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俊花 姜晓蕊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6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HWBV)、血浆黏度(PV)及红细胞聚集指数(EAI)]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41),高于对照组的75.61%(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眩晕、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及平衡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DHI评分及HWBV、PV、EA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V患者效果显著,可加快症状缓解,减轻眩晕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效果优于单用倍他司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症 倍他司汀 天麻素注射液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下载PDF
参苓补肾桑萸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临床观察
2
作者 李爽 刘洪峰 党中勤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5期3056-3059,共4页
目的观察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2022年5月—2023年8月就诊的7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 目的观察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2022年5月—2023年8月就诊的7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36例)在此基础上使用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观察治疗前后采用TCD检测的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显著提高(P<0.05)。结论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疗效确切,具有临床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参苓补肾桑萸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效果
3
作者 巫伟东 罗树芳 +2 位作者 林兰兰 赵盈燕 钱小燕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8期87-89,共3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68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68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程度[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30/34),高于对照组的55.88%(1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情绪、功能等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降低DHI评分,其效果优于单纯盐酸倍他司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 盐酸倍他司汀 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血流动力学 眩晕程度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效果
4
作者 戚江丽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4期94-97,共4页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38/41),高于对照组的75.60%(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面色㿠白、肢麻体颤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V、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VBIV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稠度,效果优于单纯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 盐酸氟桂利嗪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血液流变学 动脉血流速度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电针结合督脉熏灸治疗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5
作者 郭婷婷 刘瑜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3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究电针结合督脉熏灸治疗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74例气血亏虚型VBI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使用电针风池、足三里结合督脉熏灸大椎、命门与单纯电针、单纯... 目的探究电针结合督脉熏灸治疗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74例气血亏虚型VBI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使用电针风池、足三里结合督脉熏灸大椎、命门与单纯电针、单纯督脉熏灸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积分、中医临床证候积分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中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评估三组临床疗效。结果电针结合督脉熏灸组总有效率93.10%(54/58)优于电针组的87.93%(51/58)和督脉熏灸组的74.14%(43/58)(P<0.05)。三组治疗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DARS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其中电针结合督脉熏灸组改善明显并均优于电针组和督脉熏灸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督脉熏灸治疗气血亏虚型VBI性眩晕效果肯定,可以为临床上治疗气血亏虚型VBI性眩晕提供一种新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气血亏虚证 电针疗法 督脉熏灸疗法
下载PDF
中药定向透药在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中应用效果
6
作者 周夏 夏丽亚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1569-1572,共4页
目的:探索中药定向透药在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2021年1月—2023年4月87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护理方式分为药物组和透药组。药物... 目的:探索中药定向透药在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2021年1月—2023年4月87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护理方式分为药物组和透药组。药物组43例给予倍他司汀口服干预,透药组44例给予联合中药定向透药,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睡眠质量。结果:2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及干预2周后眩晕残障调查量表评分水平较干预前降低,透药组低于药物组(P<0.05)。2组患者干预2周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水平较干预前升高,透药组高于药物组(P<0.05)。2组患者干预2周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评分较干预前降低,透药组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中药定向透药可调节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症状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定向透药 脑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镇肝熄风汤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7
作者 杨茜 孙文燕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1期33-36,共4页
目的研究镇肝熄风汤以及丁咯地尔联用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府谷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使用镇静、氟桂利嗪和胞二磷胆碱等常规... 目的研究镇肝熄风汤以及丁咯地尔联用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府谷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使用镇静、氟桂利嗪和胞二磷胆碱等常规的支持疗法。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静脉滴注剂量为0.2 g的丁咯地尔,1次/d;观察组联合服用镇肝熄风汤。比较两组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平均血流速度,评估眩晕障碍调查表以及眩晕评估量表评分,检测血液流变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明显降低(P<0.05),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眩晕障碍调查表以及眩晕评估量表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眩晕障碍调查表以及眩晕评估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血细胞压积和全血黏度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血细胞压积和全血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镇肝熄风汤联合丁咯地尔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较好效果,能明显增加血流速度,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眩晕症状,恢复脑部的供血,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肝熄风汤 丁咯地尔 血流动力学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下载PDF
镇肝熄风汤加减辅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效果
8
作者 韦丽杏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7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镇肝熄风汤加减辅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VBI眩晕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长春西汀联合天... 目的:探讨镇肝熄风汤加减辅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VBI眩晕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长春西汀联合天麻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眩晕情况、血液流变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眩晕评估量表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镇肝熄风汤加减辅助治疗VBI眩晕,不仅能够改善眩晕症状及脑部血流情况,还可降低血液黏度,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镇肝熄风汤
下载PDF
定眩十二针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范永志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7期25-27,共3页
目的探究定眩十二针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淄博市临淄区中医医院2022年5月—2023年3月收治的12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两组均采... 目的探究定眩十二针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淄博市临淄区中医医院2022年5月—2023年3月收治的12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研究组采用苓桂术甘汤联合定眩十二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眩晕残障调查量表(DHI)评分、月眩晕发作次数、眩晕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DHI评分为(55.84±2.15)分,低于对照组的(67.78±2.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眩晕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眩晕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采用定眩十二针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效果显著,能缓解疾病症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脑动脉供血不足 定眩十二针 苓桂术甘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 被引量:53
10
作者 范炳华 吴良浩 +2 位作者 张杰 胡军飞 吴玲光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对 84例颈性眩晕患者 16 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 3D -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 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 12 6支 ,异常率为 75 %。有形态学改变的 12 ...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对 84例颈性眩晕患者 16 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 3D -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 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 12 6支 ,异常率为 75 %。有形态学改变的 12 6支椎动脉 ,TCD检测有血流速异常的 111支 ,检出率为 88 1%。椎动脉形态改变依次为椎动脉不规则狭窄 ,椎动脉纤细 ,骨质增生压迫 ,椎动脉走行异常 ,纤维束带牵拉椎动脉移位 ,骨质畸形压迫 ,椎动脉闭塞不显示。结论 :与TCD检测结果比较显示 ,椎动脉不规则狭窄 ,椎动脉纤细 ,闭塞不显示 ,TCD检测以低流速表现为主 ;骨性因素压迫椎动脉 ,椎动脉走行异常 ,其血流速呈双相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椎动脉 形态学 血流速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下载PDF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艾灸疗法干预中风高危状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1
作者 唐农 邱石源 +2 位作者 雷龙鸣 胡跃强 伦轼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61-2063,共3页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盐酸氟桂利嗪,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艾灸...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盐酸氟桂利嗪,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艾灸疗法,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1)观察组临床治愈6例,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21例,无效9例。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艾灸疗法是干预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艾灸 治未病
下载PDF
血管性眩晕患者脑DSA结果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郑少微 巩付华 +5 位作者 展淑琴 吴海琴 张桂莲 张茹 孙宏 王虎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根据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探讨导致血管性眩晕的病因。方法选择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行脑DSA检查的血管性眩晕患者211例。收集临床资料后,根据脑DSA结果分析血管性眩晕的病因以及椎动脉V1段... 目的根据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探讨导致血管性眩晕的病因。方法选择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行脑DSA检查的血管性眩晕患者211例。收集临床资料后,根据脑DSA结果分析血管性眩晕的病因以及椎动脉V1段迂曲的关系。结果脑DSA结果异常94例,包括血管狭窄(狭窄率≥30%)85例(40.3%),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5例(2.4%),烟雾病2例(0.9%),动脉瘤9例(4.3%),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0.5%),动静脉瘘1例(0.5%)。椎动脉V1段迂曲180例(85.3%),且与性别、年龄、高血压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TIA及DSA异常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血管狭窄、TIA是血管性眩晕的常见病因,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烟雾病、动静脉瘘是血管性眩晕的少见病因;椎动脉迂曲导致后循环血液动力发生改变,可出现血管性眩晕。椎动脉迂曲与代谢性疾病尚不相关,而女性、老龄、高血压病史是椎动脉迂曲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DSA 椎动脉V1段 迂曲
下载PDF
清灵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3
作者 郑国庆 王艳 +1 位作者 潘鹃 黄培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21-1023,共3页
目的探讨清灵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VBIV)临床疗效。方法在中西医常规对症、支持基础上分别加用西比灵(对照组19例)及清灵定眩汤(治疗组20例)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复发率、症状评分... 目的探讨清灵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VBIV)临床疗效。方法在中西医常规对症、支持基础上分别加用西比灵(对照组19例)及清灵定眩汤(治疗组20例)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复发率、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多普勒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清灵定眩汤对VBIV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黏度可能是其治疗学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灵定眩汤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下载PDF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关系 被引量:9
14
作者 陆耀军 王云霞 +1 位作者 李旺俊 尤年兴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3-255,259,共4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VAIV)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经头颅MRA检查发现的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以非椎动脉优势的患者36例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情况及眩晕严重程度。将椎动脉优势组患者...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VAIV)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经头颅MRA检查发现的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以非椎动脉优势的患者36例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情况及眩晕严重程度。将椎动脉优势组患者根据椎动脉直径差异分为轻度变异组(0.04~0.70mm)、中度变异组(0.70~1.17mm)、重度变异组(≥1.17mm)3组,比较3组患者的眩晕严重程度差异。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椎动脉优势与阳性事件发生(眩晕反复发作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椎动脉优势组基底动脉形状异常率为70.73%(29/41),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33.33%(12/36)(χ2=10.77,P<0.01);(2)椎动脉优势组眩晕严重程度(3.3±1.2)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2.3±0.6)(t=1.99,P<0.01);不同变异3组间两两比较,椎动脉优势重度变异组眩晕严重程度(4.0±1.1)大于轻度变异组(2.9±0.9)(t=2.07,P<0.05);(3)随访1年后,椎动脉优势组阳性事件发生率(65.85%)高于非优势组(30.56%)(χ2=9.56,P<0.01)。结论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基底动脉异常率高,眩晕程度更严重,更容易反复发作眩晕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椎动脉优势 基底动脉异常
下载PDF
平肝熄风和血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梅莎莎 宋恩峰 项琼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91-19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盐酸氟桂嗪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盐酸氟桂嗪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自拟方平肝熄风和血汤口服。两组连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有效率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平肝熄风和血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肝熄风和血汤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疗效
下载PDF
倍他司汀与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苟婴如 彭蓉 袁强 《四川医学》 CAS 2001年第7期620-621,共2页
目的 观察倍他司汀与氟桂利嗪用于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眩晕的疗效对比。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观察 ,将病人分为 2组 (每组各 30例 )共观察 4周 ,每 2周作 1次观察记录。结果 倍他司汀在减轻眩晕的程度与发作频率上较氟桂利嗪明显。... 目的 观察倍他司汀与氟桂利嗪用于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眩晕的疗效对比。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观察 ,将病人分为 2组 (每组各 30例 )共观察 4周 ,每 2周作 1次观察记录。结果 倍他司汀在减轻眩晕的程度与发作频率上较氟桂利嗪明显。结论 倍他司汀在症状改善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均优于氟桂利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他司汀 氟桂利嗪 椎基底动脉缺血 眩晕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针刺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被引量:29
17
作者 郎伯旭 金灵青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10期890-892,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1组、针刺2组、药物组,每组50例。针刺1组以针刺项八穴治疗,针刺2组以针刺百会、风池、天柱等穴治疗,药物组以口服西比灵... 目的观察针刺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1组、针刺2组、药物组,每组50例。针刺1组以针刺项八穴治疗,针刺2组以针刺百会、风池、天柱等穴治疗,药物组以口服西比灵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TCD变化。结果治疗后针刺1组优良率为82.0%,针刺2组为62.0%,药物组为52.0%,针刺1组优良率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D检查结果显示针刺1组对两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及动脉搏动指数(PI)均有明显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针刺项八穴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 头颈部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下载PDF
重心动摇平衡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0例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津存 王卫东 +3 位作者 万琪 王玮 夏峰 韩军良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31-633,共3页
目的 :探讨人体重心动摇平衡检查在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使用重心动摇平衡仪、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iDoppler,TCD)对服用西比灵治疗前、后的 60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 目的 :探讨人体重心动摇平衡检查在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使用重心动摇平衡仪、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iDoppler,TCD)对服用西比灵治疗前、后的 60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检查 ,并选择 5 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进行比较 .结果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前重心动摇类型主要表现出弥散型的特点 ,闭眼状态下更为明显 ;采用西比灵治疗后 ,患者重心动摇平衡检查各参数除重心中心移位外均有显著性变化 .其中重心动摇面积和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关系最为密切 .与颈部血管B超、TCD的结果改变相符 .结论 :在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过程中 ,重心动摇平衡检查可用于评价患者的病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重心动摇平衡仪 颈动脉/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
下载PDF
经方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建队 袁有才 刘淑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6期1259-1260,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观察,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4例,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天/口服,川芎嗪120mg天/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中医...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观察,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4例,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天/口服,川芎嗪120mg天/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给予中药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1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优于单独西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固本化痰定眩方对痰浊眩晕家兔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黎 王平 田代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191-193,共3页
目的:探索固本化痰定眩方治疗实验性痰浊眩晕家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家兔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固高组、固低组、西药组5组。高脂饮食喂养结合左侧颈椎旁硬化剂注射的方法制作痰浊眩晕家兔模型。分别检测血脂、椎动脉组织病理学、... 目的:探索固本化痰定眩方治疗实验性痰浊眩晕家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家兔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固高组、固低组、西药组5组。高脂饮食喂养结合左侧颈椎旁硬化剂注射的方法制作痰浊眩晕家兔模型。分别检测血脂、椎动脉组织病理学、眼震持续时间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固本化痰定眩方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家兔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P<0.01);固本化痰定眩方高剂量组能减轻椎动脉病理学改变,延长眼震持续时间(P<0.05),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论:调节血脂代谢,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展,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增加前庭敏感性是固本化痰定眩方治疗眩晕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邪 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