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参与型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模式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暴力行为、抑郁自杀态度及自我接纳的影响
1
作者 石小润 李玉华 沈敏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333-1336,共4页
目的探讨参与型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模式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暴力行为、抑郁自杀态度及自我接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95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模式分为常规组44例(... 目的探讨参与型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模式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暴力行为、抑郁自杀态度及自我接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95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模式分为常规组44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51例(参与型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模式)。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暴力行为[精神病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抑郁自杀态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杀态度问卷(QSA)]、自我接纳问卷(SAQ)评分、病情恢复情况[简明双相情感障碍量表(BPRS)、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MOAS评分为(31.22±4.20)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的(42.88±5.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为(10.48±3.05)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7.11±4.78)分,QSA评分为(15.84±4.02)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的(10.27±3.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评分分别为(28.05±5.37)分、(26.89±5.06)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的(20.68±3.92)分、(19.48±3.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BPRS评分为(62.06±12.63)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的(86.75±20.47)分,NORS评分为(78.22±10.47)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5.72±8.5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与型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模式可减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暴力行为,有效调节患者抑郁自杀态度,且对自我接纳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型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模式 双相情感障碍 暴力行为 抑郁 自杀态度 自我接纳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与P300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赵丁 张杨骏 纪家武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其暴力攻击行为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根据其既往个人史及修改版外显攻击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s,M...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其暴力攻击行为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根据其既往个人史及修改版外显攻击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s,MOAS)评分划分暴力攻击组30例及对照组31例。对比2组一般资料、P300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以及P300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与MOA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暴力攻击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所诱发的P300成分波幅和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暴力攻击组其P300成分波幅降低(2.818±0.643)μV,潜伏期延长(335.530±20.664)ms。经Pearson相关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诱发的P300成分潜伏期与MOAS评分呈正相关(r=0.580,P<0.05),而其所诱发的P300成分波幅与MOAS评分呈负相关(r=-0.421,P<0.05)。结论具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脑认知功能损伤。本研究推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可作为预测及评估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的电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暴力攻击行为 MOAS评分 事件相关电位 P300成分 振幅 潜伏期
下载PDF
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精神状态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潘晓婷 王进义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精神状态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在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确诊的92例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进行分组,选取2020年...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精神状态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在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确诊的92例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进行分组,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确诊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确诊的47例患者为观察组。对于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进行管理,对于观察组实施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干预6个月。干预前后,分别观察两组肇事肇祸行为、精神状态及社会功能。结果两组干预前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的SDSS评分、PANSS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的SDSS评分和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的肇事肇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的肇事肇祸率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的肇事肇祸率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的肇事肇祸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治疗时给予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对于降低其肇事肇祸行为发生率、改善精神状态及社会功能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 严重精神分裂症 肇事肇祸行为 精神状态 社会功能
下载PDF
不同IFNγ水平精神分裂症伴暴力攻击行为患者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的差异
4
作者 王冲 陈邦涛 邓红欣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8-14,共7页
目的 比较不同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精神分裂症伴暴力攻击行为患者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差异。方法 纳入IFNγ≥2 pg·mL-1的精神分裂症伴暴力攻击行为的18例住院患者(IFNγhi组)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IFNγ<2 pg·mL-... 目的 比较不同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精神分裂症伴暴力攻击行为患者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差异。方法 纳入IFNγ≥2 pg·mL-1的精神分裂症伴暴力攻击行为的18例住院患者(IFNγhi组)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IFNγ<2 pg·mL-1的精神分裂症伴暴力攻击行为的18例住院患者(IFNγlow组),分别采用修改版显性攻击行为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严重程度、精神病症状;收集两组患者的新鲜粪便,分别采用细菌16 s RNA测序技术与气相色谱法检测粪便细菌组成与各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 IFNγhi组修改版显性攻击行为量表评分显著低于IFNγlow组(P<0.01),粪便丁酸及戊酸含量显著高于IFNγlow组(P<0.05);两组粪便菌群的β多样性而非α多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03,P<0.01);在“科”水平,IFNγhi组粪便毛螺旋菌科、拟杆菌科及瘤胃球菌科丰度显著高于IFNγlow组(P<0.01),而其普雷沃氏菌科及肠杆菌科丰度均显著低于IFNγlow组(P<0.01);在“属”水平,IFNγhi组普雷沃菌属、埃希氏杆菌属、拟普雷沃氏菌属及克雷伯氏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低于IFNγlow组(P<0.01)。结论 在精神分裂症伴暴力攻击行为患者中,血清IFNγ水平的不同伴随着肠道菌群、粪便短链脂肪酸及暴力攻击行为严重程度的显著差异,揭示了进一步探究“肠道菌群-IFNγ”调控网络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防治中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暴力攻击行为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干扰素
下载PDF
情绪控制干预对男性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改善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君利 李敏 +4 位作者 刘聪 赵翔斌 张冬 尚超娜 严芳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情绪控制干预对封闭病区男性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按照方便抽样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时间8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情绪控制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 目的探讨情绪控制干预对封闭病区男性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按照方便抽样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时间8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情绪控制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60 min。比较两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次数、干预治疗次数、干预治疗总时间以及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中言语攻击、对财物的攻击、体力攻击和对自身攻击等各维度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次数、干预治疗次数、干预治疗总时间均较干预前降低;两组患者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情绪控制干预能有效减少封闭病区男性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次数,重塑患者心理健康行为,改变患者认知,保障患者及他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病区 男性 精神障碍 暴力行为 情绪控制干预
下载PDF
未服药躁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与其TT_(3)、TT_(4)、TSH、CRP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刘蕊 孙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3期81-84,共4页
目的 探讨未服药躁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与其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_(3))、总甲状腺素(TT_(4))、促甲状腺激素(TSH)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98例首次确诊躁狂症患者,根据院前是否发生暴力行为以及改良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 目的 探讨未服药躁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与其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_(3))、总甲状腺素(TT_(4))、促甲状腺激素(TSH)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98例首次确诊躁狂症患者,根据院前是否发生暴力行为以及改良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分为对照组(院前未发生过暴力行为且MOAS评分<5分,61例)与观察组(院前发生过暴力行为或MOAS评分≥5分,37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甲状腺激素(TT_(3)、TT_(4)、TSH)、CRP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与CRP水平,分析甲状腺激素、CRP水平与MO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TT_(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TT_(3)、TSH、CRP水平分别为(1.76±0.31)nmol/L、(4.23±1.16)mIU/L、(1.34±0.52)mg/L,均高于对照组的(1.61±0.17)nmol/L、(2.24±0.72)mIU/L、(0.64±0.17)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_(3)与自身攻击评分呈正相关(r=0.698,P<0.05);TSH、CRP与自身攻击评分无相关性(P>0.05)。TT_(3)、TSH、CRP与言语攻击评分、财物攻击评分无相关性(P>0.05)。TT_(3)与身体攻击评分无相关性(P>0.05);TSH、CRP与身体攻击评分呈正相关(r=0.652、0.698,P<0.05)。结论 未服药躁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与其TT_(3)、TSH、CRP水平密切相关性,临床可根据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来早期防范暴力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躁狂症 未服药 暴力行为 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总甲状腺素 促甲状腺激素 C反应蛋白 相关性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伴强迫思维与行为的暴力风险比较
7
作者 林晓东 曲军民 +1 位作者 于君 李金明 《临床荟萃》 CAS 2023年第3期255-259,共5页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强迫思维与伴强迫行为的暴力风险与治疗。方法 门诊收集46例伴强迫思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6例伴强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进行暴力风险评定;患者用抗精神病药联合抗强迫药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第4、8...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强迫思维与伴强迫行为的暴力风险与治疗。方法 门诊收集46例伴强迫思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6例伴强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进行暴力风险评定;患者用抗精神病药联合抗强迫药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定强迫症状、改进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定暴力风险。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强迫思维、精神病性症状不稳定、男性是暴力风险高的危险因素(OR=13.811,P=0.001;OR=34.183,P=0.002;OR=4.644,P=0.034)。治疗12周后,两组组内各时间点PANSS、Y-BOCS、MOAS总分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间比较,PANS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2,P=0.221),Y-BOCS、MOA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79,P=0.009;F=6.067,P=0.016)。两组PANSS、Y-BOCS、MOAS总分存在时间主效应(P均<0.001)和交互效应(P<0.05)。伴强迫思维组Y-BOCS、MOAS总分减少较伴强迫行为组明显。两组8、12周末比较,伴强迫行为组Y-BOCS总分高(P<0.01);两组治疗前、4周末比较,伴强迫思维组MOAS总分高(P<0.01)。结论 伴强迫思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风险明显高于伴强迫行为者;抗精神病药联合抗强迫药治疗能降低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强迫思维 强迫行为 暴力风险
下载PDF
论电影《小丑》中底层群体的生存困境与暴力狂欢
8
作者 徐红妍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1-65,共5页
美国电影《小丑》以底层人物亚瑟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展现其在底层困境中不断挣扎的痛苦及其人性最终在社会裂痕中被吞噬的悲剧。影片中,亚瑟因一次偶然事件引发全城的暴力狂欢,由此折射出美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裂痕。这种巨大社会... 美国电影《小丑》以底层人物亚瑟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展现其在底层困境中不断挣扎的痛苦及其人性最终在社会裂痕中被吞噬的悲剧。影片中,亚瑟因一次偶然事件引发全城的暴力狂欢,由此折射出美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裂痕。这种巨大社会裂痕不仅引发社会暴力、导致社会失序,更有可能带来现代文明的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小丑》揭示的不仅是美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更像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丑》 生存困境 暴力狂欢 社会裂痕
下载PDF
标准暴力处理操作流程在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暴力行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赵萍 高黎妮 +2 位作者 李佳 王婷 刘楠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19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标准暴力处理操作流程在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暴力行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精神障碍患者8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分析标准暴力处理操作流程在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暴力行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精神障碍患者8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给予标准暴力处理操作流程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冲动行为风险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约束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精神科门诊护理中,标准化暴力处理操作流程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冲动行为风险,减少保护性约束的使用,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暴力处理操作流程 精神科 门诊 暴力行为
下载PDF
基于列线图构建社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犯罪行为的预测模型
10
作者 黄弋瑾 邹果果 +2 位作者 李慧中 廖波 钱查娇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25期4-7,共4页
目的研究基于列线图构建社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犯罪行为的预测模型的价值。方法分析2021年9月—2022年3月于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97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根据是否发... 目的研究基于列线图构建社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犯罪行为的预测模型的价值。方法分析2021年9月—2022年3月于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97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根据是否发生暴力犯罪行为,将受试者分作暴力犯罪行为组(30例)以及未发生暴力犯罪行为组67例。比较2组各项基线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经R软件建立预测暴力犯罪行为的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验证该模型区分度。结果暴力犯罪行为组饮酒史、未遵医嘱用药、既往暴力史人数占比均高于未发生暴力犯罪行为组;且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高于未发生暴力犯罪行为组,而SSRS评分低于未发生暴力犯罪行为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酒史、未遵医嘱用药、既往暴力史及PANSS评分均是社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犯罪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列线图模型预测社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犯罪行为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33(95%CI为0.759~0.892)。结论基于列线图构建社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犯罪行为的预测模型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男性患者 暴力犯罪行为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冲动行为的影响
11
作者 杜伟 杨洁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18期40-42,共3页
目的分析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冲动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间收治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采取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对照组给予精神科... 目的分析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冲动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间收治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采取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对照组给予精神科传统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8周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MOAS评分、PAN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8周两量表的各因子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有助于缓解暴力冲动行为,促进科室和患者安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暴力冲动行为 行为认知疗法 放松疗法
下载PDF
社会纽带理论视角下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实证研究
12
作者 张嵩悦 王薇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3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以辽宁省S市3所高中的1031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纽带问卷和Olweus欺凌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探究社会纽带与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父母、教师的依恋水平越低,投入传统社会活动的精力越少,参与课后学习活动的时间越短... 以辽宁省S市3所高中的1031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纽带问卷和Olweus欺凌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探究社会纽带与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父母、教师的依恋水平越低,投入传统社会活动的精力越少,参与课后学习活动的时间越短,暴力信念感越强的学生,越有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学校、教师和家长应从以下方面着力:增强情感沟通,提高青少年对家庭和学校的依恋水平;丰富课余生活,注重青少年的学习投入和学习参与;强化信念教育,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约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纽带理论 校园欺凌行为 暴力欺凌 非暴力欺凌
下载PDF
越轨同伴交往和暴力媒体接触及攻击规范信念对青少年欺负行为的作用
13
作者 王凯伦 李兵 +4 位作者 肖娜 周惠玲 梁含雨 刘友琴 庹安写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357-1361,共5页
目的探讨越轨同伴交往(DPA)、暴力媒体接触(EVM)及攻击规范信念(NBA)对青少年欺负行为的作用。方法选取77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DPA、EVM、NBA量表及青少年欺负问卷调查中学生的DPA、EVM、NBA及青少年欺负行为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 目的探讨越轨同伴交往(DPA)、暴力媒体接触(EVM)及攻击规范信念(NBA)对青少年欺负行为的作用。方法选取77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DPA、EVM、NBA量表及青少年欺负问卷调查中学生的DPA、EVM、NBA及青少年欺负行为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上述4个内容的相关性,结合PROCESS模型6检验DPA、EVM和NBA对青少年欺负行为的影响,并检验EVM和NBA在DPA和青少年欺负行为之间的作用。结果DPA与EVM、NBA和青少年欺负行为之间两两正相关(P<0.01);DPA对青少年欺负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β=0.20,95%CI为0.22~0.35),EVM和NBA在DPA与青少年欺负行为之间的3条中介路径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中介效应值为0.09、占比31.36%,95%CI为0.06~0.12)。结论EVM和NBA分别在DPA和青少年欺负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且存在DPA、EVM、NBA、欺负行为的链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越轨同伴交往 暴力媒体接触 攻击规范信念 青少年欺负行为 多重中介作用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钦廷 李功迎 +4 位作者 霍克钧 刘协和 张伟 胡泽卿 李焱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特征、发生机理、及其预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三名研究人员从1991~ 1999年的鉴定案例中挑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案例 ,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符合条件者共 182... 目的 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特征、发生机理、及其预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三名研究人员从1991~ 1999年的鉴定案例中挑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案例 ,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符合条件者共 182例 ,主要年龄范围为 2 0~ 5 0岁 ,其中指向人身者占较大比例 (86 .2 % ) ,病理性动机和不明动机具有显著意义(6 6 .5 % ) ,暴力行为和精神症状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行为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症状 研究
下载PDF
男性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甄文凤 马辛 +1 位作者 林祥吉 王红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790-1795,共6页
背景少数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容易演变为肇事肇祸行为,以男性患者为主,目前缺乏对该类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目的探讨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相关因素,为预防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 背景少数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容易演变为肇事肇祸行为,以男性患者为主,目前缺乏对该类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目的探讨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相关因素,为预防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在北京市安康医院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男性精神障碍患者96例纳入研究组,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同期住院的男性精神障碍患者65例纳入对照组。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疾病史概况,包括首次发病年龄、治疗情况、颅脑疾病史、乙醇饮用史、吸烟史、自杀史、既往住院次数;个人成长史概况,包括是否童年家庭环境不良、是否曾遭父母虐待、是否曾被父母遗弃、父母健康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有无因精神疾病住院、父母有无犯罪记录、父母有无乙醇或物质滥用、居住方式、家庭是否和睦、家庭月收入;家族史概况,包括有无家族犯罪史、有无家族精神疾病史。采用心理变态测评量表修订版(PCL-R)评价患者的人格特点;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价患者的精神症状;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价患者的攻击行为。问卷在患者进行鉴定或入院当天由两名经过量表一致性培训的调查员询问患者及家属后填写。结果司法鉴定结果显示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多为精神分裂症(82例,占85.4%);研究组与对照组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治疗情况、既往住院次数,家庭月收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CL-R的反社会因子得分高,BPRS的思维障碍、敌对性因子得分和总分高,MOAS的财产攻击、体力攻击条目加权分和加权总分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OR=8.732,95%CI(1.268,60.123)〕、治疗情况〔OR=45.846,95%CI(4.254,494.149)〕、财产攻击条目加权分〔OR=0.044,95%CI(0.006,0.321)〕、体力攻击条目加权分〔OR=0.035,95%CI(0.005,0.246)〕是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多为精神分裂症。文化程度低、未积极接受治疗、有财产攻击、体力攻击倾向是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危险因素。加强文化教育、积极的治疗手段有助于降低该类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精神障碍 肇事肇祸行为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的编制 被引量:8
16
作者 郑春玲 刘丽 +5 位作者 张海燕 张绣蕊 康雪琴 陈莉 刘向慧 高丽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5-291,共7页
目的:从实施暴力、遭遇暴力和目击暴力3个角度来编制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MSSVBS),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编制题项。同时从实施暴力、遭遇暴力和目击暴力三方面收集信息,要求被试以实施者、受害者、... 目的:从实施暴力、遭遇暴力和目击暴力3个角度来编制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MSSVBS),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编制题项。同时从实施暴力、遭遇暴力和目击暴力三方面收集信息,要求被试以实施者、受害者、目击者3个角色分别作答。进行3次取样,用第1次预测样本(n=670)进行初步的项目分析和因素探索,用第2次预测样本(n=507)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正式施测样本(n=1207)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信度和效标效度检验。从正式施测样本中抽取47名学生间隔1周后重测。采用暴力遭遇问卷(LEQ)和Buss-Perry攻击问卷(BPAQ)作效标。结果:MSSVBS包含心理暴力和躯体暴力两个分量表(各22题),其中心理暴力包括人格侮辱、关系攻击、性骚扰和权利侵犯;躯体暴力包括攻击他人、自虐行为、自杀意念与行为和极严重暴力。两个分量表经验证性因素分析所得模型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RMSEA<0.08,NFI>0.9,NNFI>0.9,CFI>0.9);M SSVBS得分与LEQ和BPAQ得分呈正相关(r=0.43、0.33,均P<0.001)。两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2和0.80,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79。结论: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用于测量我国中学生的暴力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行为 中学生 量表编制 信度 效度 心理测量学
下载PDF
5-HT基因多态性与暴力攻击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华锋 刘丽丽 +4 位作者 李波 李为群 史杰萍 陈兆杰 刘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0-913,共4页
目的:探讨五羟色胺(5-HT)基因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检测92名某监狱服刑人员(攻击组)和101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5-HT基因家族中的5-HT1B基因rs6296位点和5-HT2A基因的rs6314... 目的:探讨五羟色胺(5-HT)基因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检测92名某监狱服刑人员(攻击组)和101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5-HT基因家族中的5-HT1B基因rs6296位点和5-HT2A基因的rs6314位点的基因型。应用SPSS 13.0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暴力攻击行为的关联性。结果:攻击组与对照组人群2个SPNs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5-HT1B基因rs6296位点和5-HT2A基因的rs6314位点在攻击组和对照组中的频数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5-HT1B基因rs6296位点和5-HT2A基因的rs6314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暴力攻击行为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攻击行为 5-HT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下载PDF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照顾者对暴力行为的认知状况调查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江玲 邹海欧 +1 位作者 索志敏 苏珺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2期222-225,共4页
目的 :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对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认知状况。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北京某精神病医院208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 :208例精神疾病患者主要照顾者院外遭受暴力行为发生率为74.04%... 目的 :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对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认知状况。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北京某精神病医院208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 :208例精神疾病患者主要照顾者院外遭受暴力行为发生率为74.04%。照顾者缺乏对暴力行为的认知,特别缺乏对处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先兆和处理暴力行为的相关知识,有46.15%的照顾者不了解暴力行为的先兆表现,有68.75%的照顾者不了解处理暴力行为的技巧,有39.42%的主要照顾者在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时因感到难以启齿而不愿求助,另外有42.79%的主要照顾者认为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不可避免,对患者暴力行为的态度消极、悲观。结论 :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遭受暴力攻击发生率高,对暴力行为的认知水平低,态度消极。应在医院和社区制定合理护理干预措施并为照顾者提供健康教育,以减少照顾者遭受暴力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精神疾病 主要照顾者 暴力行为 认知
下载PDF
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9
作者 贺建平 赵晓燕 黄肖肖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5,共4页
本文以传播学的"培养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化理论"为基础理论,以13-16岁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玩网络暴力游戏和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玩网络暴力游戏会改变人们对暴力行为的看法,但只是网络暴力游... 本文以传播学的"培养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化理论"为基础理论,以13-16岁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玩网络暴力游戏和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玩网络暴力游戏会改变人们对暴力行为的看法,但只是网络暴力游戏本身使玩游戏者产生一种暴力倾向,且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同时,无论在网络世界中还是在现实世界中,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模仿并不是普遍现象。而且,网龄越长,青少年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暴力游戏 青少年暴力行为
下载PDF
暴力游戏中射杀动作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倾向的影响 被引量:41
20
作者 张学民 李茂 +2 位作者 宋艳 李永娜 魏柳青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28-1236,共9页
通过实验考察游戏中的射杀动作成分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认知的影响。被试为72名男性大学生,选用第三人称45度角的射击类游戏,将游戏中的射杀动作成分和血腥成分进行分离,采用竞争反应时任务范式考察攻击性行为,... 通过实验考察游戏中的射杀动作成分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认知的影响。被试为72名男性大学生,选用第三人称45度角的射击类游戏,将游戏中的射杀动作成分和血腥成分进行分离,采用竞争反应时任务范式考察攻击性行为,采用EAST内隐认知范式考察内隐攻击性认知,结果表明:(1)玩家比观看者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玩家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认知均显著强于观看者;(2)视频游戏中的射杀动作成分导致观看者有更高的游戏卷入,血腥成分对被试的攻击性影响强于射杀动作成分,并使被试倾向于将攻击性进行他人归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游戏 暴力成分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认知 玩家和观看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