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8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of Sc microalloying effects in Al-Cu alloys
1
作者 Shenghua Wu Chong Yang +7 位作者 Peng Zhang Hang Xue Yihan Gao Yuqing Wang Ruihong Wang Jinyu Zhang Gang Liu Jun Su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098-1114,共17页
Artificially controlling the solid-state precipitation in aluminum (Al) alloys is an efficient way to achieve well-performed properties,and the microalloying strategy is the most frequently adopted method for such a p... Artificially controlling the solid-state precipitation in aluminum (Al) alloys is an efficient way to achieve well-performed properties,and the microalloying strategy is the most frequently adopted method for such a purpose.In this paper,recent advances in lengthscale-dependent scandium (Sc) microalloying effects in Al-Cu model alloys are reviewed.In coarse-grained Al-Cu alloys,the Sc-aided Cu/Sc/vacancies complexes that act as heterogeneous nuclei and Sc segregation at the θ′-Al_(2)Cu/matrix interface that reduces interfacial energy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θ′precipitation.By grain size refinement to the fine/ultrafine-grained scale,the strongly bonded Cu/Sc/vacancies complexes inhibit Cu and vacancy diffusing toward grain boundaries,promoting the desired intragranular θ′precipitation.At nanocrystalline scale,the applied high strain producing high-density vacancies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a large quantity of (Cu Sc,vacancy)-rich atomic complexes with high thermal stability,outstandingly improving the strength/ductility synergy and preventing the intractable low-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This review recommends the use of microalloying technology to modify the precipitation behaviors toward better combin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rmal stability in Al allo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 alloy microalloying effect length-scale dependence PRECIPITA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Development in oxide metallurgy for improving the weldability of high -strength low-alloy steel-Combined deoxidizers and microalloying elements
2
作者 Tingting Li Jian Y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263-1284,共22页
The mechanisms of oxide metallurgy include inducing the formation of intragranular acicular ferrite(IAF)using micron-sized inclusions and restricting the growth of prior austenite grains(PAGs)by nanosized particles du... The mechanisms of oxide metallurgy include inducing the formation of intragranular acicular ferrite(IAF)using micron-sized inclusions and restricting the growth of prior austenite grains(PAGs)by nanosized particles during welding.The chaotically oriented IAF and refined PAGs inhibit 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in the steel,resulting in high impact toughness.This work summarizes the com-bined effect of deoxidizers and alloying elements,with the aim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related to im-proving the impact toughness of the heat affected zone(HAZ)during the high heat input welding.Ti complex deoxidation with other strong deoxidants,such as Mg,Ca,Zr,and rare earth metals(REMs),can improve the toughness of the heat-affected zone(HAZ)by re-fining PAGs or increasing IAF contents.However,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phase responsible for IAF nucleation because ef-fective inclusions formed by complex deoxidation are usually multiphase.Increasing alloying elements,such as C,Si,Al,Nb,or Cr,con-tents can impair HAZ toughness.A high C content typically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coarse carbides and decreases the potency of IAF formation.Si,Cr,or Al addition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undesirable microstructures.Nb reduces the high-temperature stability of the precipitates.Mo,V,and B can enhance HAZ toughness.Mo-containing precipitates present good thermal stability.VN or V(C,N)is ef-fective in promoting IAF nucleation due to its good coherent crystallographic relationship with ferrite.The formation of the B-depleted zone around the inclusion promotes IAF formation.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lloying elements are complex,and the effect of adding dif-ferent alloying elements remains to be evaluated.In the future,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various alloying elements and their effects on ox-ide metallurgy,as well as the calculation of the nucleation effects of effective inclusions using 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s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oxide metallu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e metallurgy technology heat affected zone high-strength low-alloy steel intragranular acicular ferrite microalloying element
下载PDF
V-Ti-Cr-Fe合金的储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严义刚 陈云贵 +2 位作者 梁浩 梁洁 吴朝玲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6-689,共4页
研究了V(30%)-Ti(15%~55%)-Cr(7%~43%)-Fe(2%~18%)(原子分数,下同)四元合金的储氢性能。结果表明:V-Ti-Cr-Fe四元合金的吸氢量与有效吸氢量主要由Ti/(Cr+Fe)比决定,当Ti/(Cr+Fe)=1时,合金具有最好的吸... 研究了V(30%)-Ti(15%~55%)-Cr(7%~43%)-Fe(2%~18%)(原子分数,下同)四元合金的储氢性能。结果表明:V-Ti-Cr-Fe四元合金的吸氢量与有效吸氢量主要由Ti/(Cr+Fe)比决定,当Ti/(Cr+Fe)=1时,合金具有最好的吸放氢性能。随着Ti/(Cr+Fe)比升高,合金的晶格常数增大,氢化物的生成焓增大,放氢平台压力降低。在298K时,V30Ti35Cr25Fe10合金的吸氢量达到3.6%(质量分数,下同),有效吸氢量达到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合金 v-ti基固溶体 BCC 储氢性能
下载PDF
温度和形变对V-Ti微合金钢中碳氮化物溶解与析出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刘英义 李维娟 王长顺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8-61,共4页
针对V-Ti微合金钢,采用透射电镜分析了不同加热温度下微合金碳氮化物的溶解,未形变与形变奥氏体在不同冷却温度下碳氮化物的析出。结果表明,钒的碳氮化物在860 ̄900℃时大量溶解,钛的碳氮化物在900℃以上逐渐溶解;随着冷却温度的逐渐降... 针对V-Ti微合金钢,采用透射电镜分析了不同加热温度下微合金碳氮化物的溶解,未形变与形变奥氏体在不同冷却温度下碳氮化物的析出。结果表明,钒的碳氮化物在860 ̄900℃时大量溶解,钛的碳氮化物在900℃以上逐渐溶解;随着冷却温度的逐渐降低,析出相逐渐增多、尺寸减小,在1200 ̄950℃时主要是微合金元素钛的碳氮化物析出;奥氏体区的高温形变促进微合金碳氮化物的析出,使奥氏体内的析出量增多、尺寸细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微合金钢 碳氮化物 溶解 析出
下载PDF
V-Ti微合金钢的轧后冷却相变及第二相析出行为 被引量:5
5
作者 黄杰 徐洲 《上海金属》 CAS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通过采用Gleeble380 0进行热模拟试验 ,研究了V Ti微合金钢热变形奥氏体的轧后冷却相变行为。并且利用电解浸蚀和碳萃取复型法获取第二相析出物 ,从而对轧后冷却相变中的第二相析出行为进行了研究 ,并探讨了不同冷却速度对第二相析出的... 通过采用Gleeble380 0进行热模拟试验 ,研究了V Ti微合金钢热变形奥氏体的轧后冷却相变行为。并且利用电解浸蚀和碳萃取复型法获取第二相析出物 ,从而对轧后冷却相变中的第二相析出行为进行了研究 ,并探讨了不同冷却速度对第二相析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微合金钢 热变形 轧后冷却 相变 第二相析出
下载PDF
Nb-V-Ti和V-Ti微合金钢中碳氮化物的回溶行为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鹏程 武会宾 +2 位作者 唐荻 黄国建 王路兵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53-758,共6页
采用TEM和EDX技术,研究了低碳微合金钢中Nb,V,Ti的碳氮化物在不同温度保温后的回溶行为.结果表明,Nb-V-Ti微合金钢中存在尺寸明显不同的两类析出,较大的析出颗粒平均尺寸在80nm以上,其心部为(Nb,V,Ti) (C,N),而边部为(Nb,Ti)(C,N),较... 采用TEM和EDX技术,研究了低碳微合金钢中Nb,V,Ti的碳氮化物在不同温度保温后的回溶行为.结果表明,Nb-V-Ti微合金钢中存在尺寸明显不同的两类析出,较大的析出颗粒平均尺寸在80nm以上,其心部为(Nb,V,Ti) (C,N),而边部为(Nb,Ti)(C,N),较小的析出颗粒平均尺寸在20nm以下,其类型为(Nb,Ti)(C,N).两类析出物中Nb/Ti原子比均随回溶温度的升高而减小.V-Ti微合金钢中,Ti的存在对V的回溶具有拖曳作用,提高了V的碳氮化物的热稳定性.Nb-V-Ti微合金钢中,由于Nb,V,Ti之间综合作用,使得析出相中V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合金钢 碳氮化物 回溶 热稳定性
下载PDF
V-Ti微合金钢热变形过程中复合微合金析出相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杰 徐洲 《上海金属》 CAS 2005年第6期12-15,共4页
通过对V-Ti微合金钢平衡析出相的微合金含量的热力学预测以及对热变形过程中析出相的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研究了热变形过程中微合金析出相的组成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奥氏体热变形过程中的微合金析出相自从基体中沉淀出来,就是复合... 通过对V-Ti微合金钢平衡析出相的微合金含量的热力学预测以及对热变形过程中析出相的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研究了热变形过程中微合金析出相的组成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奥氏体热变形过程中的微合金析出相自从基体中沉淀出来,就是复合析出相(Ti,V)(C,N),并且随形变温度的降低,复合析出相(Ti,V)(C,N)中Ti含量减少而V含量增多,析出相的成分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微合金钢 热变形 复合微合金析出相 形成机制 微合金钢 变形过程 析出相 复合 机制 金含量 能谱分析 电镜观察 力学预测
下载PDF
Nb-V-Ti微合金钢复合析出相的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冯锐 李胜利 +1 位作者 李贞顺 敖青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41,共5页
用SEM和TEM等研究了Nb-V-Ti微合金钢的组织,特别是复合析出相的形貌和形成机制,并探讨了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钢的组织为典型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TiN形成于连铸坯冷却过程的较高温度区间,形态经历了由球形向方形的长大... 用SEM和TEM等研究了Nb-V-Ti微合金钢的组织,特别是复合析出相的形貌和形成机制,并探讨了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钢的组织为典型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TiN形成于连铸坯冷却过程的较高温度区间,形态经历了由球形向方形的长大过程;复合析出相包含Nb、V、Ti,NbC和VC依附于先析出的TiN表面以共格关系形核长大的,整体呈铆钉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尺寸为50~7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合金钢 复合析出相 高分辨电子显微像 共格
下载PDF
V-Ti-N微合金非调质无缝油井管钢中碳氮化物的热力学计算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安东 刘国权 +4 位作者 刘胜新 杨才福 李长荣 向嵩 韩庆礼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23-829,895,共8页
用包括奥氏体γ相和两个碳氮化物相三相溶解度间隙平衡处理的方法计算了V-Ti-N微合金非调质油井管钢中的碳氮化物析出.计算结果表明,此钢奥氏体中的析出模式为1473℃时TiN即开始析出;其后部分TiN逐渐转变为复合(TixV1-x)(CyN1-y)颗粒,... 用包括奥氏体γ相和两个碳氮化物相三相溶解度间隙平衡处理的方法计算了V-Ti-N微合金非调质油井管钢中的碳氮化物析出.计算结果表明,此钢奥氏体中的析出模式为1473℃时TiN即开始析出;其后部分TiN逐渐转变为复合(TixV1-x)(CyN1-y)颗粒,而其他的TiN直到低温仍保持其化学性质;最后富V-C的V(CxN1-x)在846℃开始析出.实验数据验证了这种析出模式.计算结果支持了中碳含钒微合金钢中800℃以下奥氏体中的析出对其后的奥氏体分解相变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合金非调质钢 碳氮化物 析出 热力学计算
下载PDF
金属热还原法制备V-Ti基合金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斌 杜金晶 +2 位作者 刘奎仁 朱军 李林波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635-3641,共7页
采用DSC测试技术对金属热还原不同反应体系的放热过程进行研究,并采用Freeman-Carroll法,对相关反应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Al与V_2O_5的反应主要为液-液反应,在1 000℃以下就可进行;Al与TiO_2可以以液-固形式反应,但在1 ... 采用DSC测试技术对金属热还原不同反应体系的放热过程进行研究,并采用Freeman-Carroll法,对相关反应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Al与V_2O_5的反应主要为液-液反应,在1 000℃以下就可进行;Al与TiO_2可以以液-固形式反应,但在1 100℃以上时,反应才显著发生;以Al-Ca合金替代Al粉作为还原剂,可以促进热还原反应提前发生,但钙热反应先于铝热反应出现;Al与TiO_2反应的活化能明显高于Al与V_2O_5反应的活化能,反应速率受温度的影响更大;原料中添加一定量Ca O,可以促进Al与TiO_2反应的发生,降低此反应的活化能,但会增加Al与V_2O_5反应的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基合金 金属热还原法 动力学
下载PDF
Nb对V-Ti复合微合金化曲轴用非调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爱文 徐震 +2 位作者 李青 张建春 江来珠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66,共4页
研究了 Nb对一种 V- Ti复合微合金化曲轴用非调质钢组织、性能和晶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加 Nb后组织细化、韧性提高 ,强度随铌含量的上升先降后升。根据实验室研究结果制定了工业生产的合金化方案、工艺流程 ,成功生产出实际晶粒度级... 研究了 Nb对一种 V- Ti复合微合金化曲轴用非调质钢组织、性能和晶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加 Nb后组织细化、韧性提高 ,强度随铌含量的上升先降后升。根据实验室研究结果制定了工业生产的合金化方案、工艺流程 ,成功生产出实际晶粒度级别为 6~ 7级的 15 0~ 15 5 m m圆钢供用户制造曲轴 ,各项指标满足用户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合金化 非调质钢 晶内铁素体
下载PDF
V-Ti-N微合金钢的晶粒粗化行为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国翌 郑炀曾 +1 位作者 蔡其巩 朱静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A414-A420,共7页
本文研究了化学成分和凝固后的冷却速度对V-Ti-N钢晶粒粗化温度(T_(GC))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Ti的加入可在钢中产生大量10um左右的细小含Ti颗粒,从而显著提高T_(GC)。当冷速大于某一临界值时,T_(GC)不随冷速的变化而升高。在模拟150mm... 本文研究了化学成分和凝固后的冷却速度对V-Ti-N钢晶粒粗化温度(T_(GC))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Ti的加入可在钢中产生大量10um左右的细小含Ti颗粒,从而显著提高T_(GC)。当冷速大于某一临界值时,T_(GC)不随冷速的变化而升高。在模拟150mm连铸坯冷却条件时,T_(GC)对氮含量的变化不敏感。加入0.33wt-%Mo可使T_(GC)降低约100℃。T_(GC)对冷却条件的敏感性与Ti,N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N钢 微合金钢 晶粒 粗化
下载PDF
中碳V-Ti-N微合金钢奥氏体晶界显示技术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胜新 刘国权 +5 位作者 王辅忠 钟云龙 钟声 黄建凯 王成 施琪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3年第1期59-64,共6页
用两种不同试剂对不同状态的热轧非调质无缝油井管用中碳微合金钢的奥氏体晶界进行了热化学浸蚀法显示,并对影响奥氏体晶界显示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控温控时水浴锅采用传统饱和苦味酸滴加微量氢氟酸和二甲苯的试剂可清晰... 用两种不同试剂对不同状态的热轧非调质无缝油井管用中碳微合金钢的奥氏体晶界进行了热化学浸蚀法显示,并对影响奥氏体晶界显示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控温控时水浴锅采用传统饱和苦味酸滴加微量氢氟酸和二甲苯的试剂可清晰显示不同状态下的奥氏体晶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 晶界 微合金钢 调质 浸蚀 热轧 无缝 试剂 水浴 状态
下载PDF
V-Ti-N微合金钢中V-Ti复合析出物的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国翌 郑炀曾 +1 位作者 蔡其巩 朱静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A311-A314,共4页
本文研究了V-Ti-N微合金钢中V-Ti复合颗粒的特征和形成过程。结果表明,V-Ti复合颗粒中的钒,是在钢液浇注后冷却到1150℃以下,VN在TiN表面以外延析出的方式生长的。钢液浇注后的冷却条件对颗粒中钒含量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 v-ti-N钢 析出物 微合金钢
下载PDF
基于Murty流变失稳判据的Nb-V-Ti低碳微合金钢加工图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向嵩 谭智林 梁益龙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243-247,共5页
利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机对Nb-V-Ti低碳微合金钢进行高温单道次热压缩实验,采用基于Murty准则的加工图研究该钢种在变形温度900~1150℃,应变速率0.01~10 s-1,工程应变70%下的组织特性。研究表明:功率耗散效率大于32%的峰区对应变... 利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机对Nb-V-Ti低碳微合金钢进行高温单道次热压缩实验,采用基于Murty准则的加工图研究该钢种在变形温度900~1150℃,应变速率0.01~10 s-1,工程应变70%下的组织特性。研究表明:功率耗散效率大于32%的峰区对应变形温度1024~1132℃、应变速率0.18~2.00 s-1,该区域为典型的等轴动态再结晶组织,为最佳热加工区域;失稳区对应900~930℃,0.1~2 s-1以及966~1150℃、1.45~10 s-1两个区域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微合金钢 热加工 加工图 动态再结晶 Murty准则
下载PDF
超低碳Nb-V-Ti微合金钢热变形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家林 唐力 +3 位作者 任勇 李立新 吕学斌 姚成君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18,共4页
在热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变形条件及微合金元素Nb( 0 . 0 1 8%~0 . 0 56% )、V( 0 . 0 1 %~0 .0 2 % )、Ti( 0 . 0 1 %~0 .0 2 % )对0 . 0 6%~0 . 0 8%C实验钢的热变形行为的影响。在Sellas Tartat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应力 ... 在热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变形条件及微合金元素Nb( 0 . 0 1 8%~0 . 0 56% )、V( 0 . 0 1 %~0 .0 2 % )、Ti( 0 . 0 1 %~0 .0 2 % )对0 . 0 6%~0 . 0 8%C实验钢的热变形行为的影响。在Sellas Tartat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应力 应变曲线数学模型:动态回复模型σ(e) =σ0 + (σp-σ0 ) [1 -exp( -3 .2 3ε/εs) ] 0 .5 ,式中:σp 峰值应力,σ0 初始应力,ε变形应变,σs 加工硬化与回复进入稳态的临界应变;动态再结晶模型σ=σ(e) -(σp-σss) { 1-exp[-2. 3 63 (ε-εc)εc0 .342 5 ) 2 ] } ,式中:σss 动态再结晶进入稳态时的应力,εc 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利用该模型对0 .0 7%C~0 .0 1 8%Nb实验钢工业轧制时轧制压力进行了预测,其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变形行为 微合金钢 Nb 超低碳 应力-应变曲线 动态再结晶 Ti 临界应变 热模拟实验 微合金元素 再结晶模型 变形条件 动态回复 数学模型 峰值应力 初始应力 加工硬化 轧制压力 实测值 基础 稳态
下载PDF
09MnVTiN钢微细V-Ti复合碳氮化物加热时的特征和行为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国翌 郑炀曾 +1 位作者 朱静 蔡其巩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A361-A364,共4页
本文利用分析电子显微镜研究了09MnVTiN钢在加热过程中V-Ti复合碳氮化物的形态和内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由1050℃提高到1400℃,V-Ti复合碳氮化物由原先富钒的椭圆形颗粒逐步转变为富Ti的正方形颗粒;颗粒中心区域和表层... 本文利用分析电子显微镜研究了09MnVTiN钢在加热过程中V-Ti复合碳氮化物的形态和内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由1050℃提高到1400℃,V-Ti复合碳氮化物由原先富钒的椭圆形颗粒逐步转变为富Ti的正方形颗粒;颗粒中心区域和表层区域的Ti含量分别由热轧状态下的15和6%逐步提高到1400℃下的84和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合金化 碳化物 加热 加工
下载PDF
V-Ti蠕墨铸铁在液压阀体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幼坤 梁蓓 +1 位作者 梁义田 刘真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6期43-43,共1页
文中重点阐述了V -Ti蠕墨铸铁液压阀体的铸造工艺 ,并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和控制质量的办法。
关键词 v-ti蠕墨铸铁 液压阀体 渗漏 铸造工艺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卷取温度和卷取后冷速对Nb-V-Ti微合金钢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大航 沙庆云 《上海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23,共4页
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Nb-V-Ti微合金钢进行了不同卷取温度和卷取后冷却速度的热模拟试验,并且对所获得的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两阶段轧制后,试验钢在540~460℃卷取以及卷取后冷速为2~0.5℃/s的条件下,最终组织为针状铁素... 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Nb-V-Ti微合金钢进行了不同卷取温度和卷取后冷却速度的热模拟试验,并且对所获得的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两阶段轧制后,试验钢在540~460℃卷取以及卷取后冷速为2~0.5℃/s的条件下,最终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少量多边形铁素体和M/A组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卷取温度的降低,组织逐渐细化,这与较低的卷取温度导致过冷奥氏体在中温转变区间具有较低的转变温度有关.同时加快卷取后的冷却速度,组织进一步细化,这可能与卷取后发生一定程度的回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取温度 卷取后冷速 微合金钢 针状铁素体
下载PDF
Nb-V-Ti微合金低碳钢Q550D 250 mm×1820mm连铸板坯角部横裂纹的控制工艺 被引量:6
20
作者 曹磊 王国连 +2 位作者 史志强 秦登平 郑翠军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49,共3页
分析了Q550D钢(/%:0.15C,0.25Si,1.40Mn,≤0.010P,≤0.002S,0.03Nb,0.06V,0.015Ti,0.020Alt)连铸板坯角部横裂纹,得出角部横裂纹产生于结晶器内,并进一步扩展于二冷区,另外,在弯曲段(Ⅲ脆性区)外弧铸坯受拉应力,也是造成外弧角部横裂纹... 分析了Q550D钢(/%:0.15C,0.25Si,1.40Mn,≤0.010P,≤0.002S,0.03Nb,0.06V,0.015Ti,0.020Alt)连铸板坯角部横裂纹,得出角部横裂纹产生于结晶器内,并进一步扩展于二冷区,另外,在弯曲段(Ⅲ脆性区)外弧铸坯受拉应力,也是造成外弧角部横裂纹产生的重要原因。通过降低结晶器宽面水流量200 L/min,窄面20 L/min,对弧精度从±0.5 mm提高至±0.3 mm,振幅和振频分别从4~5 mm和130~136 opm改进至3.6~4.5mm和140~146 opm,结晶器锥度从0.9%~1.0%增至1.0%~1.1%,二冷工艺由边部自然冷却改进为喷嘴冷却,钢中氮含量由≤60×10^(-6)降至≤40×10^(-6)等工艺措施,角部裂纹发生率大幅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v-ti微合金低碳钢Q550D 板坯 角部横裂纹 控制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