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题—说明”理论在述补结构中的应用
1
作者 邓笑然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汉语中的述补结构,由于本身的复杂性和语义建构体系的不够完善,历来是语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际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话题—说明”理论的阐述,论证以“话题—说明”框架分析汉语句法结构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程度补语... 汉语中的述补结构,由于本身的复杂性和语义建构体系的不够完善,历来是语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际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话题—说明”理论的阐述,论证以“话题—说明”框架分析汉语句法结构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程度补语、时量补语、动量补语的国际中文教学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题—说明”理论 述补结构 程度补语 时量补语 动量补语 国际中文教学
下载PDF
从认知角度看“想起来”“想出来”和“想到”的语义内涵及其表述功能
2
作者 王棋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4年第4期83-93,共11页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考察心理动词“想”后续趋向补语构成的“想起来”“想出来”和“想到”结构的语义内涵及其表述功能。由于三者在语义上有相通之处,使用时容易造成混淆,特别是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准确地把握其用法会有一定...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考察心理动词“想”后续趋向补语构成的“想起来”“想出来”和“想到”结构的语义内涵及其表述功能。由于三者在语义上有相通之处,使用时容易造成混淆,特别是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准确地把握其用法会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趋向动词“起”“出”“到”“来”的语义特征入手,以语义分析法,通过分析各事件构成的异质性,说明“想起来”“想出来”和“想到”语义和用法上的差异与其认知模式密切相关。另外,通过汉日语言对比,进一步明确三者的异同,旨在为汉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参考,帮助学习者加深对汉语动趋结构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动词 趋向补语 有界事件 认识模式 汉日对照研究
下载PDF
近代汉语时期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得)”用法研究
3
作者 田永苹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0-56,共7页
晚唐五代时期大多数“V得(不得)”依赖未然语境表达能性语义,少数“V得(不得)”可以用于具有现实性特征的惯常句中。宋、金、元时期“V不得”开始用于已然的事态句中,标志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得)”彻底摆脱对未然语境的依赖,发展成... 晚唐五代时期大多数“V得(不得)”依赖未然语境表达能性语义,少数“V得(不得)”可以用于具有现实性特征的惯常句中。宋、金、元时期“V不得”开始用于已然的事态句中,标志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得)”彻底摆脱对未然语境的依赖,发展成熟。近代汉语时期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得)”表达能力、条件可能、道义许可、认识可能四种语义。V可以是自主性动词,也可以是非自主性动词,宾语可以是简单的名词、代词,也可以是复杂的主谓、动宾、状中结构。宋、金、元时期出现“程度副词+V得”结构,程度副词为主观大量程度副词,表示人具有某种“强能力”,明清时期该结构增多,程度副词仍以主观大量程度副词为主,但极少数非主观大量程度副词也可以用于该结构,除表示人具有某种“强能力”义外,还可以表示经济状况。清后期,“V得(不得)”使用数量锐减,现在普通话中已很少使用,但保留在南方方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汉语 能性述补结构 “V得(不得)”
下载PDF
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了”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4
作者 周红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09-117,134,共10页
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了”情态类别较对称,均可表动力情态、认识情态和估价。“V不了”使用频次明显高于“V得了”,前者多用于陈述句,后者多用于反问、否定和对举。“V不了”用法成熟(明代)早于“V得了”(清代)。“V得了”多用于疑问句,... 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了”情态类别较对称,均可表动力情态、认识情态和估价。“V不了”使用频次明显高于“V得了”,前者多用于陈述句,后者多用于反问、否定和对举。“V不了”用法成熟(明代)早于“V得了”(清代)。“V得了”多用于疑问句,“V不了”则多于广义因果句、条件句和非是非回应句中。“V得/不了”的语义宽度大于“V得/不C”,“V不了”尤其如此。“V得/不了”使用频次高,与“V得/不C”语义指向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性述补结构 V得/不了 情态 对称与不对称
下载PDF
北方方言中“VC了”能性动补结构及能性义由来
5
作者 李维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5-101,共7页
汉语史中“VC了”构式最早是结果补语式,至迟在清代文献中的未然语境中发展出表能性的用法,此种用法在现代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基于陕北晋语语料的考察,可以判定陕北晋语中普遍使用的“VC了”(“了”通常写作“叻/嘞”)能性动补结构与... 汉语史中“VC了”构式最早是结果补语式,至迟在清代文献中的未然语境中发展出表能性的用法,此种用法在现代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基于陕北晋语语料的考察,可以判定陕北晋语中普遍使用的“VC了”(“了”通常写作“叻/嘞”)能性动补结构与其他北方方言的能性动补结构“VC了”具有同一性。北方方言中“VC了”从表结果到表能性是受动补结构“V得C”由表结果到表能性类推作用的结果。其能性义是由整个“VC了”构式来表达,而非构式中的某一个组成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方言 能性动补结构 “VC了” 语法化
下载PDF
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
6
作者 尹夏燕 吴春相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2-118,共7页
文章基于定性和定量方法探讨了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V得(不)过来”基于向心视角表征有界事件,重在结果感知。由外部“归因”凸显内在“结果”,核心义为能性周遍义。而“V得(不)过去”基于离心视角表征无... 文章基于定性和定量方法探讨了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V得(不)过来”基于向心视角表征有界事件,重在结果感知。由外部“归因”凸显内在“结果”,核心义为能性周遍义。而“V得(不)过去”基于离心视角表征无界事件,重在过程感知,以动词来锚定事件的实现方式,核心义为能性度过义。“V得(不)过来”以高意愿和能力受限表征“愿而不能”的动力可能;而“V得(不)过去”则以低意愿和低能力表征为“不能为之”或“勉强为之”的动力可能,其中“说看”类官能动词进入后构式习语化,由示证情态发展为表价值评判的认识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性动趋式 V得不过来/过去 不对称性
下载PDF
从地理类型学角度分析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的语法特征
7
作者 刘博洋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63,共16页
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境内的十大方言(共645个方言点),从地理类型学的角度分析归纳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的句法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初步确定汉语方言中主要有四种指示短时体的结构类型(七种次类型):类型I-a“Ⅴ-(一)-Ⅴ”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类... 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境内的十大方言(共645个方言点),从地理类型学的角度分析归纳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的句法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初步确定汉语方言中主要有四种指示短时体的结构类型(七种次类型):类型I-a“Ⅴ-(一)-Ⅴ”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类型I-b“Ⅴ-Ⅴ-(儿)”发现于晋语和部分中原官话;类型Ⅱ-a“Ⅴ-(一)-下”主要发现于湘语、赣语和客家话;类型Ⅱ-b“Ⅴ-给-下”主要分布于晋语、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此外,类型Ⅲ“Ⅴ-(Ⅴ)-者”主要用于闽南话,而类型Ⅳ-a“圪-Ⅴ-圪-Ⅴ”和类型Ⅳ-b“圪-Ⅴ-一-下”主要用于晋语。依据汉语方言短时体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我们将汉语方言划分为东北地区(类型I-a),中部过渡地区(类型Ⅱ-a),西南、东南和远南地区(类型Ⅰ-a和Ⅱ-a)以及西北地区(类型Ⅱ-a和Ⅱ-b)。此分区旨在明确汉语方言南北差异的基础上,强调汉语方言的东西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短时体 地理类型学 动词重叠 动补结构 西部官话
下载PDF
晋语介休方言趋向补语述补衔接模式研究
8
作者 郭若男 《现代语文》 2023年第11期19-25,共7页
在晋语介休方言中,趋向补语结构呈现出不同于普通话的衔接模式与松紧差别。典型的普通话粘合式述趋式,在介休话中能够以组合式的形式存在,即述语与补语之间通常要有标记词“将”来连接。介休话述趋式中的宾论元实现模式,也与普通话存在... 在晋语介休方言中,趋向补语结构呈现出不同于普通话的衔接模式与松紧差别。典型的普通话粘合式述趋式,在介休话中能够以组合式的形式存在,即述语与补语之间通常要有标记词“将”来连接。介休话述趋式中的宾论元实现模式,也与普通话存在差异,它通常实现为宾语内置型。个别情况下,则可以受整个短语支配,实现为宾语外置型。不过,此时动词的语义类型、宾论元的语义角色与所实现的句类模式都会受到一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休方言 趋向补语 组合式 “V将来/的去” 述补衔接模式 宾论元实现模式
下载PDF
不同形式的语言介入对汉语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干预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丽锦 吴南 郑砚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19-827,共9页
为比较语言本身和语言交流的情境过程对儿童心理理论的贡献以及欺骗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前后测对照实验设计探查了不同形式的语言介入和相关欺骗训练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选取语言能力达到常模水平但未通过外表-事实区分... 为比较语言本身和语言交流的情境过程对儿童心理理论的贡献以及欺骗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前后测对照实验设计探查了不同形式的语言介入和相关欺骗训练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选取语言能力达到常模水平但未通过外表-事实区分任务的4岁组儿童77名,随机分为3个训练组和1个对照组,对其进行心理理论和语言能力前测,在各组的两种能力发展水平相当的前提下,对3个训练组分别作如下处理:完全训练组:带有心理状态动词的补语句法及欺骗训练;情境交际组:伴随语言情境交际训练和欺骗训练;补语句法组:心理状态动词和补语句法训练。一周后进行心理理论后测。结果表明,3个训练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心理理论表现上均有显著差异。相对于一般语言交流的情境过程,补语句法和心理状态动词更能显著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早期欺骗经历也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若二者结合使用则更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状态动词 补语句法 欺骗 心理理论
下载PDF
基于加的夫语法的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伟 杨楠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类"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进行了重新描述,得出:这几大类"补语"或者与小句内的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意义,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或者表示词组内的中心词所体现意义的程度,用作小句内词组中的程度缓和词;或者体现小句的语气意义、情态意义和极性意义,用作小句的操作词;或者体现小句过程所期待的一个参与者角色,用作小句的补语。同时,文章探讨了"动补结构"中"得"字的功能,指出:"得"为小句或词组层次上的引出语,将引出成分的语义指向小句内的主要动词或主语,或者指向词组内的中心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补结构” “补语” “得”字 加的夫语法
下载PDF
试论粤方言“V到C”述补结构的语法化及其与“V得C”述补结构的互补分布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子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56,共7页
对粤方言“V到C”与“V得C”述补结构的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考察,讨论了百余年来粤方言“V到C”与“V得C”述补结构分布使用情况的变化,对粤方言“V到C”述补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及其与“V得C”述补结构的互补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粤方言 “V到C”述补结构 “V得C”述补结构 互补分布 语法化
下载PDF
句法结构隐含义的显现与句法创新 被引量:7
12
作者 江蓝生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文章通过现代汉语的叠合句"差一点没VP"的产生、湘鄂某些方言点的数量词"两个"的语法化、无标记动结式"VC、VOC"演变为带标记动结式"V得/教C、V得/教OC"等三个案例,说明说话人意图对句法结构... 文章通过现代汉语的叠合句"差一点没VP"的产生、湘鄂某些方言点的数量词"两个"的语法化、无标记动结式"VC、VOC"演变为带标记动结式"V得/教C、V得/教OC"等三个案例,说明说话人意图对句法结构的影响,从中概括出句法创新的一条独特路径:把句法结构的隐含义或隐含项显现到句法结构表层,使原句法结构的构造、语义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出新的句法结构。加强语言表达的明晰性和感情色彩是这类句法创新的语用动因,类推、重新分析是推进和完成演变过程的机制。文章还说明语境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句子的上下文句法环境、篇章联系等,它还包括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主观评判、人的逻辑思维对句法结构语义认解的制约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现 差一点 两个 动结式 逆语法化 句法创新
下载PDF
汉语方言的“动词重叠式+补语”结构 被引量:5
13
作者 汪国胜 付欣晴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34,95-96,共7页
闽语和吴语里普遍存在动词重叠式带补语的现象,但看似相同的结构形式其实并不尽相同。与闽语不同,吴语中包含两种不同来源的动词重叠式,它们形式上的相近与长期共存的局面导致方言中表量小的重叠式也能带补语。
关键词 动词重叠式 补语 共现
下载PDF
汉语方言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的差别 被引量:16
14
作者 石毓智 《汉语学报》 2007年第4期59-63,共5页
方言的动词重叠是明显有别于普通话的,然而不论在方言还是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之间都存在着规律性的制约关系:凡是第二个动词为轻声的,皆表达时量短或者动量小的语法意义,且能够带宾语;凡第二个动词仍为重读音的,皆... 方言的动词重叠是明显有别于普通话的,然而不论在方言还是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之间都存在着规律性的制约关系:凡是第二个动词为轻声的,皆表达时量短或者动量小的语法意义,且能够带宾语;凡第二个动词仍为重读音的,皆表达连续或者量大的意思,且不能够在其后带宾语。本文还探讨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动词重叠 动补结构 历史语法
下载PDF
“到”语法功能的历时发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练军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134-138,共5页
现代汉语中"到"是个语法功能发达的常用词,它的各种用法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成熟的:"到"在先秦已出现,东汉时期语法功能开始逐渐增强,在连动结构中语义逐渐虚化,至唐代介词和补语功能基本形成,直至现代"到&... 现代汉语中"到"是个语法功能发达的常用词,它的各种用法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成熟的:"到"在先秦已出现,东汉时期语法功能开始逐渐增强,在连动结构中语义逐渐虚化,至唐代介词和补语功能基本形成,直至现代"到"的所有用法才全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及物性 连动 补语 历时发展
下载PDF
《马王堆汉墓帛书》所反映的上古动补式 被引量:4
16
作者 肖贤彬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57,共3页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等出土文献的材料为证据,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动补结构,并对动补式、“令”字句及状中结构三者的关系作了新的解释。
关键词 动补式 状中式 隔开式 “令”字句 《马王堆汉墓帛书》
下载PDF
《醒世姻缘传》中的[VC了]式能性述补结构试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衍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7-123,129,共8页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成书于明末清初、以山东方言写就的白话小说,在这部书中已出现了[VC了]式能性述补结构的若干用例。该格式用于未然语境,"了"粘附在动结式、动趋式VC之后,表示"动作结果或动作趋向实现的可能性"...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成书于明末清初、以山东方言写就的白话小说,在这部书中已出现了[VC了]式能性述补结构的若干用例。该格式用于未然语境,"了"粘附在动结式、动趋式VC之后,表示"动作结果或动作趋向实现的可能性"。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这一格式是由表示实现的"VC了"式述补结构在特定的未然语境里派生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能性述补结构 [VC了]式 汉语方言语法 汉语历史语法
下载PDF
现代汉语动结式补语是一种内部情态体——“完结短语”假设对动结式结构的解释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玄玥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1年第1期67-78,共12页
汉语动结式是在句法中生成的结构,本文从补语对述语的"完结"功能出发,提出补语在汉语动词短语内部投射为"完结短语",是述语最近的功能短语,是动词的"内部体",补语给述语动作一个"完结"状态。... 汉语动结式是在句法中生成的结构,本文从补语对述语的"完结"功能出发,提出补语在汉语动词短语内部投射为"完结短语",是述语最近的功能短语,是动词的"内部体",补语给述语动作一个"完结"状态。并通过分析名词短语的受影响性,指出动结式的宾语是补语指派的论元。"完结短语"这一理论假设解决了将补语处理为句子第二谓语所产生的很多理论问题,使动结式分析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结式 补语 内部情态体 “完结短语”假设
下载PDF
动补结构“语义差”标准例说 被引量:3
19
作者 肖贤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4,共6页
我们考察动补结构上下字的关系和汉语史语料发现,动补结构上下字之间存在"语义差":上字的行为动作性质强于下字,下字的状态结果性质强于上字,上字的行为动作产生了下字的状态结果,该文通过剖析"澄清"等例证来说明... 我们考察动补结构上下字的关系和汉语史语料发现,动补结构上下字之间存在"语义差":上字的行为动作性质强于下字,下字的状态结果性质强于上字,上字的行为动作产生了下字的状态结果,该文通过剖析"澄清"等例证来说明动补结构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补结构 判别标准 “语义差” 澄清
下载PDF
“动_叠+补”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文浩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3,共8页
汉语动词重叠式在其发展历程中,语法意义经历了从"量增"到"量减"的根本性转变。南方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式发展得相对不充分,其语法意义在许多情形下仍表现为"量增",使得早期汉语中的"动叠+补"组... 汉语动词重叠式在其发展历程中,语法意义经历了从"量增"到"量减"的根本性转变。南方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式发展得相对不充分,其语法意义在许多情形下仍表现为"量增",使得早期汉语中的"动叠+补"组合得以延续并留存至今;北方方言的动词重叠式总体上已经由"量增"演变为"量减",导致"动叠+补"组合逐渐萎缩直至淘汰;普通话中诸如"说说清楚"等零星的"动叠+补"现象系从南方方言引进,用于语用委婉语,目前仍表现为熟语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补语 量增 量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