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原发性小隐静脉曲张
1
作者 崔智淼 陈占 +2 位作者 刘军 林瑞敏 李天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57-661,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原发性小隐静脉曲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我科46例原发性小隐静脉曲张进行回顾性分析,由患者选择手术方式,行射频消融联合硬化剂注射(观察组)和小隐静脉高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原发性小隐静脉曲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我科46例原发性小隐静脉曲张进行回顾性分析,由患者选择手术方式,行射频消融联合硬化剂注射(观察组)和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对照组)各2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并发症、治疗满意度和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短[(56.1±6.0)min vs.(81.7±10.6)min,t=-10.128,P=0.000],出血量少[(27.0±4.1)ml vs.(41.4±4.8)ml,t=-11.016,P=0.000],住院时间短[(2.0±0.7)d vs.(5.6±0.9)d,t=-14.319,P=0.000],术后3、6、12个月VCSS评分低[(7.4±2.0)分vs.(8.9±2.5)分,t=-2.165,P=0.036;(5.3±1.8)分vs.(6.5±2.2)分,t=-2.149,P=0.037;(2.6±1.3)分vs.(4.0±1.8)分,t=-2.912,P=0.006],满意度高(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观察组为18、4、1例,对照组为8、10、5例,Z=-2.967,P=0.003)。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原发性小隐静脉曲张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隐静脉曲张 射频消融 泡沫硬化治疗
下载PDF
腔内激光消融术与传统手术对小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2
作者 赵建新 金一琦 +2 位作者 缪冬镠 吕昌光 吴穹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消融术(EVLA)与传统手术对小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21年9月于苏州市立医院住院治疗的56例小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VLA组(n=20)和手术组(n=36)。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消融术(EVLA)与传统手术对小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21年9月于苏州市立医院住院治疗的56例小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VLA组(n=20)和手术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小隐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生活质量[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VCSS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EQ-5D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VCSS和EQ-5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A组患者的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例明显高于手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手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VLA组中1例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为C6级的患者术后小隐静脉曲张合并小腿背侧溃疡复发,经再次EVLA治疗后溃疡愈合,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组1例CEAP分级为C5级的患者术后出现腓肠神经损伤,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腔内激光消融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小隐静脉曲张的效果均较好,疗效相当,但激光消融治疗法操作简便,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隐静脉曲张 腔内激光消融 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 并发症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对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感觉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3
作者 刘海军 醋晓川 侯晓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4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8例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腓肠神经...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8例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VSD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感觉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流灌注指数、经皮氧分压(TcPO_(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足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联合VSD治疗足踝软组织缺损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皮瓣感觉功能,减轻炎症,加快创面愈合速度,提高足踝功能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 负压封闭引流 足踝软组织缺损 皮瓣感觉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6
4
作者 张发惠 林松庆 +2 位作者 郑和平 宋一平 田万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5-507,共3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由远及近,远端蒂部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外踝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上述动脉穿支2~5支,外径0.6~1.0mm,发深筋膜支、神经静脉营养支和皮支,形成深浅筋膜血管网、腓肠神经干血管链、小隐静脉旁血管链以及静脉壁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1~2支,外径1.7±0.5mm,距外踝尖上3.4±0.9cm,汇入腓静脉。结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及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外踝尖上3~4cm处存在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远端蒂皮瓣旋转点设计于此处,有助于改善皮瓣静脉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皮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9
5
作者 张发惠 谢其扬 +4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宋一平 田万成 黄汉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动脉穿支 远端蒂皮瓣
下载PDF
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6
6
作者 后强 曹道成 +2 位作者 刘毅 陶洪 蒋俊豪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34-735,共2页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12 5例 ,观察其手术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术后无血肿发生 ,下肢湿疹样皮炎均明显好转。 6例下肢溃疡均愈合 ,色素沉着...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12 5例 ,观察其手术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术后无血肿发生 ,下肢湿疹样皮炎均明显好转。 6例下肢溃疡均愈合 ,色素沉着明显减退。皮肤点式切口的疤痕在术后 3~ 6个月逐渐消失。结论 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操作简便、切口美观、创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 手术方法 手术治疗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 点式剥脱术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7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经小隐静脉与经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方灿军 潘力生 +5 位作者 丁振 聂宗杰 查振平 邱海军 梅文俊 汪文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经造影或彩超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A组(32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30例)经患肢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从治疗后...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经造影或彩超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A组(32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30例)经患肢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从治疗后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度、治疗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结果A组大腿消肿率为(88±13)%,B组为(85±22)%,A组小腿消肿率(82±16)%,B组为(84±15)%;A组静脉通畅度(84.55±2.34)%,B组(84.52±3.2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尿激酶使用量少,疗程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经腘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形成优于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溶栓,其具有疗程短、尿激酶使用量少、并发症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小隐静脉 腘静脉 置管溶栓
下载PDF
经小隐静脉插管予以阿加曲班和尿激酶区域给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忠信 潘春球 +2 位作者 符方勇 林智琪 刘正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SSV)插管予以阿加曲班和尿激酶区域抗凝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地将56例急性LDVT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1例/24条肢体)予以经SSV插管予以阿加曲班和尿激酶区域抗凝溶栓,对照组(35例...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SSV)插管予以阿加曲班和尿激酶区域抗凝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地将56例急性LDVT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1例/24条肢体)予以经SSV插管予以阿加曲班和尿激酶区域抗凝溶栓,对照组(35例/36条肢体)经外周静脉予以阿加曲班和尿激酶,分析两组血清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变化,调查静脉血栓的消长、患肢周径及溶栓抗凝相关并发症。结果经校正χ2检验,研究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1 vs 4/36,χ2=1.92,P≤0.05)。经威尔科克森检验,研究组总有效率(95.8%,23/24)和对照组(94.4%,34/36)无统计学差异(V=0.52,P>0.05),但总显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83.3%vs 55.6%,V=2.36,P≤0.05)。经配对t检验,研究组溶栓期间血清FBG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血清FBG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患肢周径减少时相和血清D-二聚体下降时相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SSV插管予以区域灌注阿加曲班和尿激酶可提高溶栓疗效,减少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溶栓 插管 小隐静脉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下载PDF
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宏生 李宇 +3 位作者 纪影畅 蔡湘娜 林常敏 李国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7期497-498,共2页
目的探讨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转移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7例下肢软组织缺损,应用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远1/3胫前、足背、足跟、踝部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8 cm×6 cm... 目的探讨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转移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7例下肢软组织缺损,应用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远1/3胫前、足背、足跟、踝部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8 cm×6 cm^18 cm×10 cm。结果7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40个月,平均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静脉血回流通畅,适合修复小腿远1/3胫前、足背、足跟、踝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皮瓣 组织缺损 小隐静脉
下载PDF
小隐静脉解剖和多普勒超声活体观察在远端蒂皮瓣的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军廷 赵劲民 +1 位作者 李智贤 苏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0-484,共5页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与远端蒂皮瓣静脉回流。方法: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例。(1)解剖观察40侧小隐静脉。(2)用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侧人的小隐静脉。结果:解剖观察外踝尖水平上3~4cm小隐静脉体表投影与皮瓣轴线基本一致,两者相差(0.5±...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与远端蒂皮瓣静脉回流。方法: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例。(1)解剖观察40侧小隐静脉。(2)用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侧人的小隐静脉。结果:解剖观察外踝尖水平上3~4cm小隐静脉体表投影与皮瓣轴线基本一致,两者相差(0.5±0.3)cm。40侧中有12侧各有1支与腓静脉的交通支,距外踝尖(3.0±0.7)cm,外径(1.2±0.5)mm;彩超检查外踝尖水平上3~4cm小隐静脉内径为(2.3±0.7)mm,距体表(3.2±1.0)mm,78.3%正常人的小隐静脉能较显著将远侧的静脉血导入近侧。若足踝部大隐静脉回流障碍,小隐静脉引流将加剧。结论:(1)结扎小隐静脉消除了浅静脉干对远端蒂皮瓣的倒灌,可改善皮瓣静脉回流。(2)经超声定位,在外踝尖水平上3~4cm行0.5~1cm的纵向小切口能准确结扎小隐静脉,操作简单,不会损伤蒂部穿支血管和血管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隐静脉 多普勒 远端蒂皮瓣 腓肠神经
下载PDF
腔内激光治疗小隐静脉曲张7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博 龚建平 +2 位作者 罗文军 陈以宽 孙建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56,共2页
目的;腔内激光是目前最新的治疗静脉曲张的微创技术,大隐静脉曲张的腔内激光治疗已在临床得到认同并广泛应用,但腔内激光治疗小隐静脉曲张尚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将探讨腔内激光治疗小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 目的;腔内激光是目前最新的治疗静脉曲张的微创技术,大隐静脉曲张的腔内激光治疗已在临床得到认同并广泛应用,但腔内激光治疗小隐静脉曲张尚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将探讨腔内激光治疗小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78例小隐静脉曲张患者93条患肢,按照国际静脉联盟CEAP分级,采用彩超定位下连续性静脉腔内激光闭塞治疗,部分患者同时需手术结扎大隐静脉或剥脱散在静脉属支。术后随访血管彩超和临床CEAP分级,分析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均获成功,彩超提示静脉立即闭塞,近端无血栓形成。平均手术时间29min,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疼痛、淤血、皮肤感觉异常、血栓性浅静脉炎等,但程度较轻微。术后3天至7天出院,平均随访时间16±9月(1月至43月)。所有病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结论:腔内激光治疗小隐静脉曲张短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轻微,症状缓解显著但临床操作中应进一步规范标准化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激光治疗 小隐静脉 静脉曲张
下载PDF
临时下腔静脉滤器防护下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与足背静脉溶栓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8
13
作者 方灿军 胡何节 潘力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82-86,共5页
目的比较急性髂一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患肢置管溶栓与经足背溶栓的治疗效果,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市立医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共52例急性髂一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 目的比较急性髂一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患肢置管溶栓与经足背溶栓的治疗效果,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市立医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共52例急性髂一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置管溶栓组(A组)和经足背溶栓组(B组)。其中置管溶栓组28例,术前均置入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经足背溶栓组24例,置入临时下腔静脉滤器10例。通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测量下肢周径变化、溶栓并发症、远期通畅率及瓣膜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置管溶栓组术后24h患者肢体肿胀开始减轻,3~5d后下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溶栓治疗后7d症状基本消退。经足背溶栓组一般48~72h后开始起效,7d后症状明显改善。置管溶栓组应用尿激酶总量为(320±100)×10^4u,总疗程为4~7d;经足背溶栓组应用尿激酶总量为(460±120)×10^4u,总疗程为6~10d。置管溶栓组治疗后大、小腿的肢体消肿率分别为(90.12±6.15)%和(86.74±7.24)%,经足背静脉溶栓组治疗后大、小腿的肢体消肿率分别为(85.71±5.54)%和(85.16±6.57)%,置管溶栓组治疗后Ⅲ级血栓溶解率患者达82.1‰经足背静脉溶栓组治疗后Ⅲ级血栓溶解率患者为50%,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具备疗程短、起效快、并发症少及PTS发生率低等优点,置管溶栓治疗方法优于经足背溶栓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静脉滤器 导管溶栓 小隐静脉
下载PDF
小隐静脉栓塞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开芳 陈艺新 +3 位作者 李青松 秦杰 田霓 杨颇 《实用骨科杂志》 2010年第6期426-428,共3页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栓塞对远端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白兔小腿后侧切取远端蒂腓肠神经岛状皮瓣,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个皮瓣。第1组在蒂部保留小隐静脉干;第2组在蒂部远端1cm将小隐静脉干结扎;第3组在蒂部远端1...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栓塞对远端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白兔小腿后侧切取远端蒂腓肠神经岛状皮瓣,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个皮瓣。第1组在蒂部保留小隐静脉干;第2组在蒂部远端1cm将小隐静脉干结扎;第3组在蒂部远端1 cm栓塞小隐静脉干。结果第1组皮瓣的小隐静脉充盈较第2、3组显著,且第1组皮瓣均有明显淤血、肿胀。第3组皮瓣存活率(87.5%)明显高于第1组(62.3%)和第2组(81.5%),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在小隐静脉远端栓塞或结扎阻断静脉血流灌入,均能显著提高远端蒂皮瓣的存活率,在蒂部结扎小隐静脉影响皮瓣远端供血和皮瓣成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小隐静脉 栓塞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9
15
作者 萧剑彬 林少芒 +3 位作者 张智辉 李强 刘金玲 吴权辉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评价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经小隐静脉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推注尿激酶(168.45±82.34)万U溶栓。以术前、后的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价疗效。结... 目的评价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经小隐静脉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推注尿激酶(168.45±82.34)万U溶栓。以术前、后的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价疗效。结果置管溶栓治疗后,膝上周径减少[(4.9±0.8)cmvs(1.4±0.5)cm,P<0.01);膝下周径减少[(3.8±0.6)cmvs(1.0±0.4)cm,P<0.01]。术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改善(7.6±1.5vs1.8±0.7,P<0.0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小隐静脉 置管溶栓 消肿百分比 溶栓百分比
下载PDF
三种不同入路置管方式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蒋俊 李俊杰 +3 位作者 刘曙民 高万河 韩雪 冯建新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371-1374,共4页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入路置管方式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下肢DVT患者90例,按照入路置管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其中A组选择小隐静脉入路,B组选择经腘静脉入路,C组选择经健侧股静脉入路。...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入路置管方式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下肢DVT患者90例,按照入路置管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其中A组选择小隐静脉入路,B组选择经腘静脉入路,C组选择经健侧股静脉入路。比较三组患者的消肿率、静脉通畅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三组的大腿周径差、血栓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三组大腿周径差、消肿率、血栓程度评分、PTS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组的静脉通畅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均P<0.05),A组和C组的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入路置管方式治疗急性下肢DVT,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经腘静脉入路静脉通畅率高,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以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介入治疗 腘静脉 小隐静脉 健侧股静脉 静脉通畅率
下载PDF
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感染创面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顺 李忠哲 +4 位作者 向明 谢杰 陈杭 杨国勇 牟健雄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2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报道应用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感染软组织缺损创面11例,创面面积最大12cm×18cm,最小8cm×10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14cm&#... 目的报道应用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感染软组织缺损创面11例,创面面积最大12cm×18cm,最小8cm×10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14cm×20cm.最小8cm×10cm。在转移皮瓣时将小隐静脉与创面周围大隐静脉属支吻合。结果11例皮瓣术后均无明显肿胀、瘀血等现象。其中10例顺利成活,1例皮瓣因创面感染未控制致部分坏死,清创游离植皮后治愈。其中10例获4~36个月随访,平均18.4个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踝一后足评分系统(总分100分)进行评分,最高得分97分,最低84分,平均93.5分,皮瓣外形、色泽及足踝部功能满意。结论应用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感染所致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抗感染能力强,有利于骨感染创面的愈合临床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外科皮瓣 血管吻合
下载PDF
经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路建宽 张春堂 袁广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91-594,共4页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入路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髂-股静脉血栓(I-FVT)的疗效。方法对28例I-FVT患者从健侧股静脉逆行插管失败,改行患侧小隐静脉切开置管溶栓并辅以导丝碎栓、导管抽吸、球囊导管顺次扩张;髂静脉流出道狭窄者行球囊扩张...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入路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髂-股静脉血栓(I-FVT)的疗效。方法对28例I-FVT患者从健侧股静脉逆行插管失败,改行患侧小隐静脉切开置管溶栓并辅以导丝碎栓、导管抽吸、球囊导管顺次扩张;髂静脉流出道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果 28例急性及亚急性I-FVT患者经患侧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患者,全部成功置管,溶栓导管侧孔段位于髂静脉至腘静脉间;7例取得明显的疗效,表现为患肢肿胀迅速消退,疼痛消失,肢体松软,活动恢复正常;17例患肢肿胀减轻,患肢活动度接近正常,造影血流大部分恢复,好转出院;4例症状改善不明显。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肺梗死。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6个月,静脉通畅无陈旧血栓18例,有陈旧血栓、静脉腔〉70%者5例,复发2例,静脉血栓后遗症3例。随访病例中,无下腔静脉阻塞、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经小隐静脉入路留置溶栓导管辅助介入血栓清除的技术治疗I-FVT,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创伤小,临床可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股静脉血栓 介入放射学 小隐静脉
下载PDF
带小隐静脉及足背外侧皮神经的跟外侧动脉轴型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新合 杨新蕾 +3 位作者 郭志谦 雷蕾 江碧川 孟红阳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59-60,73,共3页
目的探讨跟外侧动脉供血的带小隐静脉及足背外侧皮神经的足外侧轴型皮瓣修复足跟部伴骨骼、肌腱外露的深度小创面的价值。方法以外踝与跟腱连线中点弧形向前至第5跖骨头为皮瓣轴心线,向两侧延伸形成皮瓣,以外踝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为... 目的探讨跟外侧动脉供血的带小隐静脉及足背外侧皮神经的足外侧轴型皮瓣修复足跟部伴骨骼、肌腱外露的深度小创面的价值。方法以外踝与跟腱连线中点弧形向前至第5跖骨头为皮瓣轴心线,向两侧延伸形成皮瓣,以外踝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为皮瓣旋转轴点,按足跟部创面面积、形状设计皮瓣。皮瓣长宽较创面大1~1.5cm,旋转点到皮瓣距离较至创面距离长2~3cm。皮瓣最大面积8cm×6cm,最小6cm×3cm。共修复足跟部深度小创面12例。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血运良好,感觉恢复好,患足功能良好,远期无压疮及溃疡形成。结论以跟外侧动脉供血的带浅静脉及皮神经的足外侧皮瓣血运好,皮瓣的成活率与质量高。术后皮瓣感觉恢复好,耐磨,远期无压疮及溃疡形成,是修复足跟部伴骨骼、肌腱外露小创面的理想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跟外侧动脉 足背外侧皮神经 小隐静脉
下载PDF
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静 沈嬿 +3 位作者 李光早 张莉 王怀谷 黄鹤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7期909-911,共3页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皮瓣修复小腿创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既往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蒂皮瓣进行改进,设计以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为蒂的皮瓣,临床应用修复下肢创面14例。结果: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全部成活,均...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皮瓣修复小腿创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既往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蒂皮瓣进行改进,设计以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为蒂的皮瓣,临床应用修复下肢创面14例。结果: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全部成活,均获随访3个月~5年不等,肢体功能及外形均满意,足跟及足背外侧缘无感觉丧失区。结论: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皮瓣血运丰富、成活可靠,在修复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同时,有效地保留了足背外侧和足跟的感觉,提高了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外侧神经 小隐静脉 皮瓣 小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