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究焦化行业VOCs来源及治理技术 被引量:2
1
作者 任帅东 《石化技术》 CAS 2020年第6期163-164,共2页
焦化行业而是排放VOCs的主要源头之一,若不能妥善处理焦化废气当中含有的有机成分,而是将其直接排放在大气中,会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与生存环境。对此,文章将以焦化行业VOCs的主要源头为着眼点,简要分析其治理技术。
关键词 焦化行业 vocs来源 治理技术分析
下载PDF
银川市大气臭氧生成敏感性与VOCs来源解析
2
作者 杨丽蓉 许萌 +2 位作者 徐学哲 严晨冰 余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19-4431,共13页
基于银川市2022年O_(3)浓度观测数据,分析了O_(3)浓度月变化特征,并基于5~7月银川市城区站点的气象要素、常规污染物和VOCs浓度观测数据,比较了污染日与非污染日的气象要素及前体物浓度的差异,并利用0维大气框架模型(FOAM)和正定矩阵因... 基于银川市2022年O_(3)浓度观测数据,分析了O_(3)浓度月变化特征,并基于5~7月银川市城区站点的气象要素、常规污染物和VOCs浓度观测数据,比较了污染日与非污染日的气象要素及前体物浓度的差异,并利用0维大气框架模型(FOAM)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探讨了O_(3)生成敏感性及VOCs主要来源.结果表明:①2022年银川市O_(3)污染出现在5~7月,ρ(O_(3)-8h_(-90per))分别为156、170和174μg·m^(-3),超标率分别为9.7%、26.7%和29.0%.②O_(3)污染日的气温、太阳总辐射和各类前体物浓度小时均值相较于非污染日均有所升高,其中丙烷、异丁烷、乙烷、正丁烷和二氯甲烷体积分数较非O_(3)污染时期增加显著,分别增加了33.1%、29.1%、25.0%、22.7%和21.3%,污染物排放增加及不利气象条件共同促进了O_(3)的生成.③5~7月整体、非污染日和污染日VOCs物种OFP值排名前5的物种一致,均为乙醛、间/对-二甲苯、乙烯、异戊二烯和甲苯,主要来自溶剂使用源、天然源和化工行业排放.④本地O_(3)生成多处于VOCs控制区,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分析表明污染日和非污染日O_(3)生成均对烯烃和芳香烃的敏感性较强,而NO_x为负敏感性,丙酮、乙烯和异丁烷等活性物种对于O_(3)生成的贡献较高,实施VOCs与NO_x减排比例远大于1的减排方案可有效降低本地O_(3)浓度.⑤银川市大气VOCs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源(32.3%)、工艺过程源(20.7%)、燃烧源(19.2%)、溶剂使用源(12.7%)、汽油挥发源(9.1%)和天然源(6%),并且污染日机动车排放源贡献率较非污染日增加4.6%,说明机动车排放源是银川市夏季VOCs管控的重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臭氧敏感性分析 F0AM模型 vocs来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
原文传递
2020年和2021年南京城区臭氧生成敏感性和VOCs来源变化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陆晓波 王鸣 +3 位作者 丁峰 喻义勇 张哲海 胡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43-1953,共11页
PM_(2.5)和臭氧(O_(3))协同防控是“十四五”期间空气质量提升的重点.O_(3)生成与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_(x))呈高度非线性关系.基于南京市城区站点2020年和2021年的4~9月O_(3)、 VOCs和NO_(x)的连续在线监测数据,比... PM_(2.5)和臭氧(O_(3))协同防控是“十四五”期间空气质量提升的重点.O_(3)生成与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_(x))呈高度非线性关系.基于南京市城区站点2020年和2021年的4~9月O_(3)、 VOCs和NO_(x)的连续在线监测数据,比较了两年间O_(3)及其前体物浓度的变化,进一步利用基于观测的盒子模型(OBM)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分析了O_(3)-VOCs-NO_(x)敏感性和VOCs来源.结果表明,2021年的4~9月O_(3)日最大浓度、 VOCs和NO_(x)浓度的平均值相较于2020年同期约下降7%(P=0.031)、 17.6%(P<0.001)和14.0%(P=0.004).2020年和2021年的O_(3)超标天NO_(x)和人为源VOCs的平均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分别为0.17和0.14, 0.21和0.14,说明O_(3)生成处于VOCs和NO_(x)协同控制区.基于人为源VOCs和NO_(x)削减情景所模拟的O_(3)生成潜势等值线(EKMA曲线)也支撑这一结论.PMF解析结果显示工业和交通排放是VOCs的主要来源,其中与工业排放相关有5个因子,包括工业液化石油气(LPG)使用、苯化工、石化、甲苯相关的工业和溶剂涂料使用,对总VOCs浓度的贡献率为55%~57%.机动车尾气和汽油挥发因子的贡献率之和为43%~45%.进一步计算各因子的RIR值,结果显示石化和溶剂涂料使用的RIR值最高,说明从臭氧防控的角度,需要优先削减这两类源的VOCs排放.随着VOCs和NO_(x)减排措施的实施,O_(3)敏感性和VOCs来源会改变,因此在“十四五”期间仍需持续关注,以及时调整O_(3)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vocs-NO_(x)敏感性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vocs来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 南京
原文传递
海西州VOCs治理与减排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马青霞 《青海环境》 2023年第1期28-30,48,共4页
近几年,通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海西州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但随着经济发展,海西州VOCs排放量逐年增加。为持续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PM2.5和O3协同管控,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 近几年,通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海西州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但随着经济发展,海西州VOCs排放量逐年增加。为持续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PM2.5和O3协同管控,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VOCs减排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本文主要围绕海西州VOCs治理展开研究,介绍了VOCs来源及产排现状,阐述了当前VOCs治理的必要性,提出治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来源 产排现状 减排对策建议
下载PDF
河北省VOCs排放对O_3贡献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星 《环境与发展》 2018年第10期40-41,共2页
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物)是一类化合物的统称,其排放对环境和人类产生严重危害。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和大气中的NO_x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O_3二次污染物;同时,VOCs与大气中的... 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物)是一类化合物的统称,其排放对环境和人类产生严重危害。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和大气中的NO_x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O_3二次污染物;同时,VOCs与大气中的颗粒物作用还会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是形成雾霾现象的一个重要源头。因此,知晓我省VOC来源及贡献大小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来源 O3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外省经验浅谈乌鲁木齐市VOCs治理相关措施
6
作者 刘亮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8年第5期77-78,共2页
当前我国以臭氧和PM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污染日益突出,大范围出现雾霾等重污染现象的频次日益增多,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通过对分析VOCs来源及先进省市的治理经验,结合乌鲁木齐实际,提出乌鲁木齐市VOCs治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vocs来源 臭氧 治理措施
下载PDF
车内空气中VOC污染来源分析及检测 被引量:14
7
作者 辛强 宋可 王琳 《汽车零部件》 2016年第3期77-79,共3页
汽车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排放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随着人们对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视,社会对汽车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与检测也越来越重视。主要就汽车车内VOC污染的来源进行分析,根据污染物来源对汽车整车、零部件及材... 汽车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排放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随着人们对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视,社会对汽车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与检测也越来越重视。主要就汽车车内VOC污染的来源进行分析,根据污染物来源对汽车整车、零部件及材料的VOC检测方法进行探讨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内空气 voc来源 voc检测
下载PDF
济南市城区夏季臭氧污染过程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孙晓艳 赵敏 +10 位作者 申恒青 刘杨 杜明月 张文娟 许宏宇 范国兰 公华林 李青松 李大秋 高晓梅 张丽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6-695,共10页
2019年夏季,在济南市城区开展了大气臭氧(O_(3))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综合观测研究,观测发现,日最大8hφ(O_(3))均值为(10^(3).0±14.5)×10^(-9),φ(NOx)平均值为(16.7±11.3)×10^(-9),V... 2019年夏季,在济南市城区开展了大气臭氧(O_(3))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综合观测研究,观测发现,日最大8hφ(O_(3))均值为(10^(3).0±14.5)×10^(-9),φ(NOx)平均值为(16.7±11.3)×10^(-9),VOCs的体积分数和活性水平分别为(22.4±9.4)×10^(-9)和(9.6±3.8)s^(-1).利用局地O_(3)化学收支分析,发现济南具有较高的局地O_(3)生成潜势,白天局地O_(3)平均生成速率为35.6×10^(-9)h^(-1).运用基于观测的盒子模型(OBM)和PMF受体模型对济南O_(3)生成的控制因素、关键VOCs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城区O_(3)生成总体处于人为源VOCs敏感区,且对烯烃的敏感性最强.O_(3)生成机制由早晨的VOCs敏感区向午后的VOCs-NOx过渡区转变,相应地O_(3)生成效率由18.3×10^(-9)h^(-1)提高到29.6×10^(-9)h^(-1).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汽油挥发是城市VOCs的主要来源,对O_(3)生成贡献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 臭氧(O_(3)) 敏感性分析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 vocs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