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AVF与TCC血管通路应用的效果分析
1
作者 凡雪华 胡月 张鹏程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3期101-103,108,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自体动静脉内瘘(Cimino-brescia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 Catheter,TCC)血管通路应用的效果。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7月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自体动静脉内瘘(Cimino-brescia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 Catheter,TCC)血管通路应用的效果。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7月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VF组(63例)和TCC组(64例),比较两组的血液透析效果、肾功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VF组的血液透析指标高于TCC组,肾功能水平低于T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VF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17%)低于对照组(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7,P<0.05)。结论在慢性肾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采取AVF血管通路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的效果和肾功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内瘘 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 血管通路
下载PDF
经上臂高位隧道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2
作者 郑燕芳 刘云娥 +4 位作者 祝成红 汤海燕 王欢 杨亚坤 董水凤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0,共4页
目的 探讨经上臂高位隧道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穿刺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21年1-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某院行超声引导下非... 目的 探讨经上臂高位隧道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穿刺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21年1-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某院行超声引导下非隧道式PICC置管的老年血管通路困难患者43例为对照组,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同法选取行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置管的同类患者45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随访6个月期间PICC相关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在术中情况比较中,观察组有41例(91.11%)一针穿刺成功,高于对照组的27例(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管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渗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随访6个月期间PICC相关并发症的比较中,观察组总并发症率为4.70%,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2.30%,低于对照组的1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 对于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经上臂高位隧道式PICC置管,可以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维护方便,可降低导管滑脱率、减少非计划拔管及总并发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 皮下隧道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血管通路 老年人
下载PDF
3CG心电定位技术经颈内静脉行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在1例老年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鹏 陈玫瑰 +1 位作者 邓立华 滕珊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3年第1期165-167,共3页
总结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在肿瘤科1例头颈部肿瘤老年患者的应用经验。笔者收治了1例双上肢及下肢重度水肿,呼吸困难,无法平卧,营养状况差的患者。患者无法在上肢或下肢行PICC置管,因此采取3CG心电定位联合... 总结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在肿瘤科1例头颈部肿瘤老年患者的应用经验。笔者收治了1例双上肢及下肢重度水肿,呼吸困难,无法平卧,营养状况差的患者。患者无法在上肢或下肢行PICC置管,因此采取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行隧道式PICC置管术。患者成功置入PICC导管,穿刺时间为42分钟,X线摄片显示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置管患者无并发症的发生。应用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从颈内静脉行隧道式PICC置管,可有效解决无法从四肢血管进行PICC置管患者的静脉治疗难题,避免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为疑难危重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输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CG 颈内静脉 隧道式PICC 血管通路
下载PDF
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赖宇慧 张楚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31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血管透析通路将患者分为自体动静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血管透析通路将患者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static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组(n=32)与带隧道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组(n=28)。比较两组透析前后钙磷代谢、毒素清除情况、微炎症状态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透析前后血钙、血磷、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透析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T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F与TCC在毒素清除及维持钙磷代谢方面无明显差异,但AVF可更好地改善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通路 自体动静脉内瘘 带隧道涤纶套导管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下载PDF
大骨瓣减压加血管通道的建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宏盛 陈华群 +1 位作者 陈正楼 桂群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大骨瓣减压加血管通道建立的方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及手术时机。方法对24例经CT、MRI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12cm×15cm大骨瓣减压加明胶海绵支架建立血管通道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24例患者20例存活,4例死亡。... 目的探讨采用大骨瓣减压加血管通道建立的方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及手术时机。方法对24例经CT、MRI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12cm×15cm大骨瓣减压加明胶海绵支架建立血管通道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24例患者20例存活,4例死亡。7例早期手术者均存活。结论大骨瓣减压加血管通道的建立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早期手术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大骨瓣减压 血管通道的建立
下载PDF
股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作为过渡期透析通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思洁 施娅雪 +4 位作者 鲍雪东 米兰化 于敏 胡文平 吴厂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期48-51,60,共5页
目的探讨股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cuffed catheter,TCC)作为血液透析过渡通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31例使用股静脉TCC作为过渡期血液透析通路患者的导管应用效果,包括... 目的探讨股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cuffed catheter,TCC)作为血液透析过渡通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31例使用股静脉TCC作为过渡期血液透析通路患者的导管应用效果,包括置管情况、血透情况、留置时间、导管感染发生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心静脉病变、纤维鞘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平均留置时间(77.74±74.54)d。留置期间出现导管功能不良5例,感染2例。新发中心静脉病变5例,新发导管局部附壁血栓4例。新发中心静脉病变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151.80±161.45)d明显长于无新发中心静脉病变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63.5±34.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18例拔管患者造影示13例(72.22%)纤维鞘形成。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中心静脉闭塞病变。结论股静脉TCC能满足血液透析的需求,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可推荐作为过渡期血透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股静脉
下载PDF
带血供尺神经深筋膜瓣下前置术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吕国栋 梁炳生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8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为带血供尺神经深筋膜瓣下前置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2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8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上观测尺神经在肘部的血供。结果肘部尺神经血供来源有3个:尺侧上副动脉(SUCA)、尺侧下副动脉(IUCA)和尺侧返动脉后... 目的为带血供尺神经深筋膜瓣下前置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2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8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上观测尺神经在肘部的血供。结果肘部尺神经血供来源有3个:尺侧上副动脉(SUCA)、尺侧下副动脉(IUCA)和尺侧返动脉后支(PURA),与尺神经伴行长度分别约为15.0cm、5.0cm和5.5cm。尺神经于肘部发出关节支和肌支分别为1~3支。结论行尺神经深筋膜瓣下前置术时至少应保留SUCA或IUCA,深筋膜瓣的制作应依据任意皮瓣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神经深筋膜瓣下前置术 肘管综合征 解剖学
下载PDF
2018年度武汉地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调查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费世枝 熊飞 +1 位作者 李红兵 吴爱纯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7期551-556,共6页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2018年度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血管通路的情况。方法纳入2018年度武汉地区44个血液透析单位2 166例年龄≥60岁的MHD患者作为老年组,另外纳入1 844例年龄<60岁的MHD患者作为非老年...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2018年度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血管通路的情况。方法纳入2018年度武汉地区44个血液透析单位2 166例年龄≥60岁的MHD患者作为老年组,另外纳入1 844例年龄<60岁的MHD患者作为非老年组,对老年组和非老年组MHD患者血管通路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并对老年组MHD患者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透析龄患者的血管通路分布情况进行分层比较。结果武汉市老年MHD患者血管通路分布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占比69.11%,移植物内瘘占比0.65%,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占比26.36%,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占比3.83%。老年组和非老年组MHD患者血管通路构成中AVF和TCC占比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老年MHD患者中,男性和女性MHD患者血管通路构成中AVF和TCC占比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VF的比例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TCC的比例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AVF的比例与患者透析龄呈正相关(P<0.01),TCC的比例与患者透析龄呈负相关(P<0.01);而移植物内瘘和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的比例在不同性别、年龄、透析龄中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武汉地区老年MHD患者血管通路构成不太理想,离我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推荐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血管通路手术水平相对较弱,应努力提高血管通路的手术水平,组建高水平、多学科合作的血管通路团队,来改善武汉地区老年MHD患者的血管通路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老年 血管通路 自体动静脉内瘘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移植物内瘘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腕管综合征研究初探 被引量:5
9
作者 尹晶 黄瑛 于秋爽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诊断腕管综合征(CTS)可行性。方法选择10例(18腕)经电生理检查诊断为CTS患者(CTS组),其中男性2例(4腕),女性8例(14腕);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8.22岁。2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其中男性2例(4腕),女性19例(3...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诊断腕管综合征(CTS)可行性。方法选择10例(18腕)经电生理检查诊断为CTS患者(CTS组),其中男性2例(4腕),女性8例(14腕);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8.22岁。2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其中男性2例(4腕),女性19例(38腕);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4.43岁。行超声检查,在豌豆骨与舟状骨水平测量正中神经横截面积(CSA),采用SMI技术对正中神经内血流半定量评分并测量峰值血流速度,将CTS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不同方法的诊断阈值,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S组正中神经CSA、血流半定量评分和峰值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0.13±0.03)cm^2 vs(0.10±0.02)cm^2,(3.17±0.71)vs(1.50±0.55),(5.71±4.86)cm/s vs(2.74±0.44)cm/s],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的诊断阈值为≥0.12 cm^2,灵敏度为67%,特异度为83%,曲线下面积为0.84(P=0.000)。血流半定量评分的诊断阈值为≥3,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98%,曲线下面积为0.95(P=0.000)。峰值血流速度的诊断阈值为3.2 cm/s,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83%,曲线下面积为0.88(P=0.000)。应用SMI对正中神经内血流进行半定量评分及测量峰值血流速度诊断CTS均优于测量CSA。结论SMI技术评价正中神经内部血流信号有助于诊断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 血流 超微血管成像(SMI)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63
10
作者 任红旗 何群鹏 +3 位作者 贾凤玉 李川 徐斌 龚德华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分析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和目前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7月~2015年12月间在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结果:294例患者,男性189例(64.3%),女性105例(35.7%),年... 目的:分析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和目前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7月~2015年12月间在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结果:294例患者,男性189例(64.3%),女性105例(35.7%),年龄53.2±15.1岁(15~87岁),透析龄6.2年(0.3~32)年。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56例(19.0%),无涤纶套导管235例(79.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占91.8%,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占6.1%。年龄>65岁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开始减少,导管使用率增加。无涤纶套导管置管部位主要以颈内静脉为主,感染发生率为0.52/1 000导管日。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主要以左桡动脉-头静脉为主(75.4%),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血栓形成,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瘘堵塞、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及肢体水肿等。结论:首次血液透析时血管通路以无涤纶套导管为主,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血管通路以动静脉内瘘为主。导管置管部位主要以颈内静脉为主,且感染发生率较低。动静脉内瘘部位以左侧桡动脉-头静脉为主,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血栓形成,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瘘堵塞、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及肢体水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 无涤纶套导管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下载PDF
颈内静脉隧道式涤纶套导管原位置换临时导管术的回顾性分析
11
作者 刘柳 何凡 +1 位作者 徐钢 宁勇 《中国血液净化》 2014年第7期537-539,共3页
目的 探讨右侧颈内静脉隧道式涤纶套导管原位置换临时导管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2.1~2012.12在武汉同济医院肾内科接受隧道式带涤纶套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患者,对比行原位置换术和标准术式2组在手术并发症、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 目的 探讨右侧颈内静脉隧道式涤纶套导管原位置换临时导管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2.1~2012.12在武汉同济医院肾内科接受隧道式带涤纶套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患者,对比行原位置换术和标准术式2组在手术并发症、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间的差别。结果 总手术62例次,原位置换术30例次,技术成功率100%,最大血流量366.9±37.2ml/min,尿素氮下降率67.2%±7.1%,Kt/V值1.45±0.12:标准术式32例次,技术成功率100%,最大血流量367.6±40.3ml/min,尿素氮下降率65.5%±8.5%,Kt/V值为1.46±0.13。2组并发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χ^2=1.940,P=0.160)。结论 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隧道式带涤纶套导管原位置换临时导管的方法 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通路 隧道式涤纶套导管 血液透析
下载PDF
疑难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 被引量:8
12
作者 施娅雪 张纪蔚 +1 位作者 张皓 张柏根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5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总结疑难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经验,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疑难病例的病史及血液透析通路的设计。结果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例病例,男3... 目的总结疑难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经验,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疑难病例的病史及血液透析通路的设计。结果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例病例,男3例,女4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6.6±13.4)岁,其共同特点是由于插管及其他原因,造成中心静脉资源的耗竭,缺乏常规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手段及后续手段匮乏,远期通畅率不高,同时部分患者还存在急诊透析通路的建立困难。最终这7例患者根据各自病情分别施行了左股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置管1例,右头臂静脉支架植入术1例,股动脉-股总静脉人工血管袢式动静脉内瘘术2例,股动脉-髂总静脉人工血管袢式动静脉内瘘术1例,股浅动脉-股浅动脉人工血管通路1例,肱动脉-肱动脉人工血管通路1例,以维持透析。7例患者随访时间11~56个月,维持规律性血液透析,有5例因其他原因死亡,1例随访2年后失访,1例维持透析。结论中心静脉耗竭是造成血液透析通路建立困难的主要原因,尽量减少和避免中心静脉插管,有助于保护静脉资源。下肢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通路的一种选择,而当所有静脉资源耗竭时,可采用动脉-动脉的血管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中心静脉闭塞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下载PDF
标准大骨瓣减压加血管通道的建立治疗大面积脑梗
13
作者 王宏盛 陈华群 +1 位作者 陈正楼 桂群峰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75-76,84,共3页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加血管通道的建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对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加血管通道建立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4例患者21例存活,3例死亡。7例早期手...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加血管通道的建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对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加血管通道建立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4例患者21例存活,3例死亡。7例早期手术者均存活。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加血管通道的建立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早期手术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标准大骨瓣减压 血管通道的建立
下载PDF
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移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潘文静 丁钟琴 +1 位作者 何文霞 刘欢 《护士进修杂志》 2021年第15期1416-1420,共5页
目的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MHP)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发生移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Cuff血液透析导管置入定位和护理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对我院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的186... 目的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MHP)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发生移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Cuff血液透析导管置入定位和护理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对我院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的186例次MHP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生化指标(血肌酐、尿素氮、血清白蛋白等),人体测量指标(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肌肉组织质量等),根据置入导管是否有移位分为A组(移位组)和B组(未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组56例(30.1%),B组130例(69.9%)。Cuff血液透析导管移位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蛋白质分解率、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肌肉组织质量和肌肉组织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C-反应蛋白是发生Cuff血液透析导管发生移位的危险因素(OR=1.062,OR=1.206,P均<0.05)。上臂肌围、肌肉组织质量是发生Cuff血液透析导管发生移位的保护因素(OR=0.976,OR=0.791,P均<0.05)。结论建议高龄、微炎状态、上臂肌围小、肌肉组织质量小的患者在放置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时Cuff距离皮肤出口的距离适当增加或适当延长导管拆线时间。血液透析期间加强患者护理营养干预有助于降低Cuff血液导管移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Cuff血液透析导管移位 护理
下载PDF
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周君琳 杜心如 +3 位作者 王庆一 刘清和 孟祥龙 王志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4-486,共3页
目的:报道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观测尺神经在肘部的血供。3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采用带血管尺神经前移术治疗,检测术中尺神经的血氧饱和度(SpO2)及其手... 目的:报道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观测尺神经在肘部的血供。3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采用带血管尺神经前移术治疗,检测术中尺神经的血氧饱和度(SpO2)及其手术前后肘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变化。术后随访2.5年。结果:肘部尺神经的营养血管主要来自尺侧上副动脉(SUCA)、尺侧下副动脉(IUCA)和尺侧返动脉(PURA)后支。3条动脉的起点距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5.0±1.5)、(4.6±1.3)和(6.0±0.8)cm;与尺神经伴行长度分别为:(16.5±2.5)、(5.2±1.1)和(6.6±1.4)cm。有30%(6侧)IUCA缺如。3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术中SpO2检测显示,SUCA、IUCA和PURA均保持通畅组尺神经SpO2为(90±2.5)%。与之相比,阻断2支后尺神经SpO2明显降低(P<0.05)),均阻断后进一步降低(P<0.05)),保留2支则无显著变化(P>0.05))。电生理检测显示术后MCV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临床结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良率为94%。结论: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可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尺神经前置术 应用解剖 血供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置术治疗中重度肘管综合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苗卫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0期471-472,共2页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置术在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对53例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应用2种不同术式进行了治疗。传统尺神经前置术患者22例,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置术患者31例。结果随访时间12~48个月,...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置术在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对53例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应用2种不同术式进行了治疗。传统尺神经前置术患者22例,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置术患者31例。结果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4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传统尺神经前置组:优2例,良10例,可7例,差3例。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置组:优6例,良19例,可5例,差1例。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置术治疗中重度肘管综合征,优于传统的尺神经前置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蒂 尺神经 前置术 肘管综合征
下载PDF
2021年九江地区血液透析用通路使用情况现状分析
17
作者 赵娜 邱国萍 梅雨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9期157-160,共4页
目的了解九江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用通路使用现状,为九江地区血液透析进一步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1日至6月30日在九江地区26个血透中心进行维持性血透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 目的了解九江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用通路使用现状,为九江地区血液透析进一步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1日至6月30日在九江地区26个血透中心进行维持性血透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本研究共调查MHD患者3818例,其中男2237例,女1581例,年龄18~59岁(58.64%),透析龄主要集中在1~4年(43.27%)。透析患者肾脏原发病前三位依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1.49%)、糖尿病肾病(18.07%)、高血压肾病(17.84%)。在透析通路构成方面,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占82.77%,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占2.02%,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TCC)占12.13%,临时管(NCC)占3.09%。AVF与TCC使用龄以1~4年为主,首次透析AVF使用率为16.95%。AVF与TCC使用情况与患者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有关。结论九江市MHD患病率较高,在透患者中老年群体比例偏高。肾脏病原发病构成与我国大部分研究相仿。首次透析中AVF使用率及MHD通路中TCC、AVG的比例与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流行病学 血管通路 自体动静脉内瘘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 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
下载PDF
超声稀释法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钦 谢勇 余少斌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9年第9期668-67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稀释法(ultrasound dilution,UD)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血管通路维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华西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使用TCC作为血... 目的探讨超声稀释法(ultrasound dilution,UD)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血管通路维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华西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使用TCC作为血管通路规律维持性透析6个月以上,并利用HD02血液透析监测仪行UD评估血管通路的HD患者。记录所有TCC患者循环率(access recirculation,AR)及实际血流量。评估UD方法在TCC再循环率危险因素分析等方面的应用。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别,同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基于HD02监测的TCC患者再循环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TCC患者78例,UD监测分析显示:(1)组间比较结果提示,相比导管反接,导管正接的AR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4%)vs.34%(14%~42%),P<0.01]。(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CC患者导管反接与AR独立相关[OR=14.754,95%CI(3.689~59.013)],而透析龄、TCC建立时间、糖尿病因素与AR的关联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反接是引起TCC患者AR的危险因素。基于UD的血管通路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血管通路障碍,在HD患者血管通路维护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下一步拟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超声稀释法 血管通路 再循环率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下载PDF
澳门镜湖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现状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静 张映红 +2 位作者 禤伟振 蔡宗仰 欧阳梓华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7-331,共5页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01至2020-12-31在澳门镜湖医院MHD患者临床资料、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并按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死亡情况进行分层分析。结果:2020年度本中...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01至2020-12-31在澳门镜湖医院MHD患者临床资料、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并按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死亡情况进行分层分析。结果:2020年度本中心MHD患者570例,男性343例(60.2%),女性227例(39.8%),平均年龄68.25±12.8岁,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VF)351例(61.6%),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30例(5.3%),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TCC)189例(33.2%)。男性内瘘(AVF+AVG)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5)。按年龄分组,≤44岁、45~59岁、60~74岁、≥75岁患者中AVF比例分别为81%、79.6%、65.3%、40.1%,AVG比例分别为4.8%、6.2%、5.8%、3.7%;≥60岁患者内瘘(AVF+AVG)使用率下降,TCC使用率上升(P<0.05)。按透析龄分组,<1年、1~5年、5~10年、>10年组AVF比例分别为32.6%、60.3%、63.1%、72.9%,AVG比例分别为0、5.6%、4.5%、7.6%,>10年组内瘘(AVF+AVG)比例最高,<1年组内瘘(AVF+AVG)比例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病前三位为糖尿病肾病(DN,45.6%)、慢性肾小球肾炎(GN,21.1%)、高血压肾病(HTN,15.6%),AVF比例分别为60%、72.5%、62.9%,AVG比例分别为3.8%、9.2%、2.2%。各组间比较,GN组内瘘(AVF+AVG)比例及通畅时间明显高于DN、HTN组(P<0.05),DN、HTN组内瘘(AVF+AVG)比例及通畅时间持平(P>0.05)。按是否死亡分层分析,TCC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内瘘(AVF+AVG)组(P<0.05);AVF组死亡率略高于AVG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通路选择可能与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有关,DN、HTN患者内瘘通畅时间短,减少TCC使用可能有助于降低MHD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自体动静脉内瘘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 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经隧道纳米管线粒体交流对成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云影 张华 季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0-319,共10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共培养细胞球内的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 TNTs)对内皮细胞成血管的影响。方法采用小管形成实验比较MSC/H...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共培养细胞球内的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 TNTs)对内皮细胞成血管的影响。方法采用小管形成实验比较MSC/HUVEC成球共培养组、贴壁共培养组、HUVEC三维培养组和MSC三维培养组的血管生成能力,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β-catenin蛋白表达量。以微丝解聚试剂(CytoD)处理MSC/HUVEC共培养细胞球,再次检测CytoD处理组和未处理组的上述指标,并采用荧光标记和场发射扫描电镜验证TNTs结构,采用腺病毒感染的方法观察线粒体交流,采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评估线粒体状态。结果与MSC/HUVEC成球共培养组比较,贴壁共培养组、HUVEC三维培养组和MSC三维培养组的管腔连接交叉点数和小孔数均显著下降(P<0.05)。β-catenin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提示,MSC/HUVEC成球共培养组荧光强度强于贴壁共培养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SC/HUVEC成球共培养组细胞内β-catenin表达显著高于贴壁共培养组(P<0.05)。鬼笔环肽染色结果显示,共培养球内MSC和HUVEC间存在TNTs(F-actin)。当成球共培养时,MSC胞内观察到来源于HUVEC的线粒体;HUVEC胞内也观察到来源于MSC的线粒体;而上述线粒体交流在CytoD处理组中均减弱;与未处理组比较,CytoD处理组细胞球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HUVEC的增殖速度减慢、迁移范围缩小,细胞球的管腔连接交叉点数和小孔数显著下降(P<0.05)。CytoD处理组细胞β-catenin蛋白免疫荧光强度弱于未处理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未处理组(P<0.05)。结论共培养细胞球内,MSC和HUVEC间存在TNTs及其介导的双向线粒体交流,并可能通过β-catenin相关通路影响细胞球成血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球 隧道纳米管 线粒体 血管形成 Β-CATEN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