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甲鱼胚胎和胚后发育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勇 张耀光 +6 位作者 谢碧文 谭娟 何学福 刘本祥 薛治泉 谭国良 颜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2-147,共6页
对白甲鱼受精卵进行胚胎发育观察,发现:受精卵呈圆球形,淡黄色,卵径2.0~2.3mm,遇水膨胀后最大直径2.8~2.9mm,沉性卵,弱粘性.水温23~25℃时从受精到孵化历时约48h.胚孔封闭前肌节3对,封闭时肌节6对;出膜前血液循环明... 对白甲鱼受精卵进行胚胎发育观察,发现:受精卵呈圆球形,淡黄色,卵径2.0~2.3mm,遇水膨胀后最大直径2.8~2.9mm,沉性卵,弱粘性.水温23~25℃时从受精到孵化历时约48h.胚孔封闭前肌节3对,封闭时肌节6对;出膜前血液循环明显,具明显的古维尔氏管;出膜时胸鳍原基形成,肌节48对;出膜68d鳞片生长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甲鱼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下载PDF
白甲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养技术 被引量:9
2
作者 胡世然 张竹青 +4 位作者 周承辉 刘霆 杨凯 关梅 李道友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2-154,共3页
为保护白甲鱼这一珍稀鱼类资源,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及人工驯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白甲鱼适应温度范围0-38℃,最适摄食生长温度20-28℃;在池养条件下,溶氧量为3mg/L以上,pH值范围为6.5~8.5,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能够正常... 为保护白甲鱼这一珍稀鱼类资源,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及人工驯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白甲鱼适应温度范围0-38℃,最适摄食生长温度20-28℃;在池养条件下,溶氧量为3mg/L以上,pH值范围为6.5~8.5,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能够正常摄食生长,与鲤、鲫等鱼类相比其生长速度较快。在水温20-25℃条件下,鱼种的尾日增重为0.205g/(尾·d)。野生白甲鱼,可经过人工驯化成为淡水名优养殖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甲鱼 生物学特性 驯养技术
下载PDF
清水江白甲鱼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胡世然 张竹青 +4 位作者 周承辉 刘霆 杨凯 关梅 李建光 《农技服务》 2011年第3期329-330,384,共3页
为了解清水江白甲鱼的种群的种质资源现状和生物学特性,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制定了保护利用规划,以期为贵州省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清水江 白甲鱼 种质资源 资源保护 规划
下载PDF
白甲鱼(♀)与瓣结鱼(♂)杂交种的胚胎和胚后发育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军林 王志坚 张耀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49-453,共5页
以白甲鱼为母本,瓣结鱼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在110~168℃自然水温条件下静水孵化,历时71小时30分孵化出膜.在138~232℃水温条件下,出膜30d后完成稚鱼发育,进入幼鱼发育阶段.经测定结果显示,受精率... 以白甲鱼为母本,瓣结鱼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在110~168℃自然水温条件下静水孵化,历时71小时30分孵化出膜.在138~232℃水温条件下,出膜30d后完成稚鱼发育,进入幼鱼发育阶段.经测定结果显示,受精率87%,胚胎畸形率67%,孵化率33%,出膜仔鱼畸形率20%.杂交种鱼既具有父本性状,又具有母本部分性状,证实绝非单性生殖.鱼巴亚科这两种不同属间鱼杂交表现出亲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种 鱼类 属间杂交 胚胎发育 自甲鱼 瓣结鱼
下载PDF
人工养殖白甲鱼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竹青 胡世然 +4 位作者 杨兴 刘霆 杨凯 关梅 李建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9-133,共5页
为提高白甲鱼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对人工养殖白甲鱼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人工养殖条件下白甲鱼含肉率为66.91%;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18.83%、6.74%和2.83%;肌肉中18种常见氨基酸总含量(占肌肉干... 为提高白甲鱼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对人工养殖白甲鱼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人工养殖条件下白甲鱼含肉率为66.91%;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18.83%、6.74%和2.83%;肌肉中18种常见氨基酸总含量(占肌肉干重)为66.59%。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0.99%,占氨基酸总量的46.5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为0.87。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4.28%,占氨基酸总量的36.46%。必需氨基酸指数(参照WHO/FAO标准)为78.34。色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甲鱼 含肉率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乌江思林水电站库区鱼类增殖放流效果初步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郭艳娜 陈栋为 +5 位作者 赵再兴 陈国柱 张虎成 徐海洋 夏豪 刘霆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5,共6页
为探究乌江思林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效果,2013年和2014年对思林(沙沱)鱼类增殖放流站放流的中华倒刺鲃(Barbodes sinensis)和白甲鱼(Varicorhinus simus)部分个体进行了荧光标记,共标记放流1.98万尾中华倒刺鲃和4.56万尾白甲鱼,并... 为探究乌江思林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效果,2013年和2014年对思林(沙沱)鱼类增殖放流站放流的中华倒刺鲃(Barbodes sinensis)和白甲鱼(Varicorhinus simus)部分个体进行了荧光标记,共标记放流1.98万尾中华倒刺鲃和4.56万尾白甲鱼,并在2014年与2015年进行了2个周期的回捕调查。结果显示,回捕调查捕获鱼类12种,共计2687尾;其中,中华倒刺鲃和白甲鱼的渔获物占比分别为1.60%和0.71%,未见荧光标记个体。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到标记中华倒刺鲃7尾(2014年6尾,2015年1尾)、白甲鱼7尾(2014年4尾,2015年3尾),回捕率分别为0.013%~0.049%和0.009%~0.030%,回捕地点共7个,距离放流地点226~24 105 m。研究表明,思林(沙沱)鱼类增殖放流站的增殖放流活动可对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起到一定增殖效果。为取得更好的增殖放流效果,建议调整放流方法、放流地点、加强渔政管理和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 思林水电站 增殖放流 中华倒刺鲃 白甲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