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tective effects of sodium ferulate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被引量:1
1
作者 廖健毅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3期167-167,共1页
Objective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and its relate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may cause endothelial cell injury. To study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sodium ferulate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during CPB by t... Objective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and its relate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may cause endothelial cell injury. To study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sodium ferulate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during CPB by testing the change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CEC) ,nitric oxide(NO) and endothelin-1 (ET-1) i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Methods Sixty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ctive effects of sodium ferulate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EC
下载PDF
Transthoracic arterial bypass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erebral ischemia induced by brachiocephalic arteritis: A report of 15 cases
2
作者 Chenxi Ouyang Bi Jin Yiqing Li Weici Wang Guofu Hu Deying Hu Fen Xi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692-697,共6页
BACKGROUND: Carotid arterial reconstruction is hard to cure the extensive lesions of carotid arteries and subclavian arteries in patients with brachiocephalic arteritis; however, transthoracic arterial bypass surgery... BACKGROUND: Carotid arterial reconstruction is hard to cure the extensive lesions of carotid arteries and subclavian arteries in patients with brachiocephalic arteritis; however, transthoracic arterial bypass surger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chiocephalic arteritis.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improving effects of transthoracic arterial bypass surgery on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severe cerebral ischemia induced by brachiocephalic arteritis and observ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DESIGN: Case observation. SETTING: 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 Unio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ICIPANTS: Fifteen patients with Takayasu arteritis, including 1 male and 14 females, were selected from 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 Wuhan Union Hospital from June 2003 to June 2007. Their ages ranged from 16 to 37 years. All patients were finally diagnosed by clinical histories, health examinations and color Doppler detection. All patients provided the confirmed consent. METHODS: All patients had received transthoracic artificial vascular bypass surgery. Among them, 6 patients had the bridge from ascending aorta to bilateral axillary arteries to 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3 from ascending aorta to bilateral axillary arteries; 5 from ascending aorta to lateral axillary artery to 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particular, one patient combining with abdominal aorta occlusion had received two step surgical interventions. In the first step, bridging surgery was performed from ascending aorta to bilateral axillary arteries to 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the second step, patients received left axillofemoral bypass. MAIN OUTCOME MEASURES:① Detecting blood velocity in variously intracranial-arterial systoles by using transcranial Doppler postoperatively; ② following-up the improve of clinical symptoms at 40 months after surgery; ③ observing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SULTS: All 15 patie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① Intracranial-arterial blood velocity: Average intracranial-arterial blood velocit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ostoperatively (P 〈 0.01). ② Following-up results of clinical symptoms: All patients did not have death and blindness; while,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 dizzy, photophobia, giddiness, hemoptysis and other symptoms disappeared gradually; therefore, patients were able to live by themselves. ③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mong them, 3 patients had injury of hypoglossal nerve and 3 patients had injury of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All recovered after 1 - 3 month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ne patient with injury of brachial plexus nerve on one side relieved gradually after a half-year treatment. One patient had occlusion in subclavian arterial bridge on the third day after surgery and once more embolism after arterial embolectomy on the next day; however, the limb did not have obvious ischemic symptoms but low skin temperature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lateral side. CONCLUSION: Transthoracic arterial bypass surgery can relieve clinical symptoms of brachiocephalic arteritis postoperatively, complications are mild, and the effects are confi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su arteritis cerebral ischemia vascular bypass surgery
下载PDF
腔内和血管旁路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王飞 王辉 +5 位作者 郭建明 高喜翔 佟铸 崔世军 谷涌泉 郭连瑞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 探讨腔内手术和血管旁路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科收治的69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病变56例,右侧病变13例;病变位于起始部65例,中段4例。结果 59例患者成功接受... 目的 探讨腔内手术和血管旁路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科收治的69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病变56例,右侧病变13例;病变位于起始部65例,中段4例。结果 59例患者成功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均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行旁路手术19例(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9例,腋-腋动脉旁路10例),术后出现淋巴瘘及消化道出血各1例。腔内治疗40例(经股动脉穿刺顺行开通20例,联合肱动脉穿刺逆向开通20例),术后出现急性脑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左侧肱动脉血栓形成1例,急诊行肱动脉切开取栓术。其余患者术后30 d内均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3~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8个月,腔内治疗和旁路手术患者间累积通畅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腔内手术和血管旁路手术均可有效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闭塞 腔内治疗 血管旁路
下载PDF
Penile revascularization--contemporary update 被引量:4
4
作者 Brian Dicks Martin Bastuba Irwin Goldstein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9,共5页
Contemporary therapies for erectile dysfunction are generally targeted towards older men and universally engage pharmacological and/ or device related treatment options. Penile revascularization, using microvascular a... Contemporary therapies for erectile dysfunction are generally targeted towards older men and universally engage pharmacological and/ or device related treatment options. Penile revascularization, using microvascular arterial bypass surgical techniques, is a non-pharmacological, non-device-related, and reconstructive surgical strategy for men with erectile dysfunction that was first described by Dr Vaclav Michal in 19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ectile dysfunction microvascular arterial bypass surgery penile revascularization traumatic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vascular reconstructive surgery
下载PDF
血清IL⁃6、TNF⁃α及NO在非体外循环搭桥大隐静脉桥血管顺行序贯中的水平变化及与通畅率的关系
5
作者 王伟鑫 刘雪霞 +3 位作者 王媛 陈佳 周志明 陈健超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12期2303-2306,231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O)在非体外循环搭桥(OPCAB)大隐静脉桥血管顺行序贯中的水平变化及与通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OPCAB术患者262例为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O)在非体外循环搭桥(OPCAB)大隐静脉桥血管顺行序贯中的水平变化及与通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OPCAB术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比较OPCAB术患者不同时间点的IL⁃6、TNF⁃α、NO水平;根据Fitzgibbon标准统计患者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桥血管通畅的单因素以及危险因素;评估IL⁃6、TNF⁃α、NO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的效果。结果IL⁃6、TNF⁃α、NO水平由低到高为:术前<术后6 h<术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2例患者中,172例(65.65%)患者OPCAB术后桥血管通畅,90例(34.35%)患者桥血管不通畅。通畅组旁路血管数量、术后再发心绞痛及术前陈旧性心梗例数少于不通畅组,IL⁃6、TNF⁃α、NO水平低于不通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旁路血管数量增多、IL⁃6、TNF⁃α水平升高以及NO水平降低是影响OPCAB术后桥血管通畅的危险因素(P<0.05)。IL⁃6、TNF⁃α、NO联合检测预测OPCAB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的AUC为0.865,高于三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搭桥大隐静脉桥血管顺行序贯中,IL⁃6、TNF⁃α、NO表达水平存在异常改变,三指标联合检测能有效预测OPCAB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可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TNF⁃α NO 非体外循环搭桥 大隐静脉桥 血管顺行序贯
下载PDF
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的手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盛嘉麟 董青福 +3 位作者 史武江 王健岗 崔云甫 钟翔宇 《腹部外科》 2024年第1期7-12,23,共7页
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ELRA)是肝脏外科中的一种复杂术式。ELRA适合于侵犯下腔静脉、门静脉与肝静脉及它们分支的复杂病灶的切除。近几年,经过众多学者对ELRA进行大量的手术实践... 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ELRA)是肝脏外科中的一种复杂术式。ELRA适合于侵犯下腔静脉、门静脉与肝静脉及它们分支的复杂病灶的切除。近几年,经过众多学者对ELRA进行大量的手术实践与研究分析后,ELRA迅速发展。在疾病的适应证中,ELRA着重于晚期肝恶性肿瘤与终末期肝泡型棘球蚴病的治疗。最新的研究中,肝脏Child-Pugh评分B级和残余肝脏体积与标准肝脏体积之比为0.35~0.40的病人也能满足ELRA的肝脏要求。另外,体内临时的门腔静脉分流技术也因其术后死亡率低于过去的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技术而成为术中首选。术中的血管重建,重点围绕肝后下腔静脉重建方式的选择。对于需重建肝后下腔静脉的病人,则根据病灶切除后肝后下腔静脉壁缺损的程度,采用直接缝合、使用补片、使用人工血管的方式进行重建。现结合文献,对上述领域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肝切除 自体肝移植 静脉转流 血管重建
下载PDF
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智登科 张靖爱 +2 位作者 程曲汉 王恺 孔德领 《现代仪器与医疗》 CAS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移植术(置换/搭桥)是临床上治疗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然而,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可以医用的小口径人工血管产品。组织工程血管(Tissue-Engineered Vascular Graft,TEVG)因具有良好的生物...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移植术(置换/搭桥)是临床上治疗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然而,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可以医用的小口径人工血管产品。组织工程血管(Tissue-Engineered Vascular Graft,TEVG)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组织再生、宿主整合以及血管功能的实现而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本文简述近年TEVG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制备技术、分析存在的缺陷和改进方向,以期为TEVG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血管置换 血管搭桥 人工血管 组织工程血管
下载PDF
脑-硬膜-动脉-颞肌血管融通术治疗前循环急性脑缺血效果观察
8
作者 吴卫江 徐杰 +7 位作者 马思原 房文峰 支宏 王泳 朴炫羽 赵卫祥 戈纯 黄丽丽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6期4-8,共5页
目的 对现有颅内外血管间接吻合术进行改进,与传统方法比较其疗效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48例亚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观察组将... 目的 对现有颅内外血管间接吻合术进行改进,与传统方法比较其疗效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48例亚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观察组将充分剥离外膜后的颞浅动脉顶支游离端植入分离后的侧裂岛环沟上沟,将颞筋膜分离后的颞肌植入岛环沟下沟,颞筋膜贴敷于剥离蛛网膜后的脑表面,对照组为单纯颞肌贴敷。随访比较两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面积及CT脑灌注成像(CTP)数据。结果 观察组NHISS评分、梗死面积和CTP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改进后血管融通术式有利于颅内外侧支吻合的建立,扩大了供受体接触面积,提升缺血脑组织血流储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血管旁路术 脑缺血 间接吻合术 颞肌贴敷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9
作者 胡光柱 罗丽娟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分析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100例,筛选后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他汀类等药物治疗,观... 目的分析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100例,筛选后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他汀类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通心络胶囊,均治疗并随访3个月。比较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移植血管数、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ET-1水平、血浆FIB、MPV水平较治疗前逐渐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NO水平、LVEF水平较治疗前逐渐升高,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其血液凝固状态,促进心功能的恢复,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 通心络胶囊 血管内皮功能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CABG术后Hct、LP(a)、MPV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10
作者 邓楚滢 王晓慧 李纯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62-264,268,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红细胞比容(Hct)、脂蛋白(a)[LP(a)]、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行非体外循环CABG治疗的89例冠心病患...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红细胞比容(Hct)、脂蛋白(a)[LP(a)]、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行非体外循环CABG治疗的89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后90 d是否发生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n=30)和非心绞痛组(n=59)。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 d、术后14 d的Hct、LP(a)、MPV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变化[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分析术后4 d、术后14 d Hct、LP(a)、MPV水平与ET-1、NO相关性,分析Hct、LP(a)、MPV水平对CABG术后再发心绞痛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 d、术后14 d的Hct、LP(a)、MPV水平均低于术前,且非心绞痛组低于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d、术后14 d,两组患者ET-1水平低于术前,NO水平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绞痛组ET-1、NO水平与心绞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4 d、术后14 d的Hct、LP(a)、MPV与ET-1呈正相关(P<0.05),与NO呈负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Hct、LP(a)、MPV联合预测CABG术后发生心绞痛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项指标预测(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CABG术后Hct、LP(a)、MPV动态变化情况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Hct、LP(a)、MPV联合预测CABG术后再发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脂蛋白(A) 平均血小板体积 内皮 血管
下载PDF
Stanford 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 被引量:12
11
作者 任伟 王志维 +3 位作者 夏军 周桢 胡锐 江万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0-452,共3页
目的:总结腔ca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中不同左锁骨下动脉处理方法和经验。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共127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左锁骨下动脉采取4种处理方式:完全不封闭31例、部分封闭25例、完全... 目的:总结腔ca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中不同左锁骨下动脉处理方法和经验。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共127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左锁骨下动脉采取4种处理方式:完全不封闭31例、部分封闭25例、完全封闭38例和完全封闭后杂交手术重建33例。结果:1例行腔内修复手术时突发心肌梗塞死亡。所有患者支架成功释放,夹层近端破口封闭良好,重建血管通畅率达100%,近端I型ca漏1例,患者均未出现急性颅内缺血表现和左上肢缺血坏死发生。110例患者随访6~58个月,复查主动脉CTA示人3-血管通畅无内漏,无脑部及左上肢并发症,3例术后出现StanfordA型夹层开胸手术治愈。结论:应根据主动脉病变情况及双侧椎动脉发育差异采取个体化方式处理左锁骨下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STANFORD B型夹层 腔内修复 左锁骨下动脉 血管旁路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髂外动脉血管并发症的诊治体会(附6例病例报告) 被引量:4
12
作者 明英姿 周威 +3 位作者 刘洪 叶少军 邵明杰 叶啟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5-748,共4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髂外动脉血管并发症的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2001年至2013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中心2 000余例肾移植患者中6例肾移植术后髂外动脉血管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例...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髂外动脉血管并发症的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2001年至2013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中心2 000余例肾移植患者中6例肾移植术后髂外动脉血管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例患者中5例因反复髂外动脉出血切除移植肾,其中2例患者行自体大隐静脉逆转替代髂外动脉术,2例患者行双侧股动脉血管搭桥术,1例直接行髂外动脉修补术;另1例患者因髂外动脉真菌包块切除了移植肾及所累及处的髂外动脉,动脉缺损处用尸体髂动脉行原位搭桥术。6例患者中除1例髂外动脉修补术后死亡外,其余5例患者均存活。结论:血管替代法及动脉搭桥法是抢救肾移植术后髂外动脉血管并发症患者较为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动脉血管并发症 髂外动脉 血管搭桥
下载PDF
颞肌贴敷与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治疗烟雾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琛 曹旭华 +4 位作者 马志昭 张皓峰 胡福广 王立群 孙晓枫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22期3734-3735,共2页
目的探讨颞肌贴敷与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治疗的32例烟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脑-硬脑膜-... 目的探讨颞肌贴敷与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治疗的32例烟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颞肌贴敷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m RS评分的变化,并比较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改良m RS评分为(1.28±0.4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Vm、PI分别为(72.25±12.14)cm/s、(0.50±0.18),与对照组的(63.47±11.97)cm/s、(0.68±0.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肌贴敷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治疗烟雾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颞肌贴敷 颅内外血管搭桥 疗效
下载PDF
15具人尸枕动脉解剖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永刚 高亦深 +1 位作者 孙明阳 佟小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7,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15具人尸的枕动脉解剖特点,探讨以枕动脉作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的桥血管时,如何安全准确获取该血管。方法采用远外侧入路,开颅显微解剖15例尸头共30侧枕动脉,观察枕动脉的起源、行程、分支、邻近结构,并测量枕动脉各段的... 目的观察15具人尸的枕动脉解剖特点,探讨以枕动脉作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的桥血管时,如何安全准确获取该血管。方法采用远外侧入路,开颅显微解剖15例尸头共30侧枕动脉,观察枕动脉的起源、行程、分支、邻近结构,并测量枕动脉各段的直径、椎动脉V3的直径、可移植段的长度以及与周围临近结构的距离。结果枕动脉一般在二腹肌后腹下缘起源于颈外动脉后壁或外壁,与颈外动脉平行、沿二腹肌后腹向上,然后转向二腹肌后腹深面,内侧紧邻颈内静脉,行于寰椎横突前上方,接近乳突尖或二腹肌沟转向内侧走行,途中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深面(4侧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深面及头最长肌浅面),在上项线下方的头半棘肌后面继续向内侧行走,经过斜方肌、头半棘肌的上方附着点,在此穿过斜方肌的附着点至上项线,与枕大神经相伴,继续在头皮浅筋膜内上行,并分出一个或两个终末支,远端分布于头皮。枕动脉起点直径为(2.3±0.3)mm,平行于寰椎横突上缘至越过上项线处的长度为(93.2±2.6)mm,平行于寰椎横突上缘处的外径为(1.9±0.4)mm,越过上项线处的外径为(1.8±0.3)mm。椎动脉V3段中点的直径为(3.2±1.4)mm,枕动脉距枕外隆突的距离为(21.4±0.9)mm,枕下段距离上项线最远距离为(23.7±1.2)mm。结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术中以枕外隆突外侧25 mm、上项线下方30 mm以内、乳突、寰椎横突为标志,能安全准确获取枕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搭桥术 桥血管 显微解剖 枕动脉 血管重建
下载PDF
乌司他丁不同处理方式对体外循环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鹏 侯俊 +3 位作者 陈春 汤和青 柯齐斌 林雷 《中国药业》 CAS 2016年第5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预处理组)、C组(后处理组、D组(联合处理组),每组20例;B组予乌...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预处理组)、C组(后处理组、D组(联合处理组),每组20例;B组予乌司他丁2万U/kg,于麻醉后,升主动脉阻断前10 min自中心静脉输入;C组予乌司他丁2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加入CPB预充液中;D组先以乌司他丁1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前10 min自中心静脉输入,后以乌司他丁1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加入预充液中。分别于CPB前(T_1)、升主动脉开放5 min(T_2)、CPB结束后30 min(T_3)、CPB结束后4 h(T_4)时采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浓度。采用标记特异性抗体CD146的免疫磁珠技术分离循环内皮细胞(CEC)并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C,D组TNF-α浓度于T_2~T_3,IL-6浓度于T_2~T_4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各组SOD血浆浓度在T_2~T_4明显升高,各组MDA血浆浓度在T_2~T_3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TM浓度在T_2~T_3,B组T_4较A组明显降低;B组vWF浓度在T_2及T_4,C组在T_2~T_3,D组在T_2~T_4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C,D组CECs数目于T_3点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预处理和后处理均对体外循环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蛋白酶抑制剂 心肺转流术 血管内皮细胞 体外循环 乌司他丁
下载PDF
兔血管搭桥术后移植静脉导水率的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喆 徐在品 +5 位作者 李圆方 彭瑶 吕瑜环 杜培航 范雅芬 陈颖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1-153,157,共4页
为弄清血管搭桥术后移植静脉的导水率变化,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法,以兔面前静脉重建了颈总动脉试验。结果表明:搭桥术后3d,移植静脉离体血管导水率在40mmHg和60mmHg下均比对照组静脉相应跨壁压低,差异显著(P<0.05);搭桥术后6d,移植静... 为弄清血管搭桥术后移植静脉的导水率变化,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法,以兔面前静脉重建了颈总动脉试验。结果表明:搭桥术后3d,移植静脉离体血管导水率在40mmHg和60mmHg下均比对照组静脉相应跨壁压低,差异显著(P<0.05);搭桥术后6d,移植静脉离体血管导水率虽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搭桥术后9d,移植静脉离体血管导水率在各跨壁压下均比对照组小,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搭桥术后时间的延长,各搭桥组移植静脉离体血管导水率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搭桥 静脉 导水率
下载PDF
主动脉缩窄继发濒临破裂胸主动脉瘤复合手术护理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环 杨静 +3 位作者 罗丽娜 夏永娣 刘培娟 覃金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28-1130,共3页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COA)主要治疗方法是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COA的病死率逐渐降低(1%),但是手术后早期并发症多、创伤大、术后再狭窄及主动脉瘤形成等仍是影响CO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存活率的主要问题。目前,微创介...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COA)主要治疗方法是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COA的病死率逐渐降低(1%),但是手术后早期并发症多、创伤大、术后再狭窄及主动脉瘤形成等仍是影响COA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存活率的主要问题。目前,微创介入治疗在胸主动脉瘤治疗中已成为首选治疗方式[1]。本中心使用微创介入治疗COA和主动脉瘤病变、颈部人工血管旁路重建左上肢血流的复合手术,救治了1例COA合并巨大频临破裂胸主动脉瘤患者。现将该患者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胸主动脉瘤 人工血管搭桥 腔内隔绝术 护理。
下载PDF
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18
作者 郑江华 陈开 +1 位作者 武国 戴毅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296-299,共4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行外科治疗患者的资料。43例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采用瘤体切除及彻底清创后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治疗;... 目的探讨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行外科治疗患者的资料。43例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采用瘤体切除及彻底清创后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治疗;另2例由于感染严重及瘤体巨大被迫采用瘤体切除并行近、远端动脉结扎。结果随访3~12个月,平均7.82个月,人工血管旁路移植病例全部保肢成功,切口均二期愈合,无间歇性跛行;行动脉结扎的2例中,1例因缺血坏疽行膝上高位截肢;另1例保肢成功,但有间歇性跛行。结论动脉瘤切除及彻底清创后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是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股动脉 人工血管 旁路移植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自制血管分流栓在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浩 王志维 +5 位作者 夏军 吴红兵 邓宏平 吴智勇 徐鹏 周桢 《临床外科杂志》 2015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总结自制“血管分流栓”在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型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对40例急性复杂型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杂交手术,采用自制“血管分流栓”保持颈动脉血流重建颈部血管。结果均手术成功,术后无... 目的:总结自制“血管分流栓”在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型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对40例急性复杂型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杂交手术,采用自制“血管分流栓”保持颈动脉血流重建颈部血管。结果均手术成功,术后无脑部急性缺血及左上肢缺血症状;破口封闭良好,无内漏,旁路血管通畅;2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3 d 发生 A 型夹层;一过性精神症状6例;左侧血胸1例;随访38例,失访2例,1例于出院后1周死亡。术后1个月、1年复查,无脑缺血及左上肢缺血症状;主动脉 CTA 均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移植的人工血管通畅。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型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自制“血管分流栓”能保持颈动脉血流通畅,有效减少脑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血管分流栓 血管旁路 STANFORD B型夹层
下载PDF
大黄注射液对犬血管搭桥术后纤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惠芬 罗鹏 +7 位作者 王珂 徐在品 王定坤 高俊波 赵伟 王清宇 彭尧 邓小燕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97-901,共5页
为研究大黄注射液对犬血管搭桥术后纤溶系统的影响,将20只犬随机分为高(0.8 g.kg-1)、中(0.4g.kg-1)、低剂量组(0.08 g.kg-1)及对照组,同侧自体颈外静脉重建颈总动脉,头静脉滴注大黄注射液,ELISA定量分析测定术前及术后1、2、3、5、7、1... 为研究大黄注射液对犬血管搭桥术后纤溶系统的影响,将20只犬随机分为高(0.8 g.kg-1)、中(0.4g.kg-1)、低剂量组(0.08 g.kg-1)及对照组,同侧自体颈外静脉重建颈总动脉,头静脉滴注大黄注射液,ELISA定量分析测定术前及术后1、2、3、5、7、14、21 d纤溶系统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用药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抑制物-1显著降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显著升高,且成剂量依赖关系;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大黄注射液能纠正搭桥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恢复抗凝系统活性,预防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注射液 纤溶系统 血管搭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