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矫正性大动脉转位伴Ⅲ度房室阻滞的VDD生理性起搏(附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莉 钱剑安 +4 位作者 朱家麟 张新波 舒荣文 李建红 王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1期43-44,共2页
一例11岁矫正性大动脉转位(SLL)的女性患儿有晕厥史10年,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内无分流,动态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Ⅲ度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正常。安置VDD生理性起搏器,感知与起搏电极间距为13cm,P波振幅2.2... 一例11岁矫正性大动脉转位(SLL)的女性患儿有晕厥史10年,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内无分流,动态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Ⅲ度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正常。安置VDD生理性起搏器,感知与起搏电极间距为13cm,P波振幅2.2mV、心房感知0.75mV、心室起搏阈值0.4V。术后观察心房感知率98%。给心内无分流的心脏畸形患儿安置起搏器要充分考虑生理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如合理选择起搏器类型和电极长度,进行电生理检查测定心尖至高位右房的距离,同时熟悉复杂心脏畸形影像学的知识对保证安置术的成功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房室阻滞 vdd起搏器 儿童
下载PDF
老年人单导管DDD、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蔡鑫 高大胜 +3 位作者 史晓俊 宋业年 张宁汝 冯慧勤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2年第6期310-311,共2页
目的 观察老年人单导管双腔起搏器 (DDD)和心房感知型起搏器 (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 方法  18例老年人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植入单导管DDD和VDD起搏器 ,并在植入后 1周 ,3~ 6月分别做动态心电图 (Holter)观察 ,随访时间 6月~ ... 目的 观察老年人单导管双腔起搏器 (DDD)和心房感知型起搏器 (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 方法  18例老年人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植入单导管DDD和VDD起搏器 ,并在植入后 1周 ,3~ 6月分别做动态心电图 (Holter)观察 ,随访时间 6月~ 4年。  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单导管DDD和VDD起搏系统。Holter检查显示 :VDD和DDD起搏器的工作模式大多为VAT ,房室同步起搏率达 95 %以上。  结论  单导管DDD和VDD起搏系统安装简单 ,无心房电极脱位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临床应用 单导管 DDD起搏器 vdd起搏器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单电极VDD心脏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附1例报告)
3
作者 陈锐华 彭永平 +2 位作者 江时森 周娟 刘保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60-62,共3页
目的:用VDD心脏起搏治疗1 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并观察其临床及血流动力学效果。 方法:常规方法植入VDD型心脏起搏系统,设置房室起搏间期120 m s,心房感知0.15 m V,起搏前后进行左室流出道压力... 目的:用VDD心脏起搏治疗1 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并观察其临床及血流动力学效果。 方法:常规方法植入VDD型心脏起搏系统,设置房室起搏间期120 m s,心房感知0.15 m V,起搏前后进行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等血液动力学对比观察。 结果:术后房室同步起搏率为100% ,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从6.8 kPa(51.4m m Hg)降至2.813 kPa(21.1 m m Hg),二尖瓣前移现象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未再出现晕厥。 结论:VDD起搏植入简便、房室同步功能稳定,对HOCM 患者不失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dd起搏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下载PDF
VDD起搏器在儿童病例的临床应用(附4例报告)
4
作者 袁贤奇 章友华 +2 位作者 朱俊 宋有城 李建冬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227-228,共2页
近年来,心内膜起搏用于儿童者[1],主要仍是心室(按需)抑制型起搏(VVI)而双腔起搏的报告甚少,VDD是一种较VVI/VVIR更先进的具有频率应答特点的生理起搏方式[2,3]。本文4例完全性传导阻滞(CAVB)儿童... 近年来,心内膜起搏用于儿童者[1],主要仍是心室(按需)抑制型起搏(VVI)而双腔起搏的报告甚少,VDD是一种较VVI/VVIR更先进的具有频率应答特点的生理起搏方式[2,3]。本文4例完全性传导阻滞(CAVB)儿童病例安装VDD起搏器,术后随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dd 超博器 儿童 完全性传导阻滞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单根电极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陈启旸 俞杉 +3 位作者 陈欣 夏 韩曙光 王晓峰 《贵州医药》 CAS 2002年第9期809-810,共2页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单根电极 vdd起搏系统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应用VD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2例
6
作者 阮春慧 郝俊秀 刘群 《临床荟萃》 CAS 1996年第3期107-108,共2页
我院自1989年6月~1993年6月间,应用VDD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和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和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12例。结果血清单株免疫球蛋白下降75%以上者4例,下降50%~75%者4例,总有效率66.7%,平均用药44天显效,持续有效7.1个月,副... 我院自1989年6月~1993年6月间,应用VDD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和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和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12例。结果血清单株免疫球蛋白下降75%以上者4例,下降50%~75%者4例,总有效率66.7%,平均用药44天显效,持续有效7.1个月,副作用较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采用Greipp提出的诊断标准。免疫分型:IgG型7例,IgA型4例,IgM型1例。年龄50岁~68岁,平均62岁,男10例,女2例。治疗前均有化疗史3.5~10个月,平均6.5个月,其中2例COP方案,2例M_2方案治疗无效;6例COP方案,2例M_2方案治疗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髂瘤 多发性 vdd方案 长春新碱 柔红霉素
下载PDF
VDD起搏病人发生心房扑动后出现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一例
7
作者 俞杉 陈启旸 +1 位作者 叶永茂 孟宪红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3年第6期356-356,共1页
关键词 vdd起搏 心房扑动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QRS波
下载PDF
单根电极VDD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王可富 潘秀荣 +1 位作者 王苏加 李琛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1997年第2期43-45,共3页
应用单根电极VDD起搏器治疗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带、可以达到房室顺序的起搏目的。裸露的心房电极可感知心房的自身激动(A波),发出脉冲电流、刺激心室起搏。心室率随窦性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具有频率跟踪作用,增加了... 应用单根电极VDD起搏器治疗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带、可以达到房室顺序的起搏目的。裸露的心房电极可感知心房的自身激动(A波),发出脉冲电流、刺激心室起搏。心室率随窦性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具有频率跟踪作用,增加了病人运动耐量。且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能够安置VVI起搏的单位均可实施此种类型的生理性起搏手术。将成为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根电极 vdd起搏器 房室顺序 频率跟踪 传导阴滞
下载PDF
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和长期稳定性观察
9
作者 臧红云 王冬梅 +1 位作者 韩雅玲 孙鸣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2期96-97,共2页
对25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房室阻滞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置入了单导线VDD起搏系统,并进行术后长期随访,通过动态心电图进行房室同步的监测。结果:25例均成功置入VDD起搏系统。术中测右房A波感知振幅为2.43±0.75mV。随访期为... 对25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房室阻滞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置入了单导线VDD起搏系统,并进行术后长期随访,通过动态心电图进行房室同步的监测。结果:25例均成功置入VDD起搏系统。术中测右房A波感知振幅为2.43±0.75mV。随访期为6个月至4年,术后1周和1,3,6,12个月的P波振幅均小于术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周及3,6,12个月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同步百分率分别为99.97%±0.01%,99.98%±0.01%,99.98%±0.02%,99.99%±0.01%,各数值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随访中未发生心房感知不良、过感知或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结论:单导线VDD双腔起搏系统具有安装简单、房室同步功能稳定及生理性起搏的特点,适合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阻滞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单导线vdd起搏 房室阻滞 房室同步
下载PDF
VDD起搏器和心房漂浮电极的应用和长期稳定性评价
10
作者 诸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35-236,共2页
关键词 vdd起博器 心房漂浮电极 应用 长期稳定性 房室结传导阻滞
下载PDF
VDD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初探
11
作者 黄文新 阳跃忠 +1 位作者 陈建中 潘迪华 《华夏医学》 1999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探讨VDD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对6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植入VDD起搏器,并进行随访观察,观测其左室流出道压差及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 目的:探讨VDD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对6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植入VDD起搏器,并进行随访观察,观测其左室流出道压差及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与术前相比,术后随访各期的左室流出道压差及血流速度均有显著降低(P<0.001,P<0.01)。结论:VDD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状况,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dd起搏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单根电极VDD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和随访观察
12
作者 臧红云 王冬梅 +3 位作者 韩雅玲 荆全民 杨桂棠 孙鸣宇 《沈阳部队医药》 2004年第6期446-447,共2页
VDD起搏系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心房漂浮电极工作的稳定性是其达到房室同步收缩和频率应答的关键。我们于2000年2月~2003年10月对植入了VDD起搏系统的25例房室传导阻滞(AVB)病人进行随访观察,了解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单根电极 vdd起搏器 临床应用 随访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VCD与VDD方案治疗老年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13
作者 杨熙 王信峰 +3 位作者 林赠华 杨力 蔡奕峰 张亚平 《交通医学》 2015年第5期497-499,502,共4页
目的:比较VCD方案与VDD方案治疗老年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老年初治M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VCD组18例,采用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三药联合化疗;VDD组15例,采用硼替佐米... 目的:比较VCD方案与VDD方案治疗老年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老年初治M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VCD组18例,采用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三药联合化疗;VDD组15例,采用硼替佐米、脂质体多柔比星、地塞米松三药联合化疗。至少完成4个疗程,并分别于2个疗程和4个疗程后判断疗效,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2个疗程化疗后,VCD组总体有效率(ORR)为83.3%(15/18),其中完全缓解(CR)33.3%(6/18)、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2.2%(4/18)、部分缓解(PR)27.8%(5/18);VDD组ORR为86.7%(13/15),其中CR 26.7%(4/15)、VGPR 33.3%(5/15)、PR 26.7%(4/15)。经过4个疗程化疗后,VCD组ORR为88.9%(16/18),其中CR 38.9%(7/18)、VGPR 33.3%(6/18)、PR 16.7%(3/18);VDD方案组ORR为86.7%(13/15),其中CR 33.3%(5/15)、VGPR 33.3%(5/15)、PR 20%(3/15)。两组间的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大多数不良反应轻微,为1∽2级,未见4级不良反应发生。VCD组和VDD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周围神经病变(55.5%vs.46.7%)和血小板减少(33.4%vs.46.6%)。结论:VCD方案和VDD方案治疗老年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以推荐作为较好的一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VCD方案 vdd方案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VDD起搏器的临床运用和随访
14
作者 蔡鑫 卜军 +3 位作者 高大胜 宋业年 冯慧勤 张宁汝 《淮海医药》 2000年第3期189-190,共2页
目的 观察VDD起搏器对房室传导阻滞后者的临床运用和工作模式。方法 5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植入VDD起搏器,并在植入后1周和3月分别做动态心电图(Holter)观察.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VD... 目的 观察VDD起搏器对房室传导阻滞后者的临床运用和工作模式。方法 5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植入VDD起搏器,并在植入后1周和3月分别做动态心电图(Holter)观察.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VDD起搏器,起搏阈值0.6~0.8v,A波感知灵敏度0.3mv.Holter检查显示:VDD起搏器的工作模式大多为VAT,房室同步起搏率达95%以上,偶尔在夜间,P波频率<60bpm时起搏器工作模式自动转换成VVI。结论 VDD起搏器具有VAT和VVI双重功能,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能增加安全性和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dd起搏器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VDD起搏器的临床应用(附1例报告)
15
作者 茶春喜 王建国 《石河子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303-304,共2页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vdd起博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单根电极房室顺序性生理性起搏——VDD起搏的临床应用
16
作者 田文庆 《新疆医学》 1998年第3期165-167,共3页
对于窦房结功能正常而房室传导及束支传导异常的病人,既往均选用VVI或DDD起搏方式。VVI为单极心室起搏,刺激心室,感知心室,它失去了心房辅助泵的作用,故心排血量较同频率的房室顺序收缩下降25%~35%,若有房室逆传,则还可能会出现“起... 对于窦房结功能正常而房室传导及束支传导异常的病人,既往均选用VVI或DDD起搏方式。VVI为单极心室起搏,刺激心室,感知心室,它失去了心房辅助泵的作用,故心排血量较同频率的房室顺序收缩下降25%~35%,若有房室逆传,则还可能会出现“起搏综合征”,而且VVI起搏的长期预后心房纤颤的发生率以及因房颤而导致的心房血栓及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均较高。DDD或DDDR房室顺序起搏是生理性起搏方式,但DDD起搏需要心房、心室两根电极,使手术复杂化,心房电极的置入比心室电极也较难,脱位率及膈神经刺激的发生率又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vdd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VDD起搏治疗幼儿完全性房室阻滞(附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纯 王晋明 +4 位作者 江洪 李庚山 张双船 江钟炎 麦根荣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1期41-42,共2页
一例3.5岁的女性幼儿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致迟发性完全性房室阻滞(CAVB)而安置VDD起搏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埋置单根心房感知、心室触发起搏电极,使之于右房内塑形并贴靠房壁;起搏器埋于同侧皮下胸大肌筋膜上囊袋内。术中... 一例3.5岁的女性幼儿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致迟发性完全性房室阻滞(CAVB)而安置VDD起搏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埋置单根心房感知、心室触发起搏电极,使之于右房内塑形并贴靠房壁;起搏器埋于同侧皮下胸大肌筋膜上囊袋内。术中测得起搏阈值0.1V、脉宽0.4ms、电极阻抗520Ω、A波振幅1.5mV、V波振幅10.6mV,A波感知设定0.25mV。术后房室同步起搏率100%,临床症状改善。表明VDD起搏器不仅埋置简便,而且具有房室同步、频率应答等生理性起搏特点,是治疗幼儿CAVB的理想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阻滞 CAVB vdd起搏器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VDD起搏器远期心房感知功能的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淑立 任自文 +2 位作者 丁燕生 周菁 张丽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1期46-47,共2页
评价VDD起搏器远期心房感知功能的可靠性。 1 4例VDD起搏器病人 ,术后一周内每天记录心电图 ,术后32 .50± 1 3 .2 0个月时行Holter检查 ,检测过程中 ,让病人保持各种不同体位、做Valsalva动作、深呼吸、咳嗽及运动各2min ,并记录... 评价VDD起搏器远期心房感知功能的可靠性。 1 4例VDD起搏器病人 ,术后一周内每天记录心电图 ,术后32 .50± 1 3 .2 0个月时行Holter检查 ,检测过程中 ,让病人保持各种不同体位、做Valsalva动作、深呼吸、咳嗽及运动各2min ,并记录相应时间 ,手工检测 2 4h心房感知率。结果 :术后一周内 1 2例心房电极感知功能正常 ,1例于术后第 3天发生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经服用胺碘酮后恢复窦性心律 ,心房部分感知不良。 1例术后心房电极即无感知功能。Holter随访中 ,1 3例心房感知率为 88.98%± 2 8.35 % ,1例术后心房感知正常的病人 ,随访时动态心电图示持续房颤。结论 :对于绝大多数窦房结功能正常 ,因房室阻滞安装起搏器的病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vdd起博器 心房感知 随访
下载PDF
应用单电极VDD起搏2例的体会
19
作者 阚瑞媛 周兰清 +2 位作者 梁立权 喻卓 刘苓 《昆明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69-69,共1页
应用单电极VDD起搏2例的体会阚瑞媛周兰清梁立权喻卓刘苓(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云南省起搏研究中心,昆明650032)关键词单根电极VDD起搏,心房同步起搏,房室阻滞中图分类号R540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 应用单电极VDD起搏2例的体会阚瑞媛周兰清梁立权喻卓刘苓(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云南省起搏研究中心,昆明650032)关键词单根电极VDD起搏,心房同步起搏,房室阻滞中图分类号R540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双腔DDD起搏是最佳选择,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根电极vdd起搏 心房同步起搏 房室阻滞
全文增补中
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的初步临床应用
20
作者 黄文新 阳跃忠 +1 位作者 陈建中 潘迪华 《华夏医学》 1998年第5期12-13,共2页
对4例窦房结正常的患者(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1例)植入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中所测平均A波振幅为2.3±1.3mV,随访期间(8~12个月,平均10.5±... 对4例窦房结正常的患者(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1例)植入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中所测平均A波振幅为2.3±1.3mV,随访期间(8~12个月,平均10.5±1.7个月),房室同步起搏率保持在100%,无心房感知不良、肌电干扰和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表明单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具有植入简单和房室同步功能稳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电极vdd起搏器 心脏传导阻滞 心房同步起搏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