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Physical Intervention on Preventing Upper Limb Venous Thrombosis of Patients with PICC: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被引量:2
1
作者 Chunmei Li Xin Liang +2 位作者 Shulong Shulong Cao Hong Zhou Haiyuan Zhang 《Yangtze Medicine》 2020年第4期241-253,共13页
<strong>Objective:</strong>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methods on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strong>Methods:</stro... <strong>Objective:</strong>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methods on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strong>Methods:</strong>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eeting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following databases: Cochrane library, Pubmed, EMbase, Web of science, Ovid, CBM, CNKI, Wanfang, VIP, then Review Manage (RevMan) 5.3 software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strong>Results:</strong> A total of 24 RCTs including 3496 patients were analyzed in the study.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various forms of upper limb movements could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patients with PICC [<em>RR</em> = 0.23, 95% <em>CI</em> (0.16, 0.33), <em>P</em> < 0.01], upper limb movements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of basilic vein [<em>MD</em> = 1.65, 95% <em>CI</em> (1.19, 2.11), <em>P</em> < 0.01]. <strong>Conclusion:</strong> Upper limb movement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phlebothrombosis and improve the mean flow velocity of basilic vein in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PICC. Other forms of physical prevention methods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due to insufficient sample s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upper Limb Movements venous Thrombosis blood flow velocity META-ANALYSIS
下载PDF
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2
作者 王芳 赵配配 +2 位作者 徐美娜 付燕荣 王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045-1048,共4页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01—2022-12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预防性干预,研...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01—2022-12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预防性干预,研究组增加间歇性充气加压。比较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干预前后静脉血流流速及干预7 d后下肢肿胀情况。结果研究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2.86%),对照组6例(17.14%),研究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下肢各血管静脉流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2组股静脉、髂外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流速较干预前均明显提升,研究组流速快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研究组轻度+无肿胀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有效预防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可能在于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改善下肢血管静脉流速,建议重度TBI患者围术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 重度颅脑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管静脉流速 下肢肿胀
下载PDF
血流限制训练对上肢肌肉适能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玥 郭英杰 +1 位作者 程杨 杨婷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48-2253,共6页
背景:血流限制训练在提高肢体肌肉力量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上肢应用血流限制训练的效果较为理想,且具体应用方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目的:阐述血流限制训练对上肢肌肉适能效益的影响,总结上肢应用血流限制训练的具体方案,试图依... 背景:血流限制训练在提高肢体肌肉力量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上肢应用血流限制训练的效果较为理想,且具体应用方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目的:阐述血流限制训练对上肢肌肉适能效益的影响,总结上肢应用血流限制训练的具体方案,试图依据现有研究给出应用方案的建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CBM、PubMed、Embase、EBSCO、Cochrane Library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上肢应用血流限制训练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血流限制,血流限制训练,加压训练,上肢,上臂,前臂,手臂,小臂”,英文检索词为“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Blood Flow Restriction Exercise,Blood Flow Restriction Therapy,BFR Therapy,Occlusion training,KAATSU training,BFRT,Upper Extremity,Upper Limb,Arm,Forearm”。选择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2月收录的上肢应用血流限制训练的相关文章,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所得文献进行筛选。结果与结论:①目前血流限制训练在上肢应用的人群以健康人、专项运动员和上肢损伤人群为主;②血流限制训练对上肢肌肉适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上肢的肢体围度、肌肉的力量、肌肉耐力、肌肉厚度、肌肉横截面积以及上肢爆发力,其次是引起上肢出现交叉迁移现象;③上肢应用血流限制训练多使用充气型的血流限制装置,袖带宽度为3-5 cm,加压位置在大臂上1/3处,限制压力为40%-60%动脉闭塞压(AOP)或80-160 mmHg,训练负荷为20%-30%1RM,训练量为4组(30-15-15-15次),间歇时间为30-60 s,训练频率为每周两三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限制训练 加压训练 KAATSU训练 上肢 肌肉适能 训练方案 肌肉力量
下载PDF
流程化VTE预防质量控制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刘红杰 张凯 +3 位作者 刘秋瑾 郭迎迎 边蓉蓉 侯丽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4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流程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质量控制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照干预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 目的探讨流程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质量控制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照干预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研究组开展流程化VTE预防质量控制管理。比较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疼痛评分、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及知信行(KAP)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KAP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程化VTE预防质量控制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缓解疼痛,并提高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 恶性肿瘤 流程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质量控制管理 血流速度 下肢静脉血栓 疼痛
下载PDF
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丁辉 张璞 高月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1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比较两...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DVT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ESCA评分、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19.57%(P<0.05)。结论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自我管理导向模式 5A护理干预 自我管理能力 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超声血流参数、D-二聚体手术前后变化及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患者下肢DVT预警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王蕾 路鑫铭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5期55-60,共6页
目的探究超声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变化及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创伤骨折200例,... 目的探究超声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变化及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创伤骨折20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发生组25例与未发生组175例。收集2组基线资料及手术前后Vs、Vd、RI、D-二聚体数据,根据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复合模型,评估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联合及复合模型对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预测价值。绘制决策曲线分析(DCA),分析超声血流参数、D-二聚体与复合模型预测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获益情况。结果发生组手术时间长于未发生组,术中使用止血带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1);发生组术后3 d Vs、Vd低于未发生组,RI、D-二聚体高于未发生组(P<0.01);发生组Vs、Vd、RI及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均大于未发生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及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为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以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联合预测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95%CI:0.829,0.923),敏感度、特异度均为0.88。构建下肢DVT预测模型,其AUC为0.920(95%CI:0.873,0.954);DCA显示,复合模型在阈值概率为0.10~0.90时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结论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及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为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相比,多指标联合建立的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术后下肢DVT早期预警中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创伤与损伤 骨折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阻力指数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D-二聚体
下载PDF
经筋刺法与中药膏摩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
7
作者 王瑛 张小罗 +1 位作者 姜仙君 江巧珍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4期163-169,共7页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经筋刺法与中药膏摩法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98例血瘀阻络型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9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加予经筋...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经筋刺法与中药膏摩法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98例血瘀阻络型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9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加予经筋刺法联合中药膏摩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测量患侧手部的肿胀程度、肩关节活动度和上肢静脉血流速度,评估患肢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肢的手部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肢的手部肿胀程度较对照组减轻,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侧肩关节外展、内旋、前屈、后伸的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联合组患侧肩关节外展、内旋、前屈、后伸的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肢的肘正中静脉、腋静脉、肱静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P<0.05)。联合组患肢的肘正中静脉、腋静脉、肱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经筋刺法与中药膏摩法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效果良好,可更好地减轻患肢疼痛,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原因可能与改善肢体的静脉血流速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脑卒中 血瘀阻络证 经筋刺法 中药膏摩法 上肢运动功能 上肢静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脑出血手术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8
作者 黄金英 吕凤英 +1 位作者 林志华 许远茹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2期100-103,共4页
目的分析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集束化护理模式配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7月于泉州市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术后护理方案差异进行分组,对照... 目的分析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集束化护理模式配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7月于泉州市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术后护理方案差异进行分组,对照组、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集束化护理配合。评价不同护理配合方案下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下肢周径、下肢血流速度、独立生活能力评分(FIM)、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下肢DVT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试验组下肢周径低于对照组,下肢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独立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DVT预防效果确切,可积极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液循环速度,避免下肢肿胀、疼痛风险,优化患者术后独立生活能力及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集束化护理 深静脉血栓 血流速度 独立生活能力 疼痛
下载PDF
动静脉内瘘操对透析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内瘘血流速的影响
9
作者 赵洪凤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3期96-99,共4页
目的 观察动静脉内瘘操对透析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内瘘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施行常规护理+动静脉内瘘操干预... 目的 观察动静脉内瘘操对透析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内瘘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施行常规护理+动静脉内瘘操干预方案,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血液流速、上肢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手臂弯曲次数等。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MSS评分分别是(28.02±3.31)分(肩部、前臂、肘部)、(36.41±2.91)分(手部、腕部)与(36.32±1.76)分(肩部、前臂、肘部)、(46.72±3.34)分(手部、腕部),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 <0.05)。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与观察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30 s手臂弯曲次数分别是(16.43±1.95)次、(26.23±1.5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动静脉内瘘血液流速分别是(644.07±53.85)min/ml、(796.31±55.18)min/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透析患者练习动静脉内瘘操,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保证患者动静脉内流血流速的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操 上肢运动功能 内瘘血流速
下载PDF
不同频率踝泵运动对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流影响的研究
10
作者 韩晶 王演兰 +2 位作者 韩英 林长江 杨永凯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8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偏瘫患者最有效踝泵运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神经外科的3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分别给予下肢健侧(A组)和瘫侧(B组)的主被动踝泵运动,踝泵运动频率为3次/min、6次/min、15次/min... 目的探讨脑出血偏瘫患者最有效踝泵运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神经外科的3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分别给予下肢健侧(A组)和瘫侧(B组)的主被动踝泵运动,踝泵运动频率为3次/min、6次/min、15次/min、30次/min。干预后通过超声监测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运动结束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恢复到基线时间及记录最有效频率主动踝泵运动的持续时间。结果A组在静息状态、3次/min、6次/min、15次/min、30次/min时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6.83±1.84)、(18.09±2.05)、(21.19±3.80)、(25.83±3.21)、(28.87±2.74)cm/s;B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5.54±1.62)、(16.60±1.31)、(19.32±2.09)、(22.93±2.89)、(25.82±1.95)cm/s。A组和B组股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同频率踝泵运动A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快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0次/min运动结束到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恢复到基线时间长于3次/min、6次/min、15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6次/min、15次/min的运动结束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恢复到基线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30次/min频率主动踝泵运动感到吃力,运动持续时间为172(158,199)s。结论不同频率的主被动踝泵运动均可提高脑出血偏瘫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且快频率踝泵运动的效果更明显,以30次/min频率、持续3 min左右最佳。不同频率踝泵运动后瘫侧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低于健侧;因此更应尽早给予瘫侧被动踝泵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泵运动 脑出血偏瘫 股静脉 血流速度 运动频率 持续时间
下载PDF
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监测管理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朱媛君 韩笑 楚丽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4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监测管理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68例骨科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n=34)和监测组(n=34)。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监测组予以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监测管理。比较...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监测管理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68例骨科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n=34)和监测组(n=34)。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监测组予以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监测管理。比较两组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VTE发生风险、患肢血流速度及护理质量。结果监测组的术后VTE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2、4周,两组的Caprini评分低于干预前,且监测组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2、4周,监测组患肢股总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监测管理可提高骨科护士VTE相关知识技能水平,降低VTE发生率及发生风险,有助于改善患者患肢血流速度及整体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 静脉血栓栓塞症 血流速度
下载PDF
培元固本通痹方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
12
作者 张涛 孙景毅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0期174-178,共5页
目的:观察培元固本通痹方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CIPN气虚血瘀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治疗组给予培元固本通痹方联合甲钴胺片治疗,... 目的:观察培元固本通痹方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CIPN气虚血瘀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治疗组给予培元固本通痹方联合甲钴胺片治疗,2组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周围神经毒性分级、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下肢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80%,高于对照组73.47%(P<0.05)。治疗后,2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下肢腘动脉、股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P<0.05),且治疗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CV、SCV及下肢腘动脉、股动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元固本通痹方联合甲钴胺片治疗CIPN气虚血瘀证疗效确切,能够减轻患者周围神经损伤,加快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及下肢动脉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周围神经病变 气虚血瘀证 培元固本通痹方 甲钴胺 神经传导速度 下肢动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气压式循环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13
作者 李彩虹 张兆辉 马瑞雪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6期178-182,共5页
目的探讨气压式循环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9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 目的探讨气压式循环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9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DVT常规预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气压式循环泵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股静脉、腘静脉超声静脉血流参数、下肢皮肤状况、下肢肿胀程度,以及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股静脉和腘静脉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股静脉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腘静脉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下肢肿胀、皮肤颜色及温度变化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大腿及小腿的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腿及小腿的周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院内下肢DVT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1.7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式循环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DVT效果显著,可积极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流并降低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气压式循环泵 下肢深静脉血栓 静脉血流 下肢肿胀
下载PDF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
14
作者 胡威龙 王高尚 +1 位作者 张小兵 张同庆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4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11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 目的:观察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11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7 d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和大腿周径差,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52/55),高于对照组的81.82%(4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流速度均大于术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两组大腿周径差均小于术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PT长于术前,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两组D-D和FIB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减轻肢体肿胀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效果优于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导管接触性溶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 血流速度 大腿周径差 并发症
下载PDF
气压按摩治疗仪联合主动功能锻炼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5
作者 贾婉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研究气压按摩治疗仪联合主动功能锻炼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 目的:研究气压按摩治疗仪联合主动功能锻炼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主动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气压按摩治疗仪。比较两组干预2 w后患肢肿胀程度、干预前、干预2 w后患肢周径及患侧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评分量表(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干预2 w后观察组患肢肿胀程度、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肢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患侧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OFAS、FAM评分、髂外静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股静脉Vm、腘静脉V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DV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气压按摩治疗仪联合主动功能锻炼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肢肿胀程度,恢复关节活动度,改善临床症状,调节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按摩治疗仪 主动功能锻炼 下肢骨折 下肢血流速度
下载PDF
以Caprini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对骨科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俞兰芳 方斌 +1 位作者 康志敏 奚高勤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4期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以Caprini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在预防骨科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绍兴市中心医院骨一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 目的探讨以Caprini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在预防骨科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绍兴市中心医院骨一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以Caprini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VTE发生率,患肢血流速度、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VTE发生率(2.66%)低于对照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患肢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及4周,干预组患者患肢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36.52±2.14)d]短于对照组[(43.71±2.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以Caprini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rini风险评估 预见性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 血流速度
下载PDF
脊穴点段针刺疗法对中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动脉血流速度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婷 刘莉莉 陈月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1140-1146,共7页
【目的】分析脊穴点段针刺疗法对中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动脉血流速度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10例中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Bobath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脊穴点段针刺疗法治疗,疗程... 【目的】分析脊穴点段针刺疗法对中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动脉血流速度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10例中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Bobath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脊穴点段针刺疗法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上肢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钙结合蛋白S100β(S100β)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36%(53/55),对照组为76.36%(42/5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2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对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情况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观察组治疗2周、4周、8周后和对照组治疗4周、8周后的桡动脉、肱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2周、4周、8周后对桡动脉、肱动脉PSV值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观察组治疗2周、4周、8周后和对照组治疗4周、8周后的血清NGF、S100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2周、4周、8周后对血清NGF、S100β水平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观察组治疗2周、4周、8周后和对照组治疗4周、8周后的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2周、4周、8周后对CSI评分的降低幅度和对MBI评分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脊穴点段针刺疗法可有效提高中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动脉血流速度以及自理能力,改善痉挛程度,降低血清NGF、S100β水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上肢痉挛 BOBATH疗法 脊穴点段针刺 上肢动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18
作者 徐岁云 王文旭 +3 位作者 韩艳 高炀 郭磊 闫先侠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3期135-138,181,共5页
目的观察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上肢PICC置管术并进行导管维护的无运动能力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上肢PICC置管术并进行导管维护的无运动能力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加压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被动活动干预,加压组使用空气压力波加压干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0 min后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流速度;于置管前、置管2周后,检测两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记录两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30 min后,两组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干预前,且加压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2周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水平高于本组置管前,且高于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压组置管前、置管2周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的观察期内,加压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通过增加置管侧静脉血流速度,能有效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上肢PICC相关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压力波干预 被动活动 血流速度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
下载PDF
三种不同手势对女性PICC置管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9
作者 孙鑫 章萍 谌丽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19期2992-2995,共4页
目的 对比观察PICC置管的女性肿瘤患者,分别在手掌张开、普通握拳与握大鱼际肌三种手势下,置管侧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的血流速度,探索有效提高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握拳方式,为PICC置管后预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最佳握拳方... 目的 对比观察PICC置管的女性肿瘤患者,分别在手掌张开、普通握拳与握大鱼际肌三种手势下,置管侧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的血流速度,探索有效提高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握拳方式,为PICC置管后预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最佳握拳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9-12月医院PICC置管女性患者17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进行手掌张开、普通握拳与握大鱼际肌三种手部姿势,使用彩超分别检测PICC置管患者三种手部姿势下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的血流峰值流速。结果 测试结果显示,患者手掌张开、普通握拳、握大鱼际三种手势状态下,贵要静脉、肱静脉和头静脉的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握大鱼际时血流速度最快,手掌张开时最慢。结论 女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进行握大鱼际肌手势能提高患者PICC置管侧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的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握拳运动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贵要静脉 肱静脉 头静脉 血流峰值流速
下载PDF
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的疗效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豪 黄臻 +1 位作者 杨文 钟陶 《广东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度以及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68例脑卒中偏瘫伴下肢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 目的探讨应用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度以及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68例脑卒中偏瘫伴下肢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接受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后7、15 d比较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和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2)与治疗7 d后相比,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加快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进而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淋巴引流 等速肌力训练 脑卒中 偏瘫 下肢肿胀 血流速度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