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scular access today 被引量:9
1
作者 Konstantinos Pantelias Eirin Grapsa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2012年第3期69-78,共10页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re-quiring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has increased world-wide. The most common replacement therapy is hemo-dialysis (HD). Vascular access (VA) has a key role for ...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re-quiring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has increased world-wide. The most common replacement therapy is hemo-dialysis (HD). Vascular access (VA) has a key role for successful treatment. Despite the advanc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eld of the HD procedure, few things have changed with regards to VA in recent years. Ar-teriovenous fstula (AVF), polytetrafuoroethylene graft and the cuffed double lumen silicone catheter are the most common used for VA. In the long term, a number of complications may present and more than one VA is needed during the HD life.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for all of VA types are thrombosis, bleeding and infection,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morbidity in these patients. 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VA dysfunc-tion is responsible for 20% of all hospitalizations. The annual cost of placing and looking after dialysis VA in the United States exceeds 1 billion dollars per year. A good functional access is also vital in order to deliver adequate HD therapy. It seems that the native AVF that Brescia and Cimino described in 1966 still remains the frst choice for VA. The native forearm AVFs have the longest survival and require the fewest interventions. For this reason, the forearm AVF is the frst choice, fol-lowed by the upper-arm AVF, the arteriovenous graft and the 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s the final choice. In conclusion, VA remains the most importantissue for patients on HD and despite the technical im-provements, a number of problems and complications have to be resol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Arteriove-nous fstula Arteriovenous graft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下载PDF
Catheterization via direct cannulation of superior vena cava for a hemodialysis patient with an original dysfunctional catheter on the left internal jugular vein
2
作者 Li Zhou Lin Chen +3 位作者 Yang Yu Tianlei Cui Xiao Li Ping Fu 《Frontiers of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45-448,共4页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vascular access in patients exhibiting vascular access exhaustion is challenging. In this study, we reported a case of a direct catheterization in the superior vena cava of a hemodialysis pati...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vascular access in patients exhibiting vascular access exhaustion is challenging. In this study, we reported a case of a direct catheterization in the superior vena cava of a hemodialysis patient with vascular access exhaustion and original dysfunctional catheter inserted via the left internal jugular vein. The direct catheterization was performed with cuffed tunnel catheter (CUFF) and guided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and multidetector computedtomography venography (MDCTV). The DSA and MDCTV results revealed an occlusion in the right innominate vein and thromboses in the left innominate, right internal jugular, subclavian, and femoral veins. The distal end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was localized clearly by the original CUFF under DSA. Directed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a 0.5-cm secondary puncture was introduced below the lateral head of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via the right neck area. This study is one of the few reports regarding direct catheterization of CUFF via the superior vena cava of a patient with vascular access exhaustion and CUFF dysfunction on the left internal jugular vein. We believe that our study can provide a new alternative for inserting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for such pat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ior vena cava intervention vascular access exhaustion catheterIZATION tunneled cuffed hemodialysis catheter
原文传递
经上臂高位隧道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3
作者 郑燕芳 刘云娥 +4 位作者 祝成红 汤海燕 王欢 杨亚坤 董水凤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0,共4页
目的 探讨经上臂高位隧道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穿刺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21年1-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某院行超声引导下非... 目的 探讨经上臂高位隧道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穿刺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21年1-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某院行超声引导下非隧道式PICC置管的老年血管通路困难患者43例为对照组,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同法选取行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置管的同类患者45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随访6个月期间PICC相关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在术中情况比较中,观察组有41例(91.11%)一针穿刺成功,高于对照组的27例(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管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渗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随访6个月期间PICC相关并发症的比较中,观察组总并发症率为4.70%,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2.30%,低于对照组的1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 对于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经上臂高位隧道式PICC置管,可以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维护方便,可降低导管滑脱率、减少非计划拔管及总并发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 皮下隧道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血管通路 老年人
下载PDF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AVF与TCC血管通路应用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凡雪华 胡月 张鹏程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3期101-103,108,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自体动静脉内瘘(Cimino-brescia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 Catheter,TCC)血管通路应用的效果。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7月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自体动静脉内瘘(Cimino-brescia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 Catheter,TCC)血管通路应用的效果。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7月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VF组(63例)和TCC组(64例),比较两组的血液透析效果、肾功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VF组的血液透析指标高于TCC组,肾功能水平低于T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VF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17%)低于对照组(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7,P<0.05)。结论在慢性肾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采取AVF血管通路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的效果和肾功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内瘘 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 血管通路
下载PDF
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小玉 王显友 +1 位作者 丁广贵 赵靳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7期868-871,共4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于明光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首次血液透析时使用血管通路的不同类型将其分为动静脉内瘘组(n=27)和临时静脉导管组(n=63),收...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于明光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首次血液透析时使用血管通路的不同类型将其分为动静脉内瘘组(n=27)和临时静脉导管组(n=63),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分析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首次血液透析时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的预测因素。结果动静脉内瘘组患者中男性比例、市区外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临时静脉导管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高于临时静脉导管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市区外患者、肾小球滤过率﹤5 ml/(min·1.73m^(2))均是首次血液透析时患者使用临时静脉导管的预测因素。90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中,83例血管通路使用动静脉内瘘,其中前臂内瘘75例、高位内瘘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5%(22/83);7例使用带涤纶套导管,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8.6%(2/7),两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血液透析患者在长期维持治疗过程中的血管通路以动静脉内瘘为主,但在首次血液透析时大部分患者以临时静脉导管为主。临床中应尽早评估患者情况,尽快建立动静脉内瘘通路,从而更有利于患者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 临时静脉导管
下载PDF
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6
作者 赖宇慧 张楚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31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血管透析通路将患者分为自体动静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血管透析通路将患者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static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组(n=32)与带隧道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组(n=28)。比较两组透析前后钙磷代谢、毒素清除情况、微炎症状态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透析前后血钙、血磷、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透析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T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F与TCC在毒素清除及维持钙磷代谢方面无明显差异,但AVF可更好地改善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通路 自体动静脉内瘘 带隧道涤纶套导管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63
7
作者 任红旗 何群鹏 +3 位作者 贾凤玉 李川 徐斌 龚德华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分析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和目前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7月~2015年12月间在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结果:294例患者,男性189例(64.3%),女性105例(35.7%),年... 目的:分析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和目前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7月~2015年12月间在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结果:294例患者,男性189例(64.3%),女性105例(35.7%),年龄53.2±15.1岁(15~87岁),透析龄6.2年(0.3~32)年。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56例(19.0%),无涤纶套导管235例(79.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占91.8%,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占6.1%。年龄>65岁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开始减少,导管使用率增加。无涤纶套导管置管部位主要以颈内静脉为主,感染发生率为0.52/1 000导管日。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主要以左桡动脉-头静脉为主(75.4%),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血栓形成,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瘘堵塞、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及肢体水肿等。结论:首次血液透析时血管通路以无涤纶套导管为主,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血管通路以动静脉内瘘为主。导管置管部位主要以颈内静脉为主,且感染发生率较低。动静脉内瘘部位以左侧桡动脉-头静脉为主,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血栓形成,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瘘堵塞、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及肢体水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 无涤纶套导管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袁芳 刘映红 +3 位作者 李铮 朱建玲 曹丹鸣 李一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6,共6页
目的:探讨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采用实时超声引导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的价值,并对其成功率、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我院共63例(男39例,女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在Logiq 5彩色多普勒超... 目的:探讨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采用实时超声引导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的价值,并对其成功率、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我院共63例(男39例,女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在Logiq 5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实时引导下,均经颈内静脉采用Seldinger技术加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植入永久性血液透析导管.分析记录穿刺次数、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一般患者及高危患者两组进行对比,曾经有过颈内静脉临时置管或曾经有过置管困难情况或配合差、肥胖、衰弱、骨骼畸形及凝血功能异常者为高危患者.结果:全部患者采用实时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导管成功率100%,其中高危患者20例(31.7%);有60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95.2%);穿刺次数1~3(1.23±0.21)次;3例患者出现术中即刻并发症(4.7%);在使用过程中导管感染3例(4.7%).手术时间高危组患者长于一般患者组[(30.6±0.11) min vs (19.1±0.09) min,P<0.05];两组在穿刺次数,置管成功率、术中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危组(4/20,20%)在长期使用导管过程更易因导管血栓形成而导致流量不佳.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技术,成功率高;不论在高危患者还是一般患者中都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 实时超声引导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下载PDF
24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振江 陈威 +1 位作者 徐月清 王汉民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48-50,共3页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 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 ,其中颈内静脉 110例 ,股静脉 116例 ,锁骨下静脉 5例 ,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 9例。结果 :股静脉置管的导管...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 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 ,其中颈内静脉 110例 ,股静脉 116例 ,锁骨下静脉 5例 ,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 9例。结果 :股静脉置管的导管感染发生率较颈内静脉置管明显高 (P <0 .0 5 ) ,肝素 +抗生素封管 ,2例配合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 ,使导管感染得到完全控制。采用穿刺部位不切开皮肤直接扩皮置入导管 ,熟练仔细操作可明显降低局部渗血和血肿的发生率。以尿激酶封管治疗导管梗阻效果明显。结论 :颈内静脉置管和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是血液透析患者较理想的血管通路。肝素 +抗生素封管或配合全身抗感染治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方法 ,经济、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中心静脉置管 并发症
下载PDF
68例Palindrome导管的临床应用观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攀 叶朝阳 +4 位作者 郑永健 戎殳 张玉强 陈静 梅长林 《中国血液净化》 2011年第9期483-485,共3页
目的探讨palindrome导管在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登记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接受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术的患者,选取其中采用palindrome导管与相同手术时间的非palindrome导管病例在... 目的探讨palindrome导管在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登记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接受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术的患者,选取其中采用palindrome导管与相同手术时间的非palindrome导管病例在进行比较。2组感染及低流量发生率用次/1000导管日表示,比较用χ2检验,平均带管时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总手术234例次(229人),Palindrome导管组68例次,带管时间(381.08±44.61)d,发生感染2例次,平均感染率为0.08次/1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23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5/1000导管日,拔管6例;普通导管组166例次,带管时间(273.11±25.41)d,感染19例次,平均感染率0.42次/1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213例次,平均发生率为4.7次/1000导管日,拔管21例。2组在感染、低流量发生率及平均带管时间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alindrome组优于普通导管组。6例Palindrome导管再循环为0,反接时未发生流量不佳。结论 Palindrome导管是临床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术很好的选择,值得对其进行更大样本及更长时间的进一步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palindrome导管 血管通路
下载PDF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初次HD血管通路选择及内瘘使用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艳红 李红梅 +2 位作者 杨崇猛 童宗武 孙阳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635-639,共5页
目的:探究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初次血液透析(HD)血管通路选择及内瘘使用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登记进行HD的ESR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管通路建立情况,将患者分为AVF和CVC组。... 目的:探究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初次血液透析(HD)血管通路选择及内瘘使用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登记进行HD的ESR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管通路建立情况,将患者分为AVF和CVC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分析患者初次HD时血管通路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ESRD患者中,建立AVF的患者有12例(15%),建立CVC的有68例(8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ESRD患者性别、年龄、BMI、肾小球滤过率、ESRD病因等影响对患者血管通路选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AVF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CVC组为57.3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1,P<0.05)。且80例患者维持性透析中6个月内,AVF组患者转为肾移植的有1例,11例仍使用AVF治疗,治疗转换率为8.33%(1/12);CVC组改为AVF的有48例,改为腹膜透析有5例,改为肾移植有2例,仅13例仍为CVC,治疗转换率为80.88%(55/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区域分布、户口所在地、建议造瘘至开始透析时间均为AVF使用的相关影响因素(B=-2.954、3.024、-2.479、-2.259,P均<0.05)。结论:大部分HD患者初次透析血管通路为深静脉导管,初次透析AVF使用率很低。且初次透析时AVF的使用率影响因素涉及多方面,其中教育程度、区域分布、户口所在地、建议造瘘至开始透析时间均会影响患者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脏病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中心静脉导管 动静脉内瘘
下载PDF
左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入三例临床体会 被引量:3
12
作者 闫丰 张来 +1 位作者 朱蕴秋 宋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83-884,共2页
右颈内静脉是临时及长期导管置人的首选部位。而左侧颈内静脉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很少作为置管部位,但是,在右颈内静脉无名静脉出现狭窄或者闭塞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从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置人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现报道我们经左... 右颈内静脉是临时及长期导管置人的首选部位。而左侧颈内静脉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很少作为置管部位,但是,在右颈内静脉无名静脉出现狭窄或者闭塞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从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置人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现报道我们经左颈内静脉置入长期导管3例的临床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长期导管 颈内静脉 血管通路 狭窄
下载PDF
改良法置入深静脉双腔半永久性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应用体会 被引量:5
13
作者 袁亮 郝丽 +2 位作者 王德光 何衡杰 刘桂凌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0期1714-1715,共2页
目的观察改良法经颈内静脉留置半永久性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者19例,均为血管条件差或多次内瘘手术失败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前均接受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明确右颈内静脉位置... 目的观察改良法经颈内静脉留置半永久性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者19例,均为血管条件差或多次内瘘手术失败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前均接受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明确右颈内静脉位置、有无血栓形成。如右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或狭窄,则采用左侧颈内静脉。所有患者均使用改良法置入双腔半永久性导管。结果 19例置管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术中出血少,无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术后次日患者即经半永久性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最高血流量可达280 ml/min以上,流速稳定,无导管吸壁现象发生,完全可满足血液透析需要。平均留置时间(7.5±4.4)个月,最长留置14个月。结论改良法置入深静脉双腔半永久性透析管实用、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半永久性导管
下载PDF
透视下留置永久性透析导管建立血透通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丽峰 曾伟 +3 位作者 何春水 刘洋 刘源 林瑶 《西部医学》 2013年第10期1490-1491,共2页
目的探讨透视下留置永久性透析导管建立血透通路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16例经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置管过程及术后并发症及导管使用情况。结果透视下留置永久性透析导管成功率100%,置管后隧道... 目的探讨透视下留置永久性透析导管建立血透通路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16例经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置管过程及术后并发症及导管使用情况。结果透视下留置永久性透析导管成功率100%,置管后隧道渗血1例,置管术后隧道出血2例,经过压迫均能止血,隧道口感染2例,无气胸、血胸、空气栓塞、静脉撕裂等严重并发症病例。所有导管透析充分性良好。结论术前彩超评估血管情况及体表定位,再加上透视下操作,使得留置永久性透析导管更安全和更具有科学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F导管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明 敖华 +3 位作者 陈文祥 张秋玲 李传红 刘万红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长期透析导管置管失败患者64例。采用DSA技术,通过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标定体表标识指导穿刺血管,必要时立即进行溶栓、...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长期透析导管置管失败患者64例。采用DSA技术,通过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标定体表标识指导穿刺血管,必要时立即进行溶栓、球囊扩张等辅助手段协助长期透析导管植入,确保导管达到满意的位置,满足透析需要。并对置管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4例在DSA可视下置管,全部成功,首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5%(61例)。所有患者术后透析时导管血流量均在200~280 mL/min,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等。结论:DSA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可作为传统盲穿法及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双腔血液透析导管
下载PDF
疑难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 被引量:8
16
作者 施娅雪 张纪蔚 +1 位作者 张皓 张柏根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5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总结疑难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经验,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疑难病例的病史及血液透析通路的设计。结果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例病例,男3... 目的总结疑难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经验,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疑难病例的病史及血液透析通路的设计。结果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例病例,男3例,女4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6.6±13.4)岁,其共同特点是由于插管及其他原因,造成中心静脉资源的耗竭,缺乏常规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手段及后续手段匮乏,远期通畅率不高,同时部分患者还存在急诊透析通路的建立困难。最终这7例患者根据各自病情分别施行了左股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置管1例,右头臂静脉支架植入术1例,股动脉-股总静脉人工血管袢式动静脉内瘘术2例,股动脉-髂总静脉人工血管袢式动静脉内瘘术1例,股浅动脉-股浅动脉人工血管通路1例,肱动脉-肱动脉人工血管通路1例,以维持透析。7例患者随访时间11~56个月,维持规律性血液透析,有5例因其他原因死亡,1例随访2年后失访,1例维持透析。结论中心静脉耗竭是造成血液透析通路建立困难的主要原因,尽量减少和避免中心静脉插管,有助于保护静脉资源。下肢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通路的一种选择,而当所有静脉资源耗竭时,可采用动脉-动脉的血管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中心静脉闭塞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下载PDF
2018年度武汉地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调查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费世枝 熊飞 +1 位作者 李红兵 吴爱纯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7期551-556,共6页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2018年度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血管通路的情况。方法纳入2018年度武汉地区44个血液透析单位2 166例年龄≥60岁的MHD患者作为老年组,另外纳入1 844例年龄<60岁的MHD患者作为非老年...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2018年度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血管通路的情况。方法纳入2018年度武汉地区44个血液透析单位2 166例年龄≥60岁的MHD患者作为老年组,另外纳入1 844例年龄<60岁的MHD患者作为非老年组,对老年组和非老年组MHD患者血管通路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并对老年组MHD患者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透析龄患者的血管通路分布情况进行分层比较。结果武汉市老年MHD患者血管通路分布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占比69.11%,移植物内瘘占比0.65%,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占比26.36%,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占比3.83%。老年组和非老年组MHD患者血管通路构成中AVF和TCC占比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老年MHD患者中,男性和女性MHD患者血管通路构成中AVF和TCC占比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VF的比例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TCC的比例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AVF的比例与患者透析龄呈正相关(P<0.01),TCC的比例与患者透析龄呈负相关(P<0.01);而移植物内瘘和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的比例在不同性别、年龄、透析龄中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武汉地区老年MHD患者血管通路构成不太理想,离我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推荐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血管通路手术水平相对较弱,应努力提高血管通路的手术水平,组建高水平、多学科合作的血管通路团队,来改善武汉地区老年MHD患者的血管通路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老年 血管通路 自体动静脉内瘘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移植物内瘘
下载PDF
经皮下隧道双腔带Cuff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天蕾 谢林伸 +4 位作者 付平 岳荣铮 唐万欣 苏白海 米绪华 《西部医学》 2010年第2期222-224,共3页
目的寻求延长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使用时间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右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液透析时血流量、感染、血栓形成、中心静脉... 目的寻求延长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使用时间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右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液透析时血流量、感染、血栓形成、中心静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带cuff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后并发症以隧道出血多见,经过压迫均愈合良好;有11例患者至今仍在使用,血流量在200-340ml/min,透析充分性良好;而拔除或重新置管的原因主要为感染和血栓形成,分别达40%和28%。结论双腔带cuff导管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血透通路,尤其是多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失败或人造血管功能障碍等各种原因无法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时,如果通过严格的管理,其并发症的发生能进一步降低,将会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F导管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下载PDF
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移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潘文静 丁钟琴 +1 位作者 何文霞 刘欢 《护士进修杂志》 2021年第15期1416-1420,共5页
目的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MHP)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发生移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Cuff血液透析导管置入定位和护理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对我院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的186... 目的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MHP)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发生移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Cuff血液透析导管置入定位和护理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对我院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的186例次MHP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生化指标(血肌酐、尿素氮、血清白蛋白等),人体测量指标(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肌肉组织质量等),根据置入导管是否有移位分为A组(移位组)和B组(未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组56例(30.1%),B组130例(69.9%)。Cuff血液透析导管移位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蛋白质分解率、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肌肉组织质量和肌肉组织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C-反应蛋白是发生Cuff血液透析导管发生移位的危险因素(OR=1.062,OR=1.206,P均<0.05)。上臂肌围、肌肉组织质量是发生Cuff血液透析导管发生移位的保护因素(OR=0.976,OR=0.791,P均<0.05)。结论建议高龄、微炎状态、上臂肌围小、肌肉组织质量小的患者在放置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时Cuff距离皮肤出口的距离适当增加或适当延长导管拆线时间。血液透析期间加强患者护理营养干预有助于降低Cuff血液导管移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Cuff血液透析导管移位 护理
下载PDF
体表定位法留置右颈内静脉带涤纶套血液透析导管的可行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新文 张曦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98-100,共3页
目的研究体表定位留置右颈内静脉血液透析带涤纶套导管是否可行.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昆明市延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带涤纶套右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体表定位下置管组和数字减影下置管组,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即刻血流... 目的研究体表定位留置右颈内静脉血液透析带涤纶套导管是否可行.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昆明市延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带涤纶套右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体表定位下置管组和数字减影下置管组,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即刻血流量、术中导管调整率、术后导管调整率,术后胸片导管有无打折及导管尖端位置情况.结果共置管50例,体表定位置管25例,即刻血流量不畅发生率及导管调整率为12%,管尖到位率为92%;数字减影下置管25例,即刻血流量不畅发生率及导管调整率为16%,管尖到位率为100%,2组术后导管均无打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定位法置入右颈内静脉带涤纶套血液透析导管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通路 涤纶套导管 血液透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