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关系及对近期脑卒中的预测研究
1
作者 福婷 王文娟 陈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3期1349-1353,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关系及对近期脑卒中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选择自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 目的分析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关系及对近期脑卒中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选择自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将其分为脑卒中组(n=32)和非脑卒中组(n=88)。所有患者在入组时均检测血清NETs的标记物游离DNA(cf-DNA/NETs),对大脑中动脉开展三维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查,定量测量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大脑中动脉狭窄率、斑块负荷百分比、斑块面积、重构指数、偏心指数)。比较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血清cf-DNA/NETs表达水平、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血清cf-DNA/NETs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近期脑卒中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cf-DNA/NETs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近期脑卒中的预测效能。结果脑卒中组血清cf-DNA/NETs表达水平为(480.51±89.87)ng/mL,高于非脑卒中组[(158.72±41.26)ng/mL],脑卒中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率、斑块负荷百分比、斑块面积、重构指数、偏心指数分别为(71.15±7.08)%、(29.56±7.67)%、(6.55±1.79)mm 2、0.95±0.19、0.80±0.27,均大于非脑卒中组[(65.23±5.43)%、(23.25±4.51)%、(5.27±0.86)mm 2、0.76±0.13、0.56±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清cf-DNA/NETs表达水平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率、斑块负荷百分比、斑块面积、重构指数、偏心指数均呈正相关(r=0.325、0.416、0.387、0.379、0.423,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f-DNA/NETs、斑块负荷百分比、重构指数和偏心指数均是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近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cf-DNA/NETs预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近期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0,大于斑块负荷百分比、重构指数或偏心指数的AUC(P<0.05)。结论NETs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密切相关,且预测近期脑卒中的效能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脑卒中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循环CT灌注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雷静 高培毅 林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等检查。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造影剂达峰时间(TTP)定量数据,并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分期。结果入选者DSA显示椎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60%~100%,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而CT脑灌注成像有13例患者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低灌注区。共检出16个低灌注区,其中2例患者整个后循环供血区较同层面前循环供血区TTP明显延迟,1例双侧小脑半球可见2个局部低灌注区。16个低灌注区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Ⅰ2期:15个,Ⅱ1期:1个。结论后循环脑组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定性及定量评估椎基底动脉TIA患者是否处于脑梗死前期,并根据定量分析了解后循环供血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基底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灌注 局部
下载PDF
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后循环缺血相关性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夏文卿 牛国忠 +2 位作者 殷聪国 唐波 蒋琳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11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PCI)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arterydominance,VAD)现象的相关性以及VAD患者合并P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问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PCI)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arterydominance,VAD)现象的相关性以及VAD患者合并P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问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TIA患者,根据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VAD组和非VAD组,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回顾性收集人口统计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CI组有VAD的危险比前循环组高2.363倍,而存在VAD的病例出现PCI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1.639倍。在128例伴有VAD的脑梗死/TIA患者中,后循环组冠心病患者比例(11.0%vs28.3%,P=0.013)显著小于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比例(86.6%vs19.6%,P=0.000)显著高于前循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P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505,95%CI:9.778~71.850,P=0.000)。结论VAD与PCI存在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合并PCI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椎动脉优势现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异常病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胡沛霖 陈树波 +7 位作者 王文胜 李喜朋 周建峰 胡岩芳 HU Peilin CHEN Shubo,WANG Wensheng LI Xipeng,ZHOU Jian feng HU Yanfang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6期492-494,456,共3页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其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38例伴发眩晕的PCI患者入院后给予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DSA,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其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38例伴发眩晕的PCI患者入院后给予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DSA,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关系。结果 138例患者,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者8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49例,综合所有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者86例,考虑与PCI病因有关,有12例患者明确有心脏病心房颤动,考虑与后循环脑梗死病因有关,其余40例患者病因不明确。结论伴发眩晕的PCI患者的血管异常病因为: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②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后循环出现低灌注状态或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塞 脑血管造影术 眩晕 后循环缺血 椎基底动脉 血管异常 病因
下载PDF
老年患者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运宝 李应宏 +1 位作者 莫晔 王霞 《四川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是临床很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类型,通过探讨老年患者LS-TIA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2016年年间诊治... 目的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是临床很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类型,通过探讨老年患者LS-TIA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2016年年间诊治的9例老年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发作性短暂性不能控制的抖动,6例发作有明显诱因。所有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所有患者发作期脑电图检查均未见癫痫样波。经扩容、抗血小板聚集、血管重建术等治疗后,症状均消失,8例患者病情稳定。结论低灌注是LS-TIA可能的发病机制,LS-TIA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扩容、抗栓或血管重建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颈内动脉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2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千 朱青峰 +1 位作者 王国芳 边世春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542-54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先行血管造影,然后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自膨式支架跨过狭窄部位,将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结果治疗狭窄动脉21支,狭窄程度...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先行血管造影,然后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自膨式支架跨过狭窄部位,将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结果治疗狭窄动脉21支,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78.94±12.8)%下降至(3.19±3.04)%,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术期无并发症。随访1-12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治疗血管无再狭窄。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围术期处理得当,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不仅临床效果好,而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型术 颈动脉狭窄 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价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利民 李红琴 +1 位作者 王洪生 胡志诚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29期129-131,共3页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被确诊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椎动脉MRA、临床资料ABCD2评分...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被确诊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椎动脉MRA、临床资料ABCD2评分及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后循环TIA中椎动脉优势占有率高于非椎动脉优势;ABCD2评分分层院从低危组到中危组到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与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脑梗死 椎动脉优势 ABCD2评分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9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建秦 朱青峰 《武警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血管狭窄9例。结果治疗狭窄动脉10支,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1.4±14.11)%下降至(4.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血管狭窄9例。结果治疗狭窄动脉10支,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1.4±14.11)%下降至(4.9±3.73)%,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围术期并发症。随访1-8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治疗血管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具有安全性高、临床效果好的特点,但由于例数较少,缺乏长期随访效果,值得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弓上动脉狭窄 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马风杰 崔华勤 +1 位作者 李雪梅 刘志辉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79-180,共2页
目的 探讨脑干诱发电位 (BAEP)对椎 基底动脉缺血发作 (VB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VBI的32例患者做BAEP检查 ,观察Ⅰ ,Ⅲ ,Ⅴ波的潜伏期 (PL)、波形分化情况、Ⅰ~Ⅲ ,Ⅲ~Ⅴ ,Ⅰ~Ⅴ波的峰间期 (IPL)、两耳测量值的差值 (ILD... 目的 探讨脑干诱发电位 (BAEP)对椎 基底动脉缺血发作 (VB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VBI的32例患者做BAEP检查 ,观察Ⅰ ,Ⅲ ,Ⅴ波的潜伏期 (PL)、波形分化情况、Ⅰ~Ⅲ ,Ⅲ~Ⅴ ,Ⅰ~Ⅴ波的峰间期 (IPL)、两耳测量值的差值 (ILD)以及I/V波幅比值。结果  32例中有 2 8例 ( 87.5 % )异常。其中前庭周围异常 11例 ( 34 .4% ) ,主要表现为Ⅰ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 ,PL延长 ,相应ILD增大。脑干下部异常 13例 ( 40 .6% ) ,表现为Ⅲ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 ,Ⅲ波PL ,Ⅰ~Ⅲ波IPL延长 ,相应ILD值增大。脑干上部异常 4例 ( 12 .5 % ) ,为Ⅴ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 ,Ⅴ波PL ,Ⅲ~Ⅴ波IPL延长 ,相应ILD值增大。结论 BAEP应是一个检测VBI比较敏感的方法 ,当脑干损害时 ,只要电位活动发生改变 ,BAEP就有表现。还可根据波幅的变化 ,判断神经传导通路的损害部位及受累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诊断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关系
10
作者 于逢春 丁秀 +1 位作者 张玉焕 张晓君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6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VB!TIA)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关系。方法将28例VB-T-A患者分为夜间频发VB!TIA组及非夜间频发VB!TIA组,于急性期进行夜间多导睡眠仪(PSG)的监测,并对SAS进行诊断与分级,用t检验及!2检验比较SAS...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VB!TIA)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关系。方法将28例VB-T-A患者分为夜间频发VB!TIA组及非夜间频发VB!TIA组,于急性期进行夜间多导睡眠仪(PSG)的监测,并对SAS进行诊断与分级,用t检验及!2检验比较SAS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28例监测结果显示SAS26例(92.8%),正常2例(7.1%)。其中夜间频繁发作组中、重度SAS12例(80%),轻度SAS3例(20%);而非夜间频繁发作组中、重度SAS1例(7.7%),轻度10例(76.9%)。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VB!TIA患者SAS常见,尤其是夜间频繁发作的VB!TIA患者,SAS的程度重。因此,SAS与VB!TIA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多导睡眠图
下载PDF
依达拉奉辅助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价值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1
作者 孙锋刚 秦瑞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8期98-101,共4页
目的评价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依达拉奉辅助治疗的重要价值。方法246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根据药物治疗方式不同分为1组和2组,每组123例。1组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2组患者在常规药物... 目的评价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依达拉奉辅助治疗的重要价值。方法246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根据药物治疗方式不同分为1组和2组,每组123例。1组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2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依达拉奉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低切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低切粘度均低于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06%高于1组的7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除常规治疗外,依达拉奉辅助治疗有其重要价值,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整体疗效,亦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依达拉奉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海侠 陈响亮 +2 位作者 肖露露 叶瑞东 刘新峰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1期820-82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行头颈部血管CTA检查且距离发病时间为1~6个月的前循...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行头颈部血管CTA检查且距离发病时间为1~6个月的前循环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1A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检测血清CRP水平,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清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65例患者,年龄(62.4±10.6)岁,男性约占66.7%;113例(68.5%)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钙化组),52例(31.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无钙化组)。钙化组年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66(58~73)岁对58(51~66)岁;Z=-3.738,P〈0.001l和CRP水平[1.9(0.5~3.8)mg/L对0.0(0.0~2.2)mg/L;Z=-4.126,P〈0.001]均显著高于无钙化组,其他基线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年龄(优势比1.063,95%可信区间1.024~1.104;P=0.001)和CRP水平(优势比1.209,95%可信区间1.030~1.419;P=0.020)仍然与斑块钙化显著独立相关性。结论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颈动脉斑块钙化与年龄较大和血清CRP水平增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颈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质 钙质沉着症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78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13
作者 肖文 李仓霞 +1 位作者 薛海龙 贾秀丽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1年第10期1933-1934,共2页
目的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性(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表现为TIA的90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对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患者的颅内外动脉... 目的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性(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表现为TIA的90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对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90例TIA患者中有7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共198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总异常率为86.67%(78/90),其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共145支,占73.23%(145/198),颅外动脉狭窄共53支,占26.77%(53/198),颅内-外多发病变11例,共累及54支颅内外血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VB-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外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