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for severe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osis: effects on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verified by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被引量:3
1
作者 Bo Liu Zhiwei Li Peng Xi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3期2095-2101,共7页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ting may improve blood supply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of the brain to regions such as the cerebellum and brainstem.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recovery of cerebr...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ting may improve blood supply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of the brain to regions such as the cerebellum and brainstem.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recovery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perfusion in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recovery of local brain tissue on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using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 nance imaging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 total of 40 Chinese patients with severe un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os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Patients were equally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drug treat- ment only.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 identical drug treatment to the control group. At 13 days after treatment, 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scor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using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he improvement in dizziness handicap and cerebellar function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severe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osis may effectively promote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and exert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DIZZINESS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endovasculartreatm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cerebral vessels atheromatous plaqu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Acute isolated vertigo with vertical up-beating nystagmus: A rare case of nucleus intercalatus of Staderini ischemia
2
作者 Francesco Comacchio Giacomo Talenti +1 位作者 Renzo Manara Chiara Briani 《Journal of Ot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46-249,共4页
The role of intercalatus nucleus of Staderini(INS),the most caudal of the perihypoglossal nuclei,is much debated.Last research seems to suggest that this nucleus plays a role as a vertical eyes movements integrator.Th... The role of intercalatus nucleus of Staderini(INS),the most caudal of the perihypoglossal nuclei,is much debated.Last research seems to suggest that this nucleus plays a role as a vertical eyes movements integrator.The few clinical reports present in the literature that describe isolated lesions of the INS have described patients presenting in acute with up-beating vertical spontaneous nystagmus.Isolated acute lesion of INS is,in fact,much rare,and,without other neurological signs,is exceptional.We present a case of acute isolated vertigo with no other neurological signs or symptoms,due to INS ischemia provoked by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spontaneous vertical up-beating nystagmus that showed at videonystagmographic recording,a clear exponential decay of angular slow-phase velocity,that is considered a typical sign of neural integrator impairment.This case seems to represent a further confirm that INS is part,as a vertical-to-position neural integrator,of the neural circuit controlling the vertical eyes mov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GO Up-beating nystagmus Intercalatus nucleus Staderini vertebral artery occlusion Brainstem ischemia
下载PDF
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3
作者 钱传忠 刘向远 +5 位作者 高苹 恽文伟 强丽娟 吴松寒 徐龙宝 邓民斌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57-259,共3页
目的 探讨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AIV)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 0例临床诊断为VBAIV患者进行SPECT、BAEP、TCD检查 ,并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10 0例中SPECT的阳性率为 87 0 % ,BAEP为 5 8 3% ,TCD... 目的 探讨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AIV)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 0例临床诊断为VBAIV患者进行SPECT、BAEP、TCD检查 ,并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10 0例中SPECT的阳性率为 87 0 % ,BAEP为 5 8 3% ,TCD为 78 0 %。结论 SPECT的阳性率最高 ,能较灵敏地直接反映脑缺血的部位 ;BAEP阳性率最低 ,但能较正确的反映出脑干缺血的依据 ;TCD检查简单、方便 ,对脑血管和脑血流状态反映较灵敏 ,但定位准确性较差。三者在该病的诊断中均可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且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 TCD BAEP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诊断 短暂脑缺血 首发症状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椎动脉闭塞类型及其代偿性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瑛华 华扬 +3 位作者 贾凌云 王力力 段春 侯伟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24-428,433,共6页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评价椎动脉闭塞的类型、代偿性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经血管超声、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的椎动脉闭塞患者108例,根据MR...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评价椎动脉闭塞的类型、代偿性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经血管超声、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的椎动脉闭塞患者108例,根据MR扩散加权成像(DWI)结果,分为后循环梗死组(78例)和无后循环梗死组(TIA组,3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健侧椎动脉颅外段管径和双侧椎动脉颅外段、颅内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期末流速(EDV)。比较两组间椎动脉闭塞类型、侧支循环建立、健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性。结果梗死组与TIA组单支椎动脉闭塞者分别为69例(88.5%)、26例(86.7%),双支椎动脉闭塞者分别为9例(11.5%)、4例(13.3%),组间椎动脉闭塞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梗死组的椎动脉颅内段闭塞者比例高于TIA组[70.5%(55/78)比36.7%(11/30);χ~2=10.444,P=0.001],侧支循环建立者比例低于TIA组[14.1%(11/78)比43.3%(13/30);χ~2=10.711,P=0.001]。TIA组单支椎动脉闭塞患者的健侧椎动脉颅外段PSV、EDV均高于梗死组[(65±21)cm/s比(57±15)cm/s;(25±8)cm/s比(20±7)cm/s;t值分别为2.043、2.606,均P<0.05]。结论椎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健侧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代偿可改善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闭塞 后循环缺血 血流动力学 侧支建立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异常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莉 吕发金 +4 位作者 罗天友 蔡昌平 李琦 姚开情 刘筱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1-335,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异常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后循环缺血(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检查的218例PCI患者(PCI组)和110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于VR图上观察有...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异常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后循环缺血(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检查的218例PCI患者(PCI组)和110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于VR图上观察有无孤立性椎动脉(IVH)、椎动脉发育不良(HVA)及FTP,并测量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处管径。对椎动脉发育异常合并FTP与PC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对照组中,IVH占1.82%(2/110),HVA占17.27%(19/110),FTP占7.27%(8/110);其中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占0.91%(1/110);2PCI组中,IVH占10.55%(23/218),HVA占49.08%(107/218);FTP占28.90%(63/218);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占25.23%(55/218);3对照组与PCI组间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35.56,P<0.001);4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与PCI具有相关性(r=0.31,P<0.001)。结论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可能引起P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椎动脉发育不良 孤立性椎动脉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侧椎动脉结扎致颈髓缺血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邓天琼 任先军 +2 位作者 赵伟峰 蒲渝 周飞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21-424,i002-i003,共6页
目的:研究双侧椎动脉血流阻断对颈髓的影响。方法:结扎兔双侧椎动脉颈段,在术后4h、8h、24h、28d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测定颈髓血流灌注量,并观察兔颈髓组织细胞形态学及相关免疫组化的变化。结果:术后4h、8h、24h组颈髓血流灌注量... 目的:研究双侧椎动脉血流阻断对颈髓的影响。方法:结扎兔双侧椎动脉颈段,在术后4h、8h、24h、28d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测定颈髓血流灌注量,并观察兔颈髓组织细胞形态学及相关免疫组化的变化。结果:术后4h、8h、24h组颈髓血流灌注量明显下降,术后28d组无明显改变;术后8h、24h组颈髓呈急性缺血性改变,而4h、28d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双侧椎动脉血流阻断可引起兔颈髓相应区域急性缺血损伤,但其后期代偿路径、代偿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阻断 颈髓 缺血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与前循环卒中患者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对比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庆松 向阳 +1 位作者 王俊 刘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94-297,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比检测120例PCI及96例前循环卒中患者(对照组)中一侧椎动脉发育不...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比检测120例PCI及96例前循环卒中患者(对照组)中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动脉优势现象的分布差异,分析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与PCI的相互关联,及其优势比(odds ratio,OR)和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结果 PCI组椎动脉优势与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分别为63例(52.5%)和11例(9.17%),对照组分别为30例(31.25%)和2例(2.08%),PCI组病例椎动脉优势及椎动脉发育不良出现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掊2=9.823,P=0.002及掊2=4.731,P=0.030),且PCI组有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的危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OR 2.432,95%CI 1.388~4.261;OR=4.743,95%CI 1.025~21.942),而有一侧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的患者出现PCI的危险明显高于没有该血管变异的病例(RR 1.462,95%CI 1.154~1.185,RR 1.576,95%CI 1.209~2.053)。结论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动脉优势现象与PCI间存在明显关联,单侧椎动脉优势这种常见的血管变异现象在PCI发病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 椎动脉优势 椎动脉发育不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冰 王亚仙 +2 位作者 茹立新 郑少俊 诸金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者行血管内治疗;6例PCI患者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结果经DSA或CTA检查共发现17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存在VAD。影像学表现为"梭形动脉瘤"7支、"珠线征"8支、"线样征"3支。6例PCI患者中,经药物治疗后临床预后均良好,经DSA复查,4例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2例无变化。9例经血管内治疗,1例复发,再次栓塞,过程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VAD的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和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夹层 后循环缺血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48
9
作者 刘兰 刘筠 许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6,99,共6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后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椎-基底动脉疾病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莉 罗天友 +4 位作者 吕发金 许仕全 邓世山 蔡昌平 姚开情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PCI组)和108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正常人。在VR图像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是否有迂曲,并分别测量每个迂曲的角度。根据迂曲数量和迂曲角度对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行迂曲评级。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PC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PCI组的左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66.860,P=0.000;χ2=43.457,P=0.000;χ2=19.203,P=0.000)。(2)PCI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Ⅲ级者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115,P=0.000;χ2=86.620,P=0.000;χ2=43.371,P=0.000)。(3)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49,P=0.000);椎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中等强度相关(r=0.65,P=0.000)。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25,P=0.000);基底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相关(r=0.37,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可能引起PCI,尤其是当椎动脉迂曲程度达到Ⅲ级以上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椎动脉迂曲 基底动脉迂曲 基底动脉延长
下载PDF
椎动脉V1段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玉辉 吕衡发 +1 位作者 刘景臣 高忠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2-764,共3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 V1段的形态学特点 ,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血管内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4 2具 (84侧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观测椎动脉 V1段的起始、走行、长度、外径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结果 :84侧中 2侧左椎动脉起源... 目的 :探讨椎动脉 V1段的形态学特点 ,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血管内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4 2具 (84侧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观测椎动脉 V1段的起始、走行、长度、外径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结果 :84侧中 2侧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 (2 .4 % ) ;17侧起源于前上象限 (2 0 .7% ) ,6 5侧起源于后上象限(79.3% ) ;弯曲走行 30侧 (35 .7% ) ;椎动脉 V1段的长度 (mm) :左侧 37.8± 4 .9,右侧 36 .4± 5 .7;直径(m m) :左侧曲行组 4 .72± 0 .37,左侧直行组 4 .2 5± 0 .35 ,右侧曲行组 4 .35± 0 .4 1,右侧直行组 3.95± 0 .38。结论 :椎动脉 V1段的形态变异较大 ,但起始和入横突孔处位置相对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V1部 解剖和变异 医源性损伤
下载PDF
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制作的实验研究——经颅多谱勒检测 被引量:11
12
作者 朱明双 郑重 +2 位作者 黄勇 胡晓梅 杨松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 :研究单侧颈椎肌肉纤维化孪缩、单侧椎动脉 (VA)纤维化阻滞后 ,基底动脉 (BA)、左右侧VA(LVA、RVA)血液变化和丹参注射液胃肠灌注后的恢复过程。方法 :选取家兔58只 ,将775注射液注射至左侧3~5颈椎横突侧面 ,分别于造模前、后2 ,4... 目的 :研究单侧颈椎肌肉纤维化孪缩、单侧椎动脉 (VA)纤维化阻滞后 ,基底动脉 (BA)、左右侧VA(LVA、RVA)血液变化和丹参注射液胃肠灌注后的恢复过程。方法 :选取家兔58只 ,将775注射液注射至左侧3~5颈椎横突侧面 ,分别于造模前、后2 ,4,6,8周以颈多谱勒 (TCD)测定双侧VA、BA血流平均速度 (Vm)、博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 ;于造模后第6周随机选择6只动物 ,以丹参注射液灌胃2周 ,再次测定TCD。结果 :造模后BA和双侧VA的Vm递减 (P<0.01) ,使用丹参后BA的Vm恢复至造模前水平 (P<0.05) ;造模后LVA的Pi、Ri和BA的Ri递增 (P<0.01) ,使用丹参后未见恢复 (P<0.01) ,与造模8周未见使用丹参比较有明显改善 (P<0.01或0.05)。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椎病 超声小波诊断
下载PDF
改良MRI-PC-ASPECTS联合NIHSS预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崇 王建明 +1 位作者 严严 董瑞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08-1411,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用于磁共振评分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量表(MRI-PC-ASPECTS)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变换值预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78例南通大... 目的:探讨改良后用于磁共振评分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量表(MRI-PC-ASPECTS)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变换值预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78例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根据患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好转组和不良转归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危险因素、NIHSS、T入院NIHSS、最高NIHSS、T最高NIHSS(42-最高NIHSS)及MRI-PC-ASPECTS。结果:2组间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血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入院NIHSS、T入院NIHSS、最高NIHSS、T最高NIHSS、MRI-PC-ASPECTS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RI-PC-ASPECTS+T最高NIHSS曲线下面积最大(P<0.05)。结论:改良MRI-PC-ASPECTS,T最高NIHSS可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进行早期预测,若二者联合则预测的准确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椎动脉 致命性结局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单侧椎动脉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瑛华 华扬 +4 位作者 贾凌云 凌晨 段春 刘强 张蕾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66-568,共3页
目的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评价单侧椎动脉闭塞后健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缺血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经DSA证实的单侧椎动脉闭塞患者96例,根据MR I结果分为后循环缺血患者(有症状组... 目的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评价单侧椎动脉闭塞后健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缺血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经DSA证实的单侧椎动脉闭塞患者96例,根据MR I结果分为后循环缺血患者(有症状组,n=50)和无后循环缺血患者(无症状组,n=46),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健侧椎动脉颅外段管径、健侧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结果有症状组经DSA证实存在颈深动脉、颈升动脉及颈外动脉分支等吻合支代偿者11例(占22.0%),无症状组存在吻合支代偿者12例(占26.1%),两组间吻合支建立的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症状组健侧椎动脉管径(3.54±0.47 mm)明显大于有症状组(3.25±0.45 mm,P<0.01);无症状组健侧椎动脉颅内段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明显高于有症状组(87.09±35.47 cm/s和35.85±18.03 cm/s比70.60±31.04 cm/s和27.32±11.75 cm/s,P<0.05);无症状组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也明显高于有症状组(89.54±35.56 cm/s和37.35±19.34 cm/s比72.98±25.95 cm/s和29.52±11.56 cm/s,P<0.05)。结论单侧椎动脉闭塞后健侧椎动脉的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血流参数的异常与后循环缺血症状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闭塞 后循环缺血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经颅多普勒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兔单侧椎动脉结扎致颈髓急性缺血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帅 黄蓝萱 +3 位作者 贺高乐 杨宝辉 呼巧龙 李浩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1-551,共11页
目的 :通过兔与人解剖学异同的结扎方法损伤椎动脉,观测急性期颈髓组织缺血变化,了解单侧椎动脉损伤对颈髓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日本大耳白兔(育龄126~140d;雌性17只,雄性1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 目的 :通过兔与人解剖学异同的结扎方法损伤椎动脉,观测急性期颈髓组织缺血变化,了解单侧椎动脉损伤对颈髓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日本大耳白兔(育龄126~140d;雌性17只,雄性1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段结扎,对照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段分离作为对照。每组分别于术后2h、6h、24h各处死5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ting和q RT-PCR方法观测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aspartic protease 3,CASP3)、FBJ三氏小鼠骨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物(Finkel-Biskis-Jinkins murine osteo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FOS)等指标及其mRNA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结扎组兔颈髓组织中的BAX、BCL2、CASP3和FOS蛋白表达所有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9975.00±1007.00;Western Blotting检测:3.81±0.04)和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9865.00±1783.00;Western Blotting检测:5.26±0.07)在术后24h时表达最多,CASP3在术后6h时最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2218.00±1256.00;Western Blotting检测:3.46±0.08),FOS在术后2h时最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840.00±1584.00;Western Blotting检测:2.46±0.04),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上述蛋白的表达在不同观察节点也不相同,两两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X和BCL2随时间增加而增大,CASP3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FOS随时间增加而减小。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结扎组兔颈髓组织中的BAX、BCL2、CASP3和FOS表达均高于对照组,BAX(14.48±1.16)和BCL2(10.35±1.67)在术后24h时表达最多,CASP3在术后6h时最多(30.37±2.27),FOS在术后2h时最多(15.65±1.21),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上述mRNA的表达在不同观察节点也不相同,两两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X和BCL2随时间增大,CASP3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FOS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小。结论:结扎兔右侧椎动脉第一段会造成兔颈髓轻度急性缺血损伤,对CASP3的检测提示术后6h时损伤最严重,该缺血损伤可以很快恢复,在24h时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损伤 椎动脉结扎 中枢缺血 动物实验 日本大耳白兔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价值 被引量:29
16
作者 侯炳辉 张晨 +1 位作者 赵仁亮 滕继军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A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6例病人中,血管检查发现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6例,前循环血管病变2例,此结果CTA与DSA检...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A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6例病人中,血管检查发现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6例,前循环血管病变2例,此结果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另外108例病人均检出后循环血管异常,其中基底动脉狭窄16例,CTA与DSA均检出。以DSA结果为标准,CTA对92例病人184条椎动脉检查的灵敏度为95.10%,特异度为92.68%,Kappa值=0.8788,CTA与DSA诊断后循环血管狭窄程度的结果呈正相关(r=0.991,P<0.001)。结论CTA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后循环缺血 眩晕 椎动脉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峥 程琼 +3 位作者 李永坤 刘君鹏 陈莹 汪银洲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经DSA或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VAD患者28例。25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PCI),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25例PCI中的21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mg/d...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经DSA或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VAD患者28例。25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PCI),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25例PCI中的21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mg/d)治疗,3例给予血管内治疗;3例SAH患者中,2例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及椎动脉闭塞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并对疗效进行随访。结果①28例患者中,24例有明确的病因或诱因,分别为头颈部异常运动(15/24,53.6%)、动脉粥样硬化(4/24,16.7%)、上呼吸道感染(12.5%,3/24)、血小板增多症和酗酒(各4.2%,1/24),原因不明4例。②28例患者中,25例(89.3%)有PCI症状,其中21例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4例为反复短暂性眩晕发作。3例(10.7%)为SAH。③DSA或CTA确诊30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有VAD。16支(51.6%)表现为"线样征",9支(29.0%)为梭形或囊形动脉瘤,6支(19.4%)为"珠线征",2支(6.5%)为双腔征。夹层最多位于V4段(71.0%,22/31),其次为V2段(19.4%,6/31)。④25例PCI患者中,药物治疗的21例中19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9例复查CTA或DSA,4例血管狭窄程度减轻,4例狭窄程度无明显变化,1例椎动脉自行闭塞。血管内治疗的3例,预后均良好,复查CTA未发现血管再狭窄或动脉瘤复发。3例SAH患者中,2例行血管内治疗者的预后良好,复查CTA未发现动脉瘤复发;1例因家属拒绝手术而仅采用药物治疗,再发SAH后死亡。结论根据VAD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夹层 后循环缺血 疾病特征 治疗
下载PDF
利用MR灌注加权成像评价后循环远端缺血的血液动力学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永刚 刘希胜 +3 位作者 王敏 许新堂 张秋妹 苗重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945-2948,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MR灌注加权成像(PWI)评价后循环远端缺血的血液动力学。方法:回顾32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病例组,分析PW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资料,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血管狭窄,侧支血管,脑血流量(r CBF)、脑血容量... 目的:探讨利用MR灌注加权成像(PWI)评价后循环远端缺血的血液动力学。方法:回顾32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病例组,分析PW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资料,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血管狭窄,侧支血管,脑血流量(r CBF)、脑血容量(r CBV)、平均通过时间(r MTT)指标。结果:病例组:至少有1支椎基底动脉狭窄>70%,椎动脉重度狭窄17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20例;小脑上动脉重度狭窄8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7例;后交通动脉开放22例;软脑膜动脉的显示11例;微小动脉团显示12例。病例组ROI/额叶白质比值相对于对照组r CBF、r CBV值均下降,MTT值延长,两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WI结合MRA能够有效地评价后循环远端缺血区域脑组织血流灌注以及侧支循环血流代偿情况,有效的评估缺血区血液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加权成像 MRA 缺血 椎基底动脉 MTT
下载PDF
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后循环缺血相关性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夏文卿 牛国忠 +2 位作者 殷聪国 唐波 蒋琳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11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PCI)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arterydominance,VAD)现象的相关性以及VAD患者合并P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问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PCI)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arterydominance,VAD)现象的相关性以及VAD患者合并P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问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TIA患者,根据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VAD组和非VAD组,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回顾性收集人口统计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CI组有VAD的危险比前循环组高2.363倍,而存在VAD的病例出现PCI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1.639倍。在128例伴有VAD的脑梗死/TIA患者中,后循环组冠心病患者比例(11.0%vs28.3%,P=0.013)显著小于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比例(86.6%vs19.6%,P=0.000)显著高于前循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P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505,95%CI:9.778~71.850,P=0.000)。结论VAD与PCI存在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合并PCI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椎动脉优势现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医源性椎动脉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潘杰 邹乐 谭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710-1713,共4页
医源性椎动脉损伤是颈椎手术中一种罕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随着颈椎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多种新的颈椎内固定方式的应用,出现医源性椎动脉损伤的潜在可能性会增加,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本文就目前对医源性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 医源性椎动脉损伤是颈椎手术中一种罕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随着颈椎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多种新的颈椎内固定方式的应用,出现医源性椎动脉损伤的潜在可能性会增加,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本文就目前对医源性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椎动脉损伤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