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 and the Problems Regarding Japan’s Exemption from Blame for the Colonization of Korea
1
作者 YI Tae-Ji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8年第1期33-50,共18页
The 1951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 was the one and only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y that would have allowed demanding for Japan’s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lonization of Korea.However,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demand of... The 1951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 was the one and only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y that would have allowed demanding for Japan’s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lonization of Korea.However,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demand of such to be done.Soon,Korea and Japan resumed their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and had their first summit in 1952.After numerous negotiations,finally in 1965,the“Korea-Japan Treaty”was agreed upon.Even in this treaty,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lonization was different for both countries and ultimately resulted as an unresolved issue.This is because of the Japanese dependence to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On the other hand,the League of Nations,founded in 1920,believed that the systemat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was vital to keeping international peace.Therefore,they put much effort in and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the cod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The“Report on the law of Treaties”which was completed in 1935,noted that the“1905 Protectorate Treaty”,which was the ultimate treaty that led to Korea being annexed by the Japanese,was one of the three treaties that had no effective standing.This decision was carried out to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1963 and became a Resolution after being submitted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in the end of the same year.Using the decision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as evidence,this paper critically reviews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s lack of reviewing the Japanes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lonization of Ko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ctorate Treaty of November 1905 International PEACE activists in 1900s the Second Hague PEACE Conference William T.Stead FRANCIS Rey James Garner Manley O.Hudson HARVARD Draft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下载PDF
The Treaty of San Francisc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Peace Movement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
2
作者 Tae-Jin Y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8年第2期88-111,共24页
The leaders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believed in their master, Yoshida Shoin (吉田松陰), who claimed that in order for the islands of Japan not to be a colony of the powerful Western states, Japan had to conquer nea... The leaders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believed in their master, Yoshida Shoin (吉田松陰), who claimed that in order for the islands of Japan not to be a colony of the powerful Western states, Japan had to conquer nearby countries. This led to Japan’s invasion of the Ryukyu Islands, Taiwan, Korea, and Manchuria, which ultimately led to the Manchurian Incident of 1931,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Pacific War. Surprisingly, the subject and the timing of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se acts of war were in the same order of Yoshida Shoin’s proposal on preoccupancy.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 was romanticized as clearing the barbaric culture by civilization, and the Russo-Japanese war of 1904 was romanticized as the realization of Eastern Peace. However, Japanese policies of aggressions were first deemed illegal by international law during the 1931 Manchurian Incident by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Japanese Empire received the recommendation by the League of Nations to restore to original state, but declined and exited from the League of Nations. Following their exit, they started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Pacific War and eventually lost in 1945. The goal of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 of 1951 was to punish Japan’s aggressions. However, as the Cold War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started to arise in 1948, the punishment was eased, and their punishment for the aggressions on the Ryukyu Islands, Taiwan, and Korea was nearly unasked for.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ssues of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 in the views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established by Manley O. Hudson of Harvard University and others in U.S. academia and judici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shida Shoin’s “preemptive occupation of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First Anglo-Japanese Agreement the Inquiry Manley O. Hudson the Progressive Cod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League of Nations’ verdict on the Manchurian Incident James W. Garner HarvardDraft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1935
下载PDF
科学发展对条约解释的影响及其限制——以国际海洋法法庭“气候变化咨询案”为切入点
3
作者 何田田 《边界与海洋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23-38,共16页
科学在国际和国内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气候变化科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全球兴起的气候诉讼将科学与法律的互动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在国际层面,小岛屿国家气候变化与国际法委员会于2022年在国际海洋法法庭提起咨询程序,所提... 科学在国际和国内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气候变化科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全球兴起的气候诉讼将科学与法律的互动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在国际层面,小岛屿国家气候变化与国际法委员会于2022年在国际海洋法法庭提起咨询程序,所提问题给法庭设定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解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的语境,直接涉及科学发展对条约解释的影响及其限度问题。正是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法意模糊、该公约与其他国际法规则存在开放互融的结构,法庭在解释过程中倾向于运用体系解释方法和目的解释方法,反映最新科学进展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报告在解释过程中发挥了相当显著的作用。解释者在法律解释过程中考虑科学发展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为了防范越法和造法风险,国际司法机构在选择解释方法和考虑科学发展时,仍需秉持司法克制的立场,恪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条约解释规则的约束,重视法律推理的权威,不僭越法律解释与法律创造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科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条约解释
下载PDF
南极地区大陆架划界引发的法律制度碰撞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瑛 薛桂芳 李金蓉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8-327,共10页
自《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以来,南极地区一直处于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的约束之下。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建立了大陆架制度,要求沿海国应在批准《公约》生效10年内完成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 自《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以来,南极地区一直处于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的约束之下。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建立了大陆架制度,要求沿海国应在批准《公约》生效10年内完成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划定①。1994年《公约》生效后,澳大利亚、挪威、阿根廷和英国在提交各国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时,先后对60°S以南地区的外大陆架提出主张要求。通过解读南极洲领土主张国提交的外大陆架划界案和有关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初步信息,跟踪研究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的有关南极地区的划界案案例,分析沿海国在南极地区的大陆架划界主张的法律依据,进而深入剖析南极条约体系和《公约》两种法律制度在南极地区的矛盾与冲突,并探讨南极地区法律制度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条约体系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大陆架划界 法律制度 碰撞
下载PDF
从国际私法角度看《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我国的适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单海玲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8-83,共6页
我国学术界大多认为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是一个实体法公约,人们对公约研究的重点大多放在对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问题上。然而公约中的有些内容却属法律选择问题,公约在直接规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同时,融进... 我国学术界大多认为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是一个实体法公约,人们对公约研究的重点大多放在对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问题上。然而公约中的有些内容却属法律选择问题,公约在直接规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同时,融进了法律适用原则,使公约不仅具有实体法性质,而且具有国际私法特性。了解公约这一双重特性,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公约与我国国内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私法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实体法 货物买卖合同 当事人权利 意思自治原则 公共秩序 反致 适用范围
下载PDF
《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国内适用问题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国华 孙誉清 《中国海商法研究》 CSSCI 2013年第3期24-32,共9页
通过比较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国内适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船上工作和生活条件管理办法》,列举出中国海员职业保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 通过比较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国内适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船上工作和生活条件管理办法》,列举出中国海员职业保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 履约 适用途径 法律适用
下载PDF
论条约解释的时间要素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忠法 《地方立法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05-123,共19页
基于语言自身的缺点,而法律规范又不得不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条约解释对国际法的实施至为关键。“条约解释的时间要素”涉及的问题复杂,分歧较多,在1969年通过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并没有相关明文规定,时间要素问题被认为是隐含... 基于语言自身的缺点,而法律规范又不得不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条约解释对国际法的实施至为关键。“条约解释的时间要素”涉及的问题复杂,分歧较多,在1969年通过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并没有相关明文规定,时间要素问题被认为是隐含在该公约第31条第3款(c)项的“可适用于当事国间关系之任何有关国际法规则”之中。实际上,“时间要素”自近现代国际法诞生起就受到重视,在国际法实施或诸多国际法争端案件解决中时常使用,故对条约解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确其在解释中的作用可以延长国际条约的生命力,使条约得到有效的实施、案件得到较为公正的裁决;但是如果听任解释者对其自由裁量,则可能会导致条约难以有效实施或案件裁决不公。为此,需明确条约解释时间要素的客观性,强调特定术语含义的客观变化是缘于时间的推移,同时这种术语含义的变化并不能任由解释者主观自由裁量,才能为条约的有效实施或案件的公正裁决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约解释 时间要素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自由裁量
下载PDF
对《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关于条约解释规则的再认识 被引量:15
8
作者 宋杰 《孝感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6-81,共6页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条约解释的习惯规则进行了编纂。该规则同时将条约解释的传统理论予以了吸收。由于该规则所容纳解释规则与方法的广泛性,没有为条约的解释问题提供一确切的解决方案。条约解释往往取决于解释目的,而目的则处于解...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条约解释的习惯规则进行了编纂。该规则同时将条约解释的传统理论予以了吸收。由于该规则所容纳解释规则与方法的广泛性,没有为条约的解释问题提供一确切的解决方案。条约解释往往取决于解释目的,而目的则处于解释规则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约法公约 解释规则 解释方法 解释目的
下载PDF
论WTO条约解释的客观文本主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安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52-58,共7页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3)(c)款要求在条约解释的时候参照适用于当事国间关系之任何有关国际法规则,但对于当事国间的理解存在极大的理论和实践分歧。以主观解释学派为理论指导的"条约当事国说"和"争议当事国说&qu...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3)(c)款要求在条约解释的时候参照适用于当事国间关系之任何有关国际法规则,但对于当事国间的理解存在极大的理论和实践分歧。以主观解释学派为理论指导的"条约当事国说"和"争议当事国说"都不适用于WTO法律体系的特点,WTO应当采用客观主义的文本解释方法处理其他国际法与WTO法的关系。客观文本主义以文本的客观含义为重点,所有与涉案措施相关的国际法文件都可能与WTO条约解释相关,不必强求该条约与WTO的缔约方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TO 一般国际法 客观文本解释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下载PDF
试论条约保留的概念及与解释性声明的区别 被引量:2
10
作者 石磊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1-45,共5页
根据 1 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条约的保留是指“一国于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时所做的片面声明 ,不论措辞或名称为何 ,其目的是在摒除或更改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适用时之法律效果”。保留具有若干特征 ,而其核心就是... 根据 1 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条约的保留是指“一国于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时所做的片面声明 ,不论措辞或名称为何 ,其目的是在摒除或更改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适用时之法律效果”。保留具有若干特征 ,而其核心就是排除或更改条约某一规定对保留国适用的法律效果。这也是保留与解释性声明的主要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解释性声明 条约保留 具体标准
下载PDF
论斯瓦尔巴群岛的法律地位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芳华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6-80,共5页
斯瓦尔巴群岛又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是北极地区的重要岛屿。1920年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改变了斯瓦尔巴群岛无主地的法律地位,将该岛主权赋予挪威,在群岛上确立了"主权确定,共同开发"的原则,但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享有的... 斯瓦尔巴群岛又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是北极地区的重要岛屿。1920年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改变了斯瓦尔巴群岛无主地的法律地位,将该岛主权赋予挪威,在群岛上确立了"主权确定,共同开发"的原则,但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享有的"完全和绝对的"主权是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规定限制下的有限主权,与传统国际法意义上主权的概念不尽相同。挪威以这种"有限"主权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享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必将损害《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设立的公平原则,未来对斯瓦尔巴群岛法律地位的争议还将长期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威 斯瓦尔巴群岛 有限主权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下载PDF
北极科学考察法律制度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卢芳华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4期523-531,共9页
北极在气候、资源、航道、科考等诸多领域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科考活动在资源争夺上的工具价值更是独一无二,同时,科考作为低敏感领域的活动也最容易开展合作。《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是目前北极... 北极在气候、资源、航道、科考等诸多领域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科考活动在资源争夺上的工具价值更是独一无二,同时,科考作为低敏感领域的活动也最容易开展合作。《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是目前北极科考活动主要的法律规范。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既有对北极科考的法律依据又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北极科考活动的拓展关涉中国在北极航道、渔业、投资等领域重要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我国未来在北极事务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北极科考活动力度,参与北极科考活动法律规范的制定,进而提升我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参与权和发言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北极科考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下载PDF
论国际航空货物运输诉讼的法律适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志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9-43,62,共6页
在国际航空货物运输诉讼中,当纠纷满足三个条件时,法院应优先适用国际航空条约:涉诉运输是国际航空运输,涉诉纠纷属于国际航空条约调整范围,且涉诉纠纷发生在航空运输期间。在适用国际航空条约时,法院应考察涉诉国家加入条约的情况,选... 在国际航空货物运输诉讼中,当纠纷满足三个条件时,法院应优先适用国际航空条约:涉诉运输是国际航空运输,涉诉纠纷属于国际航空条约调整范围,且涉诉纠纷发生在航空运输期间。在适用国际航空条约时,法院应考察涉诉国家加入条约的情况,选择适用各国共同加入的条约;同时,法院也应综合运用国际条约法中"后法优于前法"、"条约优先适用"、"条约不溯及既往"等原则,正确选择国际航空条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航空货物运输 法律适用 国际航空条约 《华沙公约》 《蒙特利尔公约》
下载PDF
欧洲人权法院“活的文件”判例法的发展、性质及出路 被引量:2
14
作者 毛俊响 郭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78,共14页
近年来,欧洲人权法院针对《欧洲人权公约》的解释问题发展出了“活的文件”判例法。借助其他国际法渊源、缔约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发展形成的最新共识,欧洲人权法院对《公约》条款作出演化解释,拓展相关权利的内涵,推动《公约》某些概念的... 近年来,欧洲人权法院针对《欧洲人权公约》的解释问题发展出了“活的文件”判例法。借助其他国际法渊源、缔约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发展形成的最新共识,欧洲人权法院对《公约》条款作出演化解释,拓展相关权利的内涵,推动《公约》某些概念的含义与时俱进。但是,欧洲人权法院在没有得到《公约》授权或缔约国认可的情况下,在部分判决中施加新的缔约国义务或增加新的权利限制理由,实际上是为《公约》创设新规则的司法造法活动,超出了《公约》赋予法院的职权范围。以“活的文件”为名的司法造法活动并不是条约演化解释,也欠缺合法性和合理性。即便是针对《公约》条款作演化解释,也应该是基于缔约国嗣后在相关领域形成的观念或实践共识。因此,欧洲人权法院只有从“活的文件”判例法中抽象出演化解释的适用条件,包括适用前提、适用依据、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才能使“活的文件”判例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人权法院 《欧洲人权公约》 “活的文件” 条约演化解释 司法造法
下载PDF
多维视角下的历史性权利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志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44-50,共7页
根据条约法解释理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没有对历史性权利的地位做出明确规定,但也没有否定历史性权利的存在。历史性权利是一般国际法规则在特殊情况下的适用,属于习惯国际法。时际法是国家取得领土主权的重要国际法原则,也是解决... 根据条约法解释理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没有对历史性权利的地位做出明确规定,但也没有否定历史性权利的存在。历史性权利是一般国际法规则在特殊情况下的适用,属于习惯国际法。时际法是国家取得领土主权的重要国际法原则,也是解决国家领土纠纷的重要依据,是我国在维护南海主权的有效法理支撑。解决南海争端,维护我国南海权益,需要从更高的国际海洋法层次乃至国际法的视野来看待和审视历史性权利的性质和地位,需要从发现原则、先占原则、禁止反言原则等岛屿争端的其他法律解决机制寻求到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权利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条约法解释 时际法 南海争端
下载PDF
论国际法渊源
16
作者 曹瑞璇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6-29,32,共5页
学界对国际法渊源的定义莫衷一是。《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不是对国际法渊源的权威表述。只有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渊源;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等仅是国际法的辅助渊源。
关键词 国际法 渊源 国际条约 国际习惯
下载PDF
论南海仲裁裁决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3)条的错误解释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圣惕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34,共11页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3)条的文字有意模糊,中菲南海仲裁案《7月12日裁决》竟给出解释。几位负有盛名的国际法学者研究发现这些解释背离国家实践。本文使用《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关于条约解释原则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就用语...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3)条的文字有意模糊,中菲南海仲裁案《7月12日裁决》竟给出解释。几位负有盛名的国际法学者研究发现这些解释背离国家实践。本文使用《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关于条约解释原则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就用语的通常意义而言,仲裁庭忽略待解释条款第一个字(rocks,即复数"岩礁")及第二个字(which)的含义。就上下文而言,仲裁庭对于第121(2)条前七个字视而不见。就条约解释学而言,仲裁庭使用无足轻重的材料来寻求"目的及宗旨";就"立法准备文件"而言,仲裁庭也选取无关紧要的材料。藉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谈判时未被采纳的特定提案遂能复活为被解释后的条文内涵。显然,仲裁庭对于第121(3)条的解释明显违反诸项条约解释原则,未来难以被公约缔约国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菲南海仲裁案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条约解释 岛礁定义
下载PDF
仲裁庭的条约解释权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引导与制约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9-156,207,208,共20页
由于仲裁庭随意解释、扩大解释和背离缔约国缔约意图解释条约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仲裁庭条约解释权的引导和制约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缔约国可以在投资条约中明确规定《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地位和作用,利用该公约引导和制约仲裁庭的条约... 由于仲裁庭随意解释、扩大解释和背离缔约国缔约意图解释条约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仲裁庭条约解释权的引导和制约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缔约国可以在投资条约中明确规定《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地位和作用,利用该公约引导和制约仲裁庭的条约解释行为,强化文本解释法与目的解释法的结合,发挥有效解释法和合理解释法的辅助性作用,积极运用系统整合解释法和演进解释法,以推动仲裁庭严谨解读条约条款、正确适用法律、兼顾投资条约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关系、平衡与投资有关的各方利益,进而确保投资条约的准确、真实、有效和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仲裁庭 条约解释权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引导与制约
下载PDF
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在我国法院的适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珮茹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2-83,共12页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和独立性原则,在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中,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并不当然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在理论上,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生效方式、效力层级和可援引性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在国内法院的适用。实践中,涉...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和独立性原则,在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中,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并不当然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在理论上,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生效方式、效力层级和可援引性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在国内法院的适用。实践中,涉外知识产权案件适用国际条约的情形主要有直接适用、与国内法并列适用以及援引条约以解释国内法或直接援引条约的原则。我国应根据条约适用的理论,区分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属性,以高标准保护知识产权的结果为导向,选择适用保护标准高于国内法的国际条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国际条约 TRIPS协定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准据法
下载PDF
《蒙特利尔公约》的国内化与适用:问题与出路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立志 《武大国际法评论》 CSSCI 2023年第2期96-119,共24页
作为条约取得国内法律效力的过程,条约国内化是条约国内适用的前提。私法条约的国内化与国内适用路径宜以其国内化后的国内适用方式对国家、法人和自然人利益保护的最大可能性为标准,以结果为导向进行个案研判确定。私法条约在我国国内... 作为条约取得国内法律效力的过程,条约国内化是条约国内适用的前提。私法条约的国内化与国内适用路径宜以其国内化后的国内适用方式对国家、法人和自然人利益保护的最大可能性为标准,以结果为导向进行个案研判确定。私法条约在我国国内的适用目前有两种路径:因《民法典》未接受《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一般性私法条约进入了灵活适用的时代,但灵活适用的规则尚付阙如;航空等私法条约的适用仍循《民法通则》模式,即国内法媒介条款引致的间接适用模式。《蒙特利尔公约》的纳入与国内法媒介条款引致的间接适用模式导致其适用机会小于预期,影响了华沙体系文件现代化的效果,使法官寻法困难与释法错误可能增加,法律适用的多重矛盾难以释明。以纳入方式国内化的条约,并不意味着不能再以转化方式赋予其国内法的效力。《蒙特利尔公约》如果采取转化的国内化模式与冲突规范引致的间接适用模式,具有更优的条约实施效果,并可促进《民用航空法》承运人责任制度的现代化。《蒙特利尔公约》的国内化与转化过程对未来我国其他条约的国内化与国内适用模式的确定具有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利尔公约 条约的国内化 条约适用 结果导向 民用航空法修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