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Compensation for Continuous-Path Running Trajectory Error in High-Speed Machining of Parts with Varied Curvature Features 被引量:2
1
作者 JIA Zhenyuan SONG Dening +1 位作者 MA Jianwei GAO Yuanyuan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7-45,共9页
Parts with varied curvature features play increasingly critical roles in engineering, and are often machined under high-speed continuous-path running mode to ensure the machining efficiency. However, the continuous-pa... Parts with varied curvature features play increasingly critical roles in engineering, and are often machined under high-speed continuous-path running mode to ensure the machining efficiency. However, the continuous-path running trajectory error is significant during high-feed-speed machining,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machining precision for such parts with varied curvature featur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ntinuous-path running trajectory error without sacrificing the machining efficiency, a pre-compensation method for the trajectory error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ntinuous-path running trajectory error analyzed, this error is estimated in advance by approximating the desired toolpath with spline curves. Then, an iterative error pre-compensa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By machining with the regenerated toolpath after pre-compensation instead of the uncompensated toolpath, the continuous-path running trajectory error can be effectively decreased without the reduction of the feed spe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pre-compensation method, a heart curve toolpath that possesses varied curvature features is employe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pared with the uncompensated processing trajectory, the maximum and average machining errors for the pre-compensated processing trajectory are reduced by 67.19% and 82.30%, respectively. An easy to implement solution for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precision machining of the parts with varied curvature features is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jectory error dynamic error pre-compensation continuous-path running high-feed-speed machining parts with varied curvature features
下载PDF
基于船舶轨迹数据的几何航路网络建模方法
2
作者 周春辉 严钇 +2 位作者 黄亮 谭林旭 楼书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1期190-195,共6页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船舶轨迹数据几何航路网络构建方法,通过选取符合条件的船舶轨迹特征点提取航路点区域,结合轨迹聚类与边界提取构建航路点区域的连接方法,建立几何航路网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构建航行水域的几何航路网络.
关键词 轨迹特征点 航路网络 聚类分析 边界提取
下载PDF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高机动多目标低截获概率跟踪技术
3
作者 陈军 丁一 +2 位作者 王杰 汪飞 周建江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在多目标跟踪过程中,目标的高机动特性使得传统采用固定运动模型或交互式多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很难实时精确匹配目标运动模型,从而引起高机动目标的低跟踪精度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目标运动状态模型自适应更新的高机动... 在多目标跟踪过程中,目标的高机动特性使得传统采用固定运动模型或交互式多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很难实时精确匹配目标运动模型,从而引起高机动目标的低跟踪精度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目标运动状态模型自适应更新的高机动多目标跟踪算法。在多目标跟踪过程中,该算法采用多特征聚类融合算法进行目标运动模型估计,并根据各目标跟踪波动参数进行状态转移矩阵决策更新,同时利用联合概率数据关联实现多机动目标状态转移矩阵自适应更新的关联跟踪,从而解决了传统多目标跟踪算法因目标运动模型失配引起的低跟踪精度问题。在目标跟踪算法的传感器选择上,无源传感器不对外辐射能量,具有较好的低截获概率性能,但其跟踪精度有限,常不能满足多目标高跟踪精度的要求。雷达作为有源传感器,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但由于雷达对外辐射信号,容易被防御方截获。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无源传感器目标跟踪为主,有源雷达间歇跟踪为辅的多传感器协同管理目标跟踪算法。该算法通过对目标跟踪本征堆积误差的判断进行传感器的最优分配,并根据波动参数的大小进行状态转移矩阵决策更新。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多传感器协同的高机动目标跟踪算法在满足高机动目标跟踪精度的条件下可以有效的提升雷达低截获概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截获概率 高机动多目标 多特征融合 轨迹聚类 多传感器管理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车辆轨迹预测
4
作者 田晟 胡啸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8,共12页
准确预测车辆轨迹可以保障自动驾驶车辆行驶安全,针对已有方法对长序列轨迹建模预测能力有限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ransformer网络的车辆轨迹预测模型。将车辆的运动数据与交互数据输入驾驶意图预测模块生成概率意图向量,通过Concate... 准确预测车辆轨迹可以保障自动驾驶车辆行驶安全,针对已有方法对长序列轨迹建模预测能力有限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ransformer网络的车辆轨迹预测模型。将车辆的运动数据与交互数据输入驾驶意图预测模块生成概率意图向量,通过Concatenate函数与轨迹信息拼接后输入轨迹预测编码器,利用多头注意力机制充分提取轨迹特征,经解码器得到未来时刻的车辆轨迹分布。在车辆轨迹真实数据集NGSIM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2 s预判时间下,驾驶意图预测模块准确率可达到85%以上;在4 s的预测时域下,轨迹预测模型相较于已有模型,其RMSE降低均达到10%以上。本文提出方法为自动驾驶车辆准确预测轨迹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车辆轨迹预测 驾驶意图 特征提取 多头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7的变规模网络重叠区域多目标跟踪方法
5
作者 王博 柴锐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7-61,共5页
在实际场景中,目标之间常常存在重叠或部分遮挡的情况,若是未进行有效的多目标检测以及了解变规模网络重叠区域内的节点状况,会导致目标跟踪精度下降。对此,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7的变规模网络重叠区域多目标跟踪方法。首先,采用改进YO... 在实际场景中,目标之间常常存在重叠或部分遮挡的情况,若是未进行有效的多目标检测以及了解变规模网络重叠区域内的节点状况,会导致目标跟踪精度下降。对此,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7的变规模网络重叠区域多目标跟踪方法。首先,采用改进YOLOV7对变规模网络重叠区域多目标进行检测;然后,在目标检测的基础上,对多目标轨迹特征进行提取;最后,基于提取到的多目标轨迹特征,已知目标的速度、方向与距离,实现变规模网络重叠区域的多目标跟踪。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跟踪精准度最高达到98%,曼哈顿距离明显小于对比方法,仅在0.1~-0.1之间,性能较优,具有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跟踪 重叠区域 YOLOV7 多目标检测 轨迹特征提取 曼哈顿距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VIT算法的非侵入式居民负荷监测方法
6
作者 卞海红 孙鑫 《电子设计工程》 2024年第16期87-91,96,共6页
针对居民侧异常用电负荷对用户用电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SVIT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该方法从用户总线处对居民家庭用电负荷投切时的V-I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对提取出的V-I轨迹特征进行二进制化处理并绘制成V-I轨迹图... 针对居民侧异常用电负荷对用户用电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SVIT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该方法从用户总线处对居民家庭用电负荷投切时的V-I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对提取出的V-I轨迹特征进行二进制化处理并绘制成V-I轨迹图像;利用改进的与三重注意力机制(Triplet Attention)相结合的SVIT的特征提取网络对其进行特征提取与映射;在此基础上,将处理后生成的新的特征向量进行聚类形成特征检索数据库,以识别出不在该特征检索数据库中的用电器V-I轨迹样本。通过利用PLAID数据集进行仿真实验并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以及算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 v-i轨迹特征 改进SVIT 三重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一种结合光流追踪的双目视觉里程计算法
7
作者 李伟东 朱旭浩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2期174-180,共7页
针对特征点法视觉里程计频繁计算和匹配描述子导致系统实时性能变差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光流追踪的双目视觉里程计算法;首先进行初始化,生成初始的关键帧和地图点,随后在追踪线程中使用光流追踪特征点获取匹配关系,计算并优化相机位姿;... 针对特征点法视觉里程计频繁计算和匹配描述子导致系统实时性能变差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光流追踪的双目视觉里程计算法;首先进行初始化,生成初始的关键帧和地图点,随后在追踪线程中使用光流追踪特征点获取匹配关系,计算并优化相机位姿;满足生成关键帧的条件后,将当前帧设置为关键帧,提取图像的ORB特征点,并使用描述子匹配获取与上一关键帧特征点的匹配关系,三角化生成新的地图点;最后在优化线程中将新的关键帧和地图点使用滑动窗口算法进行优化,剔除冗余关键帧和地图点;在KITTI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轨迹误差与双目模式下的ORB-SLAM3算法处于同一水平,同时实时性能有大幅度提高,追踪每一帧图像的平均时间从52 ms降至16 ms,在保证高精度的情况下运行速度大大提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里程计 同时定位与建图 特征匹配 实时性能 轨迹误差
下载PDF
融合Transformer和卷积LSTM的轨迹分类网络
8
作者 夏英 陈航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8,共10页
为了减少原始轨迹数据的噪声,充分提取轨迹的时空特征,提高基于轨迹数据的交通模式分类精度,提出一种融合堆叠降噪自编码器、Transformer和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的轨迹分类网络(networks fusing stacked denoising auto-encoder, Transfor... 为了减少原始轨迹数据的噪声,充分提取轨迹的时空特征,提高基于轨迹数据的交通模式分类精度,提出一种融合堆叠降噪自编码器、Transformer和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的轨迹分类网络(networks fusing stacked denoising auto-encoder, Transformer and ConvLSTM,SDAETC)。通过堆叠降噪自编码器减少原始轨迹数据中的噪声;利用结合了Transformer的递归图自编码器,提取到更为丰富的时间特征,同时利用特征图自编码器提取空间特征;改进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充分提取轨迹中的时空特征,并与提取到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相融合,从而实现交通模式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SDAETC与基线模型相比,在GeoLife和SHL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分别提升了1.8%和2%。此外,消融实验结果和模型训练时间分析表明,引入堆叠降噪自编码器、Transfomer和ConvLSTM虽然增加了时间消耗,但是对分类精度有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迹数据 交通方式分类 时空特征 堆叠降噪自编码器 TRANSFORMER 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
下载PDF
基于Informer算法的网联车辆运动轨迹预测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懂宇 王志建 宋程龙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9-1033,共5页
自动驾驶汽车可以根据轨迹预测算法计算周边车辆的运动轨迹,并作出反应以降低行车风险,而传统的轨迹预测模型在长时间序列预测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以Informer算法为基础的轨迹预测模型,并根据公开数据... 自动驾驶汽车可以根据轨迹预测算法计算周边车辆的运动轨迹,并作出反应以降低行车风险,而传统的轨迹预测模型在长时间序列预测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以Informer算法为基础的轨迹预测模型,并根据公开数据集NGSIM进行实验分析。首先通过对称指数移动平均法(sEMA)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并在原有的Informer编码器中加入了联合归一化层对不同车辆进行特征提取处理,减少了不同车辆之间的运动误差,通过考虑车辆的本身速度信息与周围环境的车辆运动信息,提高了预测精度,最后经过解码器得到未来时刻的车辆轨迹分布。结果表明,模型对车辆的轨迹预测误差在0.5 m以内;通过对轨迹预测的MAE与MSE结果分析可知,预测时间超过0.3 s以后,Informer模型的轨迹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算法,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控制 自动驾驶车辆 轨迹数据预测 Informer模型 注意力模型 特征提取
下载PDF
基于图注意力机制的无地图场景轨迹预测方法
10
作者 刘建敏 林晖 汪晓丁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153,共10页
现有的轨迹预测工作大多依赖于高精地图,但高精地图的采集耗时长、成本高、处理复杂,难以快速适应智能交通的大面积普及。为解决无地图场景下车辆轨迹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时空特征的轨迹预测方法。构建多个历史轨迹时空交互... 现有的轨迹预测工作大多依赖于高精地图,但高精地图的采集耗时长、成本高、处理复杂,难以快速适应智能交通的大面积普及。为解决无地图场景下车辆轨迹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时空特征的轨迹预测方法。构建多个历史轨迹时空交互图,交叉使用时间和空间注意力并进行深度融合,以建模道路上车辆之间的时空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残差网络进行多目标多模态轨迹生成。在真实数据集Argoverse 2上进行模型的训练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CRAT-Pred方法,该模型在单模态预测方面最小平均位移误差、最小最终位移误差和未命中率指标分别提升了3.86%、3.89%、0.48%,在多模态预测方面各项指标分别提升了0.78%、0.96%、0.42%。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捕捉车辆移动轨迹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可在自动驾驶等相关领域得到有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任务 轨迹预测 时空特征 注意力机制 交叉注意力
下载PDF
基于渔船轨迹数据的进出港区域识别方法
11
作者 崔彤彤 徐硕 刘慧媛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4年第6期155-163,共9页
针对当前渔船进出港区域获取方法成本高、更新周期长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渔船轨迹数据的渔船进出港区域识别方法。首先,提出基于多特征融合下轨迹点间相似性的轨迹划分算法,将渔船轨迹划分为不同渔船行为的轨迹段;然后,提出特征距离加... 针对当前渔船进出港区域获取方法成本高、更新周期长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渔船轨迹数据的渔船进出港区域识别方法。首先,提出基于多特征融合下轨迹点间相似性的轨迹划分算法,将渔船轨迹划分为不同渔船行为的轨迹段;然后,提出特征距离加权-K均值聚类算法(Feature Distance Weighted-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FDW-K-means),将上一步得到的轨迹段特征作为聚类对象,实现渔船进出港轨迹段的提取。最后,综合运用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聚类算法和Del-Alpha-Shape算法对聚集的渔船进出港轨迹段轨迹点集进行边界提取获得渔船进出港区域。以椒江渔港和博贺渔港2021年3月的渔船轨迹数据为例,识别到椒江渔港和博贺渔港的渔船进出港区域的正确率分别为94.2%和95.8%。与使用K-means聚类算法或传统基于对各特征设定约束条件思想提取轨迹段的方法相比,该方法识别到的渔港渔船进出港区域正确率分别提高了10.7%,8.7%和9.5%,6.6%。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识别渔船进出港区域,其结果能为渔船进出港监管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船轨迹数据 多特征融合 轨迹划分 K-MEANS 进出港轨迹段 进出港区域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公交行驶轨迹预测研究综述
12
作者 杨晨曦 庄旭菲 +1 位作者 陈俊楠 李衡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5-78,共14页
公交行驶轨迹预测是对公交车到达线路上的重要轨迹点,如站点和道路交叉口等,进行到达时间预测。准确预测公交车到达站点和道路交叉口的时间,可以提高城市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公交调度至关重要。从公交... 公交行驶轨迹预测是对公交车到达线路上的重要轨迹点,如站点和道路交叉口等,进行到达时间预测。准确预测公交车到达站点和道路交叉口的时间,可以提高城市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公交调度至关重要。从公交行驶轨迹预测方法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影响公交运行的相关因素,归纳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相关数据集以及数据预处理方法。依照其发展脉络将公交行驶轨迹预测方法分为基于历史数据的模型、以时间序列模型为代表的参数模型以及包括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的非参数模型三大类,并总结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由于基于深度学习的相关模型在时间序列预测任务中表现出了优越性能,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来解决公交行驶轨迹预测问题,同时考虑将城市道路所展现的空间特征与时间特征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最后,阐述了公交行驶轨迹预测研究领域中面临的挑战,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与趋势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行驶轨迹预测 深度学习 时空特征 时间序列预测 智能交通
下载PDF
路段级导航属性信息挖掘
13
作者 张彩丽 向隆刚 +2 位作者 李雅丽 高松峰 潘传姣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大量的自动或半自动道路提取方法如雨后春笋,但生成的产品通常缺乏导航属性信息,如路段的等级、限速等,制约“大路优先”“限速提醒”等智能导航服务。因此,本文以路段为分析单元,考虑上下游邻接路段强相关性,提出一种改进的路段等级、... 大量的自动或半自动道路提取方法如雨后春笋,但生成的产品通常缺乏导航属性信息,如路段的等级、限速等,制约“大路优先”“限速提醒”等智能导航服务。因此,本文以路段为分析单元,考虑上下游邻接路段强相关性,提出一种改进的路段等级、限速属性信息挖掘方法。首先进行轨迹、路网数据预处理,实现轨迹点与归属路段的连接。然后基于对数据和任务的认识进行多模态道路互补特征设计。最后顾及目标路段及其上下游邻接信息,利用随机森林开展面向路段的等级、限速信息分析。与单类特征相比,集成路网与轨迹特征之后提高了路段等级、限速分类准确率。与仅顾及目标路段进行路段等级、限速分类相比,顾及空间邻接信息进行路段等级、限速分类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众源轨迹 导航属性挖掘 多模特征融合 空间邻接信息 道路等级识别 道路限速识别
下载PDF
基于序贯特征提取的无人机与飞鸟目标分类
14
作者 宋强 彭翔宇 +3 位作者 黄仕林 张月 邓振淼 陈小龙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852,共14页
伴随无人机的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给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威胁也与日俱增,对其进行有效的预警和反制迫在眉睫。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进步,无人机预警和反制的难度随之增加。全息凝视雷达相比于传统雷达,使用宽发窄收的波束设计和积累探测技... 伴随无人机的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给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威胁也与日俱增,对其进行有效的预警和反制迫在眉睫。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进步,无人机预警和反制的难度随之增加。全息凝视雷达相比于传统雷达,使用宽发窄收的波束设计和积累探测技术,使得其对“低慢小”目标探测更具优势,在对无人机准确识别的基础上可联动其他种类的反制设备对其进行精准有效的反制。由于鸟和无人机两类目标在运动轨迹和机动性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何有效实现两类目标的分类识别是全息凝视雷达面临的典型问题。结合实时分类需要即时输出当前航迹点类属标签的同时拥有较低计算复杂度的需求,本文基于全息凝视雷达航迹多普勒数据,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基于序贯特征提取的分类流程,应用到雷达系统中时可随着目标轨迹的延伸实时输出航迹点类属标签。基于序贯特征提取降低了特征提取的原始数据维度,增加了两类目标在序贯窗口内相似的概率,增加了两类目标识别的难度,需要在序贯窗内这种低维度原始数据中所提取能很好的反映目标特性的特征。设计速度相邻窗间的相关系数等6个特征用以描述序贯窗口内目标速度变化的程度、速度变化稳定性和轨迹变化的程度,根据特征分类显著性分析,除速度标准差之外的特征的分布都有较好的类间隔离度。基于以上方法,本文利用WKNN分类器,综合分类准确率达到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凝视雷达 运动特征 轨迹特征 序贯特征提取 目标分类
下载PDF
江苏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夏季O_(3)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15
作者 陈刚 胡伟 +2 位作者 郑飞阳 朱伟 诸露露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为探究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夏季大气中的O_(3)污染成因,基于2022年6月园区大气超级站的监测数据,较为全面地分析了O_(3)污染来源、水平及二次生成潜势等。结果表明:2022年6月园区O_(3)超标天数占比为34.5%,共计10 d,污染严重程度为2018—... 为探究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夏季大气中的O_(3)污染成因,基于2022年6月园区大气超级站的监测数据,较为全面地分析了O_(3)污染来源、水平及二次生成潜势等。结果表明:2022年6月园区O_(3)超标天数占比为34.5%,共计10 d,污染严重程度为2018—2022年同期最高水平(151μg/m3);分析4个污染过程发现,高温低湿、静稳天气易诱发O_(3)污染事件,结合污染天气象条件发现,当温度>25℃且相对湿度<75%时极易发生O_(3)污染;污染天VOCs组分贡献率主要受芳香烃、烯烃及烷烃影响,其中邻二甲苯、甲苯、间-对二甲苯是O_(3)管控的关键活性物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显示,园区O_(3)污染主要受到上海、江西和苏南本地气团输送的影响,主导轨迹出现概率分别为30%、27%和24%,其余小部分时段可能受到来自中国北部和东部的下沉气流影响。为科学管控园区夏季O_(3)污染,应加强监测并协同管控本地关键VOCs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 O_(3)污染 气象特征 后向轨迹分析
下载PDF
一种用电设备分析识别原理与应用
16
作者 施郁凡 陈圣泽 +4 位作者 江剑峰 赵舫 叶思文 沈一鹤 杨喜军 《变频器世界》 2024年第7期71-78,共8页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NILM)与识别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方面。针对非侵入式用电负荷监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V-I轨迹与奇次谐波分量特征的混合特征矩阵和卷积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内容为:分析用电设备的基本特征,包括输入电流稳态特...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NILM)与识别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方面。针对非侵入式用电负荷监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V-I轨迹与奇次谐波分量特征的混合特征矩阵和卷积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内容为:分析用电设备的基本特征,包括输入电流稳态特征和暂态特征。建立了六种单相交流电源供电的用电设备MATLAB/Simulink仿真电路,分别为电阻加热器、电吹风、LED灯串、电源适配器、变频空调和变频冰箱,作为待分析识别的用电设备,并提取了这六种负荷模型的网侧电流波形和频谱、V-I轨迹以及奇次谐波电流分量数据作为基本特征量;提出了一种采用V-I轨迹与奇次谐波特征的混合特征矩阵以及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用电设备分析识别,经过PLAID数据集的训练和测试,能够有效识别稳态运行下的用电设备,给出了详细的解算过程,并提供了应用算例。此外,对比分析了已有三种检测方法,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混合特征矩阵以及卷积神经网络用电设备分析识别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电设备分析识别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 v-i轨迹 奇次谐波特征 二维像素矩阵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V-I轨迹与高次谐波特征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方法 被引量:8
17
作者 裘星 尹仕红 +3 位作者 张之涵 谢智伟 江敏丰 郑建勇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42,共9页
针对传统方法无法准确识别含高次谐波家用负荷的问题,文中提出了基于V-I轨迹矩阵、功率及高次谐波多特征融合的负荷辨识方法。首先,分析了11种典型家用负荷的V-I轨迹、功率特征以及谐波特征,提出了基于像素图像转换的混合特征矩阵构建方... 针对传统方法无法准确识别含高次谐波家用负荷的问题,文中提出了基于V-I轨迹矩阵、功率及高次谐波多特征融合的负荷辨识方法。首先,分析了11种典型家用负荷的V-I轨迹、功率特征以及谐波特征,提出了基于像素图像转换的混合特征矩阵构建方法,将负荷的功率、高次谐波特征通过二进制编码转换与基本V-I像素轨迹相融合,丰富了样本的特征信息;然后以混合特征矩阵作为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实现了对家用负荷类型的准确识别。算例中,文中所提算法可准确区分功率特征相似但高次谐波含量不同的加热器与吹风机2种负荷,且其对全类型家用负荷的准确辨识率超过93%。该算法的应用可为实际中准确排查含高次谐波家用负荷的用电安全隐患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负荷 卷积神经网络 高次谐波 深度学习 v-i轨迹 混合特征
下载PDF
Non-Intrusive Load Identification Model Based on 3D Spatial Feature an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被引量:1
18
作者 Jiangyong Liu Ning Liu +3 位作者 Huina Song Ximeng Liu Xingen Sun Dake Zhang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21年第4期30-40,共11页
<div style="text-align:justify;"> Load identification method is one of the major technical difficulties of non-intrusive composite monitoring. Binary V-I trajectory image can reflect the original V-I t... <div style="text-align:justify;"> Load identification method is one of the major technical difficulties of non-intrusive composite monitoring. Binary V-I trajectory image can reflect the original V-I trajectory characteristics to a large extent, so it is widely used in load identification. However, using single binary V-I trajectory feature for load identification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load identification, the power feature is added on the basis of the binary V-I trajectory feature in this paper. We change the initial binary V-I trajectory into a new 3D feature by mapping the power feature to the third dimens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imbalance samples on load identification, the SVM SMOTE algorithm is used to balance the samples. Based on the deep learning method, th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model is used to extract the newly produced 3D feature to achieve load identif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new 3D feature has better observability and the proposed model has higher identification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other classification models on the public data set PLAID. </d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Intrusive Load Identification Binary v-i trajectory feature Three-Dimensional featur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Deep Learning
下载PDF
Improved Qualitative Trajectory Calculus for Pair-Activity Analysis
19
作者 Shengsheng Wang Guangyao Wang +1 位作者 Yungang Zhu Jingwen Shao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19年第2期318-326,共9页
Trajectory provides the most robust feature for activity recognition in far-field surveillance videos,in which increasing attentions have been given to the use of qualitative methods with symbolic rather than real-val... Trajectory provides the most robust feature for activity recognition in far-field surveillance videos,in which increasing attentions have been given to the use of qualitative methods with symbolic rather than real-value features.Qualitative trajectory calculus(QTC)showed a good performance in pair-activity from video.However,QTC and similar works are not good at dealing with noise,since they are all considering short-term features.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two types of long-term features,including sub-trajectory feature and point-trajectory feature,are designed.The sub-trajectory feature is a long-term feature in a coarse granularity,while the point-trajectory feature is a long-term feature in a relatively fine granularity.Using the sub-trajectory feature,a couple of trajectories are segmented into sub-trajectories and enveloping boxes are used to substitute the original sub-trajectory for capturing the major attributes.The point-trajectory feature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ingle point in one trajectory and all parts of the other trajectory.The experiments on the human activity classification data demonstrated that our proposed methods are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 QTC and previous short-term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ir-activity analysis qualitative trajectory CALCULUS sub-trajectory featurE point-trajectory featurE
下载PDF
ST-SIGMA:Spatio-temporal semantics and interaction graph aggregation for multi-agent perception and trajectory forecasting
20
作者 Yang Fang Bei Luo +3 位作者 Ting Zhao Dong He Bingbing Jiang Qilie Liu 《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CIE EI 2022年第4期744-757,共14页
Scene perception and trajectory forecasting are two fundamental challenges that are crucial to a safe and reliable autonomous driving(AD)system.However,most proposed methods aim at addressing one of the two challenges... Scene perception and trajectory forecasting are two fundamental challenges that are crucial to a safe and reliable autonomous driving(AD)system.However,most proposed methods aim at addressing one of the two challenges mentioned above with a single model.To tackle this dilemma,this paper proposes spatio-temporal semantics and interaction graph aggregation for multi-agent perception and trajectory forecasting(STSIGMA),an efficient end-to-end method to jointly and accurately perceive the AD environment and forecast the trajectories of the surrounding traffic agents within a unified framework.ST-SIGMA adopts a trident encoder-decoder architecture to learn scene semantics and agent interaction information on bird’s-eye view(BEV)maps simultaneously.Specifically,an iterative aggregation network is first employed as the scene semantic encoder(SSE)to learn diverse scene information.To preserve dynamic interactions of traffic agents,ST-SIGMA further exploits a spatio-temporal graph network as the graph interaction encoder.Meanwhile,a simple yet efficient feature fusion method to fuse semantic and interaction features into a unified feature space as the input to a novel hierarchical aggregation decoder for downstream prediction tasks is designed.Extensive experiments on the nuScenes data set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posed ST-SIGMA achieve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compared to the state-of-theart(SOTA)methods in terms of scene perception and trajectory forecasting,respectively.Therefore,the proposed approach outperforms SOTA in terms of model generalisation and robustness and is therefore more feasible for deployment in realworld AD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ture fusion graph interaction hierarchical aggregation scene perception scene semantics trajectory forecast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