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ype I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9 被引量:2
1
作者 Yong Zhang Shuangli Zhu +5 位作者 Dongmei Yan Dongyan Wang Xiaolei Li Hui Zhu Hongqiu An Wenbo Xu 《Biosafety and Health》 2019年第3期155-158,共4页
A nation-wide case surveillance was conducted in China since 1995 for the objective of identifying 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in children so that potential wild polioviruses and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could ... A nation-wide case surveillance was conducted in China since 1995 for the objective of identifying 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in children so that potential wild polioviruses and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could be identified on time.Two outbreaks associated with type I circulating VDPVs,eight native independent type I ambiguous VDPVs(aVDPV),and one imported aVDPV were identified during the AFP case surveillance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9.The VP1 coding region of the Chinese type I VDPVs differed from the polio vaccine strain by 1.00%–3.75%(9–34 substitutions in 906 nucleotides).Most of the Chinese type I VDPV strains shared 4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the neutralizing antigenic(NAg)sites:3 located at the BC loop,which formed the NAg site 1,and another at NAg site 3a.All of the Chinese type I VDPVs identified during the AFP case surveillance were young VDPVs,which indicated a limited viral replication resulted from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initiating oral polio vaccine(OPV)dose.VDPVs can emerge and spread in isolated communities with immunity gaps and the circulation ceases following a mass immunization with OPV.As such,high-quality surveillance permitted very early detection and response and it played a key role in stalling the widespread circulation of the emergent cVDPV strain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e I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Phylogenetic analysis Neutralizing antigenic sites
原文传递
Epidemiological survey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type 3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isolated from a patient with four doses of 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 in Henan Province,China
2
作者 Mingyu Zhang Jianhui Yang +16 位作者 Yiran Bai Hui Zhu Changshuang Wang Lu Zhang Jin Xu Mingxia Lu Xiaoxiao Zhang Zhanpei Xiao Yating Ma Yan Wang Xiaolei Li Dongyan Wang Shuangli Zhu Dongmei Yan Wenbo Xu Yong Zhang Yanyang Zhang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22年第6期99-100,共2页
Background: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is a potential threat to polio eradication because they can reintroduce in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cause paralytic polio outbreaks,a phenomenon that has recently emerged... Background: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is a potential threat to polio eradication because they can reintroduce in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cause paralytic polio outbreaks,a phenomenon that has recently emerged as a prominent public health concern at the end of global polio eradication.This study aimed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st VDPV identifed from a patient with acute faccid paralysis(AFP),with four doses of 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 immu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China in 2017.Methods: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type 3 VDPV.Subsequently,a series of epidemiological approaches was implemented,including a retrospective search of AFP cases,rate of vaccination assessment,study of contacts,and 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ies.Fec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viral isolation was performed,and the viral isolate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full-length genomic sequencing and bioinformatic analysis.Results: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viral isolates from the patient were diferent from other reported genetic clusters of type 3 VDPV worldwide.They were identifed as a Sabin 3/Sabin 1 recombinant VDPV with a crossover site in the P2 region.Nucleotide substitutions,including U→C(472)and C→U(2493),have been identifed,both of which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as reversion mutations in neurovirulent type 3 poliovirus.A unique aspect of this case is that the patient had been vaccinated with four doses of inactive polio vaccine,and the serum neutralizing antibody for Sabin types 1 and 3 were 1∶16 and 1∶512,respectively.Thus,the patient was speculated to have been infected with type 3 VDPV,and the virus continued to replicate and be excreted for at least 41 d.Conclusions:The existence of this kind of virus in human population is a serious risk and poses a severe challenge in maintaining a polio-free status in China.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this is the frst report of VDPV identifed in the Henan province of China.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a high-level vaccination rate and highly sensitive AFP case surveillance system in intercepting VDPV trans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demiological Survey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Type 3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Recombination HENAN China
原文传递
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VP1区基因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50
3
作者 张勇 祝双利 +6 位作者 赵蓉 李杰 陈立 侯晓辉 王东艳 张礼璧 许文波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8-33,共6页
为研究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 )病毒分离株的分子特征 ,为中国继续维持“无脊灰野毒状态”提供理论依据 ,对 2 0 0 2年所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脊灰分离株 ,用PCR RFLP法及ELISA法进行型内鉴定。用... 为研究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 )病毒分离株的分子特征 ,为中国继续维持“无脊灰野毒状态”提供理论依据 ,对 2 0 0 2年所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脊灰分离株 ,用PCR RFLP法及ELISA法进行型内鉴定。用PCR RFLP法筛查出与疫苗株相比有异常酶切图谱的毒株共 2 4株 ,其中Ⅰ型毒株 1株 ,Ⅱ型毒株 2 1株 ,Ⅲ型毒株 2株 ;用ELISA法筛查出与疫苗株相比有不同的抗原抗体反应的毒株共 2 2株 ,其中Ⅰ型毒株 7株 ,Ⅱ型毒株 4株 ,Ⅲ型毒株 1 1株 ,在 7株Ⅰ型毒株中有 3株为非疫苗类似株 (NSL) ,其余为双反应毒株 (DRV)。随后对这 4 6株毒株进行了全VP1区的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2 0 0 2年脊灰分离株都是疫苗株或疫苗衍生株 ,没有发现野毒株 ,中国继续保持着“无脊灰野毒状态” ;口服减毒活疫苗 (OPV)株与其它野毒株在稳定性性质方面是类似的 ,即通常是不稳定的 ,在人体肠道内有很强的选择性 ;在人体肠道内 ,病毒复制产生的基因变异导致毒力升高 ,是引起疫苗相关麻痹病例 (VAPP)的重要原因 ,但宿主本身的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 ;在局部地区有疫苗株的循环或脊灰疫苗衍生株 (VDPV)的存在 ;最终消除疫苗株引起的AFP病例可能还需要脊灰灭活疫苗(IPV)的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口服减毒活疫苗 0PV 基因变异 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 vdpv
下载PDF
贵州省贞丰县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的病毒学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叶绪芳 任刚 +9 位作者 严冬梅 苏飞 刘铭 张勇 童亦兵 喻浩 王东艳 赵蓉 李杰 许文波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9-442,共4页
为及时发现和阻断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 VDPVs)循环、脊灰野病毒的输入和能够引起临床脊灰的其它脊灰疫苗相关病毒,做好贵州省无脊灰状态下脊灰病毒学监测工作,采用病毒分离、鉴定与核苷酸序列... 为及时发现和阻断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 VDPVs)循环、脊灰野病毒的输入和能够引起临床脊灰的其它脊灰疫苗相关病毒,做好贵州省无脊灰状态下脊灰病毒学监测工作,采用病毒分离、鉴定与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方法,对贵州省贞丰县及周围10个县2003~2004年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2004年接触者粪便标本的病毒学监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对收集到的105例AFP病例和47例密切接触者的278份便标本进行了病毒学监测,结果从66例中共分离到肠道病毒(EV)66株,阳性率为43.4%,其中脊灰病毒(PV)29例,分离率为19.1%,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37例,分离率为24.3%.29例PV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24例为疫苗相似株,5例为脊灰Ⅰ型VDPVs,这5例均为2004年从贞丰县所分离到.贞丰县及周围县EV阳性检出率(43.4%)高于2003~2004年全省水平(22.9%~24.6%),2004年PV分离率比2003年高达2.6倍,29株PV中单个Ⅰ型占34.5%,明显高于往年(2000~2002年全省平均4.1%).本研究提示,Ⅰ型VDPVs在贞丰县引起了循环(cVDPVs),通过口服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已经阻断cVDPVs的传播.人群中PV和NPEV带毒率明显增高,非VDPVs引起的临床符合脊灰病例不容忽视;应加强脊灰病毒学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早期疫情预警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s)
下载PDF
江西省2000年-200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结果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丽萍 王飞霞 +4 位作者 周顺德 熊英 方晓艳 曾艳文 施勇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1594-1595,共2页
目的:通过对江西省2000年~200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病原学监测,为证实江西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准确的、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按照WHO扩大免疫规划和传染性疾病部《脊髓灰质炎病毒经验手册》推荐的方法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通过对江西省2000年~200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病原学监测,为证实江西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准确的、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按照WHO扩大免疫规划和传染性疾病部《脊髓灰质炎病毒经验手册》推荐的方法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脊髓灰质炎病毒阳性标本送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用FIT—PCR—RFLP法和ELISA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1312例AFP病例粪便标本,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为:脊灰病毒110株,其中脊灰I型13株,Ⅱ型44株,Ⅲ型28株,PV混合15株,P+E混合10株。除Ⅱ型均为疫苗相关株外,I型1株有3个核苷酸序列变异,Ⅲ型有7株有1~6个核苷酸序列变异,未发现脊灰野毒株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分离非脊灰肠道病毒193株。结论:江西省2000年-200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存在,且实验室的各项监测指标都达到控制标准,从而证实江西省消灭了脊灰野病毒。2006年脊灰Ⅲ型的核苷酸变异,提示我们要警惕疫苗变异循环的发生,一定要提高脊灰疫苗免疫覆盖率,预防VD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脊灰) 脊灰野病毒 疫苗衍生脊灰病毒
下载PDF
西安市1995-2008年检出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宋立 张少华 +2 位作者 王荣 刘亚龙 张青华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年第3期32-35,共4页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s)和循环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cVDPVs)的认识,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对西安市1995-2008年检出的PV阳性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s)和循环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cVDPVs)的认识,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对西安市1995-2008年检出的PV阳性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疫苗变异PV采用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进行分子生物性状分析。西安市1995-2008年共检出PV13株,检出率4.29%。分离到的PV以II、III型为主,AFP病例散在发生,无聚集性。未全程免疫儿童(全程免疫儿童,年龄以≤1岁儿童为主(84.62%)。麻痹残留率高达84.62%。脊灰相关病例(VAPP)的发生危险性为0.24/100万。型内特征鉴定有1株为疫苗变异PV,经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未达到VDPV的分类标准。维持无脊灰阶段,存在着VDPV和发生cVDPVs的可能,在保持高水平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免疫覆盖率的同时,高质量的AFP病例流行病学监测和病毒学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 疫苗衍生脊灰病毒
下载PDF
2001-2006年河北省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俊棉 陈玫 +3 位作者 李静 郭玉 张振国 张富斌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591-593,共3页
目的了解河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感染情况,为及时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提供科学依据,巩固无脊灰成果。方法分析全省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个案调查表、随访表,结合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结果2001... 目的了解河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感染情况,为及时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提供科学依据,巩固无脊灰成果。方法分析全省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个案调查表、随访表,结合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结果2001-2006年共有226例AFP病例分离到PV株,年均分离率9.1%,分离的PV株以Ⅱ型为主,均为脊灰疫苗株。检测到PV的AFP病例散发分布,没有聚集现象,73.9%的病例<2岁,未免疫或未全程免疫的病例主要集中在1岁以内儿童。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腱反射减弱或消失,60d后随访仍残留麻痹病例占47.3%。结论河北省2001-2006年未发现VDPV病例。仍需进一步提高OPV覆盖率,保持高质量AFP病例监测质量,维持无脊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下载PDF
河北省2003~2005年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玫 郭玉 +4 位作者 张振国 宋慧军 张晓晔 张俊棉 刘燕丽 《预防医学论坛》 2006年第6期739-740,共2页
[目的]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及时发现疫苗衍生株脊灰病毒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方法]对河北省2003~2005年脊灰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5年河北省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报告发病率分... [目的]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及时发现疫苗衍生株脊灰病毒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方法]对河北省2003~2005年脊灰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5年河北省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34/10万、2.62/10万和3.22/10万;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分别为99.5%、99.5%和94.3%;粪便标本7天内送达率分别为92.7%、98.1%和97.4%;28天内完成病毒分离鉴定率分别为91.4%、88.2%和91.7%;脊灰病毒(PV)阳性株送达国家脊灰实验室及时率分别为95.4%、100.0%和100.0%。PV分离率分别为11.6%、6.4%和4.2%;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分别为13.2%、6.7%和9.0%。[结论]2003~2005年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病毒
下载PDF
河北省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
9
作者 陈玫 张振国 +4 位作者 宋慧军 郭玉 张晓晔 孙印旗 张俊棉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668-1669,共2页
目的: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VDPV)或输入脊灰野病毒,以防止其扩散。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定型,用PCR—RFLP法和EL... 目的: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VDPV)或输入脊灰野病毒,以防止其扩散。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定型,用PCR—RFLP法和ELISA法做型内鉴定。结果:河北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2003-2004年共采集了743例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例标本,所有标本用L20B、RD和Hep-23种细胞同时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分离到脊灰病毒(PV)67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74株。从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P、79株,用血清型中和试验和PCR—RFLP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为Ⅰ型8株,Ⅱ型24株,Ⅲ型20株,混合型15株,PV+NPEV7株,疫苗变异株5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所有单型毒株共107株,经ELISA试验鉴定,其中疫苗类似株(SL)104株,占97.2%,双反应株(DRV)17株,占2.8%。结论:河北省2003-2004年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或输人性脊灰野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急性驰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
下载PDF
2003-2005年河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
10
作者 刘岩 张振国 +2 位作者 陈玫 郭玉 张俊棉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脊灰疫苗衍生株(VDPV)或输入脊灰野病毒,以防止其扩散。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对河北省2003-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定型,所有标本用L20B、RD和Hep-2等3种... 目的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脊灰疫苗衍生株(VDPV)或输入脊灰野病毒,以防止其扩散。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对河北省2003-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定型,所有标本用L20B、RD和Hep-2等3种细胞同时进行脊灰病毒(PV)和肠道病毒分离,用PCR-RFLP法和ELISA法做型内鉴定。结果2003-2005年共采集了1199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分离到脊灰病毒(PV)86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15株。从AFP病例及其高危病例的5份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PV100株,用血清型中和试验和PCR-RFLP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为Ⅰ型12株,Ⅱ型29株,Ⅲ型23株,混合型23株,PV+NPEV8株,疫苗变异株5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所有单型毒株共138株,经ELISA试验鉴定,其中疫苗类似株(SL)132株(95.7%),双反应株(DRV)5株(3.8%),非疫苗类似株(NSL)1株(0.7%)。结论河北省2003-2005年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病毒
下载PDF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病例识别及处理 被引量:8
11
作者 宋凯军 张学化 +6 位作者 赵小冬 张先慧 韩晓辉 杨华 宋晓雁 李传彬 张济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703-705,共3页
目的分析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病例发病原因并探索控制对策。方法 对发生的VDPV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测定免疫功能,采集粪便样本分离病毒,进行病毒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对病例所在地及医院进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搜索;... 目的分析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病例发病原因并探索控制对策。方法 对发生的VDPV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测定免疫功能,采集粪便样本分离病毒,进行病毒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对病例所在地及医院进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搜索;对病例所在地及相邻地区开展儿童常规接种率快速评价;对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健康儿童进行粪便样本带毒率调查。结果病例最终分类诊断为VDPV病例,有11个核苷酸变异;当地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高;密切接触者粪便样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结论 该病毒未在当地造成循环。为防止VDPV病例发生和VDPV循环,应维持高水平的OPV接种率,保持AFP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有条件的地区引入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衍生 脊髓灰质炎病毒 持续排毒
原文传递
贵州省1999~2001年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阳性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宋群锋 叶绪芳 +5 位作者 朱青 刘航 苏飞 任刚 张大勇 杜雯 《中国计划免疫》 2003年第4期205-207,共3页
贵州省 1999~ 2 0 0 1年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病毒 5 3株 ,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5 3例AFP病例分布在全省 8个地区 (州、市 ,下同 )的 31个县 (市、区 ) ,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 贵州省 1999~ 2 0 0 1年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病毒 5 3株 ,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5 3例AFP病例分布在全省 8个地区 (州、市 ,下同 )的 31个县 (市、区 ) ,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 3岁儿童 4 8例 ,占 90 .6 % ;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 38例 ,占 71.7%。其特点是 :全省 9个地区中 8个有病例 ,病例呈散在分布 ;分离出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 (32例 ,占 6 0 .4 % ) ,3年分离的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数均超过本年Ⅰ型和Ⅲ型的总和 ;病例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发病 6 0d后仍残留麻痹的占 82 .4 % ;8例高度怀疑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均为 <3岁儿童 ;免疫史为零剂次和 1剂次 ;麻痹时伴发热 ,为不对称麻痹 ,发病 6 0d随访仍残留麻痹并有肌肉萎缩。提示贵州省AFP病例中检出脊灰疫苗病毒的病例 ,集中在 <3岁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儿童。因此要高度重视VAPP病例 ,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覆盖率 ,巩固AFP病例监测质量是保持无脊灰状态、及时发现输入病例和防止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 阳性 急性弛缓性麻痹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黎 徐爱强 +4 位作者 李仁鹏 张丽 王海岩 温宁 夏伟 《中国计划免疫》 2007年第6期595-599,共5页
对近些年国内外继续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发生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及其所引起的VDPV循环(Circulating VDPV,cVDPVs)和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mmunodef... 对近些年国内外继续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发生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及其所引起的VDPV循环(Circulating VDPV,cVDPVs)和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mmunodeficient VDPV,iVDPV)病例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建议我国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期阶段,应研究制订相应的策略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原文传递
陕西省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测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艺 夏雪琴 +3 位作者 刘西珍 李丽萍 李平 关蓉晖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26-1127,共2页
目的分析陕西省2003-2008年检出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病毒(PV)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监测的敏感性。方法对PV阳性的AFP病例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疫苗变异PV采用VP1基因核苷酸... 目的分析陕西省2003-2008年检出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病毒(PV)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监测的敏感性。方法对PV阳性的AFP病例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疫苗变异PV采用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性状分析。结果陕西省2003-2008年共检出PV 29株,分离到的PV以Ⅱ型为主(15株),超过Ⅰ型和Ⅲ型之和;AFP病例集中在≤2岁儿童(75.86%),以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免疫儿童所占比例较大(51.72%);麻痹部位主要为单下肢、双下肢和四肢;型内鉴定14株为疫苗变异PV,基因序列测定均未达到VDPV(1%)的诊断标准;疫苗变异PV的病例中7例为未全程免疫,9例为0~2岁儿童。结论维持无脊灰阶段,存在着VDPV和发生循环疫苗衍生脊灰病毒(cVDPVs)爆发流行的可能,保持高水平的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免疫覆盖率,高质量的AFP病例流行病学监测和病毒学监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监测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山东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性状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海岩 徐爱强 +9 位作者 李岩 张勇 祝双利 纪峰 刘尧 刘桂芳 宋立志 李震 李杰 许文波 《中国计划免疫》 2005年第4期268-272,共5页
目的对山东省1997~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的认识,从而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检出VDPV的灵敏度.方法分离的脊灰病毒血清定型采用中和试... 目的对山东省1997~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的认识,从而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检出VDPV的灵敏度.方法分离的脊灰病毒血清定型采用中和试验的方法,型内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两种方法,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性状分析采用VP1区序列测定的方法.结果山东省1997~2004年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分离到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173株),接近Ⅰ型和Ⅲ型之和.其中疫苗变异脊灰病毒10株,仍以Ⅱ型为主(8株),且有1株(CHN1025)VP1区变异率达到1%,为VDPV,但该毒株无2代病例发生.结论在山东省连续多年的口服脊灰疫苗免疫已经阻断了脊灰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但从AFP病例中曾分离到1株VDPV,结合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局部地区仍存在免疫空白,因此存在着VDPV以及发生循环的VDPV潜在的可能,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 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原文传递
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高发地区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立 张礼璧 +3 位作者 祝双利 徐闻 朱晖 千叶靖男 《中国计划免疫》 2002年第6期301-305,共5页
中国云南省昭通地区从 1 997年以来每年都是急性弛缓性麻痹 (Acuteflaccidparalysis,AFP)病例的高发地区 ,该地区的镇雄县 1 997~ 2 0 0 1年每年都有≥ 2例由Ⅱ型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相关株引起的AFP病例。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 (JICA... 中国云南省昭通地区从 1 997年以来每年都是急性弛缓性麻痹 (Acuteflaccidparalysis,AFP)病例的高发地区 ,该地区的镇雄县 1 997~ 2 0 0 1年每年都有≥ 2例由Ⅱ型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相关株引起的AFP病例。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 (JICA)中国消灭脊灰项目的临床专家曾于 2 0 0 1年赴当地核查这些AFP病例 ,最终临床确认了 4例脊灰 ,认为存在脊灰病例聚集现象。针对此情况 ,对云南省镇雄县 1 997~ 2 0 0 1年从AFP病例中分离到的Ⅱ型脊灰毒株 (共 1 3株 )进行了序列分析 ,发现其VP1和 3D区核苷酸序列变化位点、变化数目及改变各不相同 ,其中有 8株为S2×S3重组株 ,5株为S2×S2疫苗相关株。病毒基因的分析不支持聚集病例间毒株的传播关系 ,不存在单一毒株循环引起的聚集现象。发现其中 1株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 (VDPV) ,但未发现其自然循环引发疾病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 脊髓灰质炎疫苗重组株病毒 核苷酸序列分析 AFP 云南 昭通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优势型别株的性状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侯晓辉 张礼璧 +3 位作者 祝双利 陈立 张勇 李杰 《中国计划免疫》 2003年第4期193-195,共3页
中国自 1994年 10月以后 ,成功地阻断了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的传播 ,虽然云南、青海两省发现过由境外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或输入的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但并未出现由此引发的第二代病例。与此同时 ,全国对每年 5 0 ... 中国自 1994年 10月以后 ,成功地阻断了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的传播 ,虽然云南、青海两省发现过由境外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或输入的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但并未出现由此引发的第二代病例。与此同时 ,全国对每年 5 0 0 0多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的病毒学监测发现 ,脊灰Ⅱ型疫苗病毒株的分离数逐年增加 ,1994年Ⅱ型株第一次超过了Ⅰ型或Ⅲ型株 ,1997年以来 (除 2 0 0 0年外 )Ⅱ型株多于Ⅰ型加Ⅲ型株之和。同时在病毒基因编码区VP1和 3D区的分析表明 ,中国Ⅱ型病毒株有接近半数均为在 3D基因编码区与不同型别的疫苗重组脊灰病毒 (VRPV)。VRPV ,特别是Ⅱ型VRPV ,除个别北方省份外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现。序列分析表明 ,除在江苏、贵州、云南省发现过疫苗衍生脊灰病毒 (VDPV)外 ,大部分病毒在基因序列VP1段与脊灰疫苗参考株的差异率均 <1% ,表明VDPV虽然在中国有过局限性的循环 ,但并非优势型别株。占优势的是Ⅱ型VR PV ,这一类病毒是否能引起脊灰流行是共同关切的问题。该文就中国Ⅱ型VRPV的性状做了分析 ,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 脊髓灰质炎病毒 分离优势型别株 性状分析
原文传递
2007年河北省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监测与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玫 郭玉 +1 位作者 张俊棉 张振国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评估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为河北省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分析11个市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国家脊灰实验室反馈结果及河北省脊灰实验室的监测数据,评价实验室的各项监测指标... 目的评估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为河北省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分析11个市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国家脊灰实验室反馈结果及河北省脊灰实验室的监测数据,评价实验室的各项监测指标。结果河北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2007年共采集了356例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的710份粪便标本,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的要求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分离到脊灰病毒(PV)18例,分离率为5.1%;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23例,分离率为6.5%。从AFP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PV2例,非脊灰肠道病毒2例。28d内分离结果及时率为92.7%。国家脊灰实验室对这20株脊灰病毒进行了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结论河北省2007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监测系统敏感,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衍生脊灰病毒 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