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ldest Asian Record of Snapping Shrimps(Malacostraca:Alpheidae)from the Kutch Basin,Western India and Associated Biota:Biostratigraphic,Paleoenvironmental and Paleoecological Significance
1
作者 Vivesh V.KAPUR Kamlesh KUMAR +5 位作者 Pranav J.PANDYA Amit KGHOSH Arindam CHAKRABORTY Anupam SHARMA Gaurav CHAUHAN M.G.THAKKAR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867-1883,共17页
The oldest Asian record of alpheid shrimps,assigned to genus Alpheus,based on snapping claw fingertips from the Miocene Khari Nadi Formation in the Kutch Basin,western India reported herein,extends the fossil record o... The oldest Asian record of alpheid shrimps,assigned to genus Alpheus,based on snapping claw fingertips from the Miocene Khari Nadi Formation in the Kutch Basin,western India reported herein,extends the fossil record of the family Alpheidae from Asia by~22 million years.An early Miocene(Aquitanian)age i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associated assemblage of calcareous nannofossils,Sphenolithus disbelemnos,Cyclicargolithus floridanus,and Reticulofenestra haqii.The co-occurring microbiota includes bony fish otolith remains,identified as“genus Gobiidarum”,isolated teeth of Dasyatis rays,Sphyrna sharks,and teleosts,ctenoid and placoid scales,ostracods,belonging to the genera Paractinocythereis,Alocopocythere,Ruggieria,Aglaiocypris,Bairdoppilata,and echinoid spines.Taken together,the microfossil assemblage and data from chemical analyses using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X-Ray Diffraction and 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of host and associated lithologies suggests prevalence of a shallow(neritic)to coastal marine(intertidal)depositional paleoenvironment.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lso provides the oldest fossil evidence on the co-occurrence of Alpheus and gobiids(based on otoliths)that strongly advocates that the mutualistic association between these animal groups had developed by the Aquita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stratigraphy Crustacea Caridea ELASMOBRANCHS GOBIIDAE invertebrate and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NANNOFOSSILS Oligocene-Miocene Indian subcontinent
下载PDF
Foraminiferal biostratigraphy of lignite mines of Kutch,India:Age of lignite and fossil vertebrates 被引量:2
2
作者 Pratul Kumar Saraswati Sonal Khanolkar +2 位作者 Dalta Surya Narayana Raju Suryendu Dutta Santanu Banerjee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4年第1期90-98,共9页
The lignite deposits of Kutch, India are stratigraphically referred to the Naredi Formation and considered to be Early Eocene in age. The biostratigraphy of the older mine at Panandhro and a newly opened mine at Matan... The lignite deposits of Kutch, India are stratigraphically referred to the Naredi Formation and considered to be Early Eocene in age. The biostratigraphy of the older mine at Panandhro and a newly opened mine at Matanomadh has constrained the upper age limit of lignite to the early Bartonian. Its lower age may extend to the late Lutetian. Temporally the formation of lignite corresponds to the warming event of the Middle Eocene and suggests a humid climate at the onset of the warming. The previous palynological studies have already suggested dominance of tropical angiospermic pollen. A diverse assemblage of fossil whales and other vertebrates, many of them supposedly the oldest representatives, were reported from Panandhro mine. These were initially assigned to the Early Eocene and later to the Lute? tian age. The present biostratigraphic study revises their age to the Early Barto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cene vertebrates KUTCH INDIA LIGNITE biostratigraphy
原文传递
冀北滦平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的发现及生物地层界线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庞其清 李佩贤 +1 位作者 田树刚 柳永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29-338,共10页
冀北滦平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的剖面连续、沉积序列完整、介形类化石十分丰富,可分为:Ⅰ.Luanpin-gella-Eoparacypris-Pseudoparacypridopsis,Ⅱ.Yanshanina-Cypridea-Rhinocypris和Ⅲ.Cypridea-Yanshanina-Timiriasevia3个组合带... 冀北滦平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的剖面连续、沉积序列完整、介形类化石十分丰富,可分为:Ⅰ.Luanpin-gella-Eoparacypris-Pseudoparacypridopsis,Ⅱ.Yanshanina-Cypridea-Rhinocypris和Ⅲ.Cypridea-Yanshanina-Timiriasevia3个组合带。Ⅰ组合带分布在大北沟组,显示了晚侏罗世晚期的特征,Ⅱ、Ⅲ组合带分布于大店子组,Cypridea开始大量出现,明显地具有早白垩世早期的特征,故侏罗—白垩系的界线应置于第Ⅰ组合带与第Ⅱ组合带之间,即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两组间的砾岩和砂砾岩在张家沟剖面已相变为砂泥岩互层,其间未找到生物化石的岩层厚度,由大店子东沟剖面的56m至张家沟剖面已减少至仅为9.11m,张家沟剖面优于井上—大店子东沟剖面,可作为中国北方陆相侏罗—白垩系的界线层型剖面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平张家沟 大北沟组 大店子组 介形类 生物地层
下载PDF
Chinese Continental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 and Its Correlation 被引量:6
4
作者 WANG Yuanqing TONG Yongsheng LI Q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443-451,共9页
Recent paleontological, paleomagnetic and carbon isotopic investigations have provided new evidence supporting placement of the Chinese terrestrial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 at the base of the Lingcha Formation in the... Recent paleontological, paleomagnetic and carbon isotopic investigations have provided new evidence supporting placement of the Chinese terrestrial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 at the base of the Lingcha Formation in the Hengyang Basin, Hunan Province, and with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Nomogen Formation in the Erlian Basin, Inner Mongolia. Based on mammalian and ostracod biostratigraphic data, the boundary can also be rou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acts between the Baoyue and Huayong formations in the Sanshui Basin of Guangdong, the Qingjiang and Xinyu formations of Jiangxi, the Fourth Formation of the Funing Group and the Dainan Forma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and the Dabu and Shisanjianfang formations in the Turfan Basin of Xinji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ebrate/ostracod biostratigraphy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 CORRELATION Hunan Province Inner Mongolia China
下载PDF
辽宁凌源及内蒙古宁城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脊椎动物生物地层 被引量:57
5
作者 汪筱林 王元青 +6 位作者 张福成 张江永 周忠和 金帆 胡耀明 顾罡 张海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99,共19页
辽宁凌源及相邻内蒙古南部宁城地区义县组发现多个重要脊椎动物化石地点,通过岩 石地层、脊椎动物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对比,建立了该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凌源一宁 城地区义县组有 2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下部道虎沟层含 Lyc... 辽宁凌源及相邻内蒙古南部宁城地区义县组发现多个重要脊椎动物化石地点,通过岩 石地层、脊椎动物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对比,建立了该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凌源一宁 城地区义县组有 2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下部道虎沟层含 Lycopteraer Ichthyofauna, Psittacosaurus Fauna和Confuciusornis Avifauna等3个动物群,可以与北票尖山沟层的四合 屯脊椎动物化石群对比,层位相当于义县组一、三段;上部大王杖子(大新房子)层含 Lycoptera Ichthyofauna和Liaoxiornis Avifauna等2个动物群,为义县组中部沉积,在四合屯地 区缺失。冀北丰宁四岔口-森吉图地区义县组脊椎动物化石层对应于凌源大王杖子层;滦平 大北沟组为义县组最下部沉积,其上覆的大店子组相当于宁城道虎沟层和北票四合屯义县组 一、三段。热河群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发现3个连续的鸟类群;义县组下部Confuciusornis Avifauna、义县组中部Liaoxiornis Avifauna和九佛堂组Cathayornis-Chaoyangia Avifauna。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凌源 内蒙古宁城 下白垩统 脊椎动物生物地
下载PDF
广西早泥盆世节甲鱼类及胴甲鱼类化石及华南早泥盆世脊椎动物生物地层对比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士涛 潘江 王俊卿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8-69,共12页
描述了早泥盆世的3个属种,其中节甲鱼类Yujiangolepisliujingensisgen.etsp.nov.采自广西六景,Buchanosteussp.及胴甲鱼类?Chuchinolepissp.采自广西玉林。该3件标本均产自海相地层中,与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共生。还讨论了华南区... 描述了早泥盆世的3个属种,其中节甲鱼类Yujiangolepisliujingensisgen.etsp.nov.采自广西六景,Buchanosteussp.及胴甲鱼类?Chuchinolepissp.采自广西玉林。该3件标本均产自海相地层中,与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共生。还讨论了华南区几个主要产脊椎动物化石(包括脊椎动物微体化石)剖面的生物地层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早泥盆世 生物地层 甲鱼 胴甲鱼
下载PDF
河套盆地东部第四纪中晚期介形类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利杰 石建省 +4 位作者 张翼龙 李政红 王文中 王丽娟 于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根据河套盆地东部DTLC孔介形类组合及其岩性、岩相的分析,着重地探讨了该区第四纪中、晚期介形类的生物地层特征及其沉积古环境意义。研究认为:中更新世早期(Q_2~1),未见介形类,以冲洪积沉积环境为主,兼有河湖交替演化;中更新世晚期(Q_2... 根据河套盆地东部DTLC孔介形类组合及其岩性、岩相的分析,着重地探讨了该区第四纪中、晚期介形类的生物地层特征及其沉积古环境意义。研究认为:中更新世早期(Q_2~1),未见介形类,以冲洪积沉积环境为主,兼有河湖交替演化;中更新世晚期(Q_2~2),介形类生物组合为Leucocythere plethora-Eucypris inflate-Limnocyther dubiosa,推测为封闭性的半咸水、咸水湖相沉积环境,气候偏冷;晚更新世早期(Q_3~1),介形类生物组合为Leucocythere plethora-Limnocythere dubios,反映了封闭性的半咸水深湖相沉积环境;晚更新世晚期(Q_3~2),少见淡水介形虫化石,以Ilyocypris manasensis-Candoniella albicans-Cypria luminosa为组合特征,反映了以河流冲洪积环境为主;全新世(Q_4)为河流沉积环境。通过河套盆地区域沉积环境的综合分析认为:中更新世晚期(Q_2~2)至晚更新世早期(Q_3~1),河套盆地为封闭性内陆湖盆,黄河为内流河;自晚更新世晚期(Q_3~2)以来,黄河逐渐地转为外流河,河套盆地为外流湖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介形类 第四纪 生物地层 古环境
下载PDF
渤海海域秦皇岛30地区白垩纪介形类生物组合的新发现及其古生态特征
8
作者 杨娇娇 赵都菁 +3 位作者 姚雅琴 曹洁 杨纪磊 范晶晶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0-357,共8页
渤海海域一直缺乏白垩纪地层划分的古生物依据。本文通过秦皇岛30地区2口钻井473块岩屑样品的介形类分析,发现了13个属23个种,归纳为单肋女星介Cypridea unicostata-西氏枣星介Ziziphocypris simakovi介形类组合。通过分析该组合的特征... 渤海海域一直缺乏白垩纪地层划分的古生物依据。本文通过秦皇岛30地区2口钻井473块岩屑样品的介形类分析,发现了13个属23个种,归纳为单肋女星介Cypridea unicostata-西氏枣星介Ziziphocypris simakovi介形类组合。通过分析该组合的特征分子及其他分子在国内外的地质延限分布情况,发现这一组合的时代为早白垩世瓦兰今期,地层可划归九佛堂组。渤海秦皇岛30地区所发现的这个介形类组合以中小个体卵形、椭圆形、壳面具蜂窝、肋纹的女星介Cypridea及卵形、壳面饰以脊纹的枣星介Ziziphocypris发育为特征,判断该介形类组合生活在有一定深度的浅湖环境中,结合地层岩性指示该段地层沉积时期为浅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生物地层 古生态 白垩纪 秦皇岛30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非海相白垩纪介形类化石组合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亚琼 沙金庚 +2 位作者 泮燕红 张晓林 饶馨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9-299,共11页
我国非海相白垩纪介形类化石可以划分为7个组合:1)分布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的Jingguella-Minheella-Pinnocypridea组合;2)分布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巴列姆期的Cypridea-Latonia-Darwinula组合;3)阿普特期阿尔必期的C... 我国非海相白垩纪介形类化石可以划分为7个组合:1)分布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的Jingguella-Minheella-Pinnocypridea组合;2)分布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巴列姆期的Cypridea-Latonia-Darwinula组合;3)阿普特期阿尔必期的Cypridea(Morinina)-Bisulcocypridea-Mongolocypris组合;4)分布于我国东北、中部及东部地区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的Cypridea-Mongolianella-Darwinula组合;5)分布于我国东北、中部及东部地区巴列姆期阿普特期的Cypridea(Cypridea)-Cypridea(Ulwellia)-Limnocypridea组合;6)塞诺曼期塞农期的Cypridea-Triangulicypris-Sunliavia-Lycopterocypris组合;7)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的Talicypridea-Cypridea-Quadracypris-Candona组合。依据以上7个介形类化石组合,我国22个地区含介形类的73个地层单元(群/组)得到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学 介形类化石组合 对比 非海相 白垩纪 中国
原文传递
新疆柯坪—巴楚地区志留纪含鱼化石地层序列与加里东运动 被引量:31
10
作者 赵文金 王士涛 +1 位作者 王俊卿 朱敏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5-240,共16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巴楚一带发育一套古生代红色岩系,包括塔塔埃尔塔格组、依木干他乌组和克兹尔塔格组,其中的生物群以鱼类、腕足类、双壳类和腹足类等为主。重新厘定这套红色岩系各组的定义,并依据鱼类化石资料,将其与华南板块扬...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巴楚一带发育一套古生代红色岩系,包括塔塔埃尔塔格组、依木干他乌组和克兹尔塔格组,其中的生物群以鱼类、腕足类、双壳类和腹足类等为主。重新厘定这套红色岩系各组的定义,并依据鱼类化石资料,将其与华南板块扬子区的有关地层进行了对比,认为其皆为志留纪。现有资料表明,志留纪期间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板块同属一个鱼类古动物地理区系,即东原特提斯大区的泛华夏盔甲鱼类区系。依据地层格架和鱼群面貌等,两大板块在志留纪温洛克世之前曾连在一起或靠得很近,可能组成塔里木—华南联合板块;晚期加里东运动在两大板块上产生了同样显著的影响,皆表现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之末发生的大规模整体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古动物地理 加里东运动 志留系 柯坪 巴楚 新疆
原文传递
包头地区第四纪中晚期介形类生物地层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利杰 张翼龙 +3 位作者 石建省 于娟 刘林敬 杨丽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5-141,共7页
通过对包头地区ZK7孔岩性岩相与介形类生物地层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区第四纪中晚期古地理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更新世早期(Q_2~1),见少量淡水介形类,以Candona subtrlangulata-Ilyocypris bradyi-Candoniella albicans为组合特征,... 通过对包头地区ZK7孔岩性岩相与介形类生物地层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区第四纪中晚期古地理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更新世早期(Q_2~1),见少量淡水介形类,以Candona subtrlangulata-Ilyocypris bradyi-Candoniella albicans为组合特征,反映了以冲积为主的河湖交替演化环境;中更新世晚期(Q_2~2),半咸水-咸水湖相介形类富集,以Eucypris inflata-Leucocythere plethora-Limnocythere dubiosa为组合特征,反映了封闭性半咸水-咸水湖泊环境,气候偏冷干;晚更新世早期(Q_3~1),半咸水湖相介形类较丰富,以Leucocythere plethoraLimnocythere dubiosa为组合特征,代表沉积环境为封闭性半咸水的静水深湖;晚更新世晚期(Q_3~2)与全新世(Q_4),未见介形类,反映了该处沉积环境以河流冲洪积相中粗碎屑沉积建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生物地层 第四纪 古环境 包头地区
原文传递
非海相白垩系年代学和对比 被引量:6
12
作者 沙金庚 Spencer G.LUCAS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52,共16页
从1800年代初最早确定的白垩系定义起,白垩系就包括了海相和非海相白垩纪的地层和化石。白垩纪是一个全球性气候温暖、海平面高、构造和火山活动强烈的世界。此时,多块大陆分解,几乎所有海洋都已打开,形成了与现代相近的海陆分布的地理... 从1800年代初最早确定的白垩系定义起,白垩系就包括了海相和非海相白垩纪的地层和化石。白垩纪是一个全球性气候温暖、海平面高、构造和火山活动强烈的世界。此时,多块大陆分解,几乎所有海洋都已打开,形成了与现代相近的海陆分布的地理图案。这一变革导致了全球生物群的区域化,给全球对比带来了困难。白垩纪的全球年代地层表是主要依据菊石和微体生物(有孔虫和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化石,并与已完整建立的全球极性倒转年表和很多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相结合的产物。从孢粉到恐龙等各类非海相化石均已用于白垩纪生物地层学。此期专刊的特色是聚焦于区域或全球的孢粉(包括沟鞭藻)、大植物、甲壳类(包括叶肢介和介形类)、软体动物(包括腹足类和双壳类)和脊椎动物(包括硬躯体和足印)非海相白垩纪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这些研究大大扩展了非海相白垩系对比的内容,并强调了将能取得更多进展的研究方向。非海相地层和化石群中直接夹有海相地层和化石的剖面/地区的非海相生物地层学更精确的研究,高分辨率的微体化石,特别是既出现于非海相又见于海相地层中的微体化石的微体生物地层学的进展,更多的直接与非海相生物地层学相关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古地磁年龄的测试,非海相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和旋回地层学分析及与非海相生物地层学对比的化学地层学的发展等,均将促进全球非海相白垩纪地层时代和对比,甚至以国际地质时标为准绳的全球非海相白垩纪地层对比框架表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海相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 孢粉 植物 叶肢介 介形类 软体动物 脊椎动物 白垩纪
原文传递
东营凹陷东辛2-4井上新世—全新世介形类生物地层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青芳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501-507,共7页
东辛2-4井是胜利油田东营凹陷南斜坡上的一口浅层水井,全部取芯,深度0—530.10m,对628块样品进行了系统的介形类化石分析,利用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将东辛2-4井进行了地层划分,划分出17个介形类化石组合带,介形类以Ilyocypris gibba-Cando... 东辛2-4井是胜利油田东营凹陷南斜坡上的一口浅层水井,全部取芯,深度0—530.10m,对628块样品进行了系统的介形类化石分析,利用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将东辛2-4井进行了地层划分,划分出17个介形类化石组合带,介形类以Ilyocypris gibba-Candoniella albicans陆相组合为主,在28.3—161.0m井段即上更新统平原组出现了海陆交替的介形类化石组合类型,海相介形类化石出现了6次,说明该时期具有6次小规模的海侵现象,海相化石为Echinocythereis dongyin gensis-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sis-Leguminocythereis hodgii组合,这为第四纪海侵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同时将东辛2-4井与SD1和SH2井进行了海侵层的对比,为本区沉积环境变迁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介形类 海相 上新世 新近纪 第四纪 东营凹陷 山东
原文传递
苏北洪泽凹陷古近系生物地层研究
14
作者 王启飞 阎泗民 +2 位作者 卢辉楠 周建松 杨景林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2-187,共6页
洪泽凹陷古近系地层发育齐全 ,介形虫、轮藻、孢粉化石丰富 ,根据其属种分布规律 ,建立了 E1 f— E2 s的 12个化石组合序列 ,论述了各门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对比关系。在此基础上 ,结合岩、电性对比 ,确立了顺河次凹和管镇次凹综合柱状图... 洪泽凹陷古近系地层发育齐全 ,介形虫、轮藻、孢粉化石丰富 ,根据其属种分布规律 ,建立了 E1 f— E2 s的 12个化石组合序列 ,论述了各门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对比关系。在此基础上 ,结合岩、电性对比 ,确立了顺河次凹和管镇次凹综合柱状图、地层对比图以及可用于凹陷内地层对比的 7个岩电性特征段。得出本区古近系除三垛运动和吴堡运动造成不整合或假整合外 ,其余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凹陷 江苏 生物地层 岩电性特征段 介形虫 轮藻 孢粉 古近系
原文传递
济阳坳陷老斜452井介形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15
作者 邓美寅 淳萍 +1 位作者 李家贵 葛瑞全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508-512,共5页
在对济阳坳陷老斜452井的古生物分析中,发现穴状女星介(相似种)Cypridea(Cypridea)cf.cavernosa、蒙阴女星介C.(C.)mengyinensis等介形类化石,说明该地区发育了白垩纪地层。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的细分主要是依据区域岩性、电性及孢粉化... 在对济阳坳陷老斜452井的古生物分析中,发现穴状女星介(相似种)Cypridea(Cypridea)cf.cavernosa、蒙阴女星介C.(C.)mengyinensis等介形类化石,说明该地区发育了白垩纪地层。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的细分主要是依据区域岩性、电性及孢粉化石等地质资料,但白垩系的岩性、电性与上下地层相似,且化石稀少,缺乏充足的古生物资料,因此难以系统、准确地划分。老斜452井发现介形类化石给济阳坳陷白垩系的细分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学依据,为该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斜452井 介形类 生物地层 白垩系 济阳坳陷 山东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D80井嫩一段介形类化石壳体特征及生物地层 被引量:1
16
作者 覃祚焕 席党鹏 +3 位作者 黄清华 聂志阳 曹文心 万晓樵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9-232,共14页
松辽盆地嫩江组一段富含介形类化石,是系统研究Santonian期陆相介形类的理想层位。论文对中央坳陷区D80井嫩一段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生物地层和壳体特征分析。鉴定出介形类化石11属30种,划分出6个介形类化石带,并与前人的研... 松辽盆地嫩江组一段富含介形类化石,是系统研究Santonian期陆相介形类的理想层位。论文对中央坳陷区D80井嫩一段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生物地层和壳体特征分析。鉴定出介形类化石11属30种,划分出6个介形类化石带,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描述了该段介形类化石的壳体结构,共识别出4种壳饰类型,8种壳形结构,基于介形类壳体特征和其他证据,初步探讨了该时期湖盆湖平面的变化特征,显示出嫩一段时期松辽湖盆湖平面经历了由深逐渐变浅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壳体特征 生物地层 白垩纪 嫩江组 松辽盆地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化石组合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秀亮 郑秀梅 +4 位作者 郑新生 李建国 杨玉梅 翁月新 吴采西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6-209,共4页
对准噶尔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厚度变化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这套红色地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段分布范围和沉积厚度变化较大,岩性单一,环境单调,生物化石较贫乏,但介形类化石很典型,表现出晚白垩世化石组合特征,建立... 对准噶尔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厚度变化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这套红色地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段分布范围和沉积厚度变化较大,岩性单一,环境单调,生物化石较贫乏,但介形类化石很典型,表现出晚白垩世化石组合特征,建立了3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为准噶尔盆地晚白垩世地层划分与对比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介形类化石 地层划分 晚白垩世 准噶尔盆地 新疆
原文传递
中亚与亚洲中部晚白垩世的陆生脊椎动物组合对比 被引量:2
18
作者 A. AVERIANOV H.D.SUES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2-485,共24页
通过对前人建议的26个生物地层标志化石存在与否的简约分析,中亚与亚洲中部晚白垩世的陆生脊椎动物组合的相对层位得到了更清楚的揭示。此区最古老的组合是乌兹别克斯坦克孜勒库姆沙漠的Khodzhakul组合(早塞诺曼期),其次为蒙古戈壁沙漠... 通过对前人建议的26个生物地层标志化石存在与否的简约分析,中亚与亚洲中部晚白垩世的陆生脊椎动物组合的相对层位得到了更清楚的揭示。此区最古老的组合是乌兹别克斯坦克孜勒库姆沙漠的Khodzhakul组合(早塞诺曼期),其次为蒙古戈壁沙漠东部BaynShire组的下部和上部的组合(塞诺曼期至桑顿期)。中国内蒙古二连达布苏动物群与中亚的土伦期—桑顿期动物群属于同一类群,因为它们均具龟鳖类Khunnuchelys,前者时代可能为桑顿期。三个中亚的组合(Bissekty、Yalovach和Bostobe组合)中有两个地方性的鳄形类(Kansajsuchus和Tadzhikosuchus)和一个出现于戈壁沙漠的鳄形类(Shamosuchus)化石。戈壁沙漠的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组合与北美同期动物群为同一类群。Djadokhta组与BarunGoyot组的坎潘期脊椎动物组合具有高度的地方性,并反应了半干旱的古环境。产自Nemegt组的组合生存于比较潮湿的环境。在组成上,这一组合与其他河流相沉积环境(Bissekty、二连达布苏以及北美Judithian期和Lancian期的组合)相似。具顶饰的鸭嘴龙Saurolophus的存在,支持了Nemegt组合为马斯特里赫特期时代。戈壁沙漠的这三个组合(Djadokhta、Barun Goyot和Nemegt组合)被归为一类,因为它们共同拥有地方性的龟类Mongolemys和兽脚亚目的小驰龙类。亚洲中部和北美的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组合与亚洲更加古老的组合不同在于存有暴龙科、肿头龙亚目和鸭嘴龙科。在中亚,由于地区性的海侵,这一时间段内的陆生脊椎动物组合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学 脊椎动物 晚白垩世 中亚 亚洲中部
原文传递
论敦达古鲁-巴哈里亚地区的陆相夹层及非洲其他地层中早白垩世恐龙化石的时代 被引量:1
19
作者 Jean LE LOEUFF Emilie LANG +1 位作者 Lionel CAVIN Eric BUFFETAUT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86-502,共17页
列举并尝试对比了非洲早白垩世脊椎动物化石的主要产地。晚侏罗世(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基默里奇期提塘期)至白垩纪最早期(南非的阿尔戈阿盆地凡兰吟期)的组合中含有剑龙、腕龙和梁龙,到前阿普特期(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被另一组合所取代... 列举并尝试对比了非洲早白垩世脊椎动物化石的主要产地。晚侏罗世(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基默里奇期提塘期)至白垩纪最早期(南非的阿尔戈阿盆地凡兰吟期)的组合中含有剑龙、腕龙和梁龙,到前阿普特期(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被另一组合所取代。这一更年轻的组合中含有重爪龙亚科棘龙类、大头鳄类鳄鱼Sarcosuchus以及大型禽龙,它们主要来自尼日尔(ElRhaz组和喀麦隆(Koum组),部分来自利比亚(Cabao组)和突尼斯(Douiret组),后两组中还含有鲨鱼Priohybodus ar ambourgi。阿普特期(?)至早阿尔必期组合中仍含有禽龙,但是棘龙科棘龙类取代了重爪龙亚科。早塞诺曼期组合(Bahariya,Kem Kem)以恐龙Spinosaurus、Carcharodonto saurus,鲨鱼(Onchopris tisnumidus)和鳄鱼(利比亚鳄类、无棘腔鳄类)为特征。由此可知,中非的一些原先被认为是早白垩世的地层(坦桑尼亚的Galula组、马拉维的含恐龙层)为晚白垩世。脊椎动物化石在非洲陆相地层的对比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学 脊椎动物 恐龙 白垩纪 非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