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东亚型菌株GZ7/cagA^(+)和GZ7/ΔcagA源外膜囊泡的蛋白组学比较
1
作者 彭国玲 周佳 +3 位作者 廖永慧 谢渊 周建奖 赵艳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636-644,共9页
目的通过分离、鉴定和比较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H.pylori)、东亚型菌株GZ7/cagA^(+)及其cagA敲除菌株GZ7/ΔcagA来源的外膜囊泡(OMVs)中的差异表达蛋白(DEPs),分析cagA基因对OMVs中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超... 目的通过分离、鉴定和比较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H.pylori)、东亚型菌株GZ7/cagA^(+)及其cagA敲除菌株GZ7/ΔcagA来源的外膜囊泡(OMVs)中的差异表达蛋白(DEPs),分析cagA基因对OMVs中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分别提取GZ7/ΔcagA和GZ7/cagA^(+)的OMVs,通过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追踪技术鉴定其形态和粒径,使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两组OMVs中cagA蛋白的表达,分析OMVs的蛋白质组学;对蛋白组学数据进行质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鉴定后,以上调蛋白倍数变化(FC)>2.0、下调蛋白FC<0.5,FDR≤0.05为筛选条件筛选DEPs,利用OmicsBean在线工具、Gene Ontology和KOBAS对DEP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免疫荧光鉴定OMVs细胞在细胞中的定位,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活性。结果通过电镜和粒径证实成功分离纯化了OMVs;蛋白质组分析发现,GZ7/cagA^(+)-OMVs组与GZ7/ΔcagA-OMVs组比较有79个DEPs,其中38个蛋白下调、41个蛋白上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DEPs主要与丙酮酸代谢、丙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及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途径有关;免疫荧光和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证实H.pylori来源的OMVs能进入细胞并定位在线粒体并抑制细胞增殖。结论cagA能影响H.pylori分泌的OMVs中蛋白质的成分,DEPs可能促进cagA^(+)H.pylori在胃黏膜上的定植及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 胃癌 蛋白组 差异表达蛋白 线粒体
下载PDF
花生VAMP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陆晓东 张浩 +7 位作者 苑翠玲 孙全喜 闫彩霞 赵小波 王娟 李春娟 郑奕雄 单世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42-49,共8页
植物囊泡结合膜蛋白(VAMP)是定位在囊泡上的运输蛋白,在植物发育以及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花生VAMP基因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并对它们在22个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倍体野生种花生Arachi... 植物囊泡结合膜蛋白(VAMP)是定位在囊泡上的运输蛋白,在植物发育以及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花生VAMP基因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并对它们在22个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倍体野生种花生Arachis duranensis基因组有18个VAMP基因,Arachisi paensis基因组有21个,栽培种有41个,剔除假基因后花生VAMP基因家族有62个成员;表达模式分析表明AdVAMP17与AiVAMP1在大部分组织中均有表达,AdVAMP18与AiVAMP21在雌蕊中表达量最高,可能有特异性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VAMP家族成员,并深入探讨其在花生中的生物学功能和进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囊泡结合膜蛋白(vamp)基因家族 囊泡运输 表达模式
下载PDF
大鼠耳蜗中三磷酸腺苷表达及来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何珊 杨军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6-469,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耳蜗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表达部位、来源及其可能的存在形式。方法运用喹丫因染色技术,观察培养的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全膜迷路铺片和新鲜分离的单离外毛细胞;用免疫组化荧光染色法,观察突触素(s... 目的研究大鼠耳蜗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表达部位、来源及其可能的存在形式。方法运用喹丫因染色技术,观察培养的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全膜迷路铺片和新鲜分离的单离外毛细胞;用免疫组化荧光染色法,观察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和小泡相关膜蛋白-2(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2/synaptobrevin,VAMP-2)在大鼠耳蜗中的表达。结果培养的缘细胞胞浆中存在星点状喹丫因染色,全膜迷路铺片血管纹以外的区域和单离毛细胞中均未发现喹丫因的特异性染色。SYN和VAMP-2在大鼠耳蜗的内螺旋束、外螺旋束、Deiters细胞内侧缘和螺旋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SGNs)有共同表达。结论大鼠耳蜗缘细胞胞浆中存在大量囊泡状的ATP,而毛细胞、支持细胞中的ATP可能以非囊泡的形式储存。内螺旋束、外螺旋束和SGNs中有可能存在SYN染色的ATP囊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三磷酸腺苷 喹丫因染色 突触素 小泡相关联膜蛋白-2
下载PDF
神经管畸形儿及其父母还原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的FBAT关联研究
4
作者 裴丽君 朱慧萍 +4 位作者 刘建蒙 叶荣伟 李智文 任爱国 郑晓瑛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管畸形(neuraltubedefects,NTDs)儿及其父母的还原叶酸载体基因(reduced folate carrier gene,RFC1)A80G多态性在NTDs发生危险中的作用,为探讨NTDs遗传易感标记物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 目的:探讨神经管畸形(neuraltubedefects,NTDs)儿及其父母的还原叶酸载体基因(reduced folate carrier gene,RFC1)A80G多态性在NTDs发生危险中的作用,为探讨NTDs遗传易感标记物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04例NTDs儿及其父母和100例健康对照儿及其父母的RFC1 A80G多态性,利用病例-父母对照研究中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检验)和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检验(FBAT检验)分析NTDs儿的父母RFC1基因A80G多态性与NTDs发生危险的关联,及其在子代中传递的作用强度。结果:患儿父母均为杂合子GA/GA的比例高达36.36%,NTDs患儿成为纯合子GG的概率为2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儿接受父母遗传的G等位基因的概率均为25%,并有发生NTDs危险的可能。NTDs的TDT检验结果显示,患儿父母传递等位基因G的危险性是传递等位基因A危险性的1.56倍(95%CI:1.07~2.28),认为该基因在亲代和NTDs子代间存在传递失衡现象。FBAT检验中,不论显性模型还是隐性模型,均未发现等位基因G与NTDs的发生危险存在关联,该结果与上述病例-父母对照研究TDT检验结果不一致。结论:虽然TDT检验中G等位基因与NTDs发生危险有关,但FBAT检验未发现G等位基因与NTDs发生危险存在关联,应进一步加大核心家系数量验证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畸形 神经管缺损 膜转运蛋白质类 还原叶酸载体基因 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检验
下载PDF
青藏高原5种害鼠D型肉毒素抗性相关基因VAMP1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岩淦 赵芳 +4 位作者 张同作 李生庆 李志宁 林恭华 苏建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8,共7页
突触小泡相关膜蛋白1基因(VAMP1)的变异是导致鼠类对D型肉毒梭毒素灭鼠剂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分析青藏高原地区5种主要害鼠: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长尾仓鼠(Cricetul... 突触小泡相关膜蛋白1基因(VAMP1)的变异是导致鼠类对D型肉毒梭毒素灭鼠剂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分析青藏高原地区5种主要害鼠: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青海松田鼠(Neodon fuscus)和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VAMP1序列信息。同时,分别采集来自5个地理种群的58只高原鼠兔和59只高原鼢鼠,对VAMP1基因第二外显子区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转录组组装文件中成功获得5种动物的VAMP1基因全序列,长度均为357 bp,共检测到46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和4个氨基酸变异位点,但未发现与D型肉毒素抗性相关的氨基酸位点。对高原鼠兔群体和高原鼢鼠群体的VAMP1基因第二外显子序列的分析显示,高原鼠兔所有个体的序列高度保守,而在高原鼢鼠中则存在一个同义突变位点,但两物种在D型肉毒素抗性相关位点上都未监测出位点变异。该研究结果提示,D型肉毒杀鼠剂在青藏高原地区害鼠防治方面应该可以长期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型肉毒素 鼠害防治 突触小泡相关膜蛋白1基因(vamp1)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VAPB基因突变的研究
6
作者 张华纲 唐璐 +1 位作者 张楠 樊东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667-1670,共4页
目的 通过对40例中国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FALS)家系先证者进行囊泡相关膜蛋白相关蛋白B (VAPB)基因突变检测,探讨中国FALS与VAPB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集2008至2011年确诊的来自中国大陆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40个肌萎缩侧索硬... 目的 通过对40例中国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FALS)家系先证者进行囊泡相关膜蛋白相关蛋白B (VAPB)基因突变检测,探讨中国FALS与VAPB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集2008至2011年确诊的来自中国大陆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40个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家系的临床资料.利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先证者VAPB基因是否存在突变.结果 40个ALS家系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男女比例为1∶0.7,起病年龄平均(49±12)岁,上肢起病占52.5%,下肢起病占42.5%,球部起病占5.0%.全部40例先证者均未发现存在VAPB基因突变.结论 本研究为国内首个有关中国ALS患者VAPB基因突变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汉族FALS患者中,VAPB基因的致病突变可能是极为罕见.本研究对于研究和完善中国FALS的遗传易感性提供了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囊泡相关膜蛋白相关蛋白B 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