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腔起搏器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赵韧 陈刚 +9 位作者 史学功 李小虎 林先和 徐岩 陈旭华 周碧蓉 陈斌 李中清 吕冶芳 程自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3-385,共3页
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安装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31例。根据植入后是否开启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分为对照组(n=15)与观察组(n=16),随访起搏器参数,并观察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VP)、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 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安装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31例。根据植入后是否开启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分为对照组(n=15)与观察组(n=16),随访起搏器参数,并观察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VP)、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的变化。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um%VP比例明显降低(P<0.01);LVEDD显著减少(P<0.01);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显著增加(P<0.05)。DDD心脏起搏器VIP功能可以显著减少累计心室起搏比例,从而更好的保护左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自身优先 左心功能 起搏器植入术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和起搏参数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2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江军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0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的变化。方法 93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根据起搏电极植入的类型和部位,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RVS起搏组(ZDRVS组) 56例、被动电极右心...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的变化。方法 93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根据起搏电极植入的类型和部位,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RVS起搏组(ZDRVS组) 56例、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BDRVA组) 37例。临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电极植入时间,手术总时间,QRS波时限,电极固定即刻、5 min、10 min的COI,术中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的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结果 ZDRVS组术后QRS波时限短于BDRVA组(P <0. 05)。ZDRVS组电极固定即刻、5 min、10 min的COI均高于BDRVA组(P均<0. 05)。ZDRVS组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起搏阈值均低于BDRVA组(P均<0. 05),ZDRVS组术中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电极阻抗均低于BDRVA组(P均<0. 05),两组R波感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植入术患者术中COI高,术后QRS波时限短、起搏阈值低、电极阻抗小,临床随访起搏参数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植入术 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被动电极 心肌损伤 损伤电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单根预成形与双钢丝技术置入心室起搏电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卢才义 魏璇 +3 位作者 黄从春 罗惠兰 谈维洁 吴晓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3期156-158,共3页
为评价单钢丝预成形技术在置入心室电极导线操作中的价值 ,将 46例病人随机分成双钢丝交换组和单根预成形钢丝组 ,均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Biotronik普通单极心室电极导线。双钢丝交换组 (2 4例 )按常规方法进行。预成形钢丝组 (2 2例 )... 为评价单钢丝预成形技术在置入心室电极导线操作中的价值 ,将 46例病人随机分成双钢丝交换组和单根预成形钢丝组 ,均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Biotronik普通单极心室电极导线。双钢丝交换组 (2 4例 )按常规方法进行。预成形钢丝组 (2 2例 )置入方法为 :①将直头钢丝在距头端 3~ 5cm处预成形 ,曲度 6 0°~ 80° ,从弯曲开始至导线头端长度 9~ 14cm。②在透视下将钢丝送至导线头端并指向三尖瓣口。③一起前送钢丝和导线通过三尖瓣口并直接固定于右室心尖部。预成形钢丝组操作时间和透视时间明显短于双钢丝交换组 (11.9± 14.3vs 2 8.7± 13.5min和 9.6± 6 .8vs 13.2± 7.4min ,P <0 .0 5 ) ,预成形钢丝组失败 2例 ,失败原因是钢丝成形弯度太大和弯度前端的直头太长。双钢丝交换组导线故障 2例 ,均发生在换用直钢丝跨越三尖瓣进入右室流入道时导线头端打折。两组病人分别随访 2 .3± 1.7年 (双钢丝交换组 )和 2 .1± 1.8年 (预成形钢丝组 ) ,起搏器功能正常 ,无电极脱位。结论 :置入心室电极导线时 ,单钢丝预成形技术比双钢丝交换技术操作简单、透视时间短、导线故障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电极导线 心脏起搏器 置入方法
下载PDF
适用于三腔心脏起搏器的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谷国强 崔炜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8期863-865,共3页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的常见病及疑难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但是其操作难度大,风险高,尤其是左心室电极的植入尤其困难,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如双导丝技术,锚定技术,鞘中鞘技术在左心室电极植入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手...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的常见病及疑难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但是其操作难度大,风险高,尤其是左心室电极的植入尤其困难,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如双导丝技术,锚定技术,鞘中鞘技术在左心室电极植入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增加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三腔起搏器 左心室电极植入
下载PDF
左室心外膜电极起搏在冠状静脉窦左室电极植入失败时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宏 李振 +1 位作者 贺贵宝 盛晞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62-164,共3页
目的应用外科植入左室起搏电极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并报道1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改为左室心外膜电极植入的方法。方法总结两个心脏中心临床经验,对介入冠状静脉窦左室电极植入失败患者进行外科植入左室心外膜电极。结果所有患者... 目的应用外科植入左室起搏电极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并报道1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改为左室心外膜电极植入的方法。方法总结两个心脏中心临床经验,对介入冠状静脉窦左室电极植入失败患者进行外科植入左室心外膜电极。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均存活,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心功能得以改善,平均LVEF从术前的(32.7±5.5)%提高到(39.2±8.1)%,左室舒张末直径缩小。结论通过改进外科技术,起搏电极导线的植入点可在侧后壁进行选择,从而能更好地改善血流动力学,起搏电极导线脱位和膈神经刺激的发生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外膜电极起搏 外科植入
下载PDF
单根直钢丝与双钢丝技术置人心室起搏电极的对比研究
6
作者 徐日新 刘晓东 龚金龙 《实用医药杂志》 2006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评价单根直钢丝技术在置入心室起搏电极操作中的价值。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根直钢丝组和双钢丝交换组,均采用右侧静脉途径置入普通单极心室电极导线。单根直钢丝组(30例) 置入方法为:①将心室电极送至右心房中部,回撤钢丝5cm... 目的评价单根直钢丝技术在置入心室起搏电极操作中的价值。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根直钢丝组和双钢丝交换组,均采用右侧静脉途径置入普通单极心室电极导线。单根直钢丝组(30例) 置入方法为:①将心室电极送至右心房中部,回撤钢丝5cm左右;②在右心房中下部快速抖动式进退电极;③当电极头端越过三尖瓣口时,推送钢丝至电极头端,并前送至右室心尖部。双钢丝交换组(30例)按常规方法进行。若各组透视时间超过20min电极定位不成功,则互相交换操作方法。结果单根直钢丝组操作时间为(16.03±4.00)min、透视时间为(23.47±5.72)min,明显短于双钢丝交换组(9.13±2.50)min vs (14.10±3.82)min(P<0.05);单根直钢丝组和双钢丝组分别有4例、3例在交换操作方法后将电极定位成功。双钢丝交换组有4例缠绕希阿里网,3例误入冠状静脉窦。两组患者分别随访(2.31±1.05)年和(2.20± 1.28)年,起搏功能正常。结论置入心室电极时,单根直钢丝技术比双钢丝交换技术操作简单、更能快速准确到达右室心尖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电极 心脏起搏器 置入方法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心室起搏电极植入治疗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6
7
作者 朱路勇 王岳松 +2 位作者 董学滨 邵旭武 王学忠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7期26-30,共5页
目的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用于心室起搏电极植入治疗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因心动过缓需起搏治疗的患者111例,依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将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LBBaP组,... 目的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用于心室起搏电极植入治疗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因心动过缓需起搏治疗的患者111例,依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将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LBBaP组,三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于相应部位植入起搏电极。于术中及术后7 d、12个月测三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和阻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 d、12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三组心力衰竭及非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射血分数(LVEF);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进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QRS波时限。统计三组起搏相关并发症、心力衰竭再住院及心源性死亡情况;统计各组的手术时长、射线曝光时长、射线剂量。结果三组间不同时间起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7 d三组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下降(P均<0.05),LVEF、LVDs、LV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RVAP组心力衰竭患者LVEF下降,LVDs、LVDd及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P<0.05);RVSP组心力衰竭患者以上指标无明显变化(P均>0.05);LBBaP组心力衰竭患者LVEF升高,LVDs、LVDd及血浆NT-proBNP水平降低(P均<0.05)。三组非心力衰竭患者各时间点上述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三组QRS波时限延长(P均<0.05),其中LBBaP组<RVSP组<RV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BBaP组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低于RVAP组(P<0.05);LBBaP组手术时长、射线曝光时长及射线剂量大于其他两组(P均<0.05)。结论LBBaP起搏参数稳定,对心功能及QRS波时限无明显影响,尤其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降低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但LBBaP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长,射线剂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缓 起搏器植入 心功能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下载PDF
双心腔主动电极起搏与心房被动心室主动电极起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腾 徐琼 +4 位作者 黄俊 梁建 宾武刚 李超帆 李宜富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观察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将90例符合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组(双螺旋电极组42例)与心房被动电极、心室螺旋主动电极组(单螺旋电极组48例)... 目的:观察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将90例符合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组(双螺旋电极组42例)与心房被动电极、心室螺旋主动电极组(单螺旋电极组48例)。观察2组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组均成功植入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双螺旋电极组中1例孕妇零射线下完成双螺旋电极及起搏器植入;4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在左侧锁骨下完成双螺旋电极及起搏器植入。双螺旋电极组和单螺旋电极组的手术时间及射线时间无显著差别,双螺旋电极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4.2±1.5)h vs(56.3±22.5)h,P<0.05]。单螺旋电极组术中出现心房电极导线脱位3例,双螺旋电极组未见导线移位、心肌穿孔及心包填塞等情况。术后随访,2组均无电极脱落和起搏阈值升高。结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安全可行,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射线时间,特别是应用于心腔结构异常和特殊患者,显著增加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主动电极 电极移位 双腔心脏起搏器
下载PDF
15例植入型起搏系统作临时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卢先本 江建军 +1 位作者 王斌 方崇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5期378-380,共3页
目的 探讨利用植入型起搏系统脉冲发生器外置作为临时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15例房室阻滞或窦性心动过缓需行临时起搏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径路植入永久起搏系统的心室主动导线,头端固定于右心室间隔部,连接外置脉冲发生器,行临时起搏... 目的 探讨利用植入型起搏系统脉冲发生器外置作为临时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15例房室阻滞或窦性心动过缓需行临时起搏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径路植入永久起搏系统的心室主动导线,头端固定于右心室间隔部,连接外置脉冲发生器,行临时起搏.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临时起搏过程.结论 植入型起搏系统脉冲发生器外置可作为临时起搏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起搏器 主动导线 心动过缓 房室阻滞 临时起搏
原文传递
13例经右侧入路行冠状静脉窦插管和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病例特点和手术经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敏 华伟 +5 位作者 任晓庆 侯翠红 牛红霞 陈旭华 翟琳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年第5期460-463,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经右侧入路行冠状静脉窦插管和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病例特点和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经右侧入路行冠状静脉窦插管和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病例,分析患者资料,总结手术经验。结果共入选13例,年龄(48&#... 目的分析总结经右侧入路行冠状静脉窦插管和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病例特点和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经右侧入路行冠状静脉窦插管和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病例,分析患者资料,总结手术经验。结果共入选13例,年龄(48±21)岁,男9例。选择经右侧入路植入左室电极导线的原因:8例(62%)为升级病例,患者既往右侧植入单腔或双腔起搏器,从右侧升级为CRT;5例(38%)为新装病例,患者左侧囊袋感染,选择从右侧重新植入。13例患者中有12例(92%)经右侧入路完成冠状静脉插管和造影;1例(8%)经右侧入路插管失败,选择左侧入路插管并植入左室导线,导线尾端通过皮下隧道连接到右侧囊袋。12例经右侧入路完成插管和造影的患者中11例(92%)顺利植入左室导线;1例(8%)因无理想静脉侧枝而选择外科小切口植入左室导线并完成CRT。选择合适的外鞘管、插管工具和适度深插鞘管是提高右侧入路左室导线植入成功率的重要方法。结论右侧起搏器升级和左侧囊袋感染是选择经右侧入路植入CRT的常见原因。选择合适的鞘管和工具,以及细心操作有助于顺利完成插管和左室电极导线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导线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室电极导线 右侧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