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and uppermost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 dispersions and receiver functions with P velocity constraints
1
作者 Pei Zhang Xiaodong Song +2 位作者 Jiangtao Li Xingchen Wang Xuezhen Zh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24年第2期93-106,共14页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crustal thickening and expans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 conducted a j...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crustal thickening and expans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 conducted a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urface wave dispersions with P-wave velocity constraints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 Array Ⅱ temporary stations deployed across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Prior to joint inversion, we applied the H-κ-c method(Li JT et al., 2019) to the receiver function data in order to correct for the back-azimuthal variations in the arrival times of Ps phases and crustal multiples caused by crustal anisotropy and dipping interfaces. High-resolution images of vS, crustal thickness, and vP/vSstructure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re simultaneously derived from the joint inversion. The seismic images reveal that crustal thickness decreases outward from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stable interiors of the Ordos and Alxa blocks exhibited higher velocities and lower crustal vP/vSratios. While, lower velocities and higher vP/vSratios were observed beneath the Qilian Orogen and Songpan-Ganzi terrane(SPGZ), which are geologically active and mechanically weak, especially in the mid-lower crust.Delamination or thermal erosion of the lithosphere triggered by hot asthenospheric flow contributes to the observed uppermost mantle low-velocity zones(LVZs) in the SPGZ. The crustal thickness, vS, and vP/vSratios suggest that whole lithospheric shortening is a plausible mechanism for crustal thickening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supporting the idea of coupled lithospheric-scale deformation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 inversion receiver functions surface waves crustal thickness vp/vs ratio NE Qinghai-Xizang Plateau
下载PDF
Crust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cross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 implications for lithology and mantle exhumation 被引量:13
2
作者 WenAi Hou Chun-Feng Li +2 位作者 XiaoLi Wan MingHui Zhao XueLin Qi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4期314-329,共16页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developed from continental rifting and breakup, is usually thought of as a non-volcanic margin. However, post-spreading volcanism is massive and lower crustal high...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developed from continental rifting and breakup, is usually thought of as a non-volcanic margin. However, post-spreading volcanism is massive and lower crustal high-velocity anomalies are widespread, which complicate the nature of the margin here. To better understand crustal seismic velocities, lithology, and geophysical properties, we present an S-wave velocity (VS) model and a VP/VS model for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by using an existing P-wave velocity (VP) model as the starting model for 2-D kinematic S-wave forward ray tracing. The Mesozoic sedimentary sequence has lower VP/VS ratios than the Cenozoic sequence;in between is a main interface of P-S conversion. Two isolated high-velocity zones (HVZ) are found in the lower crust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howing S-wave velocities of 4.0–4.2 km/s and VP/VS ratios of 1.73–1.78. These values indicate a mafic composition, most likely of amphibolite facies. Also, a VP/VS versus VP plot indicates a magnesium-rich gabbro facies from post-spreading mantle melting at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normal. A third high-velocity zone (VP : 7.0–7.8 km/s;VP/VS: 1.85–1.96), 70-km wide and 4-km thick in the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 zone, is most likely to be a consequence of serpentinization of upwelled upper mantle.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s and also gravity anomalies indicate that mantle upwelling/ serpentinization could be the most severe in the northeasternmost continent-ocean boundary of the SCS.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ismic velocity and degree of serpentinization suggest that serpentinite content decreases with depth, from 43% in the lower crust to 37% into the man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 CRUSTAL structure converted S-wave vp/vs ratio LITHOLOGY SERPENTINIZATION
下载PDF
A Study on Average Velocity Ratios(V_P/V_S) in the Hohhot-Baotou Area
3
作者 Han Xiaoming Zhang F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complex in the Hohhot-Baotou area.Several earthquakes with MS≥6.0 have occurred in the area in history.This article selected the Hohhot-Baotou area as the study region and divided it into ...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complex in the Hohhot-Baotou area.Several earthquakes with MS≥6.0 have occurred in the area in history.This article selected the Hohhot-Baotou area as the study region and divided it into 2 sub-regions,each with a spatial scope of 3°×2°,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L≥1.0 earthquakes occurring between January 2001 and April 2010,and the layout of the seismic network in the study region.Average velocity ratios of respective sub-regions were calculated,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light differences between sub-regions in the variation amplitude of average velocity ratio curves over time,which mostly remains between 2.5% to 2.584%.In the Hohhot area,the average velocity ratio is 1.722,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velocity ratio of 1.733 in the Baotou area.We preliminarily concluded that this was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fault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underground media in the Hohho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hhot-Baotou area Average velocity ratio vp/vs Spatio-temporalanalysis
下载PDF
应用L_(p)拟范数稀疏约束的纵横波速比直接反演
4
作者 张天悦 林凯 +3 位作者 文晓涛 赵炼 张雨强 雷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7,共8页
纵横波速比(vP/vS)是识别气藏、描述储层特征和判别岩性的重要解释工具。目前主要是通过反射系数近似方程反演得到纵、横波速度,再进一步计算纵横波速比,但是这种间接计算方法会产生累积误差。为了直接从叠前地震数据反演纵横波速比,文... 纵横波速比(vP/vS)是识别气藏、描述储层特征和判别岩性的重要解释工具。目前主要是通过反射系数近似方程反演得到纵、横波速度,再进一步计算纵横波速比,但是这种间接计算方法会产生累积误差。为了直接从叠前地震数据反演纵横波速比,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广义弹性阻抗方程,再进一步推导出一个与纵横波速比、纵波速度、密度相关的纵波反射系数近似方程。为了得到精度较高的反演结果,基于推导出的反射系数近似方程,提出一种基于Lp拟范数稀疏约束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并通过交替方向乘子算法求解。将提出的直接反演方法应用于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并与间接反演方法相对比,结果表明该直接反演方法的反演结果精度较高,对含气储层的边界刻画更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 纵横波速比 广义弹性阻抗 Lp拟范数 交替方向乘子算法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约束西沙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厚度与速度结构
5
作者 黄海波 丘学林 +2 位作者 龙根元 矫东风 韩孝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厚度和弹性波速度是评估珊瑚礁发育规模以及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参数。本文根据西沙地区琛航岛和永兴岛流动地震台站所记录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识别沉积底部产生的转换横波及其多次波震相,精确拾取震相走时信息。同... 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厚度和弹性波速度是评估珊瑚礁发育规模以及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参数。本文根据西沙地区琛航岛和永兴岛流动地震台站所记录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识别沉积底部产生的转换横波及其多次波震相,精确拾取震相走时信息。同时参考岛屿钻井资料和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计算获得了台站下方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厚度、平均纵波速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永兴岛和琛航岛下方沉积体的平均纵波速度约为3.5km·s^(-1),波速比约为2.42,平均厚度分别约为1.35km和1.55km。计算获得的平均厚度与西沙钻至基底的测井结果较为一致(约1.257km)。琛航岛沉积厚度略大于永兴岛(约200m),表明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基底的起伏或与生物礁沉积相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台地 速度结构 波速比 接收函数 西沙群岛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重建丽江—小金河断裂及其邻区的地壳结构
6
作者 孔令嵩 杨海燕 彭恒初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40-353,共14页
造山作用和岩浆作用等会使Moho面形态及壳内物质组分发生改变.复杂的地质构造会使经典H-k扫描的结果产生偏差.在经典H-k扫描的基础上发展了接收函数地壳平均P波、S波速度扫描技术,理论模型测试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 造山作用和岩浆作用等会使Moho面形态及壳内物质组分发生改变.复杂的地质构造会使经典H-k扫描的结果产生偏差.在经典H-k扫描的基础上发展了接收函数地壳平均P波、S波速度扫描技术,理论模型测试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将该方法应用在丽江—小金河断裂及其邻区,结果显示在Moho面倾斜、地壳各向异性的情况下有很好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丽江—小金河两侧的地壳厚度存在明显差异,北侧地壳厚度在45~57 km,南侧地壳厚度在54~60 km,且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东北地壳厚度达到最大,超过60 km;丽江小金河周边地区的k值为1.6~2.0,横向分布不均匀;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喷发时,上涌的岩浆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东北缘的地壳底部形成了底侵层,这使得该区域Moho面倾角超过20°,地壳较厚且k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丽江—小金河断裂 H-k叠加技术
下载PDF
玛沁—靖边剖面S波资料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宝峰 李松林 +4 位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赵金仁 任青芳 海燕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2-88,共7页
对玛沁—靖边剖面深地震测深S波资料处理解释,获得本区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结果表明, 该区S波二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沿剖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剖面西段和海原地区下方呈现S波速度偏低,而波速比偏高的结构特征;剖面中段... 对玛沁—靖边剖面深地震测深S波资料处理解释,获得本区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结果表明, 该区S波二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沿剖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剖面西段和海原地区下方呈现S波速度偏低,而波速比偏高的结构特征;剖面中段和东段的S波速度和波速比正常.根据S波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的横向变化特征,讨论了两大异常区岩性的变化.推测海原大地震孕育发生不仅与构造活动有关,而且与该区的岩石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速度结构 波速比 海原地震 S波 活动断裂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中横波的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20
8
作者 卫小冬 赵明辉 +4 位作者 阮爱国 丘学林 夏少红 朱俊江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80,共9页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转换横波震相。本文以OBS8和OBS10台站的数据为例,说明了横波识别的方法,并在拟合好的P波速度模型基础上,利用RayInvr软件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确认了PwSs3、PgSs3、PmS等几组转换震相,计算了这两个站位下的波速比和泊松比。根据OBS2006-3测线下地壳高速层的P波速度(VP=7.20—7.25km·s-1)、S波速度(VS=4.20—4.23km·s-1)、泊松比(0.24)等参数,初步推断下地壳高速层是由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转换横波 纵横波速比 南海中北部
下载PDF
华南地壳及壳幔过渡带泊松比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安国 吕庆田 +1 位作者 杜建国 严加永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0-758,共9页
地震波泊松比蕴涵着丰富的地质信息,根据泊松比可以识别地壳岩石的基性程度,进而分析地球动力学与成矿背景。本文搜集整理了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等数据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至2017年底的天然地震震相资料,经过数据筛选,得到华南研究... 地震波泊松比蕴涵着丰富的地质信息,根据泊松比可以识别地壳岩石的基性程度,进而分析地球动力学与成矿背景。本文搜集整理了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等数据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至2017年底的天然地震震相资料,经过数据筛选,得到华南研究区内M≥2.0级地震事件11410个。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数据的走时-震中距关系直线方程,得到Pg波平均波速6.11 km/s, Sg波平均波速3.60 km/s,首波Pn波平均波速8.06 km/s, Sn波平均波速4.59 km/s。在此基础上,求得华南地壳平均波速比Vp/Vs为1.697,由公式计算得到华南地壳的平均泊松比为0.234,壳幔界面附近的平均波速比Vp/Vs为1.756,计算得到壳幔界面附近的平均泊松比为0.260。走时反演给出的泊松比结果显示扬子地块、华夏地块以及东南沿海地壳的物性差异。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存在大面积的低泊松比异常区,与江南造山带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而东南沿海、钦杭成矿带泊松比明显较高,解释为幔源物质注入地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天然地震 地震波速 波速比 泊松比 深部资源工程
下载PDF
含气饱和度对碳酸盐岩声波速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洪林 刘向君 刘洪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784-2789,共6页
用试验方法探讨碳酸盐岩的纵横波速度、纵横波波速比随不同含气饱和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含气饱和度的增加,纵波速度、纵横波波速比总体呈减小趋势,而横波速度几乎不受影响。(2)声波频率对纵横波速度、纵横波波速比都有一定影... 用试验方法探讨碳酸盐岩的纵横波速度、纵横波波速比随不同含气饱和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含气饱和度的增加,纵波速度、纵横波波速比总体呈减小趋势,而横波速度几乎不受影响。(2)声波频率对纵横波速度、纵横波波速比都有一定影响,不同频率下的纵横波波速比主要分布范围不一样,Sg=0%时的纵横波波速比大于Sg=100%时的纵横波波速比。(3)将完全饱和的岩石模拟为水层,随着水层中含气量的增加,纵横波波速比从背景值开始递减,递减幅度越大说明水层逐渐向气层过渡,同时结合纵波速度递减的特点为利用声波测井资料指示气层奠定理论基础。(4)所探讨的纵横波波速比可为碳酸盐岩气层识别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其他相关参数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碳酸盐岩 含气饱和度 纵横波速度 纵横波波速比 气层
下载PDF
云南地区数字地震波波速比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永莉 毛慧玲 +1 位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3-208,共6页
从1998~2006年间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中,选用有4个以上台记录到的震相清晰的直达Pg波、Sg波的到时(包含Pg、Sg的到时差在20~25s的远台和小于0.5s的近台),计算出云南地区数字地震波的波速比(Vp/Vs),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 从1998~2006年间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中,选用有4个以上台记录到的震相清晰的直达Pg波、Sg波的到时(包含Pg、Sg的到时差在20~25s的远台和小于0.5s的近台),计算出云南地区数字地震波的波速比(Vp/Vs),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8~2006年云南地区波速比月均值为1.685,滇西南地区的月均值高于云南地区的月均值;滇西地区的月均值变化幅度相对较小,2002年10月至2004年11月间的月均值低于云南地区的月均值。2005年云南地区的波速比整体偏高,平均值达1.74,高于多年均值,可能是2004年印尼8级大震后云南地区波速比的一种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波 波速比 直达波 云南地区
下载PDF
基于井下摆天然地震数据测量首都圈近地表波速结构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渊源 崇加军 倪四道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2-350,406,共9页
收集了首都圈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58个井下摆2003—2008年记录的102次M≥3.0地震的数据.通过鉴别直达波及对应地表反射波的波形,发现两者到时差与震中矩和方位角无关.基于斯涅尔定律,分析获得了这些台站上方厚约300m浅地表土层P波和S波... 收集了首都圈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58个井下摆2003—2008年记录的102次M≥3.0地震的数据.通过鉴别直达波及对应地表反射波的波形,发现两者到时差与震中矩和方位角无关.基于斯涅尔定律,分析获得了这些台站上方厚约300m浅地表土层P波和S波平均速度结构以及波速比.结果表明,首都圈区域近地表P波和S波平均速度分别约为1.6—2.0km/s和0.34—0.48km/s,波速比约为4.0—5.3.进一步对比井下深度同为247m的11个台站的数据,显示该区域P波速度和波速比均无显著横向变化.清晰的震相图也表明,土壤层没有明显的速度断层.该结果对模拟强地面运动和计算精细的地壳速度结构,以及地震工程的一些领域均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井下摆 到时差 平均波速 波速比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前单台波速异常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隗永刚 陈学忠 +2 位作者 郭祥云 蔡一川 王恒信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利用芦山7.0级地震震中周边台站(CD2、MEK、GZA、MDS、HSH、JJS、XJI、DFU、EMS、JYA、YGD)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20日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单台波速比以及单台P波视速度、S波视速度计算方法进行了波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2010年... 利用芦山7.0级地震震中周边台站(CD2、MEK、GZA、MDS、HSH、JJS、XJI、DFU、EMS、JYA、YGD)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20日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单台波速比以及单台P波视速度、S波视速度计算方法进行了波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2010年底左右开始,震中附近区域的CD2、MEK、GZA、MDS、HSH、JJS台站同步出现了长达两年明显的P波视速度和S波视速度低值异常现象,且异常现象都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单台波速比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故多个台站同步出现长时间、明显的单台视速度低值异常现象,并且集中在某一断裂带附近时,则有可能是大震孕育的先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台波速比 P波视速度 S波视速度 芦山7 0级地震
下载PDF
利用纵、横波的拐角频率比值和位移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波速比——以芦山M_S7.0地震序列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丽娟 陈学忠 +2 位作者 李艳娥 王生文 郭祥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25,共15页
使用区域固定台网数字地震记录资料,计算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谱参数,通过纵、横波的拐角频率比值和纵、横波位移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波速比。结果显示:1拐角频率比值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27,零频极限比值... 使用区域固定台网数字地震记录资料,计算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谱参数,通过纵、横波的拐角频率比值和纵、横波位移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波速比。结果显示:1拐角频率比值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27,零频极限比值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67,零频极限比值得到的结果更接近泊松介质的波速比1.73;2两种方法得到的波速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主震后均处于较低异常水平,最后一个MS5.4余震后,波速比回返升高;3零频极限比值得到的波速比异常形态较明显,在3个MS5.4余震前都呈现出"降低-回返"的过程,在回返之后发生最大余震;4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是否对介质做非弹性衰减校正对两种方法的结果影响不大;5单台波速比与多台波速比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横波拐角频率比 纵、横波位移谱零频极限比 波速比 芦山地震
下载PDF
吉林地区波速比分布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洪艳 张广伟 +2 位作者 王晓山 张晨侠 康建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9-839,共11页
利用吉林地区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模拟和数字化资料(共254次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每个事件的平均波速比,重点分析吉林地区波速比的空间变化特征。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对收集到的震相数据和计算结... 利用吉林地区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模拟和数字化资料(共254次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每个事件的平均波速比,重点分析吉林地区波速比的空间变化特征。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对收集到的震相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严格筛选和限定。结果表明,吉林地区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显著,南北部差异较大。伊通-舒兰断裂带北侧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突出,高低值异常区方向与NE向扶余-肇东断裂带一致;伊通-舒兰断裂带南侧波速比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火山区,其中长白山火山区北侧波速比低而西南侧较高,可能表明长白山下方低速异常体位于火山口的西南侧。通过分析波速比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认为在波速比高值区和高、低值过渡区为地震易发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震多台和达法 波速比 高、低值过渡带 吉林地区
下载PDF
岩石物理建模技术在玛湖西斜坡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于宝利 赵小辉 +3 位作者 瞿建华 曹小璐 邓勇 王晓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0-725,共6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沉积,常规的叠后波阻抗反演不能区分有效储集层和致密储集层,制约了井位部署和储量计算。通过已有测井资料弹性参数交会发现,纵横波速度比是区分致密储集层和有效储...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沉积,常规的叠后波阻抗反演不能区分有效储集层和致密储集层,制约了井位部署和储量计算。通过已有测井资料弹性参数交会发现,纵横波速度比是区分致密储集层和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弹性敏感参数。通过准确计算泥质含量、有效孔隙度及含水饱和度等参数,选择了合理的岩石物理模型,有效提高了横波速度估算精度,为研究区叠前弹性敏感参数反演提供了基础资料保障。在此基础上,优选纵横波速度比参数有效落实了有效储集层的分布,钻井成功率达到80%,为研究区井位部署及储量落实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百口泉组 岩石物理建模 横波速度预测 纵横波速度比 储集层预测
下载PDF
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平均波速比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韩晓明 张建中 +1 位作者 薛丁 曹孟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8-425,共8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强地震。本文选取该地区做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年1月1日~2010年4月30日ML≥1.0地震的空间分布和研究区域的台网布局,划分出2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控制在3°×2...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强地震。本文选取该地区做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年1月1日~2010年4月30日ML≥1.0地震的空间分布和研究区域的台网布局,划分出2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控制在3°×2°的空间范围内,分别计算了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并对比分析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曲线随时间而变化的幅度相差不大,基本维持在2.5%~2.584%之间;呼和浩特地区的平均波速比为1.722,明显低于包头地区的平均波速比1.733,初步推断与呼和浩特地区的断裂构造分布及地下介质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浩特-包头地区 平均波速比 时空分析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陆缘横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2
18
作者 卫小冬 赵明辉 +5 位作者 阮爱国 丘学林 郝天珧 吴振利 敖威 熊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50-3160,共11页
纵横波联合勘探可以得到更多关于岩石圈层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的信息,有效提高地壳物质组成的约束性.在纵波速度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对OBS2006-3地震剖面径向分量的转换震相进行了横波速度结构模拟.结果表明:... 纵横波联合勘探可以得到更多关于岩石圈层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的信息,有效提高地壳物质组成的约束性.在纵波速度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对OBS2006-3地震剖面径向分量的转换震相进行了横波速度结构模拟.结果表明:沉积层1、沉积层2的横波速度分别为0.7~0.9 km/s和1.6~1.7 km/s,波速比由2.64~3.16变化到2.41左右,较高的波速比表明沉积层固结程度不高;中生代沉积层横波速度由浅部的2.6 km/s增大到3.0 km/s,波速比为1.74~1.80;地壳中波速比为1.74~1.82,表明该剖面地壳为陆壳性质;下地壳高速层的横波速度为4.0~4.2 km/s,纵横波速比为1.73~1.78,揭示高速层的物质组成为铁镁质的基性岩,推断其与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转换横波 波速比 下地壳高速层
下载PDF
孕震过程中波速比及S波分裂时空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永仙 张国民 石耀霖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6-33,共8页
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强震发生前孕震区的波速比及S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孕震过程中,随着应力的局部集中,岩体发生扩容,引起裂隙的增生及定向排列,从而使孕震区产生各向异性,引起波速比的变化及S波分裂现象。在不同阶段,... 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强震发生前孕震区的波速比及S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孕震过程中,随着应力的局部集中,岩体发生扩容,引起裂隙的增生及定向排列,从而使孕震区产生各向异性,引起波速比的变化及S波分裂现象。在不同阶段,穿过同一路径的地震射线其波速比和S波分裂特征不同;在同一时刻,沿不同路径传播的地震射线其波速比及S波分裂也不同。总体看来,平行于孕震断层传播的地震波速比变化比垂直于孕震断层传播的地震波速比变化大;靠近断层的射线及穿过断层端部附近的射线及其波速比变化更明显一些。而S波时间延迟则表现为:孕震过程初期,穿过震源区的射线其S波延迟大于周围射线S波延迟,而孕震过程后期,穿过震源区的射线其S波延迟小于周围射线的S波延迟。计算结果还表明,S波延迟在震前有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过程 波速比 S波分裂 时空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测震学指标异常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晓明 刘芳 刘文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7-252,共6页
2003年8月16日,在内蒙古巴林左旗与阿鲁科尔沁旗交界处发生MS5.9地震。以本次地震为研究对象,结合震中区地震地质背景,从地震活动性和震害分布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b值、波速比(VP/VS)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在震前的变化,探讨了地... 2003年8月16日,在内蒙古巴林左旗与阿鲁科尔沁旗交界处发生MS5.9地震。以本次地震为研究对象,结合震中区地震地质背景,从地震活动性和震害分布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b值、波速比(VP/VS)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在震前的变化,探讨了地震前震源区地下介质体的演变过程,并对此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做出了初步推断。本次地震前波速比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的变化规律对该区域未来中强地震预测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5.9地震 B值 波速比 地震空间相关长度 内蒙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