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烯酰胺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运动神经元VSC4.1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肖晓光 孙经淞 +2 位作者 李双月 曲淑贤 曲宴慧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87-1092,共6页
[目的]探讨丙烯酰胺对运动神经元VSC4.1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分别用质量浓度(以下简称"浓度")为20、60、100 g/L丙烯酰胺(低、中、高暴露组)处理VSC4.1细胞48 h(未暴露丙烯酰胺的细胞作对照组),检测细胞的活力、... [目的]探讨丙烯酰胺对运动神经元VSC4.1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分别用质量浓度(以下简称"浓度")为20、60、100 g/L丙烯酰胺(低、中、高暴露组)处理VSC4.1细胞48 h(未暴露丙烯酰胺的细胞作对照组),检测细胞的活力、凋亡情况、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关键因子C/EBP同源蛋白(CHOP)、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2(Caspase 12)和未折叠蛋白反应相关基因蛋白(GRP78、ATF6、IRE1)的表达水平,并观察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和抗氧化剂(牛磺酸)对丙烯酰胺致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暴露组的细胞活力随着丙烯酰胺暴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分别为(88.5±6.2)%、(59.3±4.1)%和(37.6±3.4)%(χ2趋势=13.04,P<0.05)与对照组(90.7±8.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ochest33258染色后,暴露组细胞核固缩浓染,发出较强蓝色荧光,呈凋亡特征性形态。暴露组的细胞凋亡率随丙烯酰胺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9.8±0.9)%、(27.4±2.3)%和(53.1±4.8)%(χ2趋势=6.98,P<0.05)。除低暴露组的Caspase 12外,其余暴露组的CHOP和Caspase 12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GRP78、ATF6、IRE1的表达水平均随丙烯酰胺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在中暴露组中加入低、中、高浓度(20、60、100 mg/L)的4-苯基丁酸,细胞活力分别是对照组(不加4-苯基丁酸的中暴露组)的(125±9)%、(154±12)%、(22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暴露组中加入低、中、高浓度(20、40、60 mmol/L)的牛磺酸,细胞凋亡率是对照组(不加牛磺酸的中暴露组)的(75±8)%、(60±6)%、(3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RP78、ATF6、IRE1的表达也随牛磺酸浓度递增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烯酰胺对VSC4.1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内质网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凋亡 内质网应激 运动神经元vsc4.1细胞 神经毒性
原文传递
知母皂甙B-Ⅱ可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的程序性坏死 被引量:4
2
作者 高俊彦 曹燕飞 +4 位作者 张芸 刘学敏 侯燕红 李建斌 武志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5期4062-4067,共6页
背景:研究发现知母皂甙B-Ⅱ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减少细胞的程序性坏死,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了,有待深入研究。目的:分析知母皂甙B-Ⅱ干预可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VSC4.1程序性坏死的机制。方法:①取生长状态良好的VSC4.... 背景:研究发现知母皂甙B-Ⅱ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减少细胞的程序性坏死,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了,有待深入研究。目的:分析知母皂甙B-Ⅱ干预可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VSC4.1程序性坏死的机制。方法:①取生长状态良好的VSC4.1细胞,分6组培养:A组为正常对照;B组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干预24 h;C-F组分别加入1,10,100,1 000μmol/L的知母皂甙B-Ⅱ溶液干预24 h,之后各组均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干预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选择细胞存活率最高组的药物浓度进行以下实验;②将VSC4.1细胞分3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组厌氧低糖培养8h后复氧高糖培养6或12h;抑制剂组加入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干预24 h,厌氧低糖培养8 h后复氧高糖培养6或12 h。流式细胞仪检测复氧6 h后的坏死细胞数量;Western-blot检测复氧高糖培养6或12 h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③将VSC4.1细胞分3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组厌氧低糖培养8 h后复氧高糖培养6 h;药物组加入100μmol/L的知母皂甙B-Ⅱ溶液干预24 h,厌氧低糖培养8 h后复氧高糖培养6 h。流式细胞仪检测复氧6 h后的坏死细胞数量;Western-blot检测复氧6 h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结果与结论:①MTT检测显示与B组比较,E组细胞存活率最高,所以后续实验选择100μmol/L的知母皂甙B-Ⅱ;②模型组坏死细胞数多于正常对照组(P <0.05),抑制剂组坏死细胞数少于模型组(P <0.05);抑制剂组复氧高糖培养6,12 h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且复氧6 h的该蛋白表达最高;③模型组坏死细胞数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药物组坏死细胞数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 <0.05);④结果表明,知母皂甙B-Ⅱ可有效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的程序性坏死,可能与降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c4.1细胞 Necrostatin-1 程序性坏死 氧-糖剥夺 细胞损伤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坏死体 知母皂甙B-Ⅱ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2,5-己二酮致运动神经元线粒体功能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艳淑 刘清君 +4 位作者 刘强 陈鸿 段化伟 何凤生 郑玉新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2,5-己二酮所致运动神经元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用10mmol/L和20mmol/L2,5-己二酮给运动神经元VSC4.1细胞处理12h后,检测VSC4.1细胞活性,NGF的蛋白表达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20mmol/L2,5-己二酮...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2,5-己二酮所致运动神经元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用10mmol/L和20mmol/L2,5-己二酮给运动神经元VSC4.1细胞处理12h后,检测VSC4.1细胞活性,NGF的蛋白表达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20mmol/L2,5-己二酮与VSC4.1细胞作用12h后,去除2,5-己二酮加入不同浓度的NGF,检测细胞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10mmol/L和20mmol/L2,5-己二酮与运动运动神经元VSC4.1细胞共同培养12h后,细胞活性分别下降了17%和23%;VSC4.1细胞内NGF的表达分别下降了33.5%和34%;线粒体膜电位由39.36分别下降到29.57和23.80。VSC4.1细胞与2,5-己二酮作用12h后用50ng/ml和100ng/mlNGF处理,细胞的活性增加了6.38%和23.4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也由26.03增加到30.18和31.50(P<0.05)。结论NGF可以通过改善线粒体膜电位来修复2,5-己二酮导致的运动神经元线粒体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5-己二酮 vsc4.1细胞神经生长因子 线粒体膜电位
下载PDF
永生化施万细胞和神经细胞建立体外共培养模型及神经细胞对髓鞘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牛群丽 钟延丰 +3 位作者 由江峰 王盛兰 郑丹枫 张燕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7期965-968,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永生化施万细胞株RSC96细胞和神经细胞株VSC4.1细胞,建立施万-神经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髓鞘化过程中神经细胞对细胞增殖和髓鞘特异性基因MBP、PMP22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施万细胞和神经细胞共培养模型:本研究选用RSC9...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永生化施万细胞株RSC96细胞和神经细胞株VSC4.1细胞,建立施万-神经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髓鞘化过程中神经细胞对细胞增殖和髓鞘特异性基因MBP、PMP22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施万细胞和神经细胞共培养模型:本研究选用RSC96和VSC4.1细胞进行共同培养。实验分为3组:单独培养的RSC96细胞组(RSC96组)、VSC4.1细胞组(VSC4.1组)、共培养组。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经光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确定共培养的两种细胞可发生相互作用。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T-PCR方法检测髓鞘特异性基因MBP、PMP22的表达。结果 RSC96细胞包绕VSC4.1细胞的轴突形成髓鞘。MTT示:RSC96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VSC4.1细胞。但当两种细胞共培养时,细胞的增殖速度与单独的RSC96细胞相比,明显下降。在单独培养的RSC96细胞中,PMP22基因的表达有先增高后降低的现象。在共培养模型中,PMP22基因的表达是逐渐增高的。在前2d的表达量低于单独培养的RSC96细胞。单独培养的RSC96细胞及共培养组细胞在前3d均无MBP的表达。结论永生化施万细胞株RSC96细胞和神经细胞株VSC4.1细胞可以建立施万-神经细胞共培养模型。神经细胞可以调控施万细胞的增殖速度与髓鞘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C96细胞 vsc4.1细胞 共培养 髓鞘特异性基因
下载PDF
Downregulation of EphB2 by RNA interference attenuates glial/fibrotic scar formation and promotes axon growth 被引量:4
5
作者 Jian Wu Zhen-Yu Zhu +3 位作者 Zhi-Wei Fan Ying Chen Ri-Yun Yang Yi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362-369,共8页
The rapid formation of a glial/fibrotic scar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hampering axon growth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The bidirectional Eph B2/ephrin-B2 signaling of the fibroblast-astrocyte contact-dependent intera... The rapid formation of a glial/fibrotic scar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hampering axon growth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The bidirectional Eph B2/ephrin-B2 signaling of the fibroblast-astrocyte contact-dependent interaction is a trigger for glial/fibrotic scar form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a new in vitro model was produced by coculture of fibroblasts and astrocytes wounded by scratching to mimic glial/fibrotic scar-like structures using an improved slide system. After treatment with RNAi to downregulate Eph B2, changes in glial/fibrotic scar formation and the growth of VSC4.1 motoneuron axons were examined. Following RNAi treatment, fibroblasts and astrocytes dispersed without forming a glial/fibrotic scar-like structure. Furthermor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neurocan, NG2 and collagen I in the coculture were reduced, and the growth of VSC4.1 motoneuron axons was enhance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uppression of Eph B2 expression by RNAi attenuates the formation of a glial/fibrotic scar and promotes axon growth. This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Laboratory Animal Ethics Committee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approval No. 2019-0506-002) on May 6, 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OCYTE EPHB2 FIBROBLAST glial/fibrotic scar microfluidic platform RNAi spinal cord injury vsc4.1 motoneuron
下载PDF
雪旺细胞在ACR对运动神经元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肖经纬 郭灿烂 +3 位作者 牛凯龙 李忠生 孟会林 李斌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28-331,共4页
目的探讨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在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对运动神经元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SCs,用插入式培养皿进行SCs与运动神经元VSC4.1的混合培养;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ACR对单独和混合培养... 目的探讨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在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对运动神经元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SCs,用插入式培养皿进行SCs与运动神经元VSC4.1的混合培养;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ACR对单独和混合培养运动神经元VSC4.1相对存活率的影响;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ACR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运动神经元VSC4.1中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GAP-43)水平的变化。结果 ACR染毒运动神经元VSC4.1 24 h,单独培养组的IC50为329μg/ml,混合培养的IC50为558μg/ml;GAP-43的水平较对照明显降低,混合培养组GAP-43的平均荧光强度(0.076±0.008)高于单独培养组(0.037±0.013),P<0.05。VSC4.1染毒24 h后去除ACR暴露并继续培养24 h,GAP-43的水平较染毒24 h时上升,混合培养组GAP-43的平均荧光强度值(0.241±0.033)高于单独培养组(0.143±0.034),P<0.05。结论 ACR对运动神经元VSC4.1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SCs对ACR所致运动神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对损伤后修复过程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旺细胞 丙烯酰胺 运动神经元vsc4.1 生长相关蛋白43
原文传递
丙烯酰胺对施万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及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肖经纬 郭灿烂 +3 位作者 牛凯龙 李忠生 孟会林 李斌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Schwann cells,Scs)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TrkA、P75)在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所致运动神经元损伤及损伤后自然修复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原代培养大鼠Scs,插入式混合培养Scs与运动神经...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Schwann cells,Scs)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TrkA、P75)在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所致运动神经元损伤及损伤后自然修复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原代培养大鼠Scs,插入式混合培养Scs与运动神经元VSC4.1,ACR(终浓度为40μg/ml)染毒24 h,染毒后去除毒物暴露24 h,建立ACR损伤及损伤后自然修复的细胞模型;Western-blot和RT-PCR分别检测混合培养体系中Scs所分泌的NGF及其受体TrkA、P75的蛋白和mRNA水平变化。结果 ACR对混合培养体系内的运动神经元VSC4.1具有明显细胞毒性,细胞形态损伤显著,去除ACR暴露后损伤减轻;与对照组相比,ACR染毒24 h及自然修复24 h,NGF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ACR染毒24 h后P75含量减少(P<0.05),修复24 h,P75的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未检出Trk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ACR染毒24 h,NGF mRNA、TrkA mRNA、P75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修复24 h,NGF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TrkA mRNA、P75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施万细胞源性NGF在ACR对运动神经元VSC4.1损伤及修复过程中与其受体结合,通过正负反馈调节发挥一定的神经元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细胞 丙烯酰胺 运动神经元VSC4 1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