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spatial Analysis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and Tree Equity
1
作者 Jillian Gorrell Sharon R. Jean-Philippe +3 位作者 Paul D. Ries Jennifer K. Richards Neelam C. Poudyal Rochelle Butler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In recent decade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have become more pronounced and more widely examined. Despite gre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ur current societies still experience great spatial disparity in urban forest a... In recent decade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have become more pronounced and more widely examined. Despite gre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ur current societies still experience great spatial disparity in urban forest acces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are measurable phenomenon that are being experienced by the world’s most urbanized areas, including increased summer high temperatures and lower evapotranspiration from having impervious surfaces instead of vegetation and trees. Tree canopy cover is our natural mitigation tool that absorbs sunlight for photosynthesis, protects humans from incoming radiation, and releases cooling moisture into the air. Unfortunately, urban areas typically have low levels of vegetation. Vulnerable urban communities are lower-income areas of inner cities with less access to heat protection like air conditioners. This study uses mean evapotranspiration levels to assess the variability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across the state of Tennesse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ed developed land surface cover in Tennessee creates measurable changes in atmospheric evapotranspiration. As a result, the mean evapotranspiration levels in areas with less tree vegetation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surrounding forested areas. Central areas of urban cities in Tennessee had lower mean evapotranspiration recordings than surrounding areas with less development.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e need for increased tree canopy cove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Analysis land cover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HIE) EVAPOTRANSPIRATION Tree Canopy Impervious Surface GIS Prediction model GIS Machine Learning
下载PDF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sing Different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in Regional Modeling Studies for the Manaus Area,Brazil
2
作者 Sameh Adib Abou Rafee Ana Beatriz Kawashima +3 位作者 Marcos Vinícius Bueno de Morais Viviana Urbina Leila Droprinchinski Martins Jorge Alberto Martins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5年第6期77-82,共6页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modern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s, which can influence the meteorological variable, and in turn the concentration of air pollutants. In this ...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modern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s, which can influence the meteorological variable, and in turn the concentration of air pollutants.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using two traditional land use classific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and the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were evaluated.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F, version 3.2.1) was run for the period 18 - 22 August, 2014 (dry season) at a grid spacing of 3 km centered on the city of Manau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imulated and ground-based observed data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teorological fields, for instance, the temperature. Compared to USGS, MODIS classification showed better skill in representing observed temperature for urban areas of Manaus, while the two files showed similar results for nearby areas. The analysis of the files suggests that the better quality of the simulations favorable to the MODIS file is straightly related to its better representation of urban class of land use, which is observed to be not adequately represented by US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Regional modeling Studies urban Air Quality
下载PDF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SLEUTH Urban Growth Model:As Decision Support Tools for Urban Planning 被引量:2
3
作者 SERASINGHE PATHIRANAGE Inoka Sandamali Lakshmi N.KANTAKUMAR SUNDARAMOORTHY Sivanantharajah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274-286,共13页
Sri Lanka is experiencing speedy urbanization by converting the agriculture land and other natural land cover into built-up land. The urban population of Sri Lanka is expected to reach to 60% by 2030 from 14% in 2010.... Sri Lanka is experiencing speedy urbanization by converting the agriculture land and other natural land cover into built-up land. The urban population of Sri Lanka is expected to reach to 60% by 2030 from 14% in 2010. The rapid growth in urban population and urban areas in Sri Lanka may cause serious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f they are not handled properly. Thus, planners in Sri Lanka are in need of information about past and future urban growth patterns to plan a better and sustainable urban future for Sri Lanka.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st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trends in Matara City of Sri Lanka from 1980 to 2010 to assess the historic urban dynamics. The land use change detection analysi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sets reveal that the conversion of homestead/garden and paddy into urban land is evident in Matara City. The historic urban trends are projected into the near future by using SLEUTH urban growth model to identify the hot spots of future urbanization and as well as the urban growth patterns in Matara City up to the basic administrative level, i.e., Grama Niladari Divisions(GND). The urban growth simulations for the year 2030 reveal that 29 GNDs out of 66 GNDs in Matara City will be totally converted into urban land. Whereas, 28 GNDs will have urban land cover from 75% to 99% by 2030. The urban growth simulations are further analyzed with respect to the proposed Matara city development plan by the Urban Development Authority(UDA) of Sri Lank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DA's city development plan of Matara will soon be outpaced by rapid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results, the SLEUTH model proved to be a useful planning tool to understand the near future urbanization of Sri Lankan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 生长模型 遥感数据 支持工具 警犬 斯里兰卡 生长模式 生长模拟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不透水表面指数的城市V-I-S特征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婷 武坚 +2 位作者 马选峰 王历明 钮立功 《甘肃科学学报》 2014年第4期61-65,共5页
为了更好的利用光谱指数特征对城市V-I-S地表覆被格局特征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研究区基本组分地表覆被类型特征后,通过创建改进型归一化差值不透水表面指数(MNDISI),并结合改进型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以... 为了更好的利用光谱指数特征对城市V-I-S地表覆被格局特征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研究区基本组分地表覆被类型特征后,通过创建改进型归一化差值不透水表面指数(MNDISI),并结合改进型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以及不同地表覆被类型在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的平均反射率值等六组参数作为主要特征,基于Landsat TM影像,在面向对象的最邻近分类器中进行城市V-I-S基本组分地表覆被类型信息的提取与分类,精度评价得出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到92.5%、88.4%、87.5%和0.85以上.结果证明该方法实现了大范围区域城市V-I-S基本组分地表覆被类型信息和格局特征的自动准确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V—I—S地表覆被 landSAT TM影像 面向对象影像分析 改进型归一化差值不透水表 面指数(MNDISI)
下载PDF
黔中城市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及脆弱性
5
作者 万海峰 蒙友波 +3 位作者 陈洋 赵祖伦 罗洁琼 张朝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3-452,共10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0,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和土地...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0,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①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表现为耕地和林地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持续上升。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向其他地类的转移,其中,2000—2010,2010—2020年分别有3339.35,3669.15km^(2)土地发生了转移,前者林地转为草地是主要转移类型,后者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要转移类型。②2000—2020年区域的碳储量表现为减少趋势,由4.42×10^(7)t减小到4.33×10^(7)t,累计减小9.40×10^(5)t,林地转为草地是引起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各年度碳储量密度均呈现西部、东部高,中部低的分布态势;20a间,高密度区未发生明显变化,低密度区表现为由中心区域向外围扩散。③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主要扮演碳源的角色,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了2.83,PI指数分别为-0.04,-0.31,均表现为负面潜在影响,且脆弱性不断增强。[结论]增加林地、控制林地转为其他用地及建设用地扩张是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脆弱性 黔中城市群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空间特征研究——以潮州市潮安区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赖勇 林少涛 +2 位作者 黄光庆 陈升忠 陈彩霞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4期18-28,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动态评估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潮安区2008—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及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8年期间,潮...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动态评估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潮安区2008—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及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8年期间,潮安区的主要的生态用地阔叶林、水田和水域大面积减少;(2)南部平原区ESV相对变化率较大,相反北部山地丘陵区各镇ESV相对变化率较小;(3)人均GDP、工业生产总值比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中工业总产值比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负相关性最强;其双变量LISA图也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异特征,高—低聚集区总体分布于潮安区南部平原区,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建议应注重产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平衡,以提高生态用地服务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ANN-CA模型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城镇化 潮安区
下载PDF
城市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影响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7
作者 余瑞 鲁珊 +1 位作者 郑志元 张雅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6期11327-11337,共11页
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映射出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地研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诱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合肥市城... 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映射出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地研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诱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合肥市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程度,综合运用生态遥感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构建合肥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再从模拟验证的基础上(总体精度为94.71%,Kappa系数为90.04%,Fom值为0.102),预测了2030—2040年的城市扩张,并根据预测结果探讨城市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合肥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南高中低的分布格局,识别出合肥市生态源地共计35处,源地间活跃生态廊道70条,非活跃廊道共17条,生态夹点290个,生态障碍点112个。2020—2040年合肥市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将不断增加,而耕地以及草地面积将持续减少。2020—2040年期间城镇建成区分别侵占了生态廊道、源地、夹点、障碍点面积为55.95、10.51、1.04、1.35 km 2。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城市扩张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 RSEI) 电路理论 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 PLUS)
下载PDF
基于不同土地利用产品的华东地区夏季陆气相互作用模拟研究
8
作者 昝雨露 高艳红 +1 位作者 蒋盈沙 苏培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700,共14页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LUCC)通过影响局地陆面过程及陆气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局地天气和气候。为探究LUCC产品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三套LUCC产品,包括USGS、Landsat和MODIS,模拟研究不同LUCC...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LUCC)通过影响局地陆面过程及陆气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局地天气和气候。为探究LUCC产品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三套LUCC产品,包括USGS、Landsat和MODIS,模拟研究不同LUCC产品对华东地区土壤和近地面温度、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LUCC产品的土地利用类型差异主要在城市、农田和以草地、森林为主的自然植被。与USGS产品相比,Landsat和MODIS产品的城市和森林面积分别增加了2%和15%以上,农田面积则减少了17%左右。模拟结果表明,Landsat和MODIS产品的城市面积增加导致该区域的土壤温度和湿度增加,感热通量分别增加了28.1 W·m^(-2)、68.3 W·m^(-2),潜热通量分别减少了28.3 W·m^(-2)、81 W·m^(-2),这使得2 m气温增加了1.5℃左右,相对湿度减小了约9%。USGS产品中的农田和草地在Landsat和MODIS中改变为森林也使得土壤温度、湿度和近地面能量通量、温度和湿度的空间分布随之产生变化,但相比于城市面积改变导致的变化较为复杂。此外,不同LUCC产品之间的城市面积变化对土壤温度、湿度和近地面能量通量、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要大于农田和自然植被变化产生的影响。最后,对比三个试验模拟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2 m气温和相对湿度结果与GLDAS(the 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或站点观测资料的相关性、均方根误差、平均偏差和认同指数可以发现,使用更准确、细致的Landsat产品的模式对近地面气象条件的模拟性能要优于USGS和MODIS产品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WRF模式数值模拟 城市扩张 陆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区域城市化LUCC的人类生态过程定量研究——以上海市区典型城市化样带为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郑辛酉 贾铁飞 倪少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0-269,共10页
借鉴流域研究的范例,根据上海市1987年、1995年和2003年3期Landsat5TM遥感影像记录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有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在上海市中心西南城市边缘建立典型城市化样带。采用生态足迹法分析该样带内人类的生态... 借鉴流域研究的范例,根据上海市1987年、1995年和2003年3期Landsat5TM遥感影像记录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有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在上海市中心西南城市边缘建立典型城市化样带。采用生态足迹法分析该样带内人类的生态供给与需求;提出一城市化区域人类生态过程的新研究方法,得出城市化过程中区域的人类生态质量指数与波动指数,并根据模型计算出的指数值,对样带区域总体及其中城乡区域在城市化中的人类生态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以尝试对区域城市化中人类生态过程进行定量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城市化 人类生态 生态足迹法
下载PDF
基于CLUE-S模型的干旱区典型绿洲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模拟研究——以新疆奎屯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彭树宏 钱静 +2 位作者 陈劲松 陈曦 马英莲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67,共7页
在水资源条件约束下,干旱区绿洲城市有其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水资源分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选址、规模及空间扩展等。该文利用新疆奎屯河流域主要城镇1999-2011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数据,建立了现势延续、协... 在水资源条件约束下,干旱区绿洲城市有其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水资源分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选址、规模及空间扩展等。该文利用新疆奎屯河流域主要城镇1999-2011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数据,建立了现势延续、协调发展、节水发展和经济优先4种情景驱动的CLUE-S模型,模拟奎屯河流域2011-2030年的土地空间格局变化,分析水资源约束下干旱区土地利用空间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所有情景中各土地利用类型都存在转换,其中:草地变化最大,平均占比38.16%;耕地次之,为23.63%;林地、未利用地和盐碱地的平均占比依次为11.63%、11.40%和9.47%。从土地利用变化需求趋势和情景模拟结果可知,节水型发展是研究区未来空间发展的最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CLUE-S模型 城市空间扩展
下载PDF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中小城市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孙政国 杨齐 李建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5期291-296,共6页
为了探索研究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中小城市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以张家港为研究区域,利用MODIS遥感影像数据和NPP相关模型,分别估算2008年的实际和潜在的净初级生产力(NPPact和NPPo),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造成NPP... 为了探索研究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中小城市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以张家港为研究区域,利用MODIS遥感影像数据和NPP相关模型,分别估算2008年的实际和潜在的净初级生产力(NPPact和NPPo),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造成NPP损失(NPPlucc)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张家港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改变损失了大量的NPP,城市区域年净初级生产量以较大幅度减少;林草生态系统的NPPlucc较低,农业用地由于灌溉、施肥、田间管理等,导致其具有比潜在NPP更高的生产力,在所有用地类型中NPPlucc最低。张家港市的NPPlucc在城乡梯度上的变化呈现出从城市中心到农村纵深地区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在城乡结合部位、在农村工业区有2个上升的峰状突起。研究认为,可通过政策管理措施和工程技术手段,改善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进而减少由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周边植被干扰造成的NPP损失,是降低人类社会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占用(HANPP)的可行途径,也是解决人们广泛关注的生物资源耗竭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 NPP估算模型 全球变化 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
下载PDF
基于CAS的城市空间演化多主体模型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蔡琳 薛惠锋 寇晓东 《计算机仿真》 CSCD 2007年第4期145-148,共4页
在回顾城市空间演化研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提出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适合于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复杂问题,对比了复杂性研究方法中的元胞自动机、分形以及多主体方法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中的应用,得出多主体建模的方法更适宜研... 在回顾城市空间演化研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提出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适合于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复杂问题,对比了复杂性研究方法中的元胞自动机、分形以及多主体方法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中的应用,得出多主体建模的方法更适宜研究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城市空间演化问题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采用自下而上的仿真思路,着重从建模思路、主体行为描述和通信模型三方面阐述和分析了构建城市空间演化仿真模型的多主体方法,而从发现并分析城市中家庭、政府、企业、开发商等微观主体的交互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是如何导致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上的宏观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空间演化 多主体模型 复杂适应系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urban expansion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 and maximum entropy model 被引量:3
13
作者 Yihan ZHANG Xiaoping LIU +1 位作者 Guangliang CHEN Guohua 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5期701-712,共12页
Urban expansion is a hot topic in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CC)researches.In this paper,maximum entropy model and cellular automata(CA)model are coupled into a new CA model(Maxent-CA)for urban expansion.This model ... Urban expansion is a hot topic in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CC)researches.In this paper,maximum entropy model and cellular automata(CA)model are coupled into a new CA model(Maxent-CA)for urban expansion.This model can help to obtain transition rules from single-period dataset.Moreover,it can be constructed and calibrated easily with several steps.Firstly,Maxent-CA model was built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of China in 2000(basic data)and spatial variables(such as population density and Euclidean distance to cities).Secondly,the proposed model was calibrated by analyzing training samples,neighborhood structure and spatial scale.Finally,this model was verified by comparing logistic regression CA model and their simulation results.Experiments showed that suitable sampling ratio(sampling ratio equals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land in the whole region)and von Neumann neighborhood structure will help to yield better results.Spatial structure of simulation results becomes simple as spatial resolution decreases.Besides,simulation accuracy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patial resolution.Compared to simulation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CA model,Maxent-CA model can avoid clusters phenomenon and obtain better results matching actual situ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performs well in simulating urban expansion of China.It will be helpful for simulating even larger study area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CC) Cellular automata(CA) urban EXPANSION Maximum ENTROPY model
原文传递
成渝城市群黑碳气溶胶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的响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俊秀 牟凤云 +2 位作者 田甜 陈林 李秋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4-732,共9页
基于2000—2015年MERRA-2的黑碳气溶胶(BC)空间分布数据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成渝城市群BC浓度的时空分异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特征,探讨BC浓度对LUCC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基于2000—2015年MERRA-2的黑碳气溶胶(BC)空间分布数据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成渝城市群BC浓度的时空分异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特征,探讨BC浓度对LUCC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BC浓度在整体上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同心圆格局,且这一态势在15 a中没有发生明显改变;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年均浓度分别为3.86、4.97、4.91和4.51μg·m^(-3),以2005年为拐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2005年高值区的空间范围最大,经历了扩张-收缩的变化过程;在季度水平上表现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趋势,秋冬季BC污染形势严峻;(2)2000—2015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要类型为耕地、林地和草地,该时期3种地类面积总和的占比均在94.61%以上,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以耕地与草地连续减少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为LUCC的主要特征,水域、林地和未利用地略有增加;(3)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下的BC浓度总体上呈现出建设用地>耕地>水域>林地>未利用地>草地的特征;在不同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转换方式下,当人工用地转为自然用地时BC浓度降低,当自然用地转为人工用地时BC浓度增加;(4)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局域拟合系数较高区域的LUCC对BC浓度的影响较为显著,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黑碳气溶胶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城市发展模式变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崔一娇 杜旋 +2 位作者 孙赵爽 尚子琦 王树芳 《城市地质》 2021年第1期9-17,共9页
近年来,城市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智慧生态型。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不再仅带来“负效应”,更通过管网渗漏、人工补给、节水压采等途径逐渐突显出对地下水资源的“正效应”,因此,需要从“正负效应”综合分析城市化对地下水资源的... 近年来,城市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智慧生态型。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不再仅带来“负效应”,更通过管网渗漏、人工补给、节水压采等途径逐渐突显出对地下水资源的“正效应”,因此,需要从“正负效应”综合分析城市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北京市大兴区具有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典型特征,以1996年、2006年、2016年为时间节点,分析该地区浅层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大兴区城市化扩张明显,建设用地的面积占比由1996年的19.80%增长至2016年的53.61%,而水位变幅小于0.3 m的区域面积从1996年的5.17 km^(2)增长至2016年507.99 km^(2),与建设用地的范围高度重合。不透水面空间的连续性和集中性,更易阻碍雨季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致使水位变幅减弱。随降水量的增加和再生水的推广利用,浅层水位得到控制并回升,局部范围甚至改变了原有的地下水流场状态。2006—2016年浅层地下水储量增加约0.72亿m3,灌溉区和永定河沿岸的增加量占其中的83.33%。人工补给已经是除自然降水外不可忽视的地下水补给方式,并使人为活动产生的“正效应”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模式 地下水补给 土地利用 再生水灌溉 地下水动态特征
下载PDF
WRF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优选及其在城市热岛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曹峥 廉丽姝 +2 位作者 顾宗伟 朱平盛 李宝富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85-1796,共12页
针对WRF模式自带土地利用数据更新不及时及精度不高的现象,本文将国内外主要土地利用数据(MODIS2012、GLC2009、GLC2000)与WRF模式耦合进行土地利用数据的优选,并将优选数据初步应用于枣庄城市热岛模拟中.结果表明:①MODIS2012数据... 针对WRF模式自带土地利用数据更新不及时及精度不高的现象,本文将国内外主要土地利用数据(MODIS2012、GLC2009、GLC2000)与WRF模式耦合进行土地利用数据的优选,并将优选数据初步应用于枣庄城市热岛模拟中.结果表明:①MODIS2012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有较好的模拟结果;②研究区10月份热岛强度最大为0.671℃,其次是1月份和7月份分别为0.570℃和0.550%,而4月份热岛强度较小为0.467℃;城市热岛强度日最大值出现在22~23点,最小值出现在13~14点;③由于盛行风向的影响,滕州市与枣庄市中区城市热岛中心均存在春夏季北进、秋冬季南移的现象;④枣庄地区城市热岛主要受枣庄市中区的影响,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岛的贡献率大小排序为:城镇建设用地>农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WRF模式 数值模拟 城市热岛 枣庄市
原文传递
模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主体模型及其在鄱阳湖区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闫丹 黄河清 +2 位作者 刘高焕 潘理虎 刘志佳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2年第4期349-358,共10页
在较大区域内,城市用地扩张和农村土地利用发展一般同步进行。为了能够正确理解这类区域内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动力机制,本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多主体系统的土地利用模型。模型将鄱阳湖区视为一个典型区域,利用有限扩散聚合算法模拟... 在较大区域内,城市用地扩张和农村土地利用发展一般同步进行。为了能够正确理解这类区域内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动力机制,本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多主体系统的土地利用模型。模型将鄱阳湖区视为一个典型区域,利用有限扩散聚合算法模拟城市主体的行为,采用基于涌现理论的主体模型模拟农村土地利用。农村子模型包括多种类型的主体和环境影响层,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户主体,农户主体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周围的环境影响参数确定下一步土地利用的决策,政府主体则通过实施不同的政策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控制。我们根据农户总收入和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将农户主体分为6类,每种类型的农户主体遵循不同的决策规则。结果表明,本模型的模拟结果与鄱阳湖区1985 – 2005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趋势高度相符。尤其重要的是,模拟结果充分表明农户主体的土地利用决策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这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基于多主体的土地利用模型是一种评估政府土地管理政策效果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 多主体建模 城市扩张 农村土地利用 有限扩散聚合算法
原文传递
城市地表特征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孟春雷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4-474,共11页
城市化改变了城市地区和周边区域热力、动力以及水文气象过程,从而对地表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地表特征及其气候效应研究对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非常重要。从城市地表特征观测... 城市化改变了城市地区和周边区域热力、动力以及水文气象过程,从而对地表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地表特征及其气候效应研究对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非常重要。从城市地表特征观测与分析研究、城市下垫面特征变化对天气气候的影响途径及机理以及城市陆面模式发展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地表特征数值模拟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城市地表特征数值模拟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表分类 城市陆面模式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 城市地表水分平衡
原文传递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土地利用演变格局与模拟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玉洁 石金莲 +1 位作者 郑姚闽 黄先开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2年第2期270-284,共15页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承接着北京中心城区的非首都核心功能,其快速建设发展亟需对区域内土地利用演变格局的科学认识。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通州区土地利用演变格局,根据土地利用历史演变特征与城市发展规划目标,结合文旅发展驱...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承接着北京中心城区的非首都核心功能,其快速建设发展亟需对区域内土地利用演变格局的科学认识。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通州区土地利用演变格局,根据土地利用历史演变特征与城市发展规划目标,结合文旅发展驱动要素,运用FLUS模型模拟城镇化加速、减速和可持续发展3种情景下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以城镇发展建设为主,1980—2010年高速城镇化阶段形成"沿六环顺运河"的城市扩张格局,2010—2020年低速城镇化阶段用地分布稳定,通州区形成从西北至东南城乡分异、土地集约化发展格局,副中心作为通州区城镇化的典型区域具有与通州整体相似的时空演变特征;(2)到2035年,3种情景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可持续发展情景下生态用地面积与分布最优,有利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与三大副中心分区规划的契合程度分析中,可持续发展情景下预测模拟与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2035年)》(简称《规划》)用地高度契合,但文化旅游功能区和宜居生活风貌区中模拟预测与《规划》预期存在一定偏差,城市建设过程中其内部的生态用地面积仍需提升;(3)通州区未来可能存在东南部城乡衔接不紧密、南北乡镇发展失衡等潜在风险,在发展过程中需进一步关注。模型的预测模拟结果可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建设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一定的数据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F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城市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Markov-CA模型的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25
20
作者 孙定钊 梁友嘉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5-836,共12页
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研究能为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生态系统集成管理提供科学支持。集成Logistic回归模型、改进的Markov与FLUS模型模拟黄土高原2020—2050年3种典型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发现各情景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空间置换转移主要... 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研究能为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生态系统集成管理提供科学支持。集成Logistic回归模型、改进的Markov与FLUS模型模拟黄土高原2020—2050年3种典型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发现各情景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空间置换转移主要集中在农用地、草地和城镇用地;历史趋势延续情景下农用地减少15205 km^(2),草地、城镇用地分别增加2742 km^(2)和16007 km^(2);生态保育管护情景中草地增加7076 km^(2),林草用地增长存在权衡关系(r_(主要林地-草地)=-0.66),在典型区域的生态恢复管理中应加以重视;城镇发展建设情景中农用地减少20256 km^(2),城镇用地增加22032 km^(2),变化均达到极值,其中,南部城镇扩张与农用地减少存在强权衡关系(r_(农用地-城镇用地)=-1)。改进的Markov-FLUS模型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利用模拟,情景分析可有效揭示区域生态保护与城镇扩张的阈值变化,为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权衡管理和水土保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S模型 Markov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保育 城镇扩张 多情景模拟 权衡分析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