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携带LeidenV因子杂合子病例报告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金辉 冯曜宇 金辉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3期170-174,共5页
目的研究云南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是否携带Leiden V因子(FVL)。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经我院确诊的VTE患者98例,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和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患者的凝血V因子基因编码区片段单... 目的研究云南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是否携带Leiden V因子(FVL)。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经我院确诊的VTE患者98例,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和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患者的凝血V因子基因编码区片段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在98例VTE患者中,发现3例FVL杂合子携带者。结论本研究在我国VTE患者中发现FVL杂合子,在亚洲人群中较为罕见,其是否与云南地域或环境因素有关,并影响该地区的VTE发病,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v因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活性蛋白C抵抗
下载PDF
嗜血杆菌鉴定中X、V因子及溶血性测定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东科 李娟 +1 位作者 孙艳 张秀珍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 了解Haemophilus(嗜血杆菌 )鉴定中X、V因子测定的各种影响因素。 方法 用 5种不同的琼脂平板 ,比较不同培养时间和 8%CO2 环境对嗜血杆菌X、V因子需求试验及溶血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X、V因子需求试验结果表明 ,脑心琼脂效果... 目的 了解Haemophilus(嗜血杆菌 )鉴定中X、V因子测定的各种影响因素。 方法 用 5种不同的琼脂平板 ,比较不同培养时间和 8%CO2 环境对嗜血杆菌X、V因子需求试验及溶血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X、V因子需求试验结果表明 ,脑心琼脂效果最好 ,其次为营养琼脂 ,MH琼脂与脑心琼脂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CO2 对试验结果有影响 ;培养 4 8h较2 4h的菌落大易辩认。结论 用脑心琼脂平板测试嗜血杆菌对X、V因子的需求及在CO2 环境中检测嗜血杆菌的溶血性结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血杆菌 卫星试验 溶血试验 X因子 v因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V因子突变的基因诊断
3
作者 刘国勋 凌光鑫 +1 位作者 蔡望伟 谢朝阳 《血栓与止血学》 1997年第3期122-122,共1页
近年来,发现V因子Arp<sup>506</sup>→Gln突变(FV 1691G→A,命名FV Leiden),导致活化后的V因子不能被活化的蛋白C,(Activated Protien C,APC)所灭活,使有此突变的纯合子或杂合子易罹患静脉血栓。此种遗传缺陷在白种人... 近年来,发现V因子Arp<sup>506</sup>→Gln突变(FV 1691G→A,命名FV Leiden),导致活化后的V因子不能被活化的蛋白C,(Activated Protien C,APC)所灭活,使有此突变的纯合子或杂合子易罹患静脉血栓。此种遗传缺陷在白种人中非常多见,约占人群的5%左右,因而,据国外统计,临床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超过半数是由于此一缺陷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诊断 静脉血栓 v因子 献血员 纯合子 遗传缺陷 抗活化的蛋白C 中国人群 引物 敏感度减低
下载PDF
第V因子及抗磷脂抗体是儿童心肌缺血中风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4
作者 刘胜仁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443-444,共2页
目的:研究第V因子(FVL)及抗磷脂抗体(APLA)与儿童心肌缺血中风发病的关系。方法:患病组与对照组均被进行凝血、免疫学检测。结果:杂合子FII G20210A及纯合子MTHFR677T与中风的发病风险增加无关,并且FVL杂合基因引起中风发病率的风险大约... 目的:研究第V因子(FVL)及抗磷脂抗体(APLA)与儿童心肌缺血中风发病的关系。方法:患病组与对照组均被进行凝血、免疫学检测。结果:杂合子FII G20210A及纯合子MTHFR677T与中风的发病风险增加无关,并且FVL杂合基因引起中风发病率的风险大约是5倍。5例患有中风的患儿同时有2次血栓形成倾向的记录。结论:患有中风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更易发生血栓栓塞,可以指出FVL及APLA是引起中风发生的显著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v因子 抗磷脂抗体 血栓形成 儿童中风
下载PDF
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与脑静脉窦血栓抗凝有效性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卢飞虎 于雪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80-85,共6页
目的:分析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行抗凝治疗有效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NA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沉淀检测判定患者是否存在... 目的:分析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行抗凝治疗有效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NA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沉淀检测判定患者是否存在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水平,分别以单纯V因子突变为观察A组33例,单纯蛋白S、蛋白C低下为观察B组34例,无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为对照组36例,记录三组在给予抗凝治疗的第3、7、15 d的血栓弹力图参数及INR、APTT的水平,研究比较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与脑静脉窦血栓抗凝有效性的关系。结果:观察A组在抗凝治疗第3、7、15 d时凝血反应时间(R)延长水平不明显、血凝块形成速率(K)延长水平不明显、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减少水平不明显及凝血功能指标INR升高水平不明显、APTT延长水平不明显,与对照组及观察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仅在抗凝治疗3 d R延长水平、K延长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在抗凝治疗第7、15 d时R延长水平明显、K延长水平明显、MA减少水平明显及INR升高水平明显、APTT延长水平明显,但和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V因子Leiden突变的脑静脉窦血栓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较差,对于蛋白S、蛋白C低下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较好,对于无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最好,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的抗凝有效性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 v因子Leiden突变 蛋白S 蛋白C 利伐沙班
下载PDF
伴Leiden V因子突变和狼疮抗凝物的恶性萎缩性丘疹病(Degos病)死亡1例
6
作者 Hohwy T Glü mer Jensen M +1 位作者 Tφttrup A. 王琼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9期23-24,共2页
Malignant atrophic papulosis (Degos’disease) is a very rare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atrophic papular skin lesions and variable association of systemic involvement. We describe a 33-year-old man who presented with ... Malignant atrophic papulosis (Degos’disease) is a very rare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atrophic papular skin lesions and variable association of systemic involvement. We describe a 33-year-old man who presented with a widespread skin eruption consistent with malignant atrophic papulosi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he even developed penile ulcerations, a symptom that has been reported only a few times previously. He subsequently died of multiple perforations of the small bowel 2.5 years after onset of the disease.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revealed a mutation of factor V Leiden and the presence of lupus anticoagulant, but no 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narrow-band ultraviolet (UV)B, prednisolone and, later, aspirin, pentoxifyllin and warfarin. Despite this very intensive anti-coagulant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 the treatment had no effect on the skin lesions and could not prevent systemic invol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DEGOS病 狼疮抗凝物 v因子突变 LEIDEN 抗血小板治疗 抗心肌磷脂抗体 死亡
下载PDF
急性肝炎合并凝血障碍的患者入院和随访期V因子与VII因子水平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Elinav E. Ben-Dov I. +1 位作者 Hai-Am E. 赵天智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 2005年第5期55-55,共1页
Low factor V and VII levels are bad prognostic indicators in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FHF). The prognostic importance of admission versus follow up levels of these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patitis and coagul... Low factor V and VII levels are bad prognostic indicators in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FHF). The prognostic importance of admission versus follow up levels of these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patitis and coagulopathy without encephalopathy has not been evaluated.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from 68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cute hepatitis and coagulopathy but without encephalopathy, during a 6-year period, was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Sixty patients (88%) demonstrated improvement in liver function and coagulation (‘survivors’), while 8 patients (12%) died or underwent OLT (‘non-survivors’). Survivors had higher admission (P < 0.005) and follow up factor VII levels (P < 0.005) than non-survivors. Follow up factor V levels were higher in survivors (P < 0.02), while admission factor V level was not different between groups (P=N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admission factor VII levels predicted outcome (P < 0.006).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factor VII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factor V (0.885 and 0.715, respectively, P < 0.02). After 3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factor V levels, but not factor VII,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outcome (P < 0.04).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and coagulopathy without encephalopathy at presentation, admission factor VII level may serve as a reliable prognostic marker. Subsequently, during hospitalization, changes in factor V are better outcome indic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炎 vII因子 v因子 预测价值 凝血障碍 因子水平 肝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 原位肝移植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获得性凝血因子V抑制物患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王栋 谢妍 +5 位作者 梁佩淇 刘子溢 李渭阳 余自强 吴德沛 付建红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3期121-124,共4页
患者为老年男性,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亦无潜在相关疾病,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和慢性肾衰竭病史。临床表现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后1月余乏力纳差不缓解,全身无出血点,实验室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 患者为老年男性,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亦无潜在相关疾病,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和慢性肾衰竭病史。临床表现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后1月余乏力纳差不缓解,全身无出血点,实验室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血浆PT、APTT纠正实验未纠正,凝血因子V活性降低,凝血因子V抑制物水平阳性。予甲泼尼龙治疗后PT和APTT显著下降,V因子水平回升,V因子抑制物水平下降,患者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凝血因子v 凝血因子v抑制物
下载PDF
15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先证者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分析
9
作者 林双女 叶银才 +2 位作者 陈碧乐 谢作听 王明山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25-429,共5页
目的分析15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先证者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类型,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采用一期凝固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FV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用PCR扩增患者F5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直接测序... 目的分析15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先证者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类型,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采用一期凝固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FV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用PCR扩增患者F5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直接测序。利用蛋白质模型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在5例FV:C大于10%的先证者中,仅有1例出现轻微出血症状;在10例FV:C小于10%的先证者中,7例表现出各种出血症状。15例先证者共检出12个基因突变位点(其中8个为新的突变,1个为致病的多态性)。蛋白质模型分析表明,所有6种错义突变都会导致FV蛋白的构象改变,其中2种(p.Ser1781Arg和p.Asp96His)会减少氢键数量,从而导致局部蛋白质结构不稳定。结论这些遗传性FV缺陷症先证者的FV水平与各自的F5基因突变有关,其FV水平与出血症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缺陷症 临床特征 复合杂合突变
下载PDF
两个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10
作者 郑周 徐琦煜 +2 位作者 周星星 王明山 谢耀盛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947-953,共7页
目的:对两个由F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个家系各成员外周血的血浆FV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等凝血指标。通过PCR扩增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 目的:对两个由F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个家系各成员外周血的血浆FV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等凝血指标。通过PCR扩增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域,并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辅助分析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使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前后FV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化。通过凝血酶生成实验评估突变蛋白的功能变化。结果:表型检测显示两个先证者FV:C和FV:Ag均同步下降,表现为I型FV缺陷症。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A第3外显子存在c.332G>T杂合错义突变(p.Ser111Ile)及第25外显子存在c.6665A>G杂合多态性(p.Arg2222Gly);先证者B第3外显子存在c.286G>C杂合错义突变(p.Asp96His)及第13外显子存在c.2393-2393del C杂合缺失突变(p.Pro798Leufs*13)。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Ser111Ile和p.Pro798Leufs*13突变均为致病性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Ser111Ile突变导致氨基酸间的氢键发生改变;p.Pro798Leufs*13突变产生了截断蛋白。凝血酶生成实验表明,先证者A和B的凝血功能已受到影响。结论:这四种突变可能是造成该两个家系FV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p.Ser111Ile突变鲜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缺陷症 F5基因 生物信息学 凝血酶生成
下载PDF
结缔组织病合并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1例
11
作者 武锐锋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3期4507-4510,共4页
凝血因子V是凝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合成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组成成分。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本文报道了1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患者,通过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凝血功能逐渐恢复,考虑发生获... 凝血因子V是凝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合成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组成成分。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本文报道了1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患者,通过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凝血功能逐渐恢复,考虑发生获得凝血因子V缺乏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思路,综合文献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 自身免疫性疾病 激素
下载PDF
新型免疫检查点分子VISTA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吴昊宇(综述) 蒋敬庭(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8,共6页
T细胞活化V结构域免疫球蛋白抑制因子(VISTA)是一种新型免疫检查点蛋白,具有与B7家族相似但独特的结构。VISTA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包括髓系细胞和肿瘤细胞。在肿瘤中,VISTA可能通过调节髓系细胞和T细胞起到免疫抑制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V... T细胞活化V结构域免疫球蛋白抑制因子(VISTA)是一种新型免疫检查点蛋白,具有与B7家族相似但独特的结构。VISTA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包括髓系细胞和肿瘤细胞。在肿瘤中,VISTA可能通过调节髓系细胞和T细胞起到免疫抑制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VISTA在多种癌症中表达并与患者预后相关,可能是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已有多种VISTA拮抗剂正在研发中。然而对VISTA分子机制和在免疫治疗中的确切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VISTA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其与配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可能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实体肿瘤的新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型免疫球蛋白T细胞活化抑制因子 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
下载PDF
疑难病例析评 第386例 T细胞淋巴瘤-PT、APTT延长-先天性V因子缺乏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天姣 路瑾 +1 位作者 张晓辉 温磊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6期3765-3767,共3页
病历摘要 患者女,54岁,因发现左侧颌下肿物7个月就诊。2015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颌下肿物,直径约1.5cm,质硬,无触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诊治。2015年8月自觉肿物增大至直径约4cm,当地医院B超检查提示左侧颌下腺囊肿可能(... 病历摘要 患者女,54岁,因发现左侧颌下肿物7个月就诊。2015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颌下肿物,直径约1.5cm,质硬,无触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诊治。2015年8月自觉肿物增大至直径约4cm,当地医院B超检查提示左侧颌下腺囊肿可能(2.8cm×1.8cm),左侧颌下淋巴结增大(2.6cm×1.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难病例析评 T细胞淋巴瘤 APTT v因子 先天性 颌下腺囊肿 淋巴结增大 周围组织
原文传递
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郭辰虹 郭琼行 +3 位作者 龚瑶琴 陈丙玺 常宏 周海斌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 (Leiden突变 )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RFLP技术对 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 10 0例正常对照的健康人群进行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和凝...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 (Leiden突变 )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RFLP技术对 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 10 0例正常对照的健康人群进行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检测。结果 :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 10 0例正常对照组中均未检出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结论 :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基因 凝血酶原基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血栓及血栓前状态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和APCR及HHcy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高丽霞 丁秋兰 +9 位作者 吴克雄 胡军 王学锋 东传玲 戴菁 张斌 代静 贺萍 张学平 王云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50-185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栓患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活化蛋白C抗性(APCR)及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30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纳入研究的223例血栓患者中,经计算机断层显像(CT)的脑梗塞(CI)80例、心肌梗塞(MI)82例和静脉血栓栓... 目的:探讨血栓患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活化蛋白C抗性(APCR)及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30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纳入研究的223例血栓患者中,经计算机断层显像(CT)的脑梗塞(CI)80例、心肌梗塞(MI)82例和静脉血栓栓塞(VTE)61例;另纳入研究的270例血栓前状态患者中,妊高症(PTH)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62例、糖尿病(DM)60例和癌症(CA)72例。以循环酶法和APTT凝固法分别测定病例组和正常对照血浆中HHcy及APCR,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RFLP)测定FV G1691-A、G1091-C、A1090-G等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血栓患者APCR阳性率最高(62.29%),正常对照组APCR阳性很低(7.33%),而其HHcy阳性分别为68.42%及10.00%。发现3例FV基因杂合突变静脉血栓患者为APCR阳性。结论:静脉血栓患者HHcy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HHcy是引起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静脉血栓患者存在APCR,而APCR阳性可能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血栓前状态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活化蛋白C抵抗 凝血因子v
下载PDF
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活化蛋白C抵抗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浩 肖占祥 +6 位作者 戚悠飞 曾昭凡 岳劼 刘飒华 李振振 吴鸿飞 张文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894-1897,共4页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及健康人群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情况以及可能的凝血因子V基因缺陷(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及健康人群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情况以及可能的凝血因子V基因缺陷(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海南籍汉族VTE患者共计101名以及海南籍健康人群104名,检测两组人群中是否存在APCR现象,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LFP)以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基因。结果 VTE组APCR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在101名VTE患者当中检出1例杂合突变FV Leiden和3例FV HongKong基因型,未发现纯合突变FV Leiden以及FV Cambridge基因型。对照组人群中未发现上述异常基因。结论 APCR可能是导致海南地区人群VTE发病的危险因素,FV Leiden基因在海南人群中少见,FV HongKong可能是海南地区VTE人群较特异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凝血因子v 基因多态性 活化蛋白C抵抗
下载PDF
肝移植出血特点及活化重组人凝血因子VⅡ在移植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建平 陈涛 +4 位作者 王捷 汪洋 彭书凌 李珏 区庆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580-3584,共5页
背景:如何评估肝移植过程中的出血、止血、凝血功能以及使用怎样的止血措施解决凝血问题,目前还没有常规止血指导方案。目的:探讨肝移植过程中各时间段出血特点并观察活化重组人凝血因子VⅡ在肝移植中的应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 背景:如何评估肝移植过程中的出血、止血、凝血功能以及使用怎样的止血措施解决凝血问题,目前还没有常规止血指导方案。目的:探讨肝移植过程中各时间段出血特点并观察活化重组人凝血因子VⅡ在肝移植中的应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及对比观察实验,2001-04/2006-07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通外科完成。对象:2001-04/2003-03接受肝移植患者15例为回顾性研究对象;2003-03/2006-07接受肝移植的2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活化重组人凝血因子VⅡ组和对照组。方法:对前期15例肝移植患者出血规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各个时间段出血特点。对后期28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活化重组人凝血因子VⅡ组移植前10min静脉推注活化重组人凝血因子VⅡ70~80μg/kg,推注速度为3~5min。对照组同样方式推注50mL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15例接受肝移植患者各时期的出血量;14例患者使用活化重组人凝血因子VⅡ前及用药后30min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总量。结果:广泛渗血是造成肝移植过程中出血的主要原因,在病肝切除阶段的广泛渗血是主要的出血时间段,活化重组人凝血因子VⅡ可以较好地改善多种凝血功能指标,使血栓弹力图指标r,k,α角度和最大振幅及常规指标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改善。活化重组人凝血因子VⅡ组较对照组移植过程出血明显减少;活化重组人凝血因子VⅡ组较对照组移植时间明显缩短;活化重组人凝血因子VⅡ组14例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血栓并发症。结论:肝移植切肝时间相的广泛渗血为肝移植主要出血时间。活化重组人凝血因子VⅡ可以成功的地应用于肝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止血 凝血 重组活化的因子vⅡ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布加综合征病变组织因子V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余朝文 高涌 +3 位作者 耿小平 周为民 聂中林 余立权 《临床外科杂志》 2007年第11期743-745,共3页
目的通过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标本进行分子病理学研究,寻求因子V在病变组织标本的突变几率,最终确定因子V Leiden突变(FVL)与本地区BCS的病因学关系。方法收集上述切取的病变组织作为实验组... 目的通过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标本进行分子病理学研究,寻求因子V在病变组织标本的突变几率,最终确定因子V Leiden突变(FVL)与本地区BCS的病因学关系。方法收集上述切取的病变组织作为实验组研究标本,共26例;另取切除的大隐静脉主干共1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采用原位PCR技术,各标本的PCR产物经内切酶Mnl1酶切、电泳分析,确切概率法对各组FV突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直接观测对比无FV突变现象出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结论本地区散发BCS病例下腔静脉隔膜和短段闭塞病变与因子VLeiden突变无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肝静脉血栓 因子v 突变
下载PDF
凝血因子VR_2等位基因多态性在血栓相关性疾病患者中的分布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燕青 陈方平 +3 位作者 解勤之 蹇在伏 王光平 左晓霞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159-160,共2页
目的 :通过检测血栓相关性疾病患者的凝血因子V(coagulationfactorV)R2 等位基因多态性 ,探讨R2单体型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 酶切法对 10 0个脑血栓患者 ,96个心肌梗塞患者 ,45个深静脉血栓患者 ,80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 目的 :通过检测血栓相关性疾病患者的凝血因子V(coagulationfactorV)R2 等位基因多态性 ,探讨R2单体型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 酶切法对 10 0个脑血栓患者 ,96个心肌梗塞患者 ,45个深静脉血栓患者 ,80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以及 98个正常对照进行FVR2 等位基因检测。结果 :首次发现 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基因型为R2 等位基因杂合子。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血栓形成的遗传分子背景与FVHR2 等位基因可能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 HR2单体型 血栓
下载PDF
VIII因子相关抗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晓霞 孙宁宁 史小林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22-226,共5页
目的探讨VIII因子相关抗原(VIII-RAg)、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药流)后子宫异常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正常早孕人工流产(人流组)、药流完全和不完全组蜕膜组织中VIII-RAg和MMP-9进行标记,应用图... 目的探讨VIII因子相关抗原(VIII-RAg)、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药流)后子宫异常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正常早孕人工流产(人流组)、药流完全和不完全组蜕膜组织中VIII-RAg和MMP-9进行标记,应用图像分析仪对标记结果进行定量观察,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药流完全组和药流不全组出血区与人流组和药流不全组无出血区比较,蜕膜血管内皮细胞VIII-RAg和基质细胞MMP-9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药流完全组和药流不全组出血区之间,人流组和药流不全组无出血区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米非司酮药流后子宫异常出血与蜕膜血管内皮VIII-RAg和基质细胞MMP-9的表达异常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异常出血 米非司酮 蜕膜 v因子相关抗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