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知识之功能:生态心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映学 孙颖美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共6页
对知识功能的探讨,既不能离开知识学习的结果,也不能离开知识学习的过程。从学习结果看,知识获得表现为不同表征形态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是知识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从学习过程看,知识获得涉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加工)和提取,知识功... 对知识功能的探讨,既不能离开知识学习的结果,也不能离开知识学习的过程。从学习结果看,知识获得表现为不同表征形态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是知识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从学习过程看,知识获得涉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加工)和提取,知识功能的发挥就体现在知识获得的这些不同阶段。对知识功能的探讨,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知识获得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观 知识功能 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 生态心理学
下载PDF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及其启示 被引量:9
2
作者 李逢超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0-83,共4页
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认知心理学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同化过程;认知策略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元认知实现着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认... 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认知心理学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同化过程;认知策略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元认知实现着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认知动机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等。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对有效指导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 学习观 信息加工 元认知
下载PDF
关于罪犯心理发展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威 《辽宁警专学报》 2012年第4期90-94,共5页
罪犯心理的发展不同于社会普通人,具有定向性、阶段性、连续性、反复性、个别差异性等特点。罪犯心理发展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发展起点和方向上的定位的过程;解决心理冲突,确定方向和目标并趋向变化的过程;不断修正自我、塑造新我... 罪犯心理的发展不同于社会普通人,具有定向性、阶段性、连续性、反复性、个别差异性等特点。罪犯心理发展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发展起点和方向上的定位的过程;解决心理冲突,确定方向和目标并趋向变化的过程;不断修正自我、塑造新我的发展过程。罪犯心理存在向善或恶的发展和相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犯心理 发展 特点 过程
下载PDF
刍论心理现象于我国刑法中机能实现障碍
4
作者 原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80-82,共3页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结构,通常是指统一着不同层次心理要素的一个复杂的关系体系。心理现象于当代刑法的结构与运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成立犯罪并进而衡量犯罪、裁量刑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作用。但由于我国刑法规定的不周延...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结构,通常是指统一着不同层次心理要素的一个复杂的关系体系。心理现象于当代刑法的结构与运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成立犯罪并进而衡量犯罪、裁量刑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作用。但由于我国刑法规定的不周延性,心理现象的机能并未得到充分实现,因此,应当以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的方式,对我国刑法的含混规定加以合理解释,以降低产生误解的风险,并考虑将规范内容引入我国刑法的罪过要件之中,以保障并优化心理现象之定罪机能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现象 刑法 机能 认知过程 意志过程 社会危险个性
下载PDF
孟子的学习心理思想
5
作者 卞军凤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7年第2期11-14,共4页
文章着重讨论了孟子学习心理思想的三个方面,即基本学习观:内求说、学知论;学习的过程:“专心致志”的注意观、“博学详说”的感知观、“思则得之”的思维观、“深造自得”的体悟观;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立志求学、循序渐进、博约结... 文章着重讨论了孟子学习心理思想的三个方面,即基本学习观:内求说、学知论;学习的过程:“专心致志”的注意观、“博学详说”的感知观、“思则得之”的思维观、“深造自得”的体悟观;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立志求学、循序渐进、博约结合、持之以恒和独立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学习心理思想 基本学习观 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下载PDF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点 被引量:6
6
作者 于海英 张修竹 +1 位作者 刘爱书 张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87-790,795,共5页
目的:探讨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确定学习障碍儿童的标准,先确定学习障碍儿童,然后对学习障碍儿童进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根据测验结果把学习障碍儿童进一步分为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组(23... 目的:探讨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确定学习障碍儿童的标准,先确定学习障碍儿童,然后对学习障碍儿童进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根据测验结果把学习障碍儿童进一步分为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组(23人)、言语型学习障碍组(28人),然后按1:1比例选取对照组(51人)。设置儿童与同伴、成人相互作用的三类情景,每类情景又分为模糊和清晰两种情况。对三组儿童进行结构性访谈。结果:①清晰权威情景下,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的编码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2.35±1.15)vs.(3.25±1.27),P<0.01];对人物意图的判断,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选择"恶意"的比率(65%)高于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29%)(P<0.05);在工具效能感上,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选择有效的比率(74%)高于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36%)(P<0.05)。②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在每个情景故事下的总反应数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模糊同伴加入情景:(1.17±0.49)vs.(1.69±0.86),P<0.01;清晰同伴加人情景:(1.09±0.28)vs.(1.69±0.96),P<0.01;模糊同伴激惹情景:(1.09±0.41)vs.(1.49±0.78),P<0.05;清晰同伴激惹情景:(1.17±0.49)vs.(1.65±0.95).P<0.05;模糊权威情景:(0.96±0.36)vs.(1.37±0.72),P<0.01;清晰权威情景:(1.00±0.30)vs.(1.37±0.59),P<0.01]。结论:①清晰权威情景下,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编码精确性不如对照组儿童;对他人意图的判断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比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倾向于敌意归因;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比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工具效能感高。②在每个情景下,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比对照组儿童生成策略少,反应不灵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社会信息加工 结构性访谈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犯罪心理定数系统说 被引量:1
7
作者 高锋 《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4期46-49,53,共5页
目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过程论”理论的断阻与空白,严重地影响了本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为能走出这种认识的困顿,就藉犯罪心理活动过程里不可缺少的“纵三数”与“横三数”系统为目来探讨犯罪心理现象的定数系统。
关键词 犯罪心理定数系统 犯罪心理过程论 犯罪心理学 犯罪意念
下载PDF
解读犯罪心理学叙事下的人物内心世界——以小说《隐身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为例
8
作者 张伟 苏伟民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第11期81-85,共5页
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创作的小说《隐身人》描述主人公格里芬从一名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家变成心狠手辣的杀人犯的整个自我毁灭过程。本文通过对格里芬犯罪心理的研究,让读者更加深刻了解小说所要传递的关于人与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 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创作的小说《隐身人》描述主人公格里芬从一名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家变成心狠手辣的杀人犯的整个自我毁灭过程。本文通过对格里芬犯罪心理的研究,让读者更加深刻了解小说所要传递的关于人与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醒世人要正视罪犯的心理变化轨迹,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重视社会舆论对罪犯实施犯罪行为的影响,避免酿成不必要的社会惨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身人》 乔治·威尔斯 犯罪心理学 叙事 心路历程
下载PDF
文化动态观下跨文化交际社会心理过程论的构建
9
作者 付本静 《蚌埠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03-106,共4页
在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交流的双方会出现各种交流的障碍,如果不能突破这种障碍,就会影响交流的过程,社会交际活动无法顺利进行。以文化动态观理论分析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过程,然后提出突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交流方法。
关键词 文化动态观 跨文化交际 社会心理过程论 中文 英语
下载PDF
法官认定事实的心理过程分析——以我国刑事诉讼为背景 被引量:7
10
作者 纵博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104,共14页
在我国法官认定刑事案件事实的心理过程中,控方指控事实产生的"锚定效应",对被告人有罪"预设值"的假设验证、非理性因素、外部因素产生的心理压力,法官性格等心理因素都会对事实认定产生影响。这种心理过程具有如... 在我国法官认定刑事案件事实的心理过程中,控方指控事实产生的"锚定效应",对被告人有罪"预设值"的假设验证、非理性因素、外部因素产生的心理压力,法官性格等心理因素都会对事实认定产生影响。这种心理过程具有如下特征:法官对被告人有罪假设的验证具有明显的单向思维特征;被告人是否认罪对法官心理影响力较大;在重大、复杂案件中法官承受的来自外部因素的心理压力更大;非理性因素的运用缺乏规范。为了对法官认定事实的负面心理因素进行控制,以使法官认定事实的心理过程更为合理化,应通过程序机制限制法官形成被告人有罪的"预设值"水平,改变法官进行假设验证的单向性思维,降低口供对法官的心理影响力,限制外部心理压力对法官心证的负面影响,同时对法官认定事实中的非理性因素进行合理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认定 心理过程 程序机制 刑事诉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