外下缘娩头法能够有效降低产后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性,同时可以改善产妇围手术期指标,促进术后恢复与母婴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式娩头法 子宫切口 重复剖宫产
下载PDF
腹部艾灸及红外线局部照射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剖宫产术后患者子宫复旧不良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晓燕 张梅山 +1 位作者 卢磊 车录全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345-348,共4页
目的:探究腹部艾灸及红外线局部照射联合透明质酸钠促进剖宫产术后患者子宫复旧的价值。方法:以102例剖宫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透明质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腹部艾灸及红外线局部照... 目的:探究腹部艾灸及红外线局部照射联合透明质酸钠促进剖宫产术后患者子宫复旧的价值。方法:以102例剖宫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透明质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腹部艾灸及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盆腔粘连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粘连相关因子,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子宫复旧情况。结果:观察组盆腔粘连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FN(17.12±0.83)ng/ml、CIV(73.46±4.02)ng/ml、TGF-β1(1605.75±104.63)μg/L低于对照组的(17.56±0.91)ng/ml、(75.13±4.35)ng/ml、(1651.03±108.3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切口换药次数(11.09±2.54)次少于对照组(12.17±2.39)次,切口清洁时间(5.86±1.71)d、愈合时间(7.13±1.52)d短于对照组的(6.52±1.37)d、(8.75±1.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阴道出血时间(29.13±3.68)d、首次月经恢复时间(27.18±3.57)d短于对照组的(31.74±3.92)d、(29.76±4.02)d,阴道出血量(431.09±46.15)ml少于对照组的(459.31±42.2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给予腹部艾灸及红外线局部照射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可抑制粘连相关因子释放,减轻腹腔粘连程度,并能促进切口愈合及子宫复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透明质酸钠 腹部艾灸 红外线局部照射 盆腔粘连 切口愈合 子宫复旧
下载PDF
折叠缝合法预防子宫下段瘢痕薄弱处切口憩室的效果
7
作者 程吉红 何丽艳 刘芬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6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究因多次剖宫产所致的瘢痕子宫产妇子宫下段瘢痕薄弱处采取折叠缝合法对预防子宫切口憩室的影响。方法:选取德兴市人民医院2023年1—12月因多次剖宫产所致的瘢痕子宫产妇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 目的:探究因多次剖宫产所致的瘢痕子宫产妇子宫下段瘢痕薄弱处采取折叠缝合法对预防子宫切口憩室的影响。方法:选取德兴市人民医院2023年1—12月因多次剖宫产所致的瘢痕子宫产妇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连续单纯双层缝合技术进行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子宫下段的瘢痕薄弱区域引入折叠缝合法进行加强处理。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2 d,两组切口瘢痕憩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2 d,观察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月经复潮各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切口瘢痕憩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观察组CR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多次剖宫产的瘢痕子宫,采用折叠缝合法对子宫下段薄弱部位进行修补能有效预防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手术情况,且术后恢复快,能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子宫 多次剖宫产 折叠缝合法 子宫切口憩室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诊断及影像学特征研究
8
作者 陈秋艳 邱文芳 宁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的诊断效能及其形态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后12个月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的产妇96例。其中,诊断为瘢痕憩室的34例纳入瘢痕憩室组...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的诊断效能及其形态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后12个月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的产妇96例。其中,诊断为瘢痕憩室的34例纳入瘢痕憩室组,瘢痕愈合良好的62例纳入对照组。以磁共振成像(MRI)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阴道三维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诊断效能,观察瘢痕憩室的结构特点(瘢痕憩室长度、宽度、深度)、瘢痕周围肌层中的血流参数[血管化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流动指数(flow index,FI)、血管流动指数(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VFI)]、高清(HD)流动模式下瘢痕周围血流分布。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诊断效能进行评估。结果:瘢痕憩室组月经天数长于对照组,前位子宫的占比高于对照组,剖宫产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后位子宫的瘢痕憩室长度、宽度和深度均显著大于前位子宫,残留肌层厚度小于前位子宫(P<0.05)。与对照组相比,瘢痕憩室组的VI、FI、VFI均显著高(P<0.05)。瘢痕周围区域展现出2 cm范围内的血流分布,对照组血流主要集中在0级和Ⅰ级,而瘢痕憩室组则以Ⅱ级和Ⅲ级血流为主,两组血流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对诊断效能进行评估,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瘢痕憩室的AUC为0.95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1%和96.8%。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对于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能够有效显示其形态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高效的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瘢痕憩室 经阴道三维超声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临床诊治特点研究进展
9
作者 钮硙硙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7期892-894,共3页
子宫切口憩室是剖宫产引起的远期并发症,是因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致切口处血供异常导致的子宫壁局部肌肉缺损。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会导致阴道出血、经期延长、腹痛等症状,还会引起不育、异位妊娠等,处理不当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子宫切口憩室是剖宫产引起的远期并发症,是因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致切口处血供异常导致的子宫壁局部肌肉缺损。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会导致阴道出血、经期延长、腹痛等症状,还会引起不育、异位妊娠等,处理不当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所以早期诊断、治疗至关重要。子宫切口憩室检查诊断方法包括症状辨别、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临床可根据检查结果选择药物或(和)外科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针对子宫切口憩室诊断、治疗方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切口憩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评价超声检查在诊断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中的临床价值
10
作者 刘丽 张秀萍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4年第2期10-13,共4页
目的:研究超声检查在诊断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遴选定期在本院产检的53例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接收时间段为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所有产妇分别进行经腹超声检查、经腹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金标准为术后... 目的:研究超声检查在诊断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遴选定期在本院产检的53例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接收时间段为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所有产妇分别进行经腹超声检查、经腹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金标准为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超声诊断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不同超声检查方式的相关参数。结果:经腹部+经阴道超声检查的子宫瘢痕显影率(100.00%)以及RI(0.60±0.14)、PI(1.21±0.22)、VFI(7.32±1.89)均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型情况、超声影像学图像情况方面,不同检查方式的数据相近,P>0.05。结论:超声检查应用于诊断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切口 瘢痕妊娠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彩超用于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愈合不良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丹 徐景俊 +3 位作者 秦丽微 郑佳锐 宋猛 王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651-653,共3页
目的:探究彩超用于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愈合不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剖宫产的106例产妇术后子宫切口瘢痕部位进行检查诊断,其中切口瘢痕愈合不良产妇53例为试验组,另外53例产妇切口愈合较好为对照组,所有剖宫产产妇均... 目的:探究彩超用于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愈合不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剖宫产的106例产妇术后子宫切口瘢痕部位进行检查诊断,其中切口瘢痕愈合不良产妇53例为试验组,另外53例产妇切口愈合较好为对照组,所有剖宫产产妇均采用经阴、经腹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联合检查,观察其检查诊断的图像特征以及准确性。结果:经检查后,试验组产妇切口瘢痕部位与宫颈内口距离较对照组更接近,且试验组后位子宫所占比例远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对两组产妇经彩超检查后显示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以及卵泡直径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子宫切口瘢痕部位愈合不良情况给予阴道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检出准确率较高,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超 剖宫产 子宫切口 瘢痕
下载PDF
子宫切口憩室伴反复阴道大出血介入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2
作者 付志刚 张晓磷 +4 位作者 余成新 李海涛 韩强 张志刚 谭光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92-1094,共3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反复阴道出血的介入诊疗作用。方法回顾我院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反复出血的盆腔动脉DSA表现及栓塞治疗,并结合文献复习该病发病原因、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因阴道反复出血前后共经历3次...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反复阴道出血的介入诊疗作用。方法回顾我院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反复出血的盆腔动脉DSA表现及栓塞治疗,并结合文献复习该病发病原因、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因阴道反复出血前后共经历3次盆腔动脉DSA造影及栓塞治疗,短期止血效果肯定。DSA表现为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参与供血,供血动脉均增粗、扭曲,右侧子宫弓状动脉增粗,左侧子宫末梢动脉可见对比剂外溢征象,未见明显肿瘤染色或动静脉瘘征象。最后经宫腔镜证实子宫切口瘢痕内多发小憩室形成,其内可见积血。后经开腹手术切除子宫切口瘢痕组织,随访1年未见出血复发。结论子宫切口憩室DSA造影表现不具特征性,介入栓塞治疗协同2期外科根治术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子宫切口憩室 阴道大出血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邢宇 王小新 王欣 《中国医刊》 CAS 2019年第5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剖宫产术后半年门诊复查的53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子宫切口憩室分为憩室形成组(n=37)与无憩室形成组(n=...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剖宫产术后半年门诊复查的53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子宫切口憩室分为憩室形成组(n=37)与无憩室形成组(n=493),将两组产妇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存在明显差异的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肥胖(χ~2=4.58,P=0.03)、产程延长(χ~2=10.97,P=0.00)、择期手术(χ~2=4.49,P=0.03)、多胎(胎数≥2)妊娠(χ~2=3.95,P=0.04)、子宫后位(χ~2=12.59,P=0.00)、剖宫产≥2次(χ~2=4.70,P=0.03)、子宫切口单层缝合(χ~2=4.58,P=0.03)、胎膜早破(χ~2=13.67,P=0.00)、妊娠期糖尿病(χ~2=5.62,P=0.02)均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有关。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次数≥2次、子宫后位、产程延长及胎膜早破均是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次数≥2次、子宫后位、产程延长及胎膜早破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此类产妇的手术风险监控,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切口憩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经阴修补术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静 张蔚 +1 位作者 何小艳 毛林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75-577,共3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PCSD)经阴道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阴道修补术的23例PCS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PCSD)经阴道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阴道修补术的23例PCS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64±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5±16)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7±1.2)天。23例患者均进入术后随访,其中21例月经明显改善,术后平均经期为(6.9±2.0)天,较术前平均缩短(7.9±3.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月经改善总有效率为91.3%(21/23),子宫切口憩室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5.7%(22/23)。结论:PCSD经阴道修补术是一种疗效确切,微创、简单、可行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口憩室 阴式手术 剖宫产术
下载PDF
阴道三维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导致的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8
15
作者 高晓艳 张玲 张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98-1601,共4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导致的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本院就诊,行阴道超声检查的480例有剖宫产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发现存在切口憩室,则测量并记录其深...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导致的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本院就诊,行阴道超声检查的480例有剖宫产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发现存在切口憩室,则测量并记录其深度、长度、宽度及憩室前方残存肌层厚度,描述憩室的形状,经三维处理计算憩室容积大小,同时在整个系统回顾中对患者阴道出血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结果:480例患者中,118例发现有切口憩室声像,70例呈三角形,33例呈半圆形,15例其他形状,其中56例伴有子宫异常出血与憩室的容积及深度明显相关,同时月经量PBAC评分值高者,伴有子宫异常出血的概率越大,而出血与憩室的形状、长度、宽度无相关;憩室体积OR值(OR=15.809)最大,是判断子宫切口憩室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最主要因素。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能方便、快捷、准确地诊断由切口憩室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对指导临床用药及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三维超声 子宫切口憩室 剖宫产 子宫异常出血
下载PDF
三维超声容积测量对剖宫产切口憩室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评价 被引量:9
16
作者 兰莉 汤飞云 +3 位作者 岳婷 郑华敏 郑磊 周梦林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843-845,共3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剖宫产切口憩室(PCSD)形态大小与子宫异常出血的关系。方法:分析72例PCSD患者超声图像的深度肌层比值、憩室容积、宽度、高度、长度,对比月经正常组与异常子宫出血组的PCSD参数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均是剖宫...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剖宫产切口憩室(PCSD)形态大小与子宫异常出血的关系。方法:分析72例PCSD患者超声图像的深度肌层比值、憩室容积、宽度、高度、长度,对比月经正常组与异常子宫出血组的PCSD参数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均是剖宫产后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发现PCSD,异常子宫出血组PCSD深度肌层比值、憩室容积、宽度、高度、长度均大于月经正常组(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SD容积是剖宫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危险因素(OR=2.211,P<0.01)。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能重建PCSD选定切面的容积,PCSD容积是子宫异常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 剖宫产术 憩室 异常子宫出血
下载PDF
经阴道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17
作者 农美芬 陈海宁 +1 位作者 王小燕 凌冰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13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经阴道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剖宫产切口憩室的经阴道超声检查声像图特征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子宫切口憩室声像图特征分三种类型:①楔形液性暗区11例(55%)。②囊状液性暗区6... 目的探讨经经阴道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剖宫产切口憩室的经阴道超声检查声像图特征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子宫切口憩室声像图特征分三种类型:①楔形液性暗区11例(55%)。②囊状液性暗区6例(30%)。③裂缝状液性暗区3例(1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剖宫产切口憩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超声 剖宫产术后 子宫切口憩室
下载PDF
再次剖宫产时对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8
18
作者 蒋英 王淑珍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30-432,共3页
目的:分析再次剖宫产时,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探讨影响其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本文对78例再次剖宫产者,术中所见及前次手术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为28.2%,与术后间隔时间、术后感染率、子宫切口位置高低、腹... 目的:分析再次剖宫产时,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探讨影响其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本文对78例再次剖宫产者,术中所见及前次手术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为28.2%,与术后间隔时间、术后感染率、子宫切口位置高低、腹腔粘连程度有关,而与剖宫产时机、孕妇的年龄、职业、孕产史、体重、孕周、胎儿的大小无关。结论: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时间至少应距前次妊娠间隔3年,前次剖宫产有术后病率及子宫切口情况不祥者,再次足月妊娠最好不选择阴道试产,以防子宫破裂发生,确保母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口 剖宫产 术后感染率
下载PDF
中央性前置胎盘新分型方法及分型处理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庆源 杜晓红 +3 位作者 张琴 韩旭 罗小兰 熊庆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30-934,共5页
目的:根据中央性前置胎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进行新分型,探讨分型处理后的妊娠结局及其不同分型所采用的剖宫产手术切口方式。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247例,根据中央性前置... 目的:根据中央性前置胎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进行新分型,探讨分型处理后的妊娠结局及其不同分型所采用的剖宫产手术切口方式。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247例,根据中央性前置胎盘MR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Ⅰ型(137例)、Ⅱa型(56例)、Ⅱb型(31例)、Ⅲ型(23例),分析不同型别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剖宫产手术不同切口方式及其手术情况。结果:(1)4型患者年龄、孕次、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型患者的瘢痕子宫患者比例最高,与其他3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患者的产次最多,与Ⅰ型、Ⅱa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型患者术前出血率、术前出血量、术前血红蛋白、急诊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患者全部采用经腹子宫下段横切口避开胎盘,Ⅱa型患者全部采用经腹子宫下段横切口胎盘打洞,Ⅱb型患者全部采用经腹子宫体部横切口,Ⅲ型患者子宫下段横切口9例,子宫下段横切口胎盘打洞4例,子宫体部横切口10例。(3)Ⅲ型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最多,手术时间最长,术后血红蛋白最低,胎盘植入率最高,输血量和输血率以及子宫切除率最高,术后住院天数最长、住院费用最高,与其他3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b型、Ⅱa型、Ⅰ型患者除在手术时间及输血率方面有差异,其他方面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央性前置胎盘新分型可以进一步筛选出高危病例,对不同的分型可采用不同的剖宫产方式,以期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性前置胎盘 剖宫产 子宫切口 产后出血 分型 子宫切除
下载PDF
超声在子宫切口憩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洋洋 吴文瑛 +3 位作者 王晓岩 李义学 冯佩明 刘会玲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1292-1294,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76例剖宫产术后经超声诊断为子宫切口憩室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76例患者均表现为剖宫产术后月经改变;声像图均可于子宫前壁下段的剖... 目的:探讨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76例剖宫产术后经超声诊断为子宫切口憩室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76例患者均表现为剖宫产术后月经改变;声像图均可于子宫前壁下段的剖宫产切口处见一尖端指向子宫浆膜层方向的无回声区。结论:超声检查可以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后 子宫切口憩室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