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酸杂交检测在细菌性阴道病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田 李小毛 +2 位作者 丁杰 黄敏 禹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12-1715,共4页
目的评估核酸杂交法在检测和识别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相关微生物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门诊具有阴道炎症状或体征的103例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以Nungent评分、真菌培养为金标准,BV蓝试剂检测... 目的评估核酸杂交法在检测和识别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相关微生物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门诊具有阴道炎症状或体征的103例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以Nungent评分、真菌培养为金标准,BV蓝试剂检测法、湿片镜检为常用检测方法,比较核酸检测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及检测的一致性。结果与Nungent评分相比,核酸检测法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6.2%,高于湿片镜检和BV蓝试剂检测法;与真菌培养相比,核酸杂交法检测的敏感性为89.4%,特异性为98.3%,核酸杂交法与金标准检测方法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混合感染的检出准确性高于镜检(83.3%vs.70.8%)。结论与传统的检测方法比较,核酸杂交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以同时区分和识别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滴虫性阴道炎的致病微生物,尤其在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方面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炎微生物检测 核酸杂交 细菌性阴道病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下载PDF
阴道加德纳菌致产后血流感染药学监护体会 被引量:3
2
作者 鲁继光 丁双双 石柳柳 《中国药师》 CAS 2018年第8期1423-1425,共3页
为探索抗感染临床药师在罕见病例阴道加德纳菌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并血流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治疗方案调整及药学监护价值,提升抗感染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技能,结合1例阴道加德纳菌致产后血流感染病例及诊疗指南,抗感染临床药师提出和修... 为探索抗感染临床药师在罕见病例阴道加德纳菌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并血流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治疗方案调整及药学监护价值,提升抗感染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技能,结合1例阴道加德纳菌致产后血流感染病例及诊疗指南,抗感染临床药师提出和修改治疗方案,同时密切关注用药期间所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协助医师对临床少见病例调整治疗方案及药学监护,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解决临床问题。抗感染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对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加德纳菌 细菌性阴道病 性传播疾病 血流感染 药学监护
下载PDF
阴道冲洗行为对阴道内菌群分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程军 邓小艳 《中国性科学》 2017年第2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阴道冲洗行为与细菌性阴道炎和性传播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100名生育年龄的妇女,其中有0~2个性伴侣的女性75名,有3个或3个以上性伴侣女性25名,让她们使用冲洗产品进行阴道冲洗,并分三个阶段进行观察。第一阶段定为时间是4周... 目的:探讨阴道冲洗行为与细菌性阴道炎和性传播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100名生育年龄的妇女,其中有0~2个性伴侣的女性75名,有3个或3个以上性伴侣女性25名,让她们使用冲洗产品进行阴道冲洗,并分三个阶段进行观察。第一阶段定为时间是4周的冲洗阶段,第二阶段定为时间是10周的停止冲洗阶段,第三个阶段定为时间是4周的自主选择阶段,让观察者自主选择继续冲洗还是停止冲洗。在最初的14周中,每个观察者每周去医院进行2次阴道样本采集,从第15周开始每个观察者每周来医院进行1次阴道样本采集,分别观察三个阶段低性伴侣女性细菌性阴道炎的患病情况和多性伴侣女性的性传播疾病的患病情况。结果: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期间,细菌性阴道炎的平均评分为(2.11±0.52)分和(1.89±0.23)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个阶段共有156个样本选择继续冲洗,244个样本选择停止冲洗。继续冲洗者的细菌性阴道炎评分显著高于停止冲洗者(P<0.05)。继续冲洗样本的阴道炎菌群检出数显著多于停止冲洗样本(P<0.05)。结论:过度的阴道冲洗并不能有效地阻止感染的发生,当停止阴道冲洗时,乳酸内环境恢复,感染明显下降。故合理进行阴道冲洗,积极控制感染,帮助建立乳酸内环境,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冲洗 细菌性阴道炎 临床关系
下载PDF
女性生殖道感染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焦来文 杜耀武 +1 位作者 袁艳丽 李钰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1673-1674,共2页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常见病原体分布和发病情况,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的1626例患者。即以阴道分泌物异常为主诉的患者,取阴道后穹窿及宫颈分泌物,进行有关病原体检测。...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常见病原体分布和发病情况,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的1626例患者。即以阴道分泌物异常为主诉的患者,取阴道后穹窿及宫颈分泌物,进行有关病原体检测。结果:1626例中检测出病原体者722例,检出率44.40%。其中念珠菌感染检出率最高333例(46.12%),其次是解脲支原体213例(29.50%)。检出率最低的是淋球菌19例(2.63%)。结论:应加强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监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病 细菌性/微生物学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微生物学 阴道疾病/诊断
下载PDF
常见阴道炎的诊治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蓓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第23期136-138,共3页
目的通过对妇科门诊常见的阴道炎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调查分析,对治疗几种常见阴道炎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不同阴道炎的影响因素,寻找针对性地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接受阴道炎治疗的病例89例,通过对其病原学检测分析及针对性治疗效果的观察,... 目的通过对妇科门诊常见的阴道炎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调查分析,对治疗几种常见阴道炎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不同阴道炎的影响因素,寻找针对性地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接受阴道炎治疗的病例89例,通过对其病原学检测分析及针对性治疗效果的观察,归纳常见阴道炎的预防及治疗措施。结果常见阴道炎主要有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阴病及细菌性阴道病等,在这3种常见阴道炎中,细菌性阴道病的检出率占60.6%,滴虫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占7.9%,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检出率占31.5%。其中,细菌性阴道病在50岁以上年龄组的检出率最高,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在30~39岁年龄组的检出率最高,滴虫性阴道炎在50岁以上年龄组的检出率最高。所有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根据阴道炎症接受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和治愈。结论常见阴道炎的发生与阴道内外环境有密切关系,且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最高。因此在阴道炎症治愈后,做好预防能够有效降低阴道炎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虫性阴道炎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 病原学检测
下载PDF
育龄期细菌性阴道病伴盆腔炎性疾病患者阴道菌群和微生态改变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云 朱一喜 +2 位作者 袁洁姣 罗喜 唐征宇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4年第5期79-82,共4页
目的分析育龄期细菌性阴道病(BV)伴盆腔炎性疾病(PID)患者阴道菌群和微生态改变情况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76例育龄期BV患者,按照是否伴PID,分为BV组(33例)与BV伴PID组(43例),并选... 目的分析育龄期细菌性阴道病(BV)伴盆腔炎性疾病(PID)患者阴道菌群和微生态改变情况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76例育龄期BV患者,按照是否伴PID,分为BV组(33例)与BV伴PID组(43例),并选取同期50例育龄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菌群多样性及16S rRNA测序结果。结果BV伴PID组、BV组与对照组阴道菌群密集度分级、阴道菌群多样性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BV组、BV伴PID组厚壁菌门减少,并且放线菌门增多;对照组无加德纳菌,BV组、BV伴PID组加德纳菌较多,且乳酸菌相较于对照组减少,BV组厌氧菌(如加特纳菌、普雷沃氏菌等)增多,BV伴PID组厌氧菌(如G.vaginallis等)存在增加趋势,卷曲乳杆菌存在减少趋势。结论育龄期BV及BV伴PID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微生态平衡发生变化,厌氧菌增多,其检测可为疾病诊治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龄期 细菌性阴道病 盆腔炎性疾病 阴道菌群 微生态
原文传递
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合并盆腔炎患者的阴道菌群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谢鲁寒 高爽 +2 位作者 彭琳洁 辛毅 林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5期588-591,600,共5页
目的对比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合并盆腔炎患者与健康个体的阴道菌群,分析阴道菌群的结构,为确定该疾病的特征细菌及研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临床Amsel标准筛选的17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13例细菌性阴道病合并盆腔炎患者和52例健康者,... 目的对比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合并盆腔炎患者与健康个体的阴道菌群,分析阴道菌群的结构,为确定该疾病的特征细菌及研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临床Amsel标准筛选的17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13例细菌性阴道病合并盆腔炎患者和52例健康者,使用无菌拭子采集阴道后穹窿分泌物以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用PCR技术扩增上一步得到的16S rRNA片段,而后将扩增产物通过变形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以得到阴道细菌种属结构图谱,应用Quantity On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应用凝胶测序法进行特异条带分析。检测16S rRNA基因,具体研究样品中的物种分类。结果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合并盆腔炎患者的阴道菌群的构成与健康者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Firmicutes等菌门细菌减少,Actinobacteria等菌门细菌增多;G.vaginallis、P.vaginallis等厌氧菌数量均增加,L.crispatus、L.iners等益生菌数量均有减少。结论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合并盆腔炎患者的生殖道内的合并感染改变了阴道内的原有微生态平衡。两组疾病组患者的阴道菌群构成相比于健康对照组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菌群 细菌性阴道病 盆腔炎 PCR-DGGE 16S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