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perior Vana Cava Syndrome: A Therapy by Intra-vascular Stenting 被引量:2
1
作者 官泳松 汪小舟 +1 位作者 黄明亮 张华山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3年第1期42-44,61,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intra-vascular sten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uperior vana cava obliteration syndrome (SVS). Methods In 9 cases of SVS, primary lesions were all confirme...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intra-vascular sten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uperior vana cava obliteration syndrome (SVS). Methods In 9 cases of SVS, primary lesions were all confirmed as malignancy (primary pulmonary carcinoma of right upper lobe) histolo-pathologically. By route of right femoral vein, SVS catheterization and DSA was made. The length of the strictures and the diameters of normal superior vana cavae (SVC) were measured for the choice of appropriate stents. The option of stemt diameter is 10% larger than that of normal SVCs. The upper and lower ends of the stent should be 1–2 cm protruding from the ends of the stricture. The stent was dilated with a balloon after its successful placement. Therapy of original lesions was continued together with anticoagulant. Stents were observed about their positions by fluoroscopy or chest films, and about patency of SVC by Doppler. Results After the placement of a stent, DSA revealed the contrast media in the SVCs passed along smoothly, diameters of SVCs almost normal, collateral branches diminished remarkably. Average SVC pressure was decreased from 26.4 cmH2O before the placement down to 15.7 cmH2O, with an obvious difference (P<0.01= by statistics. Related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disappeared or relieved. Subsidised were swelling of head and neck, upper extremities and chest. Excretion of urine increased. Gorgeous superficial veins in the chest could not be detected any more. Conclusion The therapy of intra-vascular stenting to treat SVS is microinvasive, simpl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superior vana cava syndrome - tumor - stent - image diagnosis - interventional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ior vana cava syndrome tumor STENT image diagnosis interventional therapy
下载PDF
晚期恶性肿瘤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急诊处理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继营 高珊 +2 位作者 黄丽春 徐云霞 王玲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本文报告了37例晚期恶性肿瘤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急诊处理。方法:分别对14例肺癌,4例恶性胸腺瘤,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给予急诊放疗;对10例肺癌,3例恶性胸腺瘤,3例NHL给予急诊化疗。结果:急诊放疗组肺癌缓解率为92.9%,胸腺瘤为... 目的:本文报告了37例晚期恶性肿瘤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急诊处理。方法:分别对14例肺癌,4例恶性胸腺瘤,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给予急诊放疗;对10例肺癌,3例恶性胸腺瘤,3例NHL给予急诊化疗。结果:急诊放疗组肺癌缓解率为92.9%,胸腺瘤为100%,NHL为66.7%;急诊化疗组肺癌缓解率为70%,胸腺瘤为66.7%,NHL为100%。急诊放疗3天缓解率为52.4%,而急诊化疗则无3天缓解率。结论:急诊放疗对肺癌、胸腺瘤优于急诊化疗,3天缓解率显著高于急诊化疗。对NHL及小细胞肺癌急诊化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上腔静脉综合征 急诊处理 并发症
下载PDF
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介入治疗头臂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梁宇闯 冼翠华 +3 位作者 姜松青 苏明 李卓永 李宗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介入治疗头臂静脉血栓中对预防肺栓塞(PE)的效果及其使用问题。方法对23例头臂静脉血栓患者行经皮股静脉穿刺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复查上腔静脉造影,13~27个月后随访观察滤器的位置...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介入治疗头臂静脉血栓中对预防肺栓塞(PE)的效果及其使用问题。方法对23例头臂静脉血栓患者行经皮股静脉穿刺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复查上腔静脉造影,13~27个月后随访观察滤器的位置、形态和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滤器,随访复查期间均未出现PE及滤器倾斜、移位。结论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安全,可有效地预防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栓塞 腔静脉滤器 介入放射学
下载PDF
冲击化疗加放疗治疗肺癌上腔静脉综合征31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赵于飞 马军 +2 位作者 吴韦炜 张红雁 程广源 《临床肺科杂志》 2002年第1期7-8,共2页
目的 探讨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我科收治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 31例 ,给予 CTX1.0~1.2静脉注射冲击化疗 ,同时给予脱水、利尿、止吐、抗炎、升血、对症治疗 ,化疗第二天即开始给予冲击放射治疗。结果 上腔静... 目的 探讨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我科收治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 31例 ,给予 CTX1.0~1.2静脉注射冲击化疗 ,同时给予脱水、利尿、止吐、抗炎、升血、对症治疗 ,化疗第二天即开始给予冲击放射治疗。结果 上腔静脉综合征症状总缓解率 93.5 % (2 9/ 31)。结论 上腔静脉综合征系肿瘤急症 ,应先给予大剂量冲击化疗 ,继之大剂量冲击放射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化疗 冲击放疗 肺癌 上腔静脉综合征 SVCS 治疗方法 疗效
下载PDF
累及右侧心腔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附2例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任华 张超纪 杜振宗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9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累及右侧心腔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累及右侧心腔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采用腹部B超和心脏超声、增强CT等检查。手术治疗宜分期进行,一期行心脏及下腔静脉肿瘤切除术,二期于术后1个月行子宫切除并盆... 目的探讨累及右侧心腔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累及右侧心腔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采用腹部B超和心脏超声、增强CT等检查。手术治疗宜分期进行,一期行心脏及下腔静脉肿瘤切除术,二期于术后1个月行子宫切除并盆腔清扫术。结果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例随访3年,另1例随访4.5年,均存活。结论累及右侧心腔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罕见,详尽的术前检查、分期手术切除以及相关学科的协作是根治本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右侧心腔 下腔静脉
下载PDF
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后妊娠17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志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7期132-133,共2页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与妊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BCS介入治疗后17例患者的妊娠结局,观察妊娠时间、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方式选择、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状况。结果:BCS介入治疗成功后患者妊娠的平均时间为8.6个月,...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与妊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BCS介入治疗后17例患者的妊娠结局,观察妊娠时间、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方式选择、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状况。结果:BCS介入治疗成功后患者妊娠的平均时间为8.6个月,足月妊娠分娩14例,早产2例,早孕死胎1例。15例自妊娠28周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无一例BCS复发及产后出血。产新生儿16例,无新生儿畸形及出血性疾病发生。结论:BCS介入治疗后妊娠,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妊娠期避免BCS复发的有效措施是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且对母儿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妊娠 下腔静脉 介入治疗
下载PDF
3种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过滤血栓效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国芳 冯海全 +1 位作者 韩青松 李治国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1-266,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血栓直径和血栓含量下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用于治疗肺动脉栓塞后的过滤血栓效果。方法构建3种过滤单元形状(L、S和W型)的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直径(5、10、15 mm... 目的研究不同血栓直径和血栓含量下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用于治疗肺动脉栓塞后的过滤血栓效果。方法构建3种过滤单元形状(L、S和W型)的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直径(5、10、15 mm)和不同含量(10%、15%、20%)血栓下的过滤效果。结果血栓直径越大,含量越多,滤器滤杆上分布的血栓体积分数越大,滤器的过滤血栓效果越好。当血栓直径为5 mm时,与其他两种滤器相比,S型滤器的过滤效果最好;当血栓直径为10 mm时,W型滤器的过滤效果最好;而在血栓直径为15 mm时,S型滤器与W型滤器的过滤效果相同,均比L型滤器的过滤效果好。结论滤器的植入造成了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它的过滤效果不仅与过滤单元结构有关,还与血栓含量和血栓直径大小有着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新型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的设计和临床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 血流动力学 血栓 体积分数 过滤效果
下载PDF
腔静脉滤器过滤血栓效果对比仿真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尚民 冯海全 +1 位作者 李治国 韩青松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3-167,183,共6页
在使用腔静脉滤器预防和治疗肺动脉栓塞问题的研究中,腔静脉滤器过滤血栓的效果难以在临床中实时监控预测,而滤器过滤血栓效率低下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危及患者生命。为了预测不同腔静脉滤器在不同血栓直径和血栓含量下的过滤血栓效果,构... 在使用腔静脉滤器预防和治疗肺动脉栓塞问题的研究中,腔静脉滤器过滤血栓的效果难以在临床中实时监控预测,而滤器过滤血栓效率低下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危及患者生命。为了预测不同腔静脉滤器在不同血栓直径和血栓含量下的过滤血栓效果,构建5种结构不同的腔静脉滤器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直径和不同含量血栓下的过滤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TE滤器血栓结果过滤效果最好,其次是AN滤器,再次是GT滤器。AN滤器过滤效果与GT滤器过滤效果相差并不明显。结论:滤器过滤血栓的性能是由滤器的结构、血栓直径和血栓含量综合影响的结果。临床中应该根据血栓直径和血栓含量来确定应采取何种滤器结构。研究结果为新型腔静脉滤器的设计和临床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腔静脉滤器 血流动力学 血栓 过滤血栓性能
下载PDF
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治疗后妊娠17例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志华 盖铭英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0年第2期72-73,共2页
目的 探讨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介入治疗后与妊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BCS介入治疗后的妊娠时机、并发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预防BCS复发的措施。结果BCS介入治疗后距妊娠平均时间为8.6个月 足月妊娠分... 目的 探讨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介入治疗后与妊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BCS介入治疗后的妊娠时机、并发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预防BCS复发的措施。结果BCS介入治疗后距妊娠平均时间为8.6个月 足月妊娠分娩14例,早产2例,早孕死胎1例。15例自妊娠28周预防性抗凝治疗,无1例BCS复发及产后出血。新生儿16例,无新生比畸形及出血性疾病发生。结论 BCS介入治疗后妊娠,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预防性抗凝治疗是预防BCS介入治疗后妊娠期复发的有效措施,且对孕妇和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妊娠 下腔静脉 介入性治疗
下载PDF
经皮上腔静脉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石伟 乔德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上腔静脉支架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 1 5例 ,包括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1 0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3例 ,食管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2例 ,均先行右锁骨下静脉或肘静脉穿... 目的 探讨经皮上腔静脉支架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 1 5例 ,包括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1 0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3例 ,食管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2例 ,均先行右锁骨下静脉或肘静脉穿刺插管至阻塞上段作造影、测压 ,显示阻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及有无血栓等情况 ,再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放上腔静脉支架。结果  1 5例患者均 1次成功地植入上腔静脉支架 ,1例患者因狭窄范围超过 1 0cm而导入 2枚支架 ,其余均置入 1枚支架。术后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 ,手术前后梗阻远端测压从术前的 (30 .5± 2 .3)cmH2 O降到术后的 (8.8±1 .5 )cmH2 O(均为卧位测压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术后造影侧支静脉不再显影 ,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明显改善 ,随访 6个月 ,除 1例患者因合并血栓经局部溶栓、球囊扩张治疗后症状改善 ,其余患者均无阻塞症状复发。结论 经皮上腔静脉成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上腔静脉成型术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介入治疗 SVCOS 凝血时问
下载PDF
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置入预防肺栓塞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大荣 宋伟勇 吴益夫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9期938-940,共3页
目的:评价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预防肺栓塞效果和安全性。方法: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全部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其中12例采用永久性Trap Ease Filter(TEF),16例采用可回收性OptEaes^TM Filter(TEF),6例... 目的:评价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预防肺栓塞效果和安全性。方法: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全部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其中12例采用永久性Trap Ease Filter(TEF),16例采用可回收性OptEaes^TM Filter(TEF),6例采用可回收性Gunther Tulip Filter(GTF)滤器,滤器均置于肾静脉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中。结果:34例滤器均经股静脉穿刺置入,16例可回收性OptEase^TM Filter中12例2周后经股静脉取出。6例可回收性Gunther Tulip Filter(GTF)滤器两周后经右颈内静脉取出。手术成功率100%。随访30例(随访时间:2—28个月),12例永久滤器病人中有1例出现倾斜,但角度小于15℃,1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术中术后未出现滤器移位,穿破管壁和肺栓塞。结论: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肺栓塞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下腔静脉滤器 深静脉血栓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下肢静脉阻塞性疾病的静脉造影诊断和临床意义
12
作者 谢建强 赵广江 王孔林 《现代医用影像学》 1995年第6期247-250,共4页
本文对31例下肢静脉阻塞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了46侧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其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9例28侧肢体,骼静脉受压综合征5例5侧肢体,下腔静脉阻塞6例12侧肢体。作者就静脉阻塞性疾病的静脉造影表现的诊断要点进行了讨论。并对其误... 本文对31例下肢静脉阻塞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了46侧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其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9例28侧肢体,骼静脉受压综合征5例5侧肢体,下腔静脉阻塞6例12侧肢体。作者就静脉阻塞性疾病的静脉造影表现的诊断要点进行了讨论。并对其误诊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造影 静脉阻塞性疾病 下腔静脉疾病
下载PDF
肝尾状叶边界和管道系统实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13
作者 黄义华 江新华 +2 位作者 袁航 邹华英 毛卫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00-1106,共7页
目的探究肝尾状叶边界及其管道走行关系,以指导肝脏手术时解剖关系的辨别。方法根据41具尸体肝脏解剖标本,观察其特定部位,剔除肝实质,再观察其网状管道结构,探究肝尾状叶与其他肝叶临界关系及其各种管道解剖情况。结果肝门板和Arantiu... 目的探究肝尾状叶边界及其管道走行关系,以指导肝脏手术时解剖关系的辨别。方法根据41具尸体肝脏解剖标本,观察其特定部位,剔除肝实质,再观察其网状管道结构,探究肝尾状叶与其他肝叶临界关系及其各种管道解剖情况。结果肝门板和Arantius韧带构成的平面可以作为尾状叶与其他肝叶的分界,尾状叶的门静脉由其左右支发出的许多细小分支组成,其中腔静脉旁部的门静脉主要来自左分支,较少来自右分支;尾状叶静脉血经肝短静脉直接汇入下腔静脉;尾状叶胆管可有3~4支;而动脉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左右分支。尾状叶和肝后下腔静脉之间存在一个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无血管区。结论肝尾状叶为一个独立的肝叶。肝门板和Arantius韧带构成的平面可以作为尾状叶与其他肝叶的分界,可在肝尾状叶手术时用于解剖位置辨别。尾状叶的管道系统错综复杂,但也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状叶 下腔静脉 肝短静脉 肝右后下静脉 Arantius韧带
原文传递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三例报告
14
作者 高春章 殷积斌 +1 位作者 陈椿 黄剑刚 《大连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4期38-40,共3页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少见的先天血管发育异常,本文报告近五年3例手术的经验。临床表现较隐蔽,B超可提示右肾积水,尿路造影是诊断的关键。常用Harill手术,我们采用自扩张段输尿管下部离断的改进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对较长段输尿管狭...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少见的先天血管发育异常,本文报告近五年3例手术的经验。临床表现较隐蔽,B超可提示右肾积水,尿路造影是诊断的关键。常用Harill手术,我们采用自扩张段输尿管下部离断的改进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对较长段输尿管狭窄需切除者,利用上段扩张之输尿管,达到原位保留肾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先天异常 输尿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