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血栓形成患者抗心磷脂抗体与VWF因子抗原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少雄 谢伟贤 +4 位作者 邓爱红 简咏芬 江志兰 董少文 黄泽棋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67-1868,共2页
目的探讨首次入院脑血栓形成患者于血栓发生前抗心磷脂抗体(ACLA)与VWF因子抗原(VWF:Ag)的关系。方法选取神经内科88例首次入院且入院后3 d内发生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栓形成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栓发生前抽血,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ACLA... 目的探讨首次入院脑血栓形成患者于血栓发生前抗心磷脂抗体(ACLA)与VWF因子抗原(VWF:Ag)的关系。方法选取神经内科88例首次入院且入院后3 d内发生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栓形成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栓发生前抽血,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ACLA-IgM、ACLA-IgG,采用胶乳免疫法测定VWF:Ag,同时检测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用于对照。结果脑血栓形成组血浆VWF:Ag水平为(244.3±6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7±11.1)%(P<0.01);血清ACLA-IgM和ACLA-IgG水平分别为(34.8±8.9)MPL/mL和(28.1±6.6)GPL/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2.2)MPL/mL和(7.1±1.7)GPL/mL。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脑血栓形成组血浆VWF:Ag水平与血清ACLA-IgM(r=0.397,P=0.017)和ACLA-IgG(r=0.257,P=0.022)存在相关性,对照组血浆VWF:Ag水平与血清ACLA-IgM(r=0.037,P=0.733)和ACLA-IgG(r=0.057,P=0.581)无相关性。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于血栓发生前ACLA和VWF:Ag水平增高并有相关性,提示ACLA水平增高与脑血管内皮损伤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在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磷脂抗体 脑血栓形成 vwf因子
下载PDF
vWF因子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被引量:5
2
作者 崔驰 何延政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25,共3页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vwf因子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大血管并发症 缺血性心脏病 慢性并发症 外周血管病
下载PDF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因子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3
作者 柳俊 张苗青 +3 位作者 何小洪 谢焕娣 马虹 郑振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 vWF 因子水平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反搏前、反搏1h 末及第1、2、3疗程末,反搏结束后1月、2月和3月时血浆 vWF 因子的水平。【结果】反搏1h 末血...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 vWF 因子水平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反搏前、反搏1h 末及第1、2、3疗程末,反搏结束后1月、2月和3月时血浆 vWF 因子的水平。【结果】反搏1h 末血浆 vWF 因子的水平明显增高(P<0.05);反搏第1、2疗程末正常(P>0.05);第3疗程末轻度增加并持续到停止反搏后1月,随访期血浆 vWF 因子水平有降低趋势(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 vWF 因子水平的动态效应可能是冠心病患者从中受益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 vwf因子 冠心病
下载PDF
脑血栓形成患者抗心磷脂抗体与VWF因子抗原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时新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1期94-95,共2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脑血栓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1],主要发病机制在于各种因素引发的血管内皮炎症和病变,因而导致患者脑血管变窄进而堵塞,形成血栓,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脑血栓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1],主要发病机制在于各种因素引发的血管内皮炎症和病变,因而导致患者脑血管变窄进而堵塞,形成血栓,阻断供血,导致患者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坏死,严重时导致患者死亡[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脑血栓 抗心磷脂抗体 vwf因子抗原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vWF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洪波 《实用医技杂志》 2004年第06A期877-878,共2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 4 0例正常人 v WF因子水平的检测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 v WF因...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 4 0例正常人 v WF因子水平的检测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 v WF因子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v WF因子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vwf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心肌组织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血脂及vWF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建忠 欧柏青 骆扬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13期2511-2513,共3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血浆及vW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与辛伐他汀治疗组(6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拜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辛伐他汀组...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血浆及vW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与辛伐他汀治疗组(6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拜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疗程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LDL-C、HDL-C、TC、TG与vWF等因子水平的变化。选取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常规治疗组中患者的hs-CRP、TC与vWF的水平明显下降(P<0.05);辛伐他汀组中患者的hs-CRP、LDL-C、TC、TG与vWF的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HDL-C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辛伐他汀组中患者的hs-CRP、LDL-C、TG与vWF的的水平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vwf因子 HS-CRP 辛伐他汀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血脂及vWF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蒋飞吉 唐建军 邹小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20期3932-3934,392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血脂及血浆vW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普伐他汀治疗组(9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血脂及血浆vW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普伐他汀治疗组(9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普伐他汀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按照普伐他汀的剂量又分为:10mg/d、20mg/d和40mg/d三组,持续用药4周。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hs-CRP、HDL-C、LDL-C、TC、TG与vWF等因子水平的变化。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与正常组或常规治疗组相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治疗4周后,普伐他汀组中患者的hs-CRP、LDL-C、HDL-C、TC、TG与vWF因子的水平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普伐他汀使用的三个剂量中,以20mg/d治疗组的治疗效果相对最好(P<0.05),副作用相对较小。结论:常规药物联合中等剂量的普伐他汀治疗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普伐他汀 LDL-C vwf因子
原文传递
内皮细胞因子TM、vWF、凝血因子Ⅶ、Ⅷ和D-二聚体在肝移植排斥反应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温春光 罗绍凯 +5 位作者 何晓顺 李娟 刘敏 刘莉莉 邹外一 彭爱华 《肝胆外科杂志》 2004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 为了解肝移植出现排斥反应患者内皮细胞因子、凝血因子和纤溶功能的变化 ,了解这些因素在监测排斥反应、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作用。方法 随机观察肝移植 4 1例 ,其中出现排斥反应 1 6例 (急性排斥 1 2例、慢性排斥 4例 )。在术前、... 目的 为了解肝移植出现排斥反应患者内皮细胞因子、凝血因子和纤溶功能的变化 ,了解这些因素在监测排斥反应、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作用。方法 随机观察肝移植 4 1例 ,其中出现排斥反应 1 6例 (急性排斥 1 2例、慢性排斥 4例 )。在术前、术后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S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因子 V (FV )、V (FV )和 D-二聚体 (D- D)含量。结果  1有排斥者术前 FVII含量减少 (6 9.2± 7.2 % ) ,D- D含量则升高 (1 .1 9± 0 .2 0 ng/ L) ;2有排斥者术后、排斥前 2天 FVII进一步减少 (分别为 75 .7± 3.1 ,6 0 .7± 4 .5 ) ,而 STM(分别为 5 .5 8± 0 .4 2 m g/ m l,5 .93± 0 .4 5 ng/ m l)、v WF(分别为 1 0 1 .2± 4 .6 % ,1 0 4 .3± 5 .8% ) ;D- D(分别为 2 .89± 0 .75 ,5 .2 8± 0 .81 )则明显升高 ;3急性排斥较慢性排斥 ,冲击治疗无效组与有效组 ,治疗后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 ,STM和 D- D均明显升高。结论 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 :1血浆 STM  v WF、D- D含量增高和FVII含量减少 ,可作为肝移植排斥早期预报指标 ,其中 STM的特异性最高 ;2血 STM、v WF、D- D和 FVII可作为监测肝移植排斥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指标 ;3血 STM和 D- D可作为区分急性与慢性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排斥反应 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VⅡ(FVⅡ) 因子VⅢ(FVⅡ) D-二聚体(D-dimer D-D)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vWf、VEGF及黏附分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6
9
作者 汪菲 高向阳 张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6期2207-2210,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黏附分子水平变化及其检测意义。方法:158例T2DM患者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T2DM组(单纯糖尿病组,n=52)与DN组(糖尿病肾病组,n=10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黏附分子水平变化及其检测意义。方法:158例T2DM患者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T2DM组(单纯糖尿病组,n=52)与DN组(糖尿病肾病组,n=106),后者又可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n=54)和大量白蛋白尿组(n=52);同时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间的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黏附分子(sVCAM-1、sICAM-1和E-选择素)水平。结果:T2DM组与DN组患者hs-CRP、IL-6、TNF-α、vWf、VEGF、sVCAM-1、sICAM-1和E-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DN组显著高于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中,与微量白蛋白尿组相比,大量白蛋白尿组的hs-CRP、IL-6、TNF-α、vWf、VEGF、sVCAM-1、sICAM-1和E-选择素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N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血清炎性因子、vWf、VEGF与黏附分子等均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指标水平检测对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炎性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黏附分子
下载PDF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和sICAM-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珍严 柳俊 马虹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6期411-413,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和sICAM-1水平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反搏前、反搏1h末及第1、2疗程末患者血浆中vWF和sICAM-1水平。结果反搏1h末血浆vWF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sIC...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和sICAM-1水平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反搏前、反搏1h末及第1、2疗程末患者血浆中vWF和sICAM-1水平。结果反搏1h末血浆vWF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sICAM-1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反搏第1、2疗程末vWF水平恢复至反搏治疗前水平(P>0.05),而sICAM-1水平则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和sICAM-1水平的动态效应可能是冠心病患者从中受益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 vwf因子 SICAM-1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细胞间粘附分子-1、P-选择素和von Willebrand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宇辉 吴海英 +1 位作者 柏庆利 张木兰 《中国实验诊断学》 1999年第2期65-66,共2页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vonWillebrand因子(vWF)在冠心病中的表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vonWillebrand因子(vWF)在冠心病中的表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和20例心肌梗死患者(AMI)血中ICAM-1、P-selectin、vWF的表达。结果冠心病患者血中ICAM-1、P-selectin和vWF的表达较正常组增高,且在UA组中的表达高于SA组,AMI组的表达高于UA组。除P-selectin在SA组与正常组间差别不显著外,其余均差异显著(P<0.01)。ICAM-1和vWF在SA、UA及AMI组均呈正相关。结论ICAM-1、P-selectin和vWF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有不同的增加,表明它们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粘附分子 P选择素 冠心病 vwf因子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NO和vW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新华 孙坚 +1 位作者 胡申江 徐根云 《浙江医学》 CAS 2005年第3期169-170,F003,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患者血液循环中一氧化氮(NO)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硝酸酶还原法和ELISA法测定38名正常人和39名CHD患者的血清NO、vWF因子及血脂的含量。结果CHD患者血...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患者血液循环中一氧化氮(NO)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硝酸酶还原法和ELISA法测定38名正常人和39名CHD患者的血清NO、vWF因子及血脂的含量。结果CHD患者血清NO含量为(56.3±21.0)μmol?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79.7±21.1)μmol?l(t=4.41,P<0.001);CHD患者的血浆vWF因子含量(182.0±21.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42.0±24.0)%(t=7.34,P<0.001)。结论CHD的发生可能与NO的减少和vWF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D 冠心病患者 VW因子 vwf因子 对照组 循环血 正常 一氧化氮(NO) 变化 简称
下载PDF
von Willebrand因子与心血管疾病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志敏 石延华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1997年第2期58-61,共4页
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凝血因子升高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易患因素之一,且与早期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其中尤以纤维蛋白原及von Willebrand因子致病作用为著。本文特综合了部分国外最新文献,就von Willebrand因子与心血管疾病间的... 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凝血因子升高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易患因素之一,且与早期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其中尤以纤维蛋白原及von Willebrand因子致病作用为著。本文特综合了部分国外最新文献,就von Willebrand因子与心血管疾病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寻找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心血管疾病 vwf因子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并脑梗死病人血浆hs-CRP及VWF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殷华勇 赵雁翎 黄江兵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828-829,共2页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VWF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塞的预示作用。方法收集32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脑梗死(发病72h内)及31例1、2级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及32例老年正常者的血浆,测定其血浆hs-CRP和VWF浓度。结果老年高血压病并发...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VWF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塞的预示作用。方法收集32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脑梗死(发病72h内)及31例1、2级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及32例老年正常者的血浆,测定其血浆hs-CRP和VWF浓度。结果老年高血压病并发脑梗死组血浆hs-CRP和VWF含量均明显高于老年高血压病组及老年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老年高血压病组hs-CRP和VWF含量也较老年正常对照组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炎症改变及内皮细胞损伤。1、2级高血压病患者亦有明显的炎症改变及内皮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Von Willebrand(vwf)因子
下载PDF
vWF和ADAMTS13活性对脓毒症患者早期预后评估的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衡军锋 严洁 +1 位作者 赵益明 陆士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1-875,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和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vWF裂解酶,ADAMTS13)...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和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vWF裂解酶,ADAMTS13)的活性在感染性休克和脓毒症患者早期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06—2013—06收住无锡市人民医院ICU的感染性休克或脓毒症患者40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20例和死亡组20例,记录其一般情况及入组时APACHE11评分,于发病第1、3、5、7天分别运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vWF活性及ADAMTS13活性,各样本均数用方差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参数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并绘制ROC曲线探讨vWF活性、ADAMTS13活性与APACHE Ⅱ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的vWF活性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ADAMTS13活性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同时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在第3天vwF活性升高、ADAMTS13活性下降、APACHEⅡ评分升高,而在第5天和第7天又出现vWF活性持续下降、ADAMTS13活性持续升高、APACHEⅡ评分持续下降,死亡组则呈现vWF活性持续上升、ADAMTS13活性持续下降、APACHEⅡ评分持续升高(P〈0.05)。40例患者的平均vWF活性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1),而ADAMTS13活性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vWF活性和ADAMTS13活性AUC均接近于1,提示能很好地预测患者的预后(P〈0.01)。结论vWF活性、ADAMTS13活性均是判断感染性休克和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在脓毒症的病理过程中,此二者数值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即vWF活性的升高、ADAMTS13活性的降低预示了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ADAMTS13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及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16
作者 叶青跃 程鹏飞 +3 位作者 周有利 饶汉武 黄承芳 周立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 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相应的方法和仪器测定112例脑梗死及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Ag T、v WF、AT和D-dimer水平变化,同...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 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相应的方法和仪器测定112例脑梗死及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Ag T、v WF、AT和D-dimer水平变化,同时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中PAg T、v WF、D-dimer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T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选取经治疗效果明显好转的78例脑梗死患者,出院前取空腹静脉血测定PAg T、v WF、AT、D-dimer等指标,并与治疗前对照,结果治疗后PAg T、v WF、D-dimer降低,AT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凝血及纤溶功能亢进、抗凝功能降低等多因素有关。PAg T、v WF、AT、D-dimer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抗凝血酶(AT) D-二聚体(D-dimer)
下载PDF
初诊2型糖尿病ET-1、NO、vWF含量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秀华 吴晨光 +2 位作者 江忠文 孙肖宁 窦焕芝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412-414,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氧化亚氮(NO)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66例临床初诊T2DM、30例健康者血浆中ET-1、NO和vWF;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 目的:探讨临床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氧化亚氮(NO)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66例临床初诊T2DM、30例健康者血浆中ET-1、NO和vWF;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2DM组空腹血糖(FBG)和三酰甘油(TG)、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2DM组ET-1、vWF均增高(P<0.05),两组NO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2DM组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较对照组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较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ET-1、vWF与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临床初诊T2DM患者存在ET-1、vWF水平增高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标志物ET-1、vWF可反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T2DM) 内皮素-1(ET-1) 氧化亚氮(NO)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vWF水平对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军根 肖接承 +7 位作者 赵益明 杨俊华 李小勤 丁礼 徐颖 孙海伟 王卫广 陆士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关系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103例,依据术后血管造影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关系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103例,依据术后血管造影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两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Ⅲ级或TIMIⅢ级但MBG〈2级者38例为无复流组,余65例为再灌注组,另以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于急诊入院时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测定血浆vWF的含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因素. 结果 再灌注组和无复流组血浆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均〈0.05),无复流组血浆vWF水平高于再灌注组( P 〈0.05);计算得出所有患者入院时血浆vWF水平25、50、75百分位数分别为120%、150%、18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浆vWF水平≥180%( P =0.003)、血小板平均体积( P =0.002)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P =0.049)是AMI患者PCI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血浆vWF水平≥ 180%组与〈180%组相比,无复流发生比例增加( P =0.002),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增加( P =0.027),平均住院时间延长( P =0.037).结论 入院时血浆vWF水平是预测AMI患者PCI后心肌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MI患者PCI后无复流发生、住院期间MACE发生、平均住院天数相关,对于PCI后AMI患者的预后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无复流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急性心肌梗死(AMI)
下载PDF
大剂量肾上腺素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冼健坤 陈蒙华 +2 位作者 谢露 阮红 黎静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肾上腺素(Adrenaline,Adr)对血管内皮细胞(VEC)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注射Adr造成大鼠VEC损伤,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vWF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vWF的表达;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LIS... 目的:探讨大剂量肾上腺素(Adrenaline,Adr)对血管内皮细胞(VEC)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注射Adr造成大鼠VEC损伤,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vWF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vWF的表达;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LISA法测定HUVEC培养液vWF含量。结果:造模第4天和第5天,模型组大鼠血浆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肺组织免疫组化灰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显示模型组肺组织vWF表达高于对照组。在HUVEC培养实验中,24、48h模型组培养液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Adr可致大鼠VEC损伤标志物vWF表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VEC)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肾上腺素(Adr)
下载PDF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活化蛋白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龙 彭媛 +1 位作者 陆士奇 赵益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活化蛋白C(AP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在受伤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TC分为ATC组20例和非ATC组20例,并引入正...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活化蛋白C(AP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在受伤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TC分为ATC组20例和非ATC组20例,并引入正常对照组,分别于人院后6h内、24h、48h及72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APC、D-二聚体、vWF含量水平,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多发伤患者血浆APC、vWF、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TC组患者APC值持续偏高,非ATC组患者APC有逐渐下降趋势,在48、72h明显下降(P〈0.05);ATC组患者APC含量各时间点均较非ATC组明显升高(P〈0.05);ATC组患者D-二聚体、vWF含量各时间点均较非ATC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在人院48h后血浆vWF含量均有逐渐下降趋势(P〈0.05)。结论血中APC、vWF及D-二聚体含量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早期诊断、发展趋势及评估、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 活化蛋白C(APC)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 D-二聚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