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genicity of Verticillium lecanii Isolated from Naturally Died Boettcherisca peregrine
1
作者 王凌超 高熹 +3 位作者 王松田 刘小文 叶敏 吴国星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0年第2期28-31,40,共5页
[Objective] In order to find th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suitable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filth flies, th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was isolated from the dead fly, Boettcherisca peregrine. [Method] The conidia and... [Objective] In order to find th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suitable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filth flies, th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was isolated from the dead fly, Boettcherisca peregrine. [Method] The conidia and mycelia were observed by optical microscope. Th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was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its culture characters and the optical morphologies of the conidia and mycelia, and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genicity were preliminarily studied. [Result] Th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isolated from the dead fly was a new strain of Verticillium lecanii. The new strain of V. lecanii was numbered as KMZW-1. The colonies of V. lecanii KMZW-1 grew fastest on potato dextrose agar medium (PDA) at 29 ℃ and pH 6.0. The LC50 of its spore suspension to the adults of B. peregrine, Lucilia sericata, Musca domestic, Piophila casei and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were 9.50×10^5, 4.58×10^7, 4.06×10^7, 4.10×10^3 and 1.05×10^7 conidia/ml, respectively. The LT50 were 6.86, 8.17, 8.16, 8.12 and 3.22 d,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V. lecanii KMZW-1 is an activ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to control the adults of five fly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ettcherisca peregrine verticillium lecanii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PATHOGENICITY
下载PDF
Components of Liquid Media on the Production of High Spore Concentrations of Lecanicillium lecanii (Zimm.) Gams and Zare
2
作者 Jaime Eduardo Reyes-Hemandez Raquel Alatorre-Rosas +4 位作者 Keiko Shirai-Matsumoto Humberto Vaquera Huerta Gil Virgen-Calleros Victor Medina-Urrutia Octavio Loera Corr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4年第9期767-779,共13页
Two Lecanicillium lecanii isolates, ATCC26854 and V3, were evaluated for spore production in liquid media. Both isolates have interesting known propert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hitinases (ATCC... Two Lecanicillium lecanii isolates, ATCC26854 and V3, were evaluated for spore production in liquid media. Both isolates have interesting known propert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hitinases (ATCC26854), and an outstanding pathogenic activity against the green cabbage aphid, Brevicorine brassiacae (L.). The isolates were grown on thirteen different liquid media, which had been used to produce other entomopathogenic Hyphomycete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27 -4- 1 ℃ with a 12:12 photoperiod using shake flasks. The production of spores was quantified during a seven days period, and the effects of the media were evaluated by determining spore concentration and morphology. Submerged conidia yields were higher with ATCC26854 than with V3 in all thirteen media, while higher concentrations (5.3×10^9, 4.6 ×10^9 and 3.4 ×10^9 conidia/mL) were found with ATCC26854 isolate in the Camaron, Minerales and Jenkins-Prior medium, respectively; lower yields (2.3 ×10^8, 2.2 ×10^8 and 2.3 ×10^8 conidia/mL) were found with the V3 isolate in Catroux, TKI and Camaron media, respectively. Spore production curves were adjusted to different sigmoid models. The process was better explained by the Richards model (r^2 = 0.99). Concerning conidia morphology, submerged conidia seemed to look like aerial conidia, but they were different in size (ATCC26854 2.73-6.99 μm and V3 5.28-14.29 μm); however, the dimensions fall within the ranges reported for L. lecanii. The analysis of shake flask cultures with the Richards model allowed selecting two low-cost liquid medium, Camaron and Jenkins-Prior, for scaling up conidia production for use in aphid biological control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IDIA verticillium lecanii liquid fermentation spore yields.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11个单孢菌株的生物学及其对温室白粉虱致病性的比较和筛选 被引量:38
3
作者 李国霞 严毓骅 王丽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3-88,共6页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蜡蚧轮枝菌11个单孢分离菌株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率以及对温室白粉虱2龄若虫致病性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上述性状特别是产孢量,在11个菌株中均表现有显著差异,但孢子萌发率都较高,达94.01%~9897%...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蜡蚧轮枝菌11个单孢分离菌株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率以及对温室白粉虱2龄若虫致病性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上述性状特别是产孢量,在11个菌株中均表现有显著差异,但孢子萌发率都较高,达94.01%~9897%(12h)。在同一菌株中这些性状有的表现出一致性,有的则不同。综合比较几种性状,筛选出B3/S1-SUb2和4号两个优良菌株,它们首先具有致病性高(对2龄粉虱若虫的致死率>95.76%,12d)、其次孢子萌发率高(94.24%和98.42%)、产孢量大(5.06和4.38×109抱子/皿)以及菌落生长速率快(3.13和3.00mm/d)的特性,具有实用价值,可为今后生物制剂的生产提供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菌株 分生孢子 致病性 温室 白粉虱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入侵蚧虫表皮过程中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作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彭国良 薛皎亮 +1 位作者 刘卫敏 谢映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0-225,共6页
研究了蜡蚧轮枝菌两个菌株No.V3.4504和No.V3.4505感染沙里院褐球蚧的外观症状、入侵体壁的过程及胞外蛋白酶与几丁质酶的作用.结果发现,用菌株No.V3.4504的孢子悬浮液感染蚧虫2d后,在虫体表面蜡粉稀薄的位置和柔软的虫体腹面出现了菌丝... 研究了蜡蚧轮枝菌两个菌株No.V3.4504和No.V3.4505感染沙里院褐球蚧的外观症状、入侵体壁的过程及胞外蛋白酶与几丁质酶的作用.结果发现,用菌株No.V3.4504的孢子悬浮液感染蚧虫2d后,在虫体表面蜡粉稀薄的位置和柔软的虫体腹面出现了菌丝,5d后菌丝覆盖虫体,7d后菌丝层加厚,虫体开始死亡.显微切片观察,在体壁的外表皮、内表皮和真皮层都发现了菌丝,说明该菌已侵染成功.以蚧虫的表皮为培养基对这两个菌株连续培养8d,发现菌株No.V3.4504的蛋白酶活性在前6天连续上升,最大值为(33.94±1.61)U/g,然后降低;几丁质酶活性在前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d5开始增加,最大值为(7.28±1.36)U/g.菌株No.V3.4505的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趋势与No.V3.4504相似.说明蛋白酶在菌丝侵染体壁的前期发挥了作用,降解表皮中的蛋白质,使几丁质暴露,诱导几丁质酶的大量产生,从而分解几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蚧虫 沙里院褐球蚧 表皮 蛋白酶 几丁质酶
下载PDF
6种常用农药与球孢白僵菌和蜡蚧轮枝菌的相容性 被引量:23
5
作者 谷祖敏 李璐 +2 位作者 纪明山 程根武 王英姿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5-326,共2页
测定了3种杀虫剂和3种杀菌剂在田间常规浓度下对球孢白僵菌和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供试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很小,萌发率超过85%,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影响较大,抑制作用最小的吡虫啉,抑制率达到25%。3种... 测定了3种杀虫剂和3种杀菌剂在田间常规浓度下对球孢白僵菌和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供试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很小,萌发率超过85%,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影响较大,抑制作用最小的吡虫啉,抑制率达到25%。3种杀菌剂几乎完全抑制了孢子的萌发。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的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2.60%~38.39%;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小于对球孢白僵菌的影响,抑制率为10.06%~17.61%。供试杀菌剂对球孢白僵菌和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都较大,抑制率都在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蜡蚧轮枝菌 相容性 化学农药
下载PDF
保护地常用农药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新民 王克勤 +1 位作者 刘春来 徐伟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9-21,共3页
6种杀虫剂和 6种杀菌剂对昆虫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杀虫剂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有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在田间常规使用浓度下 ,5种杀虫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 10 %以上 ,最高者为甲氰菊酯达 17 6 %。田间常... 6种杀虫剂和 6种杀菌剂对昆虫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杀虫剂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有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在田间常规使用浓度下 ,5种杀虫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 10 %以上 ,最高者为甲氰菊酯达 17 6 %。田间常规使用浓度稀释 10倍下 ,杀虫剂万灵、快灭净和锐劲特对菌丝生长抑制率低于 5 % ,锐劲特在 3 3~ 33 3mg/L时 ,菌丝生长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表现出与蜡蚧轮枝菌有极好的相容性 ,是菌药混用较好的候选杀虫剂。杀菌剂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浓度愈高 ,抑制程度愈强。因此 ,在利用蜡蚧轮枝菌防治保护地蔬菜害虫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蜡蚧轮枝菌 杀虫剂 杀菌剂 蔬菜 虫害防治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对扶桑绵粉蚧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袁盛勇 闫鹏飞 +4 位作者 孔琼 邓裕亮 张宏瑞 刘正喜 何红飞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8-754,共7页
测定了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致病率为83.72%,致死中浓度LC50为1.49×10^5个/m L,致死中时间LT5... 测定了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致病率为83.72%,致死中浓度LC50为1.49×10^5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21 d;对2龄若虫的致病率为74.42%,致死中浓度LC50为3.66×10^3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55 d;对3龄若虫的致病率为76.74%,致死中浓度LC50为9.82×10^4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44d;其对雌成虫的致病率为85.37%,致死中浓度LC50为2.80×10^4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4.87 d。说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有较强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扶桑绵粉蚧 致病性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联德 黄建 +1 位作者 林谷园 梁智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7-171,共5页
以叶片浸液接种法测定了烟粉虱对蜡蚧轮枝菌菌株(Vp28和Vl6063)的感染反应.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死亡率随时间和剂量的变化作了拟合.接种后4-8d,Vl6063的LC50分别为3.98×108,3.55×107、6.31×106、1.17×106... 以叶片浸液接种法测定了烟粉虱对蜡蚧轮枝菌菌株(Vp28和Vl6063)的感染反应.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死亡率随时间和剂量的变化作了拟合.接种后4-8d,Vl6063的LC50分别为3.98×108,3.55×107、6.31×106、1.17×106、6.03×105孢子·mL-1;Vp28的LC50分别为6.61×106,1.95×106、1.10×106、7.76×105和6.03×105孢子·L-1.2个菌株的LT50值为105-106孢子·mL-1(约为5.5-10.0d).在小于105孢子·mL-1的剂量下,Vp28的LT50值大于Vl6063;在大于106孢子·mL-1剂量下,Vl6063的LT50值则大于Vp28、Vp28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蜡蚧轮枝菌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叶片浸液接种法 生物测定 昆虫病原真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棕榈蓟马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10
9
作者 袁盛勇 孔琼 +3 位作者 薛春丽 张宏瑞 田学军 肖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0-563,共4页
利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用供试菌株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5个浓度处理后8d,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5.85%、51.... 利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用供试菌株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5个浓度处理后8d,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5.85%、51.67%、71.49%、76.93%和84.66%,处理5d、6d、7d和8d后的LC50分别是(2.999±0.017)×107、(2.869±0.041)×106、(3.569±0.053)×105、(8.724±0.094)×104个/mL;在3.0×105~3.0×108个/mL4个浓度下,成虫的LT50值分别为(7.73±0.11)、(5.61±0.16)、(5.04±0.16)、(4.59±0.09)d;用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5个浓度处理后8d,若虫的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6.82%、54.97%、72.63%、78.85%和87.69%,处理5d、6d、7d和8d后的LC50分别为(1.123±0.007)×107、(1.199±0.018)×106、(1.873±0.017)×105、(6.682±0.041)×104个/mL;在3.0×105~3.0×108个/mL4个浓度下,若虫的LT50值分别为(7.15±0.13)、(5.48±0.14)、(4.99±0.23)、(4.32±0.2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棕榈蓟马 毒力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温室白粉虱和吹棉蚧的室内毒力 被引量:8
10
作者 袁盛勇 孔琼 +3 位作者 张虹 李正跃 陈斌 朱春燕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114,共4页
采用Hall生物测定方法,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温室白粉虱和吹棉蚧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温室白粉虱和吹棉蚧具有较强的致病率.孢子浓度1.6×10^5个/mL造成大量温室白粉虱感染致死,其LT50=(6.74... 采用Hall生物测定方法,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温室白粉虱和吹棉蚧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温室白粉虱和吹棉蚧具有较强的致病率.孢子浓度1.6×10^5个/mL造成大量温室白粉虱感染致死,其LT50=(6.74±0.16)d,而高浓度1.6×10^8个/mL对温室白粉虱感染致死LT50=(4.34±0.15)d.孢子浓度1.8×10^5个/mL造成吹棉蚧大量感染致死,其LT50=(11.14±0.41)d,高浓度1.8×10^8个/mL对吹棉蚧致死LT50=(8.94±0.18)d.其结果与其他蜡蚧轮枝菌菌株比较,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有较强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温室白粉虱 吹棉蚧 毒力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与农药混配防治甘蓝蚜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孔琼 袁盛勇 +3 位作者 张虹 李正跃 陈斌 朱春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5-146,167,共3页
利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浓度的孢子液,与吡虫啉、灭多威、阿维菌素、乐斯本4种不同浓度的化学农药混配对甘蓝蚜防治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孢子液在4900~4.9亿个/ml浓度对甘蓝蚜具有一定的防治... 利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浓度的孢子液,与吡虫啉、灭多威、阿维菌素、乐斯本4种不同浓度的化学农药混配对甘蓝蚜防治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孢子液在4900~4.9亿个/ml浓度对甘蓝蚜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随着浓度增加而防效提高,0.49亿个/ml和4.9亿个/ml浓度时效果最好,死亡率达64.69%。在分生孢子液为0.49亿个/ml与4种不同浓度的化学农药混用增效比较中,吡虫啉最高增效9%,与灭多威等混用则表现出拮抗作用。因此从生物防治和IPM等方面来看,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甘蓝蚜 分生孢子 化学农药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昆明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温度对菌落生长、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力文 周天雄 +1 位作者 耿瑞梅 杨美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2-47,共6页
蜡蚧轮枝菌昆明菌株KM9803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温度范围是5~35℃,适温范围是15~30℃,最适温度范同是23~28℃,最适温度25℃。当温度20~28℃时,14h分生孢子萌发率为98.6%~100%。在奁彼克培养基(CzA)上,20~28℃... 蜡蚧轮枝菌昆明菌株KM9803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温度范围是5~35℃,适温范围是15~30℃,最适温度范同是23~28℃,最适温度25℃。当温度20~28℃时,14h分生孢子萌发率为98.6%~100%。在奁彼克培养基(CzA)上,20~28℃15d平均产孢量范围是1.3×10^9~4.9×10^9孢子/皿,16h分生孢子萌发率93,67%~100%。25℃最适于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菌落 分生孢子 产孢量 萌发率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KMZW-1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8
13
作者 闫鹏飞 孙跃先 +3 位作者 邓裕亮 袁盛勇 吴国星 张宏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42,共5页
采用点滴法,在室内测定了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Zimm)KMZW-1菌株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 5个浓度的分生孢子液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若虫和雌成... 采用点滴法,在室内测定了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Zimm)KMZW-1菌株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 5个浓度的分生孢子液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若虫和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KMZW-1菌株对扶桑绵粉蚧具有较高的毒力,在雌成虫初期接种的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大于其他虫态;随着浓度的增加,校正死亡率逐渐增加,在3.0×108个/mL时达到最大;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加,1龄、2龄、3龄若虫和雌成虫初期接种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486 8×105、3.661 7×103、9.817 6×104、2.796 0×104个/mL,致死中时间分别为5.21、5.55、5.44、4.8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扶桑绵粉蚧 毒力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13
14
作者 袁盛勇 孔琼 +3 位作者 张宏瑞 王平 孙士卿 李河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1-133,共3页
利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的不同浓度孢子液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3.6×10~8个/mL浓度下,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成虫的最高死亡率为(76.87±4.38)%,致死中浓度(4.140±0.10)×10~6个/... 利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的不同浓度孢子液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3.6×10~8个/mL浓度下,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成虫的最高死亡率为(76.87±4.38)%,致死中浓度(4.140±0.10)×10~6个/mL,致死中时间为(5.54±0.22)d;若虫的最高死亡率为(80.95±1.71)%,致死中浓度(1.598±0.064)×10~5个/mL,致死中时间为(5.13±0.25)d,随浓度增加其杀虫速度加快,随处理时间延长其毒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蜡蚧轮枝菌 毒力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固体发酵基质优化组合正交筛选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国霞 周夏娣 郭友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0,共3页
蜡蚧轮枝菌菌株VLFNL95经 5种单一固体基质和 7种一般组合固体基质的发酵 ,分析比较其产孢量和分生孢子活力 ,初筛出麦麸单一基质和玉米碎粒 +黄豆饼粉 +磷酸盐组合基质为最佳发酵基质 ,两者的产孢量很接近 ,孢子活力较高。选取黄豆饼... 蜡蚧轮枝菌菌株VLFNL95经 5种单一固体基质和 7种一般组合固体基质的发酵 ,分析比较其产孢量和分生孢子活力 ,初筛出麦麸单一基质和玉米碎粒 +黄豆饼粉 +磷酸盐组合基质为最佳发酵基质 ,两者的产孢量很接近 ,孢子活力较高。选取黄豆饼粉、玉米碎粒、磷酸盐和谷壳为 4个组分因子 ,每个因子分别设有不同质量比例的 3个水平进行正交设计。通过对 9种正交配方发酵试验 ,筛选出 3号为最佳组合配方 ,其分生孢子产出量最高为6 90× 10 10 个 / g ,比初筛出的前 2个最佳基质提高约 1倍 ,孢子萌发率为 95 0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固体发酵基质 优化组合 正交筛选 有害生物 生物防治 产孢量 萌发率 温室蔬菜 花卉
下载PDF
十种常用农药制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翟晓曼 张艳军 谢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真菌杀虫剂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常与一些化学农药搭配使用。为了明确目前常用的农药品种与蜡蚧轮枝菌的相容性,本研究测定了北京市售的10种农药制剂对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对孢子毒力测... 真菌杀虫剂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常与一些化学农药搭配使用。为了明确目前常用的农药品种与蜡蚧轮枝菌的相容性,本研究测定了北京市售的10种农药制剂对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对孢子毒力测试结果表明,45%咪鲜胺乳油、25.5%异菌脲悬浮剂、40%嘧霉胺悬浮剂和10.8%精喹禾灵乳油的毒力最强,LC50为2.27~5.58μg.mL 1;50%丙环唑可湿性粉剂、20%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2.5%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的毒力居中,LC50为20.0~36.8μg.mL 1;72%2,4-滴丁酯乳油和48%氟乐灵乳油的毒力最弱,LC50分别为247.7μg.mL 1和376.62μg.mL 1。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供试农药制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2.5%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孢子萌发的影响最小,抑制率为39.7%;20%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影响最小,抑制率分别为54.5%和34.8%。由此可知,蜡蚧轮枝菌与高渗吡虫啉和中生菌素具有一定的相容性,但相容值较低,田间应用需与之适当间隔,而与其余的8种农药则完全没有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农药 孢子萌发 菌丝生长 产孢
下载PDF
菜青虫感染蜡蚧轮枝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仙红 李文英 +2 位作者 贺运春 王建明 郝赤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55-657,658,659,共5页
对感病菜青虫Pierisrapae组织切片的观察研究表明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lecanii主要通过昆虫的体壁侵染虫体。菜青虫各龄幼虫在体壁接菌 12h后 ,附着在虫体表面的孢子即可萌发。 2~ 3龄幼虫 ,蜡蚧轮枝菌菌丝 2 4h就可穿透体壁进入血... 对感病菜青虫Pierisrapae组织切片的观察研究表明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lecanii主要通过昆虫的体壁侵染虫体。菜青虫各龄幼虫在体壁接菌 12h后 ,附着在虫体表面的孢子即可萌发。 2~ 3龄幼虫 ,蜡蚧轮枝菌菌丝 2 4h就可穿透体壁进入血腔 ,4 8h可见脂肪体等器官发生病变 ;4~ 5龄幼虫 ,36h菌丝才可穿透体壁 ,4 8h可见虫体内有部分菌丝体。侵入虫体内的菌丝对寄生组织没有选择性。菌丝首先在入侵的血腔中生长 ,然后侵入脂肪体和肌肉 ,随菌丝在虫体内的增殖 ,中肠、马氏管、丝腺等相继被侵染。受侵的组织器管均发生明显的病变 ,如体壁分离 ,脂肪体变形、溶解 ,肌纤维排列松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青虫 蜡蚧轮枝菌 组织病变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VL17菌株代谢产物对桃蚜若蚜的室内毒力 被引量:5
18
作者 纪明山 王瑞雪 +1 位作者 谷祖敏 辛鑫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9-140,172,共3页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VL17菌株液体发酵滤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并旋转蒸发后,获得粗毒素。采用浸渍法测定粗毒素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毒力。结果表明:0.375mg/mL粗毒素对桃蚜若蚜的LT50为8.3821d,随浓度增加其杀虫速度加快...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VL17菌株液体发酵滤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并旋转蒸发后,获得粗毒素。采用浸渍法测定粗毒素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毒力。结果表明:0.375mg/mL粗毒素对桃蚜若蚜的LT50为8.3821d,随浓度增加其杀虫速度加快;处理试虫第3天,粗毒素对桃蚜若蚜的LC50为3.9661mg/mL,随处理时间延长其毒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桃蚜 代谢产物 毒力
下载PDF
营养和农药对蜡蚧轮枝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晓榕 高翔 +1 位作者 王建国 王新乐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25,共3页
在25℃条件下,测定了4种培养基和8种农药对蜡蚧轮枝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葡萄糖和查氏培养基最适于菌丝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所有供试农药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代森锰锌的抑菌率高达100%,其次为代... 在25℃条件下,测定了4种培养基和8种农药对蜡蚧轮枝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葡萄糖和查氏培养基最适于菌丝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所有供试农药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代森锰锌的抑菌率高达100%,其次为代森锌、百菌清及敌敌畏,再次为氯氰菊酯和阿维柴油,链霉素和氟虫腈的抑菌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培养基 农药 菌丝生长
下载PDF
若干杀虫剂、除草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明 吴畅 +1 位作者 邱卫亮 万方浩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75-178,共4页
本研究测定 12种杀虫剂和 5种除草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杀虫剂绿宝及菜蛾敌两品种与蜡蚧轮枝菌完全兼容 ,在 50倍下未检出有杀伤作用。天霸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 ,,安全值 (LC50 与田间使用浓度之比 )较... 本研究测定 12种杀虫剂和 5种除草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杀虫剂绿宝及菜蛾敌两品种与蜡蚧轮枝菌完全兼容 ,在 50倍下未检出有杀伤作用。天霸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 ,,安全值 (LC50 与田间使用浓度之比 )较高 ( 11.4 9) ,可与蜡蚧轮枝菌兼容使用。先力、一遍净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有一定的影响 (LC50 分别为 2 .4 86× 10 - 3 和 1.163× 10 - 4) ,安全值为 6.9- 7.5,可在一定程度上兼容使用。万灵、氯氰菊酯、敌杀死、功夫乳油、虫死净、速蚧克、来福灵等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有较大抑制作用 ,LC50 分别为 5.93× 10 - 4、3.17× 10 - 5、5.93×10 - 6、2 .2 2× 10 - 6、9.52× 10 - 5、5.15× 10 - 5、1.77× 10 - 5,安全值为 0 .1~ 2 .6,不能与蜡蚧轮枝菌同时使用。除草剂中 ,只有玉农乐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无影响 ,高效盖草能、除草醚、苄嘧黄隆和喹禾灵对蜡蚧轮枝菌孢子有抑制作用 ,LC50 分别为 1.74 0× 10 - 4,1.881× 10 - 4、5.94 3× 10 - 5,2 .90 8× 10 - 5,安全值较低 ( 1.61- 0 .2 9)。功夫乳油、虫死净、速蚧克、喹禾灵、来福灵、敌杀死、除草醚等在田间使用浓度下 ,虽对蜡蚧轮枝菌孢子的杀伤力较大 ,但在田间经日光等分解下 ,杀伤性可很快减弱 ,2~ 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抑制萌发 杀虫剂 除草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