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fossils, carbonate lysocline and compensation depth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5
1
作者 Chen Ronghua1, Xu Jian2, Meng Yi3, Wang Dongjun1 Liu Chuanlian2, Huang Baoqi2, Zhang Fuyuan1 1. Key Laboratory of Submarine Geosciences of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Hangzhou 310012, China 2.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3. Institute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97-606,共10页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abundanc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benthic foraminifera,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the ratios of calcareous to siliceous microfossil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arbonate content...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abundanc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benthic foraminifera,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the ratios of calcareous to siliceous microfossil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arbonate content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carbonate contents, the abundanc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nd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and the ratio of calcareous microfossils decrease rapidly while the ratio of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 to the total foraminiferal fauna, specific value of siliceous microfossils, and the percentage of the agglutinated tests in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fauna increase with the water depth.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crofossils abundance and ratio, and the carbonate cont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arbonate lysocline and 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 (CCD) in the study area. In addition, the carbonate lysocline and the CCD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oth the lysocline and the CCD are deeper in the south with 2 600 and 3 600 m than in the north with 2 200 and 3 400 m,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ossils carbonate lysocline depth 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 (CCD) surface sediments South China Sea (SCS)
下载PDF
Microfossils from the Chert in the Lower Cambrian Shuijingtuo Formation at Miaohe, Zigui, Hubei Province
2
作者 Yin Chongyu, Yue Zhao, Gao Linzhi Institute of Geology, CAGS, Beijing and Ding Qixiu Hubei Geological Institute, Hubei Bureau of Geology, Wuh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2期223-233,246-247,共13页
This paper re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microfossils discovered in the black cherts of the basal part of the Lower Cambrian Shuijingtuo Formation at Miaohe village, Zigui County, Hubei Province, all of which were... This paper re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microfossils discovered in the black cherts of the basal part of the Lower Cambrian Shuijingtuo Formation at Miaohe village, Zigui County, Hubei Province, all of which were observed in thin sections. Nine genera, 9 species and 3 indeterminate species (including a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se microfossils, the conclusion is made that the microfossil zone may be equivalent to the small shelly fossil assemblage zones 2—3 of the Meishucun stage. They have provided another important line of evidence for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inian-Cambrian boundary strata with those of the adjacen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Lower Cambrian the Shuijingtuo Formation chert microfossil the Sinian-Cambrian Boundary
下载PDF
长江中游2个湖泊沉积物枝角类微化石密度的垂直变化
3
作者 戚惠颖 曹雅芹 +4 位作者 张坤 曹惠娟 赵雅洁 葛博蔚 邓道贵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164,共9页
为了重现湖泊枝角类的群落演替历史,反映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的干扰强度,选择长江中游的龙感湖和武昌湖分别设置2个和1个采样点,每个样点采集2根沉积柱,鉴定沉积物中的枝角类卵鞍和象鼻溞属壳刺并计数,测定沉积物样品的总氮和总磷含量并... 为了重现湖泊枝角类的群落演替历史,反映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的干扰强度,选择长江中游的龙感湖和武昌湖分别设置2个和1个采样点,每个样点采集2根沉积柱,鉴定沉积物中的枝角类卵鞍和象鼻溞属壳刺并计数,测定沉积物样品的总氮和总磷含量并鉴定沉积物年代,探究枝角类微化石组成、密度垂直变化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龙感湖和武昌湖沉积物中,分别鉴定出9种和12种枝角类卵鞍。龙感湖沉积物中的枝角类总卵鞍密度(均以干重计)为2.27个/g,高于武昌湖1.63个/g;象鼻溞壳刺的平均密度459.40个/g,显著高于武昌湖1.52个/g。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武昌湖沉积物中枝角类的优势类群由裸腹溞属、尖额溞属种类向裸腹溞属、盘肠溞属种类转变;50年代以前,龙感湖枝角类卵鞍的优势种群为盘肠溞属种类,之后其优势类群由盘肠溞属、裸腹溞属种类向象鼻溞属种类转变。2个湖泊沉积物中枝角类卵鞍和象鼻溞壳刺密度的垂直变化与湖泊富养化过程及渔业养殖历史一致。研究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影响了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中枝角类微化石的组成和密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微化石 湖泊沉积物 富营养化 龙感湖 武昌湖
下载PDF
滨海海底边界层对底栖微体化石仿真模拟的影响
4
作者 张毅恒 张涛 +8 位作者 雍媛媛 鱼驰洋 肖巨月 何凯悦 王邓 王星 王宾 杨晓光 韩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0-422,共13页
计算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近年来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已有大量应用。该方法在研究生物化石的个体形态、器官功能,以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古生物领域的CFD仿真对象多为厘米级别体型的生物,... 计算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近年来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已有大量应用。该方法在研究生物化石的个体形态、器官功能,以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古生物领域的CFD仿真对象多为厘米级别体型的生物,而对于毫米级别大小的微体生物的仿真则相对较少。区别于厘米级别的宏体生物,底栖型微体生物的生活环境局限于海床上方垂直高度较小的区域,受海底黏性边界层低流速区域的影响更为明显,因而在设置这类化石仿真的水流环境时应当考虑对于边界层流域水体流速以及海床表面地理环境的还原。本文基于随机表面生成的方法,构建了不平坦的滨海海床表面模型,并模拟了水流在海底边界层附近受海床表面地形影响的流动状态;基于获得的仿真流速数据,我们仿真了寒武纪微型底栖刺细胞动物化石Quadrapyrgite在起伏的海床表面环境中四个不同位置的受水流阻力情况。仿真结果显示,近海床表面处的水体流动可形成明显的低流速区域,且低流速区域的厚度随着入口速度增大而变薄。在起伏表面的凹凸区域中,凸起地带的迎水面形成的低流速区域较薄,流速变化较快;而在凸起地带背水面以及凹陷地带形成的低流速区域较厚,流速较缓且易形成涡旋。流速的差异体现在不同位置的Quadrapyrgite的受阻力大小不同上,其差值可达数倍到数十倍。这种量级的受阻力差值可以在毫米级到厘米级尺度上塑造、影响底栖型生物的分布甚至其自身的摄食行为。本文的研究为CFD方法模拟底栖微型化石的生存环境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微体化石 计算流体力学 海底边界层 傅里叶变换 随机表面产生方法
下载PDF
上海基底地层格架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微体化石特征制约
5
作者 谢建磊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第3期12-22,共11页
基底地层特征对构造单元和地震地质背景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位于扬子克拉通和华夏造山系的交界区,同时位于江南造山带北东侧,构造位置比较特殊,但长期以来对其基底地层特征的认识比较薄弱。本文对典型钻孔揭露的变质岩、凝灰岩开展... 基底地层特征对构造单元和地震地质背景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位于扬子克拉通和华夏造山系的交界区,同时位于江南造山带北东侧,构造位置比较特殊,但长期以来对其基底地层特征的认识比较薄弱。本文对典型钻孔揭露的变质岩、凝灰岩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疑源类化石分析,斜长角闪岩和花岗质糜棱岩分别获得1091.1±8.8 Ma、1753±24 Ma的原岩年龄,片麻岩获得上交点年龄2445±27 Ma、下交点年龄581±110 Ma,安山质糜棱岩206Pb/238U谐和年龄有2708~2447 Ma、1371~1097 Ma和956~903 Ma三个区间,凝灰岩获得801±13 Ma、774±12 Ma的原岩年龄,板岩中含较多炭化剧烈的Leiosphaeridia化石。认为区内基底自下而上可划分出金山群、惠南板岩和河上镇群,分别形成于古元古代初期—中元古代、青白口纪早—中期和青白口纪晚期,总体年龄特征表现出与华夏造山系的亲缘性特征。2447~2507 Ma、1753 Ma、1091.1 Ma、801~774 Ma和581±110 Ma等建造和改造事件是对凯若兰超大陆、哥伦比亚超大陆、罗迪尼亚超大陆和冈瓦纳超大陆汇聚裂解过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地质 基底地层 锆石定年 微体化石 金山群 惠南板岩 河上镇群
下载PDF
吉南地区万隆组燧石相微生物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德军 刘鹏举 +1 位作者 尚晓冬 杨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06-4019,共14页
拉伸纪作为承接中元古代蓝菌时代以及成冰纪生物锐减的关键地质历史时期,是探索早期生命与环境演化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吉林南部地区地处华北板块东北缘,拉伸系发育完整、出露全,在燧石条带、燧石结核和泥页岩中富含微生物化石,是开展拉... 拉伸纪作为承接中元古代蓝菌时代以及成冰纪生物锐减的关键地质历史时期,是探索早期生命与环境演化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吉林南部地区地处华北板块东北缘,拉伸系发育完整、出露全,在燧石条带、燧石结核和泥页岩中富含微生物化石,是开展拉伸纪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的理想地区。本次工作利用岩石切片法在吉林南部二道江地区万隆组顶部燧石中发现微生物化石6属9种,其中丝状蓝菌1属4种Siphonophycus robustum,S.typicum,S.kestron,S.solidum;球状蓝菌3属3种Eoentophysalis belcherensis,Gloeodiniopsis lamellosa,Scissilisphaera bistratosa;分类位置未定2属2种Glenobotrydion majorinum,Globophycus rugosum。这些微体化石的发现为开展万隆组古环境分析及生物地层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研究显示,万隆组燧石相微生物组合以发育管鞘藻席(Siphonophycus mat)为主要特征,丝状蓝菌呈横向展布,长可达400μm以上,显示原地或近原地埋藏的特点。生物群落古环境综合分析表明,吉林南部二道江地区万隆组顶部形成于潮下带或潮间带下部低能静水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南地区 新元古代 拉伸纪 万隆组 微体化石
下载PDF
华南黄陵背斜西翼兴山地区乡儿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微体化石 被引量:1
7
作者 尚晓冬 刘鹏举 +3 位作者 张德军 董进 杨犇 周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20-4034,共15页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了华南黄陵背斜西翼湖北宜昌兴山县乡儿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中上部的燧石结核和条带中的疑源类微体化石,经系统鉴定共识别出8属8种,包括Appendisphaera grandis,Crassimembrana multitunica,Leiosphaeridia ...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了华南黄陵背斜西翼湖北宜昌兴山县乡儿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中上部的燧石结核和条带中的疑源类微体化石,经系统鉴定共识别出8属8种,包括Appendisphaera grandis,Crassimembrana multitunica,Leiosphaeridia minutissima,Megasphaera inornata,Schizofusa zangwenlongii,Symphysosphaera basimembrana,Urasphaera nupta,Variomargosphaeridium gracile。该化石组合包含Liu Pengju and Moczyd?owska(2019)所建立的第二生物组合带(Tanarium tuberosum-Schizofusa zangwenlongii组合带)的特征分子Schizofusa zangwenlongii,因此,可尝试性地与第二生物组合带相对比,但未见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二段的常见属Tianzhushania,据此推测黄陵背斜两翼在古环境上可能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埃迪卡拉纪 陡山沱组 微体化石 疑源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北翼ZKA01钻孔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8
作者 刘宪光 杨晋炜 +6 位作者 蒋仁 梁飞刚 夏斌 王钜 胡利 孙丰瑞 董军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6-868,共13页
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及海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热点。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往复摆动、河流下切侵蚀导致地层频繁缺失,目前尚未在该地区同一个钻孔内发现完整的海侵记录。基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台地区ZKA01... 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及海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热点。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往复摆动、河流下切侵蚀导致地层频繁缺失,目前尚未在该地区同一个钻孔内发现完整的海侵记录。基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台地区ZKA01钻孔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古地磁年代学和光释光(OSL)测年研究,对比区域钻孔资料确定了该孔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发现ZKA01钻孔完整地记录了晚更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5次海侵事件。结果表明,ZKA01孔B/M界线位置在108.00m处,M/G界线位置为300.25 m处。中、上更新统界线位于第Ⅲ海相层底部,即92.95m处。上更新统与全新统界线置于该钻孔发现的第Ⅰ海相层底部,即16.65m处。晚更新世以来,前3次海侵发生在MIS5(128~74 ka)阶段,其中MIS5.1海侵规模较大,仅次于全新世时期的海侵规模。第4次海侵发生在MIS3阶段(60~24 ka),在深度上和年代上相当于MIS3时期的“第Ⅱ海相层”。第5次海侵发生在MIS1(12 ka至今)阶段,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水的浅海环境,该次海侵规模最大。同时发现MIS5阶段初次海侵记录在该地区各钻孔埋深大致相当,该界面可作为长江三角地区的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的标志性地层。以上研究成果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晚期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研究分析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年代学 地层 沉积环境 微体生物化石 MIS5 海侵
下载PDF
银额盆地额济纳旗伊很乌苏地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的微体化石及沉积环境
9
作者 白宇明 薄海军 +3 位作者 杨伟龙 李成元 于洋 覃祚焕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66-1673,共8页
银额盆地额济纳地区中生代地层分布广泛,近些年的研究表明,盆地内发现的油气多来源于中生代地层的烃源岩,因此研究银额盆地中生代地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银额盆地额济纳地区微体化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鉴定了孢粉3属3种,介形类3... 银额盆地额济纳地区中生代地层分布广泛,近些年的研究表明,盆地内发现的油气多来源于中生代地层的烃源岩,因此研究银额盆地中生代地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银额盆地额济纳地区微体化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鉴定了孢粉3属3种,介形类3属6种,其共存时限为早白垩世。据此将前人原划上侏罗统重新厘定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并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岩性段。结合化石古生态、沉积构造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巴音戈壁组3个岩性段分别代表了近岸水下扇、滨—浅湖、扇三角洲平原的淡水—微咸水内陆河湖相沉积环境,揭示其沉积经历了湖盆从产生、发展到萎缩的演化过程。巴音戈壁组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和化石组合特征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区域地层研究对比,为研究油气基础地质和区域演化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额盆地 巴音戈壁组 微体化石 下白垩统 沉积环境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湖北宜昌樟村坪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硅磷质结核中的微体化石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寿铭 尹崇玉 +3 位作者 刘鹏举 高林志 唐烽 王自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7,共8页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湖北宜昌樟村坪万家沟剖面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第10层的硅磷质结核中,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ppendisphaera grandis、Ericiasphaera spjeldnaesii、Knollisphaeridium maxi mum、Leiosphaeridia tenuissi ma、Meghys...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湖北宜昌樟村坪万家沟剖面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第10层的硅磷质结核中,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ppendisphaera grandis、Ericiasphaera spjeldnaesii、Knollisphaeridium maxi mum、Leiosphaeridia tenuissi ma、Meghystrichosphaeridium perfectum、Tianzhushania polysiphonia、T.spinosa、T.ornata;丝状蓝藻Oscillatoriopsis obtusa、Polytrichoides induviatus、P.lineatus、Salome hubeiensis、Siphonophycustypicum;多细胞藻类Sarcinophycus palilloformis、Wengania minuta。该微体化石组合面貌与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二段硅质结核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为特征的组合相同,与贵州瓮安地区陡山沱组上磷块岩下部保存的微体化石组合面貌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昌 埃迪卡拉系 陡山沱组 微体化石
下载PDF
深海锰结核——核形石的新类型 被引量:29
11
作者 边立曾 林承毅 +3 位作者 张富生 杜德安 陈建林 沈华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2-236,T002,共6页
对东太平洋深海锰结核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由核心和叠层石包壳组成,具有核形石特有的结构和构造。因此,深海锰结核是一种锰质核形石。根据包壳中叠层石的种类,东太平洋锰质核形石可分为两种类型:一... 对东太平洋深海锰结核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由核心和叠层石包壳组成,具有核形石特有的结构和构造。因此,深海锰结核是一种锰质核形石。根据包壳中叠层石的种类,东太平洋锰质核形石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表面光滑,内部致密,包壳主要由微小叠层石组成;另一种表面呈瘤状,内部疏松,包壳主要由奇异叠层石组成。透射电镜研究表明,锰质核形石的建造者是纳米级超微生物。其中微小叠层石(Minima)是由中华微放线菌(Miniactinomyces chinensis sp.nov.)建造的;奇异叠层石(Admirabilis)是由太平洋螺球孢菌(Spirisosphaerospora pacifica sp.nov.)建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锰结核 核形石 叠层石 超微生物化石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缘克拉玛依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的厘定 被引量:107
12
作者 何国琦 刘建波 +1 位作者 张越迁 徐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573-1576,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缘新发现的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带,其形成时代尚未给出确切的结论。本文通过微体古生物研究,确定该蛇绿混杂岩带形成于早古生代。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微体古生物化石 西准噶尔 早古生代
下载PDF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碳酸盐溶跃面的变迁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荣华 孟翊 +1 位作者 李保华 谢传礼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5-30,共6页
对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和晚第四纪沉积柱状样中百余个样品进行了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翼足类等微体化石定量分析。通过表层沉积样品中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比例、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壳比例、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浮游及底栖有孔虫丰度... 对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和晚第四纪沉积柱状样中百余个样品进行了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翼足类等微体化石定量分析。通过表层沉积样品中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比例、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壳比例、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浮游及底栖有孔虫丰度等多种标志的水深变化,确定冲绳海槽现代的碳酸盐溶跃面位于水深1500~1600m处。进而,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检验这些指示溶解作用的标志和翼足类丰度等在柱状样中的变化,结果发现末次冰期冲绳海槽碳酸盐溶解作用显著减弱,碳酸盐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急剧变深;至冰后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又急剧增强,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又变浅至与现代相当的位置。这些变化与南海等西太平洋其他海区的特征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溶跃面 微体化石 古海洋学 冲绳海槽
下载PDF
西秦岭南缘白水江群晚古生代微体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涛 王宗起 +2 位作者 闫臻 闫全人 李秋根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20-125,共6页
西秦岭南秦岭白水江群不是单一的地层,而是由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灰岩块体、基性和超基性岩块组成,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证据,多年来一直划分为早古生代志留系地层。因此,通过地层剖面的测制和微体化石采样和分析,在碎屑岩所夹的砂屑灰... 西秦岭南秦岭白水江群不是单一的地层,而是由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灰岩块体、基性和超基性岩块组成,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证据,多年来一直划分为早古生代志留系地层。因此,通过地层剖面的测制和微体化石采样和分析,在碎屑岩所夹的砂屑灰岩、硅质岩中,获得晚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和遗迹化石。结合在白水江群所夹的灰岩块体中发现的奥陶纪和泥盆纪化石,以及在火山岩块体中获得元古代的锆石U-Pb年龄,进而推断出白水江群为晚古生代最终形成的混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白水江群 放射虫 微体化石 混杂岩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相中生界发育的微体化石证据 被引量:52
15
作者 吴国瑄 王汝建 +1 位作者 郝沪军 邵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5,共7页
MZ-1-1钻井首次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揭示了中生界,获得了可确定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的孢粉和放射虫化石。克拉梭粉(Classopollis)和桫椤孢(Cyathdites)含量占优势的化石组合被发现于井深2187-2388m井段,表明其属于中侏罗世;1725-1887m... MZ-1-1钻井首次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揭示了中生界,获得了可确定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的孢粉和放射虫化石。克拉梭粉(Classopollis)和桫椤孢(Cyathdites)含量占优势的化石组合被发现于井深2187-2388m井段,表明其属于中侏罗世;1725-1887m层段的硅质岩包含以Caneta hsui、Loopus primitivus、Dibolachras sp.cf.D.apletopora等为代表分子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放射虫动物群。微体化石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被首次揭露的前新生代地层中存在着海相的侏罗系和白垩系。中侏罗世克拉梭粉和桫椤孢孢粉组合反映的是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植被,滨海沼泽环境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南海北部的海洋沉积环境发生了海水由浅到深的重大变化,形成了深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微体化石 中生界 南海北部
下载PDF
西湖凹陷古近系沉积环境分析——以微体古生物化石为主要依据 被引量:28
16
作者 蒋海军 胡明毅 +3 位作者 胡忠贵 柯岭 徐艳霞 吴联钱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1期74-78,共5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和宝石组,是西湖凹陷比较重要的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的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的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和宝石组,是西湖凹陷比较重要的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的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的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T-1,DQ-1,PH-1,NB2-1-1等井的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孢粉﹑钙质超微化石﹑介形虫﹑有孔虫﹑盘星藻﹑海相沟鞭藻等)进行研究认为:花港组为陆相沉积,有争议的平湖组上部为陆相沉积,中下部为海相沉积,宝石组为陆相沉积,并推断古近系为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古生物化石 孢粉 沉积环境 古近系 平湖组 西湖凹陷
下载PDF
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微生物化石 被引量:10
17
作者 钱迈平 袁训来 +1 位作者 阎永奎 丁保良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3-381,共19页
苏皖北部新元古代海相泥页岩、粉砂岩及燧石中富含微生物化石。其中 ,通过化学浸解法 ,从碎屑岩中获得14个形态属种的微生物化石 ;6个形态属种的蓝细菌化石呈三维立体状态保存在燧石切片中。浸解获得的泥页岩、粉砂岩相微生物化石 ,在... 苏皖北部新元古代海相泥页岩、粉砂岩及燧石中富含微生物化石。其中 ,通过化学浸解法 ,从碎屑岩中获得14个形态属种的微生物化石 ;6个形态属种的蓝细菌化石呈三维立体状态保存在燧石切片中。浸解获得的泥页岩、粉砂岩相微生物化石 ,在刘老碑组中—上部的主要是片形和球形 :L aminarites antiquis-simus,L eiosphaeridia pelucida,Spumiosa alara及 Asperatopsophosphaera bavlinensis;在九里桥组、贾园组和赵圩组主要为多面形和球形 :Monilinema quadratucella及 Synsphaeridium sp.;而史家组、金山寨组和沟后组则有丰富的球形、片形、梭形和带形个体 :L eiosphaeridia hyperboreica,Trachysphaeridium simplex,Annulum difuminatum,N ucellosphaeridium asperatum,Tophoporata sp.,Symplassosphaeridium sp.,Macroptycha uniplicata及 Taenia-tum simplex。该微生物组合可与河北及天津蓟县的新元古界景儿峪组和下马岭组的相对比。虽然上述微生物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仍在研究中 ,但却为我们了解新元古代大冰期前夕近岸海相环境生物圈提供了有关浮游植物的信息。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倪园组及九顶山组的燧石中 ,保存良好的微生物三维立体化石为丝形和球形蓝细菌遗留物 ,包括 Siphonophycus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皖北部 新元古代 微生物化石
下载PDF
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铁锰矿物分析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陈建林 沈华悌 +2 位作者 韩喜球 马维林 王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6-64,共9页
铁锰矿物是大详多金属结核的重要组成,了解不同类型结核中主要铁锰矿物种类、形态、分布特点和结晶程度等,不仅有助于对锰矿物乃至多金属结核成因的研究,而且对选矿冶炼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多... 铁锰矿物是大详多金属结核的重要组成,了解不同类型结核中主要铁锰矿物种类、形态、分布特点和结晶程度等,不仅有助于对锰矿物乃至多金属结核成因的研究,而且对选矿冶炼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手段综合分析与鉴定,指出多金属结核中主要铁锰矿物有钙锰矿、水羟锰矿、水钠锰矿、方锰矿、锰铁矿和针铁矿等.结晶程度普遍较差,钙锰矿结晶相对好于其他矿物,并在粗糙型结核中含量高,外层至核心含量稳定,变化小.水羟锰矿广为分布,但结晶差.铁矿物含量东区低于西区,结核外壳铁含量高于内核.锰矿物分布在叠层石柱体和纹层内,呈束状、纤维状和树枝状,与建造多金属结核的超微生物菌丝体形态一致.粗糙型结核是选冶的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多金属结核 铁锰矿物 生物成因
下载PDF
东昆仑地区万保沟群的解体及早寒武世地层的新发现 被引量:37
19
作者 阿成业 王毅智 +1 位作者 任晋祁 保光谱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99-206,共8页
通过1∶5万区调工作,初步查明原万保沟群4个组间均以断层(韧性剪切带)为界面,在空间上呈条带状构造岩片态势展布。经填图发现该群实际上仅由火山岩组和碳酸盐岩组构成。并在火山岩组和碳酸盐岩组中分别获得了(1441±230)MaSm-Nd全... 通过1∶5万区调工作,初步查明原万保沟群4个组间均以断层(韧性剪切带)为界面,在空间上呈条带状构造岩片态势展布。经填图发现该群实际上仅由火山岩组和碳酸盐岩组构成。并在火山岩组和碳酸盐岩组中分别获得了(1441±230)Ma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和叠层石化石,确定其时代为中—新元古代;在地质填图中发现该群原上、下碎屑岩组属同物异名现象,笔者及前人获得了早寒武世微古植物化石及小壳动物群化石。据此,对原万保沟群进行了解体,解体后的万保沟群仅由火山岩组和碳酸盐岩组构成,重新厘定为万保沟群,并在群内新建两个正式组级构造地(岩)层单位,即温泉沟组和青办食宿站组。而将原上、下碎屑岩组依据古生物化石、岩石组合特征,重新厘定其时代为早寒武世,并新建立沙松乌拉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地区 万保沟群 火山岩 碳酸盐岩 地质填图 早寒武世 微古植物化石 沙松乌拉组
下载PDF
东尼日尔盆地海侵的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0
20
作者 刘邦 潘校华 +4 位作者 万仑坤 毛凤军 刘计国 吕明胜 王玉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5-1006,共12页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东尼日尔盆地晚白垩世发生海侵。Saha-1井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海相沟鞭藻、介形类、钙质超微、有孔虫等化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具有高丰度的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且指示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物甲藻甾烷丰富。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晚白垩世地层沉积于海相环境。晚白垩世为全球海平面高位期,东尼日尔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在早白垩世,东尼日尔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在晚白垩世热沉降和海侵的背景下,东尼日尔各坳陷成为一个统一的海相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微古生物 β-胡萝卜烷 甲藻甾烷 晚白垩世 东尼日尔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