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S自转向酸变黏机理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何春明 陈红军 +1 位作者 刘岚 翟锐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0年第4期84-86,共3页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能够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的新方法,依靠酸液特殊的变黏特性实现酸液的自主分流,提高分流酸化设计针对性以及施工成功率和有效率。从影响VES自转向酸黏度变化的pH值以及无机盐入手,通过系...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能够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的新方法,依靠酸液特殊的变黏特性实现酸液的自主分流,提高分流酸化设计针对性以及施工成功率和有效率。从影响VES自转向酸黏度变化的pH值以及无机盐入手,通过系统实验发现:在无CaCl2等无机离子的情况下,酸液pH值变化能使VES自转向酸具有较高的黏度,在鲜酸环境下,加入CaCl2对酸液黏度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在残酸环境下,加入CaCl2使酸液黏度明显增加;此外,与不加CaCl2的残酸相比,加入CaCl2后酸液达到最大黏度所对应的pH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产措施 分流酸化 ves自转向酸 变黏机理
下载PDF
VES自转向酸体系流变性能 被引量:16
2
作者 何春明 陈红军 +1 位作者 赵洪涛 刘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4-107,共4页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的新方法,VES自转向酸体系是实现该技术的关键。把室内合成的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作为稠化剂,优化形成VES自转向酸体系,并对VES自转向酸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的新方法,VES自转向酸体系是实现该技术的关键。把室内合成的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作为稠化剂,优化形成VES自转向酸体系,并对VES自转向酸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系统测试了酸液体系的pH值、环境温度以及剪切速率对残酸体系表观粘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下VES自转向酸体系的表观粘度都能保持在100mPa.s以上,能够保证分流酸化施工的顺利进行。酸液主要添加剂(缓蚀剂以及铁离子稳定剂等)都使残酸体系表观粘度有一定的下降,所以在优选酸液体系过程中必须进行酸液体系配伍性测试。当VES自转向酸体系中的铁离子质量浓度超过1g/L后,体系发生相分离或者絮凝,失去分流转向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改造 分流酸化 自转向酸 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 流变性
下载PDF
VES自转向酸破胶问题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何春明 雷旭东 +1 位作者 卢智慧 刘超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1年第4期60-63,96,共4页
VES自转向酸具有"变黏、缓速、降滤、无伤害"的特征,其分流转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新方法,在国内外分流转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使用VES自转向酸施工后需要很长返排期才能达到最大产能、体... VES自转向酸具有"变黏、缓速、降滤、无伤害"的特征,其分流转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新方法,在国内外分流转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使用VES自转向酸施工后需要很长返排期才能达到最大产能、体系存在破胶困难的问题,本文模拟了不同剪切速率以及处于不同区域的VES流体的破胶性能。测试结果发现,具有黏弹性的VES流体的破胶速率及破胶程度与剪切速率有关,且存在临界剪切应力——流体的屈服应力;在中、高剪切速率下VES流体能快速完全破胶,而在低剪切或不剪切的环境下,VES流体破胶很困难;处于多孔介质内的黏弹性流体破胶同样非常困难,但可以通过增加后置互溶剂用量,提高VES流体的破胶效果,减小对储层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分流转向技术 ves自转向酸 破胶
下载PDF
VES自转向酸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何春明 陈红军 +1 位作者 刘岚 刘超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46-249,253,共5页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新方法。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对预测酸液变粘时间以及变粘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试验在90℃、8MPa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旋转圆盘仪来测定VES自转向酸体系酸岩反应动...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新方法。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对预测酸液变粘时间以及变粘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试验在90℃、8MPa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旋转圆盘仪来测定VES自转向酸体系酸岩反应动力学的相关参数。研究表明:在不同酸液浓度下反应速率方程中反应级数m=0.7079,反应速率常数k=5.8439×10-6(mol/L)-m.mol/s.cm2。对不同浓度酸液体系的系统传质速率研究表明,在三种不同酸液浓度下系统传质速率分别为:1.0475×10-5mol/cm2.s、8.6567×10-6mol/cm2.s和5.3371×10-6mol/cm2.s,从实验数据看,在高温下VES自转向酸体系反应速率较快,体系pH值上升快,酸液进入储层后迅速建立起粘性堵塞,达到转向分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酸化 ves自转向酸 非牛顿流体 反应动力学 传质速率
下载PDF
VES自转向酸变黏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何春明 郭建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366,共4页
从胶束聚集体结构、尺寸的表征入手,通过动态光散射仪、激光粒度仪、冷冻刻蚀透射电镜研究酸液浓度、无机盐对胶束尺寸及酸液变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酸浓度增加,VES自转向酸黏度先增加后降低,酸质量分数为10%时溶液黏度达到72 ... 从胶束聚集体结构、尺寸的表征入手,通过动态光散射仪、激光粒度仪、冷冻刻蚀透射电镜研究酸液浓度、无机盐对胶束尺寸及酸液变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酸浓度增加,VES自转向酸黏度先增加后降低,酸质量分数为10%时溶液黏度达到72 mPa.s。盐酸质量分数为15%、10%、5%时胶束聚集体的水动力学平均直径分别为58.1、75.3、66.9 nm,胶束形态为短棒状。胶束聚集体的水动力学尺寸变化与溶液黏度的变化具有对应关系。加入CaCO3后,胶束中值粒径由0.8μm增至1.0μm,无机盐促进了胶束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ves自转向酸 分流转向技术 变黏机理
下载PDF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 被引量:76
6
作者 刘新全 易明新 +2 位作者 赵金钰 海云 王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277,共5页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 (VES)压裂液是SchlumbergerDowell公司开发的新型无聚合物压裂液 ,商品名ClearFrac,由表面活性剂长链脂肪酸的季铵盐溶解在盐水中而成。长链季铵盐分子在盐水中形成高度缠结的蚯蚓状成刚性长棒状胶束 ,使压裂液具有了...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 (VES)压裂液是SchlumbergerDowell公司开发的新型无聚合物压裂液 ,商品名ClearFrac,由表面活性剂长链脂肪酸的季铵盐溶解在盐水中而成。长链季铵盐分子在盐水中形成高度缠结的蚯蚓状成刚性长棒状胶束 ,使压裂液具有了一定的粘度和弹性 ,压裂液冻胶遇到烃类 (原油、天然气 )便会破胶。VES压裂液不需要破胶剂、交联剂、杀菌剂等 ,用量少 ,对地层伤害小。本综述分章介绍VES压裂液的开发简史 ,组成及结构 ;流变性 ;滤失性 ;导流能力 ;国外国内应用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压裂液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 压裂液 长链脂肪酸季铵盐 胶束溶液 胶束凝胶 水力压裂 综述
下载PDF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VES-70工艺性能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卢拥军 方波 +3 位作者 房鼎业 丁云宏 张汝生 舒玉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 70压裂液由复配表面活性剂VES 70和粘土稳定剂组成 ,其中VES 70为C16、C18烷基三甲基季铵盐与有机酸、异丙醇等的复配物。实验考察了VES 70胶束凝胶压裂液的应用性能。在 30℃下 ,VES 70溶液的表观粘度 (170s-1)随V...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 70压裂液由复配表面活性剂VES 70和粘土稳定剂组成 ,其中VES 70为C16、C18烷基三甲基季铵盐与有机酸、异丙醇等的复配物。实验考察了VES 70胶束凝胶压裂液的应用性能。在 30℃下 ,VES 70溶液的表观粘度 (170s-1)随VES 70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并趋于恒定值 :2 %溶液为 5 7mPa·s,4 %溶液为 175mPa·s,5 %溶液为 180mPa·s;4 %VES 70溶液的表现粘度随 pH值增大而增大 ,pH =1时不增粘 ,pH为 2~7时迅速增粘 ,pH为 9~ 11时增粘减慢。在 6 5℃、170s-1进行的 90min耐温剪切测试中 ,4 %VES 70溶液粘度降至 6 0mPa·s左右并保持稳定 ,这是VES压裂液的一个特点。在振荡频率为 6 .2 4rad/s时 ,随温度升高 (2 5~70℃ ) ,4 %VES 70压裂液的G′减少 ,G″增大 ,在 5 3℃时由G′ >G″变为G″ >G′ ,但G′值均 >2 .0Pa。 4 %VES 70压裂液以不同体积比与吉林原油混合 ,在 6 5℃破胶时间为 31.2~ 14 .1min ,破胶液粘度 5 .6~ 6 .1mPa·s ;与柴油等体积混合 ,6 5℃破胶时间 13.6min ,破胶液粘度 2 .7mPa·s ,表面张力 2 9.6mN/m ,界面张力 0 .33mN/m。在 6 5℃、3.5MPa下 4 %VES压裂液在低渗 (0 .0 80 7× 10 -3 μm2 )储层岩心中动态滤失系数为 7.5 2× 10 -4m/min0 .5,初滤失量为 2 .11×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压裂液 ves-70 长链烷基季铵盐 有机酸 异丙醇 ves
下载PDF
VES流体的基本性能及其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佘跃惠 舒福昌 +3 位作者 曹书瑜 张文斌 汪天游 周建华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7期214-215,共2页
研究了VES(ViscoelasticSurfactant,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流体的基本性能,包括VES增稠能力、反离子加量对VES胶束的影响、盐水对VES胶束溶液性能影响、VES胶束溶液的抗剪切性能和破胶性能。VES在青海油田清洁酸化和清洁压裂中得到成功应用... 研究了VES(ViscoelasticSurfactant,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流体的基本性能,包括VES增稠能力、反离子加量对VES胶束的影响、盐水对VES胶束溶液性能影响、VES胶束溶液的抗剪切性能和破胶性能。VES在青海油田清洁酸化和清洁压裂中得到成功应用,为该油田特别是低压低渗水敏油田探索了一种新的增产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s粘弹性流体 清洁酸化 清洁压裂
下载PDF
VES自转向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景涛 刘平礼 +1 位作者 胡刚 牟媚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5年第3期6-10,共5页
近年来,VES自转向酸以其"变粘、缓速、降滤、低伤害"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长井段、多层分支井的分流酸化和酸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现场应用的增多,该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耐温性... 近年来,VES自转向酸以其"变粘、缓速、降滤、低伤害"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长井段、多层分支井的分流酸化和酸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现场应用的增多,该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耐温性差、破胶不彻底、地层伤害、对Fe3+敏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影响VES自转向酸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效果。总结了国内外对VES自转向酸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详细分析了VES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规律,并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ves自转向酸 地层伤害 破胶
下载PDF
VES自适应转向酸液体系优化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艺佳 曹广胜 +1 位作者 王昊 宋扬 《化学工程师》 CAS 2019年第7期48-51,42,共5页
对于无法改善低渗透层非均质性严重的储层,常规酸化作业无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采用转向酸化技术才能达到均匀改造的目的。自适应转向酸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改善非均质性的方式,本文对VES自适应转向酸体系设计,优选出表观粘度较大的配方为... 对于无法改善低渗透层非均质性严重的储层,常规酸化作业无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采用转向酸化技术才能达到均匀改造的目的。自适应转向酸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改善非均质性的方式,本文对VES自适应转向酸体系设计,优选出表观粘度较大的配方为:4%VES+10%HCl+1%兰826缓蚀剂+1%乙酸+1%NH4Cl。同时对优选配方进行多因素考虑,并对岩心溶蚀效果、转向酸破胶性能评价,最后通过岩心驱替实验验证转向酸的加入可使增渗率由23.57%增至39.58%,符合施工条件。运用comsol软件模拟转向酸的进入地层的过程,结果显示其能对高渗透率区域封堵,可有效改造低渗区岩心,表明转向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s 转向酸化 低渗透储层 非均质性
下载PDF
江苏油田VES稠化酸缓速性能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太伟 虞建业 +2 位作者 袁萍 马巍 卢敏晖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50-55,I0004,共7页
常规酸酸压时,由于酸岩反应剧烈,酸液主要消耗在近井地带,难以形成长缝。为提高储层酸压效果,江苏油田自主合成了一种VES (黏弹性表面活性)稠化酸。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该VES稠化酸对裂缝壁面的酸蚀效果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并进一步研究... 常规酸酸压时,由于酸岩反应剧烈,酸液主要消耗在近井地带,难以形成长缝。为提高储层酸压效果,江苏油田自主合成了一种VES (黏弹性表面活性)稠化酸。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该VES稠化酸对裂缝壁面的酸蚀效果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并进一步研究了注入排量、注入工艺对酸蚀效果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VES稠化酸具有一定的缓速性能,应用于深度酸压中可以增加裂缝的有效长度,减少近井地带的溶蚀;注酸排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裂缝有效长度,注酸排量的降低有利于提高裂缝导流能力;相比于单级注入,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可以改善裂缝壁面的酸蚀效果,有利于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提高和有效缝长的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酸压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化酸 黏弹性表面活性(ves) 酸蚀裂缝 裂缝导流能力 有效缝长 缓速性能 交替注入
下载PDF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developed by vitamin E-modified aliphatic polycarbonate polymer to promote oral absorption of oleanolic acid
12
作者 Wenjuan Zhang Chufan Liang +7 位作者 Hao Liu Zhenbao Li Rui Chen Mei Zhou Dan Li Qing Ye Cong Luo Jin Sun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7年第6期586-593,共8页
Oleanolic acid (OA) exhibited goo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ypoglycemia, immune regulation, acute jaundice and chronic toxic hepatitis. However, the oral delivery of OA is greatly limit... Oleanolic acid (OA) exhibited goo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ypoglycemia, immune regulation, acute jaundice and chronic toxic hepatitis. However, the oral delivery of OA is greatly limited by its inferior water solubility and poor intestinal mucosa permeability. Herein, we developed a novel polymeric nanoparticle (NP) delivery system based on vitamin E modified aliphatic polycarbonate (mPEG-PCC-VE) to facilitate oral absorption of OA. OA encapsulated mPEG-PCC-VE NPs (OA/mPEG-PCC-VE NPs) showed uniform particle size of about 170 nm with high drug loading capability (8.9%). Furthermore, the polymeric mPEG-PCC-VE NPs, with good colloidal stability and pH-sensitive drug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in vitro dissolution of OA in the alkaline medium. The in situ single 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SPIP) studies performed on ra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OA/m PEG-PCC-VE NPs show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ermeability in the whole intestinal tract when compared to OA solution, especially for duodenum and colon. As a result, the in vivo pharmacokinetic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bioavailability of OA/m PEG-PCC-VE NPs showed 1.5-fold higher tha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OA table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PEGPCC-VE NPs are a promising platform to facilitate the oral delivery of O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eanolic acid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mPEG-PCC-ve ORAL delivery
下载PDF
脂肪酸、VE、甾醇与植物油脂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建书 王强 +1 位作者 刘红芝 刘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8-41,共4页
对不同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总量、单一脂肪酸组分、脂肪酸组成比例模式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VE异构体的相关关系以及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各种植物甾醇组分及其与其他抗氧化剂协同作用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对目前植物油脂稳定... 对不同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总量、单一脂肪酸组分、脂肪酸组成比例模式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VE异构体的相关关系以及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各种植物甾醇组分及其与其他抗氧化剂协同作用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对目前植物油脂稳定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重点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脂稳定性 脂肪酸 ve 甾醇
下载PDF
VE复合抗氧化剂在鸡油中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马嫄 朱胜华 +1 位作者 胡春梅 孙蓉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8-51,共4页
油脂是人们必需的食品和食品加工的主要原料之一,油脂氧化是影响油脂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以VE、VE分别与茶多酚、迷迭香、硫辛酸、槲皮素的复合物为抗氧化剂,添加到鸡油中,比对研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VE、茶多酚、迷迭香、硫辛酸、... 油脂是人们必需的食品和食品加工的主要原料之一,油脂氧化是影响油脂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以VE、VE分别与茶多酚、迷迭香、硫辛酸、槲皮素的复合物为抗氧化剂,添加到鸡油中,比对研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VE、茶多酚、迷迭香、硫辛酸、槲皮素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相同添加量的情况下单品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为:迷迭香>槲皮素>茶多酚>硫辛酸>VE;VE与4种天然的抗氧化剂1∶1进行复合以后与单一的抗氧化剂相比都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 抗氧化 鸡油 过氧化值 酸价
下载PDF
硫酸对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义永 缪飞 +1 位作者 许新德 章城亮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2-157,共6页
作为脂肪酸酯化催化剂,浓硫酸与固体酸和酯化酶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因此,浓硫酸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提取天然VE生产过程中广泛用于脂肪酸的酯化工艺。本研究考察了以浓硫酸作为天然维生素E酯化工艺的催化剂,在反应... 作为脂肪酸酯化催化剂,浓硫酸与固体酸和酯化酶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因此,浓硫酸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提取天然VE生产过程中广泛用于脂肪酸的酯化工艺。本研究考察了以浓硫酸作为天然维生素E酯化工艺的催化剂,在反应和后处理过程中硫酸对VE和植物甾醇收率的影响,并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发现。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包括α、β、γ、δ-生育酚,植物甾醇主要包含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菜籽甾醇。实验结果显示,硫酸浓度和温度对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影响显著。硫酸浓度和温度越高对天然VE和植物甾醇破坏越快。同时发现天然VE中α-生育酚的耐酸性显著好于其他三种生育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减小硫酸对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破坏,应合理控制硫酸使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 酯化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 天然ve 植物甾醇
下载PDF
吡啶羧酸铬、VE对樱桃谷鸭肉鸭生产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马黎 冯炳文 +2 位作者 马晨 林玉如 胡明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228-232,共5页
试验选择1日龄樱桃谷肉鸭60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200只,每组分性别设组内重复4个,每个重 复25只,分栏饲养二阶段(0~3周、4~7周)49天.各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相同的条件下,以吡啶羧酸铬与VE为试验因子, 分别添加0、400μgCr/kg、... 试验选择1日龄樱桃谷肉鸭60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200只,每组分性别设组内重复4个,每个重 复25只,分栏饲养二阶段(0~3周、4~7周)49天.各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相同的条件下,以吡啶羧酸铬与VE为试验因子, 分别添加0、400μgCr/kg、400μgCr/kg+100mgVE/kg,研究吡啶羧酸铬、VE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与胴体品质的影响.试 验结果表明:吡啶羧酸铬与VE具有提高肉鸭日增重、降低料肉比、显著降低皮脂率、提高胸肌、腿肌率、改善胴体品 质、增加肉质嫩度、延长胸肉货柜贮藏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羧酸铬 维生素E 樱桃谷鸭 皮脂率 胴体品质
下载PDF
超临界萃取VE抗氧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泉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3-138,共6页
研究超临界萃取VE对自由基.OH和O2.-的抑制作用,以及通过在常温和60℃下测定植物油中酸价、TBA值和VE含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其抗油脂氧化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VE对自由基抑制和油脂抗氧化有较好的效果,但效果随自由基和... 研究超临界萃取VE对自由基.OH和O2.-的抑制作用,以及通过在常温和60℃下测定植物油中酸价、TBA值和VE含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其抗油脂氧化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VE对自由基抑制和油脂抗氧化有较好的效果,但效果随自由基和油脂种类等不同而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 超临界 抗氧化 TBA ve
下载PDF
界面粘结对GF/VE复合材料在硫酸介质中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林洁 于运花 +2 位作者 唐泽辉 薛忠民 杨小平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2010年第6期9-13,共5页
本文采用实验室模拟环境因素加速老化的方法,比较了两种界面粘结性能不同的防腐容器用玻璃纤维增强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GF/VEA,GF/VEB)在硫酸介质中的吸湿特性以及动态和静态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5℃、40wt%的硫酸水溶液中,... 本文采用实验室模拟环境因素加速老化的方法,比较了两种界面粘结性能不同的防腐容器用玻璃纤维增强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GF/VEA,GF/VEB)在硫酸介质中的吸湿特性以及动态和静态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5℃、40wt%的硫酸水溶液中,两种树脂的吸湿性能相差不大,但界面粘结情况的不同使两种复合材料的吸湿特性表现出明显差别;两种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E′)、剪切强度和弯曲性能均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GF/VEB材料因具有较好的界面粘结而呈现较高的性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粘结 GF/ve复合材料 硫酸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亚麻籽油精炼过程中脂肪酸和V_E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常青 任海伟 张国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6,共3页
分析了压榨亚麻籽油及其在精炼过程中脂肪酸和VE的变化。结果发现,亚麻籽油中含有7种不饱和脂肪酸和7种饱和脂肪酸,其中以α-亚麻酸含量最高(达50%以上)。经脱胶、脱酸、脱色及脱臭的亚麻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不大;而VE损失较大,... 分析了压榨亚麻籽油及其在精炼过程中脂肪酸和VE的变化。结果发现,亚麻籽油中含有7种不饱和脂肪酸和7种饱和脂肪酸,其中以α-亚麻酸含量最高(达50%以上)。经脱胶、脱酸、脱色及脱臭的亚麻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不大;而VE损失较大,总含量下降约48.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精炼 脂肪酸 ve
下载PDF
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20
作者 张智敏 吴苏喜 刘瑞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8-272,共5页
从不同制油方法及毛油不同精炼工序的角度分析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工艺制得的油茶籽毛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含量最高为(87.92±0.06)%,其次是水酶法工艺为(87.83±0.05)%;精炼工序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 从不同制油方法及毛油不同精炼工序的角度分析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工艺制得的油茶籽毛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含量最高为(87.92±0.06)%,其次是水酶法工艺为(87.83±0.05)%;精炼工序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冷榨工艺得到的油茶籽毛油中VE总含量高达(213.70±1.30)mg/kg,水酶法得到的毛油VE达到(204.45±1.24)mg/kg,均显著高于其他工艺(P<0.05)。冷榨工艺毛油中角鲨烯含量高达(113.71±1.20)mg/kg,水酶法毛油角鲨烯含量为(114.37±1.16)mg/kg,均略高于热榨工艺(P>0.05),显著高于其他工艺(P<0.05)。毛油精炼过程中,VE和角鲨烯含量大量损失。碱炼和脱臭工序是影响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主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脂肪酸 角鲨烯 v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