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毒性心脏病诊治新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英珍 陈瑞珍 《当代医学》 2001年第6期38-40,37,共4页
本文通过国家“九五” 攻关课题病毒性心肌炎(VMC)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研究结果,对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对二者的诊疗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扩张型心肌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英珍 陈瑞珍 《医学研究通讯》 2002年第5期2-5,共4页
本研究自病毒介导的毒性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水平探讨了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病机制及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DCM)中的作用,以及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改变在VMC发病中的作用;建立了VMC及DCM病毒学新检测,尤其是心肌中病毒VP_1及多病基因检测;... 本研究自病毒介导的毒性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水平探讨了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病机制及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DCM)中的作用,以及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改变在VMC发病中的作用;建立了VMC及DCM病毒学新检测,尤其是心肌中病毒VP_1及多病基因检测;证实肌钙蛋白I(cTnI)作为心肌损伤的较高特异性指标,自行制成试剂盒;建立了小鼠心肌炎模型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的方法;自小鼠心肌炎模型及全国12家医院临床VMC及DCM患者中证实用黄芪、牛磺酸、辅酶Q_(10)等综合治疗优于一般常规治疗,又自实验及DCM患者中证实加用生脉可改善心脏功能,进一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扩张型心肌病 诊断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NF、SIL-2R、IL-6、IL-8、T细胞亚群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史成军 张金芳 +1 位作者 赵化成 王晓青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3期5-7,共3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8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在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对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白细胞介素 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8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在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对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白细胞介素 6、8,肿瘤坏死因子 ,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上述细胞因子有显著及非常显著性差异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相比 ,亦有显著性差异 ;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细胞因子改变最大。结论 一系列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免疫调节网络的失衡与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为病毒性心肌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诊断 分子免疫学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特征与鉴别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晓燕 张琳 +1 位作者 田杰 钱永如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对63例小儿 VMC和23例小儿DCM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VMC相比,DCM患儿发病年龄在2岁以下者 (4.3%)少见,病程较长(>2个月者占61.0%),心脏增大...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对63例小儿 VMC和23例小儿DCM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VMC相比,DCM患儿发病年龄在2岁以下者 (4.3%)少见,病程较长(>2个月者占61.0%),心脏增大和心力衰竭发生率高(均P<0.05),心脏增大明显,中 重度二尖瓣反流(82.6%)多见,心力衰竭较严重,心脏收缩功能减退显著(P<0.05);与DCM相比,VMC患儿 多有新近病毒感染史(79.4%),血清病毒 IgM阳性(77.1%)及CK MB升高(77.8%)(均P<0.05),治疗3个月 后VMC患儿轻度增大的心脏恢复正常。结论:小儿VMC与DCM在发病年龄、病程、有无新近病毒感染史,CK MB升高、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脏收缩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及程度,治疗效应方面均有不同,但两者的差异是相 对的,必须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其中超声心动图和治疗效应对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病毒性 心肌病 扩张型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