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 in Species Diversity during Recovering Process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被引量:1
1
作者 WenYuanguang LiuShirong +2 位作者 ChenFang HeTatping LiangHongwen 《Ecological Economy》 2005年第1期19-22,共4页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egetation types in China.Because of the human activities,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has been destroyed extensively,leading to degraded ecosystem.It is urg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egetation types in China.Because of the human activities,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has been destroyed extensively,leading to degraded ecosystem.It is urgent to conserve and restore these natural forests in China. In this paper,the tendency and rate of species diversity restoration of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Daming Mountain has been studied.The main resultsare as follows:(a)In subtropical mid-mountain area,species diversity in degrade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can be restored. Through analyzing b diversity index of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it was found that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communities tend to be the same as that in the zon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b)The restoration rate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was very fast.Planting Chinese fir after clear-cutting and controlled burning of the forest,178 species appeared in a 600m^2 sample area after 20 years’natural recovering.Among the sespecies,58 were tree layer and the height of community reached 18m.The survey suggested that it would take only 20 years for the degraded forest to develop into community composed of lightdemanding broad-leaved pioneer trees and min-tolerance broad-leaved trees,and it need another 40~80 years to reach the stage consisting of min-tolerance evergreen broad-leaved trees.(c)Species number increased quickly at the early stage(2-20years)during vegetation recovering process toward the climax,and decreased at the min-stage (50-60 years),then maintained a relatively stable level at the late-stage (over 150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植物物种 生物多样性 森林资源 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ology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2
作者 Yu WANG Xingliang LIU +5 位作者 Anmin MIN Li WANG Wenbao MA Hongli PAN Hongxia LI Li ZH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年第9期64-68,共5页
The situation of plants on the slope can reflect the effect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covery.Taking the typical damaged slope of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as the research o... The situation of plants on the slope can reflect the effect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covery.Taking the typical damaged slope of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rough observing the vegetation situation of deserted slope,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ositae plants and gramineous plants are suitable for being pioneer plants and dominant in community; during the vegetation succession,many compositae and gramineous species invade,but there is no magaphanerophytes invading; as time goes by,the herbaceous species and diversity increase gradually,so the ecosystem becomes more stable and the gradient is important for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pecies
下载PDF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Tundra Vegetation Changes Between North and Southwest Slopes of Changbai Mountains, China,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被引量:3
3
作者 JIN Yinghua ZHANG Yingjie +6 位作者 XU Jiawei TAO Yan HE Hongshi GUO Meng WANG Ailin LIU Yuxia NIU Lip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665-679,共15页
Vegetation in high altitude areas normally exhibits the strongest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We investigated the tundra vegetation o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and reveal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 Vegetation in high altitude areas normally exhibits the strongest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We investigated the tundra vegetation o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and reveal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west slopes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Our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average temperatures in the growing season have increased from 1981 to 2015, the climate tendency rate was 0.38℃/10 yr,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change in precipitation observed. 2) The tundra vegetation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last 30 years. Specifically, herbaceous plants have invaded into the tundra zone, and the proportion of herbaceous plants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shrubs. Shrub tundra was transforming into shrub-grass tundra. 3) The tundra vegetation in the north and southwest slopes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global warming. The southwest slope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degree of invasion from herbaceous plants and exhibited greater vegetation change than the north slope. 4)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plant communities on the tundra zone of the north slope changed unimodally with altitude, while that on the tundra zone of the southwest slope decreased monotonously with altitud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invasion from herbaceous plants resulted in differences in species diversity patterns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west slopes. Differences in local microclimate, plant community successional stage and soil fertility resulted in 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tundra vegetation to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冻土带 西南 温暖 植物入侵 评价 中国 平均温度
下载PDF
Forest succession trajectories after fi res in valleys and on slopes in the Greater Khingan Mountains,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Chao Zhong Meng Guo +4 位作者 Fenfen Zhou Jianuo Li Fangbing Yu Futao Guo Wenshan L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623-640,共18页
Accurate assessment of postfire vegetation recovery is important for forest management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Topograph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 ecting vegetation recovery but whether species com... Accurate assessment of postfire vegetation recovery is important for forest management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Topograph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 ecting vegetation recovery but whether species composition varies with diff erent recovery stages and between valleys and slopes is unclear.Using fi eld data and a 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 method,we quantifi ed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to obtain the successional trajectories of valleys and slopes.We surveyed the species of 10 burned areas from 1986 to 2010 in the Greater Khingan Mountains in northeastern China,and found that with increasing postfi re recovery time,species richness in both valleys and slopes gradually decreased.However,species richness in valleys was relatively higher.Shrubs recovered rapidly in the valleys,and species diversity maximized approximately 11 years after fi re.However,it maximized 17–18 years after fi re on the slopes.Numerous shade-tolerant species were present in the valleys 11 years after fi re but not until after 18 years on slopes.Larch appeared earlier than 11 years after fi re and its recovery was slow in the valleys but appeared quickly on slopes and established dominance early.Our study provides some new insights into vegetation succession after fi re at local scales.After fi re,the vegetation recovery processes diff er with topography and it aff ects the initial rate of recover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at diff 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recovery Valleys and slopes 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 species richness/diversity/composition Greater Khingan mountains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煤矿修复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5
作者 冯怡琳 杨竟艺 +4 位作者 王永珍 赵文智 辛未冬 袁虹 刘继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5-1587,共13页
高寒山区煤矿覆土回填和种植草本植物能够快速改善环境,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还会因海拔及放牧扰动强度的变化而异。选择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中部西营河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 高寒山区煤矿覆土回填和种植草本植物能够快速改善环境,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还会因海拔及放牧扰动强度的变化而异。选择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中部西营河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毗邻草地(对照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陷阱法调查煤矿修复区及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解析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及关键类群对煤矿修复的响应模式,确定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要素。结果表明,煤矿修复缩小了修复区和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差异,但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明显不同并存在地域差异。西营河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导致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略有降低,地表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变化与活动密度相反。主要地表节肢动物科对煤矿矿区修复的响应模式不同并存在区域差异,西营河保护站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平腹蛛科、微蛛亚科和隐翅虫科的活动密度,但显著降低了硬体盲蛛科和象甲科的活动密度;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步甲科活动密度,但降低了蚁科和狼蛛科的活动密度。pRD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全氮含量解释了西营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20.8%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草本地上生物量和海拔高度解释了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24.3%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总之,高寒山区人工覆土和植被建设引起的植被和土壤环境变化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可以指示和评估煤矿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国家公园 煤矿矿区 生态修复 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 指示种
下载PDF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砂石料场植被多样性分析
6
作者 薛春 许尔文 +3 位作者 赵维俊 敬文茂 安洁琼 杨斌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3期19-21,27,共4页
选择祁连山自然保护区4处典型砂石料场植被恢复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植被恢复技术和林下草本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砂石料场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是采坑回填、废弃渣堆平整、河道清淤、废弃建筑物拆除、排导堤修筑、围栏封育、覆土、... 选择祁连山自然保护区4处典型砂石料场植被恢复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植被恢复技术和林下草本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砂石料场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是采坑回填、废弃渣堆平整、河道清淤、废弃建筑物拆除、排导堤修筑、围栏封育、覆土、种植单一的乔木或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种。林下植物以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占据优势地位,其他植物种处于劣势地位。林下植被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均偏小,植物多样性维持在较低水平。建议继续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砂石料场植被恢复区的经营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砂石料场 植被恢复 植被多样性
下载PDF
祁连山祁丰矿区废弃矿山植被恢复调查分析
7
作者 许尔文 赵维俊 +3 位作者 敬文茂 王顺利 张克海 车宗伟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2期57-60,共4页
为了解祁连山祁丰矿区植被恢复情况,以期为该地区的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在该矿区选择包括石灰石矿、煤矿、铜矿、多金属矿、石英岩矿的5处典型废弃矿山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植被样方并进行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 为了解祁连山祁丰矿区植被恢复情况,以期为该地区的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在该矿区选择包括石灰石矿、煤矿、铜矿、多金属矿、石英岩矿的5处典型废弃矿山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植被样方并进行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废弃矿山的主要恢复措施为建筑物及废弃设施拆除、垃圾清理、渣堆整平、废弃探采坑洞的回填及刷坡整平、覆土、人工平土、植草绿化、纤丝石笼挡墙、道路翻耕、封育围栏等。从植被恢复效果看,土壤层较厚(蓄水能力强)的矿点及有灌溉条件的矿点,其植被恢复效果好;而土壤层较薄或无灌溉条件的矿点,其植被恢复效果差一些。因此,建议继续坚持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同时加强植被生态恢复后的后期管理,使矿山植被生态系统恢复进入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祁丰矿区 植被恢复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呼伦贝尔沙化草地不同生态修复阶段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郝颢晶 关潇 +1 位作者 曹明 李俊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73-1585,共13页
人工植被修复是减缓草地沙化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理解不同修复阶段的沙地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沙地植被的持续修复。以呼伦贝尔市甘珠尔沙地植被修复为例,分别调查了修复9、11、13、15 a共4个不同修复阶段植物群落结构... 人工植被修复是减缓草地沙化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理解不同修复阶段的沙地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沙地植被的持续修复。以呼伦贝尔市甘珠尔沙地植被修复为例,分别调查了修复9、11、13、15 a共4个不同修复阶段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索甘珠尔沙地人工修复植物群落演替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现植物42种,隶属于17科35属。草本39种,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和豆科为主;灌木3种,为豆科和菊科。不同修复年限物种数变化依次表现为28种(15 a)、25种(13 a)、19种(9 a)和16种(11 a)。各年限内多年生草本物种数均明显高于一年生和一/二年生植物。草本与灌木在不同修复阶段其优势种、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均存在波动变化,具体表现为草本植物中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虫实(Corispermum hyssopifolium)、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羊草(Leymus chinensis)与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优势度较高,灌木以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为主要优势种。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总盖度整体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灌木总盖度15 a显著高于9 a,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表现为11、13、15 a均显著高于9 a。不同修复阶段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草本中无显著差异,但在灌木层表现为15 a显著高于9 a。随机森林模型表明,沙化草地的修复过程中气候及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贡献度存在差异。土壤总氮含量、总钾含量、有机质含量、年降水量和年均风速是影响甘珠尔沙地草本植物多样性的主导因子,其中除年均风速外均为正相关。因此,建议在沙地植被修复中适当增加含氮、钾、有机质等营养物质的肥料,促进沙化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结构重建与多样性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草地 植被修复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修复主要路径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博超 童辉 +1 位作者 龙明 张亚婷 《能源与节能》 2023年第4期51-53,57,共4页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矿山开采对矿区土地破坏与环境污染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十分普遍,也是中国矿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目前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和修复状况,并提出矿山废...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矿山开采对矿区土地破坏与环境污染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十分普遍,也是中国矿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目前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和修复状况,并提出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修复主要路径。其思路是:调查矿区生态环境→土地复垦→人工建植→物种繁衍→重新构建矿山生态环境,为矿区污染土地植被的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可利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修复后自身稳定性、抵御外来物种入侵能力等指标来评价矿区植被演替阶段及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矿山开采 生态修复 物种多样性 植被恢复
下载PDF
锑矿区修复的不同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特征
10
作者 胡萧 王栋 +2 位作者 张轩 刘书洪 谢伟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14-1321,1330,共9页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指标是衡量矿山植被恢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可探究矿区植被的恢复效果,为矿区的修复提供数据参考。文章对冷水江锑矿区的8年生人工林大叶女贞、8年生人工林楸树和自然恢复植被(对照)3种不同植被类型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指标是衡量矿山植被恢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可探究矿区植被的恢复效果,为矿区的修复提供数据参考。文章对冷水江锑矿区的8年生人工林大叶女贞、8年生人工林楸树和自然恢复植被(对照)3种不同植被类型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和生物量特征,从而阐明3种植被在改善重金属污染区生态环境的效果。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共统计14科23属23种,优势科包括木犀科、紫葳科、禾本科和菊科;大叶女贞林植物群落7科11属11种,楸树林植物群落5科8属8种,自然恢复植被林8科13属13种;3种植被类型中,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物种单一,草本层物种主要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草本层植物物种差异性显著,且物种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自然恢复植被、大叶女贞林、楸树林;不同植被类型的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且自然恢复植被相较于另2种人工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更丰富,物种多样性同样表现为自然恢复植被高于大叶女贞林高于楸树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矿区 植被修复 植被类型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地震灾害体不同基质类型坡面植被恢复动态特征
11
作者 张群艳 黄金燕 +6 位作者 周世强 刘巅 郭桢杉 李登飞 向姣 黄尤优 张晋东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94,共10页
为了解地震灾害体不同类型坡面植被恢复进程与机制,于2010—2019年,调查汶川地震后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地震灾害体不同类型坡面(土壤基质坡面、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岩石基质坡面、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上恢复植物群落的结构及... 为了解地震灾害体不同类型坡面植被恢复进程与机制,于2010—2019年,调查汶川地震后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地震灾害体不同类型坡面(土壤基质坡面、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岩石基质坡面、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上恢复植物群落的结构及物种多样性时空动态。结果显示:(1)从恢复植被的物种数来看,经过十余年的恢复,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植物种数最多,岩石基质坡面与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次之,土壤基质坡面最少。(2)土壤基质坡面、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和岩石基质坡面恢复灌木物种数占比最高,而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中草本植物种数占比最高。(3)从植被演替动态来看,土壤基质坡面、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岩石基质坡面、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的优势物种,在2010年分别为灌木、灌木和乔木、灌木、草本和灌木;在2013年分别为草本和乔木、灌木和乔木、灌木和乔木、草本和灌木;在2016年分别为草本和灌木、灌木和乔木、草本和灌木、灌木和乔木;在2019年分别为草本—灌木—乔木、灌木、草本和灌木、乔木和灌木。(4)2010—2016年研究区不同类型坡面植物群落高度存在显著性差异,2019年无显著性差异。(5)2010—2019年不同类型坡面地震灾害体各植物多样性指数在总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上升约0.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灾害体坡面类型 生态恢复 植被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香格里拉普朗尾矿区工程边坡植被恢复调查研究
12
作者 邹国富 黄云朝 +2 位作者 杨继清 朱辉 雍伟勋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4期191-196,共6页
为研究香格里拉市高寒山区工程边坡迹地植物群落结构,以香格里拉普朗尾矿区工程边坡迹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相似性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工程迹地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丽江云杉,灌木层优势种以川滇高山栎为主... 为研究香格里拉市高寒山区工程边坡迹地植物群落结构,以香格里拉普朗尾矿区工程边坡迹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相似性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工程迹地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丽江云杉,灌木层优势种以川滇高山栎为主,其次是滇西北小檗和西南蔷薇,草本层优势种以苔草、蒿等植物为主,未受破坏的自然林地植物优势种更为多元化;工程迹地1年自然恢复样地与自然群落样地物种相似性指数较小,为0.03~0.30;工程迹地多年自然恢复样地物种与自然群落样地物种相似性系数较高,最高为0.43;F1样地草本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较大,但不同工程迹地之间差别较小。草本层自然恢复较快,在演替早期,草本植物中的蒿、苔草、野青茅及西南鸢尾等植物,可作为工程迹地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迹地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 香格里拉市
下载PDF
大明山中山植被恢复过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98
13
作者 温远光 元昌安 +3 位作者 李信贤 和太平 赖家业 黄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3-40,共8页
对大明山中山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发展研究表明:大明山中山植被恢复过程物种数量的增减总是伴随着阳性先锋物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数量呈前期(2~20年)迅速增加,中期(50~... 对大明山中山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发展研究表明:大明山中山植被恢复过程物种数量的增减总是伴随着阳性先锋物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数量呈前期(2~20年)迅速增加,中期(50~60年)减少,后期(150年以上)维持一定水平的发展趋势。中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是朝着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方向发展的,此过程可以不经过马尾松先锋林阶段,而直接进入以阔叶树种为优势的先锋群落。因此,大大缩短了中山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向中生性顶极植被恢复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中山 大明山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动态 被引量:215
14
作者 张继义 赵哈林 +1 位作者 张铜会 赵学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6-92,共7页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不同阶段的群落取样 ,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过程。在演替时间分别为 1年、3年、5年、12年、2 0年和 30年的群落中 ,物种丰富度分别为 7、11、17、14、2 8和 30种 ,而物种...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不同阶段的群落取样 ,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过程。在演替时间分别为 1年、3年、5年、12年、2 0年和 30年的群落中 ,物种丰富度分别为 7、11、17、14、2 8和 30种 ,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 1.4 5 88、2 .6 10 0、3.10 84、1.6 96 8、3.7386、3.6 396。在生活型结构上 ,一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占绝对优势 ,但随着演替进展 ,多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增加且单种植物的优势度超过了一年生植物 ,表明多年生植物在群落功能维持中占据重要地位。随演替进展 ,来自不同科属的植物增加。藜科植物在演替过程中种类数量较为稳定 ,特别是在演替早期藜科植物占有很高的优势度。禾本科种类随演替进展不断增加 ,且在群落中的优势度逐渐上升。总体上 ,随演替进展群落种类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增加 ,群落生态优势度下降 ,而均匀度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植被恢复 群落 演替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茂县土地岭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特征 被引量:59
15
作者 王永健 陶建平 +4 位作者 张炜银 臧润国 王微 李宗峰 李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28-1036,共9页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植被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反映了植被的恢复程度。通过群落调查和多样性分析,研究了岷江上游土地岭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恢复过程中6类不同类型群落分别表现其对于不...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植被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反映了植被的恢复程度。通过群落调查和多样性分析,研究了岷江上游土地岭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恢复过程中6类不同类型群落分别表现其对于不同环境特征、干扰及更新方式等的响应;森林是较灌丛更适合当地环境状况的植被类型;人工恢复无干扰和轻度干扰群落的多样性相对较高,是较好的恢复模式。重度干扰使得1年生植物与地下芽植物比例增加,其它口食性较好的多年生草本减少。较强的干扰是群落无法更新、长期处于灌丛阶段且多样性较低的重要原因。本地区人工恢复群落在更新进程和多样性维持上优于自然更新群落,种植华山松加速了本地区植被演替进程。建议以适合恢复区域的多种恢复配置方式进行造林,并避免较强干扰,可以加速群落演替进程并保持恢复群落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岭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更新方式 干扰强度
下载PDF
退化土地植被恢复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分配格局 被引量:67
16
作者 漆良华 彭镇华 +3 位作者 张旭东 周金星 蔡春菊 王昭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97-1702,共6页
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配格局、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润楠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最高,马尾松天然林灌木层生物量最大,油桐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最高,乔木层最低,毛竹-杉木林灌木层... 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配格局、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润楠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最高,马尾松天然林灌木层生物量最大,油桐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最高,乔木层最低,毛竹-杉木林灌木层与草本层生物量最小,群落总生物量以马尾松天然林群落最高,荒草灌丛群落最低。2)乔木层物种以润楠次生林最丰富,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分布最均匀;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以毛竹-杉木混交林最高,油桐人工林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最大,优势度最小,荒草灌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最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以油桐人工林最高,马尾松天然林最低,杉木人工林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最大,润楠次生林优势度最高;群落总体物种丰富度以油桐人工林最高,润楠次生林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最高,种群分布最均匀,荒草灌丛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与优势度都最低。3)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可用"S"曲线较好地描述,双曲线能较好地描述群落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而生态优势度与生物量之间为非性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群落 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退化土地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退化林地植被群落的自然恢复过程及土壤特征变化 被引量:37
17
作者 赵成章 石福习 +4 位作者 董小刚 任珩 盛亚萍 高福元 杨文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22,共8页
采用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退化林地人工抚育下2001—2008年间植被群落的自然恢复过程和土壤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人为干扰消除后,退化林地群落环境逐渐优化,群落的科、属、种均明显增加,物种成员更替频繁;灌木和乔木物种... 采用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退化林地人工抚育下2001—2008年间植被群落的自然恢复过程和土壤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人为干扰消除后,退化林地群落环境逐渐优化,群落的科、属、种均明显增加,物种成员更替频繁;灌木和乔木物种出现后,群落垂直高度增大,群落结构出现成层现象;群落总体多样性指数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在空间结构上,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相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植被恢复均不断增加。在实施封育禁牧措施后,退化林地实现了由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方向的快速演替,当恢复到早期的先锋乔灌混交阶段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趋于复杂化,土壤性状也得到一定改善,显示出相对较好的适应性和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退化林地 植被恢复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土壤特征
下载PDF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分配格局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丽红 辛颖 +3 位作者 邹梦玲 赵雨森 刘双江 任清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1-47,共7页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及二者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天然白桦林作为对照样地,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及二者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天然白桦林作为对照样地,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层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高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波动式变化,恢复21年群落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恢复13年群落Pielou指数最高。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白桦林。2)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生物量为10.80~123.96 t/hm^2,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大,恢复21和24年群落生物量高于天然白桦林。草本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低,恢复3年群落枯落物层蓄积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高,其余恢复年限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高。3)乔木层Margalef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ielou指数与生物量相关系数最高。草本层多样性与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表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人工更新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恢复效果优于天然更新,人工更新恢复21和24年的生物量恢复效果优于天然更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重度火烧迹地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矿山废弃地的恢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韩煜 赵伟 +4 位作者 张淇翔 王琦 史娜娜 肖能文 全占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为探讨矿山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生态恢复效果的影响,以城门山铜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对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分析,并与恢复前的排土场和未破坏的自然样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人工... 为探讨矿山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生态恢复效果的影响,以城门山铜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对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分析,并与恢复前的排土场和未破坏的自然样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人工植被恢复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刺槐—苘麻—狗牙根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而苘麻—狗牙根和刺槐—田菁明显低于其他模式。(2)植被恢复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降低重金属含量。与恢复之前相比,土壤速效K、速效N含量分别提高了2.5~7.7倍和3.4~7.9倍,但仍未达到自然水平;刺槐和苘麻对降低重金属Cu含量作用明显,刺槐和田菁能有效修复土壤Pb污染。(3)基于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综合评价得出,刺槐—田菁—苘麻—狗牙根、刺槐—苘麻—田菁和刺槐—狗牙根—苘麻3种模式的生态恢复效果较好,可以为同类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矿山废弃地 物种多样性 土壤性质
下载PDF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37
20
作者 沈琪 张骏 +4 位作者 朱锦茹 江波 葛滢 刘其霞 常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131-2138,共8页
在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域的现状植被中分析了6种主要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格局,包括演替系列中的2种灌丛、松优势林、2种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结果表明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常分布在环境退化较严重(土层瘠薄)的生境中,... 在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域的现状植被中分析了6种主要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格局,包括演替系列中的2种灌丛、松优势林、2种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结果表明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常分布在环境退化较严重(土层瘠薄)的生境中,其中灌木层主要由阳性的映山红、木、白栎等组成,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在其中偶见,因此推断其自然恢复为常绿林的速度慢;含常绿阔叶树较多的灌丛及含松较少的混交林分布在土层较厚处,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的频度和重要值都较大,较容易自然恢复为常绿阔叶林。各种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指数——Gleason、Shannon-Wiener、Simpson指数基本上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其次是含松较少的混交林,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各种多样性指数最低。本研究显示我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植被恢复途径有3条:(1)灌草丛→针叶林(松)→针(松)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2)灌草丛→针(松)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灌草丛→常绿阔叶林。这意味着本区域的常绿阔叶林恢复可以不必经历松林阶段,在生境条件较好的地方通过人工干预、补种常绿阔叶树可以加速常绿阔叶林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 物种多样性 植被恢复途径 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